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旅游视域下的中国边疆研究

  • 李燕琴 ,
  • 束晟
展开
  •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作者简介:李燕琴(1971- ),女,河北香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区旅游、生态旅游、游客管理等。E-mail:

收稿日期: 2014-10-16

  要求修回日期: 2014-12-24

  网络出版日期: 2015-03-10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3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

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1112KYZY17)

Focus on frontier research in China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 LI Yanqin ,
  • SHU Sheng
Expand
  • Management Schoo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Received date: 2014-10-16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4-12-24

  Online published: 2015-03-10

Copyright

《地理研究》编辑部

摘要

旅游业是中国边疆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多样化手段之一。领土边疆与文化边疆叠合、边疆开发与旅游发展过程耦合,是中国边疆旅游的最大特色,由此带来更加复杂的空间、时间场域,为中国旅游地理学者提供了宏阔的研究视域。作为有潜力的冷点研究,边疆旅游是旅游地理学结合中国现实的新增长点,在第三次边疆研究热潮中旅游学者应有所作为。在综述中西边疆旅游文献基础上,力图通过内涵与外延界定破解中国边疆旅游之题,提出狭义边疆旅游由县域边境旅游和海岛旅游组成,广义边疆旅游为黑河—腾冲一线以西的民族旅游。边疆开发与旅游发展耦合过程、旅游发展引发的边疆人口迁移、对边疆旅游需求的理解与供给管理、海岛可持续旅游开发等是当下边疆旅游研究的重要方向。边疆旅游概念界定与研究主题明晰有利于开拓符合中国地理、文化特征的可持续旅游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

李燕琴 , 束晟 . 聚焦旅游视域下的中国边疆研究[J]. 地理研究, 2015 , 34(3) : 407 -421 . DOI: 10.11821/dlyj201503002

Abstract

Tourism is not only considered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rontier areas, but also one of many ways for protecting core national interests. In this paper, the pertinent literature is reviewed. It is concluded that: (1) The research for frontier tourism began after R.W. Bulter aroused attention upon frontier areas. (2) The general attitude among western scholars is that practice was combined closely with research in the limited frontier area studies. During the post-frontier era, scholars from Europe and America concentrated on the study of their own individual borderlands and focused on the tourist demand and trans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they had more territorial frontiers rather than cultural frontiers. On the other hand, scholars from Australia and Canada were more concentrated on how the tourism promotes the local communities' development in peripheral areas away from the center and how it protects cultural divers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frontiers. (3) Borderland tourism studies based on economic perspective dominates in China and frontier tourism studies focused on cultural perspective have surged in recent years. Spreading from borderlands-only to other frontier areas brings the growth of research fields and draws attention to both sides of frontier economy and cultural preservation, which is good for th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frontiers and the stability of frontier communities.To sum up, the paper makes an attempt to interpret the subject of China's frontier tourism by defining the connotations and denominations, and proposes that narrowly defined frontier tourism consists of borderland tourism and island tourism, while the generalized frontier tourism refers to ethnic tourism in the areas west of the Heihe-Tengchong line (Hu Huanyong Line). The clear themes of frontier tourism research and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are good for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 research that fit Chinese geograph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several important research issues are: (1) Th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coupling processes of the frontie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ime dimension. The two processes started in the same period in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ving an independent research process. (2) The research of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is caused by frontie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space dimension. (3) One of the subjects in practice level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demands for frontier tourism such as the element of Chinese frontier mytholog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s who are attracted by frontier mythologies. (4) Another subject in the practice level is the management of supply for frontier tourism. (5)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sland tourism should be strengthened.

1 引言

边疆是中国当下最活跃的政治空间与经济地带,北部陆疆的稳固与安全,东南海疆的领土争端,皆关乎国家发展之大局。为夯实固疆之基,201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地级三沙市;2013年习近平主席中亚访问时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2014年国务院同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设立县级市[1],推动其成为丝路经济带核心支点。伴随地域活跃度增强,边疆不再仅为史学家和政治家关注,更多学者开始注意到边疆研究价值。金晓哲等[2]对英文文献调研发现边疆研究一直为欧美人文地理学界所重视,并有效“促进了地理学的理论建构”,进而提出人文地理学在边疆研究中的地位需加强。旅游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关联性学科,在旅游活动日益普遍的大背景下,更应有所作为。
中国陆疆与海疆之丰,放眼世界,具有鲜明特色。绵延达2.2万km的陆地边境线与14个国家接壤;从鸭绿江口到曾母暗沙南北4000多公里的海疆国土上,超过500 m2的岛屿达7300多个[3]。从地理场域看,中国边疆集中了最为壮观的高山大河、最为幽丽的海岛,拥有魅力独具的旅游资源。仅陆疆而言,据钟林生等[4]测评,边境县域内共有61处五级旅游资源单体和237处四级旅游资源单体,不仅数量繁多,且体量较大、类型丰富、组合度好。边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也获得了国际社会认可,近3年中国获批的6项世界遗产中5项与边疆省份有关,包括2012年云南澄江化石遗址、内蒙古元上都遗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2013年新疆天山、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获批;2014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获世界遗产大会批准[5]。边疆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对市场的巨大拉力,经济发展则带来了边疆旅游需求增长和边疆交通廊道建设。2012年中国人均GDP超6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据国际经验,游客对探险、文化、生态等深度旅游产品的需求随之增长,边疆旅游发展逢历史契机。经济发展也促进了边疆内外交通的改善,2014年西藏拉日铁路通车、兰新高铁建成,都降低了边疆旅游者的流动阻力。而伴随欧亚、中亚、泛亚等多条跨境高铁筹建,特别是2014年已正式动工的泛亚高铁,使云南从中国边缘变成沟通东盟南亚国家的前沿,由此中国与周边国家旅游合作新格局将开启。综上所述,旅游与边疆研究的结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与现实的迫切性。
中国旅游地理学者一直在关注边疆,尤其近两年。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200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边境旅游与社区旅游”国际会议。2013年以“边地”代替“边境”,在喀纳斯举办了“旅游景观与边地旅游”国际研讨会,探讨旅游作为全球化进程重要方面在发展边远地区中所担当的角色等问题[6]。2014年,多名学者在《资源科学》第6期开“中国陆地边境旅游研究”之专栏,从研究进展[7]、发展阶段与格局[8]、入境旅游市场[9]、边境县域旅游资源评价[4]、竞争力评价[10]等多角度综合剖析边境旅游,凸显了旅游视域下边境研究的重要价值。但与社区旅游、节事旅游、遗产旅游、城市旅游等近年新兴和热点的研究领域[11]相比,边疆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其旅游发展远未获得地理学者足够重视,成果更是寥寥,与当下边疆旅游供给与需求的迅猛增长极不匹配。为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在旅游视域下对边疆进行探讨。本文在全面综述中西相关文献基础上,力图聚焦“边疆旅游”这一模糊的研究视角,使目前隐在的相关研究,在明确的命题之下得以系统展开和推进。界定了中国边疆旅游之内涵与外延;提出要突破“边境旅游”专注经济发展之局限,将更多人文关怀注入“边疆旅游”研究主题,践行保继刚所归纳并倡导的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12]之研究准则;并初步阐释边疆旅游未来研究之重要方向。
西方理论简单嫁接于中国实践引发了诸多“水土不服”,理论易学,但如何秉承其科学精神,应用于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空间,使中国旅游研究更“接地气”,却需要花大气力。生态旅游最早兴盛于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美国发展为可持续旅游,在欧洲体现为乡村旅游[13],在英国正以负责任的旅游形式推进[14],而泛化的中国“生态旅游”却不被认同于“ecotourism”[15],因此,需要深究中国地理格局的典型特征,开拓符合中国地域、文化特点的可持续旅游研究主题,边疆旅游是一种尝试。

