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地空间生产背景下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模型与实证研究——基于对周庄古镇的调查

  • 郭文 , 1 ,
  • 黄震方 , 2 ,
  • 王丽 3
展开
  • 1.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杭州 310018
  • 2.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46
  • 3.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无锡 214153
黄震方(1963- ),男,江苏扬中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E-mail:

作者简介:郭文(1978- ),男,山西汾西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空间生产、社会文化地理和旅游地理。E-mail:

收稿日期: 2014-08-18

  要求修回日期: 2014-12-23

  网络出版日期: 2015-04-10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CGL07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4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047)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基金项目

浙江工商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项目(1040XJ2314008)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r the empirical study of resident perception of social space in the context of space production at cultural tourist destination:Based on a survey of Ancient Town of Zhouzhuan

  • GUO Wen , 1 ,
  • HUANG Zhenfang , 2 ,
  • WANG Li 3
Expand
  • 1. College of Tourism and Urban Management,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 2.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 3.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214153, Jiangsu, China

Received date: 2014-08-18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4-12-23

  Online published: 2015-04-10

Copyright

《地理研究》编辑部

摘要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采用SPSS 18.0和AMOS 17.0数据统计软件对周庄文化旅游地空间生产背景下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进行了统计和处理,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模型以及不同职业和类型居民感知差异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显示:① 周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总体上存在由利益关联、价值效能和情感眷恋组成的三维结构。② 在感知次序上,呈现“利益关联→价值效能→情感眷恋”递减分异规律,本质上反映了深层结构是一种经济表层→社会感知→心理感知从外而内的感知规律。居民并未因具有参与旅游开发的机会权能而表现出对旅游开发的全面认同,在社会认同感知和心理认同感知层面还未得到深入,反映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感知结构。③ 不同职业和类型居民因参与旅游内容或程度不同对三维结构同样存在依次递减的分异规律,且每类群体间存在差异状态。研究认为,高质量的社会空间感知具有认知结构的全面性,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结构的不平衡性对增进旅游空间生产的社会凝聚力提出新的诉求,提高居民空间参与程度和感知需要从有限参与→发展参与→充分参与的路径逐步改善。研究对周庄古镇旅游理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启发。

