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观点与争鸣
  • 观点与争鸣
    王姣娥, 曹新宇, 曹卫东, Chia-Lin Chen, Frédéric Dobruszkes, César Ducruet, 付晓, Andrew R. Goetz, 郭建科, 黄洁, 李苑君, Becky P. Y. Loo, Tim Schwanen, 王磊, 杨冬, Anming Zhang, 宗会明, 吴旗韬
    2025, 44(7): 1733-1754. doi: 10.11821/dlyj020250562   cstr: 32071.14.dlyj.2025056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交通地理学专注于研究交通系统与地理空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新的历史时期,交通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在不断拓展,研究范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推动交通地理学学科创新发展,本文立足交通地理学的学科内涵、特色与研究前沿,围绕理论篇、部门篇、交叉篇和展望篇四大篇章展开跨学科对话。① 理论篇提出交通地理学理论和概念的地方化和全球化、研究对象和范式的转变成为学者未来研究的重点。② 部门篇提出航空运输、海洋航运、物流活动和公路运输在交通地理学研究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③ 交叉篇提出交通地理学与空间规划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地理信息科学等学科之间关联密切,具有交叉研究的潜力。④ 展望篇则从低空交通、交通新模式、流动性和学科前沿等维度,为未来交通地理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 气候变化与地理环境
  • 气候变化与地理环境
    柯杰辉, 何汶庭, 黄炜强, 骆仁波
    2025, 44(7): 1755-1769. doi: 10.11821/dlyj020240718   cstr: 32071.14.dlyj.2024071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极端热事件对环境、农业、公共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有负面影响。深入理解其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和驱动因素,可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遥感技术和多种统计方法,使用中国1979—2018年逐日近地面气温数据和NCDC(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数据源,通过分析中国极端热事件相关指标,探讨中国极端热演变模式和温度上升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年极高温、年均极高温、夏日天数、热浪事件、极热事件等指标呈上升趋势,1997—1999年出现突变点。年极高温和极热事件省级增长率呈不均衡性。北京、重庆、甘肃等6个省份的年极高温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整体变暖趋势显著,极热事件地理分布范围扩大,夏日天数存在空间集聚性,范围逐渐扩展。Month(观测月份)和DPT(露点温度)对AT(空气温度)为显著正向影响,Hour(观测小时)、SLP(海平面气压)和SC(天空状况)对AT为显著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对未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 气候变化与地理环境
    贺山峰, 柏钦冕, 李铮, 吴叶涵, 吴绍洪, 冯爱青, 王伟
    2025, 44(7): 1770-1785. doi: 10.11821/dlyj020241155   cstr: 32071.14.dlyj.2024115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变暖背景下,热浪与干旱事件频发,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造成了灾难性影响,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当前研究多强调单一极端事件的多重特征,对多类事件的时空特征对比分析尚显不足,各类事件相互间的关联机制更有待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热浪与干旱事件,本研究基于1961—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应用Sen+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时段揭示了该区域暖季热浪事件和干旱事件的演变特征,并从多个视角进一步探究两者的时空关联性。