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产业地理
  • 产业地理
    胡文伯, 贺灿飞
    2025, 44(10): 2571-2586. doi: 10.11821/dlyj020250138   cstr: 32071.14.dlyj.2025013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理解区域产业演化对推动经济地理格局重构至关重要。尽管演化经济地理学为解析区域产业演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现有研究仍面临两个局限:一方面,对区域产业演化的关键机制与最新进展缺乏系统性梳理与整合;另一方面,未能充分揭示多源理论融合下区域产业演化的多重机制。因此,本文从演化经济地理学到多源理论融合,在构建区域产业演化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本地与非本地力量、技术关联、多维关联、多样性与复杂度以及行动者能动性等关键因素的研究进展。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演化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创新系统、地理政治经济、全球生产网络和可持续性转型等理论的融合,揭示了区域产业演化的多重机制。最后,针对现有研究不足,本文从方法创新和方向延伸两个维度展望了未来研究。本文不仅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整合性框架,也促进了区域产业演化中理论之间的对话与融合,更为全球价值链重构和中国产业布局与演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 产业地理
    石志浩, 杜德斌, 刘承良, 张强, 李祺祥
    2025, 44(10): 2587-2608. doi: 10.11821/dlyj020240806   cstr: 32071.14.dlyj.2024080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产业格局正经历调整和重塑,制造业已成为国际经济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主战场。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科学内涵与动力系统出发,对全球62个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绩效进行测度,采用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障碍度模型、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其动态演化、障碍短板和驱动因素进行探析。研究表明:2001—2020年,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各经济体间绝对差异在逐步扩大后又渐渐缩小。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俱乐部趋同”的稳定性现象,且状态转移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径锁定”。在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持续东移的趋势下,全球制造业正由大西洋格局向太平洋格局演进。东亚地区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新的增长点。工业机器人密度、制造业投入数字化、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是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障碍因素。中国的短板约束主要集中在要素变革维度,特别是数字化转型方面。资本深化、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生产服务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作用十分明显。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对发展中经济体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 产业地理
    陈一诺, 潘峰华
    2025, 44(10): 2609-2625. doi: 10.11821/dlyj020250085   cstr: 32071.14.dlyj.2025008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咨询业在当代全球知识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企业全球化进程加速以来,咨询业的跨国(地区)扩张亦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这一过程不仅推动了咨询业自身的全球化,还对其他行业的全球化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现有关于高级生产者服务业跨国(地区)扩张的研究中,对咨询业海外区位决策的外部环境影响机制仍知之甚少。本研究构建内部化过程与区位优势作用下的咨询业海外区位选择影响机制框架,以2023年Vault咨询公司榜单中的美国咨询公司为研究对象,刻画其海外办事处的时空变化格局,并借助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海外扩张选址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 美国头部咨询业的海外办事处在国家尺度上形成“西欧发达国家-亚太地区新兴市场国家”的两极分布格局,在城市尺度上倾向于聚集在伦敦、巴黎等全球城市。② 以波士顿咨询为例,对美国头部咨询公司的海外办事处进行时空演化分析发现,国家尺度上的扩张路径从西欧和日本开始,逐步扩展到亚太、拉丁美洲、阿拉伯半岛,最后延伸到中亚和非洲等地区;城市尺度上,从西欧和日本的全球门户城市扩张至亚非拉的区域性门户城市。③ 美国头部咨询业的跨国(地区)扩张区位选择受到内部化过程中对外直接投资、地缘政治关系、文化距离和地理距离的共同作用,同时区位优势中的市场规模、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及数字化能力也对其产生了影响。