本文引用格式

郭文 , 黄震方 , 王丽 . 文化旅游地空间生产背景下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模型与实证研究——基于对周庄古镇的调查[J]. 地理研究, 2015 , 34(4) : 762 -774 . DOI: 10.11821/dlyj201504014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the statistics for resident perception of social space are processed with SPSS18.0 and AMOS17.0 in the context of space production at the cult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Ancient Town of Zhouzhuang. And the measurement research on residents' social space perception model as well as percep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and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residents with different occupations is undertaken by means of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s well. The study arrives at the following results: Firstly, the analysis of subjects shows that there exists a three-dimension structure in the resident perception of social space, that is, Interest Connection, Value Efficiency and Emotion Attachment; Secondly, the phenomenon of decreased differentiation in perception level is discovered, specifically, from the Interest Connection to the Value Efficiency, and then down to Emotion Attachment; In essence, it reflects the perception rule, a kind of deep structure from the outside layer of economy to social perception, and then to the core of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The tested residents do not show overall recognition on tourism development even though they are endowed the chance power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fact that the social identity percep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identity perception have not been deepened yet presents a contradictory structure in the resident social space perception; Thirdly, successively decreased differentiation is also found in the above-mentioned three-dimension structure for different types of residents with different occupations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the content or degree of tourism participation. What's more, difference between each type of group is found. The study comes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Highly-qualified social space perception assumes comprehensiveness in cognition structure; the imbalance in the resident perception structure of social space triggers new demands upon promoting the social cohesion concerning the production of tourism space; To further advance the resident space participation degree as well as perception, the step-by-step efforts shall be made through the following path, that is, from limited participation to developmental participation and then to a full one. The modest study is hoped to be of any significance for the rational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Town of Zhouzhuang.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周庄古镇旅游开发使其空间发生了从“封闭空间”到“流动空间”再到“社会空间”的生产,原本空间形态的物理属性也更具有了明显的社会属性[1]。这一变化对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利益关联、价值效能和情感问题带来了影响,居民的社会空间感知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反映着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程度,而且也是一种空间关系的具体表征,满意与否制约着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探索居民在参与旅游开发中的社会感知规律及存在的问题,成为亟需关注的现实课题。
空间在以往很长时间被人们当作静止的容器来解释。20世纪70年代后“空间的生产”理论经由Lefebvre[2]等突破性阐述后才成为人们认知“空间转向”的转折点。理论界针对空间的一些新提法,诸如“(社会的)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和容器”、“空间形式是生产方式的产物”等改变了人们对空间含义的“能指”和“所指”[1]。Castells研究认为空间的生产使个人消费日益变为以国家为中介的社会化集体消费[3]。Soja强调了“空间—社会”辩证法,认为既要看到空间的物质属性,又要看到空间的社会属性以及空间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4]。Harvey经过研究后认为空间组织和结构是资本生产的需要和产物[5]。Smith认为这应成为“空间生产研究的中心”[6]。Frisvoll指出社会空间、物理空间和人等要素是分析旅游社会空间权力生产的主要维度[7]。Kirby研究发现私人空间的生产对社会关系的生产具有影响[8]。上述对空间生产的认识视角突破了以往人们把空间视为中立的、只是容纳社会行为的容器或哲学家和数学家关于空间抽象性的判断,是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翻转为历史辩证法的空间化的重要尝试[9]。“空间的生产”理论思潮在上世纪末传入中国后,研究者以Lefebvre为个案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解释,认为空间生产历史方式的转变是对社会形态概念的重新描绘[10]。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新型城镇化[9]、空间批判[11]、研究创新[12]等研究主题相继出现,空间的生产思想逐步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
在中国,古镇作为一类特殊的社区型文化旅游地,以此为载体进行的旅游开发本质上是一种空间商品化、(生活、社会、心理)空间置换和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以及生产的实践过程[1]。实践证明,古镇空间生产使其物理空间形态发生转向的同时,也会夹杂着复杂的社会空间生产,但是这一新的变化在古镇研究中并未得到及时且必要的学术跟进。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针对古镇方面的研究,国外主要在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3]和文化影响[14]等领域阐述的多。中国学者在空间形成与成长[15]、品牌个性特征对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16]、居民满意的驱动因素[17]等领域较为集中。对过往感知研究的文献分析发现,学界主要从游客和居民两个维度展开,且在比例结构上游客感知占比较大,主要包括感知价值模型[18]和游客感知结构模型[19]等。居民感知研究主要集中在感知态度及影响因素[20]、感知差异[21]及感知维度及其测量[22]等方面。在与本文关联度较高的社会空间感知方面,研究者关注的有城市化进程失地农民的空间感知与身份认同[23]和居民在社会属性和生活习惯方面的意向感知[24];而在旅游研究领域中的社会感知主要在社区居民态度与感知关系[25]方面,数量较少。在对社会感知研究的方法和指标上,研究者常见的做法是从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单方面进行社会感知测量。
综上认为,空间生产理论思潮的兴起和传入中国契合了全球化背景下空间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的诉求,也为中国研究社会空间实践提供了较为合理而强有力的工具。作为对古镇空间实践的理论回应,现阶段的研究多聚焦在物理空间或文化空间形态层面;影响和态度研究也是关注较多的领域,且多集中在经济、文化、环境方面。在感知研究方面,绝大部分以游客视角为主,在内容上针对社会空间感知的研究还比较有限,针对古镇旅游开发中社会空间的探讨还未引起应有的关注,尤其在揭示作为社区主人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结构模型和规律方面的探索更是薄弱,缺少必要的学术跟进。作为极具典型的社区型文化遗产地,周庄在中国最早开发古镇旅游,从业态本身和旅游开发选择“政府主导+企业开发+居民参与”的模式角度分析,这在中国旅游空间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近年来,国内学者因看到众多旅游开发中居民参与旅游被边缘化的现象,发出对其赋权的呼吁;令人可喜的是,周庄模式早已跨越呼吁居民参与开发的阶段,周庄模式下居民不但有机会参与,还享有开发的权能。但同时在一些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后的社会空间结构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比如,解决了居民的参与机会是否意味着居民就会对社区旅游开发具有高的社会认同?旅游空间生产背景下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结构和规律到底呈现什么状态?如何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社区参与层次和参与感?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较好成果出现的背景下对这些困惑的探索解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据此,以周庄社区居民为研究切入点,对其参与旅游开发的社会空间感知结构和规律进行科学测度与分析,研究将为周庄旅游理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启发。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旅游开发的概况

周庄古镇隶属于江苏省昆山市,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20世纪80年代末,周庄古镇旅游开发开创了中国古镇旅游的先河。历史视域中周庄社区是一种以物理空间为基底,围绕社区居民并基于社区血缘、文化和地缘特征结成的地域社区,“闭合性”特征较为明显。在经过“保护(1986-1995年)—发展(1996-2005年)—转型(2006年至今)”阶段后[22],旅游开发后社区空间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成立旅游开发公司,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旅游开发治理模式和以政府、居民、游客、开发商为主体,以旅游业为纽带的全新旅游空间社会关系格局。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政治权力和资本市场配置成为推动开发的主要力量。周庄古镇20多年的旅游开发是以传统社区建筑、民俗民风、生活文化为集体视觉消费对象的、文化资本化的旅游空间生产过程,本质是资本在旅游空间中的积累和增值,并在权力支配下重新分配空间权利,形成空间的社会化结构和社会的空间性关系过程[1]

