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客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影响机理及创新——以苏州平江路为例

  • 牛玉 , 1 ,
  • 汪德根 , 1, 2
展开
  • 1. 苏州大学旅游系,苏州 215123
  • 2. 北亚利桑那大学地理、规划与休闲系,亚利桑那 弗拉格斯塔夫86011-5016, 美国
汪德根(1973- ),男,安徽黄山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高铁旅游和城市旅游。E-mail:

作者简介:牛玉(1989- ),女,江苏徐州人,硕士,主要研究城市旅游。E-mail:

收稿日期: 2014-05-08

  要求修回日期: 2014-10-15

  网络出版日期: 2015-01-10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4)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LX_1280)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innov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 of historic street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s: A case of Pingjiang Road of Suzhou

  • NIU Yu , 1 ,
  • WANG Degen , 1, 2
Expand
  • 1. Tourism Department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Jiangsu, China
  • 2.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Planning and Recreation, 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 Flagstaff Arizona 86011-5016, USA

Received date: 2014-05-08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4-10-15

  Online published: 2015-01-10

Copyright

《地理研究》编辑部

摘要

历史街区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但原真文化僵化保护和过度商业化成为阻碍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症结。构建了影响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的结构方程假设模型,以苏州平江路为例实证研究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影响因素,并提出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创新型模式。结果显示: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消费需求和景观及空间意象是影响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关键因素,业态分布及类型、街道布局及功能和历史信息传达是重要因素;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对支持度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消费需求;③构建了以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城市文化为基础,以满足游客体验和休闲需求为驱动力,以“创意化”、“人性化”、“精致化”和“生活化”为开发手段,形成凸显城市文化并体现现代休闲体验需求的集“文化化”、“体验化”、“休闲化”、“创意化”、“人性化”、“精致化”、“生活化”和“特色化”于一体的历史街区“八化”旅游发展创新型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

牛玉 , 汪德根 . 基于游客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影响机理及创新——以苏州平江路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 , 34(1) : 181 -196 . DOI: 10.11821/dlyj201501016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streets are important protected objects of cultural heritage because of their complex intrinsic value, but rigid protection of original culture and excessive commercialization have become two obstru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streets. Based on the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 this study builds a hypothesi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the influence on the suppor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streets. The study takes Pingjiang Road of Suzhou as the example and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suppor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streets by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Then the study proposes a crea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of historical streets, which aim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stree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oexist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the consumption demands as well as the landscape and space image ar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ppor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istorical streets. The layout and type of commercial format, street layout and function as well as expression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ppor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istorical streets; (2) The coexist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upport, followed by consumption demands, showing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urban culture as well as the satisfaction of consumers' demands are the found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 (3) The study builds a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with the foundation of urban culture integrat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tourists' experience and leisure needs, and the development tools of "creative", "humanization", "refinement" and "life-orientation". The model is a creative one which not only emphasizes urban culture, but also meets the leisure and experience demands of tourists in the modern society. Moreover, it merges "culturalization", "experience", "leisure", "creative", "humanization", "refinement", "life-orien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1 引言

历史街区是当前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主要原因是其拥有历史文化、美学艺术、物质遗产及人文情感等内在价值[1]。由此,如何保护性利用历史街区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在经济价值的认知、体验经济、区位竞租和消费文化等因素影响下,旅游成为激发历史街区活力、保护和利用历史街区文化环境的有效途径[2,3]。但在缺乏科学管理和调控机制下,历史街区极易陷入原真文化僵化保护[4]或过度商业化[5,6]的两种极端。
文化原真性成为历史街区城市记忆的重要表现[7]。为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原真性,最直接的模式即为静态消极的文化保护[4],仅维护历史地段的原有价值[8]。但由于缺乏活力,往往导致历史街区的衰败,城市也丧失了历史特征[4],如大连凤鸣街[9]和哈尔滨道外传统商市历史街区[10]。因此,原真文化需要“价值重塑”,原住居民生活真实性是文化原真性的重要方面[11],但在商业开发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原住民流失。因此,重构居民间原有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以及重建原始居住模式和居住文化,则成为历史街区城市文化传承与延续的重要环节[12,13]。而在传统和现代城市文化碰撞和冲突中,则要在保护历史街区传统城市文化的前提下,延续城市文脉并创造符合时代背景的新文化提升街区文化内涵[14]
在现代消费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消费需求和能力不断提高,历史街区因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特色建筑、空间符号和消费空间,成为近年来城市文化消费活动中的时尚场所[15]。文化旅游和商业经营逐步成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动力[16]。消费文化从设计理念、审美特征、街区风貌和空间符号等方面能极大推动城市空间休闲化[17]。但在历史街区消费化改造过程中,容易造成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内涵被同化和侵蚀[18,19],原有社会结构体系慢慢消解[20],取而代之的是单调重复的商业形态[17],街区发展实质转变为赢利型空间生产行为[21,22],如丽江古城的四方街[18]、南京夫子庙历史街区[23]和苏州山塘街[20]。可见,发掘提升历史街区多重价值的有效方式变得十分迫切,因此,大力引入创意文化、重视消费文化与休闲空间和谐发展、发掘“体验性”基质[17,24-26],避免过度商业化,促进历史街区与时俱进地可持续创新发展[1,27,28]
综上,尽管国内外学者关于历史街区旅游发展进行了很多研究,但这些研究几乎仅偏重于文化原真性保护或商业化消费,鲜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深入综合分析,实际上,历史街区旅游发展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历史街区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城市记忆,是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影响游客历史街区旅游决策的基础因素,其原真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伴随进入消费时代,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需求有了巨大变化,为符合现代消费需求,需要对历史街区进行全新改造。因此,游客的需求、行为和价值观等主体要素与历史街区文化、建筑和景观等客体要素应作为同等重要的发展对象,通过构建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创新模式,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基于此,本文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历史文化名街——苏州平江路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影响结构模型,并深入剖析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将城市文化与消费需求融为一体,构建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创新型模式。
苏州平江路位于苏州古城区的中部偏东。南起干将东路,北与东北街相接,长约1.1 km,拥有800余年的历史。2002年,政府正式启动对平江路的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2005年,平江路获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2009年平江路获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2011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1-2013年,平江路分别接待游客76.57万、88.19万和148.36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到41.70%,旅游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平江路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保存了大量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居民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是历史街区原真文化保护和商业化发展兼具的代表性街区。

