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城市体检与更新的理论方法创新研究
  • 城市体检与更新的理论方法创新研究
    张文忠
    2025, 44(5): 1175-1188. doi: 10.11821/dlyj020240909   cstr: 32071.14.dlyj.2024090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体检就是对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过程、运行状态和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弱项,了解居民在居住、生活、出行和休闲等方面诉求和期许。城市更新是根据城市体检发现的各种问题,生成城市更新的项目、更新任务和实施方案,为居民提供舒适、便利、充满活力的城市人居环境。本论文在厘清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利用2023年住建部10个试点城市的体检数据,解析了住房、社区、街区和城区4个尺度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这些关键问题,结合不同尺度城市发展导向,提出了城市更新的重点和实施路径。研究认为,针对居住环境问题,要全力推进既有建筑和老旧小区更新改造;针对社区服务设施和环境不足的问题,在完善社区宜居环境基础上,要围绕居民日常生活、休闲、出行等行为活动,建设完整社区;街区和城区要均衡布局教育、文化和体育设施,突出各街区和城区的特色优势,建设特色魅力街区,提升城区的发展活力;城市尺度要重视城市安全韧性、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 城市体检与更新的理论方法创新研究
    谌丽, 李杨, 何炬
    2025, 44(5): 1189-1206. doi: 10.11821/dlyj020240888   cstr: 32071.14.dlyj.2024088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体检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数字化公众参与方式促进了城市管理者对公众需求、居民意见以及他们与城市环境互动方式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城市体检精准掌握城市发展状态。本文构建公众参与城市体检的理论框架,总结不同数字化公众参与形式的实施方式、分析方法和存在挑战,提出未来数字化公众参与推动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中的路径设想。研究表明:城市体检中,数字化公众参与主体覆盖广泛,参与内容包括问题识别、目标导向、结果监督和数据贡献等关键领域,能够整合多元视角、实现理性共识和提升民主公平性。现行的线上问卷调查、提案建议收集和12345热线诉求收集3种主要的数字化公众参与方式,生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定性定量数据,在城市体检和更新中的应用方向和深度各有侧重。总体来说,数字化公众参与在组织实施、数据融合和长效机制构建上仍面临挑战,需建立闭环路径确保公众意见在城市更新中的有效落实。本文可为提升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和城市治理的科学性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为构建更加精准、包容的城市体检与更新机制提供实践指导。

  • 城市体检与更新的理论方法创新研究
    湛东升, 汪子晨, 周侃, 张文忠, 殷悦
    2025, 44(5): 1207-1225. doi: 10.11821/dlyj020240896   cstr: 32071.14.dlyj.2024089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环境质量对居民福祉影响机制是当前环境可持续性领域的前沿命题,也是揭示环境质量存在公众主观感知与客观监测结果间偏差的重要基础。基于城市环境系统要素构成的多维度与多尺度特性,从城市与社区层面构建了多尺度环境质量感知研究框架,并采用长三角地区8个城市体检样本城市的5,3850份居民问卷,定量评估了公众环境质量感知的要素差异与尺度特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多尺度公众环境质量感知对幸福感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 长三角城市居民对各类环境质量感知总体呈高满意度,但城市层面的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以及社区层面的小区垃圾分类等指标满意度偏低。② 公众环境质量感知对长三角城市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社区尺度的平均影响强度高于城市尺度,其中社区尺度的小区垃圾分类、街道卫生和城市尺度的噪声污染3项感知要素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子。③ 城市规模与户籍异质性估计显示,噪声污染、污水井盖维护与公园绿地等感知要素对上海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相对更强,开敞空间感知评价对长三角省会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较大,小区垃圾分类与街道卫生感知要素对长三角其他城市居民幸福感更具影响力,且大部分公众环境质量感知要素对长三角本地户口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相对更强。研究发现可为精准开展长三角城市多尺度环境治理与提升城市居民福祉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 城市体检与更新的理论方法创新研究
    何炬, 谌丽, 张文忠, 叶鹏, 杨萌
    2025, 44(5): 1226-1244. doi: 10.11821/dlyj020241028   cstr: 32071.14.dlyj.2024102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公众与政府之间的重要议题,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和政府决策-趋向。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有必要将居民感知与公众参与有效结合以深化研究。本研究以探讨公众参与下的政府响应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为目的,选择超大城市北京的核心区(东城区和西城区)为案例,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北京市12345市民热线数据进行文本挖掘。研究发现:① 老旧小区改造以基础类和完善类问题诉求为主,存在明显的空间邻近效应,而提升类问题诉求相对较少,空间上呈现出随机分布特征且不存在空间邻近效应;② 老旧小区改造的基础类问题诉求会优先处理,而完善类与提升类问题响应速度相对较慢且承接方式多样;③ 诉求类别的差异、个体和群体利益、诉求时间和居民诉求情绪等都是影响政府响应模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政府有效推进公众参与下的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实证依据和示范作用,对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