结果表明:① 在全时段(1961—2020年)热浪日数、频次、最长持续时间及干旱频次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干旱日数和干旱最长持续时间则微弱下降,热浪和干旱的变化周期具有较高一致性;分时段来看,除干旱频次外,其他指标均呈现出前期(1961—1990年)减少、后期(1991—2020年)增加的趋势,其中热浪各指标在两个时段的变化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② 热浪日数、频次及最长持续时间的高值均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全时段和后期时段热浪各指标表现为显著增加的站点主要位于湖南和江西;干旱日数、频次及最长持续时间则均呈现中部高两侧低、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特征,在后期时段,约60%站点的干旱指标表现为增加趋势,范围逐渐覆盖了研究区中部和西部。③ 热浪事件和干旱事件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1990年以后热浪日数、频次及最长持续时间的变化较干旱各对应指标普遍提前1/4个周期,同时两类事件各对应指标呈显著正相关的空间范围迅速扩大,其中湖南、江西两省及湖北和安徽的南部等地是相关系数的高值区,复合干热灾害风险加剧。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防范热浪、干旱及两者复合灾害风险提供参考和依据。
  • 气候变化与地理环境
    魏旭, 陈柏宏, 李斌, 牛方曲
    2025, 44(7): 1786-1810. doi: 10.11821/dlyj020241394   cstr: 32071.14.dlyj.2024139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城市正通过转型发展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虽然碳排放强度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碳排放总量并未同步走低,反而伴随出现了碳排放总体攀升的趋势,即碳回弹效应。城市群作为新时期城市化格局的重要空间载体,是碳排放与高温热浪的双重敏感区域,探讨其范围内碳回弹与高温热浪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中国19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近17年来(2006—2022年)中国城市群碳回弹效应和高温热浪的变化趋势,探讨了不同城市群高温热浪对碳回弹效应的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 中国城市群碳回弹效应普遍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中成渝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增速最为迅猛。② 各级别高温热浪的脆弱性各异,频次上呈现出轻度高温热浪发生最为频繁,而重度热浪相对罕见的趋势,持续时间上呈现“东部中部长-西部东北部短”的地域分布特征。③ 在年代际尺度上,高温热浪频次和持续期对碳回弹响应更为显著,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且在不同的城市群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但总体呈现增长的促进作用。
  • 气候变化与地理环境
    屈准, 韩庆杰, 殷代英
    2025, 44(7): 1811-1825. doi: 10.11821/dlyj020240858   cstr: 32071.14.dlyj.2024085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得益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丰富的光能资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在青海省得到了广泛推广。然而,光伏园区对高寒局地气象条件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选取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光伏园区作为研究地点,旨在通过比较光伏电站内外的气象要素,系统分析大规模光伏开发对局地气象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① 光伏电站内部的风向相较于对照点显得更为单一化,特别是在冬季,东风成为主导风向。这种变化是由于光伏板改变了局部风向,导致风向集中度提高。② 光伏电站内的风速受光伏板遮挡效应而显著下降,全年平均风速从对照点的3.67 m/s降至0.74 m/s,降幅达到80%。在不同风向条件下,光伏阵列对近地表风向产生显著不同的影响,特别是东南方向的风速降幅最为显著,达到94%。③ 受下垫面改变的影响,光伏电站内部气温低于光伏电站外对照点,温差最大为1.65℃,且低温月份的降温效应更为显著。④ 光伏电站通过改变地表特性,增加了局地日平均相对空气湿度,特别是在低温月份,这种增湿效应更加显著,最大增湿幅度为5.8%。⑤ 光伏电站有效降低了区域太阳辐射,年均辐射值降低幅度在5.5%~6.4%之间。本研究揭示了高寒区光伏电站对局地气候具有显著调节效应,进一步证明了光伏电站对环境的调节作用。

  • 土地利用及变化
  • 土地利用及变化
    黄剑锋, 陈明星
