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 2007, Vol. 26 ›› Issue (1): 187-196.doi: 10.11821/yj2007010023
刘耀彬1, 陈 斐1, 李仁东2
收稿日期:
2005-10-14
修回日期:
2006-07-23
出版日期:
2007-01-25
发布日期:
2007-01-25
作者简介:
刘耀彬(1970-),男,湖北麻城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 :liuyaobin2003@163.com Tel:0791-316338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01021);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60400249)
LIU Yao-bin1, CHEN Fei1, LI Ren-dong2
Received:
2005-10-14
Revised:
2006-07-23
Online:
2007-01-25
Published:
2007-01-25
Supported by: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01021);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60400249)
摘要: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含义及框架,利用SD的原理和方法,以江苏省为例,建立了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SD模型,并选取五种典型发展模式进行策略情景模拟。分析表明:①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具有复杂性、非线性和时变性的特点,SD模型分析此类问题具有明显的适用性。模型的历史数据拟合的误差小,反映它具有一定可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复杂行为,评估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潜在效应;②在不同调控策略的发展模式下,该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情景存在较大差异,五种模式都有其显著的比较优势,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发展缺陷;③根据该省的发展特点和区域发展差异并结合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分阶段和分地域推进人口城市化发展模式和社会城市化发展模式,可以实现该省人口、经济、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刘耀彬, 陈 斐, 李仁东. 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拟 及调控策略 ——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07, 26(1): 187-196.
LIU Yao-bin, CHEN Fei, LI Ren-dong. Simulation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coupling and regulation policies: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 cas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7, 26(1): 187-196.
[1] 史作民, 陈涛.城市化及其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生态学杂志,1996,15(1):35~41.[2] 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 Commoner B, Stamler P J. The causes of pollution. Environment,1971,13(3):2~19.[4] Grossman G, Krueger A.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In: Garber P(ed. ).The Mexico-US Free Trade Agreement.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93.[5] Grossman G, Krueger A.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110(2):353~377.[6] Forrester J W. Urban Dynamics.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1971.[7] Vester F, Hesler V A. Ecology and Planing in Metropolitan Areas Sensitivity Model. Berlin: Federal Environmental Agency,1980.[8] Odum H T, Elisabeth C. Modeling for All Scales: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 Simula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2000. 772.[9] Braat L, Van Lierop W. Economic-ecological modeling: an introduction to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Ecological Modeling, 1986,31: 33~44.[10] Sukopp H, Weiler S. Biotope mapping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in urban area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88,(15):39~58.[11] 凌亢,王浣尘,刘涛. 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统计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统计研究, 2001,(10):46~52.[12] 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 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 地理研究, 2002,21(2):239~246.[13] 刘耀彬,李仁东. 武汉市"三废"排放的库兹涅茨特征及原因探析.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44~45.[14] 黄金川,方创琳,冯仁国. 三峡库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量辨识.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2):153~158.[15]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5~112.[16]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 黄金川,方创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 地理研究,2003,22(2):211~220.[18] Whittaker R H, Levin S A, Root R B. Niche, habitat, and ecotope. American Naturalist,1973,107:321~338.[19]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地理学报,2005,60(2):237~247.[20] 王其藩. 系统动力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17~20[21] 周干峙.城市及其区域——一个典型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城市规划,2002,26(2):7~8,18.[22] 白南生.中国的城市化.管理世界,2003,(11):78~86,97.[23] 王孟本."生态环境"概念的起源与内涵. 生态学报,2003,29(3):1910~1914.[24]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学报,1984,4(1):1~9.[25] 方创琳,余丹林.区域可持续发展SD规划模型的试验优控—以干旱区柴达木盆地为例.生态学报,1999,19(6):767~774.[26] 汤万金,高林,吴刚,等.矿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拟与调控.生态学报,2000,20(1):20~27.[27] 张锋,袁锋,陈建清.1996-2020年江苏跨世纪发展战略.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
[1] | 陈心盟, 王晓峰, 冯晓明, 张欣蓉, 罗广祥.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J]. 地理研究, 2021, 40(1): 18-34. |
[2] | 许堞, 马丽. 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协同治理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J]. 地理研究, 2020, 39(9): 2165-2175. |
[3] | 吴健生, 罗可雨, 赵宇豪. 深圳市近20年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8): 1725-1738. |
[4] | 顾慧, 唐国平, 江涛. 模型驱动数据空间分辨率对模拟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20, 39(6): 1255-1268. |
[5] | 焦毅蒙, 赵娜, 岳天祥, 邓佳音. 城市化对北京市极端气候的影响研究[J]. 地理研究, 2020, 39(2): 461-472. |
[6] | 史利江, 刘敏, 李艳萍, 张晓龙, 高峰, 李文刚. 汾河流域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10): 2361-2378. |
[7] | 李孜沫. 清代(1816—1911年)霍乱流行的时空特征、危险模拟与边界探测[J]. 地理研究, 2020, 39(1): 129-139. |
[8] | 黄晓星,马凌. 城市化进程中的“去领域化”与“再领域化”:兼议城乡治理——对广州市江口村 ①(① 按照学术规范,本文对人名和地名进行匿名处理。)的分析[J]. 地理研究, 2019, 38(9): 2148-2161. |
[9] | 陈万旭,李江风,曾杰,冉端,杨斌.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与形成机理[J]. 地理研究, 2019, 38(9): 2173-2187. |
[10] | 甄江红, 王亚丰, 田圆圆, 何孙鹏, 王金礼. 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5): 1080-1091. |
[11] | 马静. 空间微观模拟方法及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理研究, 2019, 38(5): 1092-1102. |
[12] | 乔伟峰, 戈大专, 高金龙, 卢诚, 黄璐莹. 江苏省乡村地域功能与振兴路径选择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38(3): 522-534. |
[13] | 杨忍, 陈燕纯, 龚建周. 转型视阈下珠三角地区乡村发展过程及地域模式梳理[J]. 地理研究, 2019, 38(3): 725-740. |
[14] | 范业婷, 金晓斌, 项晓敏, 刘晶, 杨绪红, 周寅康. 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及其空间格局特征[J]. 地理研究, 2019, 38(2): 383-398. |
[15] | 徐国良, 文雅, 蔡少燕, 罗小凤. 城市表层土壤对生态健康影响研究述评[J]. 地理研究, 2019, 38(12): 2941-29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