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国公司对越南投资的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模式研究

  • 梁育填 , 1, 2 ,
  • 卢澈 1 ,
  • 郭子靖 1 ,
  • 李尚谦 1 ,
  • 司月芳 3
展开
  • 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 广州 510275
  • 2.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珠海 519082
  • 3.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

梁育填(1982-),男,广东揭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海外投资与东南亚研究、产业发展与空间规划、人文-经济地理时空过程模拟。E-mail:

收稿日期: 2024-05-17

  录用日期: 2024-12-03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3-04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118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11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3JJD770003)

Location choice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pattern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vesting in Vietnam

  • LIANG Yutian , 1, 2 ,
  • LU Che 1 ,
  • GUO Zijing 1 ,
  • LI Shangqian 1 ,
  • SI Yuefang 3
Expand
  •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China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nstitut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 2. Institute of Area Studies, 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 519082, Guangdong, China
  • 3. School of Geographic Scienc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5-17

  Accepted date: 2024-12-03

  Online published: 2025-03-04

摘要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日益加速,越南作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成为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点地区。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区位理论与产业集群理论,采用非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国跨国公司投资越南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以及其空间组织模式。研究结论如下:① 投资越南的中国跨国公司主要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多属电子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和纺织服装业。② 子公司集中在越南红河三角洲和东南部地区,其中电子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企业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纺织服装业企业在越南南北均匀分布。③ 中国跨国公司对越投资倾向于邻近国内供应端、交通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外资集聚、环保力度较低的越南省份地区。④ 中国跨国公司在越南主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进行空间组织,纺织服装业企业呈现卫星平台式集群,电子制造业企业通过跟随大型客户转移从而呈现卫星-轮轴式集群。该研究可以对中国企业投资越南和政府制定对外产业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本文引用格式

梁育填 , 卢澈 , 郭子靖 , 李尚谦 , 司月芳 . 中国跨国公司对越南投资的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模式研究[J]. 地理研究, 2025 , 44(3) : 842 -860 . DOI: 10.11821/dlyj020240442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Chinese companies "going ou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China-US Trade Friction, Vietnam, as a major country in Southeast Asia which undertakes new round of global industrial transfer, has become a key area for Chinese companies to invest overseas. The study takes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loc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 and adopts 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location choice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vestment in Vietnam as well as their spatial organization pattern in specific subnational area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Chines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vesting in Vietnam are mainly from the developed areas of coastal China such as Guangdong, Jiangsu, Zhejiang and Shanghai, most of which boast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lectrical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2) The subsidiaries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vesting in Vietnam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Red River Delta around Hanoi city and the Southeast Region around Ho Chi Minh city, of which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nes and electrical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n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ern Vietnam, while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ones are 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country. (3) Chines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end to invest in provinces of Vietnam which are adjacent to their supply end in China and with well-developed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s, rich labor resources, clustered foreign capital and weak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4) Chines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vesting in Vietnam mainly take industrial parks as the carrier for their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those from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gather as a satellite platform cluster, while others from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orm a satellite hub-and-spoke cluster through the "follow sourcing" of large customer transfer. The research can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Chinese companies to invest in Vietnam or other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and also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formulate policies for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future.

