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9年, 1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9-09-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孙武, 李保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回顾了二十多年来联合国荒漠化代表性分类分级理论的发展,评价了1977年、1984年、1992年和1997年提出的最有代表性分类分级理论,归纳出目前三种分类分级理论的评价思想:以指标体系为基础的绝对退化评价,生产力与经营水平相结合的相对退化评价和以生态系统中植被土壤地形差异退化为依据的多样性评价。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各体系存在的问题,指出通过荒漠化退化生态基准的恢复和确定可提高分类分级理论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并提出确定时间尺度和空间类型的初步建议。
  • 论文
    庞效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论证分析我国推动地区经济技术合作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作者从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有关地区经济技术合作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目标出发,深入分析区域合作组织的合作动力机制及其实际进展,对区域经济合作取得的成果与当前区域合作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进行客观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政策建议。提出区域合作组织的发展只能对中央政府推动地区合作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局部性贡献;总体而言,我国政府通过提倡地区经济技术合作来解决区域问题的国家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一定阶段内缺少现实合理性。
  • 论文
    高效江, 章申, 王立军, 王玉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赣南稀土矿区典型地理景观,主要研究了表生作用过程中稀土元素与矿物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景观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与土体的机械组成密切相关。不同粒级组分中稀土元素的含量有以下序列:粗粉粒(20~63μm)≥细粉粒(2~20μm)>粘粒(<2μm)>沙粒(0.063~1mm)>石砾(>1mm).石英和长石对稀土元素起稀释的作用,高岭石、埃洛石等次生层状硅酸盐矿物对稀土元素具有吸附富集作用,重矿物对稀土元素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 论文
    李岩, 黄文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依据绿洲系统形成、演变与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分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以及各种模型体系的建立。探讨在绿洲资源评价、产业结构调整和绿洲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 论文
    黄玫, 彭公炳, 沙万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相关分析从统计学角度探讨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北半球月平均500HPa大气环流的影响,同时探讨了这一影响的物理机制。
  • 论文
    杨开忠, 沈体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阐述地理信息科学的定义,及其地理学传统和技术驱动机制,论证地理信息科学是地理学信息革命和范式演进的结果,是从信息机理的角度研究地球表层人地关系系统的地理学科,并提出其内容框架和学科体系。
  • 论文
    刘惠清, 许嘉巍, 卜兆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是以土地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根据物流、能流与信息流联系的强弱,把长春市划分为48个土地生态元,以土地生态元组合的相似性为依据将其合并为8个各具特色的土地生态区。根据各土地生态区存在的问题,在仿自然原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设计,将长春市建成既符合人类利益又不违背生物圈组织原则的理想城市。
  • 论文
    张文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经济区位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服务业的类型和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区位特征,以及服务业布局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发达国家大城市服务业布局的特征和空间演变趋势。最后就大城市服务业的区位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研究。
  • 论文
    李国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与空间格局演变,体现了工业发展及其空间组织变化规律的内在作用,是各种区位因素变化的结果。文章通过对影响日本钢铁工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原料供给、技术进步、企业市场分割行为、以及其他微观区位条件与产业政策、地域政策等因素的分析,揭示了日本钢铁工业发展与空间格局演化过程及其内在机制,并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空间格局重组提出了若干建议。
  • 论文
    钱乐祥, 吕成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福建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及贫瘠化特征。分析认为: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在土壤贫瘠化特征的形成上占主导地位,特别是侵蚀增加和耕作管理失调造成土壤养分循环与平衡的紊乱,最终引起土壤贫瘠化。
  • 论文
    黄进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洞庭湖湿地是一个与长江相连通的大型内陆淡水湿地,它具有复杂多样的功能和多方面的价值。本文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多时相的遥感卫星影像进行处理,获取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洞庭湖湿地类型面积,结合多种文献资料,研究1949年以后洞庭湖湿地面积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以及近期湿地演替的规律。此外,讨论了影响湿地的面积变化与演替的几个重要因素。使得人民能较全面的地了解洞庭湖湿地,有利于合理地开发利用并保护湿地资源。
  • 论文
    李庆朝, 张二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系统工程分析的方法,研究黄淮海平原渠灌、地下暗管灌、喷灌等农田灌溉工程配套模式,并就其用水、耗资、能耗及占用土地等在山东省聊城地区进行了实例分析。
  • 论文
    杨梅学, 姚檀栋, 王绍令, 丁永建, 陈贤章, 沈永平, Toshio KOIKE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藏北高原两个站点(D110和安多)土壤温湿特性的分析,表明浅层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明显的比深层的要大,而且浅层土壤温度受地表随机天气过程的影响较大。浅层(20cm)土壤在未冻结前湿度的变化幅度不但受形成降水的地表随机天气过程的影响,而且受其下层土壤湿度状况的影响。下层土壤湿度越小,浅层(20cm)土壤湿度的变化幅度越大。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关系,土壤的湿度状况能够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幅度和土壤温度变化的趋势。
  • 论文
    石忆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概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集贸市场发展的特点及其地域分布差异,指出合理规划布局和加强市场管理是培育和发展我国集贸市场的两个着力点。
  • 论文
    王成, 徐化成, 郑均宝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和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两大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在河谷地区人水争地的矛盾愈来愈突出。此文基于生态学、地貌学、水文学等学科在河谷土地利用与洪水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生态学的角度概括和总结了河道整治、河岸带开发、河谷内人工构筑体与河流属性及洪水的关系,介绍了有关河流生态恢复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提出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开展土地利用格局与洪水减灾和利用的研究,向自然界学习,对处理好土地利用与洪水关系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