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 周侃, 徐勇
    2025, 44(8): 2033-203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资源开发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 资源开发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杨华, 徐勇, 李九一
    2025, 44(8): 2035-2056. doi: 10.11821/dlyj020240900   cstr: 32071.14.dlyj.2024090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地。降低生态脆弱地区人类活动压力和合理安排人类活动空间是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关键路径。识别和优选青藏高原人类活动适宜区域对于协调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促进人类活动空间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包含土地、生态和水资源要素的人类活动适宜区与潜力区识别分析框架,从“土地适宜-生态约束-水资源限制”三个层次定量评价青藏高原人类活动适宜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排除现有人类活动区域和自然保护区限制以评估人类活动潜力区,并对优选的关键潜力区提出差异化的开发利用导向。结果表明:① 青藏高原人类活动适宜、一般适宜和欠适宜区面积分别为7,878 km²、8.60万 km²和7.23万 km²,不适宜区面积占比为93.56%,其中适宜区和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河湟谷地、大通河谷地、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日喀则谷地、年楚河谷地、拉萨河谷地和山南谷地,以及狮泉河和象泉河谷地等地区;② 人类活动潜力区总面积为6.56万km²,适宜和一般适宜等级潜力区面积占比分别为3.90%和96.10%,集中分布在共和盆地、山南谷地、柴达木盆地以及青海湖盆地等地区;③ 人类活动关键潜力区包括山南雅鲁藏布江谷地、噶尔狮泉河谷地、札达象泉河谷地以及共和盆地,开发利用导向分别为“土地整治+水利工程+美丽乡村”“土地整治+水利工程+灌溉牧业”“土地整治+水利工程+旅游产业”和“土地整治+水利工程+灌溉农牧业”,重点在于对潜力区进行水利化开发以及建设城乡居民点、灌溉耕地和灌溉草地。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和生态移民搬迁提供决策参考。
  • 资源开发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魏佳荣, 周侃, 张健
    2025, 44(8): 2057-2079. doi: 10.11821/dlyj020241364   cstr: 32071.14.dlyj.2024136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但生态脆弱,系统评估其光伏产业园区集中开发下的土地退化过程及其空间效应,有助于促进清洁能源可持续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以青海省的塔拉滩、德令哈和格尔木三大光伏产业园区为例,基于土地退化平衡理论,构建涵盖土地覆被、土地生产力、荒漠化程度及植被动态的综合评估框架,系统解析了园区土地退化过程及其空间效应。结果显示:① 三大园区光伏阵列用地优先占用生态状况较优的土地,阵列用地的71.28%来源于基线期恢复状态的土地,显著高于园区基线期恢复状态土地占比(66.64%)。② 2000—2022年,三大园区土地退化状态整体以恢复为主;评估期内以光伏开发为主导的人类活动深刻重塑了主要受自然过程调控的基线期土地系统格局,新建阵列周边土地稳定状态及退化状态比例显著增加。③ 三大园区非阵列区域在基线期与评估期均维持了土地退化平衡,但格尔木与德令哈园区的恢复能力减弱,评估期净恢复比例相较基线期分别下降14.70%和10.81%。④ 土地退化过程的空间效应呈现显著的距离阈值特征,阵列外围0~400 m范围为土地状态变化核心区。建议构建贯穿选址、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管理框架,协同推进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功能稳固与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
  • 资源开发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杨定, 宋金平, 杨振山, 陈东军
    2025, 44(8): 2080-2102. doi: 10.11821/dlyj020240901   cstr: 32071.14.dlyj.2024090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全球最大的重要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的土地正受到日益频繁的人为干扰而发生剧烈转型。本研究运用1900年代至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从隐性转型、显性转型和功能转型3个维度分析青藏高原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① 耕地主要分布在河湟谷地和“一江两河”地区,其面积在1900年代至1980年代持续增加、在1990—2020年不断减少;林地集中分布在青海东部和雅鲁藏布大峡谷以南山地地区,其范围在1900年代至1980年代不断收缩、在1990—2020年持续扩大;草地在1900年代至1980年代覆盖青藏高原大部分土地但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在1990—2020年分布于青藏高原全域但面积在1990—2005年减小、2005—2020年增大。