1 引言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与中国构建“双循环”格局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与海外布局逐渐增多,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9554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发展中经济体[1]。东盟作为发展中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点地区,也是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2]。其中,越南由于邻近中国的地理区位、丰富的生产要素和优越的营商环境,逐渐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区域。在建设中越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进一步推进中国企业对越投资与布局,有助于加强中越两国经贸与产业合作,从而构建更加开放的区域合作格局。因此,研究中国跨国公司对越投资的区位选择、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不同行业企业的空间组织模式,对新国际形势下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活动区位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区位理论发展过程中,已有研究对区位因素的讨论各有侧重。新古典经济地理学以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完全理性为基本假设,主要关注劳动力[3,4]、交通运输[5,6]和市场规模[7,8]等区位因素。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经历制度、文化、关系等多重转向,区位研究更加注重集聚经济[9,10]、关系网络[11,12]、环境规制[13,14]等因素对企业区位的影响。不同经济体的对外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机理存在明显差异。以投资中国的FDI为例,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经济体的在华投资受劳动力资源、地理距离、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贸易开放、政策激励等区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15-20]。对越南而言,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和革新开放的政策优势是其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21,22],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先于中国企业开始投资越南。已有研究表明,劳动力要素、贸易开放和政府激励在越南吸引韩资、日资等企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3,24]。在中国企业对越投资的发展过程中,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需要在研究中进行深入剖析。
由于地理邻近能够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正外部效应,相关的经济活动在空间组织上存在集聚现象。古典区位论依次由运费指向、劳动力成本指向、集聚指向构建而成,逐步由单项成本要素发展到多种成本要素的综合分析[25,26]18。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的交易费用观点为指导,考虑集聚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能够引发生产和交易成本的降低[27,28]。20世纪80年代新技术革命及新国际劳动分工等趋势兴起,以柔性专业化为特征的“第三意大利”等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由此从马歇尔式产业区催生强调社会协同的“新产业区”理论[29,30]。随着跨国公司加速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布局,在特定区域形成企业集聚的空间形态,展现该区域固定国际资本的“黏性”特征。在此背景下,Markusen结合集群企业结构、对内对外指向、国家参与程度等要素,将新产业区划分为马歇尔式产业区、轮轴式产业区、卫星平台式产业区、政府依赖型产业区4种基本形式[31]。跨国公司具有不同的投资导向,但产业内部特有的地方化经济,促使其在与同行业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以中国的FDI为例,广东东莞曾凭借“三来一补”吸引台资企业投资,形成全球买方驱动的卫星平台式鞋业集群[32];上海浦东由台湾、欧美、日本等半导体跨国公司构成的产业集群,从投资初期的相对封闭逐步演变为与本土企业密切联系[33,26]201。投资越南的韩国电子产业,其呈现外部驱动的卫星集群特征,主要依赖“跟随采购(follow sourcing)”共同转移的韩国供应商[34]。对比已有研究,中国企业对越南投资的空间格局与不同产业形成的组织模式尚未形成明确认识,亟需研究分析与探索。
综上,针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的现实背景,面向重要区域国别开展中国OFDI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以投资越南的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跨国公司对越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刻画在越中国企业的空间格局。进一步聚焦中国对越投资的主要产业,通过企业之间及单个企业的上下游联系,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中国投资越南重点产业的空间组织模式,为中国企业对越投资决策与国家产业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价值。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本文的研究区域包括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和越南63个省级行政区(包括58个省份和5个直辖市)。根据自然地理要素,越南国土划分为8大地理分区,包括红河三角洲、东北部、西北部、中北部海岸、中南部海岸、中部高原、湄公河三角洲和东南部地区(图1a)。自2007年加入WTO以来,越南通过大力建设工业园区引进外资,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逐渐成为第五次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形成两大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即北部以国家政治中心河内市为核心的红河三角洲、南部以国家经济中心胡志明市为核心的东南部地区。红河三角洲和东南部地区仅凭6.4%和7.1%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23.7%和19%的人口,GDP占比更是达到30.1%和30.2%。截至2023年,两大地区的FDI累计额占全国比例分别为31.8%和38.9%,是越南外资最活跃的区域。近年来,红河三角洲的外资吸引力逐步提高,2023年的FDI投资总额比重接近46%,超过东南部地区的32%。越南工业园区是其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区位优势,落地工业园区的外国企业可享有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当前,越南全国共有427个工业园区,整体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特征[35],主要集中在越南红河三角洲和东南部地区两大区域(图1b)。
图1 越南自然地理分区和工业园区分布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审图号为GS(2016)1666号)绘制,底图边界无修改; 限于篇幅,图中仅标注分别位于越南北部、南部的两大城市河内市、胡志明市。

