Orginal Article

The Model of Human-earth Areal System Based on Yin-yang of YI Ching

  • ZHOU Xiao-fang
Expand
  •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outh-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Received date: 2014-07-08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4-09-10

  Online published: 2015-02-10

Copyright

《地理研究》编辑部

Abstract

Yi Ching describes all nature and human endeavor in terms of the interaction of “Yin(阴) and Yang(阳)”.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at it is achievable to apply Yin -yang model to 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Firstly, Yin -yang of Yi Ching (易经) is dichotomy ide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er "human" and "earth" of each other or not of each other, so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sentially is a stratigic goals which integrated with humanic values of human-centered, rather than the present stage or the highest form of Human-earth relationship. Accordingly, two centers of "human" and "earth" in Human-earth Areal System assumption means it correspond to the “yes or no” each other and the process of “一”(1) evolution to “二” (2)(一生二, from one system to two center systems).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and “earth” not only dichotomy, but also shift and taking turns, which is another level of Yin -yang namely “二”(2) evolution to “三”(3) (二生三,from two center systems to third or three new systems), that is the evolution of Human-earth Areal System. Therefore the research built the model to describe that, and make it more clear through the projection of “Liuhe” (六合, six two dimensional plane: up, down, front, back, left, right), then got the evolution track of Human-earth Areal System, Yin-yang in one line of human-earth, the evolution track of distance between human and earth, and complex system nonlinear dynamics and chaos in the Human-earth Areal System. From that this research have shown it is effective method that use Yin and Yang of Yi Ching to explain the Human-earth relationship and build the Human-earth Areal System model,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pace rule in area of Human-earth relationship and the trail of Human-earth Areal System. Even more, maybe the Bagua(八卦图) is the best model. And, as China's geography research core, the Human-earth relationship idea should be continued, an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methods and culture.

Cite this article

ZHOU Xiao-fang . The Model of Human-earth Areal System Based on Yin-yang of YI Ching[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 34(2) : 225 -233 . DOI: 10.11821/dlyj201502003

1 引言

作为中国地理学的核心[1],人地关系研究经历了从西方借鉴的环境决定论、或然论、生态论、景观论、行为论、空间论、文化论到可持续发展论[2],或融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到近代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3],占据着近二十年来中国地理学研究的主流。但是,在反思人地关系思想提出的出发点与西方地理学思想史下中国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并进行哲学思辨时,会看到两个相对不同的现象:一是在人地关系思想的指导下和中国地理学家的坚持和努力下,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中国地理学在近二三十年的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渐扮演重要角色;二是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实际并不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另一方面,以空间研究为核心的西方地理学特别是美国地理学却陷入前所未有的衰退,除了很少知名大学还保留地理系,美国大部分高校只有地球科学系和GIS系,人文地理学甚至不以学科形式整体存在,地理学已经沦为社会科学。空间研究是众多学科如物理、数学、几何、社会学、生态等都在关注的,这不能成为地理学区别其他学科的根本性质,在长期跟随西方地理学步伐的中国地理学发展形势下,对人地关系这一核心的坚持使得中国地理学科存在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明显特点,但这一核心理论的发展却以西方地理学思想和理论来充实内容体系,并在近年形成向“空间”研究转向的潮流。因而,人地关系理论实际上逐渐背离立足点,南辕北辙地在发展,中国地理学的未来值得深思。

