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期刊
文章
图表
检索
EN
中文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推荐文章
专题
按栏目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政策伦理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
中文
过刊目录
2014年, 3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3-10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区域发展
旅游地理
书评
全选
|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Select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耕地转型的研究路径探讨
宋小青, 吴志峰, 欧阳竹
2014, 33(3): 403-41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总体上处于“描述—解释”阶段,高度集中在森林转型研究领域及空间形态研究路径。学术界亟须推动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向科学调控阶段发展。对此,本文尝试提出耕地转型的研究路径,以期带动土地利用转型研究领域向半人工半自然复合土地系统乃至人工土地系统拓展、研究路径向非空间形态延伸。耕地转型诊断可以从空间形态转型与功能形态转型两条路径开展。其中,前一路径关注耕地的空间分布及其收缩与扩张,可以从耕地数量变化或格局变化视角开展研究;后一路径关注耕地功能的变化过程,可以从外部性或政策演进视角开展研究。由社会—生态负反馈驱动的耕地功能形态转型,主导着由社会—经济动态驱动的耕地空间形态转型进程。据此,作者构建了耕地转型调控框架及其层次分析体系。
Select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基于遥感和GIS的江苏省海岸线时空变化
李行, 张连蓬, 姬长晨, 刘红樱, 黄巧华
2014, 33(3): 414-42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江苏省海岸1973-2012年的Landsat MSS/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江苏省海岸线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显著侵蚀岸段以废黄河口为中心,北至新淮河口,南至双洋港,长度约79.05 km,占研究区岸线总长度的8%;淤涨岸段以弶港为中心,北至运粮河口,南至新中港,长约715.50 km,占72%;其它部分稳定岸段与淤涨岸段相间存在。最大侵蚀速率为-23.37±11.92 m/a,位于废黄河口南侧;最大淤涨速率为445.37±66.80 m/a,位于射阳河口南侧。围垦是江苏省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总的来看,1973年以来40年间共围垦1912.4 km
2
,1980年前后出现了一个围垦高峰,之后围垦强度明显减弱且进入休养期,90年代以后围垦又普遍加强。
Select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南京大都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与机理
陈江龙, 高金龙, 徐梦月, 陈雯
2014, 33(3): 427-43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全球城市化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建设用地的扩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以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南京为例,利用遥感、土地利用调查等数据研究大都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的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表明,1985-2007年南京市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推动下经济快速增长,引致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年均增长率为3.14%。2001年后随着城市发展模式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换,建设用地呈加速扩展趋势。南京市建设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沿长江和南北交通走廊轴向发展的特征。开发区和新城建设是南京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方式。区、县尺度的回归分析表明,人口增加、全球化是城镇工矿用地扩张的重要推手;经济的服务业化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减少对用地的需求,这种影响在城区更大;在分权化竞争中,都市区政府具有更强的控制力。
Select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聚落形态演变与防洪功能变化的关系——以广东高要地区为例
周彝馨, 吕唐军
2014, 33(3): 439-45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要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造成了历来严重的洪涝灾害。其历史洪水淹浸区和历史堤防范围等历史地理环境与该地区的“八卦”形态聚落分布存在着特殊的“同构”现象。通过图解分析与逻辑推理,解读了“同构关系”的内在成因:“八卦”形态是聚落防洪的最优形态;由于民国以前的高要地区区域防洪未完善,因此位于西江南岸缺乏堤防保护的洪涝区域内大量聚落采用了“八卦”形态的聚落被动防洪方式。高要地区“八卦”形态聚落分布与历代成堤区域的同构关系说明了区域防洪方略与聚落被动防洪方略互为补充、此消彼长的辩证关系。在区域防洪设施未完善的时代,聚落被动防洪方略作为防洪方略的重要补充,导致了聚落的特殊形态;而在区域防洪设施基本完善、有效保护聚落免受洪涝灾害影响的今天,聚落被动防洪方略的存在意义大为减弱,“八卦”形态逐渐瓦解改变。这是聚落形态演变的一个重要动因。区域防洪问题解决后,大量聚落不断地向低洼地区延伸,与当初的被动防洪方略已经互相矛盾。这种扩张是非理性、无序型的扩张。当前对聚落防灾的轻视心态,埋下了洪涝灾害的隐患。