    2025, 44(7): 1826-1841. doi: 10.11821/dlyj020240590   cstr: 32071.14.dlyj.2024059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韧性乡村的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中的重要理论与现实议题,地理学人地关系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理论工具在该议题上具有潜在的对话及创新空间。本文运用文献研究、逻辑推导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在乡村转型与韧性乡村的理论认知基础上,从人地关系及生产要素重组视角,探究了韧性乡村的转型逻辑与机制。研究表明:① 韧性乡村的核心属性是面对城镇化等环境扰动时的适应性重组,生产要素与人地关系再配置是乡村适应性重组的关键,并为考察韧性乡村的转型提供了有效线索;② 面对乡村欠发达的资源配置困境,韧性乡村的转型出路在于通过要素组合与人地关系优化助推乡村多维重构,这一逻辑包含乡村生产要素重置、人地关系重组、地域系统重构、聚落形态重塑等环节;③ 韧性乡村的转型是相关行为主体面对环境变化,通过生产要素积累与效率提升为人地关系赋能,进而实现乡村韧性强化的综合作用过程,可按要素重组方式分为追加型、嵌入型、替代型、延伸型等模式。研究结论力图在跨学科研究思路的探索中进一步增强人地关系理论对乡村转型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 土地利用及变化
    梁坤宇, 金晓斌, 梁鑫源, 刘晶, 应苏辰, 周寅康
    2025, 44(7): 1842-1860. doi: 10.11821/dlyj020240816   cstr: 32071.14.dlyj.2024081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耕地占补平衡已由管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小占补”转变为管控各类占用耕地的“大占补”。面向耕地保护的新形势,科学合理细化耕地占补平衡思路与方法,基于耕地用途管制探讨耕地保护思路,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大占补”视角下耕地用途管制的系统解析,构建了“自然-耕作-管理-生产”多维导向的耕地利用水平以及“规划-经济-生态-社会”多维限制的补充耕地潜力评估框架,明晰耕地资源利用和补充潜力水平及其空间分异特征,通过耦合数量与适宜性划定基于“大占补”视角下的耕地保护分区。结果表明:① 中国耕地利用水平整体良好,但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性,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表现最优。② 中国补充耕地具备一定潜力规模,但呈现空间差异,补充耕地可在依法依规的要求下优先考虑疏林地、其他林地与中低覆盖度草地。③ 新形势下中国耕地可划分为战略储备区(1,274万hm2)、重点保护区(11,469万hm2)、休养生息区(311万 hm2)、多元发展区(963万hm2),并按照刚性管制与弹性调控的思路分类施策。研究可为科学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供支撑,并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提供参考借鉴。
  • 土地利用及变化
    刘晶, 徐伟义, 金晓斌, 应苏辰, 王世磊
    2025, 44(7): 1861-1876. doi: 10.11821/dlyj020240595   cstr: 32071.14.dlyj.2024059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解构可持续集约导向下的耕地利用转型逻辑机理是因地制宜探索耕地转型调控路径、推进耕地利用向可持续集约化转型的重要前提。从耕地利用转型与耕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理论内涵出发,剖析可持续集约导向下的耕地利用转型特征变化、效应响应与情景适应机理,构建面向可持续集约的耕地利用转型“特征-效应-情景”综合调控框架,探讨耕地利用转型调控中的治理逻辑体系、关键步骤及其技术路径,希冀为优化耕地转型调控、推动耕地可持续集约利用提供有益借鉴。结果表明:① 耕地利用转型是涵盖景观格局、结构组成、经营利用、功能服务等多维形态属性的复合体系,其多维形态特征与耕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多元目标导向奠定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逻辑。② 面向可持续集约目标,耕地利用转型的逻辑机理主要包含特征趋向逻辑与变化机理、效应响应逻辑与作用机理、情景适应逻辑与匹配机理。耕地利用转型调控的本质即为立足耕地形态变化特征,通过适配性路径对其正负效应进行差异化干预-抑制或消解负向转型影响、维系并强化正向演进趋势,最终重塑契合区域耕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目标且与环境情景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模式及资源利用格局。③ 以耕地利用转型特征为基础,以其对耕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效应响应为依据,以实现转型与地方环境情景相适配为准则的耕地利用转型“特征-效应-情景”综合调控框架,通过解构复杂耕地转型调控决策中的两重体系建构逻辑、三维决策空间组合及5条关键技术路径,为从多维度、复合视角科学诊断耕地转型调控导向、促进耕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和思路参考。
  • 土地利用及变化
    韩炜, 戈大专, 蔡建明
