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论文
    孙兴, 刘熙
    地理研究. 2023, 42(12): 3182-3201. doi: 10.11821/dlyj020230580 cstr: 32071.14.dlyj020230580
    PDF全文 (1128) HTML (2109)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异质性空间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城市碳排放效率,并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收敛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 异质性空间随机前沿模型相较于传统随机前沿模型在碳排放效率测度方面具有更好的适用性;② 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对外开放程度、碳市场试点政策和绿色技术创新均有助于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而资源型城市则会降低碳排放效率;③ 东部、中部地区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以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碳排放效率排名稳居全国前列,而东北部、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呈倒“U”型变化趋势,全国及区域内部不存在随机收敛的现象;④ 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上具有“南北分异、东高西低”的特征,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城市群逐渐成为碳排放效率提升的核心区域,初步形成“多极聚集”的低碳发展格局;⑤ 西部、东北地区城市人均碳排放量较高,但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碳排放效率,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效率出现“效率错配”现象。

  • 学界新知
    高阳, 王晓锋, 熊巨华, 吴浩, 李鑫, 蔡顺, 张中浩
    地理研究. 2023, 42(10): 2817-2826. doi: 10.11821/dlyj020230538 cstr: 32071.14.dlyj020230538
    PDF全文 (713) HTML (1338)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十年来,因气候变化异常而引发的一系列灾害事件已被世界各地的器测及实验记录所证实。深入探究不同时空尺度气候变化的特征与机理是建立气候变化与各类灾害事件耦合关系的前提。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不同自然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化机理,因此探究气候变化及各类灾害事件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互相耦合机制,是地理科学学科视角下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科学学科2010—2021年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地区科学基金的申请和资助项目为研究对象,剖析学科领域内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资助现状,归纳并展望地理科学学科视角下气候变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近十几年来,地理科学学科领域内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青年科学基金申请与资助量均逐年增长,显示出该学科方向人才储备规模不断扩大;面上项目的申请与资助量较为稳定;地区科学基金的申请量亦呈增加趋势,但资助量波动较大。依托单位中,中国科学院下属的6家研究院(所)是地理科学学科中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主要科研单位。目前,地理科学学科领域内的气候变化研究存在研究队伍区域分布不均、研究手段及内容相对单一、机理和机制探究不足、理论与实际联系较弱等问题。因此,学科后续发展中应进一步提升各地区研究力量水平,夯实机理和机制研究,推动气候变化主题下多学科、多指标、多过程的融合发展,促进相关成果“落地”以更充分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人类社会发展问题。

  • 贺灿飞, 任卓然, 吴婉金
    地理研究. 2023, 42(9): 2283-2301. doi: 10.11821/dlyj020210666 cstr: 32071.14.dlyj020210666

    伴随着区域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不同空间尺度上的产业集聚尤其是不同产业间的共聚现象日益凸显。本文使用2000—2016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引入产品动态技术关联构建中国出口产品空间网络,刻画其演化过程及网络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考察产品技术关联对中国出口产业空间共聚的影响及其变动趋势,并从产品异质性视角补充相关实证证据。描述性分析发现:①中国出口产品空间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2000—2016年期间,中国出口产品空间网络结构由松散扁平向复杂紧密演化。②强关联产品在地理上高度共聚。③中国出口产品空间网络表现出产品间更集聚、联系更紧密、网络结构更复杂的特征,形成了一个密集而复杂的强关联核心。实证检验表明:①产品技术关联对中国出口产业地理共聚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一影响的边际效应在研究期内逐渐递减。②同行业与跨行业产品、高/低技术复杂度产品在产品技术关联影响产业共聚中具有差异化作用。其中,同行业产品关联对地理邻近的促进作用要强于跨行业关联;低复杂度产品无论与何种复杂度产品关联均能够显著提升其在地理空间上共聚的概率,高复杂度的关联产品则并未表现出共聚特征。本研究有利于为中国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引。