2 热与冷:中国边疆与边疆旅游研究

2.1 中国边疆与边疆旅游研究

边疆是国家间利益角逐的前沿,相对内地或中心而言,边疆虽居疆域之边缘地带,但于国家发展之重要性绝不亚于首都和核心区[16]。袁剑认为,边疆问题与政治问题、族群问题皆为现实人类社会之热点,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三个问题导致了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的人类诸多大型冲突与战争[17]。自19世纪中叶,中国被迫多次割地赔款,边疆危机空前严重,边疆研究受到许多学者关注[18]。出于“以史为鉴”的考虑,早期边疆研究以史地为重;在外患日亟与国人致力于构建民族国家的背景下,20世纪30-40年代迎来边疆研究的又一“黄金时期”,李安宅的《边疆社会工作》[19]等扛鼎之作面世、《禹贡》和《边政公论》等重要刊物创刊、“边政学会”和“边疆学会”等社团兴起[20]。这一时期的边疆研究讲究“经世致用”,由历史地理视角向社会科学转向,特别令人瞩目的是边政学勃然兴起,其研究范式讲求多学科参与,尤其侧重人类学和政治学等新兴学科,现实的针对性强,为边疆的治理和稳定作出了贡献。
1949年后,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在大陆一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科,甚至大学也停办相关专业,边疆研究被迫转向民族问题研究[18]。20世纪80年代以来,边疆研究重新启动,首先是历史学界从民族史、地方史和中外关系史的视角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21]。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大,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加紧在利益边疆上的争夺,中国边疆(含海疆和陆疆)局势出现新的动向,边疆研究因具有巩固疆域的经世之用而再度升温,“边政学”也重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同期与“边疆”、“边政”相关的学术论文呈现倍增之态势。在此阶段,日益呈现出以边疆为本位或“中心”来考察问题的思维模式,构筑“中国边疆学”[22-24],使其走向独立学科[25]的呼声渐盛。厉声[26]和马大正[27]等认为80年代以来边疆研究的第三次高潮开启,现已进入深化阶段,面对现实问题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是该阶段的重要特征。
新形势下,国土安全已不是国家对边疆的唯一诉求,如何发展边疆,缩小边疆与内地的差距变成重要的国家战略。2000年,国家“兴边富民”行动正式实施,边疆发展问题被逐渐纳入到国家话语系统中,自此,探讨边疆新的发展路径就成为边疆研究贴近现实的重要面向之一。学术论坛是对社会热点关切的呼应,也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2010年,首届“边疆发展中国论坛”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论坛力图构建边疆和民族地区发展研究领域的高端学术平台;2011年12月,环球时报、新浪网等机构评选出“中国十大边疆重镇”,使之成为战略、文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典范。其后,主办方每年召开“中国边疆重镇”高峰论坛,邀请相关学者、边疆城镇代表共同参与,一起探讨边疆发展新思路。
旅游业是边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马勇认为边疆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最具开发潜力,选择旅游发展模式作为兴边富民行动的产业选择,应具有优先地位[28]。“兴边富民”行动“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特别提出边疆地区要“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开发具有边境特色的重点旅游景区和线路,鼓励发展边境旅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农业旅游等特色旅游”[29]。王兴斌认为[30],在国务院文件中,如此明确地提出大力发展边境旅游,实不多见,该规划为边境旅游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水平上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指向。魏小安更提出边疆地区稳定与否,涉及到整个国家的安全,“十二五”期间民族旅游、边疆旅游一定要成为重中之重,建议围绕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构建边境旅游长廊,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31]。好的研究是要有经国济世的现实关怀,诚如戴斌所言[32],“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旅游学人以伟大的使命,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也迫切需要中国旅游学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非纯粹意义上的学术创作”,中国的旅游学者“必须紧密贴合实践、引领实践”,故此在关系国家安全、民族发展的第三次边疆研究热潮中旅游学者应有所作为。
回顾过去,鉴于中国旅游业始于1979年,真正发展于1999年[33]的大背景,致使旅游学者在边疆研究的数次高潮中长期处于“失语”状态。中国知网的统计显示(表1):①边疆研究之“热”与边疆旅游研究之“冷”表现突出,篇名中含“边疆”或“边境”的文献达12057篇之众,而同时含有“边疆”和“旅游”或“边境”和“旅游”文献250篇,占比仅有2.07%;②“边疆旅游”研究严重滞后于“边疆”研究,“边疆”的论文有记载于20世纪30年代,“边疆旅游”则始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相隔半个世纪之久;③“边疆”和“边疆旅游”研究主题2008年以来皆呈现迅猛增长态势,近6年的研究分别占各自文献总量的51.79%和60%;④“边疆旅游”主题下的“边境旅游”研究总量相对较大,达82%;而“边疆”层面的旅游研究近年升温最为迅猛,最近6年文献量占全部的75.56%。
Tab. 1 Statistics for "frontier" and "frontier tourism" papers in CNKI

表1 中国知网之“边疆”与“边疆旅游”文献统计

研究主题 篇名(“模糊”查询) 合计 2008-2013年 2000-2007年 2000年前
边疆旅游 边疆旅游 45 34 8 3
其中期刊和会议论文 42 31 8 3(1989)
硕博论文 3 3(2011) 0 0
边境旅游 205 116 61 28
其中期刊和会议论文 192 106 58 28(1993)
硕博论文 13 10 3(2004) 0
边疆 边疆 6340 3474 1472 1394
其中期刊和会议论文 6134 3316 1424 1394(1950)
硕博论文 206 158 48(2002) 0
边境 5717 2770 1618 1329
其中期刊和会议论文 5440 2561 1550 1329(1938)
硕博论文 277 209 68(2000) 0

注:①2014年7月统计。文献分期依据一则考虑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二则依据典型事件,2000年国家“兴边富民”行动正式实施,2008年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引发国家间利益边疆之争加剧;②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涵盖“期刊”、“特色期刊”、“国内会议”、“国际会议”、“学术辑刊”、“商业评论”6个数据库。③括号内数字为出现第1篇该类文献的年份。

