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观点与争鸣
  • 观点与争鸣
    张衔春, 陈宇超, 杨宇, 栾晓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国家空间理论视角阐释中国区域治理中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产生逻辑和运行机制。本文认为建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旨在空间修复发展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发展失衡和政府管制失灵。首先,中央政府根据行政等级、职能和区划来调整多层级政府权力关系,并依据企业产权属性推进政府和市场权力再分配以修复治理困境。其次,中央政府以行政激励促进公私合作,达成区域整体利益最优并构建资源分配秩序。同时,地方政府联盟以辖区利益最大化为导向,推动中央政府和社会资本融入地方治理。最后,多层级政府以行政命令界定公私部门责任边界,或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来解决市场失灵。中国区域治理不仅是国家权力跨尺度重构以实现国家管制,也是以跨越公私边界的权力、责任与利益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的区域治理体制。

  • 观点与争鸣
    冯楚瑶, 翁时秀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防范返贫风险、实现可持续减贫是“后扶贫时代”原贫困旅游地巩固脱贫成效的重点工作。本文以实践为导向,以旅游减贫经典理论为骨架,整合多学科返贫研究成果,构建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该框架建立了旅游返贫类型体系,指明了返贫风险可能的发生途径与机制。框架指出:扶贫机制不完善将导致机会、增权、保障3个关键因素不同程度的缺失,这些缺失将通过直接效应、间次效应或动态效应三种路径导致低资产返贫、低增长返贫、再结构返贫或暂时性返贫的产生。文章进而给出分析框架的实际应用步骤,以指导旅游减贫实践者检视返贫风险、判断可能的返贫类型结果、阻断返贫发生路径,为脱贫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及返贫风险防范提供了指引。尽管以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实践效率、降低实践成本为导向,但该框架也能在理论上指引未来的旅游地返贫研究面向现实需求,探索是否有更优的返贫分类方法、是否有需要补充的返贫成因、是否有新的返贫路径等问题,有助于明确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 冰雪旅游研究专栏
  • 冰雪旅游研究专栏
    唐承财, 肖小月, 秦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践行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助推着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冰雪旅游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规模化、整体化发展格局;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更是给冰雪旅游带来重大发展契机,利好政策陆续出台,消费热情不断高涨。与此同时,冰雪旅游相关研究也持续涌现,取得了丰厚研究成果。文章以“内涵辨析-脉络梳理-体系构建”为逻辑主线,从冰雪旅游基础概念、发展脉络演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区域等方面对中国冰雪旅游展开分析和评述。研究表明:冰雪旅游内涵丰富,学者们从资源、动机以及季候等视角展开了概念界定;冰雪旅游研究历经4个阶段,研究与实践联系日益紧密,产业发展受资源、政策、市场等因素驱动;研究内容已形成一定体系,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结合有待加强;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纵深研究;研究区域高度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且视角较为宏观。最后提出从理论构建及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区域等方面进行未来研究的创新。以期推动中国冰雪旅游研究的理论化和体系构建,引领和指导未来冰雪旅游领域研究,推进中国后冬奥时代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