2.2 样本开发

通过对相关文献[26-29]梳理和研判后发现,目前理论界对感知研究的方法论主要有传统正向负向二分法、理论衍生法或采用预设,如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再进行模块式指标分类法,这导致在指标生成的方法上多采用指标预设进行研究,具体操作上多借鉴国内外前人类似分析指标或结合案例地进行指标增减。对上述研究分析后认为,社会空间感知研究作为较新的研究领域,简单借鉴或机械生搬其他指标并不能理想地阐述研究区居民因旅游空间生产带来的社会空间感知情况,这就需要结合实际形成新的测量指标。
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方法在1967年由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提出后得到学界关注。该方法的特点是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从下往上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30]。由于其精确和有用以及实证主义假设而为人所知,灵活性和合法性吸引着不同理论和实质兴趣的质性研究者采用此方法。目前虽然对空间生产理论本身衍生的居民感知测量指标及生成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1,22],但总体还在完善中。扎根理论的思想为指标的构建提供了一套比较适用的操作程序。借鉴该方法的精神以及在此领域以往研究的经验积累,本研究涉及到的测量因素采用了上下结合的方式探索完成。首先先后选择周庄古镇50位居民在轻松、平等的环境下对旅游开发后的社会空间感知进行焦点访谈(2011年9-10月、2012年3-4月)。其中,20位属于“探索性/饱和”人员,30位作为“验证性/认同”人员,每人的访谈时间平均在20分钟左右,访谈后马上进行编码,使数据的收集和随后的分析工作能够很好地连接。访谈中将比较集中的新情况即访谈饱和次数记录下来,再集中另一组“验证性/认同”人员访谈,找出在指标上出现认同概率低于平均概率的临界点,以此方式初步确认预选指标。然后邀请15位从事旅游行业及相关专家和学者对剩余因子的实际重要性进行判断,通过反复问答式交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1]。最后形成的样本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居民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维度测量题项,主要涉及到居民对参与旅游开发、利益获取、社区变化、对旅游开发的态度的指标,并采用李克特5点法计分,1为非常不同意、2为不同意、3为中立、4为同意、5为非常同意;第三部分涉及到一些开放性测量问题。

2.3 调查过程

2012年3月,抽调12名具有旅游管理和社会学专业背景且有调查经验的学生在周庄古镇进行小规模的预研究,并根据研究情况对问卷题项进行适当修订,之后编制正式问卷。同年10月,又组织人员进行了为期7天的实地调查。样本抽样地点为周庄富贵路、贞丰街、中市街、全福路、全功路等居民生活点。抽样方法采用随机抽样,以户为单位进行。2013年6月调查人员再次进入案例地,在实际参与居民日常社会生活中进行观察,采用圈定式访谈和推荐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访谈者进行质性调查,记录旅游空间生产情况、开发模式、居民生活及其影响等,并对先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补充。调研时间累计达两个月。

2.4 样本结构

调研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3份,剔除居民回答不全等无效问卷13份,共得到有效问卷330份,有效回答率94.26%。根据统计显示,本次调查的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如表1。其中,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年龄结构上大致在40~60岁之间,其中40~49岁居多;学历以初高中较多;在家庭结构上,“已婚,有小孩”占大多数;月收入以4000元左右为主。
Tab. 1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表1 人口统计特征

项目 类别 频数 有效百分比(%) 项目 类别 频数 有效百分比(%)
性别 170 51.52 家庭结构 未婚 24 7.27
160 48.48 已婚,无小孩 70 21.21
年龄 ≤18 16 4.85 已婚,有小孩 230 69.70
19~39 85 25.76 其他 6 1.82
40~49 120 36.36 月收入 1000元及以下 16 4.85
50~59 89 26.97 1001~2000元 40 12.12
≥60 20 6.06 2001~3000元 64 19.39
学历 初中及以下 190 57.57 3001~4000元 102 30.91
高中 70 21.21 4001~5000元 80 24.24
大专 36 10.91 5001~8000元 25 7.58
本科 35 10.61 8000元以上 3 0.91

2.5 研究方法

对居民总体社会空间感知的测量主要借助SPSS 18.0和AMOS 17.0软件,分析时将第一部分问卷采用SPSS 18.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将众多的测量变量浓缩成数目较少的精简变量,并将杂乱无章的变量进行重新组合,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和切适性,在潜在构念中萃取共同因素并推导出相应模型。运用AMOS 17.0软件对另一部分问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通过界定测量模型、结构模型、抽样调查、参数判断及模型修正等程序,构建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的结构方程模型。根据需要,还使用频数分析、均值分析、显著性分析等方法。

3 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维度因素分析

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度是评价结果的前后一致性。效度能够测验所预测心理或行为特质到何种程度。通过可靠性分析,测得整体样本的Cronbach's α值为0.888(表2)。一般来说,Cronbach's α的系数越接近1,则信度越高。当Cronbach's α≥0.7时,属于高信度[31]。本研究样本超过0.7,属于高信度样本。KMO的取样值介于0~1之间,KMO越接近1时,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变量间的净关系数越低,越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本研究中KMO=0.845,具备做因子分析的条件。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1326.965,df为190,P值接近0,小于显著性系数0.05,拒绝球形检验零假设,相关系数矩阵存在显著差异,该样本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Tab. 2 The results of reliability statistics and KMO & Bartlett's test

表2 样本数据的可靠性统计量与效度检验

可靠性统计量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Cronbach's α 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α 题项 取样足够度的KMO度量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df Sig.
0.888 0.892 20 0.845 1326.965 190 .000