可见,虽处萌芽阶段,但从“旅游”角度研究“边疆发展”正在成为一种趋势。2011年,孙九霞[34]提出,旅游业不仅是边疆的一种经济发展手段,而且是使其融入中心、“去边缘化”的重要动力,遗憾的是,旅游研究中边疆视角一直处于缺失状态。该观点很快得到其他学者回应,黄华[35]认为,边疆旅游研究的深度和数量却显不足;谢小芹[36]则以实例展现出旅游对边疆“去边缘化”的多功能性,以丰富边疆旅游研究成果。

2.2 从“边境旅游”到“边疆旅游”研究

边境旅游是传统涉“边”旅游研究的主体,中国知网查找到250篇相关文献,边境旅游达205篇,边疆旅游仅45篇。中国边境旅游以1987年辽宁丹东—朝鲜新义州一日游的旅游线路推出为肇始[37],1997年边境旅游发展进入关键期,当年10月国家旅游局颁布《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将边境旅游定义为“经批准的旅行社组织和接待中国及毗邻国家的公民,集体从指定的口岸出入境,在双方政府商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同年,张广瑞出版专著《中国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系统研究了中国边境旅游的发展背景、过程、类型特点和战略选择[38],将边境旅游视为“边境地区社会经济繁荣的启动器”,建议从“满足国民日益增加的旅游需求的高度来认识”[39]。后来的边境旅游研究继承了这种经济的、基于游客需求的视角。
近年,边疆旅游研究则呈现高速增长之态势,累计文献量虽然仅有45篇,但34篇文献都发表于2008年后。对“边疆旅游”与“边境旅游”文献之关键词分类统计表明(表2):①边境旅游研究多“经济”视角,不仅从宏观的“策略”、“战略”、“对策”层面探讨,也关注如何从“入境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入境旅游”的设计上进行“旅游开发”;②边疆旅游研究青睐“文化”视角,从“民族生态文化”、“边疆文化”等多角度出发,不仅关注“文化安全”、“文化保护”、“文化自觉”等一般性问题,而且涉及到“地方依恋”、“去边缘化”、民族“语言”保护等与旅游相关的深层次问题;③从研究区域上看,边境旅游多“中俄”、“中越”等“跨国”视角,边疆旅游则多“民族”视角。
Tab. 2 Keyword statistics for frontier tourism and borderland tourism literature

表2 边疆旅游与边境旅游文献关键词统计

边疆旅游(45篇) 边境旅游(205篇)
研究
区域
边疆民族地区(7)、西双版纳(4)、民族地区(3)、
西南边疆(3)、边疆省区(2)、新疆(2)、云南(2)、
齐齐哈尔(2)、边疆少数民族地区(1)、乡村旅游(1)、
(沧源)临空经济区(1)
新疆(7)、黑龙江省(7)、黑龙江(4)、广西(6)、
俄罗斯(5)、黑河(4)、广西边境地区(4)、越南(4)、
中越边境旅游(4)、中越边境(3)、中俄(3)、
崇左市(2)、丹东(2)、云南边境旅游(2)、云南省(2)
文化 文化(2)、民族生态文化(2)、文化安全(2)、去边缘化(2)、
边疆少数民族(2)、历史文化旅游资源(2)、文化旅游产业(2)、
边疆文化(1)、文化保护(1)、文化自觉(1)、文化旅游(1)、
边疆文化旅游(1)、地方依恋(1)、语言功能(1)、旅游文本翻译(1)
海洋文化(2)
经济 旅游开发(3)、旅游业(2)、旅游资源(2)、
跨国旅游(1)、易货旅游(1)、旅游核心竞争力(1)、培育和提升(1)
对策(9)、发展(6)、旅游开发(5)、发展对策(5)、
SWOT分析(4)、战略(4)、发展战略(3)、发展模式(3)、
入境一日游(2)、精品旅游线路(2)、跨国旅游(2)、
边境贸易(2)、开发模式(2)、发展策略(2)、
策略措施(2)、战略意义(2)、入境旅游(2)
发展
模式
国际合作(2)、旅游循环经济(2)、
跨境区域合作(1)、感知风险(1) 、产业创新(1)
合作(5)、可持续发展、(3)国际合作(2)、
地缘通道优势(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

注:括号中数字为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不含“边境旅游”、“旅游”、“边境”、“边疆旅游”、“边疆”、“中国”、“边境地区”等一般性关键词。

上述统计分析彰显了从“边境旅游”拓展到狭义乃至广义“边疆旅游”研究的重要价值,将把边疆旅游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从对带状“边境”的关注到面状“边疆”的关怀,不仅是研究区域的拓展,更兼顾到边疆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双重诉求,小而言之有利于边疆可持续、负责任的旅游发展,大而言之有利于和谐、稳定的边疆社区与社会建设。一味聚焦于“经济”,多倾向于从如何满足“游客需求”的角度来拓展客源;“文化”则与“边民”,即生活于边疆之人有关,声息于斯的“边民”有着与主流社会不同的文化[40],对边疆“他文化”的保护与尊重,关乎“边民”身份的归属、安全感的建立,而这些正是边疆社区乃至社会稳定的本源。

3 西方语境下的边疆旅游研究

3.1 西方边境旅游研究

2014年7月在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Thomson Scientific)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frontier tourism”(边疆旅游)、“borderland tourism”(边境旅游)、“cross-border tourism”(跨界旅游)为主题进行检索可获得文献240篇,去除一些书摘和关联性不大的论文,有效文献168篇,将其导入引文分析软件HistCite,在其绘制的文献网络图谱中选取15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发现全部为边境旅游文献,显示了在西方语境下与中国相似的强边境旅游研究倾向。
边疆和边境旅游研究共同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巴特勒对“边疆”这一独特旅游目的地的关注,当时恰在滑铁卢大学地理系攻读博士学位的蒂莫西(Timothy)受到老师巴特勒的影响,对边境旅游进行了系统研究,成为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15篇代表性文献中,4篇与蒂莫西的工作有关,特别是其1995年发表于《Tourism management》的“Political boundaries and tourism-borders as tourist attractions”一文奠定了边境旅游研究的重要基础。该文[41]将边境旅游依跨越难度和文化差异划分为四类:A、跨越难、文化差异大,如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边境区;B、跨越难、文化差异小,如中国和蒙古边境区;C、跨越易、文化差异大,如希腊和土耳其边境区;D、跨越易、文化差异小,如美国和加拿大边境区。蒂莫西认为从A到D类,感兴趣的旅游者也由普洛特(Plot)所称的异我中心(allocentric)旅游者向自我中心(psychocentric)旅游者转变。纵观15篇代表性文献,案例区以美加、欧洲边境地区、新马印尼增长三角为主,皆属于D类,旅游性质多为以自我中心旅游者占多的大众旅游。
蒂莫西(Timothy)[41]在文中还归纳了与边境有关的主要旅游吸引物,多成为之后研究的重点,即跨境购物[42-44]、边镇赌博、州/省立游客中心、边境飞地[45]。总体看,15篇代表性文献多倾向于游客感知[43,46]、经济影响[47-49]视角,强调在经济联盟[48,50-52]的大背景下如何创造一个无边境的世界,为旅游发展提供更多机会[47,49],因此合作成为边境旅游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格尔曼(Gelman)[53]少有的从文化视角探讨了以色列边境代表性景观如何兼具恐惧与希望的元素,既有对冲突核心的表达,又有对未来和平的祈祷。韦登菲尔德(Weidenfeld)[54]则以独特视角关注了旅游对知识转移和革新的潜在贡献,为跨境区域革新系统(cross border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BRIS)提出了概念性框架,强化了边境旅游研究的文化面向(表3)。
Tab. 3 Important English literature of borderland tourism

