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区域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不同空间尺度上的产业集聚尤其是不同产业间的共聚现象日益凸显。本文使用2000—2016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引入产品动态技术关联构建中国出口产品空间网络,刻画其演化过程及网络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考察产品技术关联对中国出口产业空间共聚的影响及其变动趋势,并从产品异质性视角补充相关实证证据。描述性分析发现:①中国出口产品空间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2000—2016年期间,中国出口产品空间网络结构由松散扁平向复杂紧密演化。②强关联产品在地理上高度共聚。③中国出口产品空间网络表现出产品间更集聚、联系更紧密、网络结构更复杂的特征,形成了一个密集而复杂的强关联核心。实证检验表明:①产品技术关联对中国出口产业地理共聚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一影响的边际效应在研究期内逐渐递减。②同行业与跨行业产品、高/低技术复杂度产品在产品技术关联影响产业共聚中具有差异化作用。其中,同行业产品关联对地理邻近的促进作用要强于跨行业关联;低复杂度产品无论与何种复杂度产品关联均能够显著提升其在地理空间上共聚的概率,高复杂度的关联产品则并未表现出共聚特征。本研究有利于为中国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引。
创新是驱动城市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过程不仅内嵌于以创新主体间协同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合作网络”,也根植于由不同技术要素组合而形成的“技术网络”。当前,城市地理学者们对“城市合作网络”的研究较多,对“城市技术网络”的系统探讨较少。首先,本文深入辨析城市技术网络的概念框架,从尺度、维度、测度和影响效应四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以此为基础,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数据,以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领域为例,构建其城市技术网络与城市合作网络,分析两种网络的结构差异,以及其对城市创新影响作用的差异。结构分析的结果显示,城市技术网络与城市合作网络具有相似性但不完全一致。对城市创新影响的分析显示,这两种网络对城市创新产量和城市创新质量的作用存在差异:① 在城市技术网络中,具有较高创新产量的城市往往需要城市所拥有的技术要素被充分理解掌握、被反复组合应用,且具有较低的组合风险;而具有较高创新质量的城市则需要城市所拥有的技术具有更多未被尝试过的,存在较高不确定性的组合机会。② 在城市合作网络中,具有较高创新产量的城市需要城市拥有较多的外部合作连接,且城市在网络中具应有相对开放的结构;而具有较高创新质量的城市则需要城市建立有限的外部合作连接且保持相对封闭的合作环境。
城市是创新集聚和策源中心,研究城市内部技术转移的空间规律,对深入认识城市创新空间结构、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及提升城市创新能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创新型城市广州市街道单元之间授权发明专利转移数据,构建城市内部技术转移网络,分析其空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 技术转移网络不断织密,网络等级特征明显,传递中枢路径和参与节点增加、转移规模扩大,转移路径在依赖于原有路径的同时,又在网络中形成了新的主要路径。② 节点强度空间极化,呈双中心供给,单中心高强度吸收并再转移的特征。③ 节点等级可分为核心枢纽型、次核心枢纽型、局域核心型、边缘型及外围型五类,空间上呈现中心-外围结构、高等级节点连片分布的特征。④ 网络板块角色可分为净溢出和净受益两类,板块间转移呈现溢出效应主导、单向传导、梯度等级传导的特征。⑤ 组织邻近性、社会邻近性、技术深度差异促进城市内部技术转移网络形成。其中,社会邻近性的促进效应最强,技术深度差异的影响次之,地理邻近性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技术宽度差异的增加,其作用影响由较弱促进转为较弱抑制。
提升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实现空间收敛是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途径。本文利用单要素能源效率和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估2003—2019年地级以上城市能源效率的现状,重点考察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来源和分布动态演进规律,并分区域、分城市群检验其空间收敛机制。研究发现:① 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逐年提升,绝对差异出现不同程度扩大。② 全国总体差异以年均5.74%的速度持续增长。中、西部区域内差异高于东部,东-中部地区和东-西部地区区域间差异大于中-西部地区。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对总体差距的年均贡献率达到68.88%。③ 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不同的空间极化特征和分布延展性。④ 全国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和单要素能源效率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收敛特征,但单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速度大约是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6倍。⑤ 三大区域和六大城市群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特征,区域收敛速度从大到小是西部>中部>东部,城市群收敛最快的是珠三角城市群。本文为加深对中国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空间发展格局认知提供了支撑,为缩小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提供了新思路。