2 模型构建

2.1 初始题项生成

在回顾相关文献[17-44]并与平江路游客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初步获得43个影响游客对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的感知题项。经过2位文化旅游专家以及6位到访过平江路的游客对题项内容有效性的评估反馈,删除或合并4个题项后,形成39个测量题项。针对每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以“很不赞成~很赞成”分别由低到高赋1~5分,具体指标含义及指标来源见表1
Tab. 1 The results of factor analysi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s in historical districts

表1 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因子分析结果

维度与项目 因子载荷 特征值 贡献率 参考来源
历史信息传达(ξ1) 5.390 23.822
X1街区古建筑、古树、古井等保存完好,保留原始街巷形态 0.693 [29-31]
X2街区内民俗、艺术和手工艺等传统非物质文化保持原汁原味 0.704 [32-34]
X3游船观光等体验活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 0.711 [35]
X4感受到原住民依水而居的生活常态 0.733 [36]
X5古桥、码头等枢纽真实展现出街区社交场景 0.690 [31]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ξ2) 3.609 4.949
X6街区包含种类多元的传统和现代文化 0.624 [28,37]
X7以博物馆、店铺、招牌、装饰、业态分布等手段体现街区文化 0.543 [38]
X8街区传统文化通过创意手段与现代文化融合 0.601 [38]
X9古建筑的活化再利用迎合现代文化消费需求 0.670 [35,39]
X10老字号和传统手工艺通过现代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0.654 [39]
X11街区能呈现出苏州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城市文化特征 0.753 [37]
业态分布及类型(ξ3) 3.305 7.048
X12河岸边分布了特色鲜明的滨水店铺 0.698 [40]
X13街区和小巷分布了独具当地特色的家庭式经营店铺 0.633 [40]
X14店铺和民居布局很融合 0.643 [35,41]
X15街区内店铺的规模类型大、中、小搭配合理 0.772 [40]
X16街区拥有服饰、工艺品、餐饮、书店等类型多样的店铺 0.572 [38,41]
X17多样化的店铺类型有利于延长游览时间 0.550
消费需求(ξ4) 2.749 6.741
X18街区酒吧、书店、茶室、游船、摄影等能满足休闲体验需求 0.651 [17,35]
X19店铺屋檐下、沿墙边等空间能提供聊天、喝茶等休闲消费 0.618 [33]
X20感受到小资、浪漫、温馨、精致的消费氛围 0.680 [17,21]
X21感受和理解街区生活化的文化和艺术 0.664 [17,41]
X22观赏到优美独特的江南水乡美景 0.611
X23感觉精神解脱,暂时忘记日常压力和烦恼 0.523 [42]
街道布局及功能(ξ5) 2.629 19.254
X24沿街门面样式风格多样 0.677 [42]
X25桥梁及街道交叉处为游客提供观景、购物、餐饮、休闲等便利 0.600 [43]
X26沿河沿街合理布置游憩设施,适合游客休闲赏景 0.665 [40]
X27店铺数量合理且所售商品质量好 0.652 [18,38,41]
X28街区内店铺的档次高、中、低比例合理 0.794 [41]
景观及空间意象(ξ6) 1.930 8.475
X29多元化的街、水、建筑有机组合展示出优美景观 0.646 [29,43]
X30在街区游览时视野范围适宜,观景效果好 0.520 [42,44]
X31街巷布局展示出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0.714 [28]
X32街巷风貌能体现出当地人“儒雅、婉约、柔美”的性格和品质 0.680 [42]
X33街巷具有浓厚的历史、休闲、创意等文化意境 0.665 [41]
X34街巷具备了边用餐边赏景的优雅和舒适意境 0.623 [40]

2.2 初始量表生成

2.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为保证量表能真实反映游客对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的影响因素,在进行正式的问卷调查之前,对量表进行了预测试。预测试于2013年10月26-27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在平江路发放1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7份,回收有效率为90%。并应用SPSS 21.0分析软件对117份有效问卷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结果表明,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s α)系数为0.902,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效度分析结果表明:KMO统计量值为0.874,巴特勒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表明本次调查数据可以采用因子分析。进一步采用主成分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保留特征根大于1,因子载荷大于0.5的题项。经过探索、删除后得到34个题项构成的6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13%(表1)。
2.2.2 相关性分析 采用项目总体相关系数分析,由于所有题项相关系数均高于0.4,34个题项无需删除。经过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后,量表的因子结构已比较稳定,根据各公因子的内容和特征,对6个公因子进行命名。第1个公因子为“历史信息传达(ξ1)”,含5个题项(为了便于后面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分别赋予X1-X5序号,下同);第2个公因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ξ2)”,含6个题项(X6-X11);第3个公因子为“业态分布及类型(ξ3)”,含6个题项(X12-X17);第4个公因子为“消费需求(ξ4)”,含6个题项(X18-X23);第5个公因子为“街道布局及功能(ξ5)”,含5个题项(X24-X28);第6个公因子为“景观及空间意象(ξ6)”,含6个题项(X29-X34)(表1)。

2.3 概念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假设模型(图1),该模型包含6个潜变量和34个观测变量,其中支持度为内生潜变量,历史信息传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业态分布及类型、消费需求、街道布局及功能和景观及空间意象为外生潜变量,是影响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的主要因素,存在着六种相关关系。如图1所示,提出假设关系。假设关系H1:历史信息传达对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有直接显著影响;假设关系H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对支持度有直接显著影响;假设关系H3:业态分布及类型对支持度有直接显著影响;假设关系H4:消费需求对支持度有直接显著影响;假设关系H5:街道布局及功能对支持度有直接显著影响;假设关系H6:景观及空间意象对支持度有直接显著影响。
Fig. 1 Support hypothesis mode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图1 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假设模型

2.4 数据采集

测量题项删除后进行正式问卷调查,调查分为两个时间段进行,分别为2013年11月9-10日和21-24日,在平江路对游客进行随机一对一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07份,问卷有效率为84.50%。

