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地表过程研究
  • 地表过程研究
    刘毅, 吴绍洪, 徐中春, 戴尔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损失一直是灾害风险评估上的难题。本研究以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经典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利用历史灾情和孕灾环境解决风险评价中致灾因子破坏力与灾害发生的可能,并以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为例进行了定量化评估研究。主要改进在于:确定灾害损失率和环境参数以建立地震灾害可能损失计算模型,计算承灾体地震灾害风险的可能损失量;用标准差和对数位转换的相关计算对地震灾害风险等级进行划分。案例结果显示:山西全省发生地震灾害,可能损失风险包括房屋破坏风险超过3百万间,经济损失风险超过130亿元,人员伤亡风险将近30万人。山西省各县市之间地震灾害综合风险差异明显,最高风险区域是太原市辖区、大同市辖区、晋中市辖区等15个县市区。
  • 地表过程研究
    陆林, 巩劼, 晋秀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旅游活动对黄山风景区土壤的影响,采用样方法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山风景区主要游览步道附近土壤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黄山风景区旅游干扰对土壤影响效应明显,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土壤pH值及土壤全钾含量趋于上升,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土壤全氮量、全磷量以及枯枝落叶层厚度趋于下降;其中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对旅游干扰反应最为敏感,其次为土壤全钾量,土壤全磷量对旅游干扰反应最弱;旅游干扰对0~10cm层次土壤的影响显著大于10~20cm;不同区域旅游干扰对土壤影响效应不同,游览利用程度越高的区域,其影响效应与旅游干扰的相关性愈强,影响效应一般也越大,但由于受地形、植被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影响效应大小与该区域旅游利用程度并不完全一致。
  • 土地资源与利用
  • 土地资源与利用
    臧淑英, 王凌云, 那晓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以1980~2005年间的6期遥感影像为基础,经过矢量化后得出哈大齐工业走廊范围内的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市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结合三个城市的经济统计数据,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两个驱动因子评价指标(驱动效率指数和经济效益指数),对比分析三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性分析。研究表明:大庆市随着石油资源的耗竭,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做出相应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趋于相对稳定;哈尔滨在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相对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而促使经济不断保持协调稳定发展;齐齐哈尔市驱动因子评价指数尚未趋于稳定,区域经济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资源的消耗。本研究为进一步的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相应的基础和依据。
  • 土地资源与利用
    石志宽, 汤国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缩编是为了满足土地管理工作中不同级别的行政区需求对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的简化、分类、归纳、符号化等工作,缩编应能使不同尺度的数据表达的土地利用信息保持最大程度的一致,缩编的质量直接影响缩编结果可用性。本文提出了缩编结构相似度指数、缩编布局相似度指数、缩编图斑适宜度指数辅助传统的相关性统计指标,用来衡量土地利用现状图缩编结果的质量,总结出基于GIS的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空间统计功能实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缩编质量评价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以南京市为例,计算出土地利用数据从1∶5万缩编到1∶10万的各项缩编质量评价指数,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 环境与生态
  • 环境与生态
    仇方道, 佟连军, 姜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易损性、敏感性、稳定性和弹性等适应性要素构建了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据此对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分异特征、类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呈正态分布;从资源类型看,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系统适应性呈现冶金类>综合类>煤炭类>石油类的特征;从空间格局看,呈现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变化趋势;从发展阶段看,呈现老年期>中年期>幼年期的递变规律;从城市规模看,呈现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的递变规律。据此,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分为4种类型,即高适应能力、协调发展类型;高适应能力、环境优先类型;低适应能力、协调发展类型;低适应能力、环境优先类型。
  • 环境与生态
    张春华, 王宗明, 任春颖, 张柏, 宋开山, 刘殿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松嫩平原玉米带1980~2005年间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去除异常值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均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两个时期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4%和2.54%,土壤全氮的平均含量均为0.12%。通过变异函数分析,两个时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均符合高斯模型,1980年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最大相关距离分别为532.6km和776.1km,而2005年二者的最大相关距离分别减小为269.7km和242.1km。1980年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变异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2005年土壤有机质具有中等的空间变异性,全氮仍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但比1980年有所减弱。通过普通Kriging法局部插值,两个时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非常相似的"高"和"低"含量区域,并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整体保持着中部地区高、边缘地区低的分布特征。旱田、水田、林地和草地四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水田和林地的全氮含量有所提高,但旱田和草地变化不大。
