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帆, 何凡能, 李美娇. 中国西部地区历史草地面积重建的方法——以甘宁青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20, 39(7): 1667-1679. |
[2] |
李美娇, 何凡能, 杨帆, 赵亮. 明代省域耕地数量重建及时空特征分析[J]. 地理研究, 2020, 39(2): 447-460. |
[3] |
臧玉珠, 杨园园, 曹智. 大城市郊区乡村转型与重构的典型模式分析——以天津东丽区华明镇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3): 713-724. |
[4] |
侯丽, 李书恒, 陈兰, 史阿荣, 白红英, 王俊. 近200年来秦岭2-4月历史气温重建与空间差异[J]. 地理研究, 2017, 36(8): 1428-1442. |
[5] |
李美娇, 何凡能, 刘浩龙. 北宋中期路域耕地面积的再估算[J]. 地理研究, 2016, 35(12): 2322-2332. |
[6] |
林忆南, 金晓斌, 杨绪红, 龙瀛, 郭贝贝, 韩娟, 周寅康. 清代中期建设用地数据恢复与空间网格化重建:方法与实证[J]. 地理研究, 2015, 34(12): 2329-2342. |
[7] |
王宇坤, 陶娟平, 刘峰贵, 张镱锂, 陈琼.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1830年耕地格局重建[J]. 地理研究, 2015, 34(12): 2355-2367. |
[8] |
罗静, 张镱锂, 刘峰贵, 陈琼, 周强, 张海峰. 青藏高原东北部河湟谷地1726 年耕地格局重建[J]. 地理研究, 2014, 33(7): 1285-1296. |
[9] |
刘亚辰, 王焕炯, 戴君虎, 李同昇, 王红丽, 陶泽兴. 物候学方法在历史气候变化重建中的应用[J]. 地理研究, 2014, 33(4): 603-613. |
[10] |
何凡能, 李士成, 张学珍. 清代西南地区森林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J]. 地理研究, 2014, 33(2): 260-269. |
[11] |
龙瀛, 金晓斌, 李苗裔, 杨绪红, 曹雪, 周寅康. 利用约束性CA重建历史时期耕地空间格局——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14, 33(12): 2239-2250. |
[12] |
颉耀文, 汪桂生. 黑河流域历史时期水资源利用空间格局重建[J]. 地理研究, 2014, 33(10): 1977-1991. |
[13] |
韩非, 蔡建明. 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J]. 地理研究, 2011, 30(7): 1271-1284. |
[14] |
赵清, 丁登山, 阎传海. 南京幕燕山地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研究[J]. 地理研究, 2003, 22(6): 742-750. |
[15] |
徐勇, 韩国义, 甘国辉. 黄土丘陵区生态重建“赈济退耕”及地域分异特征[J]. 地理研究, 2002, 21(5): 647-6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