3 模型验证与修正

3.1 测量模型检验及修正

3.1.1 信度检验 为进行对量表可靠性分析,则运用SPSS信度分析模块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测量总量表的克朗巴哈α值为0.814,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模型中7个基本维度的克朗巴哈α值在0.684~0.864之间(表2),均大于0.5的标准[45],说明各测量题项是可信的。组合信度均大于0.7,表明观测变量内部具有异质性,平均变异抽取量(AVE)在标准值0.5附近,表示各观测变量可以较好解释对应潜变量[46],不用删除测量项目。
Tab. 2 The test results of hypothesis model reliability

表2 假设模型信度检验结果

基本维度 克朗巴哈值(Cronbach' Alpha) 平均变异抽取量(AVE) 组合信度(CR)
历史信息传达(ξ1) 0.77 0.55 0.83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ξ2) 0.80 0.46 0.81
业态分布及类型(ξ3) 0.76 0.49 0.80
消费需求(ξ4) 0.74 0.45 0.77
街道布局及功能(ξ5) 0.71 0.51 0.81
景观及空间意象(ξ6) 0.78 0.47 0.81
支持度(η1) 0.76 0.58 0.81
3.1.2 效度检验 运用AMOS 21.0对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在剔除X17X22后,7个测量模型中所有观测变量的标准化负荷取值在0.48~0.84之间(图2),符合大于0.4的标准[47],t检验值均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形成了包含32个观测变量的观测模型。
Fig. 2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the model

图2 模型参数估计

3.2 结构模型检验及修正

通过AMOS 21.0中运用极大似然估计对假设结构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和模型修正,以考察各潜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否合理。根据修正指数报表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和消费需求、业态分布及类型、景观及空间意象;景观及空间意象和消费需求、街道布局及功能间修正指数较高,为降低卡方值,增加显著性P值,尝试建立上述潜变量间的关系,形成新的结构模型M2。经过修正后发现,χ2/df=2.023,GFI、CFI、IFI和NNFI都达到了大于0.9的标准,RMSEA值为0.038(小于0.05)表明模型适配度非常好[48]。虽然AGFI和NFI未达0.9的标准,但介于0.8~0.9之间表示模型拟合度可以接受[49](表3)。可见,从拟合样本数据角度看,模型M2M1合适,因此,选择M2作为最终结构模型。
Tab. 3 Fit test of support model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s in historical districts

表3 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模型拟合度检验

拟合指数 绝对拟合指数 增值拟合指数 精简拟合指数
χ2/df GFI RMSEA AGFI NFI CFI IFI NNFI AIC CAIC
理想值 1~3 >0.9 <0.1 >0.9 >0.9 >0.9 >0.9 >0.9 越小越好 越小越好
模型M1 3.101 0.879 0.072 0.835 0.741 0.830 0.835 0.803 1577.427 1739.144
模型M2 2.023 0.906 0.038 0.885 0.830 0.934 0.938 0.912 935.909 1120.233
基于最大似然法(ML)对本研究的最终结构关系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判定初始假设关系H1~H6均成立,图2显示了各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路径及影响程度。

4 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影响机理分析

4.1 历史信息传达对支持度的影响(H1)

图2可知,历史信息传达对支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2,t=2.832),说明H1成立。其中,非物质文化原真性是历史街区历史信息传达最重要的影响因子(X2,0.84),其次为街巷原真性(X1,0.67),再次为生活常态感受(X4,0.57)。
调查结果发现,首先,87.2%的游客认为“平江路的民俗、艺术和手工艺等传统非物质文化保持原汁原味”。非物质文化是城市的最初记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真实反映了当地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34],是历史街区最本质的原真信息传达,因此,增强历史街区的原始氛围是游客普遍支持的旅游发展模式。实地调研发现,传统文化成功的传达效果表现在于平江路上的昆曲博物馆、评弹博物馆等民俗博物馆完好地保存了民俗和艺术等,满足游客对文化原真性的追求;不少餐馆在游客用餐期间免费提供昆曲等民俗艺术表演以及高级会所具有的很强文化体验功能,把非物质文化自然地融入游客游览过程。平江路动静结合的“文化化”发展模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次,街巷原真性(X1)对支持度影响起到重要作用。原始街巷形态通过街区肌理的空间排布表达出历史原真性,使游客感受到历史的纵深与时空的张力[31]。数据显示,91.6%的游客对平江路“街区古建筑、古树、古井等保存完好,保留原始街巷形态”持肯定态度。平江路古建筑、古柳、古柏和古井等是游客拍照的偏爱地点,增加了游览过程中的趣味性和纪念性,间接增强了历史街区历史感和原真性的营造氛围,从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支持度。再次,历史街区生活场景中的生活常态(X4)对支持度具有重要影响。实地调研发现,平江路并未完全商业化运作,沿河分布大量民居,游览过程中游客能够始终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交叉融合,深度体验“生活化”的历史街区。76.8%的游客认为通过身临其境地欣赏、感受和融入历史街区社会文化生活常态。另外,传统体验活动(X3,0.48)和社交场景(X5,0.49)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支持度。平江路采用手摇船进行游船观光,极大满足了游客体验水乡原始生活状态的需求,平江路古桥数量为10座,枢纽节点空间宽敞,真实展示了街区社交场景,由此,通过细节体验活动设计传达了历史信息,增强了游客对水乡特色生活场景的感受,从而提高了游客对平江路旅游发展模式的支持度。
综上,保护历史地段原真性是历史信息传达最重要的途径,对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支持度有着很大影响,通过动静态结合的“文化化”发展模式和“体验化”表现手段展示非物质文化原真性(X2)和街巷原真性(X1)是表达传统城市文化和获得良好消费感知的最佳途径。生活场景再现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游客支持度,主要表现在生活常态感受(X4)、体验活动(X3)和社交场景(X5)三个方面,以“精致化”的原真保护手法再现了“生活化”的历史街区,实现历史街区的“特色化”城市文化形象表达。因此,满足游客体验性的消费需求,使游客感受到异地社会文化生活常态是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4.2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对支持度的影响(H2)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对支持度具有最大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55,t=5.266),表明H2成立。分析表明,对支持度影响最大的是传统现代共存文化特征(X11,0.63),其次为创意文化(X8,0.62),再次为多元文化(X6,0.61)。
调研统计说明,认同“该街区能呈现苏州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城市文化特征”的游客有86.8%,说明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时代需求特征走差异化路线的文化创意产业之路,是避免“趋同化”和“千城一面”的绝佳方式,通过打造专属于苏州的“印记”,产生“城市名片”效应。分别有87.2%和83.6%的游客对“街区内包含了种类多元的传统和现代文化”以及“街区传统文化通过创意手段与现代文化融合”表示赞同。历史街区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合理借鉴并融合不同民族和地域的现代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共生,将会增加游客的差异感和新鲜感,使历史街区增加生活气息,减少商业气息。尤其是街区内创意文化的融入,通过以全新的文化创意和时尚生活体验为基础,打造吸引游客的新亮点。平江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实现了较好融合,吸收了现代文化艺术、城市时尚语汇等新鲜血液,使街区成为多种艺术元素的聚集地,其传统和现代文化共生的“文化化”发展模式得到游客的认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古建筑活化再利用(X9,0.51)对支持度有一定影响。保护古建筑的最好办法就是恰当地利用,赋予古建筑新的使用功能和活力,实现历史街区在保持活力的同时,与城市景观与功能相协调,并适应现代城市生活需求。
综上,传统现代共存形象(X11)、古建筑活化(X9)和传统文化传承(X10)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表现出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维度最强的影响力,文化传承是历史街区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在继承传统城市文化魅力和满足消费者需求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增强了历史街区的生命力。因此,历史街区未来朝新型“文化化”模式发展,必须将传统城市文化与现代需求融合,从而推动“特色化”的现代城市文化性格形成。多元文化(X6)则说明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为游客提供了“体验化”的游览氛围,对街区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创意文化(X8)和表达手段(X7)从文化表达层面说明在实际开发操作中,创意文化的融入和表达手段的有机组合通过“创意化”途径对游客支持度起到重要影响。