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悖论

现阶段公认的人地关系是处于“可持续发展”理论阶段[2,3],这是人地关系理论到目前为止发展的最高形式[3],这是一个非常悖论的地方。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犹如当前的人类,对环境充满忧患,对能否追求“可持续发展”而困惑和不安。叶岱夫认为,这是因为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来看,人地协调存在一定的时空背景,因而古北京人不会为不能可持续发展而忧虑[4]。但如果从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这个时空背景,就不得不承认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刻都在发展变化着,正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在这个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没有意义的,即可持续发展就是发展。牛文元认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公理由于侧重于“时间序列谱”的研究而忽视了“空间局域谱”的研究,导致理论上出现“破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二者存在着地理时空耦合[5],且关键在于时空耦合点群的各种因素的集合与发散的地理响应过程。但是,在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耦合寻找中,必然要先考虑两者的发展轨迹,人地关系轨迹是可以得到的[6],可持续发展却无法得到,这也揭示可持续发展实质上不可能作为一种可被总结的规律,更不能作为理论和方法,仅仅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这种描述是对人类社会是否能持续的一种担忧和目标性期待。另外,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这种耦合的缺失,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背离赖以生长的自然,偏离生态环境,在这一层次上也表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可持续发展要更深厚和科学得多。
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说[7]:“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意思是天地能够长久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才实现了自己的永续生存,与这一大智慧相比,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子孙利益考虑而平衡生态、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出发点是值得商榷的,可以说真正的实质是谋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结果会导致如《道德经》第二章中所描述[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是老子无为思想下阐述美恶并存从而可能产生因果倒置或与预期目标相反的结果出现,即都知道美好的东西并去追求,最后却变成恶和丑的结果。其实,欧美学术界一直在反思可持续发展理论,代表性的观点如经济学家Solow认为[8],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人类)对未来的野心,这一概念充满了人类的经济价值。因而,就三十多年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困境,结合人地关系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实质是对人类社会能否持续而担忧的表现,属于预期性的战略目标问题,并在“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代际公平目标的追求中,始终以“人”为核心,牢牢将自己束缚在人地关系二维地域系统中的人这一维度上,不断赋予人文价值内涵。

3 人地关系哲学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3.1 人地关系哲学

在目前的一些新型人地关系理论[3]中,协调或协调共生[3],危机冲突与错误异化[3]代表了地理学家在统一和对立两个方向的思考,不仅丰富了人地关系理论,实际上也是对人地关系思考的真正回归。笔者认为,要认识清楚人地关系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不如回到人地关系的本质,即人和地。在人地关系哲学思考中,首先是人和地的地位,即是以人为中心的还是以地为中心的辩证。通过前述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透视,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代际公平目标之上,被赋予了非常多的人文价值内涵,实际上产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并不可持续的现象,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这也表明,在人地关系两者对比中,如果以“人”为中心,则会产生一个与“地”的实际背离。
回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天有天心,地有地心,人有人心”("心"有多层涵义,"中心"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本文只就中心论中心。),即互不为中心,并要“三心合一”,即互为中心,才能百物昌盛。而达到“三心合一”,必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实际上这才是人地关系最好的解释。

3.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在钱学森先生的倡导下[1],由吴传钧先生根据多年的地理学理论和实践总结而出,这一思想实际上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认为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拯救并决定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在人地关系基础上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1],这意味着是“人”的系统和“地”的系统在“地域”这一时空条件和环境下交错构成的,因此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有以下几层意思:
(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人”、“地”两个系统的交合,即人和地合一。
(2)人地合一的时空范围是“地域”。(因而“地域”概念比时空和尺度更具有“人地关系”的特征,可以区别于西方地理学的“空间”和景观生态学的“尺度”概念,更具有地理学的时空和尺度特征以及学科性质价值。)
(3)形成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又成为“人”系统和“地”系统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的时空背景,因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越来越复杂。
不断演变和发展,越来越加速演变和发展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钱学森先生就“地球表层”提出的“开放复杂巨系统”[1]的设想越来越吻合,但因为我国地理学界的未充分重视[9]和长期跟随西方地理研究潮流,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比较好的理论解释或模型来描述其结构。