Fig. 1 Physical geographical regions and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parks in Vietnam

2.2 研究方法

2.2.1 零膨胀负二项回归

若回归分析的被解释变量只能取非负整数,则该变量为计数变量,可考虑用泊松模型或负二项模型;进一步,若被解释变量存在较多的零值,则可考虑在上述计数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零膨胀回归。一方面,由于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越南各省级行政区所拥有的中国上市公司子公司数量,故采用计数模型;另一方面,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并未有上市公司对越投资,越南部分省级行政区也缺乏中国上市公司投资,即样本中零观测值较多,因此考虑零膨胀问题。由于泊松模型要求观测值的平均值与方差一致,而研究样本并不满足该条件,故本文采用零膨胀负二项模型进行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越南的区位选择分析。
零膨胀负二项模型分为Logit模型和负二项计数模型两个子模型。其中,Logit模型用于拟合零值的频率,负二项计数模型用于拟合其他值的频率。模型公式如下:
P y i = 0 | x i ,   ω i = p i + 1 - p i 1 + α μ i - α - 1                                                                                                                                                 P y i | x i = 1 - p i y i + α - 1 y i ! α - 1 α - 1 α - 1 + μ i α - 1 μ i α - 1 + μ i y i ,   y i 0                                                            
式中: y i为被解释的计数变量,在本文中指越南各省级行政区拥有的中国上市公司设立的子公司数量; x i为自变量; ω i为膨胀因子; p i表示存在过多零观测值的概率; α为模糊参数的倒数,用以衡量过度离散程度; μ i则为被解释变量服从负二项分布的期望值。

2.2.2 非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

研究团队在2023年8月于越南南部和北部开展调研,包括南部的胡志明市、平阳省、前江省以及北部的河内市、北宁省、富寿省、海防市等。调研过程中,研究团队深入考察重点产业园区和企业,在与领事馆和商会工作人员、园区和企业管理人员等的详细交流中掌握中国对越南投资的一手信息,为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提供支撑。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做法[36,37],将形成佐证的访谈内容融入实证模型的结果论述中。其中,访谈对象及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访谈对象及内容

Tab. 1 Interview subjects and contents

访谈对象 访谈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胡志明市总领事馆某处领导(A1、A2、A3) 中国对越投资发展历程、越南外资发展历程、越南营商环境
越南中国商会某分会高层(B1、B2、B3) 中国对越投资发展历程、中国跨国公司生产经营模式
中越合建工业园管理人员(C1、C2) 园区发展现状、越南工业园区概况
中资工业园管理人员(D2、D2) 中国企业对越南投资动机、越南要素禀赋情况
中国跨国公司管理人员(E1、E2、E3、E4) 中国企业对越南投资未来趋势、企业经营情况

2.3 数据来源

本文实证分析部分所用变量及其数据来源如表2所示。其中,中国跨国公司相关信息来自国泰安数据库(截止日期为2022年12月31日),通过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网站、企业工商信息查询平台、越南企业信息网站等渠道确定企业母、子公司所在位置和所属行业。越南省级行政区统计数据来源为越南统计局网站,地方路网数据来源为OpenStreetMap地图数据开源平台,省级竞争力指数(Provinci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PCI)由越南工商会与美国国际开发署联合开发,用以评估省级当局的经济治理质量,可反映该省的营商环境水平,数据来源为该指数的官方网站。中越省级行政区经纬度信息来源为谷歌地图开源平台。中国商会信息来源为越南中国商会网站。
表2 回归模型所用变量及数据来源