4.3 业态分布及类型对支持度的影响(H3)

业态分布及类型与支持度之间有显著正向关系(路径系数0.21,t=3.287),假设H3成立。根据图2,影响程度较大的是家庭经营店铺(X13,0.71)、类型多样(X16,0.64)以及河边店铺(X12,0.57)。
调查结果表明,首先,82.4%的游客表示赞同“街区和小巷分布了独具当地特色的家庭式经营店铺”。平江路家庭经营的店铺占总店铺的12.27%。由于特色小吃店、土特产店、手工作坊和服饰店等业态的投资和利润较低,因此租金较低的小街巷往往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体验性活动场所,原住居民的原真业态由此成为主街巷业态的有益补充,同时为游客深度体验和慢旅游提供了条件,成为游客青睐的旅游方式。家庭式经营店铺,尤其分布于小巷中的店铺是游客深度体验水乡人家的重要场所,对游客支持度带来很大影响。其次,在类型多样化感知中,89.2%的游客认同平江路店铺类型多样,说明不同的业态类型直接影响到商品和服务类型的选择,从而影响游客的停留时间和聚集空间,对游客街区旅游发展模式的感知和支持度产生较大影响。再次,84.8%的游客赞同“河岸边分布了特色鲜明的滨水店铺”,这与56.0%的游客出游动机为休闲放松相符合,休闲动机和水乡体验得到满足极大提高了游客对商业模式的支持度。研究表明,当街道包含流水和绿化等元素时,将会软化街区风貌,由此,茶馆、餐厅、酒吧和咖啡馆等休闲业态极易聚集于滨水空间。游客在小河流水的意境中品茗用餐会获得惬意的体验,因此岸边店铺通过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景观、消费和休闲等体验场所而获得游客支持。最后,店铺与民居布局(X14,0.53)和店铺规模(X15,0.53)也一定程度上对支持度产生影响。
综上,业态分布和业态类型皆对支持度产生重要影响。业态分布中的河边店铺(X12)和家庭经营店铺(X13)满足了游客河边“休闲化”、“体验化”和小巷深度旅游的需求,同时水乡的独特意境和传统街道肌理生动展示出“生活化”的平江历史街区和“特色化”的苏州文化性格,由此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和支持度。类型多样(X16)和店铺规模(X15)等影响因素则要求历史街区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规划多样性的业态类型,从而增强游客的体验感知。

4.4 消费需求对支持度的影响(H4)

消费需求对支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35,t=3.588),表明H4成立。其中对支持度影响效应最强的影响因子为生活化文化艺术(X21,0.64),其次为休闲体验需求满足(X18,0.57)和消费氛围(X20,0.57)。
调查显示,首先,游客对“街区酒吧、书店、茶室、艺术工作室、游船和摄影等能满足休闲体验需求”的赞同率为79.6%。说明历史街区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游客在旅游地休闲娱乐的消费需求,进而增强支持度。研究发现,历史街区的旅游定位和发展阶段影响着商业消费需求。定位为观光的历史街区,大多分布适宜短暂停留的消费项目,如土特产、纪念品和小餐饮店等;定位为休闲度假的历史街区则更多设置休闲体验型业态,如酒吧、客栈、书店、餐厅和创意店铺等。由此表明,平江路已进入休闲体验阶段,同时,平江路较高的支持度表明“休闲化”和“体验化”是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必须包含的内容。其次,游客更加支持文化和艺术回归街区生活以及高雅文化艺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88.0%的游客“感受和理解平江路生活化的文化和艺术”,恰好符合鲍德里亚称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50]。艺术品所隐含的高雅涵义和价值融入街区发展过程和市场逻辑,成为文化消费品介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使游客自然融入文化艺术氛围,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因此,“生活化”的消费需求改造成为艺术文化影响街区支持度的重要因素。最后,84.4%的游客表示在平江路“感受到小资、浪漫、温馨、精致的消费氛围”,休闲景观和业态等长期被平江历史街区符号化后,已成为精致、温馨和小资生活的写照,满足了很多城市中产阶级的消费心理需求,从而对支持度产生深刻影响。
综上,消费需求通过需求满足和符号消费两个层面对支持度产生第二大影响。游客休闲体验需求(X18)和精神解脱需求(X23)得到满足是历史街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通过“体验化”和“休闲化”模式打造实现历史街区的文化体验功能是获得游客支持的重要因素。符号消费包括小资浪漫氛围(X20)、生活化文化艺术(X21)和水乡美景(X22)三种文化符号化消费。街区发展通过消费空间的文化符号化,增加了历史街区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休闲文化符号,实现传统历史文化符号和现代时尚消费文化符号的有机统一,形成文化与消费融合的全新“特色化”城市文化。