② 土地利用结构在1900年代至1950年代整体维持于自然过程主导的动态平衡状态,1950年代至1980年代耕地、林地、草地相互转化强烈,2015—2020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再次处于平衡状态。③ 1990—2020年土地利用隐性转型程度增强,高程度转型区县集中在广大牧区。1900年代至1980年代青藏高原土地利用数量转型的高程度区县由“一江两河”地区、河湟谷地转向藏东南林区,土地利用结构转型的高程度区县由分散转向集聚,逐渐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团块,土地利用多样性转型的高程度区县由藏东南、日喀则和青海东部向藏东南和河湟谷地收缩。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程度在1900年代到2020年先加强后保持稳定。本研究深化了青藏高原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变规律认知,拓展了高原人地关系研究领域,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的精准保护与可持续建设提供了关键科学支撑。
  • 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
  • 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
    党伟洋, 张廷斌, 易桂花, 李景吉, 别小娟, 张婷
    2025, 44(8): 2103-2120. doi: 10.11821/dlyj020241194   cstr: 32071.14.dlyj.2024119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横断山区栖息着大量的珍稀动植物,在长期地质构造运动、独特水热条件配置及生物协同演化下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系统,是众多珍稀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珍稀鸟类的存在和数量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珍稀鸟类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的有效识别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保护环境资源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横断山区珍稀鸟类为目标物种,本研究基于生物气候变量和土地利用数据,使用最大熵(MaxEnt)和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价值(InVEST)模型,整合多源环境数据与物种分布数据识别珍稀鸟类生态源地。应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模拟生态廊道,构建珍稀鸟类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珍稀鸟类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横断山的东北和西南部,鸟类生态源地共计53个,总面积约55,317.62 km2,生态廊道共114条,总长度约3,894.84 km。提升原始生态网络稳定性的优化结果表明,增设生态垫脚石的效果优于增强生态连通性。
  • 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
    孙哲, 王传胜
    2025, 44(8): 2121-2133. doi: 10.11821/dlyj020240954   cstr: 32071.14.dlyj.2024095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公园游憩活动的可达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游客的可进入性与时间成本,预估可游憩区域以及不同游憩区域的潜在游客活动强度,从而可为公园保护地的等级划分和游客活动行为方式的管理提供依据。本文借助ArcGIS Pro空间分析模块提供的距离累积工具,分析了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的可达性。研究结果表明,受青藏高原现有道路系统建设状况的影响,国家公园群大部分地区的可达性较好,16个国家公园(片区)平均40.5%的面积位于可达性6 h以内的区域,可达性12 h以上的区域面积占公园群各公园(片区)面积的比重平均值为30.3%。不同时间成本可达性区域中,生物多样性价值分布情况的研究显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可达性较好的区域多是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地区,在可达性6 h以内的区域,公园群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累积比重超过40%;在12 h以上可达性区域,公园群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累积比重略超过30%,而12 h以上可达性区域的面积占公园群整体面积的比重接近60%。结果表明,未来国家公园群的生态保护会面临较高的来自游憩活动扰动的风险,特别是可达性6 h以内的区域。考虑到游憩活动的便利性和对国家公园群的扰动性,如在1 h以内的可达性区域安排相对强度较大的大众型旅游活动,可至少保证公园群92%以上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免受一般性的游憩活动干扰,1 h以内可达性区域的面积占国家公园群面积比重的平均值为2%。因此,要想实现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以强度小于1%的土地低密度开发、实现对99%以上的国土空间严格的生态保护”的建设目标,较高强度的大众型游憩活动的区域范围最好限制在1 h以内的可达性区域内。