    2025, 44(7): 1877-1894. doi: 10.11821/dlyj020240544   cstr: 32071.14.dlyj.2024054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农地由资源向资产、资产向资本转变,其本质是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资本化。基于此视角,探索耕地利用形态的转变响应,是对土地利用转型理论的完善和深化。论文基于农村土地经营权资本化分析框架,对农村土地经营权资本化与耕地利用转型内在逻辑进行了梳理,由此探究基于农村土地经营权资本化视角下的耕地利用转型机制。研究发现:① 农村土地经营权资本化的本质是在农村土地产权明晰的前提条件下,产权人以出租、入股、抵押等流转形式,将农村土地经营权投入市场进行流通和循环,进而带来农地预期收益并增值的过程,由此构建“权能完整→流动循环↔价值增值”概念分析框架。② 农村土地经营权资本化与耕地利用转型之间的内在作用逻辑主要表现为:农村土地经营权权能完整驱动耕地权利结构体系的重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动循环驱动耕地组织经营体系的重组,农村土地经营权价值增值驱动耕地价值分配体系的重塑。③ 基于农村土地经营权资本化对于耕地权利结构体系、组织经营体系、价值分配体系的影响,耕地利用形态发生转型,显性形态转型集中在耕地数量和种植结构方面,隐性形态转型主要聚焦在耕地的经营模式、规模化、多功能以及利用效率方面。研究指出,农村土地经营权资本化不仅提升了农地价值,也为农民提供了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新路径,有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然而,也需警惕过度资本化可能带来的农地非粮化风险,需实施差异化政策引导与监管。

  • 城市与城市群
  • 城市与城市群
    安宁, 刘冯源, 刘云刚
    2025, 44(7): 1895-1907. doi: 10.11821/dlyj020240548   cstr: 32071.14.dlyj.2024054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地缘政治是人文地理学学科内部一个交叉领域,本文关注其兴起过程,并借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对该领域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分析发现,目前该领域呈现出关注度逐渐提升、研究内容逐渐体系化等特征。城市地缘政治的核心研究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① 地缘政治要素对城市物质景观、空间结构和基础设施等物理环境的影响。② 地缘政治对城市社会空间、日常文化空间、城市治理以及城市事件等社会环境的重构。③ 城市表征空间和地缘政治表征空间的形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系统文献分析的结果表明,虽然目前城市地缘政治研究日趋体系化,但仍存在理论建构不够充分、案例类别比较单一以及研究视角有明显欧美中心主义倾向等不足。本文提出未来城市地缘政治研究可以从理论的深层构建、研究案例的多样化以及从全球南方视角切入等方向对这一领域进行拓展,从而对其理论、概念和方法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此外,本文也倡议以中国丰富的案例对该领域现有的理论和概念进行更为广泛的审视,这将是未来城市地缘政治研究的一项重要议程。

  • 城市与城市群
    贾培煜, 田玉静, 杨洁, 任笑雨, 赵瑞东, 梁海斌, 幸雨祺
    2025, 44(7): 1908-1924. doi: 10.11821/dlyj020241445   cstr: 32071.14.dlyj.2024144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优化黄河流域城市群空间结构和提升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对以城市群为鼎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2—2021年夜间灯光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修正引力模型、位序-规模法,本文探究了黄河流域城市群规模、空间结构特征和城市群内经济网络关联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符合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模式,两大类城市群在扩展模式、规模结构、协同化程度上存在差异,总体上发展壮大类城市群空间结构发育程度优于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发展壮大类城市群呈现出“多中心-网络化”的规模结构特征,其由中心集聚发展向多中心网络化特征演变的趋势强于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城市群以“中心溢出-外围增强”的扩展模式向外扩张,并逐步形成城市群空间网络;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呈现出“单中心-强首位”的规模结构特征,表现出了“中心增强”的空间模式,处于城市群空间网络形成的初期阶段。最后梳理出七大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演变,提出以城市群为支撑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格局,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应“强中心、强联系”,发展壮大类城市群应“提能级、提整体”,并对优化七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提出了相关策略。