4.5 街道布局及功能对支持度的影响(H5)

街道布局及功能对支持度具有重要影响(路径系数0.15,t=3.275),表明H5成立。其中对支持度影响效应最强的影响因子为游憩设施(X26,0.77),其次为门面样式(X24,0.60),最后为节点空间(X25,0.56)。
统计发现,首先,88.8%的游客对平江路“沿河沿街合理布置游憩设施,适合游客休闲赏景”持赞同态度,感知均值为4.36。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憩设施的形状与排布会影响人的行为[51]。游憩设施是历史街区的重要功能载体,不仅满足步行者的休憩需求,还能满足其观景、休闲和社会交往等需求,平江路沿河段不间断地设置便于观景的围栏座椅,满足了游客休憩、休闲和观景等需求,表达“休闲化”和“人性化”的发展理念,获得了游客较高的支持。其次,83.6%的游客认为平江路“沿街门面样式风格多样”,感知均值4.2,建筑是空间特征的外部表象,建筑的良好设计将会增强历史街区的空间层次丰富性和街区景观的精致化。深度访谈发现,游客普遍认为街区文化街区风格多样的店铺门面能使他们感到“很有特色”、“想进去看看”,通过精致化、多样化的门面样式提高其游览兴趣和延长游览时间,增强游客支持度。第三,节点功能空间(X10,0.56)在影响支持度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90.8%的游客认同“平江路节点空间为游客提供了观景、购物、餐饮、休闲等便利”。实地调查发现节点空间往往是游客聚集并进行观景、购物、用餐和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起到空间控制、连接或转折以及形成视觉焦点等作用,体现了“人性化”和“休闲化”的特点,提高游客支持度。值得注意的是,平江路游客对“店铺数量合理且所售商品质量好”的感知均值为3.88,说明店铺数量和商品质量在历史街区旅游发展中需要得到控制和提高。历史街区普遍存在的旅游产品同质和品质差等问题将降低游客体验满意度,不利于历史街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综上,功能空间比店铺规模与形态对支持度具有更强影响。作为功能空间的游憩设施(X26)、门面样式(X24)和节点空间(X25),通过“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最大便利程度地保证游客街区内的多样化休闲体验需求得到满足。表现店铺规模与形态的店铺数质(X27)和店铺档次(X28)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支持度。说明街道布局通过“人性化”、“休闲化”和“体验化”的发展途径,形成极具辨识度的“特色化”历史街区功能空间,极大影响着游客的支持度。

4.6 景观及空间意象对支持度的影响(H6)

景观及空间意象对支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260,t=4.260),验证假设关系H6成立,说明观景效果越好,空间意象越能反映苏州水乡特色和为游客提供越舒适的意境感受,游客的支持度越高。其中水乡意境(X31,0.70)、视野范围(X30,0.65)、当地民风(X32,0.61)和景观组合(X29,,0.58)对支持度的影响较大。
调查表明,首先,历史街区的水乡意境(X31)和当地民风(X32)在支持度塑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92.0%和86.4%的游客赞同“平江路的街巷布局展示出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和“街巷风貌能体现出当地人儒雅、婉约、柔美的性格和品质”。说明平江路在街区特色化意象营造上十分成功,街区空间意象比街区本身有着更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和意义[42],游客体会到苏州特有的水乡意境和淳朴民风,很大程度上正向影响游客的支持度。其次,87.6%的游客认为平江路“多元化的街、水、建筑有机组合展示出优美景观”,84.4%的游客赞同“在街区游览时视野范围适宜,观景效果好”。由于平江路“人性化”的景观要素组合模式为一河两街,即河两侧建筑皆向后退让,游客在任意一侧游览均视野范围开阔并得到亲水体验,体现了人与水有机融合和互动的生活环境,形成了景观多元化、历史信息保存较好的滨水历史街区,获得游客很高的支持度。滨水历史街区具有极强的独特性,体现了人们对水的认识、尊敬、使用和观赏,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街区的街巷形态、历史风貌及地方特色,体现出人与水融合的生活环境[43]。最后,在空间意象因子中的文化意境(X33,0.44)和优雅舒适意境(X34,0.46)也对支持度具有一定影响。
综上,景观及空间意象维度通过景观空间和空间意象两个方面对支持度产生影响。一方面,景观空间包括景观组合(X29)和视野范围(X30),通过“精致化”的水—街景观和“人性化”的观景设计最大限度展示历史街区特色景观能够使游客产生特有的空间意象,成为历史街区外输“特色化”城市文化形象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包括水乡意境(X31)、当地民风(X32)、文化意境(X33)和优雅舒适意境(X34)的空间意象打造,摆脱了千篇一律的历史街区体验,形成具有特色风格的历史街区形象,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支持度。

4.7 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影响机理

综上,对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历史信息传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业态分布及类型”、“消费需求”、“街道布局及功能”和“景观及空间意象”6个维度,均对支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消费需求”和“景观及空间意象”对支持度影响程度大,是影响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关键因素;“业态分布及类型”、“街道布局及功能”和“历史信息传达”因素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是影响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支持度的重要因素。“景观及空间意象”和“街道布局及功能”、“消费需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之间,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和“消费需求”、“业态分布及类型”之间均存在显著相互影响(图3)。
Fig. 3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supportpatterns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图3 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影响机理

5 构建城市文化与消费需求融合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创新型模式

基于以上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影响因素分析,构建集“文化化”、“体验化”、“休闲化”、“创意化”、“人性化”、“精致化”、“生活化”和“特色化”等“八化”于一体的城市文化与消费需求融合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创新型模式。首先,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应建立在街区地域文化基础上,深入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同时积极引入创意、消费等现代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和谐共生,形成独特城市文化性格。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游客的体验和休闲需求,利用“创意化”、“人性化”、“精致化”和“生活化”的开发手段,使商业不再是单纯的经营行为,而成为历史街区文化体验与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市文化与休闲体验需求的碰撞与融合,最终形成凸显城市本底文化,又满足现代休闲体验需求的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模式(图4)。具体表现为:
Fig. 4 Crea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of fusion of urban culture and consumer demand in historical districts