  • 生态与可持续
  • 生态与可持续
    袁杨皓玥, 陈万旭, 曾杰, 谷天赐
    2025, 44(10): 2626-2642. doi: 10.11821/dlyj020240317   cstr: 32071.14.dlyj.2024031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生态退化问题日益凸显,系统揭示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全球生态治理策略与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力-恢复力”评估框架,测度了2000—2020年全球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探测各大洲主导驱动因子及其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 2000—2020年全球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由0.495提升至0.511。生态系统健康各等级分布中,一般等级面积居于首位且稳步增加,整体结构趋于向中间等级集中。生态系统健康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赤道周边及沿海地区。② 全球生态系统健康变化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聚集模式以高高型和低低型为主,生态系统健康改善区域持续扩张而恶化区域明显收缩。③ 森林覆盖度、年平均降水量和土地利用强度是生态系统健康的主导驱动因子。双因子交互探测结果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且自然与人文驱动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出全球生态系统健康驱动机制正由自然环境主导向自然与人文要素交互增强转变。
  • 生态与可持续
    鹿晨昱, 李恒吉, 蒙鹏, 于昌斌, 张成泽, 何凯东
    2025, 44(10): 2643-2663. doi: 10.11821/dlyj020241203   cstr: 32071.14.dlyj.2024120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距联合国提出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时间已过半,科学评估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程度,并分析其影响机制,对于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00—2020年中国287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基本需要、期望目标与治理层面3个层次综合指标体系,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中国287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及空间分布状况进行测度,并进一步研究空间溢出作用下对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2000—2020年,中国城市和三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表现为波动上升态势,且时空变化差异较大,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变化趋势。②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得分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呈现高-高集聚和低-高集聚数量减少、高-低集聚和低-低集聚数量增加的趋势,且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高-高集聚、西北内陆地区低-低集聚区域集中分布的态势。③ 研究区整体尺度下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的直接效应方面,可持续发展目标初始水平表现为边际递减,其余变量均表现为正向效应,间接效应方面,仅邻近城市的期望目标进展与期望目标初始水平表现为正向效应,其他变量均为抑制效应。地理区尺度及城市群尺度下的直接效应与研究区整体尺度基本保持一致,但间接效应表现出一定差异。
  • 生态与可持续
    王成, 王彬, 董斌, 李玉凤, 刘红玉, 段后浪, 张紫涵