  • 冰雪旅游研究专栏
    刘志林, 王磊, 丁银平, 角媛梅, 周司洋, 徐秋娥, 唐承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积雪资源深刻影响着滑雪旅游的发展与布局,刻画中国积雪资源时空特征,识别旅游开发关键区,对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热点分析、重要-感知实绩分析(IPA)等方法刻画中国1979—2020年积雪资源时空演变特征,构建资源稳定性-旅游开发适宜性指标体系,识别中国滑雪旅游开发关键区。结果表明:① 中国积雪资源过去40年变化可划为3个阶段,1980—1995年(Ⅰ)积雪资源下降,1995—2010年(Ⅱ)增加,2010—2020年(Ⅲ)下降。在空间上,变化面积呈现Ⅰ-Ⅱ(33.2%)>Ⅱ-Ⅲ(31.1%)>Ⅰ-Ⅲ(29.3%)的特征;② 中国积雪资源在月尺度上,1—3月(Ⅰ)积雪资源基本维持稳定,3—10月(Ⅱ)显著下降,10—12月(Ⅲ)恢复。在空间上,变化面积呈Ⅰ-Ⅲ(30.3%)>Ⅱ-Ⅲ(28.3%)>Ⅰ-Ⅱ(26.8%)的变化规律;③ 中国境内滑雪旅游开发极关键区面积占比为4.90%、关键区为11.69%、一般区为31.57%、不关键区为25.73%、极不关键区为26.11%,总体来看中国境内85%的区域不适宜开发滑雪旅游活动,具体开发过程应该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分时期进行;④ 冬季(12—2月)最适宜开发滑雪旅游的省份为辽宁、吉林省,集中在长白山一带,积雪资源稳定,旅游开发条件优越;⑤ 积雪资源最好的省区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等。旅游开发条件最好的省份为北京、天津、广东、山东、上海、江苏、辽宁、河北、山西、安徽和湖北等;⑥ 通过对滑雪旅游开发关键区季节分析,得出中国具备开发全季户外滑雪旅游的基础条件,华北、华东和华南等大都市圈具备在夏秋季开展室内冰雪旅游的市场条件。

  • 冰雪旅游研究专栏
    陈钢华, 张艳, 胡宪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和举办推动了国内冰雪旅游产业和研究的快速发展。作为冰雪旅游产业核心地域载体的滑雪度假区亦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滑雪度假区属性的结构维度识别及其影响评估成为冰雪旅游研究和实践的热点。本文遵循情感地理学关注人、情感与地方互动关系的研究传统,以新疆丝绸之路国际度假区和吉林长白山国际度假区为样本采集地,借由量表开发与验证流程,从度假游客感知视角识别滑雪度假区属性的结构维度,并检验它们对滑雪度假游客体验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① 识别了滑雪度假区属性的结构维度(15个),并开发、验证了滑雪度假区属性量表(59个测项);② 滑雪度假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雪道、娱乐、工作人员和人文环境对度假游客体验有显著影响;③ 积极情绪、沉浸体验、难忘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在滑雪度假区属性与游客重游意向、口碑推荐意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本文为与滑雪度假区属性相关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框架和测量工具,并深化了对滑雪度假情境下人、情感与地方互动关系的理解。

  • 冰雪旅游研究专栏
    方琰, 徐海滨, 蒋依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有效带动了中国滑雪场建设和发展。后冬奥时代,如何推动中国滑雪场从量升到质变成为重要议题。为有效回答从“量”到“质”转变的问题,需针对滑雪场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基于空间活力概念,从场所、活动和人的交互联系出发,提出滑雪场吸引力、滑雪活动活跃度和滑雪者体验感3项测度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构建复合视角下的滑雪场空间活力评价体系和框架;利用统计、位置、客流、用户评分等多源数据,通过时间序列波动率模型、核密度分析、可达性计算模型和信息熵等方法分析中国滑雪场空间活力特征。结果表明:① 中国滑雪场吸引力、滑雪活动活跃度、滑雪者体验感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分别呈现京冀和广东省“双核”引领、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② 中国滑雪场空间活力呈高值集聚,低值分散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高活力滑雪场主要集中在北京-张家口、吉林省、新疆阿勒泰三大区域,而低活力滑雪场呈全国分散性分布;③ 中国滑雪场平均空间活力位列前五的省/直辖市为北京市、河北省、广东省、吉林省和辽宁省,而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浙江省和湖北省的滑雪场平均空间活力最弱。基于分析结果,本文立足全国提出滑雪场空间活力整体提升策略,并统筹区域以分类施策为指导明确不同区域的优化路径,为推进后冬奥时代滑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 冰雪旅游研究专栏
    薛芮, 余吉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冰雪旅游是冰雪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集合,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冰雪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经济提升与文化传承之间实现一种主体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达成与旅游场域下乡村冰雪旅游地的空间结构演变密切相关,因此以空间范式为轴心的冰雪旅游研究十分有必要。以理论推演和模型构建为方法,依次分析冰雪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利益主体博弈与文化资本实践的双轮驱动机制、解构在双轮驱动之下冰雪旅游地的空间体系、论述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空间联动逻辑,结果发现:乡村冰雪旅游地空间是动静结合、虚实共存的多维体系,在双轮驱动下重构为地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双层空间结构,以及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旅游空间的四维空间网络,各层子空间彼此交互联动。从空间体系出发的乡村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文化资本实践丰富冰雪旅游产品供给、深化利益主体博弈下的社区协调、通过空间联动优化乡村冰雪旅游规划。