  • 观点与争鸣
    王永生, 刘彦随
    地理研究. 2023, 42(8): 2005-2017. doi: 10.11821/dlyj020230093 cstr: 32071.14.dlyj02023009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叠加背景下,乡村地区绿水青山价值显现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中国乡村类型多样、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开展绿水青山视域下乡村振兴典型模式提炼与形成机制解析,有利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研究表明:绿水青山特指乡村地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互耦合形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自然-社会-经济共同体,是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资源、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和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绿水青山视域下乡村振兴地域模式呈现“纺锤形”,可划分为城乡融合型、提质增效型、搬迁撤并型3个大类,以及中心镇、社区化、园区化、物质开发、功能提升、产业融合、生态移民、易地搬迁、村庄合并等11个亚类。中国乡村振兴建设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地域模式库建设可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模式与路径借鉴,未来应注重绿水青山与乡村振兴的协调耦合,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 封志明, 游世情, 游珍
    地理研究. 2023, 42(7): 1729-1742. doi: 10.11821/dlyj020220831 cstr: 32071.14.dlyj020220831
    PDF全文 (672) HTML (1611)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和结构特征分析是城市群研究的热点和基础性工作。交通网络既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也是城市群空间形态的重要支撑。本文以中国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交通大数据构建了交通综合OD矩阵,通过主成分迭代分解算法提取了城市群空间范围,结合城市连通度和影响力两个指标分析了城市群结构特征,最后对城市群内部连通度和外向联系度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① 中国存在21个城市群;② 城市群呈现单核、双核、多核和弱核等多种空间结构类型,单核结构为主要类型;③ 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对其他城市有不同的交通辐射能力,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等的交通带动作用;④不同连通度等级的城市群在中国版图上呈现 “弓型”结构,中高连通度城市群对称分布其中;⑤ 城市群的外部交通连通强度两极分化严重,东部地区城市群占据了城市间交通流量的近52%,西部地区城市群仅占16%。研究认为,城市群交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内部差异较为显著,与城市群发展规划也有一定的不同,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发展培育、促进融合和优化结构等方面的规划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李裕瑞, 潘玮, 陈明星
    地理研究. 2023, 42(6): 1441-1444. doi: 10.11821/dlyj020230000 cstr: 32071.14.dlyj020230000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县域是中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县城是实施新型城镇化、引领乡村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县城以外的广大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地域。由此,县域内的城乡可持续发展密切关系到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个战略大局。本文首先梳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和现实需求,阐释开展县域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专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后从理论内涵、时空演变、驱动机制、案例解析等方面介绍本专辑论文的主要内容,最后从提炼特色理论、聚焦现实问题、强化情景模拟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深化县域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研究的建议。

  • 蔡晓梅, 黄玉玲, 曹婧, 张博
    地理研究. 2023, 42(5): 1163-1176. doi: 10.11821/dlyj020220791 cstr: 32071.14.dlyj020220791

    拼装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空间理论,为探究空间关系的生成提供独特视角。本文包含三个部分:首先,文章对拼装理论中“能动性”“欲望”和“外部联系”三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和关系进行梳理,指出拼装理论在探究日常生活和健康地理学方面所蕴含的潜力;其次,基于拼装理论,文章结合疗愈景观概念重构了疗愈拼装物的研究框架,一方面尝试将宏大复杂的拼装理论情景化、具体化到实证研究中,另一方面希冀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发展疗愈景观;最后,以老年人的太极活动为例,通过疗愈拼装物的研究框架探讨了太极休闲景观中异质元素的能动性如何通过分布式管理形成一个具有疗愈性影响的动态关系空间并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基于以物和关系为导向的本体论,拼装思维将老年人与健康关系置于扁平化的理论体系和复杂多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讨论,打破了传统的健康-疾病二元假设,以更过程、更动态、更多元的形式解读中国情境下的积极老龄化。

  • 谢朝武, 赖菲菲, 黄锐, 席建超
    地理研究. 2023, 42(5): 1177-1199. doi: 10.11821/dlyj020220866 cstr: 32071.14.dlyj020220866
    PDF全文 (654) HTML (1139)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出境旅游安全事件研究从个体视角推进到集群视角。基于2015—2019年17746起中国出境旅游安全事件,研究首先采用最邻近点指数识别中国出境旅游安全事件集群,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样性指数、熵值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别测度和剖析中国出境旅游安全事件集群的结构类型、规模压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讨集群产生的复杂组态致因。研究发现:① 2015—2019年全球共60个目的地存在中国出境旅游安全事件集群,集群内部类型结构复杂、外部规模压力形势较为严峻。② 中国出境旅游安全事件集群多样性和规模压力均存在空间相关性和非均衡分布特征,东南亚地区旅游安全事件集群的内部结构类型与规模压力强度更为突出。③ 中国出境旅游安全事件集群多样性和规模压力的区域异质性是DPSBR多重风险因素差异化耦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产业发展现状(S)、高游客行为强度(B)和低基础环境驱动(D)是导致各区域事件集群内部结构呈现高度复杂化的主要原因;高产业发展现状(S)和高游客行为强度(B)是导致高外部规模压力的主要原因。随时间推移,高安全风险压力(P)成为各区域形成高集群多样性和高规模压力的关键。

  • 重点流域高质量发展专题
    汪芳, 方勤, 袁广阔, 张昌平, 王立新, 黄河清, 龙花楼, 刘滨谊, 王凯, 党安荣
    地理研究. 2023, 42(4): 895-916. doi: 10.11821/dlyj020221228 cstr: 32071.14.dlyj020221228
    PDF全文 (1228) HTML (979)   可视化   收藏

    流域空间是承载生活、生产、生态和文化等的容器,是联系不同时间、空间和要素的纽带,也是当前人地关系最紧张的区域之一。在重大国家战略持续关注流域环境全面保护和城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本次笔谈从地理学、城乡规划、考古学、风景园林等多领域视角,聚焦流域聚落空间的人地关系演化,以及流域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这需要通过增进对不同流域文明演进轨迹与跨流域文明互动交流的理解,将流域范围内的建筑、地段、城镇、区域与自然环境视为相互影响与依存的“生命共同体”,结合水域、土地、景观、遗产等要素,并辅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对流域城乡空间研究与规划的讨论。在流域城乡的“过去-当下-未来”“表征-机制-策略”之间搭建起桥梁,并从系统视角、人地适应和综合方法等方面探讨发展策略,顺应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需求。

