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装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空间理论,为探究空间关系的生成提供独特视角。本文包含三个部分:首先,文章对拼装理论中“能动性”“欲望”和“外部联系”三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和关系进行梳理,指出拼装理论在探究日常生活和健康地理学方面所蕴含的潜力;其次,基于拼装理论,文章结合疗愈景观概念重构了疗愈拼装物的研究框架,一方面尝试将宏大复杂的拼装理论情景化、具体化到实证研究中,另一方面希冀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发展疗愈景观;最后,以老年人的太极活动为例,通过疗愈拼装物的研究框架探讨了太极休闲景观中异质元素的能动性如何通过分布式管理形成一个具有疗愈性影响的动态关系空间并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基于以物和关系为导向的本体论,拼装思维将老年人与健康关系置于扁平化的理论体系和复杂多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讨论,打破了传统的健康-疾病二元假设,以更过程、更动态、更多元的形式解读中国情境下的积极老龄化。
本文将出境旅游安全事件研究从个体视角推进到集群视角。基于2015—2019年17746起中国出境旅游安全事件,研究首先采用最邻近点指数识别中国出境旅游安全事件集群,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样性指数、熵值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别测度和剖析中国出境旅游安全事件集群的结构类型、规模压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讨集群产生的复杂组态致因。研究发现:① 2015—2019年全球共60个目的地存在中国出境旅游安全事件集群,集群内部类型结构复杂、外部规模压力形势较为严峻。② 中国出境旅游安全事件集群多样性和规模压力均存在空间相关性和非均衡分布特征,东南亚地区旅游安全事件集群的内部结构类型与规模压力强度更为突出。③ 中国出境旅游安全事件集群多样性和规模压力的区域异质性是DPSBR多重风险因素差异化耦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产业发展现状(S)、高游客行为强度(B)和低基础环境驱动(D)是导致各区域事件集群内部结构呈现高度复杂化的主要原因;高产业发展现状(S)和高游客行为强度(B)是导致高外部规模压力的主要原因。随时间推移,高安全风险压力(P)成为各区域形成高集群多样性和高规模压力的关键。
区域经济韧性是经济地理学的热门议题,但对于区域经济的重要构成——境外投资产业在地方的发展韧性却鲜有关注。基于战略耦合视角,将境外投资发展韧性概念化为一种“关系韧性”,提出一种理解和分析境外投资发展韧性差异的方法。通过对漳平永福台资高山茶产业的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分析永福台资高山茶产业应对外部冲击关键时刻的路径演化与耦合重构。结果显示:产业发展初期对大陆消费市场的忽视,致使永福台资高山茶产业缺乏对于疫情及台湾当局贸易封锁等外部需求冲击的抵抗能力,韧性较差;外部冲击下,永福台资高山茶产业被迫与海外网络脱钩,重新进行价值捕获与提升,而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的国家政策主张则为其提供了耦合重构的“机会窗口”,永福台资高山茶产业的战略耦合模式由外向型战略耦合重构转变为以企业为主导、地方为基础跟随于国家发展政策主张的本土化耦合。在耦合重构过程中高山茶企业的空间粘性升高,根植动机更加充分,退出概率降低,耦合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其韧性建立;永福台资高山茶产业在经历外部冲击后的实质性耦合重配和定位响应了国家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终端市场切换和衍生新产业方面获得战略耦合机构的支持。战略耦合视角能结合境外投资发展韧性的“演化”与“关系”内涵,有助于提升境外投资发展韧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研究海洋强国战略的政策效应可为后续相关政策制定,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文章以1999—2020年中国31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基于“反事实”思想的HCW模型,定量评估了海洋强国战略在沿海地区的政策效应,并结合核密度、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及地理探测器分析2013—2020年海洋强国战略政策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海洋强国战略显著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但研究期间政策效应水平呈波动下降趋势,由2013年的1.63%下降至2020年的0.92%。② 海洋强国战略政策效应低值区和高值区空间分布上无显著变化,中值区空间分布呈现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较高值区呈现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区域间政策效应差距缩小。③ 各影响因子的解释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海洋科技投入>对外开放程度>海洋人力资本>海洋资源禀赋>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增强了对海洋强国战略政策效应的影响。