3.3 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类似的社会生-态系统及其模型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中国地理学长期以来特有的研究对象和核心,这一概念与目前欧美学术界流行的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非常类似。社会-生态系统研究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生态学家Holling通过对捕食者和牺牲者两者之间关系研究而得到的恢复力概念(Resilience)[10],最近十多年来得到了英语世界的大量关注[11],对生态学以外的理论影响例如人类学的文化平衡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学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环境心理、文化理论、文献管理、财产权和公共调查[12],学科影响包括经济学[13]、城市规划[14]、政治学[1516]、社会学[1718]甚至考古学[19],可见欧美学术界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关注已然形成探索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关系的潮流[1220],而中国地理学界的人地关系思想在这方面已经早已领先了很长一段时间。
恢复力概念提出之初没有社会—生态系统的描述模型,后来Gunderson 等提出社会—生态系统作为复杂系统可用扰沌概念描述(panarchy)[21]而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可用等级适应性循环(adapt cycle) 作为模型(图1),即在尺度问题下,社会—生态系统由小而快向大而慢演进。然而,这一模型仅仅是在没有其他更好的解释模型的情况下被众多欧美学者推崇,实际上隐藏了很多无法解释的问题。首先是等级性,其次是适应性。扰沌的等级性是小尺度上的小且快循环逐渐向大尺度上的大且慢循环过渡,但这是社会—生态系统在不同时空格局尺度上的不同表现的问题,并非社会—生态系统整体的发展轨迹。虽然图1表达了系统由小到大的过程,但实际上就整体的层次来看,社会—生态系统是不具备尺度的。这里并不是否认尺度的存在。尺度问题在特定的时空下非常具有意义和价值,但是,尺度也只有在特定的时空下才具备意义。其次是扰沌的适应性,没有也无法回答是什么适应什么。在这一无法回答的问题下,每一个层级上α阶段的动力引擎以及多个层级之间的连通性(connection) 和有关连通性的记忆(remember)和背叛(revolt) 等问题不仅无法在实践中进行论证,也在新奇性(noverlty) 和惊讶理论(surprise)的不断怀疑和挑战中无法回答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变问题(revolution)。同时,扰沌理论和模型与混沌理论非常相似。混沌理论的洛仑兹曲线即著名的蝴蝶效应是基于统计的方法由电脑绘制而得,这其中不知是异曲同工还是仅仅得到混沌理论的启发,导致恢复力理论出现如此多解释不通的地方。在这种诸多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近年来恢复力理论和社会—生态系统研究陷入类似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困境。
Fig.1 Panarchical connections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图1 社会-生态系统的扰沌模型

4 基于易经阴阳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假设

4.1 用易经思想研究人地关系

再回到钱学森先生指导地理学建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初衷,追溯先生回国的动因,除了报效祖国以外,对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易经的探究是其科学研究的动力。但是新中国急需的是军事强国发展,在缺乏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先生无缘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推行到科学各领域,却在中国地理学界播下了种子。
近年,以易经思想研究人地关系的学者越来越多,在吴攀升、贾文毓的人地太极图论[22]中,设想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观,人地关系的演进可以太极图模式认识和解析耦合。孙峰华则肯定易学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一种哲学方法论,并绘制了连山易人地关系演化曲线和周易人地关系发展演化螺旋曲线[6]。尽管这一模型存在假设错误,所以在其绘制的周易人地关系发展演化螺旋曲线中不将螺旋结构全部画完,但却表明了易经思想在人地关系研究中的向前一步。

4.2 模型假设

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中,运用易经阴阳思想形成的对事物二分法观点,基于人-地对等且此消彼长提出模型假设:即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既对立,又统一,对立即产生“二”。这里的对立不是相互排斥,而是指对等的关系,即易经阴阳思想中,阴阳始终处于对立面,且这种对等的对立是密不可分的,即有阴才有阳,有阳才有阴,因而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统一。统一即产生“一”,理解了这层意义上的对立统一,才能够了解统一中所融合的、顺应自然的“人法地”,“天人合一”。
在这个模型中,如果不承认人-地的对等关系,假设以人为中心或以地为中心,都会导致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毁灭。如孙峰华的周易人地关系发展演化螺旋曲线[6],上升螺旋形曲线存在终点,终点即灭亡,因而这一模型仍然是以“人”或“地”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也说明该图虽然有阴阳二分法的想法但没有明确思路,仍旧限制在“一”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思路中,这也充分表明了中国字“一”中所蕴藏的天机,或该图只有“一”的思路,忽视“一生二”的发展演变过程。
图2是对易经两仪观点的假设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此消彼长的循环是关键。正如太阳照耀地球一样,产生阴阳两个半球,随着地球的转动,阴阳不断转换,这即是易经的两仪观点:任何事物都存在两种仪态,两种仪态不断转变。模型假设和模型采用螺旋型曲线的灵感和依据来源于对量子力学中的量子自旋和量子纠缠现象的兴趣,假设模型在方向上将阴阳置于方向对立面是为了便于理解:红色代表阳,即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向阳面的轨迹也自西向东形成螺旋型循环;蓝色代表阴,即背阳面轨迹也形成在相反方向上自西向东的螺旋型循环。实际上本文模型仍然存在缺陷,即没有体现人地关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演变态势。因此可以说,易经阴阳太极图才是最适合的模型,阴阳鱼表明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另一层易经阴阳哲学思想。
Fig 2 The model of Yin-yang hypothesis