  • 学术论评
    熊巨华, 高阳, 周永强, 吴浩, 李鑫, 梁丹, 于文凭, 马美红, 王晓锋, 蔡顺
    地理研究. 2023, 42(4): 1088-1100. doi: 10.11821/dlyj020221301 cstr: 32071.14.dlyj020221301

    湖泊与水库作为地表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中国特大、大中型城市最重要的集中型供水源地和最基本的地理单元,兼具供水、防洪、维系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湖泊科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湖泊科学基础研究对于助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资助的主渠道,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研究领域前沿与热点。经过梳理,1986—2022年间地理科学学科的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标题中含“湖”和“水库”的共2347份,对其中的关键词等信息的分析表明:① 湖泊科学申请书数量增长主要集中在2004—2011年和2018—2022年两个时段。② 1986—2022年D0105(景观地理与综合自然地理)和D0113(遥感科学)两个二级代码下申请书数量占比分别达25.0%±8.9%和19.8%±5.5%。③ “鄱阳湖”“太湖”“洞庭湖”“青藏高原”“三峡水库”等研究区出现频次较高,“机制”“湿地”“流域”“遥感”等研究内容与方法热词出现频次较高,这与Web of Science及中国知网等平台上热词检索结果大致吻合。④ 在湖泊科学领域提交申请书数量较多的依托单位依次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未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科学学科将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与关键词设置,增强跨领域跨学科交叉,引导聚焦湖泊科学基础理论与前沿热点问题,促进中国湖泊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 学术论评
    胡晓辉, 张旭亮, 杨宇
    地理研究. 2023, 42(4): 1117-1129. doi: 10.11821/dlyj020220952 cstr: 32071.14.dlyj020220952
    PDF全文 (940) HTML (1220)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可持续转型”进入经济地理学研究视野,成为探索绿色技术发展动力、理解区域产业演化机制的新范式,形成了“转型地理”这一新兴脉络。然而,当前转型地理研究侧重“概念和分析框架单纯借用”的实证分析,缺乏多元视角融合,使其处于转型研究边缘位置,不利于学科自身发展。本文将转型研究中的多层次视角和技术创新系统同地理学视角下的语境敏感性、空间嵌入性和地方能动性概念相结合,构建了一套既能对接主流转型思想,又能反映经济地理学科学问题的新分析框架。该框架强调:① 区域可持续转型是一个语境-结构-能动性在多地理尺度上因果互动的演进过程;② 转型地理性主要体现在新社会-技术系统嵌入旧体制社会空间的程度、能力、方式、过程和结果差异上;③ 转型对象是具体的,也是落地的,离不开地方能动性对旧社会-技术系统要素重组的社会化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优化框架进行实际应用说明,并对未来中国转型地理相关议题进行了展望。

  • 康江江, 宁越敏
    地理研究. 2023, 42(3): 617-635. doi: 10.11821/dlyj020220536 cstr: 32071.14.dlyj020220536
    PDF全文 (892) HTML (1681)   可视化   收藏

    苹果产品零部件全球价值链是反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格局及指示产业迁移扩散的风向标。利用苹果公司公布的2012—2020年供应商及其子公司数据,研究了苹果产品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地理分布特征及变化,并从全球化、市场化、地方化以及技术管制分析驱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苹果产品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宏观格局具有非常强的少数国家或地区集中分布特征。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以及少数东南亚国家在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具有较强分布优势,而中国则在中、低端环节具有明显分布优势。第二,苹果产品零部件全球价值链的总体格局为高价值环节供应商以美国、日本双核为“龙头”,中等价值环节以日本、中国、中国台湾三强作“龙身”,低价值环节以中国和中国台湾为“龙尾”,形成了一种新型联动式“龙型”发展格局,中国逐渐向“龙身”迈进。第三,苹果产品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微观分布主要呈现出“太平洋东岸研发设计、西岸零件制造”格局。中、高价值零部件环节倾向于布局在北美、西欧、东亚以及东南亚等地的主要城市化地区,而低价值零部件环节主要呈现向中国东南沿海大城市及周边和向內陆扩张趋势,越南、印度的新兴城市化地区释放出较强的在中、低端环节“分流”信号。第四,全球化催生了苹果产品零部件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形态,市场化主导了这一形态,而地方化要素和技术管制在不断构建新的形态,通过综合影响促使苹果产品零部件全球价值链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北美及西欧的主要城市化地区。

  • 冰雪旅游研究专栏
    唐承财, 肖小月, 秦珊
    地理研究. 2023, 42(2): 332-351. doi: 10.11821/dlyj020220353 cstr: 32071.14.dlyj020220353
    PDF全文 (2158) HTML (1361)   可视化   收藏

