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相邻城市组团发展,优势互补,可以实现更大发展竞争力。但是,很多规划的多城市组团合作未能如愿,如江苏澄张靖组团。多城市组团合作为什么会聚合或离散,受哪些动力影响,又如何发挥作用?首先,本文构建多城市组团合作聚散的向心-离心动力分析框架,提出合作动力包括了使组团更加聚合、紧密的的合作向心力和使组团趋向离散的合作离心力,这两种力量体现于资源关系、交易成本和共识性3个要素方面之中,在组团演化中相互作用、转化,形成动态的合作聚散力量,使组团呈现不同发展态势。其次,将分析框架用于解释澄张靖组团不同发展时期的聚合到离散的内在机理,可以发现在组团合作的起始阶段、促进阶段和停滞阶段,要素与动力相互作用。前期资源要素互补性强,使合作向心力有所提高;随后交易成本下降、共识性增强,推动组团发展迈向高潮;后期资源关系趋于紧张,交易成本大幅上升、共识性减弱,合作离心力逐渐增强并占据主导,使得组团合作面临停滞。研究拓展了对多城市组团合作关系的内在动力认知,为城市群地区的各类组团与毗邻城市合作提供借鉴参考。
城际竞争与合作共同塑造了城市体系,但主流的城际关系研究较少关注城际竞争的量化识别与空间特征研究。本文基于2019年福布斯2000强中资制造业的企业组织数据,通过链锁模型识别城际合作关系;引入生态位重叠理论识别城市在外部合作关系上的城际绝对竞争和相对竞争;并对比了合作型与竞争型城际关系的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从城市节点看,经济与行政功能突出的城市往往拥有高合作强度,且与其他城市的市场腹地重叠的可能性更高,从而拥有较高的绝对竞争强度。而在控制了地理市场规模影响后,一些中西部省会城市则表现出了更高的相对竞争强度,具有较高可替代性。② 从城际关系看,高强度的城际绝对竞争关系与城际合作关系主要发生在拥有高合作强度的城市之间,而相对测度下,城市最相似的竞争者往往是地理市场规模相近的城市。③ 从影响因素看,城市更倾向于与高行政等级城市合作与绝对竞争,与行政等级相近的城市相对竞争;城际合作与竞争关系仍然受到省级行政边界的影响,但并不符合距离衰减规律。本文可为优化城际竞合关系提供研究支撑。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从企业投资联系视角揭示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结构演化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实现黄河流域的空间整合和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企业投资联系数据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对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的结构演化及驱动因素进行深入剖析,主要结论如下:① 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网络“多中心、网络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但网络发育程度区域差异显著,从东到西大致呈递减趋势。② 黄河流域城市网络呈现出显著的层级结构特征和多个“核心-边缘”形放射状网络形态,省域内投资联系较强,省区间投资联系较弱,流域整体网络骨架尚未形成。③ 黄河流域投资联系主要发生在省域内部相邻的城市间,投资网络深受行政边界影响,表现出显著的边界阻隔效应和行政区经济特征。④ 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结构演化是偏好链接机制、网络自组织机制和多维邻近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经济总量、投资的互惠性和传递性对城市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地理距离越近、文化认同越强的城市间越倾向于产生投资联系。地貌分割对投资联系的负向效应逐步消失,而制度邻近和认知邻近对投资联系的正向效应逐步显现。本研究不仅能为黄河流域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也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网络形成发育机理的理论认知。
文化产业是促进城市经济转型的新经济形态,产业集聚是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2003—2019年中国27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集,分析文化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转型的时序演进与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影响过程、区域异质性和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 样本期内,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和城市经济转型水平呈现整体提升趋势,时空差异特征显著。② 文化产业集聚促进本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空间溢出效应是推动区域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且经济距离邻近城市的影响较为显著。③ 基于Mar和Jacobs外部性的空间溢出,文化产业集聚作用于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成立,且第三产业的专业化提升是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作用渠道。④ 区域竞争层面,文化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转型的空间关联性呈现强化态势,城市空间依赖较为稳定。