Select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中国男性儿童呼气高峰流量参考值地理分布
葛淼, 薛然尹, 何进伟, 胡燕宇
2014, 33(3): 451-46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弥补健康男性儿童肺部呼气高峰流量参考值制定时忽略地理因素的影响,分析了健康男性儿童肺部呼气高峰流量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收集中国各地健康男性儿童呼气高峰流量参考值,运用相关分析将健康男性儿童肺部呼气高峰流量参考值与选取的25项地理因素指标进行了研究,提取其中存在相关性的10项地理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以空间自相关Moran’s指数分析数据,确定数据与空间及地理因素存在关系。用选定的10项指标进行BP人工神经网络与地理要素模拟分析。通过5层神经网络,选取含9个隐含层的1000次训练自学习建立模拟规则,用此规则模拟健康男性儿童呼气高峰流量参考值与地理环境的神经网络模型。运用ArcGIS地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分布检测,选取析取克里金法进行插值并输出参考值的地理分布图。研究表明神经网络预测与地统计插值可以很好的结合进行插值出图,分析出中国男性儿童肺部呼气高峰流量参考值与经度、海拔高度、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风速、表土石砾含量、表土有机质含量、表土(粘土)阳离子交换量、表土(粉土)阳离子交换量、表土总可交换量存在关系。同时,分析了地理因素与医学指标间的关系,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讨论。
Select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RCP4.5情景下淮河流域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模拟
高超, 张正涛, 陈实, 刘青
2014, 33(3): 467-477.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CCLM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CP4.5情景预估数据与淮河流域1960-2005年日尺度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模式在试验期(1960-2005年)和预估期(2006-2040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①试验期模式数据能较准确地模拟流域逐月平均温度时间变化特征,相关系数达0.99(通过95%置信度检验);日均温空间分布特征相关系数达0.72;但在南部高海拔地区(安徽省霍山县和金寨县)精度不高;极端最高(低)气温的空间相关性达0.77(0.88)。②模式在试验期模拟的逐月平均降水量总体趋势与实测值变化一致,相关系数达0.63(通过95%置信度检验);对干旱的模拟与观测数据存在一定误差,但整体趋势与其一致;年均降水量和极端强降水空间分布相关系数分别达0.90和0.93,模拟效果较好;整体上,模式对温度的模拟效果要好于降水模拟。③RCP4.5情景下,空间尺度上淮河流域未来温度和降水与观测期相比变幅小,时间尺度上年均降水量无显著变化,平均气温年际变化率约0.21℃/10a,极端高温持续增长,低温持续下降。
Select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中国区际间主要农产品虚拟水流动格局稳定性
孙才志, 韩雪, 秦晓楠
2014, 33(3): 478-489.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中国区际间虚拟水流动格局的稳定性及为将来研究虚拟水流动格局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构建1999-2010年中国区际间主要农产品虚拟水流量关系矩阵,引入生态网络安全系统相关概念,构建虚拟水流动格局网络稳定性模型,结果表明: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虚拟水的主要调出区;其他区域是调入区;虚拟水流动格局网络系统的信道数目减少,信道容量逐年降低;系统聚合度和系统冗余度亦呈波动降低趋势;系统网络使用率呈现降低趋势;系统网络空闲率呈增加趋势;网络系统指标表明中国区际间主要农产品虚拟水流动形成的网络系统稳定性逐年降低。最后,提出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等5方面应对措施。
Select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山东省乡村转型发展时空格局
李婷婷, 龙花楼
2014, 33(3): 490-50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乡村转型度、“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的两两协调度及乡村协调度,定量刻画了山东省乡村转型发展类型,揭示了1990-2009年期间各转型发展类型的特征和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山东省乡村转型发展普遍存在5种类型,依次为:产业低速转型低度协调型、要素平稳转型较低协调型、产业转型趋近土地转型中度协调型、产业转型超越土地转型较高协调型与土地和产业加速转型高度协调型。②乡村转型度与乡村协调度随协调转型度的增加呈现出对称分布特点;乡村转型度与乡村协调度呈现出局部周期性变动、总体趋势增加的变化特征。③产业转型与土地转型表现出很高的协调性;人口转型与土地转型之间的协调性及人口转型与产业转型之间的协调性均随转型程度加深而同步上升。④山东省乡村转型发展时空格局表现为:“八五”时期,山东省乡村地区加速转型,以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为该时期主要特征;“九五”时期乡村转型发展类型普遍向转型速度较低的类型转变;“十五”时期乡村转型发展速度呈现出中心地区较低、边缘地区较高的特点;“十一五”时期乡村转型发展呈现空间均质化的稳定转型态势。
Select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三江平原垦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城镇化的影响