    推动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践行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助推着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冰雪旅游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规模化、整体化发展格局;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更是给冰雪旅游带来重大发展契机,利好政策陆续出台,消费热情不断高涨。与此同时,冰雪旅游相关研究也持续涌现,取得了丰厚研究成果。文章以“内涵辨析-脉络梳理-体系构建”为逻辑主线,从冰雪旅游基础概念、发展脉络演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区域等方面对中国冰雪旅游展开分析和评述。研究表明:冰雪旅游内涵丰富,学者们从资源、动机以及季候等视角展开了概念界定;冰雪旅游研究历经4个阶段,研究与实践联系日益紧密,产业发展受资源、政策、市场等因素驱动;研究内容已形成一定体系,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结合有待加强;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纵深研究;研究区域高度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且视角较为宏观。最后提出从理论构建及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区域等方面进行未来研究的创新。以期推动中国冰雪旅游研究的理论化和体系构建,引领和指导未来冰雪旅游领域研究,推进中国后冬奥时代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

  • 研究论文
    种照辉, 姜信洁, 何则
    地理研究. 2022, 41(12): 3214-3228. doi: 10.11821/dlyj020220398 cstr: 32071.14.dlyj020220398

    随着可再生能源成为国际能源贸易重要增长点,国家和地区间的能源贸易依赖关系也随之变化。基于2011—2020年世界能源、经济及创新指数等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阐释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贸易情况,探讨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贸易依赖网络的演化过程,使用 QAP回归方法定量分析化石能源贸易依赖网络和可再生能源贸易依赖网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11—2020年,化石能源贸易的稳定性较高,而可再生能源贸易发展迅速。可再生能源贸易依赖网络展现出更高的整体依赖程度,其对化石能源贸易的依赖关系产生了替代作用。中国既要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也要加强与能源大国的贸易合作,从而与世界建立更加稳固的双向能源贸易合作的网络关系。

  • 杨宇, 任亚文
    地理研究. 2023, 42(1): 1-16. doi: 10.11821/dlyj020220006 cstr: 32071.14.dlyj020220006

    全球能源治理是当前能源话语权塑造的重要形式,其本质是能源利益主体间围绕多元能源议题而构建的关系网络。在以往相关研究中,各能源组织的架构、功能、绩效以及所产生的复杂影响占据了主要内容,而对于全球能源治理的整体结构以及内部关系却未能有进一步探索。本研究认为,能源组织与实际贸易存在交互关系,将二者相结合来进一步呈现和解释全球能源治理架构是有必要的。基于此,本研究以2019年为时间节点,收集主要能源组织的属性数据与各国之间的石油和天然气贸易数据,将国家间在能源治理组织的常态化合作关系与实际发生的能源贸易关系作为分析基础;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全球能源治理网络,探析其基本结构以及出现的“边界重构”现象。研究发现:① 能源组织网络与能源贸易网络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在两种网络对比中,美国与俄罗斯均占据主导地位。② 中国已经成为能源贸易大国,但在全球能源组织合作中不具优势,与传统能源利益集团之间缺乏正式的治理合作。③ 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主要被划分为欧盟以及亚太-北美“社区”,其中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占据“核心”地位;而以单一能源输出为主导功能的出口国(东盟与中东)则相对“边缘”。④ 全球能源治理网络的边界重构集中表现为能源治理全球化与区域化并存下的“尺度嵌套”关系,这与已有研究中对“碎片化”或“统一化”的判断存在显著差异;全球化表现为全球性治理平台通过建立和强化“生产-消费”主体间的对话来打破固有的利益边界,而区域化则反映了主要区域已经形成了内部相互依赖的治理集团。通过该研究,能够进一步明晰现有常规能源视角下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内部主要国家间的关系,为未来进一步探索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 专栏:建成环境与大数据犯罪分析
    柳林, 吴林琳, 张春霞, 宋广文
    地理研究. 2022, 41(11): 2851-2865. doi: 10.11821/dlyj020220349 cstr: 32071.14.dlyj020220349

    近年来,以盗窃为代表的接触型犯罪和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非接触型犯罪均呈多发态势,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已有研究对不同类型犯罪分布模式的时空稳定性关注仍不够,且未能提出不同类型犯罪的空间联合防控策略。本文以ZG市HT区为例,以社区为分析单元,运用核密度估计、时空跃迁测度法等方法,对比分析2017年盗窃犯罪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模式的月度稳定性,并从犯罪防控角度改进时空跃迁测度法,结合二阶聚类法识别两类犯罪联合防控空间类型。研究发现:① 两类犯罪时空稳定性差异大,盗窃犯罪的空间分布模式稳定,月度变化小;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空间稳定性整体波动起伏大,月度变化较大;② 识别出两类犯罪的四种联合防控空间类型,分别是“两类犯罪无需防控社区”“两类犯罪邻域防控社区”“盗窃犯罪热点防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无需防控社区”“盗窃犯罪连片防控、电信网络诈骗综合防控社区”。该研究有助于了解接触型犯罪和非接触型犯罪时空特征的共性和差异性,给警务联合防控提供决策支持。

