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 2011, Vol. 30 ›› Issue (12): 2139-2149.doi: 10.11821/yj2011120002
曹广忠1, 边雪1, 刘涛2
收稿日期:
2011-06-26
修回日期:
2011-09-24
出版日期:
2011-12-20
发布日期:
2011-12-20
作者简介:
曹广忠(1969-),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镇化、城市与区域规划等。 E-mail:caogzh@urban.pku.edu.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075)
CAO Guang-zhong1, BIAN Xue1, LIU Tao2
Received:
2011-06-26
Revised:
2011-09-24
Online:
2011-12-20
Published:
2011-12-20
摘要: 城镇化水平评估是关于区域城镇化问题的基础性研究。本文从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构变动的核心要素出发,从人口、产业、用地结构三个方面设计考察指标,并强调三个维度进程间的协调关系和适宜性的评价尺度。对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区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以"中心-外围"为突出特征,这种结构以嵌套方式存在于多种空间尺度之下,随时间推进而更加明晰。回归分析显示这种空间特征已成为区域城镇化格局的本底结构,同时也受到全球化、市场和行政力量的影响。人口、产业和用地结构的城镇化指标值在空间差异方面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反映了长三角地区现阶段三个分指标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及其空间特征。对该地区城镇化综合评估及其解释表明,城镇化总体水平的提高不一定能同时促进子进程间的协调,快速城镇化阶段容易发生各子进程间不匹配的现象;这种不协调现象突出反映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和评价尺度下,由此引发的健康城镇化相关议题应受到重视。
曹广忠, 边雪, 刘涛. 基于人口、产业和用地结构的城镇化水平评估与解释——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1, 30(12): 2139-2149.
CAO Guang-zhong, BIAN Xue, LIU Tao.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level i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An index framework based on the population,economic structure and land us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12): 2139-2149.
[1] 胡序威。对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剖析。城市规划,1983,(2):23~26.[2] Chan K W,Xu X Q.Urban-population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since 1949:Reconstructing a base-line.China Quarterly,1985,(104):583~613.[3] Ma Laurence J C,Cui G.Administrative changes and urban population in China.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87,77(3):373~395.[4] Chan K W,Hu Y.Urbanization in China in the 1990s:New definition,differentseries,and revised trends.TheChina Review,2003,3(2):49~71.[5] Zhou Y,Ma L.China's urban population statistics:A critical evaluation.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5,46(4):272~289.[6] 徐林奎。对我国现行城镇化水平指标的探讨。城市问题,1989,(6):20~21.[7] 许鸣天,陈东明。城镇化水平及其统计计算方法。理论建设,1995,(3):45~47.[8] 沈迟。关于城市化水平计算方法的探讨。城市规划,1997,(1):22.[9] 周一星,于海波。以“五普”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城镇化水平修补的建议。统计研究,2002,(4):44~47.[10] Zhou Y,Ma L J C.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s:Reconstructing a baseline from the fifth population census.TheChina Quarterly,2003,173:176~196.[11] Shen J.Estimating Urbanization Levels in Chinese Provinces in 1982-2000.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Review,2006,74(1):89~107.[12] 石卿,马军。城镇化水平的度量及评价。统计与决策,1999,(12):17~18.[13] 姜爱林。城镇化水平的五种测算方法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8):76~80.[14] 王慧。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以陕西省为例。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4):15~21.[15] 朱甫芹。基于KPCA的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统计与决策,2004,(1):40~41.[16] 耿海清,陈帆,詹存卫,等。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人文地理,2009,24(5):47~51.[17] 代合治,刘兆德。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城市问题,1998,(4):21~24.[18] 欧向军,甄峰,秦永东,等。