  • 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
    滕鹤郅, 周侃, 殷悦, 侯林春
    2025, 44(8): 2134-2153. doi: 10.11821/dlyj020241377   cstr: 32071.14.dlyj.2024137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活污染治理是生态脆弱区宜居性的突出短板,揭示其治理效果及影响效应对提升生态脆弱区环境可持续性、改善居民福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三江源地区为典型案例,基于1,159户家庭问卷调查数据,剖析生态脆弱区生活污染治理设施配置状态、运行效果的居民感知及其与宜居性的内在关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测度固废与液废治理的居民感知对宜居性的影响效应,并通过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估计不同群体及地理区位下影响效应的异质性。结果表明:① 三江源地区居民对日常生活产生的固废与液废污染治理满意度分别为57.81%和55.31%,半农半牧型、农牧工兼业型家庭相较于纯农、纯牧型家庭对生活污染治理的感知更满意;② 生活污染治理对三江源地区居民宜居性具有显著影响,且生活固废治理的影响强度高于液废治理,生活垃圾转运频率、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户厕形式和生活污水治理方式是最显著的影响因子;③ 在不同聚落规模、区位和海拔下,生活污染治理感知对宜居性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小规模、偏远型、高海拔聚落的农牧民对生活垃圾治理设施配置的宜居性反馈更敏感。研究发现可为增强村镇环境基础设施配置有效性、精准提升生态脆弱区人居环境品质提供科学参考。
  • 社会公平与公共服务优化
  • 社会公平与公共服务优化
    魏金鹏, 田明, 卓玛措
    2025, 44(8): 2154-2169. doi: 10.11821/dlyj020240822   cstr: 32071.14.dlyj.2024082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人口流动是改变青藏高原发展格局,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核心要素。基于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县域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并深入对比县域人口流入、流出的影响机制差异。研究发现:① 青藏高原县域流动人口规模与活跃性显著提高,人口流动的地域类型从以非活跃型为主转变为以平衡活跃型为主、活跃净流出型为辅,县域整体流动活跃程度高达34.99%,青藏高原进入了人口流动活跃的“流动时代”。② 县域人口频繁流动主要发生于2010—2020年间,柴达木盆地、河湟谷地、一江两河地区形成了以高行政等级区域或主要工矿区县为核心的人口大量流入、少量流出的区域,和人口少量流入、大量流出的外围区县所构成的人口流动“核心-外围”的空间圈层结构。③ 青藏高原具备人口从经济相对欠发达县域流向相对发达县域的一般性规律,以及经济发展绝对水平较高的区县其人口流入率与流出率均较高的特殊性规律。但经济发展并非影响人口流动的唯一重要因素,行政等级对人口流入产生重要影响,自然条件如高海拔限制人口流出、耕地减少等显著推动了人口外流。

  • 社会公平与公共服务优化
    张锐, 钟倩瑜, 陶卓霖, 程杨
    2025, 44(8): 2170-2185. doi: 10.11821/dlyj020240978   cstr: 32071.14.dlyj.2024097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地广人稀且交通不便,医疗服务均等化面临巨大挑战,但目前仍缺乏针对青藏高原的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在1 km×1 km栅格的精细尺度下,评价医疗资源可达性及公平性,构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两阶段空间优化模型,以拉萨市各层级医疗资源为例进行应用。结果表明:① 医疗资源总体可达性从城区沿河谷和主要交通线路向外围递减,且不同层级之间差异明显,三级医院可达性空间分布最为不均衡。② 第一阶段优化中,将当雄县人民医院升级为三级医院,可缩短市域北部地区就医时间1.5 h以上,效率提升显著;现有二级医院空间覆盖效率较好;卫生院1 h内全覆盖目标因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③ 第二阶段对新增医疗资源分配进行优化,以缩小区域差异。优化后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卫生院可达性的公平性都得到显著提升,基尼系数分别降低20.76%、17.49%和41.48%。本文探索了适用于青藏高原的医疗资源空间配置评价与优化研究方法,能够为青藏高原医疗服务均等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社会公平与公共服务优化
    刘庆芳, 杨淼, 程杨, 宋金梦, 陶卓霖, 周侃, 裴涵