    2025, 44(10): 2664-2684. doi: 10.11821/dlyj020240666   cstr: 32071.14.dlyj.2024066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滨海湿地围垦是获取后备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对水鸟种群和栖息地的影响逐渐显现。本研究基于1987—2020年盐城滨海湿地土地围垦数据和水鸟调查数据,利用MaxEnt模型、景观开发强度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沿海围垦开发强度和水鸟栖息地时空演化特征,分析围垦开发强度对水鸟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局部影响差异。结果表明:① 1987—2020年研究区用地结构从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快速转变,1987年围垦开发强度呈东北低西南高格局,2020年围垦强度普遍提升,条子泥以西、大丰港等区域围垦强度普遍大于8.01;② 2020年水鸟物种数量最少,较1997年下降25.33%,水鸟个体数量也呈现下降趋势,水鸟种群分布逐渐向中部和南部转移,空间隔离化趋势增加;③ 1987—2020年水鸟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核心区周边,南部条子泥区域扩张明显,2007年次适宜和最适宜生境面积最小;最适宜生境由1987年的106.95 km2增加到2020年的158.47 km2;④ 围垦开发强度与水鸟种群数量呈高-低聚集特征,1987—2020年低-高聚集区不断萎缩;围垦开发强度对水鸟栖息地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北缓冲区至核心区一带,到2020年南缓冲区和条子泥区域围垦开发对水鸟栖息地呈正面影响,回归系数为0.167~0.339;生境适宜区域景观呈持续破碎和复杂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滨海湿地人类活动管理与物种栖息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 旅游与休闲地理
  • 旅游与休闲地理
    刘璇燕, 马凌, 罗加威
    2025, 44(10): 2685-2703. doi: 10.11821/dlyj020240788   cstr: 32071.14.dlyj.2024078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创意市集是当前城市中新兴的非正式商业和创意空间。本文以广州为例,采用空间计量和综合质性研究方法,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以及日常生活地理学视角,构建“格局区位-物质空间生产-社会文化实践”多维分析框架,探讨创意市集的城市空间格局、微观日常实践以及具体的人地互动机制。研究发现:① 受到政策、商业区位和创意场所等因素影响,广州创意市集呈现出主城区集聚、偏远郊区分布稀少的空间格局特征,并形成了区别于传统商业消费空间的“去地租依赖性”;② 创意市集非正式地嵌入在主流商业空间、市民生活空间和传统创意空间等三类城市空间的闲置场地,重构并激发了原有空间的活力,也推动了日常空间的社会关系再生产;③ 创意市集参与者通过空间生产和消费,展演并建构自我的身份认同和城市生活方式。通过社会生活实践,市集摊主之间逐渐形成了追求趣味和舒适生活的城市创意新部落。对于赶集者而言,多维感官和群体互动使创意市集打破了主流商业空间的消费体验机制;④ 创意市集突破了传统商业模式下资本与话语权力的空间逻辑,由市民作为主导者参与城市空间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创意空间由生产性空间向生活空间的转化;也揭示了作为生活体验的“表征的空间”所隐喻的日常生活批判和精神解放意义。对城市创意市集的多维空间过程和人地互动机制分析,弥补了传统商业地理和消费地理对自下而上创意生产和消费实践的关注不足,也为城市多元空间治理提供了政策参考。

  • 旅游与休闲地理
    左冰, 游雲霞
    2025, 44(10): 2704-2723. doi: 10.11821/dlyj020240794   cstr: 32071.14.dlyj.2024079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小企业下乡开创了一种新的旅游生产格局,同时也带来旅游经营空间需求与村民空间使用规范的摩擦和冲突。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之“协商交换”新进展,以广东省开平市塘口圩社区为案例地,采用事件分析法,剖析其旅游发展中的诸多空间冲突事件,展现乡村旅游地企业-社区空间协商交换的起因、过程、条件以及结果,揭示出空间需求与空间类型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差异化空间协商交换机制,从微观尺度全面细致地考察了通过协商交换达成空间正义的过程。研究发现:① 企业和村民对于空间诉求的差异是空间交换的根源;村民对空间的传统使用规范影响村民的协商交换意愿,企业对空间需求的不同强度决定了双方的交换依赖关系。② 发展旅游的“共同愿景”和基于“互惠”的人际关系伦理起到了调节双方交换关系的作用。③ 空间需求与空间类型的不同组合导致了差异化的空间协商方式和交换方案,通过协商实现空间交换的关键在于对村民空间使用规范的尊重和对村落公共利益的满足。④ 基层政府作为“天平”调节着村民-企业的协商对话结构,成为决定“协商”能否达成“正义”的关键力量。⑤ 空间正义作为一种宏观社会结构实质上是由不同时空维度下多个“协商正义”组成的动态均衡。研究对于空间“协商交换”的理论观照揭示出空间正义形成的微观机理,弥补了以往关于空间生产和空间正义研究所缺失的过程性视角。乡村旅游发展中,应重视对居民的意义型空间造成的冲击;未来的研究也应将居民对社区空间利用变化的感知作为重要变量纳入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或感知的评估之中。

  • 旅游与休闲地理
    张贵祥, 李繁繁, 马广鹏
