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纪念竺可祯同志逝世十周年
  • 纪念竺可祯同志逝世十周年
    竺可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竺可桢同志1965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地理工作的现状和任务,阐明了分工和实现这些任务的措施。竺可桢同志的报告虽然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但现在看起来,仍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刊特予以刊登,供大家学习参考。虽然报告中有些提法是针对当时情况的,地理研究机构和名称也有调整和变动,但为了保持这个历史性文件的完整,本刊未加更动。
  • 纪念竺可祯同志逝世十周年
    黄秉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竺可桢同志逝世,忽忽已十更寒暑。他生前在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二十多年,对我国热带的研究抱着很大热忱。我国自然条件复杂,但热带面积不大。利用如此有限的热带,对全国经济可以挹注有无,截长补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他曾积极组织琼雷和滇南的综合考察,他自己亦数度跋涉于湿热的环境中。
  • 纪念竺可祯同志逝世十周年
    吕炯, 张丕远, 龚高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2年,竺可桢先生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著名论文。这是他在文化革命动乱年代发表的唯一的论文,也是他的最后一篇论文,然而却又是他最为光彩影响最大的学术论文之一。竺可桢先生在一九六六年就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初稿,并在他参加的罗马尼亚科学院一百周年纪念会上散发。回国后,他又进一步补充、修改。
  • 纪念竺可祯同志逝世十周年
    陈述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先驱,新中国地学界的组织者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1974年与世长辞。捧读竺老的遗著和传记,我们大家的心情都是十分悲切、十分怀念的。解放前的十五年,竺老是抚育我们成长的大学校长;建国以后的三十年,又是领导我们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的科学院副院长。春风化雨,身教言传,对我来说,的确是毕生受用不尽的。
  • 纪念竺可祯同志逝世十周年
    朱震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沙漠科学是一门新成长起来的学科。回顾沙漠研究所25年来的历史,从它的诞生、成长到发展,竺可桢教授无论在学术上,科研组织工作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沙漠研究所的前身)的每次学术会议和工作会议竺老都亲自参加进行指导,而且还多次亲临沙漠现场考察。至今我们沙漠科学工作者无论在茫茫沙海中考察或在炎日风沙中定位观测或在国际沙漠学术活动的讲台上,总是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缅怀竺可桢教授。
  • 纪念竺可祯同志逝世十周年
    沈长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竺可桢同志做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于1956年兼任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第一任主任,我们就一直在他所领导的考察队中工作,倍受他的关怀与教益。他是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的奠基人,在他的领导与指导下,开拓了自然资源研究这一新兴的科学园地。值此纪念竺老诞生九十四周年和他离开我们十周年的时候,更加缅怀他为发展我国自然资源科学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激励我们要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他的科学思想,为使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多采的自然条件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 纪念竺可祯同志逝世十周年
    李玉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竺可桢副院长是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者,在我国地理学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在纪念他逝世十周年之际,我们广大地理工作者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缅怀他对发展我国地理科学所做出的丰功伟绩。竺可桢教授早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和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回国后在高等学府教授地理学和气象学,成为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启蒙者和播种者。
  • 纪念竺可祯同志逝世十周年
    丘宝剑, 龚高法, 张福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67年底我们写信给竺副院长,向他请教有关地理所气候学和物候学研究问题。竺老于1968年1月5日在他办公室接见我们。1970年11月26日竺老又来函约我们于11月29日到他家里谈农业气候和物候学问题。这样,我们先后有两次机会倾听竺老对地理学、气候学和物候学研究问题的意见。两次谈话的方式略有不同,第一次是我们主动求见竺老的,所以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第二次是竺老约见我们的,因此先由竺老询问当时气候室和地理所的研究工作情况,我们一一作了汇报,然后竺老谈了他的看法。
  • 纪念竺可祯同志逝世十周年
    程明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粒度概率曲线、频率曲线与粒度基本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西江河口(磨刀门)沉积环境,重点探讨河口拦门沙及其沉积结构的形成。认为波浪作用是西江河口拦门沙形成的主要动力;对粒度概率曲线的过渡式和双跃式加以区别,并探讨其成因。
  • 纪念竺可祯同志逝世十周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是建国以来规模空前、项目众多、内容丰富的高质量国情调查。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这次调查成果,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商定共同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地图集》,最近图集编委会正式组成并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人口地图集编委会由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国家统计局局长、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李成瑞同志任主任,地理所名誉所长黄秉维同志等任副主任。
  • 纪念竺可祯同志逝世十周年
    丘宝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的亚热带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密集、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气候带如何划分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区划的原则、等级、指标和界线等问题上,都有不同的看法。作者就这些问题发表了意见,并提出了划分亚热带的具体方案。
  • 纪念竺可祯同志逝世十周年
    樊自立, 李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十年来,新疆湖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按湖泊水面变化可分为干涸、基本干涸、缩小、变化不明显和扩大等五种类型,本文简要分析了湖泊变化的原因,湖泊变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 纪念竺可祯同志逝世十周年
    张立成, 章申, 董文江, 饶莉丽, 赵桂久, 潘佑民, 李健, 黄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等分析方法,测定了湘江水和河床沉积物中的20种元素的背景浓度。江水和沉积物中元素的背景浓度及其在分配上的不同,前者主要受区域气候、岩性和水化学因素等的制约,后者更多的受区域地质环境和后生地球化学等作用的影响。
  • 纪念竺可祯同志逝世十周年
    李钜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开始了一个人类智力增强和延长的新纪元。这对地理学来说,可能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至少:(1)现代最显著的信息泛滥是卫星资料,而这些资料大部分首先是地理信息。地理学者仅靠人脑已经不能充分运用这些已有的而且还在不断大量涌来的信息,运用电子计算机研究地学问题已是摆在地理学工作者面前的课题。(2)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一个地理学家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
  • 纪念竺可祯同志逝世十周年
    钮仲勋, 浦汉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承德是清朝热河行宫的所在地,木兰围场是清皇室的狩猎区。这一地区农业开发较迟,清朝中叶承德一带始大规模农垦,而围场直至清末才放垦,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开垦,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水土流失、沙化等自然灾害十分严重。本文对这一地区的原始植被进行了复原,并探讨其农业开发与植被变迁的历史过程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学术活动
  • 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地理考察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波兰费罗茨瓦夫大学的邀请,中国科学院派出地理考察团于1983年9月13—10月5日访问了波兰。考察团参加了波兰地理学会年会,访问了十个地理研究与教学单位,考察了山区、湖区和七个城市,参观了有关研究所的野外工作站和实验室以及地图出版社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