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数据的中国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与分区研究
鄢继尧(1997-),男,四川成都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E-mail: njnuyanjiyao@qq.com |
收稿日期: 2023-04-14
录用日期: 2023-07-24
网络出版日期: 2023-12-12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248)
Evalu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utilization potential and type area division in China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Received date: 2023-04-14
Accepted date: 2023-07-24
Online published: 2023-12-12
基于多源数据构建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K-means聚类法等方法,分析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及各维度的空间分异特征,识别具有相似优势的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类型区。研究发现:① 中国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总体较低,区域差异显著。吴越、燕赵、闽台、齐鲁文化区较为理想地实现了资源、载体、支撑“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较高;关东文化区潜力最低。② 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的空间分布以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和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少数民族聚居地为核心,以文化区交界处为边缘,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潜力高的城市仅有北京、上海;潜力较高的城市除广州、杭州、重庆等10个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外还包括晋城、苏州、黄山、黔东南、晋中、泉州;潜力中等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吴越、燕赵、齐鲁文化区;潜力较低及潜力低的城市数量多、范围广。分维度看,载体维度区域差异最大,其次是支撑和资源维度。③ 全国可分为五大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类型区。三维优势均高区仅包括北京、上海;支撑优势区包括广州、杭州等11个城市;资源-载体优势区包括晋城、黔东南等5个城市;三维优势中等区包括69个城市,主要分布在吴越、燕赵、齐鲁等文化区;三维优势均低区城市数量高达249个,广泛分布在中国全域。最后为不同类型区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鄢继尧 , 赵媛 , 郝丽莎 , 郭宇 . 基于多源数据的中国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与分区研究[J]. 地理研究, 2023 , 42(12) : 3294 -3312 . DOI: 10.11821/dlyj020230266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utilization potential, uses entropy metho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utilization potential, and uses K-means clustering method to classify the types of areas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with similar advantages. The study found that: (1) The overal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utilization potential in China is low, with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Wuyue, Yanzhao, Mintai and Qilu cultural zones have achieved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goal" of resources, carriers and supports, and have a high potential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utilization. The Kanto Cultural District has the lowest potential. (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potential takes the cities with high administrative level, some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and ethnic minority settlements as the core, and takes the junction of cultural areas as the edge, showing obvious "core-edge" characteristics. Cities with high potential include Beijing and Shanghai; cities with relatively high potential include high-level administrative cities such as Guangzhou, Hangzhou, Chongqing and other cities such as Jincheng, Huangshan, Qiandongnan, Jinzhong, Quanzhou; cities with medium potential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Wuyue, Yanzhao and Qilu cultural areas; cities with low potential and relatively low potential are numerous and extensive. In terms of sub-dimensions, the carrier dimension has the largest regional difference, followed by the support and resource dimensions. (3)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of areas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The areas with high advantages only include Beijing and Shanghai; Support advantageous areas include Guangzhou, Hangzhou and other 11 cities. The advantaged medium areas include 69 cities, mainly distributed in Wuyue, Yanzhao, Qilu and other cultural areas. The number of cities with low advantage is as high as 249, which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whole country.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argeted strategic plans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in different types of areas.
表1 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Tab.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utilization potential |
目标 | 维度层 | 准则层 | 指标 | 权重 | 指标说明 |