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地理研究,2008,(5):993~1002.[19]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地理学报,2009,64(4):387~398.[20] 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城市化水平测定研究综述。城市发展研究,2002,(2):36~41.[21] 钱纳里H,赛尔昆M.发展的格局:1950~1970.李小青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22] 沃尔特W 威尔科克斯,威拉德W 科克伦,罗伯特W 赫特。美国农业经济学。刘汉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3] 周一星。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人口与经济,1982,(2):28~33.[24] 赵新平,周一星。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2002,(2):132~138.[25] 陶然,曹广忠。“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的不匹配与政策组合应对。改革,2008,(10):83~88.[26] 李青,陶阳。对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的纵向考察。城市问题,1999,(1):34~38.[27] 李国平。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5):6~11.[28] 刘耀彬,王启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分析。经济地理,2004,24(5):600~603.[29] 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等。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人文地理,2010,25(5):53~58.[30] 刘涛,曹广忠,边雪,等。城镇化与工业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评价及规律性探讨。人文地理,2010,25(6):47~52.[31] 段七零。江苏省县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性的定量评价。经济地理,2010,30(5):829~834.[32] 张洪,顾朝林,张燕。南京市旅游业协调发展评价:同步协调判别法。经济地理,2008,28(4):682~687.[33] Wagstaff A .Reranking and pro-poor growth:Decompositions for China and Vietnam.Journal of DevelopmentStudies,2009,45(9):1403~1425.[34] 曹广忠,刘涛。中国省区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演变与过程模型。中国软科学,2010,(9):86~95. |
[1] | 叶士琳, 蒋自然, 祁新华. 长三角集装箱码头效率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8): 1782-1793. |
[2] | 纪学朋, 宋娅娅, 孙延伟, 王丹阳, 孟浩, 李升峰, 黄贤金. 入园率视角下长三角地区化工产业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5): 1116-1127. |
[3] | 范擎宇, 杨山, 胡信. 耦合视角下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交互机制[J]. 地理研究, 2020, 39(2): 289-302. |
[4] | 李建豹,黄贤金,孙树臣,揣小伟. 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与能源消费CO2排放的时空耦合分析[J]. 地理研究, 2019, 38(9): 2188-2201. |
[5] | 龙飞, 刘家明, 朱鹤, 李涛. 长三角地区民宿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9, 38(4): 950-960. |
[6] | 宋伟轩, 刘春卉. 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城市商品住宅价格分异机理研究[J]. 地理研究, 2018, 37(1): 92-102. |
[7] | 王承云, 孙飞翔. 长三角城市创新空间的集聚与溢出效应[J]. 地理研究, 2017, 36(6): 1042-1052. |
[8] | 叶磊, 段学军, 吴威. 基于交通信息流的长三角地区网络空间结构及其效率研究[J]. 地理研究, 2016, 35(5): 992-1002. |
[9] | 项晓敏, 金晓斌, 杜心栋, 孙伟, 周寅康. 基于“强度—潜力—难度”综合测度的中国农用地整治实施协调性分析[J]. 地理研究, 2016, 35(2): 285-298. |
[10] | 汪明峰, 郗厚雪. 城市新兴技术产业的演化路径比较分析——以长三角物联网产业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 34(9): 1697-1707. |
[11] | 侯鹏, 王桥, 申文明, 翟俊, 刘慧明, 杨旻. 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研究进展:内涵、框架与挑战[J]. 地理研究, 2015, 34(10): 1809-1823. |
[12] | 邵全琴, 刘纪远, 黄麟, 樊江文, 徐新良, 王军邦. 2005-2009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成效综合评估[J]. 地理研究, 2013, 32(9): 1645-1656. |
[13] | 杨艳昭, 封志明, 赵延德, 游珍. 中国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研究[J]. 地理研究, 2013, 32(9): 1668-1678. |
[14] |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董雯, 李莉. 天山北坡城镇化进程中的水土资源效益及其时空分异[J]. 地理研究, 2012, 31(7): 1185-1198. |
[15] | 罗文斌, 谭荣. 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关系的定量评价——以杭州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2, 31(6): 1103-11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