  • 论文
    王宗侠, 刘苏峡, 邱建秀, 莫兴国
    地理研究. 2022, 41(11): 2979-2999. doi: 10.11821/dlyj020211166 cstr: 32071.14.dlyj020211166
    PDF全文 (800) HTML (1104)   可视化   收藏

    土壤剖面水分信息比表层土壤水分信息难以获取,但对全面认识整个土层的水分含量至关重要。融合多源数据是估算区域土壤剖面水分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利用中国实测土壤水分数据建立了不同季节的表层-深层土壤水分关系模型。据此采用ESA CCI SM遥感表层土壤水分产品估算获得了中国1980—2019年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和0~100 cm 共10个深度层次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ESA CCI SM产品与实测数据整体上匹配较好但普遍高估,本文提出采用饱和含水量和凋萎系数信息对其进行值域控制,有效降低了该产品的高估误差。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精度在秋季最高,夏季和春季次之,冬季最低。模型对干带土壤水分的估算最准确,暖温带和冷温带次之,青藏带准确性最低。计算了中国10个深度层次的土壤贮水量,其多年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1.64±0.11、3.50±0.21、5.29±0.30、7.13±0.38、10.04±0.46、12.25±0.54、14.47±0.62、16.75±0.69、19.05±0.76和21.36±0.83 cm。各深度的土壤水分呈明显的分层,即波动层(0~40 cm)、跃变层(40~60 cm)和稳定层(60~100 cm)。中国1m土层贮水量呈自西北向东北和东南方向递增的分布格局,寒旱区该值较低且空间变异明显,暖湿区该值较高且空间分布更均一。热带、干带和青藏带的1 m土层贮水量在夏季最高,暖温带和冷温带该值在夏季最低。近40年来中国1m土层贮水量在空间上“湿区愈湿,干区愈干”,在时间上“湿季愈湿,干季愈干”。热带土壤在2004—2009年显著变湿,干带土壤显著变湿和变干的转折年份分别为1985—1986年和2013—2014年。中国1m土层贮水量序列最常见的周期是5年和11年。

  • 研究论文
    张亚静, 张春来, 魏国茹, 伍永秋, 李文平
    地理研究. 2022, 41(10): 2793-2807. doi: 10.11821/dlyj020210923 cstr: 32071.14.dlyj020210923
    PDF全文 (1202) HTML (885)   可视化   收藏

    藏北青南高原长期受风蚀影响,地表粗化现象明显。本研究系统采集该区东西向调查样带内表层(0~1 cm)与浅层(1~10 cm)土壤样品,通过粒度测定、构建能够表征土壤风蚀粗化程度的风蚀粗化指数(WECI),分析该区地表风蚀粗化特征。结果表明:藏北青南高原土壤中砾石、极粗砂、粗砂等粗颗粒组分在表层土壤中含量较浅层土壤有所增加,自西向东逐渐减少;黏土与粉砂等细颗粒组分相反,表层较浅层土壤中含量明显下降,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从样带东部的高寒草甸区到中部高寒草原区和西部高寒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区,表层土壤环境敏感组分逐渐变粗,各区域平均风蚀粗化指数依次为1.05、1.47和1.77,地表风蚀粗化趋于加剧。现有文献常用的土壤粒度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粗化度是刻画土壤质地粗细程度的静态指标,无法衡量风蚀导致的地表颗粒组成变化,本文构建的风蚀粗化指数克服了上述不足,且具有风蚀动力学依据。

  • 孙东琪, 陆大道, 孙斌栋, 张维阳
    地理研究. 2022, 41(9): 2325-2329. doi: 10.11821/dlyj020220811 cstr: 32071.14.dlyj020220811

    近年来,网络分析被广泛应用至理解城市与区域组织模式及其空间效应中。单个城市在城际协同关系中借助“网络化”的规模经济而受益,一些城市或地区也因更便捷地连接其他城市从而导致资源或要素的流失。传统强调集聚经济的城市内生增长理论不再适宜用来单独解释“流动空间”塑造下的城市与区域组织,而城市网络的外部性成为影响城市增长、区域一体化的另一重要动因。目前,已有的研究(特别在国内)相对匮乏,多集中在网络的空间格局、过程等方面,针对网络联系的效应(外部性)较为忽视,比如城市网络外部性与集聚经济如何相互作用,哪些类型的城市将从城市网络外部性中获益或受损,城市网络外部性的产生条件如何等问题亟需探讨。为呼吁学术同行将更多对网络研究的关注移向探究城市网络对城市与区域发展有何作用、如何作用、怎样优化的科学探索,本专辑精心遴选了15篇相关论文,针对“城市网络外部性”开展系统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勾勒城市网络外部性的研究议程与中国经验,并以此为起点推动城市网络研究从格局描述走向网络绩效的研究深化。