图4 城市文化与消费需求融合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创新型模式

(1)“文化化”是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文化是历史街区的核心要素,是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切入点,其中传统文化原真性保护和展现深刻体现出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提升历史街区品质;现代文化的融入是历史街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共生是“文化化”的关键要素,通过以下几点实现:首先,深入剖析历史街区文脉,凝练出街区文化要素,作为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核心依托。其次,在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关系的前提下,进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表征,如非物质文化的动态展示。第三,创意现代文化对现代人产生强烈吸引力,街区“文化化”发展应摆脱简单的重建、照搬过去的传统、复古仿古和修旧如旧的机械保护,在对原有遗产资源和文化本底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面向后现代主义旅游消费行为方式的需要,进行创意文化的融合。最后,综合多元文化要素,合理组织、灵活应用,提升历史街区文化内涵的丰富度。
(2)“体验化”和“休闲化”是历史街区旅游发展驱动力。从“体验化”角度看,走马观花似的游览已不能满足游客“体验”与“参与”的旅游需求,实现历史街区的文化体验功能是推动游客前往历史街区游览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消费空间发生了文化转向,物品已不仅因其实用性而被消费,物品的符号性成为“物”被消费的主要内容[5]。因此,需要加强对文化符号的“体验化”设计以使游客充分感知,从而与新的休闲生活方式共同融合。另一方面,在保护和继承历史街区传统业态的同时,需要以满足现代游客需求的方式进行展现,实现历史街区文化、消费和生活空间的统一。从“休闲化”角度看,由于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旅游逐步迈向休闲度假,“休闲化”成为驱动人们追逐历史街区休闲旅游的关键因素,参与性、体验性愈受青睐,因此,在历史街区进行旅游提升发展时,一方面需要对休闲设施、休闲活动、休闲空间的布局进行合理、“人性化”的配置。通过引入多种休闲业态提升业态“休闲化”,增加游客休闲体验和提升历史街区吸引力。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创意化”手段设计功能布局、文化符号和合理运用建筑材料修复技术等途径体现消费文化与地方特色的结合,营造浓郁的休闲氛围。
(3)“创意化”、“人性化”、“精致化”和“生活化”是实现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创意化”上,历史街区是发展文化创意的重要载体和基础,是激发创意灵感的创意基地,同时,创意的发展也推动了历史街区的发展和保护。因此,在历史街区风貌改造、城市文化塑造和休闲体验功能设计等方面要融入时尚创意要素。“人性化”上,游客作为历史街区的参与主体之一,必须充分考虑其需求。因此,从功能布局、建筑立面、公共空间和配套设施等方面必须以人出本,体现出“人性化”的发展理念。“精致化”是历史街区城市文化氛围营造及休闲体验功能设计的细节要求,从历史街区的规划到开发实施的过程始终应满足“精致化”的标准。充分运用古树、古井、雕塑、壁画、花坛、景观小品等细节要素组合体现历史街区的“精致化”,对游客体验和感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化”上,首先,要重视街区居民的生活空间与街区文化展示空间的叠加关系,开发融合观景、观光、观察生活甚至亲历异地生活的“生活化”旅游发展模式。其次,在消费空间生产中,应着重体现“生活化”的文化和艺术,增强游客对历史文化的可接近性,将艺术回归生活。
(4)“特色化”是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城市文化与消费需求融合发展模式的最终表现。具有“特色化”意象的历史街区,不仅是游客出游决策的重要因素,也是游客进行独特城市文化体验的主要载体,成为推动街区休闲消费的关键要素。为实现“特色化”旅游发展目标,应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结合的“文化化”基础上与“体验化”“休闲化”的消费需求相融合,科学合理运用“创意化”、“人性化”、“精致化”和“生活化”历史街区发展手段,体现历史街区特色核心价值,形成凸显城市文化、体现休闲体验现代需求的“特色化”历史街区。

6 结论

(1)“历史信息传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业态分布及类型”、“消费需求”、“街道布局及功能”和“景观及空间意象”等6个维度均对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消费需求”和“景观及空间意象”对支持度影响程度大,是影响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关键因素;“业态分布及类型”、“街道布局及功能”和“历史信息传达”因素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是影响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支持度的重要因素。
(2)在具体维度中,“历史信息传达”维度的保护历史地段原真性和生活场景再现是表达传统城市文化和获得良好消费感知的最佳途径,同时满足游客体验性的消费需求。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维度中,文化传承是历史街区发展的首要条件,必须实现传统城市文化与现代需求的融合;文化形态多样性对街区发展起到重要影响,需要实现创意文化的融入和表达手段的有机组合。在“业态分布及类型”维度中,业态分布通过满足游客休闲体验需求和苏州的文化性格展示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支持度。业态类型则要求历史街区旅游发展过程中注重规划多样性的业态类型。在“消费需求”维度中,通过需求满足和符号消费对支持度产生第二大影响。需要实现历史街区的文化体验功能获得游客支持,同时增加历史街区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休闲的文化符号,形成全新并独特的城市文化性格。在“街道布局及功能”维度中,功能空间比店铺规模与形态对支持度具有更强影响。在“景观及空间意象”维度中,通过景观空间和空间意象对支持度产生影响。景观空间通过展示历史街区特色景观使游客产生特有的空间意象,空间意象促使形成具有特色风格的历史街区形象,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支持度。
(3)构建了以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城市文化为基础,以满足游客体验和休闲需求为驱动力,以“创意化”、“人性化”、“精致化”和“生活化”为开发手段,形成凸显城市文化并体现现代休闲体验需求的集“文化化”、“体验化”、“休闲化”、“创意化”、“人性化”、“精致化”、“生活化”和“特色化”于一体的历史街区“八化”旅游发展创新型模式。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刘家明, 刘莹. 基于体验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复兴: 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为例. 地理研究, 2010, 29(3): 556-564.

[Liu Jiaming, Liu Ying.An analysis of tourism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 district in perspective of tourist experience: A case study of San-Fang Qi-Xiang district in Fuzhou cit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3): 556-564.]