青年流动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与重要动力,其流向选择对城市发展意义重大。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基于流向视角分析了青年流动人口城市选择的空间特征,采用嵌套logit模型解析城市特征变量对城市被选择的影响与个体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 ① 青年流动人口倾向于向更高等级与规模的城市流动,中等城市、Ⅰ型小城市与Ⅱ型大城市为主要流出地,流入城市以“胡焕庸线”为界呈现出“东密西疏”的差异化非均衡空间格局;城市群核心城市与省会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青年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选择。②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舒适性、与流出地的邻近性以及与青年群体当下发展密切相关的包容性要素对城市被选择的影响显著;城市特征变量对城市被选择的影响存在个体异质性作用;青年流动人口城市选择决策机制是基于个体自身特征,结合对选择城市的期望、收益与成本所做出的综合性空间决策。研究结果拓展了对青年群体流动规律的认识,可为合理引导青年人口流动和优化面向青年群体的人口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振兴中国乡村关键在人,乡村人口流失现象亟待研究。本文以422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样本人口外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源区,识别和界定中国传统村落人口外流场,并从地方性视角对其形成机制进行理论构建。结果表明:① 中国传统村落人口外流现象普遍且严重,78.74%的村落人口净流出,33.34%的村落人口重度外流,70.09%的村落面临空心化问题,11.93%的村落有衰退趋势。② 传统村落人口外流的空间依赖性、集聚性、指向性和中心性显著,在浙闽粤3省的13市内形成了唯一一个大范围、连绵分布且具物理场属性的强辐散源区即外流场。③ 传统村落人口外流场的地方性表现为自然、生计、组织和文化“四层一体”的结构,其富于流动性,直接产生流动人口,并通过降低流动的地理门槛、中间阻力和提高流入地的吸引力,间接引致流出行为持续发生。④ 传统村落人口外流场的形成是地方性驱动机制和流动自增强机制双重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地方的历史层累本质及与流动的辩证关系。发掘和利用传统村落地方性,促进形成人才环流,是政府施策的可行方向。
乡村聚落用地形态是农村人居空间组织形式的综合外在体现,是揭示乡村地域特色的重要指标。以全国乡村聚落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热点探测、近圆形指数、邻接指数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从用地规模、用地形状、用地结构三个方面对全国乡村聚落用地形态特征进行识别。结果表明,中国乡村聚落用地规模中位数为9.52 hm2,整体呈“北大南小”的特征,并在局部地区呈现明显的高、低值集聚态势;在用地形状方面,乡村聚落用地近圆形指数中位数为0.537,总体上偏长形,各种形状类型在全国均有分布,且呈现出在局部区域显著集聚的现象;用地结构可分为七大类,又以田中型、林边型、滨水型和草边型最多。根据用地形态特征的地域分异格局划分出16个乡村聚落用地形态类型分区,绘制了乡村聚落用地形态类型图谱,并总结出各类型区的用地形态特征。最后探讨了中国乡村聚落用地形态特征的空间分异机制,包括:① 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聚落用地形态地域分异的宏观格局;② 农业、水利、交通运输等生产生活方式的地域差异对聚落用地形态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③ 街巷、民居等物质空间形态与聚落整体的用地形态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④ 聚落用地形态也是地域性乡村社会文化在空间上的表达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黄土高原乡村转型明显,农户生计演化日趋剧烈。以黄土高原长武县为例,运用熵权法、贡献度模型和Logistic交互分析等方法,厘清长武县1990年以来乡村转型与农户生计演化历程及其主控因素,揭示乡村转型与农户生计的互动演化关系。研究发现:① 1990年以来长武县人地关系发生剧烈变化,其乡镇形成县域服务型、煤业生产型、苹果产业型与政策依赖型四种类型,各类别间乡村转型水平差异显著;农户生计类型逐步多样,分化为固守型路径、渐升型路径、回落型路径、俱进型路径,各路径影响因素差别较大。② 乡村转型历程中乡镇的经济水平与劳动力是乡村转型的基础,乡镇产业发展决定乡村转型方向,电商因素助力乡镇农业产业链完善。③ 农户生计演化过程中人力资本与乡镇产业基础是农户生计类型改善的前提,“耕地依赖”限制农户生计非农化发展,金融资本与产业发展促进农户生计多元化,社会资本与电商因素促进农户生计演化升级。④ 在乡村转型与农户生计的互动演化过程中,乡镇处于发展的快车道,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农户为被动适应的角色,仅少部分“乡村精英”能与乡村转型进行良性互动。
随着现代高速交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化已成为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以河南省为研究案例,基于河南城市省内外铁路客运数据,采用网络关联空间分析综合法,探讨河南城市省内外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组织模式和演化规律,提出了城市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基本分析法则。结果表明:① 城市省内外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拓展,网络规模逐步扩大,网络密度和联系强度明显增强,中心度和联系强度层级特征显著,城市间联系的主导方向性和距离衰减效应突出。② 区域中心城市在省内外联系网络中处于主导地位,边界城市在省际网络中的权力地位和门户区位优势越来越突出,推进边界城市由省内边缘向省际门户转型,是边界城市实现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③ 随着现代高速交通的发展,区域城市网络的空间组织模式将由轴带式向网络化演进,多中心、多层级和网络化将成为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趋向。④ 据此案例分析提出网络化视阈下区域空间结构分析应秉持区际开放法则、边界门户法则、动态关联法则和距离衰减法则,从区际开放和动态过程的角度勾勒网络化空间结构的镶嵌图式,可以发现区域空间结构的新特征和城市经济地理区位的新优势。研究有助于为网络化视角下区域空间结构分析提供参考范例和基本分析准则,有助于全面把握城市在网络中的权力地位和经济地理区位优势、优化区域空间发展秩序,尤其对重塑边界地区城市的门户区位优势和门户职能,助推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实践参考价值。
