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黄秉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作者《华南坡地利用与改良:重要性与可行性》一文在三个方面作一些补充:1.进一步阐述坡地的重要性,并特别从可能出现的全球性变暖的因果加以说明。2.对前文所提坡地改良与利用方针概括为:"主要采取植物(生物)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以一个坡面或小流域为单位的坡地持续生产力",并对此作此较系统的论述。3.在前文基础上补充有关科研工作的意见。
  • 论文
    吴传钩, 高小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动力结构的演变规律为基础,探讨海港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律,得出了有关海港城市成长模式的一般性结论。
  • 论文
    刘立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阐述了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量的估算方法,以自然小区为单位,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及土地人口承载最作了估算,并对估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 论文
    蔡强国, 陈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多元正交设计,对马兰黄土进行了降雨(人工模拟)溅蚀试验。得到了计算降雨溅蚀分散量(Y)和降雨溅蚀向下坡搬运量(Z)的两个回归方程。方程揭示影响降雨击溅侵蚀诸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各个因素在降雨溅蚀过程中的地位和对各种降雨溅蚀临界值的明显影响。
  • 论文
    黄洪峰, 杨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流域内气象站资料,以正交函数展开方法,分析了流域气候背景场的基本结构及共季节变化特征,并根据1985-1988年间在流域内若干河段的小气候考察资料,探讨河流对局地小气候要素的影响。本文给出的河陆风环流平衡气球探测结果,表明了河陆风环流结构的某些特征。
  • 论文
    李栓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论述了近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数量特征、粒度特征及共分布、结构与构造特征,认为:1.各期亚三角洲的淤积厚度、速率和陆地淤积率都与亚三角洲的建造历时及废止方式有关,淤积厚度有共最大限度;2.沉积颗粒均细于0.25mm级,粉砂粘土占优势,无推移质段。Mz(φ)值与δf成正比,与Kg成反比;3.沉积构造与沉积水动力及颗粒大小有关,沉积物的分布与结构反映了三角洲建造的基本特征。
  • 论文
    胡孟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渭河盆地位于祁吕系、秦岭纬向构造体系,华夏系、陇西旋卷构造四大构造体系交汇地带,这种地质构造背景是形成盆地构造地貌的基础。按照构造-成因分类原则,对本区构造地貌划分为两级8个类型,又按新构造运动特点划分出相应的亚类。这些地貌类型分布具有东西延伸成带,南北对应,垂向成层具阶梯状的空间配置特点。渭河盆地在四大构造体系制约下,共地堑构造是决定地貌空间配置的主要原因。
  • 论文
    陈谅闻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浙江顾渚紫笋茶是我国唐代就用来进贡的历史名茶,曾有"天下第二"茶之称,声誉极高。本文回顾紫笋茶的历史,阐述紫笋茶的品质,并对紫笋茶的利用和发展提出了看法。
  • 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杨达源, 冯文科, 陈俊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末次冰期鼎盛时期华南沿海地区的古环境特征。对有关单位近年调查成果的分析,估计当时该地区的冬季温度比今低11-15℃,2月海洋表层水温此今低4.6-2.2℃,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流深切达-40-62m以下,古海岸线推移到今水深150m左右深处。达主要是冰期世界气候寒冷,海面大幅度下降,东亚冬季风强盛、南海北部东北季风漂流增强的结果。
  • 研究报告
    满开言, 林卓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自然降雨试验,本文讨论了植被对雨水的截留和分流作用,以及坡面植被对水流入渗的影响。
  • 研究报告
    吴月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土壤剖面的描述和理化分析,作者划分了北京清水河流域南山北坡的土壤类型,并讨论了土壤垂直带谱的有关问题。
  • 研究报告
    屈翠辉, 严润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1980年汛期在黄河18个水文站采集样品的分析结果,本文讨论了黄河悬浮物的粒度、矿物和化学组成从上游到下游的地理分异。
  • 地理学学位论文
  • 地理学学位论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着力于恢复近两万年来各种短周期的气候波动、海面升降和地壳垂直运动的历史过程并从中探寻变化的内在规律。全文从环境系统的结构分析展开,提出了海面-地面系统的概念及其四种数学模型,并据以探索中国东部和全球的海面升降运动波动历史。同时,引进海-气-冰系统的概念及其
  • 报告
  • 报告
    尤联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9年9月,在西德的法兰克福大学召开了第二届国际地貌学大会,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的论文摘要近650篇,其中有370余篇在会上宣读,余为展示。我国有24人襄与了这一盛会,他们分别来自高等学校、科研机关、生产部门以及正在西德工作和学习的人员,还包括了来自台湾大学的两名代表。
  • 报告
    唐晓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地灾害地貌是山区坡地重力地貌、山区河谷地貌、冰川冰绿地貌以及由区喀斯特地貌中对人类造成灾害的那部分地貌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