  • 城市体检与更新的理论方法创新研究
    刘倩倩, 徐瑞良, 陈星瑜, 李琬
    2025, 44(5): 1245-1262. doi: 10.11821/dlyj020240828   cstr: 32071.14.dlyj.2024082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有机联动的“诊断-治疗”模式是解决城市文脉丢失等城市病问题的重要途径。居民历史感知是城市文脉保护工作的主观反映,也是联动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工作的关键数据来源与通道,但是利用问卷数据反映居民主观感知状态的传统研究存在方法解释力不足和结论应用性较弱的问题。基于2023年南京市城市体检数据,本文采用SHAP解释的极端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SHAP-XGBoost),探究城市体检与更新过程中城市文脉保护及个体属性因素对居民历史感知的非线性影响与阈值效应。结果表明:① 生活状态、历史建筑保护度、传统风貌凸显度、健康状况和学历是影响居民历史感知水平的五大关键因素。② 城市文脉保护对居民历史感知水平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存在明显的阈值效应。③ 居民的个体属性对其历史感知水平产生了差异化的影响,存在线性和非线性两种关系。本文丰富了城市文脉保护与居民历史感知关系的实证研究,为城市文脉体检与更新工作的细部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 城市体检与更新的理论方法创新研究
    陈浩, 程思蕊, 周臻, 宋伟轩, 罗小龙
    2025, 44(5): 1263-1280. doi: 10.11821/dlyj020240890   cstr: 32071.14.dlyj.2024089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共同揭示,舒适物导向是广大小城市高质量特色发展的重要方向与路径。为有效推动小城市的舒适物导向发展转型,构建了“潜力评价-城市体检-城市更新”3个阶段工作构成的实施框架。首先,研究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筛选指标,运用变异系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全国小城市舒适物水平和结构进行了分级分类评价,并通过舒适物水平-结构组合分析,将全国小城市划分为具有不同舒适物导向发展潜力的11种组合型。其次,结合各组合型小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分析,将11种组合型小城市的体检与更新工作重点区分为“强基础”“增水平”“补短板”“提品质”“塑特色”与“创品牌”等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指引。最后,研究提出构建横向可比较、纵向可监测、操作性与落地性强的小城市体检工作机制是推动小城市舒适物导向发展转型的关键技术问题。

  • 城市体检与更新的理论方法创新研究
    林树高, 黄可, 诸培新, 张鹏, 吴永兴, 毕佳港
    2025, 44(5): 1281-1299. doi: 10.11821/dlyj020240848   cstr: 32071.14.dlyj.2024084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存量土地是深化资源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在探讨存量土地再开发赋能高质量发展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刻画中国283个城市2007—2022年存量土地再开发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应用基准回归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其作用机制与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 存量土地再开发面积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加速上升,形成东高西低的地理格局,中部地区存量土地再开发面积及其占建设用地开发总面积的比例增长速度较快,各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极化程度加深,区域差异扩大。② 存量土地再开发显著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多维度协同发展从而系统赋能高质量发展,对共享和绿色发展的影响更强,对中部地区和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高于西部地区和非中心城市。③ 存量土地再开发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距离越近、经济联系越紧密的地区空间溢出效应越强,发挥中心城市存量土地再开发的引领作用是加快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存量土地再开发赋能高质量发展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和全局性,存量土地再开发应聚焦扩大要素范围、加强区域协作和完善交易机制,提升对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能力、统筹能力和优化能力。

  • 城市体检与更新的理论方法创新研究
    曹贤忠, 陈波, 马聪, 刘晓艺, 曾刚
    2025, 44(5): 1300-1326. doi: 10.11821/dlyj020240253   cstr: 32071.14.dlyj.2024025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网络是经济地理学关注的前沿命题,产业联盟作为正式的创新网络,成为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基于上海市产业联盟数据和发明专利授权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上海产业联盟创新网络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产业联盟创新网络的创新效应。研究发现:① 上海产业联盟创新网络结构整体呈现“低密度,弱联系”的松散性特征,企业发挥主导作用,不同行业类型的产业联盟创新网络结构存在显著差异。② 本地创新主体在上海产业联盟创新网络中扮演核心角色,非本地创新主体参与度日益提升。而且本地联系呈现明显核心圈层结构,非本地联系则呈现以上海为原点的发散式空间结构,不同行业类型的产业联盟创新网络空间联系具有显著异质性。③ 产业联盟创新网络对成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且产业联盟创新网络的创新效应在不同空间尺度、不同主体属性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 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 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孙九霞, 张凌媛