表3 边境旅游的重要英文文献

研究者 发表时间 LCS GCS 案例地 研究主题
Timothy[41] 1995年 6 28 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政治边界
Timothy等[42] 1995年 8 42 美国和加拿大边境 跨境购物
Chang[49] 2001年 2 5 新加坡 亚洲跨境区域旅游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Timothy等[46] 2003年 3 6 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的和平公园 旅游者对边境障碍的感知
Sparke等[50] 2004年 1 37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增长三角(IMS-GT) 如何创造一个无边境世界的典范
Prokkola[47] 2007年 5 11 瑞典—芬兰边境北极圈地区 欧洲跨境区域化给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Gelbman[53] 2008年 3 14 以色列边境 描述并分析表达以色列边境旅游吸引物代表性景观的文化因素
Spierings等[44] 2008年 3 15 欧洲边境地区 跨境购物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Hampton[48] 2010年 1 3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增长三角 新加坡人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跨境旅游带给当地社区的经济影响
Nilsson等[52] 2010年 2 3 波罗的海地区 欧盟跨境协作计划INTERREG与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跨境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Prokkola[51] 2010年 2 5 瑞典—芬兰边境 从旅游角度看边境景观的转型
Gelbman等[45] 2011年 3 8 比利时的Baarle-Hertog、荷兰的Baarle-Nassau 边境飞地的旅游发展
Prokkola[55] 2011年 0 1 瑞典、芬兰、挪威、俄罗斯 涉及旅游发展协调的欧盟跨境协作计划INTERREG III之北极冰帽区子计划的管理和实施
Spierings等[43] 2013年 0 0 欧洲荷兰—德国的莱茵河—瓦尔河地区 从跨境(非)购物者的感知、动机和实践分析其如何应对跨境的差异性与陌生感
Weidenfeld[54] 2013年 0 0 欧洲边境地区 旅游对知识转移和创新的影响

注:LCS为本地引用次数,GCS为总被引次数。

3.2 西方边疆旅游研究

在西方语境下,边疆旅游同样是一个非主流的研究视角。学术会议对边疆旅游则有重点关注,1998年在以色列贝尔谢巴(Beer Sheva)召开了“边疆地区城市发展挑战与作用”的国际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边疆区域的旅游发展,2002年在此基础上出版的专著《Tourism in frontier areas》,夯实了边疆旅游研究的学术地位[56]。该书第一节“边疆区域的旅游发展:问题与方法”(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frontier regions: Issues and approaches)由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重要贡献者——加拿大著名地理学者巴特勒(Butler)撰写,该文是边疆旅游研究的奠基之作。利用Google Scholar搜罗上述文献的引文,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得的边疆旅游相关论文初步构成了有几十篇容量的边疆旅游文献库,依据引用次数、期刊级别等指标综合评价,选取出10篇代表性文献。
在《边疆区域旅游》一书序言中,边疆被认定为与中心相对的“边缘”(peripheral)[56],一方面“边疆”有着无可匹敌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匮乏又限制了旅游者进入。该书所引巴特勒对边疆旅游的论述首次发表于1996年出版的《Frontier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57],系统分析了关乎边疆旅游发展的各种问题与方法。巴特勒认为目前西方多数旅游者已有更多时间和金钱去更远的地方旅行,而作为独特的地理单元,边疆神话始终对生态旅游者和探险旅行者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如何发展边疆旅游?巴特勒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如: 不仅要管理旅游供给方,也要管控需求方,如游客的类型和数量; 必须认识到旅游不仅关乎区域经济结构,也关系生态和社会文化系统; 任何长期、可持续的旅游政策都必须体现公平与责任。巴特勒认为边疆是动态的,旅游发展前系统而适当的规划有利于边疆地区保持和延长吸引力,其旅游和游憩价值并不排斥边疆其他的发展选择。
分析边疆旅游代表性文献并结合研究经验,发现: 边疆旅游研究秉持了因地治学的原则,案例地或作者来源地以澳大利亚、加拿大、非洲、尼泊尔等具有丰富“边地”旅游资源的国家和地区为主; 边疆旅游与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58,59]密不可分,社区生态旅游(community based ecotourism, CBET)和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pro-poor tourism, PPT)与边疆旅游关系尤其密切,对其文献挖掘有利于隐在边疆旅游研究视角的显性化; 边疆旅游是追寻边疆神话的“发现之旅”,具探险旅游特性[59]。明信片是传播和表现边疆神话的重要途径[60],拥有探险家一样非凡的旅行体验成为边疆旅游的真正动机[61,62]之一。而尤里克(Zurick)[59]对尼泊尔边远地区研究表明,探险旅游者从“中心”到“边缘”的移动产生了一个独特的旅游空间结构,有利于边疆旅游目的地发育形成; 边疆旅游研究注重文化与社区视角。斯皮伦伯格(Spierenburg)[63]对非南部跨境自然保护区研究显示,白人精英和当地居民在公园建设目标和颂扬意义方面有分歧,而公园最终建设理念和实际掌控权往往归于有资本的白人精英。也有学者从荒野和文化导游的地方认同视角分析了加拿大偏远地区的可持续旅游目标实现[58]; 边疆旅游与地缘政治存在联系。政治敏感性是边疆旅游的突出特征,旅游文化现象有时是各方力量角逐的政治表现[63],而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分界、军事观察点和纪念方式等作为旅游吸引物则可发挥促进和平与合作的教育意义[64](表4)。
Tab. 4 Important English literature of frontier tourism