Tab. 2 Variables and data sources used in the regression model

变量名 变量含义 数据来源
投资越南的中国跨国公司数量 越南某省来自不同中国省份的跨国公司数量 国泰安数据库(https://data.csmar.com/)、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网站(http://www.csrc.gov.cn/)、企业工商信息查询平台(https://www.qcc.com/)、越南企业信息网站(https://masothue.com/
制造业企业数量 越南某省来自不同中国省份的制造业跨国公司数量
电子制造业企业数量 越南某省来自不同中国省份的电子制造业跨国公司数量
纺织服装业企业数量 越南某省来自不同中国省份的纺织服装业跨国公司数量
电气机械制造业企业数量 越南某省来自不同中国省份的电气机械制造业跨国公司数量
中越省级行政区距离 中国省级行政区与越南省级行政区间欧式距离取自然对数 谷歌地图开源平台
https://www.google.com/maps/
道路密度 越南某省三级及以上道路的路网密度加1取自然对数 OpenStreetMap地图数据开源平台
https://www.openstreetmap.org/
适龄劳动力数量 2021年越南某省15岁以上劳动力数量取自然对数 越南统计局网站
https://www.gso.gov.vn/
适龄受教育劳动力占比 2021年越南某省15岁以上受教育劳动力占该省总人口占比取自然对数
外资累计额 2021年越南某省FDI累计额取自然对数
每日人均固体废物处理量 2019年越南某省每日人均固体废物处理量加1取自然对数
人均GDP 2021年越南某省人均GDP取自然对数
省级竞争力指数 2021年越南某省省级竞争力指数 越南省级竞争力指数网站
https://pcivietnam.vn/en
母公司所在地沿海 中国跨国公司母公司所在中国省级行政区是否沿海,虚拟变量
中国商会 中国跨国公司所在地是否驻有母公司来源地设立的中国商会,虚拟变量 越南中国商会网站
http://www.vietchina.org/

3 中国跨国公司在越南的区位选择

3.1 投资越南的中国跨国公司概况

根据统计结果,共有236家中国上市公司在越南投资设立总计368家子公司。行业分布上(图2,见第847页),投资越南的中国上市公司多为制造业企业,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简称电子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简称电气机械制造业)、纺织业和纺织服装、服饰业(统称纺织服装业)等。空间分布上,投资越南的中国上市公司主要来自中国东部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其投资区位主要集中在越南北部邻近首都河内市的红河三角洲和邻近经济中心胡志明市的东南部地区(图3a)。
图2 投资越南的中国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

Fig. 2 Industry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vesting in Vietnam

图3 中国跨国公司投资越南的空间格局与联系

注:越南、中国地图分别基于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审图号为GS(2016)1666号)、(审图号为GS(2024)0650号)绘制,底图边界无修改;限于篇幅,越南仅标注分别位于越南北部、南部的两大城市河内市、胡志明市。

Fig. 3 Spatial pattern and links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vesting in Vietnam

空间联系上,来自广东的中国上市公司对越南的投资集中在越南北部的红河三角洲,主要为北宁省和海防市;相比之下,来自江苏、浙江和上海的中国上市公司在越南的子公司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北部的红河三角洲和东南部地区(图3b)。从行业来看,电子制造业中国跨国公司数量最多,在越南的空间分布高度集聚在红河三角洲的北宁省、北江省和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济贸易合作区所在的海防市;投资越南的纺织服装业中国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但由于越南东南部地区的纺织服装工业发展较早而基础较好,因此布局于此的中国上市公司多为国内的行业头部企业。
产业园区是跨国企业投资的主要空间载体,东南亚国家由于国土面积狭小破碎,更加注重建设产业园区并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招商引资[38-40]。越南优越的区位条件促使地方政府联同来自其他国家的开发商进行工业园区建设。中国企业在越南共投资建设5个工业园区,包括位于越南红河三角洲海防市的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安阳工业区)和南部前江省的龙江工业区,二者均通过中国商务部和财政部考核确认。中国上市公司在越南设立的368家子公司中的234家(约占65%)选择进入工业园区,制造业中国跨国公司中该比例提升到75%。其中,深越合作区形成以电子和机械电机制造为主的广东企业集群。相比之下,开发较早的龙江工业区入驻中国企业的产业相对多元,类似的是由于该工业区为浙江企业投资开发,主要吸引来自浙江的中国跨国公司。