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通过SPSS 18.0进行降维因子分析,这种方法在保证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原则下,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在这样一个低维度的解释系统,能够做到对数据的解释。借鉴Straub的研究经验,在指标选择上将系数显示绝对值载荷选择0.5,对任何因子上都大于0.5或者多个因子上负载大于0.4的题项进行删除[32]。以此为据,删除“利益关联”指标中的“增加就业”、“价值效能”指标上的“结交新朋友”和“情感眷恋”指标上的“这个地方比其他地方更好”。
再次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KMO为0.845,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3024.499,自由度为136,P值接近于0,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拒绝零假设而接受被择假设,证明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标准化最大方差正交旋转,17个测量因子汇集为3个特征根大于1的有效因子。从结果来看,累积解释了69.607%的信息,高于60%的最低标准[33]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在第一个公因子F1上,有较高负载量的6个变量,包括X1能真正进入到旅游开发的体制中、X2有参与旅游开发的决策行为、X3能接受旅游知识教育和培训机会、X4能发表对旅游开发的看法、X5能自主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和X6社区旅游收入能够被共享,理解为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对利益的关注情况,命名为“利益关联”。在第二个公因子F2上,有较高负载量的6个变量,包括X7旅游介入古镇使居民卷入到旅游开发的体系中、X8能使自己形成文化自觉、X9旅游功能比传统功能更能整合社区、X10旅游开发带来生活压力、X11旅游介入有助于社区社会交往和X12社区社会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可以理解为旅游开发对社区居民的价值效能,命名为“价值效能”。在第三个公因子F3上,有较高负载量的5个变量,包括X13对社区具有特殊的地方感、X14认同原先以心理契约组成的社区关系、X15厌倦现在热闹的社区、X16具有融入社区的强烈归属感和X17认同社区目前的旅游开发模式,可以理解为与旅游大规模介入前比较,居民情感感知状态,这种感知暗含了对原来对比的内涵,命名为“情感眷恋”。

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论,运用AMOS 17.0将上述公因子及其对应的测量指标构建一阶验证模型,对数据进行模型适配并修正。以最大似然法对居民社会感知维度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将17项指标作为研究观察变量,将3个社会感知维度作为潜在变量,对计算模型进行拟合度评估(图1)。由于卡方x2易受样本影响,容易拒绝假设模型。在研究时,对其他指标进行了检测。测得x2/df=2.79<3、GFI=0.94>0.9、AGFI=0.96、RMSEA=0.034<0.05、NFI=0.92>0.9、PNFI=0.701>0.5、CFI=0.92>0.9、RFI=0.91>0.9、PGFI=O.567>0.5,测量模拟对数据的拟合较理想。标准化路径系数均在0.50~0.95之间。按照计算公式(∑标准化因素载荷)2/[∑标准化因素载荷)2+∑误差方差]和(∑标准化因素载荷2)/[∑标准化因素载荷2)+∑误差方差],分别得到潜在测量变量F1F2F3的组合信度CR分别为0.895、0.916和0.863,平均方差抽取量AVE为0.60、0.653和0.566(表3),数值均符合大于0.6和0.5以上的规定。综合AMOS 17.0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各项指标,假设模型基本符合适配标准,可以被接受进行分析。
Fig. 1 Estimated measurement model of perceived value dismension

图1 感知价值一阶验证模型

Tab. 3 The contrasts betwee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表3 探索性因子分析(EFA)与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结果

测量变量 EFA因素载荷 CFA因素载荷 提取公共因子 特征根与旋转后方差载入/% Cronbach's α CR AVE
X1 0.872 0.98 F1利益关联 7.091/25.670 0.907 0.895 0.60
X2 0.862 0.96
X3 0.803 0.72
X4 0.801 0.69
X5 0.734 0.59
X6 0.666 0.60
X7 0.941 0.96 F2价值效能 2.745/24.356 0.916 0.916 0.653
X8 0.920 0.95
X9 0.902 0.92
X10 0.678 0.67
X11 0.673 0.69
X12 0.574 0.57
X13 0.897 0.95 F3情感眷恋 1.995/19.581 0.859 0.863 0.566
X14 0.838 0.84
X15 0.772 0.65
X16 0.713 0.67
X17 0.710 0.59

4 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维度分析

4.1 感知维度重要性确认

采用均值计算法测度感知维度的集中趋势。根据李克特量表等级评分分类,将[1,2.5)定为“低”,[2.5,3.5)定为“中”,[3.5,5]定为“高”,并通过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
指标重要性赋值需要具有代表性的成员集体参与。主要选取案例地社区精英和旅游权威专家共同确定。首先,进行构造判断矩阵。借鉴比例九标度法,采用两两重要性比较判断矩阵,比较方法将同级因素对上一层的影响大小以“重要性”进行量化(表4)。
Tab. 4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ratio of index

