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 2011, Vol. 30 ›› Issue (5): 814-826.doi: 10.11821/yj2011050005
韩玉刚, 焦华富, 李俊峰
收稿日期:
2010-11-16
修回日期:
2011-03-12
出版日期:
2011-05-20
发布日期:
2011-05-20
通讯作者:
焦华富(1962-),男,安徽黄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经济与经济地理的研究与教学。E-mail: jiaohuafu@263.net
作者简介:
韩玉刚(1978-),男,河南固始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城市经济的研究工作。E-mail:hyg1005@mail.ahnu.edu.cn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YJA790083);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9-10D89)
HAN Yu-gang, JIAO Hua-fu, LI Jun-feng
Received:
2010-11-16
Revised:
2011-03-12
Online:
2011-05-20
Published:
2011-05-20
摘要: 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网络研究,是认识集群形成规律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企业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边界效应理论,通过建立社会网络评价指标体系,对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耐磨铸件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衍生网络表现出单中心低密度的结构特征,说明集群企业"同宗"现象明显,种子企业衍生功能强;合作网络表现出多中心中密度的结构特征,说明企业联系网络处于成长期,企业间的合作层次较低;创新网络表现出单中心特征,说明种子企业是集群的"技术领袖",企业间技术创新联系弱。(2)宁国市耐磨铸件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是边界效应从屏蔽向中介作用转化过程中,集群外部产业环境优化、关键行动者群体行为强化、集群内部知识存量增加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韩玉刚, 焦华富, 李俊峰. 中国省际边缘区产业集群的网络特征和形成机理——以安徽省宁国市耐磨铸件产业集群为例[J]. 地理研究, 2011, 30(5): 814-826.
HAN Yu-gang, JIAO Hua-fu, LI Jun-feng. Mechanism and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 provincial border regions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wear-resisting casting industrial cluster in Ningguo of Anhui Provinc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5): 814-826.
[1] Bassett K,Griffiths R,Smith I.Culture industries,culture clusters and the city: The exe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in Bristol.Geoforum,2002,33(2):165~177.[2] Rantisi N M.The locale innovation system as a source of 'Variaty': Openness and adaptability in New York City's Garment District.Regional Studies,2002,36(6):587~602.[3] Rotemberg J J,Saloner G.Competion and human accumulation : A theory of interreg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trade.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0,30(4):373~404.[4] Gertler M S.Tacit knowledge and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context,or the undetfinable tacitness of being(there).Joru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3,3(1):75~99.[5] Molina-Motales F X.European industrial district: Influence of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n performance of the fir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1,7(4):277~294.[6] Ian R Gordon, Philip McCann.Industrial clusters: Complexes, agglomeration and/or social networks? Urban Studies, 2000, 37 (3):513~538.[7] Rabellotti R.Recovery of a Mexican cluster: Devaluation bonanza or collective efficiency?World Development,1999,27(9):1571~1585.[8] Bair J, Gereffi G. Local clusters in global chains: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xport dynamism in torreon's blue jeans industry.World Development,2001,29(11):1885~1903.[9] 李凯,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与实证.管理世界,2004,(12):68~76.[10] 卞芸芸,陈烈,沈静,等.产业集群特征探析及形成机理——以中山市沙溪镇为例.经济地理,2008,28(2):322~326.[11] 李二玲,李小建.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产业集群研究: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人文地理, 2007,22(6):10~15.[12] 王缉慈.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3] 王仲智,林炳耀.集群理论与主导产业理论比较研究.地理科学,2005,25 (1) :23~28.[14] 林涛.产业集群合作行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5] 吴丰林,方创琳,赵雅萍.