3.2 中国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3.2.1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采取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结合区位理论基础与实地调研内容,探讨中国跨国公司以设立子公司形式投资越南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基于成本学派观点,结合在越南的中国企业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生产所需材料的调研发现,考察越南地方劳动力资源和交通条件对中国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影响,前者选取一般及受培训适龄劳动力数量两个变量[4],预期影响符号为正;后者包括中国跨国公司所在地与母公司所在地的空间距离、所在地的路网密度[5,41],预期分别呈负向和正向影响。另一方面,新经济地理学将产业的空间集聚完全内生化,集聚经济由于地理邻近所产生的外部性而对企业具有强烈吸引,地方制度和文化等软环境在企业区位决策空间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实地调研也发现越南在外资管控和环境治理方面加大力度,而中国商会等与中国企业文化相近组织是其跨国投资重要的信息来源。本文继而从制度学派和关系学派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越南地方的FDI累计额作为集聚经济因子的代理变量[6,7]、每日固体废物处理量与人口规模比值作为环境制度因子的代理变量[42,43],而在关系网络方面将中国同乡商会作为代理变量(虚拟变量)[44]。除环境制度因子预期符号为负外,集聚经济因子和关系网络因子预期呈现正向影响。
此外,企业的海外投资决策首先取决于自身发展基础,来自经济发达省份的跨国公司规模较大的可能性更高。考虑中国东西部区域不均衡发展,选取母公司所在地是否沿海作为来源地的控制变量。同时,对外投资很大程度上受到东道地区的市场规模与营商环境的影响,故选取子公司所在地的人均GDP和PCI得分作为投资地的控制变量。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样本量均为1953个。
表3 回归模型中变量描述性统计

Tab. 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in regression model

变量类型 变量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被解释变量 投资越南的中国跨国公司(个) 0.188 1.095 0 20
制造业企业(个) 0.159 1.015 0 20
电子制造业企业(个) 0.035 0.410 0 11
纺织服装业企业(个) 0.017 0.279 0 10
电气机械制造业企业(个) 0.016 0.172 0 3
交通条件 中越省级行政区距离(km) 7.593 0.520 5.503 8.492
道路密度(km/km2 0.386 0.181 0.144 0.842
劳动力资源 适龄劳动力(万人) 0.646 0.062 0.497 0.844
适龄受教育劳动力(万人) 0.567 0.074 0.450 0.837
外资集聚 外资累计额(亿美元) 0.073 0.023 0.004 0.109
环境规制 每日人均固体废物处理量(t) 0.293 0.146 0.096 0.691
关系网络 中国商会 0.009 0.096 0 1
控制变量 母公司所在地沿海 0.323 0.468 0 1
人均GDP(美元) 7.968 0.433 7.202 9.472
省级竞争力指数 64.676 3.323 56.287 73.022

3.2.2 基准回归与稳健性检验

基于上述分析框架,首先对所有投资越南的中国跨国公司总样本与制造业样本进行基准回归(模型I、模型II)。为检验基准回归的稳健性,加之跨国公司子公司投资规模获取难度较大,将被解释变量替换为母公司截至2022年的资产替代进行Tobit回归(模型III、模型IV)。基准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基准回归结果