  • 冰雪旅游研究专栏
    徐琳琳, 周彬, 虞虎, 张鹏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重大节事活动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具有时序动态特征,分析其内在机理有利于促进目的地营销和竞争力提升。本文采用Python数据挖掘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爬取国内知名旅游门户网站的旅游评论,从“认知-情感-整体”3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探究2022年冬奥会申办期、筹备期、预热举办期的张家口城市旅游地形象的时序变化特征,解析特殊时期冬奥会对城市旅游地形象的潜在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 张家口市的城市旅游地形象构成要素日趋多元化,冬奥会的作用效果由弱变强。张家口市的冰雪旅游形象关键度不断提升,经历了由模糊向具象转变的细化过程,情感形象产生积极变化;② 冬奥会对张家口城市旅游地形象产生了渐进式影响效应,通过旅游体验的建构作用、投射形象的引致作用和品牌感知的晕轮作用发挥效果。冬奥会推动张家口市的产品业态创新、基础设施升级及服务水平提升,通过改善游客体验对城市旅游地形象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果对东道主城市的旅游营销和规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冰雪旅游研究专栏
    王金伟, 鹿广娟, 张丽艳, 曹淑婷, 雷婷, 孙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冰雪旅游是推动冰雪经济与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已成为文旅产业中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旅游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文章以北京市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冰雪旅游情境中城市居民的气候变化感知、感知价值、旅游意向和环境责任行为等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 气候变化感知分为气候变化表征和气候变化风险两个维度,且两者显著正向影响冰雪旅游感知价值。同时,气候变化风险显著正向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② 冰雪旅游感知价值显著正向影响冰雪旅游意向和环境责任行为。③ 冰雪旅游意向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④ 旅游经历在气候变化感知对冰雪旅游意向和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关系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对厘清冰雪旅游情境下气候变化感知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复杂影响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部门把握“后冬奥”黄金机遇,推动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冰雪旅游研究专栏
    戴湘毅, 秦安琦, 唐承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冰雪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已经衍生为全球旅游业中的重要业态。冰雪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后逐渐扩展到全球,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阅读,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国际冰雪旅游研究的研究分布、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和主要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发现:① 1988年以来国际冰雪旅游相关文献数量持续攀升,研究者和机构主要集中在欧美冰雪产业发达的国家,但中国正在快速崛起。② 国际冰雪旅游研究热点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初始阶段侧重于探讨“滑雪伤害”,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使得“气候变化”相关主题成为关注热点且延续至今,近些年冰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冰雪旅游产品供给、冰雪赛事等一批视角创新、尺度微观的研究涌现。③ 国际冰雪旅游研究主要围绕“自然影响”“游客体验”和“产业发展”3个话题展开。最后,本研究分析了国际冰雪旅游研究对中国的启示,从研究尺度、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等方面指出中国冰雪旅游研究的方向。