⑤ 总体上,东部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转型的积极作用高于中西部,西部地区因政策因素强化了文化产业集聚的积极作用。未来,文化产业可作为城市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生态环境(Environment)、社会生活(Society)、产业治理(Governance)视角下构建了城市ESG指标体系,并基于2011—2021年285个城市数据,探究城市ESG发展空间格局的演进特征,然后运用双重机器学习的研究方法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ESG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① 城市ESG发展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最终形成以城市群为载体的高水平集聚地。② 数字经济发展会正向提升以生态环境、社会生活、产业治理为内涵的城市ESG发展水平,该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数字经济分维度而言,数字产业发展与数字创新能力为城市的ESG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动力。③ 城市功能分工及创新创业活力是数字经济对城市ESG发展影响的重要渠道。此外,基于空间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东部、西部地区以及城市群区域的城市ESG发展的提升作用更明显。
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国家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相较渐进性创新活动,突破性创新活动是国家改变技术路径、拓展机会窗口的重要方式。基于演化与转型理论,本文分别构建衡量国家在地理空间与技术路径维度的创新突破指标,讨论突破性创新活动全球空间分布、动态演化以及影响因素。文章主要结论如下:① 在1977—2018年间,全球创新活动规模迅速扩张,呈现明显核心-边缘结构,但地理集中性整体下降。② 突破地理空间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新兴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等,而突破技术路径的创新活动集中于美、德、英、法等发达国家。这反映了目前新兴国家创新活动主要源于非本地知识技术引入,在技术路径突破方面相对不足。③ 突破性创新活动的集聚受到国家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跨国外部交流渠道与商业研发人员规模能明显影响地理空间突破性创新,而内部因素中与基础研究相关的因素则更可能促进技术路径突破性创新。未来,中国等新兴国家需要重视技术路径突破,在继续引入外部知识的同时,提高内部实现知识创新组合的技术路径突破水平。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知识合作网络及其多维邻近性机制已经成为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大多关注论文合作数量,较少关注论文合作的质量。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中的论文合作发表数据,从论文合作规模和质量视角,构建2011—2020年中国城市知识合作网络,对其空间网络结构及拓扑演化特征进行分析,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其多维邻近性机制。研究结果发现:① 网络空间格局上,中国城市知识合作网络具有较为稳定的“东密西疏”的空间格局,合作规模与合作质量网络均呈现出由“轴辐扩散”结构向“菱形”空间结构转变的特征,同步呈现出以北京、上海的双核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空间结构转变的趋势。城市知识合作质量网络结构发育相对缓慢,空间结构的稳定性相对不足。② 网络拓扑结构上,中国知识合作网络的规模和密度显著增加,网络极化特征明显,网络节点均表现出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征。③ 网络影响机制上,地理距离对合作规模的影响更为显著,呈现先负后正的关系,对合作质量存在负向影响;社会、制度、组织邻近对合作规模和质量均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组织邻近性对合作质量影响更大,高能级城市间的合作更容易获得较高质量的产出。不同类型城市间的知识合作受多维邻近性因素影响具有差异性。
快速增长的影子教育不仅带来了学生课业增加、家庭负担加大的社会经济问题,而且因空间分异加剧了教育不公平问题。本研究以西安市主城区影子教育机构为研究对象,借助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构建影子教育场域模型,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认识影子教育场域的多维度多尺度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 基于地理空间要素表征的影子教育场域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影子教育场强值越高的空间拟合效果越好。② 西安市主城区影子教育场强在城市尺度上呈现核心区-核心边缘区-外围区的圈层式分异特征,即围绕西安古城与二环之间形成高场强的核心区,在二环与三环之间为核心边缘区,依次向外影子教育场强呈递减趋势。③ 在区级尺度上呈现多核心等级性分异特征,表征场域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区级分异显著,核心区的碑林区、新城区与莲湖区的三类资本的场强值最为突出,而外部三区的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都比较低。