---|---|---|---|---|---|
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 | R核心: 非遗资源禀赋状况 | 非遗数量及密度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 | 0.0259 | -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密度 | 0.0371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城市面积 | |||
非遗类型及结构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门类个数 | 0.0091 | - |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多样性指数 | 0.0086 | 借鉴生态学中分析生物多样性的香农威纳指数进行测算,计算公式:H=- ,式中:Pi为第i种门类的非遗数量占所有门类非遗数量的占比,S为门类数量 |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类型优势度 | 0.0265 | 优势度=表演类和手工艺类非遗数量×1/2+民俗节庆类非遗数量×3/365 | |||
非遗价值 |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数量 | 0.0690 | - |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成熟度 | 0.0279 | 用2022年减去各批次评选年份设置权重计算成熟度。计算公式:成熟度=第一批×16+第二批×14+第三批×11+第四批×8+第五批×1 |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量 | 0.0378 | - | |||
R有形: 非遗有形空间载体 | A级旅游景区 | 同时包含样方中A级旅游景区数量 | 0.0249 | - | |
同时包含样方中A级旅游景区质量 | 0.0258 | 已有研究多采用各等级A级旅游景区数量乘以权重来计算A级旅游景区数量。计算公式:A级旅游景区质量=同时包含样方中5A级旅游景区数量×5+4A级×2.5+3A级×2+2A级×1.5+1A级×1 | |||
传统村落 | 同时包含样方中传统村落数量 | 0.0520 | - | ||
同时包含样方中历史文化名村数量 | 0.1313 | - | |||
博物馆 | 同时包含样方中博物馆数量 | 0.0387 | - | ||
同时包含样方中博物馆质量 | 0.0386 | 参照国家文物局制定的《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中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得分分别为800分、600分、400分的标准。计算公式:博物馆质量=一级×4+二级×3+三级×2+未分级×1 | |||
同时包含样方中博物馆开展的教育活动数 | 0.1273 | - | |||
R外围: 非遗旅游外部支撑 | 旅游发展水平 | 国内旅游人次 | 0.0225 | - | |
入境旅游人次 | 0.0826 | - | |||
潜在客源市场 | 潜在大众游客 | 0.0322 | 全国对“城市名+旅游”关键词和“城市名+景点”关键词的网络关注度 | ||
潜在专门化游客 | 0.0193 | 全国对“城市名+非遗”关键词的网络关注度 | |||
旅游配套服务 | 星级酒店质量 | 0.0240 | 借鉴A级旅游景区质量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星级酒店质量=五星级酒店数量×5+四星级×2.5+三星级×2+二星级×1.5+一星级×1 | ||
强连接城市数量 | 0.0556 | - | |||
城市商业魅力 | 0.0170 | - | |||
数字中国指数 | 0.0511 | - | |||
经济社会基础 | 人均GDP | 0.0115 | - | ||
城镇化率 | 0.0037 | - |
表2 研究支撑数据及来源Tab. 2 Research supporting data and sources |
维度 | 指标 | 来源 |
---|---|---|
非遗资源禀赋状况 | 非遗相关数据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非遗有形空间载体 | A级旅游景区相关数据 | 文旅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旅厅官网 |
传统村落相关数据 | 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公示的第1~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1~第7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 |
博物馆相关数据 |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 | |
非遗旅游外部支撑 | 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 | 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统计年鉴或2019年统计公报 |
网络关注度 | 百度指数爬取 | |
星级饭店 | 全国星级饭店管理系统 | |
强连接城市数量、城市商业魅力 |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20 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 |
数字中国指数 | 腾讯研究院联合腾讯云发布的《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20)》 |
表3 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类型区划分Tab. 3 Classification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
分区 | 类型 | 非遗资源 禀赋状况 | 非遗有形 空间载体 | 非遗旅游 外部支撑 | 非遗资源旅游 利用潜力 | 城市数量(个) |
---|---|---|---|---|---|---|
Ⅰ类区 | 三维优势均高区 | 0.1875 | 0.2381 | 0.2264 | 0.6520 | 2 |
Ⅱ类区 | 支撑优势区 | 0.0576 | 0.0595 | 0.1343 | 0.2513 | 11 |
Ⅲ类区 | 资源-载体优势区 | 0.0442 | 0.1228 | 0.0233 | 0.1902 | 5 |
Ⅳ类区 | 三维优势中等区 | 0.0359 | 0.0323 | 0.0417 | 0.1099 | 69 |
Ⅴ类区 | 三维优势均低区 | 0.0161 | 0.0083 | 0.0161 | 0.0405 | 249 |
真诚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在论文评审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专家对文献述评、理论阐释、指标选取、结论梳理及讨论总结等方面给予的宝贵修改意见,使本文获益匪浅。
[1] |
李广春. 期待“非遗+旅游”释放更多精彩. 光明日报, 2023-03-03(11).
[
|
[2] |
宋立中.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与启示: 基于近20年ATR、TM文献的考察. 世界地理研究, 2014, 23(4): 136-147.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赵悦, 石美玉.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三大矛盾探析. 旅游学刊, 2013, 28(9): 84-93.
[
|
[10] |
苑利, 顾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的“功”与“过”. 旅游学刊, 2021, 36(5): 5-8.
[
|
[11] |
杨红. 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五大类型.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0, 12(1): 146-149.
[
|
[12] |
张希月, 陈田. 基于游客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影响机理研究: 以传统手工艺苏绣为例. 地理研究, 2016, 35(3): 590-604.
[
|
[13] |
高彩霞, 刘家明, 高岩, 等. 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1, 37(3): 103-108.
[
|
[14] |
张建忠, 温娟娟, 刘家明, 等.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旅游响应. 地理科学, 2017, 37(7): 1104-1111.