    2025, 44(10): 2724-2747. doi: 10.11821/dlyj020240833   cstr: 32071.14.dlyj.2024083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乡村振兴与旅游强国战略双重驱动下,乡村旅游是推进城乡要素流动与乡村价值重构的重要载体,其市场主体活力与资源开发潜力的空间适配性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与可持续发展水平。本研究以“主体活力-开发潜力”互馈机理为理论基础,构建空间匹配理论分析模型,融合多源数据与空间分析方法,测度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市场主体活力与开发潜力以及二者的空间匹配度,并划分为3类分区,最后提出相应优化调整方向和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 资源产品化潜力与市场主体开发能力的结构匹配是空间匹配的关键,二者的空间交互通过产品转化体系形成空间匹配的重要动力;② 全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市场主体活力受政策激励与市场主体高度预期驱动,市场主体呈以农业为主要行业的多行业参与特征,但其发展动力仍依赖城市主体的要素渗透;③ 全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受自然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共同影响,多数地区禀赋优势明显、开发潜力较高,且社会经济要素的作用更为显著,呈“东南高-西北低”梯度分异特征,并形成多个高潜力集聚区;④ “市场主体信息不对称”与“资源开发潜力约束性”的双重作用会导致“过密化开发”与“资源潜力闲置”现象并存,目前全国市场主体活力与资源开发潜力的空间错配问题明显,在空间上的分布与区域发展条件高度相关,严重的过度开发现象并不普遍,而“资源潜力闲置”现象更为突出,反映了市场供需对接失衡等深层次问题。研究有助于引导市场主体有序布局,破解“虚假繁荣”假象,推动乡村旅游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政策设计、城乡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和科学决策依据,助力乡村振兴与旅游强国目标的统筹推进。

  • 旅游与休闲地理
    周亚杰, 张莉, 徐辉, 李长风, 张宁, 王森, 余加丽, 张孝贤
    2025, 44(10): 2748-2768. doi: 10.11821/dlyj020240889   cstr: 32071.14.dlyj.2024088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中国超大特大城市快速发展、吸引大量青年人口涌入,但城市的宜居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匹配的提升;尤其是青年人所面临的通勤不便、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了解和掌握青年人在城市中的宜居情况和空间需求,是超大特大城市开展城市体检、实施城市更新、探索现代化治理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既往学术界多是基于物质空间的视角,通过客观描述城市空间特征或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等方式,对大城市开展宜居情况的研究和评价。本文全面从人的行为和感知出发,将基于人群行为的客观评价和基于人群感知的主观评价相结合,利用人在城市中生活的多源时空大数据和社交网络大数据,分别绘制超大特大城市青年人宜居情况的客观数字画像和主观感知画像,形成综合宜居画像。结果表明:在客观方面,青年人相较于其他人群通勤时间明显偏长,“居住边缘化、就业中心化”特征显著,青年人集聚区的幼儿园/托儿所、公园/广场等设施服务水平普遍显著偏低;在主观方面,青年人相较于其他人群承受着更大的工作和生存压力,并重点关注公交地铁、停车、非机动车等交通问题,以及教育升学、儿童活动、休闲娱乐等日常生活问题。进而提出与人的行为和感知特征相匹配的“人-空间”精准适配的空间优化策略。
  • 旅游与休闲地理
    张环宙, 高静, 黄克己, 崔庆, 沈旭炜, 吴茂英, 王敏娴, 周波, 应舜, 路璐
    2025, 44(10): 2769-2786. doi: 10.11821/dlyj020241039   cstr: 32071.14.dlyj.2024103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承,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尝试从空间-行为互动的理论视角,以浙江杭州市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杭州段)世界遗产和良渚古城遗址为案例,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分析实地访谈内容和1980年以来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政策文本,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机制。研究发现,理念、组织、技术、路径、制度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的核心要素,它们的内在关联为: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和“多元主体参与”的组织形式推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新技术、新路径进行空间监测和空间管理,进而规范约束多元主体的责任和行为,最终形成相对稳定、可操作的规章制度。该过程是空间和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相辅相成、不断演化,共同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本研究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案例,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提供了浙江经验。

  • 旅游与休闲地理
    何静, 冯学钢