表4 相对重要性比值标度

标度 标度 标度 含义
1 具有相同重要性 2、4、6、8 表示上述相邻判断中间值
3 前者比后者稍重要
5 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 倒数 若因素xixj的重要性之比为bij,因素xjxi的重要性之比则为bji=1/bij
7 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
9 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
由全部比较结果得到的矩阵B = ( b ij ) n × n ,称为比较判断矩阵。
B = W 1 / W 1 W 1 / W 2 W 1 / W n W 2 / W 1 W 2 / W 2 W 2 / W n W n / W 1 W n / W 1 W n / W n Δ ¯ ¯ ( b ij ) n × n 1
计算最大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当n阶正互反阵的最大特征根 λ max = n 时,B矩阵表示一致性。其指标计算公式为:
CI = λ max - n n - 1 2
式中:当 CI = 0 时,B矩阵为一致性;CI越大,则说明B的不一致性程度越严重。随机一致性指标RI确定矩阵不一致性容许范围,对不同阶数n,同100~500个样本B′算出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数值。其中,1~10阶的判断矩阵RI值见表5
Tab. 5 The tble for average random consistency index RI value

表5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表

n 1 2 3 4 5 6 7 8 9 10
RI 0 0 0.58 0.9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一致性比率CR的确认。CR=CI/RI,当 CR < 0.1 时,指标重要性得到确认的标准是判断矩阵A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A中的元素以使其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重新确认指标重要性。计算矩阵B的最大特征根 λ max ,公式为:
λ max = 1 n i = 1 n ( BTI ) i T I i 3
BTI = W 1 / W 1 W 1 / W 2 W 1 / W n W 2 / W 1 W 2 / W 2 W 2 / W n W n / W 1 W n / W 2 W n / W n W 1 W 2 W n = n W 1 n W 2 n W n = nW 4
CI = λ max - n n - 1 , CR = CI RI 。最后,通过 w i = j = 1 m b j c ij ( i = 1,2 , , m ) 进行指标重要性合成。

4.2 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的总维度实测

依据上述程序,可计算出测量指标的重要性数值。在对观测变量均值统计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维度均值(表6)。
Tab. 6 Weight and means of basic tested variables

表6 测量指标重要性及均值

测量变量 均值 重要性 一致性 社会空间感知维度 社会空间感知总值
X1 3.27 0.1834 λmax=5.2227CI=0.05567CR=0.0497 F1利益关联 3.979
X2 3.27 0.1657
X3 3.12 0.1957
X4 3.50 0.2368
X5 3.66 0.1738
X6 3.34 0.2281
X7 3.31 0.2494 λmax=6.5325CI=0.1065CR=0.0859 F2价值效能 3.370
X8 3.26 0.1155
X9 3.27 0.0624
X10 3.37 0.2365
X11 3.27 0.1282
X12 3.43 0.2179
X13 2.91 0.2577 λmax=5.3376CI=0.0844
CR=0.0754
F3情感眷恋 3.217
X14 3.86 0.2361
X15 3.76 0.1917
X16 2.06 0.1311
X17 3.08 0.1834

4.3 不同职业和类型居民社会空间感知实测

周庄古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活动的职业形式主要有“当船娘”、“开餐馆”和“开旅店”三种类型。经过对数据的挖掘整理得知,“当船娘”居民社会空间感知为利益关联(4.20)、价值效能(3.65)、情感眷恋(3.54);“开餐馆”居民社会空间感知为利益关联(4.31)、价值效能(3.66)、情感眷恋(3.60);“开旅店”居民社会空间感知为利益关联(4.36)、价值效能(3.63)、情感眷恋(3.54);未参与旅游开发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为利益关联(3.72)、价值效能(3.24)、情感眷恋(2.88)(图2)。表明不同职业和类型居民在三个感知结构上存在递减规律。不同职业和类型居民因参与程度和类别不同对社会空间感知总次序呈现“开旅店”(11.5301)>“当船娘”(11.3965)>“开餐馆”(11.2965)>无参与者(9.8450)。
Fig. 2 Social perception of residents with different occupations and types

