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 UN ESCO.Convention Concerning t he Protection of t 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1972.
[3] UN ESCO1 homepage:http://www.unesco.Org.
[4] 张冠增.城市发展概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5] 陈志华.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 木内信藏.比较都市地理学の二三の问题.村太郎先生古稀纪念地理论文集.东京:古今书院,196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中国的世界遗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8] 方国瑜.麽些民族考.民族学研究集刊.1944,第四辑.
[9] (俄)顾彼得.被遗忘的王国.李茂春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0] (美)洛克.中国西南的古纳西王国.哈佛燕京专著集第八卷.1947.昆明:云南大学历史所汉译油印本,1977.
[11] Jackson.Na Khi Religion.The Hague Press,1979.
[12] 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
[13] 傅懋勣.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日本东京大学语言文化研究所,1981.
[14] 李霖灿.麽些研究论文集.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1984.
[15] 朱良文.丽江民居.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
[16] 和钟华,杨世光.纳西族文学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17] 郑孝燮,鲍世行.云南丽江考察研究报告.城市发展研究,1996,5.
[18] 吕拉昌.文化板块与丽江纳西族地区的文化特征.人文地理,1996,(2).
[19] 周文华,徐思淑.一方特色显著的人居环境———云南丽江大研古城析.城市规划,1996,(5)1
[20] 蒋高宸.丽江———美丽的纳西家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1] 何守伦.丽江方言词语的文化内涵透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30(5).
[22] 杨大禹.借历史题目作现代文章.华中建筑,1999,17(2).
[23] 柳春光,郭恩栋,陆鸣.云南丽江7.0级地震生命线工程震害及功能状态评述.世界地震工程,1996,(3).
[24] 邱宣充.试论震后丽江古城的保护.云南社会科学,1996,(4).
[25] 张民.生存发展—丽江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名城保护.华中建筑,1998,16(3).
[26] 木基元.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保护及其指导意义.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6(6).
[27] 周凌.丽江古城环境整治与建筑更新.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7,13(3)
[28] 王化新.关于丽江地区旅游生态经济建设的初步探析.生态经济,1997,(2).
[29] 段增庆.把丽江建成滇西北商贸中心和国际旅游城市的构想.创造,1998,1.
[30] 甘雪春.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与纳西文化的传扬.思想战线,1998,(7).
[31] 管宁生.对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开展生态旅游的探悉.云南林业科技,1999,(2).
[32] 张菊兰.丽江发展必须走可持续道路.云南环境科学,20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