Tab. 4 Results of estimated models

变量类型 变量名 总样本-数量(I) 制造业-数量(II) 总样本-资产(III) 制造业-资产(IV)
自变量
交通条件 LNdistance -1.222*** -1.574*** -6.989*** -46.483***
LNroad 3.148*** 2.703*** 102.850** 81.808*
劳动力资源 LNlabour 1.642*** 1.696*** 38.227* 42.870*
LNtrainedlab -1.319*** -1.600** -19.503 -32.858
外资集聚 LNfdi 1.009*** 1.051*** 52.365*** 56.192**
环境规制 LNwaste -1.131 -1.970 -95.264* -123.584**
关系网络 CoC 0.159 0.443 33.691 23.946
控制变量 Coastal 1.917*** 2.158*** 129.324*** 123.087***
LNpGDP -1.568*** -1.386** -25.382 -23.840
PCI 0.041 0.057 3.528 5.364*
常数项 Constant 4.135 5.602 -578.345** -617.817**
膨胀因子
来源地发展水平 Coastal -1.444*** -0.794*
投资地发展水平 LNpgdp -2.454*** -1.943***
常数项 Constant 21.232*** 17.083***
观测值数量(个) 1953 1953 1953 1953
非0观测值数量(个) 122 105 122 105
Log Likelihood -505.420 -450.060 -912.340 -808.480
Prob>chi2 0.000 0.000 0.000 0.000
Alpha系数 1.700 1.220
Vuong系数 1.940 1.700
Prob>Z 0.026 0.045

注:* p<0.10,** p<0.05,***p<0.01。

分别对比模型I、模型II与模型III、模型IV,可见核心解释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基本保持一致,表明基准回归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零膨胀模型中,来源地与投资地发展水平两个膨胀因子影响系数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为负,表明位于中国沿海城市的跨国公司向越南投资的可能性更高;越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中国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越强。
(1)交通要素方面,模型I、模型II的结果表明中国跨国公司所在地与其母公司的距离对中国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呈显著负向影响,且对制造业企业的影响程度更大;与此同时,越南地方路网密度的影响显著均为正。上述回归分析结果能够较好印证实地调研访谈的情况:尽管越南吸引了大量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投资,但越南自身的工业基础不足以支撑对中国跨国公司日常生产所需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为保证生产效率,中国跨国公司在生产活动中所需材料仍主要从中国进口,因而对陆路交通条件有较高要求。在此情况下,邻近国内供应端能够减少跨国运输时间,企业所在地的道路建设水平则提高物流在城市内的运输效率。
“从深圳出口零配件到越南北部只需要13个小时,而走海运到胡志明市最快都需要5天时间,所以越南北部地区一下子聚集了大量电子信息产业”(2023年8月5日,B1、B2、B3)。
“越南工厂90%都是出口,原材料都是从国内,辅助材料都是在越南。但未来上游原材料也必须从越南,不然不具备成本优势;上游供应链也必须要过来”(2023年8月5日,E1、E2、E3、E4)。
(2)劳动力资源方面,地方适龄劳动力规模对整体、制造业中国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呈显著正向影响,然而劳动力素质总体上呈显著负向影响,回归结果并未支持原假设。这表明,中国跨国公司主要寻求低价劳动市场,制造业行业的中国跨国公司将低附加值生产环节转移到越南,能够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相对低端的中游生产环节对劳动力素质需求有限。当前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45];相比之下,越南的人口结构年轻,劳动力市场庞大且成本较低。因此,中国跨国公司倾向于在越南国内一般素质劳动力丰富的区位进行投资。另一方面,越南政府规定国内工资水平必须每年实现增长,也会对中国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造成影响,可能将布局于越南的产能向东南亚、南亚或拉丁美洲等更加具有人口数量和价格优势的国家转移。
“政府每年要求最低收入上涨6%~7%…因为这个原因,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急速下降…企业随时可以转去柬埔寨、孟加拉、缅甸。订单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所以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往外跑” (2023年8月6日,A1、A2、A3)。
(3)外资集聚方面,模型I、II的结果表明,越南地方的FDI累积额对整体、制造业中国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呈显著正向影响。在大量国际企业投资的情况下,越南对中国跨国公司的投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根据越南计划投资部,新加坡、韩国和日本是越南最大的外资来源,占2022年FDI总额的58%,中国紧随其后[46]。集聚经济对进入陌生经营环境的跨国公司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外资集聚经济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早期进入的韩国、日本等外国投资者由于拥有在东道国的经营经验和成熟的管理体系,是后来的中国跨国公司重要的区位信息来源和模仿对象;另一方面,制造业的集聚能够引发生产所需中间品在当地的投入,满足不同制造企业一般用工需求的劳动力集聚[47]。因此,中国跨国公司为降低信息成本和使用规模化资源,会倾向于在越南外资集聚的区域投资。
(4)环境规制方面,越南地方环境保护执行力度在在模型I~模型IV中均呈与预期相符的负向影响,在从企业规模衡量的模型III、模型IV中具有显著性。据越南前江省龙江工业园的管理人员,越南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越南《环境保护法》自1993年颁布以来已经过三轮修订,规定经济活动包括工业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设置环保指标对投资项目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程度的监管措施。因此,污染企业在投资越南时会倾向环保力度较低的地区以规避环境监管风险。
“目前越南也在加大力度管控来越投资的企业,对污染也开始重视…对于污染很严重的企业,又必须要有的,他们会规划一个工业园来统一处理”(2023年8月7日,D1、D2)。
(5)关系网络方面,模型将中国跨国公司所在地是否有母公司所在中国省市的商会设立作为代理变量。从回归结果来看,同乡商会在四个模型中的系数均不显著。对此,由于本文研究对象为上市公司,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尽管落地越南的中国商会为会员企业普及越南的投资、财税等政策法规,定期开展企业间交流、政企间对接等活动,但资金充足、架构完备的上市公司能够依靠自身法务部门或聘请第三方在投资的不同阶段开展尽调,因此选址决策对同乡关系网络的依赖程度有限。