图2 不同职业和类型居民社会感知情况

4.4 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维度评价

4.4.1 因素指标分析 从感知总维度均值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居民对“X4能发表对旅游开发的看法(3.50)”、“X5能自主进行旅游项目开发(3.66)”、“X12社区社会形态发生巨大变化(3.43)”、“X14认同原先以心理契约组成的社区关系(3.86)”及“X15厌倦现在热闹的社区(3.76)”感知分值较高。分值较低的集中在“情感眷恋”中的“X13对社区具有特殊的地方感(2.91)”和“X16具有融入社区的强烈归属感(2.06)”。从不同职业和类型居民社会空间感知分析,“当船娘”、“开餐馆”和“开旅店”居民对“X4能发表对旅游开发的看法(0.82、0.84、0.87)”、“X6社区旅游收入能够被共享(0.81、0.80、0.85)”、“X7旅游介入古镇使居民卷入到旅游开发的体系中(0.93、0.96、0.95)”、“X13对社区具有特殊的地方感(0.93、0.90、0.91)”、“X14认同原先以心理契约组成的社区关系(0.86、0.87、0.81)”感知度较高;“无参与者”居民对“X8能使自己形成文化自觉(0.36)”、“X9旅游功能比传统功能更能整合社区(0.19)”、“X11旅游介入有助于社区社会交往(0.39)”和“X16具有融入社区的强烈归属感(0.26)”社会感知度最低。
4.4.2 层面状态分析 在“利益关联”维度上,居民社会空间感知较高的是“X5能自主进行旅游项目开发(3.66)”和“X4能发表对旅游开发的看法(3.50)”,较低的是“X3能接受旅游知识教育和培训机会(3.12)”,说明居民具有旅游参与权能和较自由宽松的权能空间,但在知识层面的权能获取有待提高。在“价值效能”层面,居民对“X12社区社会形态发生巨大变化(3.43)”和“X10旅游开发增长自己见识(3.37)”感知较高,说明旅游介入社区使社区空间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社区的开放性使自身眼界得到拓展;较低的是“X8能使自己形成文化自觉(3.26)”、“X9旅游功能比传统功能更能整合社区(3.27)”和“X11旅游介入有助于社区社会交往(3.27)”,说明居民参与旅游文化保护的自觉性还未形成,在对旅游对社区的功能整合和强化生活交往方式未得到认可。在“情感眷恋”层面,居民对“X14认同原先以心理契约组成的社区关系(3.86)”和“X15厌倦现在热闹的社区(3.76)”感知较高,说明受访居民在心理层面还未完全认可旅游开发。
4.4.3 感知结构分析 居民社会空间总体感知在三个层面上呈现“利益关联(3.979)→价值效能(3.370)→情感眷恋(3.217)”逐步递减规律;在对“当船娘”、“开餐馆”、“开旅店”以及“无参与者”不同职业和类型居民社会感知情况分析中也发现其对受测指标存在同总体社会空间感知类似的结构和递减规律,且群间具有“开旅店”>“当船娘”>“开餐馆”>“无参与者”的差异特征。这从本质结构上反映了一种由经济表层→社会感知→心理感知从外而内的递减规律。按照Lefebvre[2]的表述,空间作为社会关系的载体和容器,其形式是生产方式的产物。可以这样理解,居民感知作为一种对自身身处前后空间体验的认知本质上是居民在旅游空间生产体系中的一种关系状态反映。对指标内容及其代表的内涵分析可知,“利益关联”更多涉及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资格和利益获取状态,代表着居民在旅游空间生产系统中旅游经济权能获取情况;“价值效能”更多聚焦于旅游开发对社会及社区影响层面,代表居民对空间生产社会效能感知;而“情感眷恋”则属于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更深层次的心理感知或体验,代表居民感知结构中深层次的心理活动状态。上述受测指标的排序说明,从总体来看,周庄旅游开发的“政府主导+企业开发+居民参与”模式在凝聚“企业”和“社区力量”的同时,本地社区居民利益能得到重视,这种模式注重居民参与和利益的本地化积累,反映了旅游开发中经济利益联接的模式是一种基于多元主体的“共生模式”,这是居民经济权能社会感知较高的根本原因所在。
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模式下的社区参与在表面上解决了居民不能参与旅游开发的机会问题,实质上在拥有参与机会权利下面还隐藏着深层次的现实困境,即居民对价值效能和情感眷恋认同度相对较低。结合指标具体来说,居民感知旅游开发不但带来了生活压力,而且社区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居民对社区旅游空间生产、旅游对社区的整合力度、居民的文化自觉行为以及情感归属和认可等方面与先前比较还未得到全面认可。旅游介入古镇促进了社区传统空间的置换和生产,这些变化使古镇居民归属感呈现缺失状态,而较低的社会空间感又淡化了居民对地方的眷恋。
从居民视角分析,居民对旅游介入古镇前后的社会感知具有潜在对比性。旅游开发前,由于古镇社区具有明显的“闭合性”,生于斯长于斯的社区居民对社区生产、生活方式等活动主导能力较强,更具有空间主导的自主性;旅游渗透社区后,居民的上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政府和企业主导的空间生产体系,更具有空间主导的从属性。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的分异状态是传统古镇社区在被设计和开发为现代旅游社区的同时,在新的社会关系中感悟到的另一种社会空间关系体验和心理体验。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SPSS 18.0和AMOS 17.0统计软件对周庄居民旅游空间生产背景下的多维社会空间感知进行了统计和处理,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测量模型并进行测度研究,结果显示:
(1)居民的社会空间感知是居民对旅游空间生产的一种直观评价,这一判断契合了Lefebvre在其空间生产三元一体理论[9]中关于“再现的空间”关系的论述。在旅游空间生产背景下,周庄居民对受测指标的社会空间感知存在由利益关联、价值效能和情感归属组成的三个感知维度。
(2)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维度在总体排序上呈现“利益关联→价值效能→情感眷恋”依次递减规律,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层状态。结合结构内部指标内容并借鉴结构主义观点和分析范式[34]认为,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是从现象、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构成的完整系统,且具有由外到内的感知特性;很显然,结构感知的递减特征说明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不平衡认知结构。从具体指标内容判断,周庄旅游开发的“政府主导+企业开发+居民参与”模式在目前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以经济性为主,居民的社区参与体现了居民旅游权能获取的机会程度,但居民并未因为能真正进入旅游开发体制内而表现出对旅游开发的全面认同,在社会认同感知和心理认同感知层面还有待深化,凸显了居民感知存在以“有参与,但不够深入;有机会,缺少高权能”为特征的“低质权能陷阱”新社会空间问题[1]
(3)不同职业和类型居民因参与旅游程度不同对受测指标存在同总体社会空间感知结构类似但群间内部呈现差异的状态。在周庄古镇社区,“当船娘”、“开餐馆”和“开旅店”三类不同职业群体居民具有“利益关联→价值效能→情感眷恋”递减分异规律;不同职业和类型居民群间感知层次因参与程度和类别不同呈现高低不同状态,具体为“开旅店”>“当船娘”>“开餐馆”>“无参与者”。
通过上述分析说明,与传统社区相比[1,22],周庄古镇在旅游介入后生产出了以旅游为媒介的新的社会空间感知结构和社会空间关系,这在本质上是资本、权力和阶层利益等政治、社会、经济要素和力量对旅游空间重新塑造,并以其作为底板、介质或产物,形成空间的社会化结构和社会的空间性关系过程。这和Lefebvre得出的“当一种生产方式转移到另一种生产方式必然伴随新空间产生[2]”的结论相吻合。
从上述周庄社区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的结论可以延伸出一些启发和建议。高质量的社会空间感知是一个全面的认知结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结构的不平衡性对增进旅游空间生产的社会凝聚能力提出了新的诉求。结合国内一些成功案例的经验认为,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包括居民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开发和社区建设作为一种持久的存在,社区居民的深度参与、融入程度和心理状态是影响旅游开发能否理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经济权能获得资格的角度讲,周庄古镇居民对“利益关联”社会空间维度的高体验说明目前社区旅游开发模式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经济获得模式,这种模式保障了居民在经济方面的“社会融入”;而从社区旅游整体发展角度来讲,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是居民权能获得的反映,旅游空间生产权能是包括经济权能、政治权能、社会权能和心理权能在内的有机组合,而权能间秩序优化不仅仅是只解决居民参与治理的机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居民参与权能的深层次社会空间问题。增进旅游空间生产的社会凝聚能力,有必要强化强势力量和弱势力量之间的合理融合,发挥政府自上而下的引领功能和协调功能,在现有模式基础上强化政府和居民之间的深层互动,按照有限参与→发展参与→充分参与的路径提升居民空间参与层次和参与感,培育居民对旅游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认知和转化,培养与新秩序相适应的新型社区居民,逐步提升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心理满足感和幸福感。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对周庄社区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结构和规律进行了探索,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周庄古镇的空间生产具有历史动态性,对数据的收集基本通过横截面法获取,缺少历时动态对比,更加客观真实地测量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模型和特征,还需要采用纵向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前后对比分析。此外,居民的社会空间感知结构与规律与旅游开发模式中空间生产主导者对居民权能让渡程度或者居民参与的融入度具有关联,如何更全面测量不同模式下居民的旅游社会空间感知以及感知之间的联结度,均是未来研究需要继续拓展和深化的领域。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郭文. 江南文化古镇旅游空间生产研究.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