知识流动的空间效应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显、隐性知识流动时空表征及影响机理的差异对比有待明晰。本文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为例,采用2001—2020年专利转让和企业人员连锁任职分别衡量显、隐性知识流动,并在Bathelt等提出的“蜂鸣-管道”理论模型上进行拓展应用,对比其时空表征和影响机理。结果显示:①从组合模式来看,显性知识流动以“蜂鸣”和“管道”并重,隐性知识流动以“蜂鸣”为主、“管道”为辅;地理距离对隐性知识“管道”流动的摩擦效应强于显性知识。②显、隐性知识的“蜂鸣”和“管道”流动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其中显性知识流动的空间偏向性强于隐性知识;显、隐性知识“蜂鸣”和“管道”流动的城市极化现象严重,少数城市主导着知识流动网络的权力体系。③知识“蜂鸣”和“管道”流动两种模式的影响机理不同,“蜂鸣”流动主要受科技与知识类因素和城市行政等级因素的显著影响,而经济与市场类因素的影响相对较为片面。“管道”流动通过经济与市场类因素发挥“同配性”作用,科技与知识类因素则发挥“异配性”的互补作用,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和制度邻近因素对显、隐性知识“管道”流动均起促进作用。
探究城市旅游综合体(UTC)的区位布局规律,可为明确类似旅游项目的选址准则和推进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及决策支撑。为此,本文以杭州市为研究区,结合ArcGIS和地理探测器工具,探究城市尺度上UTC分布格局演化规律与区位选择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杭州UTC分布呈现由“单核集聚”向“双核拥簇”再向“多极扩散”演变的过程,细分类型UTC分布格局与总体基本一致,呈现由小规模集聚向多核集聚转变的特征;上述规律形成源于多维要素的综合驱动,其中,文化型UTC以资源、经济和市场为核心驱动要素,创意型UTC则由地价、经济、资源和市场要素主导,生态型UTC相应以生态环境要素为主驱力,本质上则是各类UTC在对城市转型发展和地域职能分工细化积极适应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寻优的结果。文章认为,科学认识UTC多产业集成、多要素交织的复杂属性,系统识别影响UTC布局的多维要素及其作用机制,既是实现优势空间精准瞄定和指导UTC择优“落地”的关键,也是明确类似旅游项目成长环境的基础遴选标准及其优化培育方向的前提。
近年来共享单车逐渐融入人们的出行模式,在解决短距离出行需求的同时,也成为了普通大众参与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尽管学界对共享单车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关于城市建成环境对共享单车空间分布影响的实证研究方法仍以全局回归或地理加权回归为主,在对影响因素空间作用尺度上的研究仍存在明显不足。本文划定北京市六环内方形区域为研究范围,基于2019年5月7日摩拜单车数据,引入学界较为前沿的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城市建成环境中影响共享单车使用的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① 验证了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单车出行数据中的解释力,模型拟合优度高于经典地理加权回归模型。② 各变量间空间作用尺度存在一定分异。其中,区位、公司企业与公共设施尺度较小,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距公交车站距离、休闲娱乐和土地利用混合度尺度接近全局,影响程度在空间上变化平缓。③ 在本案例中,距公交车站距离、公司企业、公共设施、休闲娱乐、土地利用混合度为影响共享单车空间分布的关键要素。其中,区位、土地利用混合度和公司企业等要素对共享单车空间分布影响最为显著,对上述要素进行空间规划或治理时,需留意其对单车分布量的边际效应,合理预留停车空间,改善单车出行环境,高效响应出行需求。
研究以广州为案例地,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观察法和追踪法,借助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探究从全球北方流动到全球南方的跨国精英移民世界主义的家的营造过程和日常策略。研究发现:① 世界主义者挑战了家的根植性和稳定性认同,以异质性作为家的空间选择依据,在流动中追寻异质空间。② 世界主义者随着流动性的改变超越和协调空间、文化的差异性,能动地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包括住房、食物、社交和休闲活动,呈现混杂性、能动性和流动性的日常实践特征。③ 世界主义者打破了传统以来认为家是一个地方、归属感或者房子的概念,强调家是身体的概念,把流动性的经验融入到主体的身体之中,并延续到对未来的家的追寻。研究补充了“世界主义的家”的实证和理论案例,并将日常生活嵌入到家的地理学研究中,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20多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成长为经济地理学前沿的分支学科,呈现动态性、复合性和开放性。鉴于目前对学科“全景式”理论发展的回顾及其承接逻辑的总结相对有限,并且在新时期亟待再思考学科发展方向,本研究致力于梳理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脉络演进并展望研究议题。自1990年代以来,演化经济地理学经历了探索与萌芽、兴起与发展、争论与转型、拓展与繁荣4个关键时间节点。探索与萌芽源自于演化经济学的兴起补充了经济地理学对历史和时间因素关注的不足,兴起与发展依托于运用演化经济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丰富经济地理学经典议题的理论解释,争论与转型体现在对照搬移植演化经济学理论的反思,旨在强化对真实世界中区域产业演化的解释力,拓展与繁荣表现在与全球生产网络、可持续性转型、作用者能动性、地理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韧性和复杂性科学等多元理论框架的互动加深,学科边界持续拓展。近年来,中国学者基于中国国情特色、国家战略需求和现实问题导向,开展中国区域产业演化研究并反思西方理论的适用性,中西方理论对话日益丰硕。最后,从理论探索、方法创新和实证应用3个方面展望了研究议题。