图2 阴阳假设模型

5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

5.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

图3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一”代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二1”,“二2”分别代表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不严格指代,可相互替换)。在无时空条件限制下,“二1”和“二2”分别是人类社会系统或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发展轨迹,发展轨迹为螺旋型曲线。由于受到相互之间此消彼长关系的影响,两条曲线不能脱离彼此而独自发展,也不交叠,并且,人-地双螺旋型曲线的两条螺旋轨迹之间距离(即人地关系的一维表现)是逐渐从近到远的,且无论这个距离有多远,只要两条轨迹存在,人-地必然时刻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不会脱离彼此。这也充分说明了人地关系的发展轨迹,即刚开始是0,表明人-地并没有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人和地之间开始相互作用,产生1、2、3…..直至∞的关系。因而,人-地之间的关系轨迹并不是可以用环境决定论或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某种理论来概括的,即使被概括,也只能是赋予人文价值意义的描述。这个双螺旋型曲线模型中两条螺旋之间距离从最初的没有、逐渐近到无穷远,从最初的1个关系到后面的无穷多关系,有力地证明了一方面人类社会系统越来越大且越来越偏离自然环境系统(在这里是整体性),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作用和联系越来越多(在这里是关联性),不断演变形成新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在这里是考虑尺度问题下的等级性),新的系统又成为影响人地关系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的环境背景(在这里是复杂性)。因而,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演变中,整个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将越来越庞大,并具有复杂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及混沌特征,表现在空间几何上则是分形和分维[23]
Fig 3 The model of Human-earth Areal System

图3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

5.2 人地关系耦合轨迹

图4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最初形态底部“一”,即在“六合”("六合"即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时空方向。"六合"是中国最传统和朴素的宇宙观,也是时空尺度所有问题的根源。)的条件下在下底面(起始面)的投影,从图4图3,是易经思想“一生二”的体现。
Fig 4 The bottom projection of Human-earth Areal System and from “一“to”二“(Beginning)

图4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底面(起始面)投影及“一”生“二”原理(人地关系最初形态)

图5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轨迹的在“六合”前后左右四个面(发展面)投影,人-地系统两条发展演变的轨迹投影在这四个二维平面的连续波相交点是阴阳合一点,即天人合一,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的人地关系最为和谐点,各个点串联起来即构成阴阳合一线,即天人合一线,如果非要探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笔者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轨迹线,并且,也许这些点和构成的阴阳合一线即是中国地理学家所倡导和积极寻找的时空耦合[3-6]
Fig 5 The four direction projections of Human-earth Areal System (Evolution)

图5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四面(发展面)投影

5.3 现阶段中国的人地关系判断

图5中,人和地发展轨迹中两条连续波的波峰和波谷与阴阳合一线的距离就是人地关系的距离。这个距离充分说明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人"系统对"地"系统的偏离。任意将"现在"作为一个时空点,都是历史演变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最庞大的时期。就中国发展的现阶段来说,随着人类社会系统不断发展壮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偏离加大,特别是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偏离阴阳合一线的距离越来越大,离心力越来越大,向心力越来越小。当离心力最大,向心力为零的时候,人地关系的距离最大,无论是环境还是社会,都是最为混乱的时期。但是,也就是从离心力最大,向心力为零的点开始,向心力逐渐增大,离心力逐渐减少,产生向阴阳合一线的回复,这种回复力(与恢复力中的工程恢复力概念类似)将使整个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往好的方向发展,即天人合一。这也是易经中"物极必反"思想的体现。从目前官方到民间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逐渐重视可见一斑。因此,如果乐观估计,在不远的未来,中国将在各方的努力下,回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的良性人地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地理学家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如果不将发展中心放在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修复上,而是一味依赖人类的科学技术和对人类社会可持续的妄想,回复力将随着离心力无限增大到脱离中心而丧失,这个时候也可能正如众多科幻片描述的人类社会灭亡之日。