中国资源型城市多位于较偏远地区,而高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大提升,拉近了资源型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以2003—2018年中国115个资源型城市为样本,在刻画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时空格局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资源型城市高铁建设对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 与未开通高铁的资源型城市相比,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但并没有促进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② 随着高铁开通线路的不断增加,在高铁网络中联系较广的资源型城市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更强。③ 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开通对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呈现依“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加而递增的特征。④ 高铁开通主要是通过投资集聚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促进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在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交通基础设施升级对特殊类型地区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住房公积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的重要形式,是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五险一金”社会保障网络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区域差异视角出发,通过效益、效率、公平和可持续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15—2020年中国城市层面住房公积金制度绩效的总体水平和多维特征进行综合评估,并进一步探究其障碍因素。研究表明:① 总体绩效稳步提升,由2015年的0.268增长到2020年的0.291,空间分布呈现鲜明的“地区差异”和“等级差异”特征,空间依赖性显著,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表现出逐步缩小态势。② 分维度看,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制度效益综合得分先增后降,呈现“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分布态势;效率总体改善,表现出由沿海向内陆逐步递减的非平衡发展格局;公平性明显提升,存在显著的城市规模等级递增效应;可持续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呈现强烈的区域和城市个体差异。③ 障碍因素方面,公平性是制度绩效的最大障碍因素,其次是可持续性和效益,制度效率障碍度较低;城镇人口覆盖面和非国有单位职工占比始终是排序前两位的障碍指标。为进一步提升住房公积金实施绩效,应着力改善公平性失衡问题,放大公积金的双重效益,在保障制度高效运行的同时,强化资金风险防范意识,实现住房公积金健康可持续发展。
开展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评价对于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与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构建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从自然地理区的角度进行陕西省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评价研究,揭示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及其组合的空间特点,并对影响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分异的主导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结果如下:① 陕西省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空间差异显著,极重要区集中在秦岭山地区与大巴山山地区的连片区域、渭北高原丘陵区的块状区域以及长城北部风沙高原区的带状区域。② 生态调节功能的极重要和重要区呈现为重叠多的特点,并以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和水土保持功能的三重或双重重叠为主。③ 各用地类型的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差异显著,林地的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最高,其后依次为水域、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④ 陕西省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的主导因子存在较大差异。针对陕西省各自然地理区的生态调节功能重要性特点和主导因子,应实施差异化的空间管治政策和生态保护策略。