表4 边疆旅游的重要英文文献

研究者 发表时间 GCS 案例地/来源地 研究主题
Zurick[59] 1992 34 尼泊尔 偏远边疆的探险旅行和可持续旅游发展
Butler[65] 1996 39 加拿大 边疆地区旅游发展的问题和方法
Hall[66] 2001 59 澳大利亚 最后的边疆——海洋和海岸带旅游的可持续管理
Waitt等[60] 2002 52 澳大利亚金伯利地区 明信片在传播澳大利亚边疆神话方面的作用
Krakover等[67] 2004 10 以色列 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中心与边缘区的旅游发展经验
Laing等[61] 2009 20 澳大利亚 探险者非凡边疆旅行体验后的象征与意象表达
Gelbman等[64] 2010 12 以色列-约旦边界的和平岛、东南亚“金三角”地区、柏林墙 从敌对的边界到旅游吸引物
Laing等[62] 2011 4 澳大利亚 边疆旅游动机的本质是实现神话故事的再现
Spierenburg[63] 2011 1 非洲南部 南部非洲跨边域的基于社区的自然保护区与旅游
De La Barre[58] 2013 5 加拿大育空地区 加拿大偏远地区地方认同和可持续旅游的关系

4 内涵与外延:中国边疆旅游之定义

边疆具有动态性[57],欧洲在11-13世纪完成了拓边殖民运动[68],美国始自1783年的西进运动至1890年联邦人口调查局正式宣布美国“边疆”消失为止[69],现代旅游业则在二次大战后方步入快速发展期,边疆运动与旅游发展的错位是导致边疆旅游研究视角“缺失”的主因。但边疆始终是极具魅力的地点,是全球化时代稀缺的旅游资源,娱乐帝国巴黎迪斯尼乐园五个主题园区之一即为“边域世界”,另外三个“冒险世界”、“幻想世界”及“探索世界”,也与边疆元素密切相关,可见边疆游憩价值之所在。
如果说历史的原因使“缺失”成为边疆旅游研究的一个基本事实,接下来的重要论题即是“如何开启旅游领域边疆探索的面向”,“如何找寻一个缺失的研究视角”,所有好的科学都由定义开始[70],边疆旅游研究也不例外,故首先要界定清楚中国边疆旅游之内涵与外延。

4.1 边疆的双重含义

边疆旅游的界定源于对边疆的理解。中国边疆包括陆疆和海疆,陆疆一直是各方讨论之焦点,海疆在20世纪90年代后得到更多关注。边疆对内地而言[19],兼具两层含义:
一是地理意义上的边疆,即“领土边疆”,指临边境线的区域。省区层面的陆疆包括黑、吉、辽、内蒙古、甘、新、藏、滇、桂9省区,县(团)层面则指9省区下136个陆地边境县及新疆58个边境团场。海疆的认定比较复杂,马大正[27]认为当代中国海疆指从鸭绿江口到曾母暗沙南北4000多公里,东西宽700~1600公里的区域,在此广阔的海疆国土上,岛屿数量众多。2012年国家海洋局公布实施的《全国海岛保护规划》显示[3],中国500 m2以上的岛屿就有7300多个,海岛岸线总长14000多km,2007年全国海岛人口约547万人(不包括港、澳、台和海南岛),旅游娱乐用岛73个。
二是文化意义上的边疆,即“文化边疆”,指具有不同于内地的历史、民族、文化之特点的区域。中国的边疆学者在言说“边疆”的时候,通常指向并非地理,而是文化[40]。即使是地理学者,也认为把边疆仅仅理解为领土边疆,存在着局限性[16]。李安宅[19]很早就注意到,“惟其不在方位,故东南沿海各省区已在边界而不算边疆”,相反,“甚至于国土中心如川、甘、青、康的交界藏名安多区者”,虽无一寸边境线,“也都成了边疆”。进一步阐明,文化的边疆实以地形的边疆作基础,河谷、平原、盆地不是边疆;高原、沙碛、茂草、森林才算边疆。这与金晓哲等[16]对英文语境下的“边疆”的考证结果相似,即在美国除具有与中国相似的领土边疆的涵义外,更普遍的涵义是位于居住区与无人居住区之间的地带,即从定量角度来看,人口密度在每平方英里2~6人的地区[71]。如在美国的新奥尔良——一个并不靠近国界的州,那里的居民经常会用“这里不是美国”来表达此地是“美国边疆”的涵义[72]

4.2 中国边疆旅游的内涵与外延

鉴于“边疆”的双重含义,“边疆旅游”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边疆旅游”以县(团)层面的陆疆以及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海岛(不包括港、澳、台和海南岛)为基础,兼具“领土边疆”和“文化边疆”之意涵,形式上体现为“边境旅游”和“海岛旅游”(图1)。县(团)陆疆常被学术界称为“小边疆”,也是国家“兴边富民”行动的范围所在;省区层面的陆疆有“大边疆”之称,但黑、吉、辽等省份的大部分地区不具有“文化边疆”之特征,故未采纳。学界主流的边疆界定仍以陆疆为主,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成为可能,特别是据1982年联合国通过的海洋法公约,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属于国家管辖范围,海疆价值突显。近年日本、菲律宾因此与中国频繁出现“岛屿争端”,以和平的方式开发海岛、捍卫主权、强化海疆意识,显得尤其迫切。2012年4月,国家海洋局公布实施《全国海岛保护规划》[3],规划特别提出要“加快边远海岛渔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同年7月,三沙市作为海南省的地级市正式成立,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该区域地域辽阔,风景优美,海岛、滩涂、海洋生物、阳光沙滩等海洋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在三沙开展海洋旅游活动,不仅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同时具有长远的政治意义,是维护南海主权最有效的形式之一[73]
除狭义“边疆旅游”所涉之区域,广义“边疆旅游”还包括西部省份中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区,主要从“文化边疆”视角加以界定,形式上体现为西部地区的“民族旅游”(图1)。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使得“东稠西稀”的人口格局以及“东强西弱”经济格局形成已久。早在1935年,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就提出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黑河—腾冲线。这条线不仅是人口的分界线、地理的分界线、气候的分界线、历史的分界线,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东部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传统中国,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西部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国[74]。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启动,其规定范围除内蒙古、甘、新、藏、滇、桂6个边境省区外,还包括黑河—腾冲一线左近的陕、宁、青、川、渝、贵6省区和直辖市。统计表明,胡焕庸的发现至今依旧试用,西部省份面积约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仅占全国的25%,国内生产总值只占15%。考虑到陕、川、渝等省市内部文化、经济差异明显,鉴于“文化边疆”之意涵,建议广义“边疆旅游”从县区层面考量,重点关注与内地文化差异明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Fig. 1 Narrow meaning and broad meaning of frontier tourism