    2025, 44(10): 2787-2808. doi: 10.11821/dlyj020241213   cstr: 32071.14.dlyj.2024121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信技术与交通运输的跨越式发展推动空间网络成为文旅融合的创新组织形式,深入挖掘文旅融合空间关联网络的复杂结构特性及形成机制是构建文旅产业高质量协同优化格局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06—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度文旅融合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QAP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文旅融合空间结构的复杂特性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 文旅融合水平稳步提升,呈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文旅融合空间关联强度不断增大,保持“东密西疏”的稳定分异格局,空间网络由“双核”轴-辐组织结构向多中心化趋势演进。② 文旅融合空间关联网络由简单随机结构向复杂有序结构转化,具有择优连接偏好的无标度网络特性和持续强化的“小世界”网络效应,网络极化程度逐步弱化,网络连通性和集聚性波动上升。③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是文旅融合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中心行动者和中介沟通者,主导、连接与控制文旅融合的对外辐射与空间溢出,而新疆、宁夏、山西等省区处于网络边缘位置。④ 地理空间邻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镇化水平差异、居民文旅消费水平差异对文旅融合空间关联网络优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外开放水平差异、教育水平差异、政府宏观调控差异的作用方向与之相反。本研究从网络共生的空间演化视角探索文旅融合的外部协同发展路径,拓展了文旅融合的理论研究视野,并为自上而下促进文旅高质量融合的跨区合作实践提供科学指引。
  • 旅游与休闲地理
    党云晓, 李进微, 卓蓉蓉, 崔远政
    2025, 44(10): 2809-2824. doi: 10.11821/dlyj020240853   cstr: 32071.14.dlyj.2024085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低生育率背景之下,育儿家庭需要更丰富、便捷、优质的休闲活动空间。本文通过明确休闲活动空间的概念与结构化特征,以杭州为例,基于大数据识别休闲活动空间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合2023年城市体检问卷调查数据,验证休闲活动空间布局对育儿者儿童活动友好性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杭州儿童休闲活动空间中,公园、广场、场馆、室内娱乐场所整体上呈现从中心城区向边缘地区逐渐减少的空间布局特征;② 育儿者家附近可获取的休闲活动空间的面积越大、类型越多样,育儿者对儿童活动友好性的评价越高;③ 休闲活动空间布局对育儿者儿童活动友好性感知的影响因空间类型而异、因群体属性特征而异。本研究旨在丰富空间与儿童关系的实证研究,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提高育儿家庭福祉提供科学依据。

  • 老年人行为与养老服务
  • 老年人行为与养老服务
    唐红林, 刘晔
    2025, 44(10): 2825-2840. doi: 10.11821/dlyj020241160   cstr: 32071.14.dlyj.2024116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养老服务资源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础性工作。以中国340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结合统计年鉴、人口普查、遥感信息产品和民政部养老机构登记信息4类数据,运用综合指数法、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技术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基于总量和人均两类指标,刻画社会(机构)养老服务资源的空间分异格局,揭示养老服务资源的空间不均衡性,进而识别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人口老龄化对养老服务资源配给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① 胡焕庸线是养老服务资源空间分布的重要分界线,养老服务资源总量呈现“东南半壁高,西北半壁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人均养老服务资源则呈现“西北内陆高,东南沿海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② 养老服务资源在总量和人均层面均具有空间不均衡性,Theil指数分别为0.283和0.066,养老服务资源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高于区域内部差异。③ 老龄化进程和财政投入是养老服务资源空间分异最重要的驱动因素。相较总量层面,政策倾斜力度对人均养老服务资源分布具有重要的均衡功能,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能力趋弱。老龄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因子正向交互均会显著增强因子对养老服务资源总量和人均养老服务资源空间分异的解释力。④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服务资源配给具有非线性效应,拟合结果呈U型曲线,拐点大约在老龄化系数22.37%时,跨越拐点后养老服务资源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深化而增加。
  • 老年人行为与养老服务