  • 城市网络研究专栏
  • 城市网络研究专栏
    耿慧, 焦华富, 叶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流空间”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打破了传统的资源配置逻辑、重构区域关系并驱使区域一体化的网络化组织形成,区域发展更加强调“合作”“互惠”与“共栖”。都市圈是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表现形态,都市圈一体化也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流空间与网络化的背景下,建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都市圈一体化理论框架以探究其一体化的特征、效应和机理,是亟待研究的理论问题。本研究基于共生网络视角,初步建构了都市圈一体化共生网络系统理论模型,并讨论了都市圈一体化的研究重点。研究认为:① 都市圈一体化共生网络系统包含经济空间、社会文化空间和生态空间等多领域的实体设施网络和虚拟关系网络,具备共生系统和复杂网络的双重属性,同时符合城市体系的组织特征和演化规律,反映都市圈一体化的组织作用机制、演化方向和规律。② 共生网络形成机制、共生网络效益生成机制和共生网络系统演化机制是一体化共生网络系统基本的运行机制,体现都市圈一体化的内在必然联系。③ 对都市圈一体化的网络化特征的总结,正向、负向效应的全面梳理,不同阶段内生、外生和网络驱动机理的解析,以及跨界网络关系治理路径的探讨等都是都市圈一体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探索建构都市圈一体化共生网络系统理论框架,以期促进城市地理学研究视角的拓展和内容的丰富,并为都市圈一体化治理和调控提供理论指导。

  • 城市网络研究专栏
    董冠鹏, 张航, 郭雨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动力由内部功能集聚转向外部关系协调,城市间的关联作用愈发重要,成为“城市的第二本质”。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空间计量模型逐渐成为城市网络外部性定量测度的主要方法之一。从研究设计角度,空间计量模型作为城市网络外部性的定量建模工具,存在至少两方面的问题:城市网络外部性的非对称效应和城市网络的多尺度问题。本文结合城市网络外部性测度与建模,首先阐述如何规范地解读空间计量模型参数及其与网络外部性测度的对应关系;其次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实验论证非对称城市网络外部性和多尺度城市网络外部性的建模方法。研究表明:① 忽视城市网络外部性中潜在的非对称效应会显著降低模型参数估计的准确性,本文开发的非对称空间效应模型(Asymmetric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ASEM)可以准确识别网络外部性的非对称效应,给出更加准确的参数估计;② 忽略现实存在的多尺度网络效应,只在单一尺度对网络效应建模会造成参数估计失真,而空间多尺度统计模型(Hierarchical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HSAR)为多尺度网络外部性建模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并且通过合理的模型设定,HSAR能准确区分并识别地理集聚效应和网络外部效应。

  • 城市网络研究专栏
    沈文成, 李培庆, 姚雯雯, 赵新正, 任冶, 郑雅诗, 姜永青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关系网络化是城市体系结构发展的重要趋势,不同要素流空间网络下的城市体系在空间组织上不尽相同,依托单一要素对网络进行表征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本文基于企业联系、科研合作、人口迁徙和引力模拟四类要素网络,从城市节点、路径联系、社区特征等角度剖析多重流空间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的外部空间特征与差异,并探究城市间联系的内在模式规律。结果表明:① 多维数据源视角下构建的多重城市网络在空间组织上表现出相似稳定性和多元差异性的统一。② 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基础设施运转的人流、物流等网络受到地理距离的约束较大,相邻地区的小团体特征明显,社区结构较强;而资金流、信息流等实体性较弱的要素则突破了这种地理限制,发生联系的重点在于目标城市对于要素流的吸引力,社区结构较弱。③ 目前全国城市联系形态上具有层级性和扁平化的双重特征,据此本文基于“管道-蜂鸣”模型提出“社区蜂鸣-守门员-区域管道”城市空间组织模式,这一模式对于阐述中国的城市联系特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在全国识别出10个核心守门员城市和8个类型区。

