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勇。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区域经济增长与空间溢出作用——基于公路、水运交通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0,(12):37~46.[2] 刘生龙,胡鞍钢。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0,(4):14~23.[3] 屈龙。基于模糊数学的区域经济与交通协调性评价——以长三角为例。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0(5):22~24.[4] 石京,黄谦,吴照章。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34(6):1076~1079.[5] 黄晓燕,曹小曙,李涛。海南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关系。地理研究,2011,30(6):985~999[6] 刘海隆,包安明,陈曦,等。新疆交通可达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地理学报,2008,63(4):428~436.[7] 张志学。区域可达性演变及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5~40.[8] 李亚婷。河南公路交通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35.[9] Karst T G,Bertvan W.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of land-use and transport strategies:Review and research directions.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4,12:127~140.[10] 刘贤腾。空间可达性研究综述。城市交通,2007,5(6):36~43.[11] 吴威,曹有挥,曹卫东,等。开放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地理研究,2007,26(2):391~402.[12] 金凤君,王成金,李秀伟。中国区域交通优势的甄别方法及应用分析。地理学报,2008,63(8):787~798.[13] 孙威,张有坤。山西省交通优势度评价。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62~2569.[14] 王成新,王格芳,刘瑞超,等。区域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实证。人文地理,2010,25(1):73~76.[15] Jin Fengjun,Wang Chengjin,Li Xiuwei,et al.China's regional transport dominance:Density,proximity,and accessibilit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0,20(2):295~309[16] 陆锋,陈洁。武汉城市圈城市区位与可达性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8,27(4):068~074.[17] 聂伟,邵春福。区域交通可达性测算方法分析。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10(4):85~87.[18] 张莉,陆玉麒。基于陆路交通网络的区域可达性评价——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地理学报,2006,61(12):1235~1246.[19] 吴威,曹有挥,梁双波,等。中国铁路客运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地理研究,2009,28(5):1389~1400.[20] 李平华,陆玉麒。城市可达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综述。城市问题,2005,(1):69~75.[21] 曹小曙,闫小培。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网络演化对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地理研究,2003,22(3):305~312.[22] 张志学,李同升。基于GIS的县级尺度交通可达性研究——以陕西省为例。人文地理,2010,25(1):100~104.[23] 马林兵,曹小曙。一种启发式A算法和网格划分的空间可达性计算方法。地理研究,2008,27(1):93~97.[24] 王振波,徐建刚,朱传耿,等。中国县域可达性区域划分及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地理学报,2010,65(4):416~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