    张长淦, 马远军, 孙婧雯, 方晨浩
    2025, 44(10): 2841-2861. doi: 10.11821/dlyj020241059   cstr: 32071.14.dlyj.2024105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养老服务供给缺位加剧了老龄化危机,异地养老是推动区域养老服务一体化的关键手段和自发选择。当前对区域养老服务一体化的研究仍停留在政策层面,本文以中国长三角、京津冀、成渝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借助威尔逊引力模型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2010至2020年间区域养老服务一体化的时空格局,并利用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探讨了其生成机制。结果表明:① 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动养老流网络规模扩大与密度提升,长三角养老流网络存在趋于耦合的结构特征,具备高水平一体化发展态势,京津冀稍低,成渝发展相对滞后但增长迅速。② 三大城市群网络趋异演化,长三角多核杂化扩张,京津冀首位聚敛,成渝由双核转向轴辐结构,共同表现出规模效应强化和空间阻尼弱化的连接趋势。③ 养老流生成受多重因素驱动,经济成本决定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个人需求及心理偏好是养老网络生成的直接驱动力,文化认同和互惠节律是网络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异地养老模式能够推动城市群养老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有效调控跨城市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效率,为构建全国养老服务“一盘棋”奠定区域基础。
  • 老年人行为与养老服务
    陆林, 王芳, 陈劼绮, 符丽君, 黄婷
    2025, 44(10): 2862-2877. doi: 10.11821/dlyj020240841   cstr: 32071.14.dlyj.2024084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流动人口快速增加、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以及老龄化背景下,老漂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类群体,与其他流动群体不同,老漂族的空间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子女的“家”中,因此微观的“家”空间成为全面反映其生活的重要切入点。本研究基于“家”的批判地理学,将代际支持视角纳入分析框架,从老漂族代际互动的日常生活实践出发,探讨老漂族“家”的重构与协商。研究发现: ① 具有根植意义的“家”并没有在流动中消失,老家依旧在老漂族“家”的归属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② 老漂族与子代经历了“一代居”到“多代居”,从生活的“主角”到共同生活的“配角”,从根植性的“家”到无根的“家”的过程,代际重心下移、代际权力变迁、子代工作繁忙、老年夫妻分离等因素造成老漂族真实情感需求被忽略,儿女的“家”成为情感疏远的空间,根植性的“家”成为回不去的地方。③ 老漂族拥有重构“家”空间的能动性,在流动过程中通过再部落化的社会交往实践、在地化的饮食适应实践、跨地方的空间实践,使得“家”的情感认同、观念和意义在解构中被延续和重塑。研究刻画了与子代同住一个屋檐下而处于不平衡的代际互动关系中老漂族的日常生活图景,丰富了“家”的批判地理学的理论内涵,为构建更加包容、支持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环境以及“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 老年人行为与养老服务
    叶露, 王慧宾, 汪德根
    2025, 44(10): 2878-2898. doi: 10.11821/dlyj020241430   cstr: 32071.14.dlyj.2024143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城镇化和老龄化双重背景下,长三角城乡交界区乡村正经历着一系列剧烈重构进程,乡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深受城乡要素互动影响。然而,同质化的乡村建设与多样化的老年群体行为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矛盾。同时,已有研究多聚焦城市老年人行为,对乡村老年人时空行为的动态链式认知仍然有限,且研究尺度尚未深入到社区层级,未能充分揭示乡村老年人日常行为与城乡空间环境之间的复杂网络关联。本文从复杂网络视角出发,以苏州市江湾村为例,基于多源数据结合的微观老年个体时空间行为调研识别公共空间,构建地理可达性驱动的公共空间网络与以老年人行为链为导向的日常行为网络,从“系统-结构-节点”等3个层级深入剖析老年人日常行为与公共空间的网络耦合关系,为长三角城乡界面区乡村积极适老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研究表明: ① 日常行为网络具有更强的流动效率和整体连通性,城乡公共空间的边界隔离与老年人日常行为的跨界融合相冲突。② 日常行为网络结构趋向泛中心化,公共空间的地理分割难以适应老年人日益多元化、高频次的行为流动过程。③ 公共空间节点的双维度网络中心性具有显著分异,传统空间功能分类与“空间-行为”互动模式之间明显错位。④ 基于“空间-行为”网络耦合关系,从城乡跨边界协同规划治理、多尺度网络兼容布局优化、关系类型引导空间场所更新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适老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