[2]
Doug C.Tourist in historic towns: Urban conservation and herita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02, 23(1): 100-101.

[3]
李和平, 薛威. 历史街区商业化动力机制分析及规划引导. 城市规划学刊, 2012, (4): 105-112.

[Li Heping, Xue wei. Study on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storic districts.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2, (4): 105-112.]

[4]
郑利军. 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研究. 天津: 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Zheng Lijun.Research on the dynamic conservation to the historic district. Tianjin: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 2004.]

[5]
徐红罡. 文化遗产旅游商业化的路径依赖理论模型. 旅游科学, 2005, 19(3): 74-78.

[Xu Honggang.A theoretical model of path dependence for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 Tourism Science, 2005, 19(3): 74-78.]

[6]
Tosun C.Roots of un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t the local level: The case of Urgup in Turkey. Tourism Management, 1998, 19(6): 595-610.

[7]
汪芳, 严琳, 熊忻恺, 等. 基于游客认知的历史地段城市记忆研究: 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地段为例. 地理学报, 2012, 67(4): 545-556.

[Wang Fang, Yan Lin, Xiong Xinkai, et al.A Study on tourist cognition of urban memory in historic sites: A case study of Alley Nanluogu historic site in Beiji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67(4): 545-556.]

[8]
阮仪三, 孙萌.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 城市规划, 2001, 25(10): 25-32.

[Ruan Yisan, Sun Meng.The study on some issues related to the conservation and planning for the historic streets and areas in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1, 25(10): 25-32.]

[9]
张辉. 从凤鸣街的拆除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5): 125.

[Zhang Hui.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 district from the demolition of Fengming street. 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2011, (5): 125.]

[10]
中国网. 2014-05-05.

[China network2014-05-05.]

[11]
夏健, 王勇. 回归生活世界: 历史街区生活真实性问题的探讨. 城市规划学刊, 2008, (4): 99-103.

[Xia Jian, Wang Yong.Returning to life-world: A study on the living authenticity of the historic blocks. Urban Planning Forum, 2008, (4): 99-103.]

[12]
赵万民, 彭薇颖, 黄勇. 基于社会网络重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规划师, 2008, 24(2): 9-13.

[Zhao Wanmin, Peng Weiyin, Huang Yong.Research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al city quarter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reestablishment. Planners, 2008, 24(2): 9-13.]

[13]
武联, 沈丹. 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活力复兴研究. 城市规划, 2007, 14(2): 110-114.

[Wu Lian, Shen Dan.Organic renewal and vigor revival in historical block. Urban Studies, 2007, 14(2): 110-114.]

[14]
黄焕, Smolders B, Verweij J.文化生态理念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武汉市青岛路历史街区为例. 规划师, 2010, 26(5): 61-67.

[Huang Huan, Smolders B, Verweij J.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research of historic district under cultural ecology concept: A case study of Qingdao road historic district in Wuhan. Planners, 2010, 26(5): 61-67.]

[15]
Swanson K K, Timothy D J.Souvenirs: Icons of meaning, commercialization and commoditiz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3): 489-499.

[16]
郭湘闽. 从“离散”走向“综合”: 以商业和旅游为动力的历史地段更新机制分析. 城市问题, 2005, (3): 2-7.

[Guo Xiangmin.From "discrete" to "comprehensive": Update mechanism analysis of historical site with business and tourism as the power. Urban Problems, 2005, (3): 2-7.]

[17]
周向频, 吴伟勇. 从“大世界”到“新天地: 消费文化下上海市休闲空间的变迁、特征及反思. 城市规划学刊, 2009, (2): 110-118.

[Zhou Xiangpin, Wu Weiyong.From Dashijie to Xintiandi: Changes, characteristics and reflection of Shanghai's recreation space in the view of consumption culture. Urban Planning Forum, 2009, (2): 110-118.]

[18]
保继刚, 苏晓波. 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 地理学报, 2004, 59(3): 427-436.

[Bao Jigang, Su Xiaobo.Studies on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 in historic town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59(3): 427-436.]

[19]
Halpern C, Mitchell C J A. Can a preservationist ideology halt the proces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Evidence from Salt Spring Island, British Columbia. The Canadian Geographer, 2011, 55(2): 208-225.

[20]
王苑, 邓峰.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 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 现代城市研究, 2009, 24(11): 60-64.

[Wang Yuan, Deng Feng.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of space in historic district renewal: Case study of Shantang, Suzhou.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09, 24(11): 60-64.]

[21]
张京祥, 邓化媛. 解读城市近现代风貌型消费空间的塑造: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视角. 国际城市规划, 2009, 24(1): 43-47.

[Zhang Jingxiang, Deng Huayuan.On the forming of consumer space in modern urban historical & cultural areas: 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production theory.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09, 24(1): 43-47.]

[22]
梁灵敏, 杜志才. 温岭石塘: 挖掘潜力, 构筑渔港经济区. 台州日报, 2004-01-04(5).

[Liang Lingmin, Du Zhicai. Shi Tang of Wenling: Build fishing harbor economic zone by tapping potential. Taizhou Daily, 2004-01-04(5).]

[23]
周玮, 黄震方.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偏好的游后感知实证研究. 人文地理, 2012, 27(6): 117-123.

[Zhou Wei, Huang Zhenfang.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tourists' perception after the trip of landscape preference of the historical culture block: A case study of confucius temple in Nanjing. Human Geography, 2012, 27(6): 117-123.]

[24]
Gunay Z, Dokmeci V.Culture-led regeneration of Istanbul waterfront: Golden horn cultural valley project. Cities, 2012, 29(4): 213-222.

[25]
Bullen P A, Love P E D. The rhetoric of adaptive reuse or reality of demolition: Views from the field. Cities, 2010, 27(4): 215-224.

[26]
Velthuis K, Spennemann D H R. The future of defunct religious buildings: Dutch approaches to their adaptive re-use. Cultural trends, 2007, 16(1): 43-66.

[27]
杨宇振, 覃琳. 传统街区改造中的“渐进更新”策略与低成本建造技术. 建筑学报, 2005, (7): 19-20.

[Yang Yuzhen, Tan Lin.Incremental update strategy and low-cos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s transform.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5, (7): 19-20.]