  • 城市与城市群
    徐辉, 陈报章, 方君君, 郑子铖, 江净泓, 张慧芳, 王然
    2025, 44(7): 1925-1940. doi: 10.11821/dlyj020240100   cstr: 32071.14.dlyj.2024010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国家和城市“碳中和”目标,急需建设区域温室气体监测网,以监测评估碳中和行动的有效性。复杂地形地区的动力场复杂,对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网建设的科学选址方案设计提出了挑战。本研究以复杂地形城市——重庆市为例,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土地覆被及土地利用、大气动力场和碳排放/碳汇及二氧化碳(CO2)浓度分布特征,开展温室气体监测点位布设研究。采用WRF-CHEM、HYSPLIT、FLEXPART、SAFE-C、区域碳同化反演系统RCAS等模型,分析了研究区的气象动力场特征、模拟了监测点位监测数据信息来源区的范围、评估了监测网中监测站点对公里格网碳通量同化反演核算的敏感度,提出了一套适应于复杂地形地貌的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网站点选取及其代表性评估的技术方法与方案。通过对动力场和监测点位信息来源范围的整合分析,有效获得了复杂风场情景下科学设计城市温室气体监测网站点(塔)位置选取的实操方案。区域碳同化反演系统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设计的重庆市一期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网对重庆市建成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的敏感度达93.05%,验证了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网具有高的空间代表性、能全覆盖监测重庆市建成区碳源汇动态变化信息。依托该监测网获取的高精度CO2浓度数据驱动区域碳同化反演系统,可实现高分辨率公里格网碳排放和碳汇的准实时核算。本研究提出的科学评估方法对复杂地形区域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网设计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 旅游地理
  • 旅游地理
    张海洲, 陆林
    2025, 44(7): 1941-1954. doi: 10.11821/dlyj020240716   cstr: 32071.14.dlyj.2024071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保护地旅游活动的生态利用与收益过程独特,把握分配逻辑和权力机制是破解冲突螺旋、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政治生态学通过政治与经济关联解释生态矛盾,为整合离散流变的自然保护与旅游研究提供了理论手段。文章首先梳理了不同学科自然保护地旅游活动相关研究成果,论述了冲突治理过程的政治生态逻辑和内在统一性。其次,基于政治生态学认识论,以冲突结构、结构成因、成因机制、机制治理的“冲突→治理”实践逻辑为主线,构建了自然保护地旅游活动冲突与治理研究框架,形成生态分配、实践行动、权力结构和环境治理术4个研究议题。最后以自然保护地“天价民宿”冲突为例,展示了研究框架应用于剖析冲突成因的具体分析过程。文章对于深化自然保护和旅游冲突与治理研究,拓展自然保护地旅游人地关系理论,指引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 旅游地理
    郑陈柔雨, 刘家明, 张书颖, 任嘉敏, 马爽, 林诗然
    2025, 44(7): 1955-1973. doi: 10.11821/dlyj020240668   cstr: 32071.14.dlyj.2024066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物候观赏引发的季节性客流波动现象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中国9大胡杨旅游地为研究区,基于气象数据、新浪微博数据、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提取胡杨黄叶观赏期时间,探讨2016—2020年胡杨黄叶观赏期的旅游客流时空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胡杨黄叶观赏期持续时长平均约为27d,适宜观赏期为21d。胡杨黄叶期主要集中在每年9月中下旬—10月中下旬或10月中上旬—11月中上旬,空间上呈现由青海海西州向南疆逐渐延后的特征。② 2018年后胡杨旅游客流量快速增加,阿拉善、巴州是旅游客流的主要集中地。胡杨观赏期的客流峰值结构呈现单峰、双峰或三峰,客流高峰期更多地依赖于适宜观赏期的规律日期,而非匹配具体年份的实际自然观赏时间。法定节假日和旅游节庆活动明显促使客流高峰期提前到来,高峰期与胡杨的实际观赏效果不同步。③ 胡杨黄叶观赏期的旅游客流响应受到观赏持续期、气象条件、产品类型、基础设施和经济支持因素的影响。产品类型、经济支持是胡杨旅游客流的重要正向因素。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能够丰富植物物候与旅游的关系研究,同时为应对气候变化下物候旅游服务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

  • 旅游地理
    廖平, 陈钢华, 潘盛聪, 谢礼珊