  • 观点与争鸣
    崔守军, 杨宇
    地理研究. 2022, 41(8): 2065-2075. doi: 10.11821/dlyj020220238 cstr: 32071.14.dlyj020220238
    PDF全文 (1723) HTML (2666)   可视化   收藏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关系是国际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俄乌冲突是典型的大国影响下的主权国家地缘战略选择所引发的地缘冲突问题。俄乌冲突涉及到两国的地理区位、历史渊源以及地缘博弈等复杂问题,这正是地理学,尤其是地缘政治学对解析地缘环境变化与地缘冲突的独特视角。本文借鉴“战略三角”理论建立对俄乌冲突的理论分析框架,聚焦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渊源和地缘战略的逻辑,系统梳理了俄乌之间的政治关系、文化渊源,探讨了乌克兰的地缘环境与地缘战略选择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从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融合互鉴的视角阐述俄乌冲突的地缘政治生成逻辑,以期为大国博弈与小国安全提供新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剖析。

  • 研究论文
    张仲伍
    地理研究. 2022, 41(6): 1671-1683. doi: 10.11821/dlyj020210562 cstr: 32071.14.dlyj020210562

    旅游业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行业,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深入挖掘“文化”主题的旅游资源是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尺度与尺度转化等地理学理论,使用19478个“八景”景观数据资料,运用归类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从旅游景观组成结构与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性视角,提出了“遍在景观”概念,并探究了旅游景观结构的新模式。主要结论如下:① “遍在景观”概念体系。本研究界定了“遍在景素”内涵与属性,构建了“景素-遍在景素-遍在景观”概念体系与“景观指数、最丰指数假设”的分析指标,从而在理论体系上有所创新。② 遍在景观形成机制与途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遍在景观形成的动力来源,要素的区域性是遍在景观价值形成的缘由,要素的整体性是遍在景观形成的基础,尺度转化是遍在景观演变的条件。遍在景观以“借景、择时、选位”三种主要途径组景。③ 遍在景观结构模型与特点。本研究构建并论证了遍在景观“二要素、三要素、四要素”结构模型,推导出了对应的景观指数增量模型,归纳了遍在景观具有近零费用、稀缺性、时间性和人为创造性4个特点。④ 遍在景观组成比例和开发程度。“八景”景观随机抽样和山西省案例研究表明,中国“八景”景观大部分包含遍在景素,自然遍在景素与自然局地景观组成比例最高,为56.28%。遍在景观结构以三要素为主,其中,以择时为主,选位次之。目前国内遍在景观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景观指数低于理论值。本研究结论为拓展旅游资源范围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实践意义也很重大。

  • 学术论评
    王丰龙, 刘云刚
    地理研究. 2022, 41(6): 1765-1777. doi: 10.11821/dlyj020210835 cstr: 32071.14.dlyj020210835
    PDF全文 (264) HTML (1255)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内政治地理学研究以引自西方的外生理论和偏重政治结构的静态视角为主。引入行为主义视角不仅能够强化对政治地理行为的理解和政治地理过程与机理的解释,而且能为政治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中国贡献”。为此,本文总结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提出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议题。具体而言: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政治制度/权力关系和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环境认知和情感/态度;其视角强调对微观机制的分析、偏重可检验的规律总结和对人们主观因素的考量;行为主义政治学、政治哲学、行为地理学、情感地理学、政治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参考;决策空间是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理论框架中的核心概念,未来研究可以深入考察地理环境对政治行为的直接影响、情感在地理环境与政治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基于情感的政治行动合法性建构策略。

  • 研究论文
    陈小强, 袁丽华, 宋长青, 程昌秀, 曹丹萍, 王翔宇, 梁晓瑶, 王元慧, 易红
    地理研究. 2022, 41(3): 663-680. doi: 10.11821/dlyj020210716 cstr: 32071.14.dlyj020210716
    PDF全文 (364) HTML (1092)   可视化   收藏

    中美两国之间激烈的贸易竞争不仅集中在双边贸易领域,而且延伸为全球市场范围内的博弈。尤其在中国周边地区,厘清两国贸易影响力此消彼长的竞争态势,对维护中国的经济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1996—2017年国家间商品贸易数据,利用时间约束聚类识别中国及周边地区贸易发展的阶段,构建贸易网络对比各阶段中美两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贸易发展及影响力变化。研究发现:① 1996—2017年间中国及周边地区贸易呈三阶段跳跃式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② 中国在周边地区贸易的总体规模和覆盖程度均超越美国,中国在周边地区贸易收支中普遍存在日益扩大的顺差,而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始终保持着稳定大量的贸易逆差。③ 中国在周边地区的贸易影响力实现了对美国的赶超,中国的出口影响力优势突出,而美国仍旧拥有不俗的进口影响力。④ 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呈阶段式跳跃发展,而美国与日本始终保持着稳定的贸易联系。中国同日本在机电产品上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发达,但处于产业分工下游的相对不利地位,美国是日本的机电制成品和运输设备等高端产品的最终消费市场。研究结果对于中国维护周边地区经贸合作的稳定与发展和应对美国的冲击有所启示。

  • 学术论评
    王雨, 安宁, 胡志丁, 王丰龙
    地理研究. 2022, 41(3): 931-944. doi: 10.11821/dlyj020210455 cstr: 32071.14.dlyj020210455