    2025, 44(8): 2186-2201. doi: 10.11821/dlyj020241020   cstr: 32071.14.dlyj.2024102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医疗急救服务可达性评价与多路径优化对于保障国家公园的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最短距离法和成本栅格法对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既有医疗设施在陆地救援和空中救援的可达性进行测度,并基于多层级医疗设施对急救服务体系进行陆空协作,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优化配置提出建议。结果表明:①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的医疗急救服务陆地救援可达性较差,在国家公园道路两侧10 km 缓冲区内,大部分地区医疗急救服务可达时间超过2 h,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国家公园的陆地救援可达性整体优于其他地区。② 空中救援可达性较好,大部分国家公园道路两侧10 km 缓冲区内距最近的市级人民医院小于45 min的路程,藏北无人区的空中救援可达性最差。③ 将265所卫生院纳入陆地救援备选点、46所县级人民医院纳入空中救援备选点的情境下,1 h内陆地救援可达区域面积增加10%左右,国家公园道路两侧10 km 缓冲区内30%左右面积实现1 h陆地救援可达。8家国家公园在路网两侧10 km缓冲区的80%区域内空中救援可达时段提升至15 min以内,12家国家公园在路网两侧10 km缓冲区实现45 min空中救援全覆盖。考虑到成本和区域特殊性,陆地急救与空中救援相结合是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提高急救效率与平衡急救服务成本的有效方式。
  • 社会公平与公共服务优化
    李佳洺, 桂淳文, 张培媛, 张文忠
    2025, 44(8): 2202-2216. doi: 10.11821/dlyj020240980   cstr: 32071.14.dlyj.2024098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以跨越喜马拉雅山脉的边境通道为重点,遵循“类型划分-关键节点识别-方案集成”的思路,将14条边境通道划分为4种类型:国防安全与经济发展双重导向型、国防安全主导型、经济发展主导型和特色发展型。结合对西藏边境国防战略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的30个关键节点乡镇,构建“战略支撑基地-关键节点-前沿支点”的边境通道建设体系。同时,结合318国道、219国道等交通干线,强化以地级城市为主的后方基地的横向联系以及后方基地与前方关键节点城镇及边境居民点的纵向联系,形成“一轴多通道”的梳状空间格局,并从开发模式和边境居民点布局等角度,提出分类引导边境通道建设的具体路径。

  • 社区转型与可持续生计
  • 社区转型与可持续生计
    尹君锋, 叶思菁, 宋长青, 高培超
    2025, 44(8): 2217-2236. doi: 10.11821/dlyj020240990   cstr: 32071.14.dlyj.2024099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空间转型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构建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空间转型分析框架,以互助土族自治县麻吉村为例,深入剖析了高原型乡村空间转型的逻辑过程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① 从行动者网络视角看,乡村空间转型是在政府和市场等多重力量共同作用下各行动者相互作用、协同演进不断推动乡村空间功能、结构和关系等发生重构、更新的渐进过程,异质行动者之间的博弈、分化和重组是其转型的核心推动力。② 麻吉村空间转型发展过程是不同行动者基于自身多元利益诉求和发展理念,通过主体性的互动和博弈在空间层面上的动态显现,呈现出由小农户经营主导模式过渡到乡村能人和村干部主导模式,再发展为多方主体合作与协同主导模式。空间转型经历了由内生稳定阶段到扩展生长阶段再到整合提升阶段的演进式发展,并形成以“高原农业+土族文化+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空间转型路径。③ 关键行动者在麻吉村空间转型过程中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意图和目标,强制通行点由“以党建引领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转变为“生态与文化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返乡新农人和旅游开发公司逐渐成为关键行动者推动网络发生重构。④ 社会自发式力量积极对接政府政策安排并运用市场化手段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麻吉村乡村建设过程中,行动者网络的动态调整与互动频率、非人类行动者的客观基础与自有属性、关键行动者的行动动机与利益目标、村民自身参与力度与受益程度等共同驱动麻吉村空间转型发展。

  • 社区转型与可持续生计
    党牛, 王强, 黄雪婷, 徐茹玲, 杨祎诺, 张欣