谭俊涛, 张平宇, 李静
2014, 33(3): 501-50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建三江平原垦区基础设施和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垦区基础设施评价函数和城镇化评价函数,分析了垦区的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发展现状。结果显示,垦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自2000年起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并且二者的协调性不断提高,最终围绕平衡状态上下波动。为检验垦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化的影响,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型和滞后型,并对两组样本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垦区的基础设施对城镇化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基础设施超前型区域的推动效果更强。最后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提出促进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Select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城市扩张情景模拟及对城市形态与体系的影响——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例
李平星, 樊杰
2014, 33(3): 509-519.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区域层面城市扩张模拟研究的缺失,以快速城市化的广西西江经济带为案例区,构建了生态重要性和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两种扩张情景;借助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经济带内主要城市的扩张进行情景模拟,进而分析城市扩张对其形态和位序—规模特征的影响,揭示不同情境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扩张强度增加,城市形态趋于紧凑和稳定,城市位序—规模发生变化。对比两种情景,生态重要性情境下,新增建设用地的分配相对均匀,首位城市发生变化,首位度明显下降,城市扩张方式多样,形态较为复杂、松散,内部各城市之间形状差异较大;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情景下,大中城市扩张速度较快,首位城市保持不变,其首位度略有下降,城市扩张以外延式和填充式扩张为主,形态相对紧凑、规则,各城市间形状差异较小。研究认为基于生态重要性的城市扩张情景有利于减少重要生态空间占用、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合理调控城市体系结构,是一种更加可持续的扩张方式。
Select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基于多智能体模型与建筑物信息的高空间分辨率人口分布模拟
卓莉, 黄信锐, 陶海燕, 王芳, 谢育航
2014, 33(3): 520-531.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上而下的人口分布模拟模型自动化程度较低,难以分析人口分布成因,且因精细尺度的人口样本较难获取而不太适用于高空间分辨率人口分布模拟。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智能体模型和建筑物信息的高空间分辨率人口分布模拟模型。首先利用建筑物三维分布数据提取住宅建筑,构建智能体人口分布模拟模型的环境;然后基于统计、调研数据定义智能体属性,确定智能体居住选择行为规则;最后以泰日社区为例进行了居住人口分布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建筑物信息的人口分布多智能体模型,可以获取每栋建筑物上的人口,改进了当前高分辨率人口模拟主要只模拟小区或者居委会人口的不足;多智能体模型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不仅能获得较好的模拟结果,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从微观机理解释宏观居住分布模式,是对传统统计模型的有益补充。
区域发展
Select
区域发展
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绿色发展的机理——基于生态效率和空间计量的研究
黄建欢, 吕海龙, 王良健
2014, 33(3): 532-545.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严重的雾霾在中国许多城市持续大面积出现,这敲响了提升区域发展绿色度的警钟。金融可以也应该在促进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分析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绿色发展的四个机理,利用生态效率反映区域绿色发展水平,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各机理的相对重要性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主要发现有:相对而言,企业监督效应和资本配置效应的作用更显著;前者对当地绿色发展的积极影响相对最大,但长期中才会对周边区域的绿色发展产生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后者对当地绿色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金融危机后资本支持效应和长期贷款的监督效应得到了加强,但证券市场的监督效应则反而具有负面影响;绿色金融效应及其空间溢出均不明显,暗示着有必要加强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和环境保护的力度。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重点可能在于加强资金使用监督,而不仅是加大资金投入。
Select
区域发展
辽宁佟二堡皮革制造集群与专业市场共同演化