[
|
[15] |
莫林丽, 余佳华, 李光慧, 等. 长三角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与旅游产业关联性分析.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3, 44(2): 146-153, 163.
[
|
[16] |
程乾, 凌素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地理科学, 2013, 33(10): 1166-1172.
[
|
[17] |
吴清, 李细归, 张明. 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 经济地理, 2015, 35(6): 175-183.
[
|
[18] |
顾金孚, 王显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初探.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 (9): 793-795.
[
|
[19] |
朱星雨. 长三角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格局及其与旅游融合空间优化研究.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22: 1-80.
[
|
[20] |
尹乐, 李建梅, 周亮广.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5): 163-166, 176.
[
|
[21] |
吴媛媛, 颜节礼. 苏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潜力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5): 157-162.
[
|
[22] |
张希月, 虞虎, 陈田, 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与应用: 以苏州市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8): 997-1007.
[
|
[23] |
王萍, 刘敏, 刘慧娣.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 36(3): 92-98.
[
|
[24] |
王聪.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空间格局与旅游利用潜力分析. 桂林: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21: 1-62.
[
|
[25] |
马勇, 董观志. 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模型研究. 旅游学刊, 1997, (4): 36-40, 62.
[
|
[26] |
于秋阳.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结构模型及其测度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1(5): 114-119.
[
|
[27] |
李军, 冼凡几, 何莽. 中国康养旅游发展潜力的时空演化格局及空间效应分析. 华南地理学报, 2023, (1): 78-93.
[
|
[28] |
曾瑜皙, 钟林生.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回顾与展望. 湖南师范大学: 自然科学学报, 2017, 40(2): 1-10.
[
|
[29] |
王霄, 黄震方, 袁林旺, 等. 生态旅游资源潜力评价: 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例. 经济地理, 2007, (5): 830-834.
[
|
[30] |
吴必虎. 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 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01, 20(1): 103-110.
[
|
[31] |
李如友, 石张宇. 长江经济带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空间错位及其机理.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2, 38(5): 129-137.
[
|
[32] |
陈倩. 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郑州: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10-14.
[
|
[33] |
魏雷, 朱竑. 地理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地方实践. 地理学报, 2022, 77(2): 492-504.
[
|
[34] |
鄢继尧, 赵媛, 许昕, 等. 中国城市家政服务业发展与需求耦合协调分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2, 38(2): 71-78.
[
|
[35] |
李致伟. 通过日本百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探讨日本经验.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 2014: 119-121.
[
|
[36] |
张希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价值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2016.
[
|
[37] |
周成, 周霖, 张旭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类别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3, 39(2): 72-80.
[
|
[38] |
陶伟, 蔡浩辉, 高雨欣, 等. 身体地理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实践. 地理学报, 2020, 75(10): 2256-2268.
[
|
[39] |
王淑佳, 孙九霞.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区域保护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 地理学报, 2022, 77(2): 474-491.
[
|
[40] |
黄松, 李燕林, 李如友. 桂西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系及成因机理. 地理学报, 2015, 70(9): 1434-1448.
[
|
[41] |
陈严武, 韦福安. 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的空间关系及协同发展: 以广西为例. 旅游学刊, 2020, 35(3): 113-126.
[
|
[42] |
王新越, 朱文亮. 山东省乡村旅游竞争力评价与障碍因素分析. 地理科学, 2019, 39(1): 147-155.
[
|
[43] |
徐菁, 靳诚. 中国省域间旅游关注网络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空间异质性分析. 旅游学刊, 2020, 35(6): 14-24.
[
|
[44] |
鄢继尧, 赵媛, 许昕, 等. 基于网络关注度的中国城市家政服务需求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 2021, 41(11): 56-64.
[
|
[45] |
李嘉欣, 王振波. 国家级非遗项目空间分布及谱系年代研究. 地理学报, 2022, 77(12): 3162-3179.
[
|
[46] |
郭宇, 鄢继尧, 王振波, 等. 中国五批36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数据集全球变化数据仓储电子杂志(中英文). 2021.
[
|
[47] |
蒋依依, 刘焱序, 王宁, 等. 2004—2019年全球旅游流网络中心度时空演变. 地理研究, 2022, 41(3): 698-712.
[
|
[48] |
古恒宇, 孟鑫, 沈体雁, 等.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 地理学报, 2020, 75(2): 240-254.
[
|
[49] |
奚雪松, 许立言, 陈义勇. 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特征. 人文地理, 2013, 28(1): 75-79.
[
|
[50] |
朱罗敬.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实践研究. 武汉: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9: 71-7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