  • 环境与生态
    陈诚, 陈雯, 赵海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生态空间保护需求,调整产业空间布局方向,是协调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空间关系及进行区域空间调控的重要内容。以江苏沿江地区为例,在提取生态功能保护区和产业分布空间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矩阵分类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分布的空间匹配特点,总结了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思路。研究表明:江苏沿江大部分地区生态保护与产业分布空间匹配较为协调,较不协调和不协调的区域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临近江面的洲滩地区,未来需控制该区产业扩张;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和森林公园受侵占面积较多,未来的产业开发应予以重点避让;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占用较多,未来应优先退出生态功能保护区范围。
  • 地球信息科学
  • 地球信息科学
    李爽, 张祖陆, 周德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TM图像和29个实测样地生物量数据为数据源,采用单变量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及人工神经网络(BP网络、RBF网络)技术,构建了研究区内典型湿地植被(草甸和沼泽)的地上生物量干重和湿重的遥感估算模型,并对比得到最优模型。主要结论有:(1)RBF神经网络模型及多元非线性模型是研究区内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的最优模型,生物量干重估算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795%,生物量湿重估算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399%。(2)比较2004年8月、2006年8月和2008年8月研究区内草甸和沼泽总生物量可得,总生物量干重呈上升趋势,而总生物量湿重呈下降趋势。(3)研究区内生物量极高值和极低值分布较少,且主要集中于混合像元分布的地方,如岛状林、灌丛的周边地区或是沼泽内含水较多的地区。
  • 地球信息科学
    韩秀珍, 郑伟, 刘诚, 安思颖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遥感反演是监测水体光学特性、评价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以FY-3A/MERSI和AQUA/MODIS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水体实测的叶绿素a含量,利用两类反射率模型,研究星载数据遥感反演叶绿素a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基于FY-3A/MERSI和AQUA/MODIS可见光-近红外通道的光谱反演模型(Rλ1-1-Rλ2-1)×Rλ3和Rλ1-1×Rλ3在太湖水体叶绿素a含量反演方面取得了较高的精度。基于MERISI通道的模型反演相关系数R2分别在0.60和0.72左右,基于MODIS通道的模型反演相关系数R2分别在0.55和0.65左右。通过比较分析,决定叶绿素a含量反演精度的主要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道位置,即蓝波段和近红外波段是叶绿素a反演的敏感波段;其次,卫星空间分辨率,即较高的空间地面分辨率改善了混合像元。因此,MERSI比MODIS对应模型获得了较高的叶绿素a反演精度。这一结果将有助于FY-3A/MERSI遥感数据在环境监测和水体污染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为国产卫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 经济与区域发展
  • 经济与区域发展
    孙平军, 修春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脆弱性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时间函数和空间函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抑制脆弱性实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具有典型的"压力 ( P ) -敏感 ( S ) -弹性(E)"的特征。据此,构建了一个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脆弱性评价模型,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选取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作为案例进行评价,从脆弱性的视角来研究矿业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表明:(1)脆弱度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分布于辽宁省;(2)脆弱度在资源类型上具有煤炭类>综合类>冶金类>油气类的趋势;(3)脆弱度随其生命周期的推进逐渐增大;(4)城市经济发展自身的弹性度对决定其脆弱性程度的作用更为显著。
  • 经济与区域发展
    赵渺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归纳了中心地模式和网络化模式两种空间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即前者以向心型的垂直联系为表征,而后者以跨越腹地边界的多向联系为表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网络交互作用下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首先以企业联系为分析视角,研究了不同强度、不同方向的网络"流量"变化趋势;其次,选择社会经济变量,通过主因子分析对地域类型进行划分,研究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格局;第三,通过对网络交互作用与地域类型变化的比较印证,总结了长三角多核网络化和城市区域化的趋势,即中心地模式虽仍占主导地位,但这一模式趋于弱化,而网络化模式趋于增强。最后,研究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外部性说明了长三角区域网络化过程中集聚、扩散的发生机制。
  • 经济与区域发展
    梁育填, 樊杰, 孙威, 程婧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西西江经济带是未来我国南方地区开发轴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江地区产业集聚态势明显,承载产业集聚的产业园区迅速发展,但产业园区无序竞争、产业结构雷同、土地产出率低等问题制约沿江产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通过总结沿江产业园区的发展特点,分析影响沿江产业园区发展的因素,认为区域发展基础、园区发展基础、园区发展潜力和园区发展约束条件影响产业园区的发展水平和态势。进而,构建4类因素13项指标对沿江产业园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将沿江产业园区划分为升级优化型、集聚强化型和培育引导型三种类型,为制定和调整广西西江经济带沿江产业园区分类引导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 城市与乡村