图1 狭义与广义的边疆旅游

5 结论与讨论

边疆旅游研究源于巴特勒对边疆这一独特旅游目的地的关注,因地治学、紧密结合实践是西方学者在有限研究中呈现的普遍态度。后边疆时代的欧美少文化之边地,多领土之边界,故以边境研究为主,强调游客需求视角与跨国经济合作;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少陆地之疆界,多偏远的文化边疆,学者则多基于广义边疆视角,关注远离国家“中心”的“边缘”区如何通过旅游实现社区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中国边疆具领土和文化双重特征,陆疆与14个国家接壤,又有诸多有着各自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居住于上,拥有边疆即民族的特点[75]。地域边缘性、文化异质性、人口稀少性、经济贫弱型、政治敏感性构成了中国边疆的基本特征,它们使得其地缘场域、利益场域和社会心理场域极其复杂,因此中国边疆旅游发展进程更易出现矛盾与冲突,威胁政治敏感区域的社会安定,故需从广狭双维度理解边疆旅游,应对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予以综合关注。
中国边疆旅游研究目前还很有限,但已显现出研究渐增之趋势,在边疆研究再入高潮之际,旅游学者要改变“失语”之态也正成为业界不约而同的共识,因此中国边疆旅游研究可谓是有潜力的冷点研究,是旅游地理学结合中国现实的新增长点。关于边疆旅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鉴于边境旅游已获得颇多学者关注,在此主要就相对冷点的广义边疆旅游和海岛旅游进行讨论。
(1)时间维度上边疆开发与旅游发展耦合过程研究。在中国二者同时开启,在欧美则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立进程,两个过程相互影响(耦合)共同作用于中国边疆,将使旅游地生命周期呈现更为复杂的特性。耦合过程的演变规律如何?何时相互促进?何时相互削减?哪一阶段可能面临的社会冲突最大?能否建立耦合过程模型实现更好的监测与管理?最终旅游发展如何推动边疆的“去边缘化”?特殊的耦合过程决定了中国边疆旅游研究没有太多西方经验可资借鉴,由于更多作用力同时存在,在所有涉及时间轴的研究中都有其特殊性,唯此,也为中国旅游地理学者在相关理论研究上提供了广阔空间。
(2)空间维度上旅游发展引发的边疆人口迁移和旅游空间结构研究。1890年美国人口普查报告将“边疆”定义为每平方英里两人或两人以上六人以下的定居地[76],故边疆发展与人口流动密不可分。朱竑(①朱竑教授提供的校对稿,"Drifting" in Lhasa: Cultural Encounter, Contested Modernity, and the Negotiation of Tibetanness”一文将发表在《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关注到“藏漂”群体对地方性的建构与体验,笔者也观察到旅游发展引起边民离散与回归,收入增加使边民淡季离开旺季归来,边疆社区因此呈现淡季空心化。边疆让美国成为各民族的大熔炉[77],中国边疆旅游发展热潮也将重构边疆社区人地、人人关系,外边人被吸引来,当地人去实现“中心梦”,市场推动下的嵌入式社区得以形成。在此过程,地方性和社区感重建、文化多样性保护、社会分化与整合、赋权与福祉改善等诸多问题亟待研究。此外,人的流动也带来资源流动,故旅游被视为是减少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潜在手段[67],如何科学评估旅游对均衡发展的贡献度等问题也需关注。边疆旅游区域经济、人力、社会资本多贫弱,政府政策支持必不可少,但支持方式与力度所遵循的科学规律仍待探索。边疆旅游空间影响要素的识别与分析[78],空间间结构如何优化,重要旅游区与客源城市之间存在怎样的空间关系,是旅游规划、政策制订等工作的基础,特别应予以关注。
(3)实践议题之一是对边疆旅游需求的理解。它关系边疆旅游营销、产品设计、目的地规划等,是保障边疆旅游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研究。需关注中国边疆神话的构成要素、受边疆神话吸引的游客特征、边疆重游者特征、边疆旅游者的社会动机和吸引物动机、边疆移民的心理动机与感知以及基于社区视角的边疆旅游者价值体现等。
(4)实践议题之二是对边疆旅游供给的管理。边疆作为稀缺旅游资源,需科学调控其发展节奏、规划其布局,如云南从西双版纳到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及至当今的腾冲,不同时期重点突出、缓步发展,延长了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政府职能定位、非政府组织作用、旅游对边疆生态与社会文化影响外,家庭旅馆等小微企业发展与法律保障需重点关注。
(5)海岛可持续旅游开发。海岛地区经济普遍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岛在国防安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要求对海岛开发模式慎重选择[79],探索旅游区域联合开发之道,并对旅游影响密切监控。由于旅游发展要素的注入,海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化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也是海岛旅游的研究重点之一[80]
旅游学者介入边疆研究可有效平衡经济学家与人类学者的两极观点,前者重发展而轻传承,后者重文化却在道路探究上得显无力。旅游学者已在可持续旅游、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平衡发展经验,结合边疆旅游地的政治敏感性,未来可进行更深入探索。
致谢:感谢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沙龙提供的交流机会深化了本文思考。论文反复修改期间,多位学者给予中肯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张庆华. 国务院批准新疆设立霍尔果斯市. 伊犁日报, 2014-07-14.

[Zhang Qinghua. The State Council approv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Xinjiang of Huoerguosi city. Yili Daily, 2014-07-14.]

[2]
金晓哲, 林涛, 王茂军. 边疆的空间涵义及其人文地理研究框架. 人文地理, 2008, 23(2): 124-128.

[Jin Xiaozhe, Lin Tao, Wang Maojun.Frontiers' spatial meaning and their research framework in human 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2008, 23(2): 124-128]

[3]
国家海洋局. 国家海洋局公布实施《全国海岛保护规划》. 中华新闻网.2012-04-19.

[State Oceanic Adminstration. Decision of SOA on promulgating and implementing "planning of inlands protection in China". China News. 2012-04-19.]

[4]
钟林生, 张生瑞, 时雨晴, 等. 中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特征评价及其开发策略. 资源科学, 2014, 36(6): 1117-1124.

[Zhong Linsheng, Zhang Shengrui, Shi Yuqing, et al.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strategies of land border tourism resources in China.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6): 1117-1124.]

[5]
文慧. 古老丝路续写新辉煌. 中国艺术报, 2014-06-27.

[Wen Hui. The Silk Road rewrites the new resplendence. China Art, 2014-06-27.]

[6]
孙九霞, 廖婧琳. 在反思与对话中前行: “旅游景观与边地旅游”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旅游学刊, 2013, 28(11): 125-128.

[Sun Jiuxia, Liao Jinglin.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urism landscapes and tourism in marginal areas. Tourism Tribune, 2013, 28(11): 125-128.]

[7]
王新歌, 孔钦钦, 席建超. 边境旅游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资源科学, 2014, 36(6): 1107-1116.

[Wang Xinge, Kong Qinqin, Xi Jianchao.A review of border tourism and implications.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6): 1107-1116.]

[8]
葛全胜, 席建超, 王首琨. 中国边境旅游: 阶段、格局与若干关键战略问题及对策. 资源科学, 2014, 36(6): 1099-1106.

[Ge Quansheng, Xi Jianchao, Wang Shoukun.Development stages, patterns and key strategic questions regarding border tourism in China.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6):1099-1106.]

[9]
宁志中, 杨蕾蕾, 钟林生. 中国陆地边境地区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特征研究. 资源科学, 2014, 36(6): 1125-1132.