    2025, 44(8): 2237-2250. doi: 10.11821/dlyj020241196   cstr: 32071.14.dlyj.2024119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牧区家庭能源转型已成为青藏高原人-地关系再适应的重要发展路径。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项目,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共获取1,591份家庭调查问卷,以此对高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生计方式家庭能源转型现状及其综合效应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使用随机森林模型分析了家庭能源转型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 整体来看,青藏高原农牧业家庭能源消费结构较为初级,煤炭与传统生物质能占比较高。其中,不同区域中的西藏地区家庭和不同民族中的汉族家庭能源转型水平较高。② 尽管农牧区家庭对初级生物质能的高度依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能源负担,但同时也增加了家庭室内空气污染的风险。能源转型水平较高的家庭,能源满意度也较高,且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明显。③ 家庭收入、海拔、家庭规模是影响高原农牧区家庭能源转型的关键因素,且不同驱动因素对能源转型的影响均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能源阶梯理论、拐点理论等在青藏高原家庭能源转型研究中具有理论适用性。研究可为因地制宜、均衡发展、普惠共赢的转型政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并将促进青藏高原能源系统绿色可持续发展。

  • 社区转型与可持续生计
    温宁宁, 李艺格, 陈劭锋, 张丛林
    2025, 44(8): 2251-2266. doi: 10.11821/dlyj020241024   cstr: 32071.14.dlyj.2024102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其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面临多重挑战,亟须科学评估与策略支持。本研究构建了青藏高原县域SDGs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区域和国家双层次阈值评估青藏高原SDGs进展,并结合可解释性机器学习分析空间规划因素对目标进展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区域阈值为量化县域间相对进展水平提供基准,但在目标整体表现偏高(如SDG 15)或偏低(如SDG 4和5)时易偏离实际水平;国家阈值用于定位青藏高原在全国及全球框架中的目标进展,但部分目标的高标准可能凸显滞后表现。② 青藏高原SDGs总体进展在国家阈值和区域阈值下分别达到预期目标的53%和56%。目标层面,SDG 13进展最高,达到81%,而SDG 3、4、5和9的进展率仅为33%~37%。空间上,进展较高的县集中于河湟谷地、一江两河地区及青藏高原东缘,而西藏西部和青海南部进展滞后。③ 土地资源适宜性、区位优势度和水资源适宜性对目标进展具有关键影响,其作用在不同目标和区域间存在差异,既可能推动目标实现,也可能因环境约束等原因对部分目标形成制约。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针对不同区域特性的差异化策略。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估方法可在具有相似统计基础的地区推广应用,为SDGs的科学评估和政策优化提供支撑。
  • 社区转型与可持续生计
    邹璐, 周洪, 阎建忠
    2025, 44(8): 2267-2284. doi: 10.11821/dlyj020240989   cstr: 32071.14.dlyj.2024098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作物-牲畜系统的垂直地带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明晰农业系统演变规律,为农业重构及差异化发展提供依据。本文基于西南高山峡谷区的571份农户调查数据,综合农户的农业生产参与行为以及作物系统和牲畜系统的变化,将作物-牲畜系统划分为解体、不变、强化3种变化类型,总结西南高山峡谷区作物-牲畜系统的垂直地带性变化特征,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作物-牲畜系统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带差异。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农户作物-牲畜系统呈现3种不同的变化趋势,49.21%的农户作物-牲畜系统解体,36.08%的农户作物-牲畜系统维持不变,有14.71%的农户作物-牲畜系统有所强化。② 西南高山峡谷区作物-牲畜系统的变化在垂直地带上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规律,河谷地带解体普遍,半山地带呈现出一定的强化趋势,而高半山、高山地带倾向于维持不变。③ 作物-牲畜系统的变化受劳动力转移、农业资产、政策补贴以及家庭特征的影响。其中劳动力转移、政策补贴促进作物-牲畜系统解体;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对作物-牲畜系统强化具有促进作用。④ 社会经济及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作物-牲畜系统在不同地带上呈现不同的演进轨迹。河谷地带较差的资源禀赋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农户生计的非农转型使得作物-牲畜系统趋于解体;而半山地带较好的耕地草地资源和增加的非农收入为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作物-牲畜系统得以强化;高半山、高山地带依赖丰富的林草地资源足以维持较好的生计,其较差的基础设施、较低的农产品商品化率以及宗教的作用使得农户长期维持传统的生产方式,作物-牲畜系统趋于不变。本研究从垂直地带尺度探讨了作物-牲畜系统变化在地理空间的分异规律,对于深化农业系统演进规律的认识、实现不同地区农业生产重构及差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