[Guowen. On the production of tourism space of cultural ancient town in the South Yangtze River. Nanj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3.]

[2]
Lefebvre H.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1991.

[3]
Castells N.The City and Grassroots.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3.

[4]
Soja E.Third 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Oxford: Blackwell, 1996.

[5]
Harvey D.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3.

[6]
Smith N.Uneven Development: Nature, Capital an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1984.

[7]
Frisvoll S.Power in the production of spaces transformed by rural tourism.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2, 28(4): 447-457.

[8]
Kirby A.The production of private spa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urban social relations. Political Geography, 2008, 27(1): 74-95.

[9]
郭文.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经济地理, 2014, 34(6): 33-39.

[Guowen. Connotation, logical system and its reflections of production of space on Chinese new urbanization practice.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6): 33-39.]

[10]
刘怀玉. 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Liu Huaiyu.The Mediocrity and Magic of Modernity: Text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Lefebvre's Critical Theory on Everyday Life. 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Press, 2006.]

[11]
冯雷. 当代空间批判理论的四个主题: 对后现代空间论的批判性重构.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30(3): 40-51.

[Feng Lei.The four themes of contemporary critical theories of space: The critical reconstruction for post modern space theor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 30(3): 40-51.]

[12]
黄震方, 黄睿. 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 地理研究, 2015, 34(1): 15-26.

[Huang Zhenfang, Huang Rui.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academic innovation of tourism geography based on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1): 15-26.]

[13]
Cochrane J.Tourism, partnership and a bunch of old fossils: Management for tourism at the Jurassic Coast World Heritage Site. 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 2008, 3(2): 156-167.

[14]
Brunt P, Courtney P.Host perceptions of sociocultural impac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6(3): 493-515.