    2025, 44(5): 1327-1341. doi: 10.11821/dlyj020240636   cstr: 32071.14.dlyj.2024063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立足于东北全面振兴战略背景和“尔滨热”现象,聚焦哈尔滨的案例,提出“结构嵌入-能动力量-地方再造”的分析框架,尝试解析冰雪旅游推动老工业城市的“地方再造”机制及其再造效应。研究发现:① 地方的再造存在路径依赖性,哈尔滨同时作为全面振兴实践下的东北城市和传统冰雪旅游目的地的地方背景构成其“地方再造”基础。② 地域性制度与地域性文化为“地方再造”提供正式和非正式结构层面的规则和资源组合,推动了老工业城市地方秩序的旅游化再造。③ 多元行动者的能动性和相互作用,推动老工业城市目的地的人地联结方式和地方景观的再造。④ 在“地方”不断走向“关系性地方”的过程中,单个老工业城市的创新发展在冰雪资源活力、区域发展活力和跨地方关系等层面上产生尺度外推的区域效应,推动东北整体成为“共创的地方”。文章围绕哈尔滨的单案例经验展开,未来研究还需对东北地区更多老工业城市以及国内其他老工业区开展多案例比较分析,对旅游驱动下老工业城市的“地方再造”理论加以验证。

  • 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李鹏, 王熙尧, 王辉, 韩莹, 郭建科, 王馨梓
    2025, 44(5): 1342-1360. doi: 10.11821/dlyj020240640   cstr: 32071.14.dlyj.2024064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冰雪旅游产业是冰雪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体,是带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东北三省的冰雪旅游市场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已成为冬季旅游的一个热门目的地。同时,东北三省正加快构建以“冰雪+”为重心的现代产业体系,从整合冰雪资源、区域协作和产业融合等多方面促进冰雪运动、文化、装备和旅游的全产业链发展,利用“冷资源”激发“热经济”,实现从冰天雪地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过构建冰雪旅游产业分类标准,本文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平均最近邻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法等绘制冰雪旅游产业时空演变进程图,探究冰雪旅游产业、“冰雪+”产业及冰雪装备制造业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东北三省冰雪旅游产业链特征,得出以下结论:① 东北三省冰雪旅游产业集聚呈现显著的南扩特征,范围逐级扩大,各省集聚中心于省会城市渐次清晰并不断外扩。② 东北三省冰雪旅游产业链基础薄弱,品牌稀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且相关产业存在融合渗透及投资不足、区域关联效应有待强化等问题。由此可提出相应的产业优化策略和更为和谐的产业发展模式,为东北三省的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崔家胜, 李凤娇, 王灵恩, 张书颖, 郑陈柔雨
    2025, 44(5): 1361-1377. doi: 10.11821/dlyj020240679   cstr: 32071.14.dlyj.2024067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聚焦于东北三省,通过整合在线平台和气象数据等多源信息,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等方法探究2014—2023年气候变化对9个冰雪旅游活动期的影响,进而采用机器学习领域中的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对不同气候情景下的2024—2050年的冰雪旅游活动期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发现:① 2014—2023年东北三省冰雪旅游活动期平均起始日为11月14日,结束日为3月17日,平均持续期为125天,冰雪旅游活动起始日和结束日与气温呈显著相关。② 东北三省12个城市冰雪旅游活动起始日提前,18个城市起始日延迟。18个城市冰雪旅游活动结束日提前,13个城市结束日延迟。12个城市持续期延长,18个城市持续期缩短。大兴安岭沿线城市冰雪旅游活动开始较早,东部边境城市结束较早、持续期较短。③ 在SSP2-4.5情景下东北三省冰雪旅游活动起始日、结束日变化不显著,持续期略有延长。在SSP5-8.5情景下起始日略晚、结束日较早、持续期更短于SSP2-4.5情景。本研究不仅揭示了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冰雪旅游活动的具体影响,还为提升游客冰雪旅游体验、深挖冰雪旅游消费潜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 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周成, 赵亚玲, 唐承财
    2025, 44(5): 1378-1398. doi: 10.11821/dlyj020240767   cstr: 32071.14.dlyj.2024076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地区依托优越的区位条件与丰富的冰雪资源日益成为中国冰雪旅游产业的核心区域。本研究以核密度估计、基准回归、作用机制检验以及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为研究方法,以东北地区34个地市的POI位置数据与产业统计数据为分析依据,重点探讨了冰雪旅游对其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①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总体和各维度核密度曲线峰值位置偏左,冰雪旅游在东北地区有待整体性发展和全域化提升。场景服务维度空间集聚性最强,购物消费则具有遍在性特征,空间分布较为分散。高质量发展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性,核密度大小依次为绿色(4.503)>开放(4.128)>共享(3.803)>协调(3.437)>创新(2.975)。② 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冰雪旅游能显著促进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通过更换被解释变量、替换解释变量和缩尾处理后,重新回归结果也均通过了稳健性检验。③ 衡量科技创新和消费拉动两大机制变量的6个细分指标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冰雪旅游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消费拉动两大传导机制来促进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④ 冰雪旅游、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活消费水平通过了MGWR模型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冰雪旅游带宽最小,其影响效应的空间异质性最强。

  • 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方琰, 张瑶, 蒋依依, 徐海滨