④ 在街道尺度上呈现多类型的功能性分异特征,形成单一功能型、复合功能型以及弱功能型的三大场域类型。⑤ 影子教育场域的空间分异是供需主体在教育内卷、文化消费、城市动态扩张的功能差异、城市设施不均的空间资源差异、阶层分异的消费差异等社会经济因素及空间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老年人口迁移已逐渐成为人口迁移流动的重要组成。本文基于中国第五、第六和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微观数据库,揭示1995—2000年、2005—2010年和2015—2020年老年人口“五年间”口径下省际迁移的时空格局,并利用零膨胀负二项模型分析迁移格局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老年人口迁移规模及迁移强度稳定增长,迁移地理格局保持显著的区域集中性。② 老年迁移人口具有在迁入地集聚而在迁出地相对分散分布的特点。迁入量前五的省份吸纳了全国近一半的迁移人口,而迁出量前五的省份仅输出了五分之一的迁移人口。东部地区持续净迁入、中部地区持续净迁出、西部地区迁移类型分化、东北地区老年人口加速向外迁移。③ 在“东密西疏”的老年人口迁移整体格局和各省的迁移地域类型保持稳定的同时,迁移路径向多样化、加密化、集中化发展,并形成两条主要的迁移流向:一是指向传统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二是指向自然条件舒适的地区。④ 老年人口的迁移格局显示出与重力因素以及家庭、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模式。老年人口迁移与其他年龄段存在同构特点,并且越来越受到迁出地自然环境的推力和迁入地社会、经济环境拉力的影响。
通过建成环境的主动式干预打造心理疗愈环境是突破老年人心理健康危机、建设健康城市的关键抓手,已成为政府和学界迫切关注的议题。但现有研究缺少对不同尺度建成环境的相对重要性及其与心理健康非线性关联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合肥市为案例地,通过积极心理健康量表收集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数据,结合多源数据,从城市、社区和住区3个尺度构建了建成环境要素的变量体系,运用极端梯度提升模型(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分析了多尺度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合肥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心理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由老城中心和新城中心向外围递减的特征。② 在整体效应分析中,建成环境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城市尺度建成环境的相对重要性最高,社区尺度建成环境次之,住区尺度建成环境最低;而在单个变量中,社区尺度建成环境要素中的土地利用混合度和绿地覆盖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贡献值最高。③ 在独立效应分析中,不同尺度建成环境要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均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影响和阈值效应。研究结论能够为不同尺度建成环境的优化调控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大量研究表明城市绿色空间对心理健康具有突出重要性。地理情境以及居民与地理情境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居民能否以及如何接触绿色空间,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相对身体健康效应,绿色空间引起的心理健康效应通常具有更突出的微观时空敏感度和个体差异性,由短期心理健康出发考虑不确定地理情境问题开展更为细致的分析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基于既有绿色空间对心理健康影响研究中不断深入的空间意涵理解,考虑居民日常生活的主体性与动态地理情境,依据个体的一般决策和行动过程提出绿色空间接触经历的地理情境“链”,将复杂的地理情境分为“自我选择”“到访途中”和“绿色空间参与”3个彼此关联的部分;旨在构建基于动态地理情境的居民绿色空间心理健康效应分析框架,以更加系统准确地评测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居民如何从绿色空间获得实际的心理健康效应;对解决不确定地理情境问题提供新的启发,为绿色空间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破窗理论是广受关注但缺乏本土检验的犯罪地理理论。本文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利用目标检测、图像回归等深度学习算法挖掘街景图片中的具体失序实物与整体失序感知,以厘清物理失序对盗窃犯罪的影响及其在密度、混合度、设计要素影响盗窃分布过程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① 盗窃犯罪呈中心高、外围低、多热点的空间格局,失序实物与感知的空间分布异中有同。堆放垃圾和脏乱差得分由中心向外围呈先降后升态势,侵占道路在市中心高发,涂鸦小广告相对分散,而部分城中村、棚户区面临多重失序叠加的困境。② 除侵占道路外,其余物理失序对盗窃活动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整体失序感知的影响最强,强度仅次于可步行性,并与活动人口数相当。③ 物理失序在3D建成环境要素影响盗窃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增强、削弱、干涉调节作用。物理失序加深会增强POI密度、商铺密度、路网密度、街景多样性、围墙领域感的原有影响,削弱POI多样性的正向影响,将空间开敞度、灌木绿视率等存在双刃剑效应的要素影响方向由负转正。总之,加强环境维护管理对抑制犯罪发生具有可行性、有效性、低成本等优势。