袁丰, 李丹丹
2014, 33(3): 546-557.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造集群和专业市场分别由经济活动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两者间互动融合已成为中国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基于共同演化理论分析框架,以辽宁佟二堡镇皮革产业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企业访谈,研究制造集群和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共同演化过程及其驱动机理,重点考察政府和企业衍生在推动两者共同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佟二堡镇皮革制造集群与专业市场遵循共生发展型演化模式,呈现出产业规模共同扩大、组织方式共同演进、产业分工共同深化的共同演化过程。东北广阔的消费市场、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制造集群和专业市场内企业衍生是引致两者共同演化的主要原因。
旅游地理
Select
旅游地理
区域旅游发展协调度的时空差异研究
陈弢
2014, 33(3): 558-56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协调度理论及其用于旅游的常见模型,建立省旅游业多年发展协调度分析模型。利用1996-2010年全国旅游统计数据,从旅游供应、需求与支持三个方面分析了全国省域旅游业协调变化。结果表明,全国旅游业各要素协调水平中,有23个省份协调水平显著提高,5个协调水平下降,还有4个没有明显变化。此外,协调度地区差异依然明显,尤其是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全国4个省份协调度处于高水平,7个较高水平,12个中等水平,5个较低水平和3个低水平。东部沿海省份多处于高协调水平,而西部内陆则多位于低协调水平。
Select
旅游地理
基于“环境-结构”集成视角的旅游产业脆弱性测度——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为例
李锋, 万年庆, 史本林, 刘晓满, 郭振江
2014, 33(3): 569-581.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产业脆弱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反向。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5级分类,从外部旅游环境脆弱和内部旅游结构脆弱两个方面,对我国旅游产业脆弱性进行了综合测度。结果显示:①中国旅游产业处于中等脆弱水平,但分布极不均衡。②当前,旅游结构性脆弱是影响我国旅游产业脆弱性的根源性原因。③中国旅游产业高度脆弱省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其旅游环境脆弱性是旅游产业脆弱性的主要来源,影响旅游产业脆弱性的主要是生态经济因子和旅游风险因子;旅游产业中度脆弱省区,呈分布散、分布广、差异大特征,影响旅游产业脆弱性的主要是服务效率因子、旅游市场化率因子和旅游投资协调平衡因子;旅游产业轻微度脆弱省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其旅游结构性脆弱性是旅游产业脆弱性的主要来源,影响旅游产业脆弱性的主要是旅游投资协调平衡因子。
Select
旅游地理
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福利
金凤君
2014, 33(3): 582-58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主客二元论的价值观主导下,开启了向自然大踏步进军和无节制索取的进程,创造了一系列有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空间行为范式。在享受自然福利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人文福利,使人类傲然屹立在其所居住的星球上,但维系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福利境况并不像期望的那样乐观。本文从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切入,阐释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福利的基本内涵和特质,归纳总结了空间福利的表现形式。分析了人类发展到现代其生存空间面临的系统超载、状态失衡、功能失序三大空间福利困境;提出了营造空间福利的途径和方向。
Select
旅游地理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的理路分析——兼论中国地理学传统的流变
孙俊, 潘玉君, 汤茂林
2014, 33(3): 589-60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3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历程的考察表明其具有一定阶段性——从科学史研究到思想史研究:①20世纪40-80年代主要是科学史研究,建构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经历了梳理知识体系、建构学科体系和彻底重构学科体系三个阶段;②80年代后的思想史研究阶段是对科学史研究的深化,一方面建构了地理学科学方面的思想体系和“元问题”系统研究,另一方面对中国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给予了重新建构和评估。由此同时尝试回答中国地理学传统的流变,大致历程是:①公元前具有关注人文世界和注重考察、研究自然的传统;②公元前后到19世纪中叶这段时间以关注人文世界为主,考察和研究自然的传统有所弱化;③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地理学传统与欧美地理学传统有深厚渊源关系。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古代有地理学,其传统与欧美地理学既有共通之处,又有所差别。
书评
Select
书评
《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评介
李国平
2014, 33(3): 601-6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