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期刊
文章
图表
检索
EN
中文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推荐文章
专题
按栏目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政策伦理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
中文
过刊目录
1991年, 1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1-12-15
论文
研究报告
《90年代的地理学》笔谈
《91年代的地理学》笔谈
《92年代的地理学》笔谈
孜孜不倦 殚精竭虑——我记忆中的林超教授
地理学学位论文摘要
全选
|
论文
Select
论文
珠江三角洲8000年来海平面变化
*
方国祥, 李平日, 黄光庆
1991, 10(4): 2-11.
https://doi.org/10.11821/yj1991040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9类古海面标志物的107个样品年代数据进行沉积深度棱正、构造升降幅度校正后,绘出珠江三角洲8000年来海平面变化曲线。珠江三角洲8000年来海平面变化可分为趾今6000年前海平面急剧上升、距今6000-5500年海平面波动下降、距今5500-2800年海平面波动上升、距今2800-2200年海平面波动下降、距今2200-900年海平面波动上升和距今900-600年海平面轻徽下降6个阶段。海平面变化曲线与化石硅藻垂向变化、孢粉反映的气候变化、滨岸沙堤形成期和古文化遗址堆积的变化等有较好的一致性。
Select
论文
控制土壤硒化学行为因素的探讨
侯少范, 王丽珍, 李德珠, 王五一, 谭见安
1991, 10(4): 12-18.
https://doi.org/10.11821/yj1991040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Jackson系统分离土壤磷的程序,研究了我国土壤中结合态硒的含量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在酸性环境中,Fe、Al、Mn的氧化物或矿物是控制土壤硒化学行为的主要因子,Ca、Mg、K的作用不大。在碱性环境中,Ca、Mg、K的化合物或矿物是制约土壤非闭蓄性硒均主要因子,而控制闭蓄性硒的则是Fe、Al、Ma的氧化物或矿物。P、Si不仅以络阴离子的形式参与土壤硒的固定和影响植物对硒的利用,而且以化台物或矿物的肜式影响硒在土壤中的循环。在所研究的土壤中,未发现Cr、V、Sr、Ba、Co、Cu、Ni.Ti,Cd、Pb等与结合态硒含量在统计学上相关。
Select
论文
长江上游离子径流量的估算及时空变化特征
许越先, 谢明, 张永忠
1991, 10(4): 19-28.
https://doi.org/10.11821/yj1991040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离子径流是河流水文要素之一。本文估算了流域侵蚀强度较大的长江上遊地区的离子径流量为9140.3×10
4t
,平均离子总量为202.7mg/l,离子流量为2898k's,离子径流模数为90.9t'km
2
;初步分析了这些离子径流特征值的时空变化特征。
Select
论文
废黄河三角洲的演变
*
李元芳
1991, 10(4): 29-39.
https://doi.org/10.11821/yj1991040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根据历史文献,论述1194~1855年的古黄河口泥沙堆积形式、速率及其沉积特点,并探讨了废黄河三角洲形成机理和类型,以及尾闾变迁对下游河道的影响。认为在黄河南流夺准入黄海过程中,河口和三角洲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前、后两期形成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前期为径流一潮汐型,后期转化为径流一波浪型;后期河口迅速延伸,河口基准面相对抬升所引起的溯源淤积可达河南境内。
Select
论文
中仑昆山北坡黄土特征及其环境
*
高存海, 张青松
1991, 10(4): 40-50.
https://doi.org/10.11821/yj1991040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资料,阐述和分析中昆仑山北坡黄土的形成时代、物质成分和结构及沉积条件,认为黄土属晚第四纪风积物质,现代黄土堆积持续进行,物质主要来源于塔克拉玛沙漠。在干旱气候背景上,7000-5000a.B.P.为明显相对湿润时期。
Select
论文
西安刘家坡剖面第1第5层古土壤研究
*
赵景波
1991, 10(4): 51-58.