    在国际形势应对和国内社会治理的需求推动下,目前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本形成了外源性研究与内生性研究并行的学科体系。然而与国际关系学、政治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相比,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影响力仍然有限,相关理论和方法较少被其他学科采纳应用,在国内外地缘战略和社会政策制定中的声音也相对不足。本文一方面直接回应了其他学科对“地理”内涵及其重要性的偏见和误解,另一方面指出了中国政治地理学自身在机理性研究、宏观-微观联系、研究对象整合和理论建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还从权力-空间关系出发,明确了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议题,期望有助于整合研究议题、凝聚研究共识、推动知识积累,从而增强政治地理学科的理论生产能力及其在更广泛学科体系中的影响力。

  • 研究论文
    陆云波, 王伦澈, 牛自耕, 王绍强, 王力哲
    地理研究. 2022, 41(2): 562-579. doi: 10.11821/dlyj020210005 cstr: 32071.14.dlyj020210005
    PDF全文 (2369) HTML (1281)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地表反照率已成为地表辐射平衡和气候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提供的34个站点辐射数据、GLASS地表反照率产品、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MODIS EVI(MOD13A3)和中国气象数据共享网提供的气象数据,基于Sen's Slope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生态系统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利用全子集回归和分层分解方法计算地表反照率与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和相对重要性;探讨各气候因子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7年裸土地和裸岩砾石地变化率最大,冬季斜率达-0.083% yr-1。生长季地表反照率与降水、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土壤水分和气温显著相关的像元分别占总像元的73%、79%、56%和86%。EVI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表反照率变化的主导因素,其对地表反照率变化的独立贡献率分别为41%和56.18%。7月东北地区降水量和气温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大约滞后2个月;内蒙古沙漠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水分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大约滞后1~2个月。

  • “环境经济地理学的创新与发展”专辑
    贺灿飞, 毛熙彦
    地理研究. 2022, 41(1): 1-3.
  • “环境经济地理学的创新与发展”专辑
    毛熙彦, 贺灿飞
    地理研究. 2022, 41(1): 4-17. doi: 10.11821/dlyj020210667 cstr: 32071.14.dlyj020210667

    环境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反思资源环境在学科内部边缘化的产物,旨在重建经济地理学理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历经近20年的发展,环境经济地理学研究片段化、地位边缘化的问题无明显改观。为此,本文回溯了环境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思路,归纳了以环境经济地理学名义开展的研究工作,探讨了环境经济地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研究发现:① 环境经济地理学过去20年的发展思路是以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探讨适应资源环境变化的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模式,凝练了环境治理和绿色转型两个研究主题。② 面向环境治理,环境经济地理学应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探讨企业和地方如何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同时,借助区位分析评估作为区位因子的环境规制如何影响经济布局,发现了诸多“经典假说”的反例。③ 面向绿色转型,环境经济地理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结合,应用区域多样化和路径创造理论,分析了区域绿色转型的条件和过程。④ 环境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需要克服范式差异、加强问题导向、推动理论创新,挖掘中国丰富的环境经济地理问题所蕴含的机遇。