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乡村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土地利用和地域功能失调现象,两者动态关系成为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焦点。本文系统回顾了乡村地域功能与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进展,尝试厘清两者耦合关联研究思路、内容与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与土地利用转型耦合研究展望。研究结论表明,乡村地理学在乡村多功能与土地利用转型领域已取得显著的进展,两者交互作用关系也得到了学界的关注。但目前,两者的耦合过程、机理、模式等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耦合互馈关系未能整体刻画、耦合机理解析视角有待拓展、针对不同乡村地域主体功能导向下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案例研究还尚不多见等问题。未来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与土地利用转型耦合研究应以“耦合框架构建-耦合过程刻画-耦合机理解析-耦合状态调控”为研究主线,加强乡村地理学与土地系统科学两个领域的交叉融通,为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空间治理是形塑乡村善治格局的重点内容,也是破解乡村转型难题的重要举措。然而,以乡村转型目标导向为观察视角剖析乡村空间治理概念内涵、赋能机制与路径的研究尚且不足。本文将乡村转型与乡村空间治理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之中,重点揭示乡村空间治理赋能乡村转型的内在机理与实施路径。研究结论包括:① 乡村空间治理统合要素治理、规划治理和制度治理等综合性治理行动以构建新型治理机制,通过调整乡村人-地-产等发展要素关系优化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和功能形态,促进乡村转型发展。② 乡村空间治理与乡村转型在战略目标上的内在一致性为实现二者关联奠定了逻辑基础,乡村转型困境与乡村空间治理多功能效应的协同关系是识别二者关联节点的现实依据,乡村转型差异化目标与乡村空间治理综合性手段的适配性构成二者关联耦合的实践逻辑。③ “要素-规划-制度”的综合治理体系在流通机制、调控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共同赋能作用下,实现乡村经济形态转变、三生空间重构和社会空间重组。④ “差别化要素管控-综合性规划体系-协同性制度设计”的赋能路径,有利于加快要素耦合协调、优化乡村国土空间格局和形成统合性制度合力,从而助推乡村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空间转型。
当前黄土高原地区传统村落面临着失活衰退、治理低效等问题,如何促使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形成长效的治理机制是当前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焦点。以陇中黄土高原榆中县黄家庄村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建立“文荫武备”规划理念下陇中黄土高原传统村落活态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DL加权求和、变异系数以及IPA分析法判别村落的发展状况,以活态性、长效性为前提,提高陇中黄土高原传统村落活化与治理能力。研究表明:① 黄家庄村ADL值为67.03,活态化水平一般,处于“失活”状态。根据分析结果与调研实证,村落可优先从人居优化、文化挖掘、基础建设、主体活力、治理力度等方面促进村落活化,提高治理水平。② 结合黄家庄村总体活态得分、指标层、IPA、变异系数综合分析得出,黄家庄村目前在文化特色、基础建设方面活态化发展水平较高,而在人居环境、村落主体和治理水平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反映出传统村落的活态化发展是多维度、多层面综合作用的结果。③ “文荫”上从人文格局、文化特色、人居环境3个层面提出适宜村落在地活化的路径对策;“武备”上从基础建设、灾害防治、村民主体、产业发展4个层面提出适宜村落长效治理的路径对策,继而建立传统村落文荫武备的长效机制,促进村落可持续发展。
科学评估海洋渔业的碳汇能力,是在碳中和目标下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绿色、高效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法对环渤海地区的浮筏、网箱、滩涂、池塘四类近海养殖区进行分类提取,结合提取结果创新一种海洋养殖渔业的碳汇核算模型,并测算环渤海地区近海养殖渔业的固碳潜力和不同类型养殖区对环渤海渔业碳汇的贡献。结果表明:① 环渤海地区近海养殖渔业的年碳汇潜力约134万~168万t。其中,滩涂养殖区的总体碳汇潜力最大,约占环渤海地区的42%,浮筏养殖区、池塘养殖区、网箱养殖区则分别占比29%、28%、1%;从养殖区的单位面积固碳能力来看,浮筏养殖区能力最强,约是其他三类养殖区的1.4~1.7倍。② 环渤海地区的近海渔业养殖主要集中于胶东、辽南、黄河口周边地区,其中胶东一带的碳汇潜力最大,约占整个环渤海地区的28%,可作为环渤海地区碳汇渔业的重点发展地区。本研究也可为中国海洋养殖渔业的碳汇核算提供技术支撑,为碳汇渔业的发展提供新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