https://doi.org/10.11821/yj1991040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土壤结构、CaCO
3
淀积深度、化学成分和孢粉资料的分析,本文得出:西安刘家坡剖面第1层古土壤为棕壤,发育在年平均降水景800mm以上的温暖条件下,第5层古土壤为黄棕壤,发育在年平均降水量850mm以上的北亚热带条件下。
研究报告
Select
研究报告
北京地区风沙活动的现状
贺大良, 陈广庭
1991, 10(4): 59-67.
https://doi.org/10.11821/yj1991040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49-1984年的降水和蒸发资料,本文分析北京地区风沙活动的气候原因,阐明风沙活动的现状和特点,并提出用扬沙能力表示风沙活动的强度。
Select
研究报告
海南岛的海涂土壤及其开发利用
张希然
1991, 10(4): 68-76.
https://doi.org/10.11821/yj1991040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调查资料和采样分析,作者划分海南岛海涂土壤类型,并就机械组成、养分含量、盐渍化程度、粘土矿物组成等方面阐述海涂土壤特征。根据海涂土壤的性质及其生态环境特征进行开发利用,宜以海水养殖和晒盐为主,其中海水养殖可分为8个区。
Select
研究报告
厄尼诺事件与洞庭湖平原降水量年际变化的联系
叶愈源
1991, 10(4): 77-81.
https://doi.org/10.11821/yj1991040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51-88年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和1911年以来的厄尼诺事件与反厄尼诺事件年表,分析了它们与洞庭湖平原降水量年际变化的联系,本文得出:近80年来洞庭湖平原降水量年际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联系是稳定的,其中冬半年海温与随后的汛期降水量的联系最密切。当年和次年长沙各月降水量合成距平在厄尼诺年由负到正,在反厄尼诺年由正到负,转折月在当年的8-9月。
《90年代的地理学》笔谈
Select
《90年代的地理学》笔谈
综合地理学与地理建设
陈传康
1991, 10(4): 85-86.
https://doi.org/10.11821/yj1991040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与区域开发始终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根据笔者的研究实践,90年代的地理学仍应以“综合地理学与地理建设”作为主要方向。现即以此为题略陈管见。
《91年代的地理学》笔谈
Select
《91年代的地理学》笔谈
90年代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几点分析
许越先
1991, 10(4): 86-89.
https://doi.org/10.11821/yj1991040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90年代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从20年代一些大学开设地理系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20多年,地理研究以区域调查和类型成因分析为主,学科发展和专业人员尚不完善,处于初级阶段。这一时期对中国现代地理学的系统研究具有奠基意义。
《92年代的地理学》笔谈
Select
《92年代的地理学》笔谈
对地理学研究核心的思考
蔡建明
1991, 10(4): 89-90.
https://doi.org/10.11821/yj1991040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地理学发展的关键首先在于弄清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为此,本文提出一管之见以供商榷。 作为一门学科,地理学与有些相邻学科的差异,并不是由于它们研究的客体不同,而在于它所提的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方式不同。地理学探讨如下一些问题:在一定研究尺度上,地域间是否存在差异?存在什么样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在这种差异的背后是否存在着一般性原则?
孜孜不倦 殚精竭虑——我记忆中的林超教授
Select
孜孜不倦 殚精竭虑——我记忆中的林超教授
孜孜不倦 殚精竭虑——我记忆中的林超教授(8篇)
钟功甫, 高泳源, 王恩涌, 杨吾扬, 陈传康, 申元村, 蔡运龙, 王仰麟
1991, 10(4): 91-100.
https://doi.org/10.11821/yj1991040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林超教授60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殚精竭虑,教书育人,从事地理科学研究,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在缅怀先生辛勤耕耘的一生时,组织了这一组文章,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到先生对事业呕心沥血苦心钻研,以及先生为人处世的高风亮节。 本栏目由北京大学王恩涌先生协助编辑,谨致谢意。
地理学学位论文摘要
Select
地理学学位论文摘要
地理学学位论文摘要(15篇)
1991, 10(4): 101-106.
https://doi.org/10.11821/yj1991040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