  • 城市网络研究专栏
    王文杰, 胡述聚, 苗长虹, 刘新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0—2020年全行业企业总部-分支关系大数据,融合社会网络分析、多维邻近、空间分析等方法,从节点类型、层级关联、社区划分及影响因素4个方面揭示了沿黄三大城市群城市网络空间格局、时空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 城市网络节点强度空间极化显著并具有层级性。山东半岛城市群网络结构发育最成熟,一、二层级城市占比高,中原城市群次之,关中平原城市群最低。② 城市网络轴线及其层级特征显著,网络关联程度东强西弱,并随时间演化而逐步增强。形成以青岛、济南、郑州、西安为中心的星形放射状骨架,但城市群之间横向跨界联系较弱。③ 青岛、济南、郑州、西安的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形成“高-高”组合,是城市群网络的“中枢”和“桥梁”。④ 城市网络社区受边界阻隔效应、邻域效应和外溢效应影响,总体形成“三大一小”的社区结构和“先集聚、后融合”的演变趋势。⑤ 地理邻近、制度邻近、社会邻近对城市网络发育具有正向作用,产业邻近发挥负向抑制作用。

  • 城市网络研究专栏
    廖创场, 李晓明, 洪武扬, 郭仁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交通流是表征区域联系的核心要素,也是区域空间结构新的测度手段。本文基于流空间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使用高德导航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联系网络的空间组织结构、节点特征、联系机理进行识别与分析,以期对湾区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支持。结果显示:① 整合尺度后的大湾区呈现“四组团三圈层”的空间组织形态;② 多中心化发展态势明显,依托广深莞核心交通资源出现高强集聚;③ 网络整体骨架尚未建立。本研究揭示区域城市间交互关系与结构特征,对推动大湾区构建多极化、组团化、协同化的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 地理教育研究专栏
  • 地理教育研究专栏
    李小建, 娄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教材在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加强中国经济地理学教材建设,本文选择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等国近期出版的13本教材,进行内容特点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 所有教材均侧重于经济活动的不同空间维度分析,较少考虑经济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关系;但近期显示出对能源和矿产资源利用、绿色发展问题的部分关注。② 对学科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权衡差别较大,除少数(4部)教材理论分析内容占重要地位外,多数(9部)以对近期世界和相关国家出现的重大且空间性明显的实际问题分析为主,同时注重其理论的解释。③ 面向英语国家使用的教材较多关注世界性问题和国际上代表性理论观点,其他教材在理论和实际问题分析中,注意突出本国经济地理学特色:俄罗斯经济地理学已转向社会经济地理学,德国在承继规范研究传统基础上突出关系经济地理学,法国关注世界经济地理多样性,日本关注城镇和乡村社区经济地理研究。受此启迪,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教材建设中,应注重把握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背景特色和研究成果特色,坚持经济地理学的地理性,突出特殊政府体制下和特殊文化积淀下的经济地理机制,突出大国经济空间格局规律和经济增长与地理环境关系变化趋势总结。他国教材从实际问题分析入手激发吸引读者兴趣的做法,也可借鉴。

  • 地理教育研究专栏
    周尚意, 江道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建立一个时空框架,分析民国时期中国大学人文地理教学特色及其成因。本文主要关注1912—1949年间,国立北平(北京)师范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的地理系的人文地理学教学特色。研究史料来自大学的教学档案、人物回忆文章、政府文件、中国学者编撰和翻译的教材和教参,同时参考了相关研究文献。借助时空框架,基于史料对比,得出结论:① 只有在历史的时间脉络下,才能理解民国时期军事地理、国防地理和政治地理课程设置的必然性;② 只有在世界格局的空间框架下,才能理解民国时期的“国耻地理”教育内容,以及“中体西用”主张的失败;③ 只有将时空框架进一步细化,才能深入理解民国时期大学人文地理教学中不同教师的能动性,如学术思想、教学风格、政治主张、教材编写和选用等。综上所述,只有站在开放的时空框架中,才能更为清醒地定位当前中国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