3.2.3 异质性分析

为对中国跨国公司投资越南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从跨国公司所属行业、所有权、投资越南所在地的发展程度等角度开展异质性分析。其中,行业层面考察中国对越投资的三个重点产业,即电子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电气机械制造业;所有权层面,首先根据国泰安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库筛选出民营企业,其余企业经手工检索确定国有企业;投资地层面,由于红河三角洲与东南部地区为越南两大经济发展重点区域,因而将其作为发达地区,其余省份划入欠发达地区进行探讨。异质性分析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由于中国商会均设立于发达地区,在欠发达地区的回归模型中将“关系网络”变量剔除以避免共线性问题。
表5 异质性分析结果

Tab. 5 Results of estimated model by industries, ownerships and regions

变量类型 变量名 电子
制造业
纺织
服装业
电气机械
制造业
国有
企业
民营
企业
发达
地区
欠发达
地区
自变量
交通条件 LNdistance -2.366*** 0.578 -0.734 -0.568* -1.191*** -1.489*** -0.864**
LNroad 2.061 4.651* -4.366** 4.148** 2.769*** 3.807*** 3.572*
劳动力资源 LNlabour 0.395*** 0.743 -1.293 0.764 1.793*** 2.213*** 1.273*
LNtrainedlab -0.820 -1.232 2.280* -0.861 -1.438*** -2.558*** -0.334
外资集聚 LNfdi 0.932*** 1.369** 1.365*** 1.367*** 0.922*** 1.316*** 0.791***
环境规制 LNwaste -2.524 -2.730 -8.761*** 1.402 -1.373 2.976** -5.508***
关系网络 CoC 0.487 -15.000 0.339 0.183 0.258 0.087
控制变量 Coastal 1.298** -0.301 -0.217 -0.718 1.659*** 1.574*** 1.651**
LNpGDP 0.126 -4.568** 1.237 -2.201** -1.514*** -2.833*** -1.469
PCI 0.125 0.042 -0.196 0.107 0.058 0.006 0.162
常数项 Constant -0.478 16.630 -6.384 -2.043 3.363 18.781*** -7.752
膨胀因子
来源地发展水平 Coastal -0.928 -4.305 -3.400*** -16.268 -1.764*** -1.826*** -1.631
投资地发展水平 LNpgdp 0.141 -3.733 -2.372* 0.011 -2.663*** -1.814*** -0.976
常数项 Constant 1.148 33.972 23.883** 1.769 23.692*** 16.569*** 40.975
观测值数量(个) 1953 1953 1953 1953 1953 496 1457
非0观测值数量(个) 30 16 22 33 101 82 40
Log Likelihood -147.370 -87.699 -89.456 -133.440 -426.210 -316.250 -178.230
Prob>chi2 0.000 0.003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Alpha系数 0.000 7.500 0.000 0.200 1.410 0.920 1.780
Vuong系数 17.760 2.160 1.080 0.860 2.120 1.460 1.380
Prob>Z 0.000 0.015 0.141 0.196 0.017 0.072 0.084