[15]
刘炜, 李百浩. 湖北古镇的空间形态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 30(3): 99-102.

[Liu Wei, LI Baihao.Research o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ancient town of Hubei.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30(3): 99-102.]

[16]
唐小飞, 黄兴, 夏秋馨, 等. 中国传统古村镇品牌个性特征对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研究: 以束河古镇、周庄古镇、阆中古镇和平遥古镇为例. 旅游学刊, 2011, 26(9): 53-59.

[Tang Xiaofei, Hyang Xing, Xia Qiuxin, et al.The impact of brand personalized characters of 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s on tourists' intention of revisit: A case of Shuhe, Zhouzhuang, Langzhong and Pingyao Ancient Towns. Tourism Tribune, 2011, 26(9): 53-59.]

[17]
汪侠, 甄峰, 吴小根, 等. 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驱动因素: 以广西阳朔县为例. 地理研究, 2010, 29(5): 841-851.

[Wang Xia, Zhen Feng, Wu Xiaogen, et al.Driving factors of resident satisfaction with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Yangshuo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5): 841-851.]

[18]
李文兵. 古村落游客忠诚模型研究: 基于游客感知价值及其维度视角. 地理研究, 2011, 30(1): 37-48.

[Li Wenbing.Study on tourist loyalty model of ancient village: Based on the tourist perceived value and its dimension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1): 37-48.]

[19]
黄燕玲, 黄震方. 农业旅游地游客感知结构模型与应用: 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08, 27(6): 1455-1465.

[Huang Yanling, Huang Zhenfang.A study on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ourist perception for agri-tourism destinations: Taking southwest minority areas as an exampl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8, 27(6): 1455-1465.]

[20]
Dogan G, Kyungmi K, Muzaffer U.Perceived impacts of festivals and special events by organizers: An extension and valid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004, 25(2): 171-181.

[21]
EIizabeth F, Bill F.Host community reactions: A cluster analysi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7(3): 763-778.

[22]
郭文, 王丽, 黄震方. 旅游空间生产及社区居民体验研究: 江南水乡周庄古镇案例. 旅游学刊, 2012, 27(4): 28-38.

[Guo Wen, Wang Li, Huang Zhenfang.Study on the production of tourism space and residents'experience: A case study of Zhouzhuang ancient water town in the south Yangtze River. Tourism Tribune, 2012, 27(4): 28-38.]

[23]
崔波. 城市化中失地农民空间感知与身份认同: 以西安城乡结合部被动失地农民为例. 城市观察, 2010, (5): 98-108.

[Cui Bo.On the spatial apperception and identity of the land-displaced farmers in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Xi'an. Urban Insight, 2010, (5): 98-108.]

[24]
宋伟轩, 吕陈, 徐旳. 城市社区微观空间意象研究: 基于南京居民250 份手绘草图的比较. 地理研究, 2011, 30(4): 709-722.

[Song Weixuan, Lv Chen, Xu Di.Study on spatial image of community based on comparison of 250 sketch maps drawn by residents in Nanjing.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4): 709-722.]

[25]
王纯阳, 屈海林. 村落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 地理学报, 2014, 69(2): 278-288.

[Wang Chunyang, Qu Hailin.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of village heritage site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2): 278-288.]

[26]
Gursoy D, Kendall K W.Hosting mega events e modeling locals suppor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33(3): 603-623.

[27]
Chen C, Chen P.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Geographies, 2010, 12(4): 525-545.

[28]
杜宗斌, 苏勤, 姜辽. 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模型构建及应用: 以浙江安吉为例. 旅游学刊, 2013, 28(6): 65-74.

[Du Zongbin, Su Qin, Jiang Liao.A structural model of resi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i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A case study of Anji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Tourism Tribune, 2013, 28(6): 65-74.]

[29]
衣传华, 黄常州. 旅游地居民对主题景区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 以常州环球恐龙城为例. 地理研究, 2013, 32(6): 1166-1171.

[Yi Chuanhua, Huang Changzhou.Residents'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of the tourism impact of the Global Dinosaur Town in Changzhou cit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6): 1166-1171.]

[30]
冯生尧, 谢瑶妮. 扎根理论:一种新颖的质化研究方法. 现代教育论丛, 2001, (6): 51-53.

[Feng Shengyao, Xie yaoni. Grounded theory: A new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Modern Education Journal, 2001, (6): 51-53.]

[31]
Hai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et al.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n. Upper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8.

[32]
Straub D.Validating Instruments in MIS. MIS Quarterly, 1989, 13(2): 223-235.

[33]
吴明隆. 问卷统计分析实物: SPSS操作与应用.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Wu Minglong.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Material: SPSS Operation and Application.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34]
周尚意, 杨鸿雁, 孔翔. 地方性形成机制的结构主义与人文主义分析: 以798和M50两个艺术区在城市地方性塑造中的作用为例. 地理研究, 2011, 30(9): 1566-1575.

[Zhou Shangyi, Yang Hongyan, Kong Xiang.The structuralistic and humanistic mechanism of placeness: A case study of 798 and M50 art district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9): 1566-1575.]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