[Ning Zhizhong, Yang Leilei, Zhong Linsheng.Spaceti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land border inbound tourist market.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6): 1125-1132.]

[10]
时雨晴, 钟林生, 陈田. 中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 资源科学, 2014, 36(6): 1133-1141.

[Shi Yuqing, Zhong Linsheng, Chen Tian.Evaluation of border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t the county level in China.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6): 1133-1141.]

[11]
保继刚, 尹寿兵, 梁增贤, 等.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2): 1506-1512.

[Bao Jigang, Yin Shoubing, Liang Zengxian, et al.Development report on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 (2005-2011).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12): 1506-1512.]

[12]
保继刚. 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184-1192.

[Bao Jigang.From idealism to realism to rational idealism: Reflection on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in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 64(10): 1184-1192.]

[13]
李燕琴. 基于概念、原则与产品的生态旅游内涵研究. 科技导报, 2004, 22(11): 35-39.

[Li Yanqin.A study on ecotourism connotation based on concept, principles and produc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04, 22(11): 35-39.]

[14]
Goodwin H, Francis J.Ethical and responsible tourism: Consumer trends in the UK.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2003, 9(3): 271-284.

[15]
Buckley R, Cater C, Zhong L S, et al.Shengtai lvyou: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in eco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 35(4): 945-968.

[16]
金晓哲, 林涛. 边疆的类型划分与研究视角.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27(3): 7-10.

[Jin Xiaozhe, Lin Tao.The category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frontier regions.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8, 27(3): 7-10.]

[17]
袁剑. 中国历史中的政治、族群与边疆: 另一张隐在的面孔. 西北民族研究, 2009, 63(4): 108-114.

[Yuan Jian.Politics, ethnic groups and frontiers in Chinese history: The other hidden face. N.W. Ethno-National Studies, 2009, 63(4): 108-114.]

[18]
汪洪亮. 中国边疆研究的近代转型: 20世纪30-40年代边政学的兴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37(5): 137-144.

[Wang Hongliang.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frontiers' research: The rise of the politics of the border area in 1930-40's.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37(5): 137-144.]

[19]
李安宅. 边疆社会工作. 北京: 中华书局, 1946.

[Li Anzhai.The Frontier Social Work.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46.]

[20]
王利平, 张原, 汤芸问, 等.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边疆和边政研究: 李绍明先生访谈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9, 220(12): 34-41.

[Wang Liping, Zhang Yuan, Tang Yunwen, et al.China's frontier and politics of border area studie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Li Shaoming's interview.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09, 220(12): 34-41.]

[21]
危兆盖.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新进展: 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马大正研究员. 光明日报, 2004-03-16.

[Wei Zhaogai. The new advance in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Interview Ma Dazheng, the researcher of the center of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Guangming Daily, 2004-03-16.]

[22]
马大正. 边疆研究者的历史责任: 构筑中国边疆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5): 3-5.

[Ma Dazheng.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borderland studies: A historic mission of the borderland studies researchers.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2008, (5): 3-5.]

[23]
方铁. 论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7, (2): 1-9.

[Fang Tie.Some reflection on constructing borderland study of China.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2007, (2): 1-9.]

[24]
田磊. 中国需要一门边疆学: 对话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大正. 南风窗, 2009, (17): 35-36.

[Tian Lei.China needs a borderland studies: Speak to Ma Dazheng, the researcher of the center of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South Reviews, 2009, (17): 35-36.]

[25]
段金生, 尤伟琼. 范式变迁:“边缘”与“中心” 的互动—近代民族国家视域下的边疆研究. 思想战线, 2013, 39(1): 31-35.

[Duan Jinsheng, You Weiqiong.Paradigm change: The interaction of centres vs. peripheries: Study on borderlan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a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state, Borderland studies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modern nation-state. The Ideological Front, 2013, 39(1): 31-35.]

[26]
厉声.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兼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第三次研究高潮.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8, (4): 1-10.

[Li Sheng.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after the reform: A review of the third wave of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2008, (4): 1-10.]

[27]
马大正. 关于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几个问题. 东北史地, 2011, (6): 3-11.

[Ma Dazheng.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borderland studies. Northeast History and Geography, 2011, (6): 3-11.]

[28]
马勇. 浅议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西北民族研究, 2003, 37(2): 98-106.

[Ma Yong.Elementary introduction to the selec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the border areas. N.W. Ethno-National Studies, 2003, 37(2): 98-106.]

[29]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司法业务文选, 2011, (27): 18-28.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send out the public notice of "Program to Develop Border Areas and Improve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There" (2011-2015). New Laws and Regulations, 2011, (27): 18-28.]

[30]
王兴斌. 构建四大旅游合作区推进边境旅游. 中国旅游报, 2011-06-27.

[Wang Xingbin. Construct the tourism collaboration zone and promote border tourism. China Tourism News, 2011-06-27.]

[31]
魏小安. 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意见. 中国旅游研究院会议发言. 2010-09-30.

[Wei Xiaoan. Twelfth Five-year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speech of CTA's conference. 2010-09-30.]

[32]
戴斌. 旅游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与中国旅游学人的历史使命. 旅游学刊, 2010, 25(2): 6-8.

[Dai Bin.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tourism industry's development and the historic mission of China's tourism researchers. Tourism Tribune, 2010, 25(2): 6-8.]

[33]
戴斌. 中国旅游产业: 国家战略与国际合作: 在2011年阿斯塔纳经济论坛的上的主题发言.2011-05-27.

[Dai Bin.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keynote speech on the Astana Economic Forum in 2011. 2011-05-27.]

[34]
孙九霞. 旅游发展与边疆的去边缘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31(2): 6-11.

[Sun Jiuxia.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deperipherization of frontier.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1, 31(2): 6-11.]

[35]
黄华. 边疆省区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进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Huang Hua.A research on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of borderland province: A case of Yunnan province. Shanghai: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12.]

[36]
谢小芹. 乡村旅游开发与边疆的“去边缘化”: 以黔中屯堡社区为例.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3, 35(4): 86-89.

[Xie Xiaoqin. The exploita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deperipherization of frontier: Take the TunPu community in central Guizhou for example.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Ning-bo, 2013, 35(4): 86-89.]

[37]
杨效忠, 彭敏. 边境旅游研究综述及展望. 人文地理, 2012, 27(4): 19-24.

[Yang Xiaozhong, Peng Min.A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studies on border tourism. Human Geography, 2012, 27(4): 19-24.]

[38]
张广瑞. 中国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Zhang Guangrui.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garding Border Tourism in China. Beijing: Economy & Management Publishing House, 1997.]

[39]
张广瑞. 中国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政策选择. 财贸经济, 1997, (3): 55-58.

[Zhang Guangrui.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olicy choice regarding border tourism in China .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1997, (3): 55-58.]