[28]
王绚, 刘飞, 侯鑫. 体验时代的历史街区体验: 以天津原意租界街区发展为例. 建筑学报, 2012, (7): 128-131.

[Wang Xuan, Liu Fei, Hou Xin.The experience of historic district in the experience era: A case study on the district development of the Italian concession in Tianjin.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 (7): 128-131.]

[29]
沙春元, 朱兆丽, 韦亚平. 谈江南水乡历史地段的特色与保护. 城市规划, 1998, (3): 46-50.

[Sha Chunyuan, Zhu Zhaoli, Wei Yaping.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area in Jiangnan region. City Planning Review, 1998, (3): 46-50.]

[30]
徐习军, 曹峰, 李芬芬. 城市记忆的保护与延存.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10): 5-8.

[Xu Xijun, Cao Feng, Li Fenfen.Protection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city's memories. Urban Studies, 2010, 17(10): 5-8.]

[31]
杨俊宴, 谭瑛, 吴明伟. 基于传统城市肌理的城市设计研究: 南京南捕厅街区的实践与探索. 城市规划, 2009, 33(12): 87-92.

[Yang Junyan, Tan Ying, Wu Mingwei.Urban design study of traditional urban textur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Nanbuting block in Nanjing.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9, 33(12): 87-92.]

[32]
殷帆, 刘鲁, 汪芳. 历史地段保护和更新的原真性研究. 国际城市规划, 2010, 25(3): 76-80.

[Yin Fan, Liu Lu, Wang Fang.Research on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historical distri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0, 25(3): 76-80.]

[33]
汪芳, 李文豪, 金燕妮. 基于遗产保护的城市线型游憩空间(LRG)研究. 华中建筑, 2008, 26(7): 170-172.

[Wang Fang, Li Wenhao, Jin Yanni.Urban linear recreation space found on heritage protection. Huazhong Architecture, 2008, 26(7): 170-172.]

[34]
李爱云, 吴海涛. 古城改造中城市记忆保留方法初探. 广西社会科学, 2010, (8): 124-126.

[Li Aiyun, Wu Haitao.Method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of city memory retention.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2010, (8): 124-126.]

[35]
周向频, 唐静云. 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 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 城市规划学刊, 2009, (5): 107-113.

[Zhou Xiangpin, Tang Jingyun.A study on commercial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planning method of historic district: Taking Jinli, Kuanzhai Lane and Wenshu District as example. Urban Planning Forum, 2009, (5): 107-113.]

[36]
高于萍. 古城镇开发如何应对新休闲时代挑战. 中国生态旅游, 2013, (4): 60-76.

[Gao Yuping.How to cope with the new challenges of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s in leisure era. Chinese Ecological Tourism Magazine, 2013, (4): 60-76.]

[37]
李山石, 刘家明.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街区提升改造研究. 人文地理, 2013, 28(1): 135-140.

[Li Shanshi, Liu Jiaming.Research on historic streets renovation and promotion based on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Nanluogu Lane in Beijing. Human Geography, 2013, 28(1): 135-140.]

[38]
熊礼明, 李映辉. 古镇旅游商业化探讨: 以凤凰古镇为例.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 28(3): 285-288.

[Xiong Liming, Li Yinghui.Study on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 of Fenghuang ancient town.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2, 28(3): 285-288.]

[39]
北京大学“多途径城市化”研究小组. 多途径城市化.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The Research Team of Multiway Urbanization in Peking University. Multiway Urbanization. Beijing: Chinese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13.]

[40]
胡海霞, 杨振之. 古城镇商业业态研究. 软科学, 2010, 24(9): 138-141.

[Hu Haixia, Yang Zhenzhi.The study of commercial forms in ancient towns. Soft Science, 2010, 24(9): 138-141.]

[41]
苗想想, 殷举英, 罗言云. 历史城镇的文化商业旅游发展模式. 城市问题, 2008, (10): 54-58.

[Miao Xiangxiang, Yin Juying, Luo Yanyun.Mo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commercial tourism in historical towns. Urban Problems, 2008, (10): 54-58.]

[42]
林强, 梅媚. 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的空间营造途径.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19): 18-186.

[Lin Qiang, Mei Mei, Space construction in urban historic district renovation. 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 2009, (19): 18-186.]

[43]
王志芳, 孙鹏. 历史地段型滨水区景观保护的内容和处理手法探析. 中国园林, 2000, 16(72): 36-39.

[Wang Zhifang, Sun Peng.Landscape features and treatments in historic waterfront preservatio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0, 16(72): 36-39.]

[44]
朱蓉. 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 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探讨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 南方建筑, 2006, (11): 5-9.

[Zhu Rong.Collective memory of city and urban form: Research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ontinu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South Architecture, 2006, (11): 5-9.]

[45]
Nunally J. Psychometric Theory.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1978: 37-42.

[46]
汪侠, 吴小根, 章锦河, 等.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旅游消费券效用影响因素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12, 31(3): 543-554.

[Wang Xia, Wu Xiaogen, Zhang Jinhe, et al.Investigat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m consumption coupon effect based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pproach: A case study of Hangzhou.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 31(3): 543-554.]

[47]
王山河, 陈烈. 基于结构方程式模型的广州城市形象元素分析评价. 经济地理, 2010, 30(1): 69-74.

[Wang Shanhe, Chenlie. Evaluation of city image elements of Guangzhou based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30(1): 69-74.]

[48]
Steiger J H.Structure model evaluation and modification: An interval estimation approach.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1990, (25): 173-180.

[49]
黄颖华, 黄福才. 旅游者感知价值模型、测度与实证研究. 旅游学刊, 2007, 22(8): 42-47.

[Huang Yinhua, Huang Fucai.Tourists' perceived value model and its measurement: An empirical study. Tourism Tribune, 2007, 22(8): 42-47.]

[50]
鲍德里亚著. 消费社会. 刘成富, 全志钢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Baudrillard. Consumer Society. Translated by Liu Chengfu, Quan Zhigang.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0.]

[51]
季建乐. 夫子庙步行商业街区的不足与改进. 城市问题, 2010, (2): 28-34.

[Ji Jianle.Deficiency and improvement of Confucius Temple commercial block. Urban Problems, 2010, (2): 28-34.]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