    2025, 44(5): 1399-1417. doi: 10.11821/dlyj020241050   cstr: 32071.14.dlyj.2024105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资源约束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冰雪产业集聚发展的经济效应亟待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本文基于产业异质性和空间溢出双重视角,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整合企查查2015—2022年冰雪企业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与空间计量模型,系统探究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制造及冰雪文化四类企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 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和冰雪制造企业集聚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冰雪文化企业集聚水平相对稳定;不同类型冰雪企业集聚核心空间锁定与迁移并存,哈尔滨持续发挥核心枢纽作用。② 产业特质决定空间经济效应强度,冰雪制造、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企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贡献强度依次为2.6375%、1.8319%和1.0039%,而冰雪文化企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不显著。③ 区域传导机制呈现差异化特征,冰雪运动企业形成本地-邻近双向溢出效应;冰雪旅游和冰雪制造企业集聚主要产生跨域单向辐射效应,对本地经济的直接作用有限;冰雪文化企业则未形成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冰雪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影响,为优化冰雪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差异化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路径提供科学依据,对增强冰雪经济辐射效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徐维祥, 郭加新, 周建平
    2025, 44(5): 1418-1438. doi: 10.11821/dlyj020240639   cstr: 32071.14.dlyj.2024063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赛事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内容。为分析冬奥赛事承办对冰雪旅游目的地流量和质量的影响,本文基于北京冬奥会申报成功这一外生冲击事件,以2011—2021年北方六省市中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及周边的5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利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探究冬奥赛事举办对冰雪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① 冬奥会赛事举办能够显著提升冰雪旅游目的地的“流量”与“质量”水平,同时,该结论通过了样本缩尾处理、调整固定效应以及更改机器学习方法等稳健性检验。② 冬奥赛事举办主要通过提升冰雪旅游产品类型和旅游发展活力来提升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发展质量。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提升能够显著带动旅游发展质量,以“流量”带动“质量”跃迁提升是未来冰雪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③异质性检验结果发现,冬奥赛事举办对数字化水平、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冰雪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质量的作用效果更强。本文为提高冰雪旅游目的地的流量与质量、探究冰雪旅游城市发展模式、推进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 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蒋依依, 江磊, 徐海滨, 李海龙, 王石峰
    2025, 44(5): 1439-1457. doi: 10.11821/dlyj020240711   cstr: 32071.14.dlyj.2024071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把握城市滑雪旅游流网络结构及空间流动表征规律,对于优化滑雪旅游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同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大众点评网络平台的滑雪游客数字足迹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QAP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中国城市滑雪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 整体网络层面,城市滑雪旅游流网络具有层级结构性,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为顶点的高密度三角网络和东密西疏、北密南疏的非对称性格局。② 四大区域层面,滑雪旅游流网络的行政区效应明显,表现出单核心、双核心和多核心3种结构。其中,东北地区滑雪旅游网络最为完整,且对外依存度较高,与华东、华北中心城市建立起紧密联系;西部地区滑雪旅游内聚性强,在区域内部形成流动体系,外部经济联系薄弱。③ 节点城市层面,城市间流动联系存在明显指向性。空间流动范围上,遵循着距离衰减规律,游客出游距离集中在0~300 km范围内;流动方向上,表现为区域中心城市邻接指向和长三角核心城市北向指向特征,北京—张家口、上海—北京、成都—阿坝州为主要有向流动路径。④ 地理空间邻近性、居民消费能力、滑雪资源配置和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对滑雪旅游流网络联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除中部地区外,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整体和其他区域滑雪旅游网络的影响并不显著;气温物候条件差异仅对东部地区具有负向影响。本研究从流动性视角把握滑雪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丰富了滑雪旅游的理论研究视野,实践上可为促进滑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