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0年, 1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0-12-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朱立平, 王家澄, 彭万巍, 陶兆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青藏高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岩石经过预加工处理后,使之处于低温条件下具有较强热辐射变化的环境中,以调查寒冷条件中的岩石在强烈热辐射作用下的表现。实验表明,寒冷条件下较强的热源辐射可以产生快速的环境温度变化,并导致相应的岩石内部温度变化,这种变化幅度可以使矿物产生强烈的胀缩并导致岩石内部结构的破坏。岩石的组构决定着其风化的进程,这表现在不同类型的岩石在水饱和与盐饱和的条件下,实验后的超声波传输速率与重量变化有一定差异。
  • 论文
    陈述彭, 岳天祥, 励惠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学信息图谱综合了景观综合图的简洁性和数学模型的抽象性,它是现代空间技术与我国传统研究成果结合的产物,它可反演过去、预测未来。在分析地学信息图谱、生态系统发展战略、DLU土地利用战略、数学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虚拟系统。在这个虚拟系统中,如何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信息转换为征兆图、诊断图和实施图是其核心理论问题。数学模型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软件和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些理论问题在不久的将来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这个区域可持续发展虚拟系统的进一步研究,能够形成一个可操作的、实用的决策支持系统。
  • 论文
    陈玲, 张青松, 朱立平, 王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国和北极地区近400年来的气温变化进行了趋势分析和谱特征分析,通过对比认为,北极地区及中国基本上都有17世纪、19世纪两个寒冷期和18世纪、20世纪两个温暖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气候变化的全球性,但两地区气温的冷暖转化不同步。中国大部分地区(除华东、新疆、西藏区外)17、19世纪升温开始得较北极早;北极地区绝大部分站点18世纪升温较中国明显,且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400aBP以来两地气温变化的周期较为一致,以130~140年、100年、80年的周期为主,说明400aBP以来气温的变化具有全球性,而且气温的变化受太阳活动的影响较大,自然因素尤其是太阳活动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 论文
    叶舜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分析了澳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基础,其性质和功能特点,当前的经济结构状况及其发展条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它的发展方向,以及在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一国两制”)条件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途径。
  • 论文
    阎小培, 姚一民, 陈浩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广州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办公活动增长趋势的基础上,对广州办公活动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办公活动整体集聚程度有所下降,但市中心的就业密度集聚上升,就业密度增长速度在空间上不连续。广州市办公活动空间分布呈现出与西方国家大都市办公活动空间分布不同的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政策是形成广州办公活动空间分布格局的关键因素,西方区位理论在目前阶段还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情况。
  • 论文
    任立良, 刘新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考虑流域空间的变异性,建立数字高程流域水系模型。产流子单元的划分、河网水系的生成及其空间拓扑关系的建立,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计算TOPMODEL地形指数ln(a/tgβ)i的空间累积分布曲线,并对其作无量纲化处理,推求各产流子单元的土壤蓄水容量分布抛物线参数B,构建数字水文模型。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试验强化观测区—淮河史灌河流域实例研究表明:数字模型不仅可以很好地模拟流域出口断面的径流过程,而且能够模拟土壤水分的变化过程,还可十分方便地输出水文要素和状态变量的空间分布。这对充分利用现有观测信息进行水文数据的深层次挖掘奠定了基础。
  • 论文
    吴凯, 唐登银, 谢贤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河川年径流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花园口站90年代实测年径流量为80年代的65.1%,这与上中游年降水量减少、用水量增加有关。河川年最大流量逐年减少,花园口站90年代平均最大流量为80年代的68.6%,并出现了“小流量、高水位、大漫滩”的发展态势。河川小流量或断流日趋严重,利津站90年代累计断流天数为80年代的8.2倍,文中分析了缓解其影响的可行对策。
  • 论文
    安筱鹏, 韩增林, 杨荫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装箱运输作为对世界杂货运输的一场革命,实现了运输的全球化、信息化、高效化和门对门。港口作为联接集装箱海向腹地和陆向腹地的重要节点,在整个集装箱运输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集装箱运输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了集装箱港口功能的分异,即枢纽港与支线港的分离。本文在论述了世界集装箱港口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演化机理与世界集装箱枢纽港的成长模式,并探讨了中国集装箱枢纽港的发展战略。
  • 论文
    柴彦威, 胡智勇, 仵宗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天津市民问卷调查等第一手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天津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的迁移性、迁移方向性、迁移距离和迁移空间类型等特征,初步分析了迁居机制及其变化,提出天津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调整的相关建议。
  • 论文
    周尚意, 张国友, 徐香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五次国土规划——《21世纪的宏伟蓝图》,该规划是在国际上日益重视环境与人类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根据日本后工业化社会的特点制定的。该国土规划制定了国家在21世纪前10~15年发展的方针政策和目标。通过介绍、分析日本第五次国土规划与地方政府规划中的内容及联系,总结出日本国土规划与地方规划的相互关系,旨在对中国国家和地方规划的制定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 论文
    尼玛扎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农牧业经济的指标,结合自然生态因子,运用GIS技术对西藏食物生产系统进行区划。结果分为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和农林牧区四个分区。并详述了4个分区的特点。
  • 论文
    杨友孝, 蔡运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榆林地区是中国西部的贫困地区之一,目前仍有400000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还很艰巨。造成本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脆弱,经济系统低效,社会文化系统落后和政策体制不合理。提出的脱贫对策是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调整扶贫的优先秩序,降低人口增长速度,立足综合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公平合理的政策体系。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给予地方政府矿产资源的部分所有权,荒地的长期使用和经营管理权,以及重视地方和农民的利益
  • 论文
    叶庆华, 杨勤业, 赵善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国内外环境生态形势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环境生态形势特征,综合自然、社会、经济因素,构建了评价我国环境生态形势的指标体系,建立各指标计算的数学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下以全国县域为单元进行多因素综合性定量研究,采用指标权重的地域计算方法来反映区域差异,得出了全国各县的环境生态形势指标值,并绘制出我国环境生态形势图。
  • 论文
    杨载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丹霞地貌是一种具有很高景观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现代地质地理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考察研究。而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早在360多年前便对丹霞地貌进行过多方面的观察和描述,并留下宝贵的文字资料。这充分展示了丹霞风景地貌在我国研究的古老历史,也预示着丹霞风景地貌进行现代旅游开发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