    2025, 44(7): 1974-1990. doi: 10.11821/dlyj020240961   cstr: 32071.14.dlyj.2024096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地演化是旅游地理学的经典命题之一。Butler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TALC)理论作为构筑旅游地演化理论体系的基石,颇具全球影响力与权威性,却未能充分解释旅游地兴衰变化的内在机理,且难以准确预判旅游地何时会进入下一个阶段。鉴于此,本文遵循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以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1919—2023年)为主案例,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经典TALC理论进行拓展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 以累积旅游者数量、年旅游者数量、年旅游增长率共同表征的三重曲线框架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TALC演化过程,三重曲线间的数理逻辑也可为判定TALC阶段分界的起步点、关键点、转折点和饱和点提供量化依据。② 以累积旅游者数量作为测度指标的TALC“S型”曲线变化的直观动因是年旅游者数量和年旅游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TALC演化的心理动因是各阶段分别吸引了早期探险者、早期小众旅游者、早期大众旅游者、晚期大众旅游者和滞后旅游者等不同心理类型的旅游者群体。TALC演化的现实动因是旅游地(供给侧)因素和旅游者(需求侧)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外部因素(环境)的复合作用。③ 综合考虑旅游地演化内外部因素和承载力动态性的TALC动态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和稳健性。本文丰富了TALC演化机理的学理阐释,为TALC阶段划分和趋势预测提供新的思路和数理方法,同时为新时代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旅游地理
    刘佳, 卢子娴, 张桐艳
    2025, 44(7): 1991-2013. doi: 10.11821/dlyj020240071   cstr: 32071.14.dlyj.2024007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其独有价值使之成为新型城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街道肌理则为解决旅游发展与人地关系提供了关键线索。以青岛中山路国家级历史街区为例,本文基于空间生产三元理论框架,结合空间叙事学视角,运用空间句法作为刻画与转喻叙事的量化工具,结合质性文本与深度访谈,揭示历史街区在旅游影响下空间生产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历史街区的空间生产经历了由传统游憩区域到商业娱乐中心,再到旅游商业综合体的演化过程。该过程本质上是“政治娱商空间、商业同质空间、旅游改造空间和文旅复合空间”的渐进式生成、依赖、更迭与再生。在权力话语的引导下,街道肌理与街区格局的演化表现出路径依赖效应,导致社会空间的同质化和制度化,进而造成街区衰败。而旅游开发成为突破这一路径依赖、重构空间的重要手段。在游客和商户的进入以及权力与资本的重组背景下,通过空间场景化、文化符号化与记忆消费化等手段,历史街区逐渐形成了一个可体验、可感知、可创收的文化旅游叙事场所,推动了在地文化的复兴与集体记忆的再现。研究结论深化了空间生产与叙事理论在旅游情境下的应用,为历史街区的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 旅游地理
    许春晓, 王媛媛, 莫振淳
    2025, 44(7): 2014-2031. doi: 10.11821/dlyj020241218   cstr: 32071.14.dlyj.2024121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依托红色文化培育业态是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关键,研究意义重大。以井冈山市为研究对象,依托2012年、2017年、2022年POI数据为主的多源数据,应用地理网格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发现:① 业态密度时空演变表现出数量扩张和集聚发展的叠加色彩。一是业态数量扩张,且范围扩大;二是业态空间扩张与集聚的异速异向交错复杂变化,业态密度的演变出现递增、先增后稳、先稳后增、先减后增、先减后稳、先增后减、持续稳定共7种类型,业态空间结构由“点、团”向“一圈一轴三极”演变。② 业态种类结构表现出由简单向复杂演变的趋势。一方面业态多样性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业态优势性结构中,单一型占比最高但呈递减趋势;单优型占比高且表现增加态势;孪生型、双优型、多优型、混合型的比例较稳定,变化较复杂,变幅小且方向不定。③ 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对业态空间分布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红色文化丰富程度和人口数量是业态空间分布的主导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