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和201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集提供的地级城市的技能劳动力迁入数据,分析技能劳动力区位选择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融合人口地理、劳动经济和空间经济等相关理论,解读技能劳动力区位选择的空间类分、空间选择、空间集聚、迁移摩擦以及舒适偏好机制。据此,运用空间杜宾Tobit模型识别技能劳动力区位决策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技能劳动力迁入地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社会经济较发达城市以及中西部省会城市和部分工矿城市,且地理集中度提高,但空间集聚性降低。居民收入、人口规模、生活成本、市场竞争、技能集中度、人为舒适度、开放包容度等对技能劳动力迁入本地有正向影响,对技能劳动力迁入邻近城市有抑制作用。市区拥挤度阻碍技能劳动力迁入本地,但促进技能劳动力迁入邻近城市。本地环境污染和环境舒适度对技能劳动力迁入的影响不显著。
宗教地理学主要研究宗教的空间分布特征,但较少以时间视角对宗教空间扩散及格局演化的动态过程进行探究,目前开展的对中国宗教宏观尺度扩散模式的研究还有所不足,对宗教发展与城市规模和老龄化水平关系的研究有所欠缺。为此,基于中国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建筑POI数据,采用密度场热点探测模型、重心迁移模型与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从时间与空间维度探究中国四大宗教的空间格局与扩散模式,借助方差分析揭示宗教在不同类型城市中的发展差异。研究发现:① 佛教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分布密度与热点数量均较高,其次为基督教,道教与伊斯兰教稍低。② 宗教的空间扩散格局分异明显,佛教主要扩散至东南与西南地区;道教扩散局限于中国东南地区;基督教主要在中国通商口岸及农村地区发生扩散;伊斯兰教基于“血缘-民族”纽带扩散至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③ 宗教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佛教和基督教的集聚程度高于道教和伊斯兰教。道教、佛教与基督教热点区多分布于东部地区,伊斯兰教热点区分布于西部地区;仅佛教与基督教在中国南部存在冷点区分布。④ 宗教扩散呈现邻域扩散、等级扩散与跳跃式扩散多种扩散模式相混合的特征,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的扩散模式由于地理可进入性存在差异,四大宗教在乡村地区的扩散速度及地理可进入性普遍高于城市。⑤ 宗教在大城市具有最多的建筑数量与最大的组内差异,伊斯兰教发展随老龄化水平的提升而显著减弱,基督教随老龄化水平的提升最具发展活力。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的爆发造成了以“新冠疫情”为主题的网络犯罪的急剧升级,给全球网络安全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探究新冠疫情对全球网络攻击的影响,本文结合网络攻击和新冠疫情相关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疫情前后全球网络攻击的变化趋势和时空特点。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间段内,网络上的大部分攻击由特定的组织或个人发起,尽管他们的占比很少,但危害程度很大,而且在疫情发生后,其比例有了明显增加。在空间上,不同地区的网络攻击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并且与其疫情感染人数呈高度相关性。在时间上,网络攻击受疫情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从开始到发展再到逐渐消亡的过程,这也和疫情的发展趋势、政府的管控政策相吻合。
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的物质来源一直是第四纪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将安徽宣城剖面(XC剖面)第四纪红土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和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讨论了该剖面红土的物质来源特征。XC剖面红土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剖面不同深度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化特征与红土的风化特征不吻合,反映了该剖面红土的物质来源存在明显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特征。而碎屑锆石U-Pb年龄的示踪结果显示,XC剖面红土的主要物质来源为附近水阳江沉积物,且随时间变化不明显。这种矛盾的结果很可能说明了碎屑锆石U-Pb年龄只能指示红土中近源的粗粒组分物质来源,而红土中富含的细粒组分仍需要借助其他示踪指标来进行综合分析。
针对南方红壤区侵蚀退化地幼龄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以裸地为对照,系统分析了不同雨强(0.5 mm/min、1.0 mm/min、1.5 mm/min和2.0 mm/min)和植草措施(单条带、双条带和三条带)对马尾松幼林坡面径流、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坡面径流、侵蚀过程指标随植草条带数的增加而减小,但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雨强从0.5 mm/min增加至2.0 mm/min,各坡面平均径流率和平均侵蚀率分别增加了3.46~4.81倍、13.83~29.30倍。② 坡面侵蚀随降雨历时的变化大致表现为各坡面前期均较大,植草措施坡面接着快速下降后趋于稳定,而幼龄马尾松坡面与裸地坡面接着快速下降后随降雨持续呈波动变化,且其侵蚀率相对植草措施一直处于高值状态,说明植草措施能有效降低坡面侵蚀。③ 各雨强条件下的坡面减流减沙规律为三条带措施>双条带措施>单条带措施>幼龄马尾松/裸地,从植草措施的减流、减沙效益来看,减沙效益可达95%,减流效益可达40%。综上,无论是大雨强还是小雨强下,三条带措施均较为适宜于马尾松幼林坡面土壤侵蚀治理。研究结果可为南方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地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