  • 城市与乡村
    王婧, 方创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群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城市群发育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强综合国力具有显著作用,研究城市群发育驱动力具有重要价值。伴随着不断加强的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中国城市群逐渐发育起来,在此过程中出现五个新型驱动力。通过对中国23个城市群的综合比较分析发现:经济全球化驱动中国城市群与国际接轨,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承接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越多的城市群发育程度越高;新型工业化驱动中国城市群成为制造业基地,工业化水平越高、高技术产业越发达的城市群发育程度越高;信息化整合城市群信息资源并驱动其快速流动,信息化水平越高的城市群发育程度越高;交通快速化驱动中国城市群高密度集聚,为城市群形成发育奠定坚实基础;新政策是中国城市群发育的助推器,为城市群发育指明方向。
  • 城市与乡村
    李雪梅, 张小雷, 杜宏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熵值法从城镇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方面对新疆塔里木河流域2000年和2008年两个时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GIS技术,运用空间聚类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对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及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综合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基本格局保持稳定,区域城镇化综合水平较高的主要集中在巴州和阿克苏地区,而城镇化综合水平较低的主要集分布在和田、喀什、克州等地区,差距在不断扩大。同时,城镇化综合水平表现出较弱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呈现较弱集聚分布。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多表现以库尔勒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矿产资源开发、交通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发展以及重大项目投资是塔河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产生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从而可针对性地制定提高塔河流域城镇的城镇化水平的对策。
  • 文化与旅游
  • 文化与旅游
    周永博, 沙润, 杨燕, 卢晓旭, 侯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旅游景观意象评价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的旅游景观意象评价方法。首先对旅游评价研究和旅游景观意象理论进行了回顾,以功能属性、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对旅游景观意象进行划分,进而对291名旅游者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自下而上生成了旅游景观意象评价指标及权重,线性评价的结果显示周庄(古镇景区)与乌镇(东栅景区)的景观意象质量差别不大,为进一步从结构上分析和比较旅游景观意象,研究随后计算了周庄(古镇景区)与乌镇(东栅景区)旅游景观意象属性的耦合协调度,结构评价的比较结果显示两者的旅游景观意象处于不同水平。该研究从旅游景观意象角度提供了旅游景观评价方法,为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创意策划和推广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
  • 文化与旅游
    王超, 陈耀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山岳的开发历史悠久,中国名山在当前多作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其中部分还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些宝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历经数千年仍能较好得到保留,对其认识和保护的历史经验值得探究。五岳作为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的代表性名山,开发利用和保护历史悠久,是研究中国名山历史保护的良好范例。通过对五岳的文献资料与历史遗迹的研究发现,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理念是一切山水利用和山水保护活动的前提。在此前提下五岳历史上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包括国家级祭祀的地位保障、圣旨法令的法律保护、明确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体制、"天人合一"的保护性建设、"以城奉山"的服务基地划定和从政府到民间多种渠道的保护修缮。这些措施不仅对于研究五岳及中国名山的保护和演变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当今风景区和遗产地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书评
  • 书评
    胡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地图是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史料,近年来对海外中文舆图的整理与研究,已成为新的学科热点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华林甫教授的新著《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正是近年来这一领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全书由中英文前言和上下两编组成,上编是三篇专题研究论文,下编是对74种、124幅舆图的著录与解读,并附有全部舆图的精美图版,部分尺寸较大的舆图或单独印制,或附有局部放大图,尽可能真实而清晰地反映舆图原貌并方便利用。这批珍贵舆图资料的公布,将对地图学史、城市史、区域史、军事史、晚清史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 重大项目进展
  • 重大项目进展
    刘彦随, 龙花楼, 陈玉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40635029)",已执行四年。在30余位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和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