  • 楊偉聰
    地理研究. 2021, 40(12): 3253-3258.
    PDF全文 (1322) HTML (353)   可视化   收藏

    Since the early 2000s,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GPN) research has fundamentally addressed the global-local tensions first identified in Peter Dicken's Roepke Lecture in Economic Geography. As one major scholarly pillar of economic geography by the early 2020s, GPN research has undergone two phases of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transiting from the earlier broad and general GPN framework to the more recent and explanatory GPN 2.0 theory. During this exciting period of theory development in GPN research, a key and novel concept of “strategic coupling” was first developed in Coe et al. and substantially further refined in Yeung. By today, this new concept has become one of human geography’s competitive “exports” to the social sciences at large! Interestingly and despite its substantial influence and governance typology, the global value chain approach does not offer a similar kind of core concept.
    In retrospect, the discovery of “strategic coupling” and its further conceptual development was serendipitous in nature, when several of us became frustrated with then the rather inward-looking debate about endogenous learning and new regionalism in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studies. Ann Markusen found many concepts in this new regionalism literature rather fuzzy and hard to operationalize in empirical research. We wanted to “globalize” this inward-looking approach to reg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thus the concept was “born”, as part of GPN 1.0 framework, to describe how and why the global can be strategically “coupled” with the local through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my book Strategic Coupling, I demonstrate much further the concept's empirical efficacy in explaining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East Asian economies in the new global economy. Again, my aim was to challenge the predominant and inward-looking narrative that this transformation had been driven primarily by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East Asia.
    Throughout the 2010s and thereafter, the concept “strategic coupling” has been hotly debated within the broad fields of 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studie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Many empirical studies across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in East Asian studies have found the concept relevant to their diverse empirical analyses and explanations of loc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in the changing world economy. In particular, most of these studies have deployed the concept to account for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ical linkages between local and foreign firms, cluster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regional change, transformations in local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urban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 under globalization, and so on. Thes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have not only added much empirical validity to the concept itself and the broader GPN 2.0 theory, but also provided further opportunities for us to take the concept to new domains and intellectual heights.
    In this spirit of the broadening appeal and relevance of “strategic coupling”, I have titled this editorial as “Towards global economic geographies” to encourage a more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nging realities of economies geographies-defined both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within human geography and as the empirical world in which economic activities take place.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global economic geographies is becoming particularly vibrant in the early 2020s. There is now a great deal of convergence of conceptual work o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GPN research, financial geographies, and labour geographies. These are exciting times for highly productive cross-fertilizations in our collective intellectual endeavours.
    The empirical papers in this special issue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illustrate very well such strong tendencies towards integrated theoretical framing that draws upon not only the concept “strategic coupling” and GPN 2.0 theory, but also cutting-edge ideas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financial geographies, and labour geographies. The variegated empirical contexts of China also provide different sub-national “laboratories” that enable such cross-fertilizations to demonstrate their empirical relevance. The next step, though, is for these studies and voices from China to “speak back” to those fields within global economic geographies and, if possible, to add mor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hrough what George Lin and I termed “theorizing back” almost two decades ago. I am happy to see that this special issue has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and interpreted on the theorization of GPN 2.0. In line with two previous papers published in this journal about the progress of relat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the theories about strategic coupling have been well articulated for economic geographers in China.
    As the always-changing empirical world, global economic geographies in the 2020s are undergoing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s due to several recent and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from the Covid-19 pandemic to rising geopolitical tensions and severe disruptions to global supply chains and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ll of these changing global economic geographies provide enormous possibilities for us not only to test our existing theories and concepts, but also to identify new ideas and thinking. As I have argued in a forthcoming book, the interconnected worlds of yesteryear's global economic geographies might be giving way to, or intertwined with, the unexpected reversal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cessant demand for regional and national resilience in a world of heightened uncertainty. These empirical trends towards loc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in global economic geographies will likely kickstart new rounds of strategic (de)couplings worldwide such that the restless landscape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as argued a longtime ago in Storper and Walker's The Capitalist Imperative, will be reshaped and reorganized again. This time though, I believe East Asia, and China in particular, may well take the lead to re-Orient the global economy in its image.
    Looking forward, I hope readers of this special issue will gain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sights from these 15 well-crafted papers that address China's strategic coupling with the global economy in relation to its local and regional resilience, industrial and social upgrading, foreign investment and labour market dynamics, external trade and GPN risks, the challeng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building urban and regional clusters, and so on. As Chairman Mao said in his 1957 address in Beijing, “Letting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I believe the original concept “strategic coupling” and thereafter GPN 2.0 theory might well be one such flower and school of thought that can be much further contended through our collective research in and on global economic geographies. May thousand flowers blossom!

  • 陈蕊, 刘逸
    地理研究. 2021, 40(12): 3259-3271. doi: 10.11821/dlyj020210621 cstr: 32071.14.dlyj020210621
    PDF全文 (3277) HTML (1564)   可视化   收藏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GPN)是关系经济地理学派的核心理论成果,但当前国内外研究对其发展脉络和理论内涵的认识存在模糊之处,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误区。因此,本文从GPN与全球价值链(GVC)理论互动的视角出发,回顾GVC和GPN的重要发展阶段及对彼此的影响,针对常见的对GPN理解和应用的误区展开解释与辨析,主要得到3个结论。第一,GPN理论的研究目的已从解释“价值生产”凝练为解释“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更贴近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第二,GPN与GVC正在从分歧走向融合,共同致力于捕捉与解释全球化动态。第三,并非所有跨国公司研究或生产网络研究都属于GPN研究,GPN专指研究跨国公司与主要相关者基于生产所形成的网络动态,不适用于以国家为单位的研究,也不着力于揭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动态。本文继而指出中国经验既需要GPN理论加以探析、也有助于丰富GPN理论,精准理解GPN尤其对中国当前推行双循环战略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强调,GPN作为中观理论框架,有效解释了全球经济中区域发展的多尺度动态,在全球化出现逆流的新形势下,对中国全球化实践,特别是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有着鲜明的研究意义。

  • 论文
    钱俊希, 安宁
    地理研究. 2021, 40(11): 3103-3117. doi: 10.11821/dlyj020201235 cstr: 32071.14.dlyj020201235
    PDF全文 (578) HTML (1055)   可视化   收藏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全球文化的格局也在经历二战以来最深刻的转变。本文包含三个目的:首先,本文勾勒了全球文化转变的脉络和轮廓。文章首先回顾了有关文化全球化的理论,指出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结果。同时,本文指出以资本主义现代性、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为基本前提和假设的文化全球化在21世纪、尤其是911事件以来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其次,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提出一个文化跨地方实践的“转译”模型,试图将微观尺度的文化实践与宏观尺度的地缘政治关系和过程,以及中观尺度的区域背景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性考察。最后,本文结合孔子学院和李子柒网络文化实践等案例,对本文提出的理论语境和方法论工具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证明,并对中国跨国文化实践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简要的述评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