城市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的PAF模型. 地理研究, 2011,30(1) :71~83.[16] 童昕,王缉慈.全球商品链中的地方产业集群——以东莞的"商圈"现象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22(1) :36~49.[17] 童昕,王缉慈.东莞PC相关制造业地方产业群的发展演变.地理学报, 2001,56(6) :722~729.[18] 李二玲,李小建.论产业集群的网络本质.经济经纬,2007,(1):66~70.[19] 朱华晟,王缉慈.论产业群内地方联系的影响因素——以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群为例. 经济地理, 2002,22 (4) :385~393.[20] 苗长虹.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人文地理,2004,19(4):68~76.[21] 樊新生,李小建.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演化分析——以河南长垣卫生材料产业集群为例.经济地理,2009,29(1):113~118.[22] BorgattiS P,Everett M G,Freeman L C.Ucinet for Windows: Software f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Harward M A:Analytic Technologics,2002.[23] 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24] 林聚任,景天魁.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 苗长虹,魏也华.分工深化、知识创造与产业集群成长——河南鄢陵县花木产业的案例研究.地理研究,2009,28 (4):853~863.[26] 李小建,李二玲.中国中部农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企业集群为例.地理科学,2004,24(2):136~143.[27] 李二玲,李小建.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集群的网络演化分析——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地理研究,2009,28(3):738~750.[28] 马海涛,苗长虹,高军波.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学习网络构建.经济地理,2009,29(8):1327~1330.[29] 顾慧君,王文平.产业集群与社会网络的协同演化———以温州产业集群为例.经济问题探索, 2007,(4):103~106.[30] 王建.内生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家社会网络和行为研究——理论假定和应用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1):117~123.[31] 仇方道,佟连军,朱传耿,等.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地理研究,2009,28(2):451~463.[32] 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33] 宁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宁国县志.北京: 三联书店,1997. |
[1] | 俞国军, 贺灿飞, 朱晟君. 产业集群韧性:技术创新、关系治理与市场多元化[J]. 地理研究, 2020, 39(6): 1343-1356. |
[2] | 郝丽莎, 王晓歌, 乔文怡, 张莉. 1936年以来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特征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38(4): 911-925. |
[3] | 徐敏, 黄震方, 曹芳东, 张郴.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城市旅游地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模式——以新浪微博签到数据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4): 937-949. |
[4] | 吕可文, 苗长虹, 王静, 丁欢. 协同演化与集群成长——河南禹州钧瓷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J]. 地理研究, 2018, 37(7): 1320-1333. |
[5] | 何金廖, 黄贤金, 司月芳. 产业集群的地方嵌入与全球生产网络链接——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 37(7): 1447-1459. |
[6] | 唐承丽, 吴艳, 周国华. 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互动发展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 37(2): 292-306. |
[7] | 陈肖飞, 苗长虹, 潘少奇, 艾少伟. 轮轴式产业集群内企业网络特征及形成机理——基于2014年奇瑞汽车集群实证分析[J]. 地理研究, 2018, 37(2): 353-365. |
[8] | 韩玉刚, 叶雷. 中国欠发达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选择与区域带动效应——以豫皖省际边缘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6, 35(6): 1127-1140. |
[9] | 李丹丹, 汪涛, 魏也华, 袁丰. 中国城市尺度科学知识网络与技术知识网络结构的时空复杂性[J]. 地理研究, 2015, 34(3): 525-540. |
[10] | 焦敬娟, 王姣娥. 海航航空网络空间复杂性及演化研究[J]. 地理研究, 2014, 33(5): 926-936. |
[11] | 王瑶莉, 高松, 刘瑜. 青岛城市道路邻近中心性及其应用方法[J]. 地理研究, 2013, 32(3): 452-464. |
[12] | 刘炜, 李郇, 欧俏珊. 产业集群的非正式联系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顺德家电产业集群为例[J]. 地理研究, 2013, 32(3): 518-530. |
[13] | 王琛, 林初昇, 戴世续. 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 地理研究, 2012, 31(8): 1375-1386. |
[14] | 王丽, 曾辉. 深圳市道路网络结构特征的成因及其景观格局效应[J]. 地理研究, 2012, 31(5): 853-862. |
[15] | 李琳, 韩宝龙. 地理与认知邻近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影响——以我国软件产业集群为典型案例[J]. 地理研究, 2011, 30(9): 1592-16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