[40]
关凯. 反思“边疆”概念: 文化想象的政治意涵. 学术月刊, 2013, 45(6): 139-146.

[Guan Kai.The reflection of the concept of frontier: 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 of cultural imagination. Academic Monthly, 2013, 45(6): 139-146.]

[41]
Timothy D J.Political boundaries and tourism-borders as tourist attrac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1995, 16(7): 525-532.

[42]
Timothy D J, Butler R W.Cross-border shopping: A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5, 22(1): 16-34.

[43]
Spierings B, Van Der Velde M. Cross-border differences and unfamiliarity: Shopping mobility in the dutch-german rhine-waal Euroregion.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3, 21(1): 5-23.

[44]
Spierings B, Van Der Velde M. Shopping, borders and unfamiliarity: Consumer mobility in Europe.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2008, 99(4): 497-505.

[45]
Gelbman A, Timothy D J.Border complexity, tourism and international exclaves a case stud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38(1): 110-131.

[46]
Timothy D J, Tosun C.Tourists' perceptions of the Canada-USA border as a barrier to tourism at the international peace garden. Tourism Management, 2003, 24(4): 411-421.

[47]
Prokkola E K.Cross-border regional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t the Swedish-Finnish border: "Destination arctic circl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2007, 7(2): 120-138.

[48]
Hampton M P.Enclaves and ethnic ties: The local impacts of singaporean cross-border tourism in malaysia and indonesia. 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 2010, 31(2): 239-253.

[49]
Chang T C."Configuring new tourism space": Exploring singapore's regional tourism foray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1, 33(9): 1597-1619.

[50]
Sparke M, Sidaway J D, Bunnell T, et al.Triangulating the borderless world: Geographies of power in the Indonesia-Malaysia-Singapore growth triangle.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04, 29(4): 485-498.

[51]
Prokkola E K.Borders in touris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wedish-finnish border landscape.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0, 13(3): 223-238.

[52]
Nilsson J H, Eskilsson L, Ek R.Creating cross-border destinations: Interreg programmes and regionalisation in the Baltic sea area.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2010, 10(2): 153-172.

[53]
Gelbman A.Border tourism in israel: Conflict, peace, fear and hope. Tourism Geographies, 2008, 10(2): 193-213.

[54]
Weidenfeld A.Tourism and cross border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3, 42(3): 191-213.

[55]
Prokkola E K.Regionalizatio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artnership: The European Union's north calotte sub-programme of interreg III a north. Tourism Geographies, 2011, 13(4): 507-530.

[56]
Krakover S, Gradus Y.Tourism in Frontier Areas.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2002.

[57]
Gradus Y, Lithwick H.Frontier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1996.

[58]
De La Barre S. Wilderness and cultural tour guides, place identity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in remote areas.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3, 21(6): 825-844.

[59]
Zurick D N.Adventure travel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in the peripheral economy of nepal.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92, 82(4): 608-628.

[60]
Waitt G, Head L.Postcards and frontier mythologies: Sustaining views of the kimberley as timeles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 Space, 2002, 20(3): 319-344.

[61]
Laing J H, Crouch G I.Myth, adventure and fantasy at the frontier: Metaphors and imagery behind an extraordinary travel exper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9, 11(2): 127-141.

[62]
Laing J H, Crouch G I.Frontier tourism retracing mythic journey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38(4): 1516-1534.

[63]
Spierenburg M.The politics of the liminal and the liminoid in transfrontier conservation in southern Africa. Anthropology Southern Africa, 2011, 34(1-2): 81-88.

[64]
Gelbman A, Timothy D J.From hostile boundaries to tourist attractions.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0, 13(3): 239-259.

[65]
Butler R W.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frontier regions: Issues and approaches. In: Krakover S, Gradus Y. Tourism in Frontier Areas.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2002: 3-19.

[66]
Hall C M.Trends in ocean and coastal tourism: The end of the last frontier?.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01, 44(9-10): 601-618.

[67]
Krakover S.Tourism development-centres versus peripheries: The Israeli experience during the 1990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6(2): 97-111.

[68]
郑崧. 中世纪欧洲的“边疆运动”. 浙江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8, (4): 50-54.

[Zheng Song.Borderland movement in Medieval Europe. 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1998, (4): 50-54.]

[69]
张兹暑. 美国西进运动与特纳边疆学说评介. 高校社科信息, 2004, (4): 33-39.

[Zhang Zishu.The review of American Westward Movement and Tunner's borderland theory. Social Sciences Information in High Education, 2004, (4): 33-39.]

[70]
Sofield T H.Border tourism and border communities: An overview. Tourism Geographies, 2006, 8(2): 102-121.

[71]
Lang R E, Popper D E, Popper F J.Is there still a frontier? The 1890 US census and the modern American west.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7, 13(4): 377-386.

[72]
韩知寒. “边疆”的含义. 读书, 1999, (2): 112-117.

[Han Zhihan.The meaning of the frontier. February, 1999, (2): 112-117.]

[73]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三沙市专题调研第二课题组. 三沙海洋旅游: 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 关于积极发展三沙市海洋旅游业的调研报告(摘要). 海南人大, 2012, (12): 10-13.

[The Second Seminar Group of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Hainan People's Congress on Special Investigation in Sansha city. Marine tourism in Sansha city: The rising industry and its wide development industrial future survey report regarding promoting Sansha's submarine tourism. Hainan people's Congress. 2012, (12): 10-13.]

[74]
张林. 不可逾越的“胡焕庸线”. 科学时报, 2010-01-20 (B1).

[Zhang Lin. Impassable "Hu line". Science Times, 2010-01-20 (B1).]

[75]
余潇枫. 平安中国:价值转换与体系建构. 中共浙江省委学校学报, 2012, (4): 12-17.

[Yu Xiaofeng.Peaceful China:The transformation of valu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Journal of Zhejia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2012, (4): 12-17.]

[76]
何顺果. 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 从特纳的“边疆假说”谈起. 美国研究, 1993, (1):196-108.

[He Shunguo.A theme of great importance: Start from Tunner's "frontier hypothesis". American Studies Quarterly, 1993, (1) :196-108.]

[77]
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 美国边疆论. 董敏 ,胡晓凯译. 北京: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2.

[Tunner F J.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 Translated by Dong Min, Hu Xiaoka. Beijing: China Publishing Group Corp & China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orp. 2012.]

[78]
杨新军, 马晓龙.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 人文地理, 2004, 19(1):76-81.

[Yang Xinjun, Ma Xiaolong.Spatial structure and its progress on regional tourism. Human Geography, 2004, 19(1): 76-81.]

[79]
高建. 海岛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杭州: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Gao Jian.Research on island tourism and development mode. Hangzhou: Master Dissertation of Zhejiang University, 2007.]

[80]
陆林. 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地理科学, 2007, 27(4): 579-586.

[Lu Lin.Research progress and reflection of island tourism.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cia, 2007, 27(4): 579-586.]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