NDVI是监测地表植被变化的重要工具,但不同来源的NDVI数据集在不同尺度下的应用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对其进行一致性评估。本研究选取了SPOT、MODIS、GIMMS以及CDR AVHRR等四套NDVI数据集,采用相关分析和趋势分析的方法,评估了2000—2015年间四套数据集在三江源地区年际变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① 从NDVI平均值的年际变化趋势来看,SOPT NDVI和MODIS NDVI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且两者之间具有最强的相关性(R=0.72,p<0.001),而GIMMS NDVI和CDR AVHRR NDVI则呈现出减少的趋势。② 从栅格尺度的NDVI年际变化趋势来看,SPOT NDVI、MODIS NDVI以及GIMMS NDVI均呈现出整体变绿的趋势,变绿像元占比分别为86.94%、69.52%以及66.95%,而CDR AVHRR NDVI数据则呈现出整体变褐的趋势,变绿像元占比仅为33.38%。③ 从不同海拔梯度下四套NDVI数据集的差异来看,四套数据集中平均NDVI随海拔增加的变化趋势相同,但GIMMS的平均NDVI值要显著大于其他三套数据集。从NDVI年际变化速率来看,SPOT数据显著高于其他三套数据集,虽然MODIS和GIMMS捕捉到的变化速率相似,但依然呈现出MODIS NDVI>GIMMS NDVI的特征。本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间,三江源区植被表现出整体变绿的趋势,但变绿的范围和幅度在不同数据集之间却存在显著差异,在实际使用中应谨慎选择,而CDR AVHRR NDVI数据至少在三江源地区可用性存疑。
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可以指示降水过程的气候环境变化,分析其变化对于研究现在及过去气候条件下的水文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中国西北部典型的天山、昆仑山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5个高山站点2013—2015年间的353个大气降水样品的δ2H、δ18O分析测试结果,系统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δ2H与δ18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的关系,并结合ERA5数据探讨了其水汽通量及风向特征。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呈现较为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降水δ18O季节上呈现夏高冬低,而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拟合的区域大气降水线为δ2H =7.74δ18O +5.83 (R2 = 0.98),揭示其降水过程受云下蒸发影响强烈(斜率较低)。② 研究区降水δ18O与温度呈现正相关关系,与高程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与降水量间无显著相关关系。③ 水汽来源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汽输送路径主要为西方路径(占比67.37%)、北方路径(17.25%)及西南路径(15.38%);该区域主要的水汽输送来源为西风。本文研究结果对区域水循环认识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1970—2020年逐日最高温和最低温数据,对秦岭南北夏季昼夜复合高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分区昼夜复合高温变化与海温、大气环流异常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 1970—2020年,秦岭南北夏季昼夜复合高温显著增加。其中,关中平原昼夜复合高温增速最快(0.93 d/10a),是秦岭南坡(0.54 d/10a)的1.7倍。② 空间上,昼夜复合高温天数格局呈现“谷地高、山地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安康盆地和丹江口水库周边。有35.0%的区域昼夜复合高温呈显著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于:关中平原西段黄土台塬区、嘉陵江流域、秦岭山地西段和大巴山区。③ 在影响因素上,春季青藏高原500hPa气压变化与3个子区夏季昼夜复合高温异常呈显著正相关。即春季青藏高原500hPa气压异常偏强时,秦岭南北夏季昼夜复合高温天气发生风险较高。
天气发生器是对气候模式低分辨率输出数据进行统计降尺度的一种重要工具,可为气候变化对生态、水文、作物生长和土壤侵蚀等地表过程的影响评价提供高时空分辨率气候输入数据。特别是针对流域或区域尺度的模拟,为保留降水等变量的时空相关性,需使用多站点天气发生器。当前多站点天气发生器众多,但其适用性缺乏系统评估。本文利用嫩江流域及其周边区域75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日降水数据,对比了三种主流的多站点日尺度天气发生器,分别为MulGETS模型(Multi-site weather GEneraTor)、TSWG模型(Two-Stage Weather Generator)和EHS(EOFA+HHT+SS)模型,在日、月和年降水量均值和极值,日降水空间相关性和时间相关性等方面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① 三个模型中EHS模型表现最佳,除了年降水偏态系数以外,其余参与评估指标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均在15%以下;TSWG模型表现其次,除了年降水偏态系数、月降水偏态系数和一阶自相关系数以外,其余参与评估指标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在30%以下。② TSWG模型对95%分位数日降水量、最大连续降水日数、最大和平均连续非降水日数四个指标的模拟最优;其余指标均为EHS模型最优。③ 三个模型在降水极值、连续降水日数和连续非降水日数方面的模拟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可为多站点日降水发生器的优选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