5.4 模型与假设的呼应

再看看图6,这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在“六合”时空顶部,也即是终止面的投影。这个终止面可以是任意将“现在”作为一个时空点而设的一个二维平面,也可以是以“未来”任意一个时空面。这幅图与易经的八卦图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再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双螺旋结构距离画出来,即将人-地关系绘出,将会是和图6一样。
同时,将图2的阴阳假设也进行底部和顶部投影,得到图7,进行四面投影,得到图8,并观察图7、8和图5、6,可发现模型和假设完全对应,这就是易经阴阳八卦图所蕴含的奥秘。易经思想体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八卦图,早就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描述得淋漓精致,而中国古代的无比智慧,是任何一个西方文化环境下的天才科学家都不可能及的,在这个八卦图中,蕴含了对复杂系统非线性动力和混沌特征的解释。
Fig 6 The top projection of Human-earth areal system (now)

图6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顶部(任意现在时空面)投影

Fig 7 The top and bottom projections of Yin-yang

图7 阴阳学说的底部、顶部投影

Fig 8 The four direction projections of Yin-yang

图8 阴阳学说的四面投影

6 结论与讨论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一直跟着西方步伐追赶,地理学也不例外。但是,中国地理学家有着独一无二的人地关系理论为依托,比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地理学将空间作为研究核心来说,人地关系更能使地理学具备独特的学科性质。在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困境进行反思的时候,会发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加深厚和科学。因此,在运用易经阴阳的思想构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的过程中,得到结论: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困境源于叠加了各种人文价值且实质上以人类为中心,并不适宜作为人地关系理论发展的现阶段形式或最高形式。②运用中国古代易经阴阳思想中"一生二"的智慧对人地关系的理解和判断,目的在于纠正以人类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质错误,"人"和"地"互为中心或者互不为中心。③基于"一生二,二生三"的阴阳思想和此消彼长关系建立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及"六合"投影,表明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轨迹和人地的阴阳合一线以及人地关系距离演变轨迹。整个模型正是目前复杂系统研究中非线性动力和混沌特征的体现。
限于篇幅有限和思考的不充分,对于"二生三"体现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动力以及混沌特征,特别是空间上的分维和分形,在此没有详细论述。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从"二生三"到"三生万物",用易经和太极八卦图对万物卦和象的解释是探索"人地关系"在"地域"的空间规律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规律的有效方法。
就现阶段的中国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来说,对自然的渴求和对社会关系制度改变的希望积累了最大的向心力。在人法地、天人合一的传统中国文化下,必然形成一股力量,即对天人合一的追求。这股力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特别是易经文化根源下的国学,即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复力。这种恢复也是改变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主导下学术界"道浅术盛"现状的一股力量。由于深陷现代科学技术困境和对人类发展未来不确定及担忧,实际上很多欧美科学家正在向东方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古老传统文化寻求帮助,"以道御术"正成为发展的趋势。就人地关系和中国地理学来说,以早期的环境决定论或者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讨论人地关系,都存在很多不尽合理的地方。有幸的是超越可持续发展的天人合一思想一直在地理学界根深蒂固,特别是易经思想和地理学的结合[24]中国地理学家应该看准这个方向,在研究中逐渐将目前地理学空间转向的潮流恢复到关注人地关系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上来,运用国学文化、哲学思想和智慧,为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天人合一发展贡献力量,并实现中国地理学的飞跃和自身发展。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陆大道, 郭来喜.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地理学报,1998, 53(2):97-105.

[Lu Dadao, Guo Laixi.Man-earth areal system: the core of geographical study- on the geographical thoughts and academic contributions of Academician Wu Chuanju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8, 53(2):97-105.]

[2]
王爱民, 缪磊磊.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评述.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15(4):415-420.

[Wang Aimin, Miao Leilei.Review on theory of Man-nature relationship.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2000, 15(4):415-420.]

[3]
方创琳. 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 地理学报, 2004, (59):21-32.

[Fang Chuanglin.Recent progress of studies on 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its prospects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59):21-32.]

[4]
叶岱夫.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初探. 地理研究, 2001, 20(3):307-309.

[Ye Daifu.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man-earth areal system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1, 20(3):307-309.]

[5]
牛文元. 理论地理学的内涵认知.地理研究, 1988, 7(1): 8-9.

[Niu Wenyuan.The intension of Theoretical geography.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88, 7(1): 8-9. ]

[6]
孙峰华. 基于易学与堪舆学的人地关系和谐论思辨. 地理学报, 2012, 67(2):266-282.

[Sun Fenghua.Speculation of human-earth harmony theory based on Yi studies and geomanc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67(2):266-282.]

[7]
(魏) 王弼(注). 老子道德经注(中华国学文库)-楼宇烈校. 北京:中华书局, 2011年.

[(Dynasty Wei) Wang Bi (Annotation). Daodejing of Laozi (Library of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 -Lou Yulie(Adjust).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1.]

[8]
Solow R M.Sustainability: An Economist’s perspective. Chapter 26 in Economics of the Environment. 5th ed. Edited by Robert N. Stavins. New York, NY: W.W. Norton & Company, 2005.

[9]
刘继生, 陈彦光.基于GIS的细胞自动机模型与人地关系的复杂性探讨.地理研究, 2002, 21(2):155-162.

[Liu Jisheng, Chen Yanguang.GIS-based cellular automata models and researches on spatial complexity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2, 21(2):155-162.]

[10]
Holling C. 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73, (4): 1-23.

[11]
Brenda B. L. and Brian P. Resilience, regime shifts, and guided transi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Examining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managing continually changing systems. Ecology and Society, 2013, 18(1): 28.

[12]
Folke C.Resilience: The emergence of a perspective for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analyse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6, 16(3): 253-267.

[13]
Rose A.Defining and measuring economic resilience to disaster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2004, 13(4): 307-314.

[14]
Chernick H.Resilient city: The Economic Impact of 9/11.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2005

[15]
Peterson G.Political ecology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An integration of human and ecological dynamics.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3, 5(3): 323-336.

[16]
Smith A. and Stirling A.The politics of social-ecological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le sociotechnical transitions. Ecology and Society, 2010, 15(1): 11.

[17]
Allenby B. and Fink J.Toward inherently secure and resilient societies. Science, 2005, 309(8): 1034-1036.

[18]
Moore M. and Westley F.Surmountable chasms: Networks and social innovation for resilient systems. Ecology and Society, 2011, 16(1): 5.

[19]
Redman C. L. Resilience theory in archaeolog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2005, 107(1): 70-77.

[20]
Fraser E D G, Mabee W, Slaymaker O. Mutual vulnerability, mutual dependence-The reflexiv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the environment.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3, 13(2): 137-144.

[21]
Gunderson L H, Holling C S. Panarchy: Understanding Transformations in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2002.

[22]
吴攀升, 贾文毓.人地耦合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15(4):51-53.

[Wu Pansheng, Jia Wenyu.Man-land coupling theory.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2, 15(4):51-53.]

[23]
刘继生, 陈涛. 人地非线性相关作用的探讨.地理科学,1997,17(3):224-227.

[Liu Jisheng, Chen Tao.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non-linear interaction between man and land.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aica, 1997, 17(3):224-227.]

[24]
蔡运龙, 陈彦光, 阙为民, 等. 地理学: 科学地位与社会功能,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Cai Yunlong, Chen Yanguang, Que Weimin, et al. Geography: the scientific status and social functions the scientific status and social functions.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2.]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