注:* p<0.10,** p<0.05,*** p<0.01。

(1)行业异质性。在电子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的分样本回归中,外资集聚变量均呈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地方外资的正外部性对中国对越重点投资的三个行业具有较大吸引力。在电子制造业样本组中,地理距离的影响显著为负,与中国电子企业在越南北部集聚互为印证,说明其对国内已有供应体系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适龄劳动力规模也在1%显著水平上呈正向影响,表明该行业在越南布局的部门主要为生产单位。在电气机械制造业样本组中,环境规制的影响显著为负,表明相比投资越南的其他重点产业,工业机械和设备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较大的环境影响,对地方环境管控的敏感程度较高。
(2)所有权异质性。无论是对于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交通条件和外资集聚均呈显著影响。在交通条件中,地理距离对民营企业的负向影响强于国有企业,而路网密度变量则是在国有企业样本组中系数较大。据此推测,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越南南部的胡志明市及周边区域的要素优势足以弥补距离劣势,但相应地需要以地方发达的运输水平作为替代补充。相比之下,由劳动力资源两个变量的显著回归结果可见,民营企业更加注重运用地方丰富的一般劳动力资源,从而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3)投资地异质性。地理距离、路网密度、适龄劳动力规模、外资集聚和环境规制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样本回归中均呈现显著结果。其中,劳动力资源对投资越南发达地区的中国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影响更加显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尽管越南发达地区属于越南最低工资标准分区中最高的两类区域,但相对中国国内其劳动力成本依旧较低,故相比越南欠发达地区的劣势较小;另一方面,结合实地调研情况,越南也存在劳动力迁移现象,欠发达地区居民为追求更高收入或生活标准会倾向于到发达地区工作就业。此外,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环保力度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环境规制变量在分样本回归中呈现符号相反的影响效果。

4 中国跨国公司在越南的空间组织

中国跨国公司根据不同需求导向作出区位决策,属于同一行业的企业在地理上趋于邻近布局。本文聚焦中国对越南投资的两个重点产业——纺织服装业和电子制造业的空间组织,二者分别是消费者驱动和生产者驱动的典型产业[48]。由于纺织服装业和电子制造业在中国成规模发展,针对两个产业的集群模式已有丰富研究。纺织服装业方面,浙江、江苏的产业集群主要依靠地方产业基础和集体经济发展,具有经典的马歇尔式产业集群属性;广东的产业集群是在全球价值链驱动下,由原先的“三来一补”到核心外资企业进入,形成以专业镇为载体的完整制衣供应链条,因而呈现轮轴特征[49,50]。电子制造业方面,中国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电子产业集群,由于外资在其中的定位不同而存在差异[51]。例如,东莞和昆山的电子产业集群由外资企业主导,供应体系与本地企业关联度较低,具有服务跨国公司生产的卫星平台特征;苏州和深圳的电子产业集群中核心外资企业间主要为竞争关系,由于供应配套与地方企业有一定关联;北京和青岛的电子产业集群内本地的配套体系和销售网络已较为完善,因而外资企业从供应链顶端嵌入,同样呈现核心控制的轮轴特征[52]。当下,越南的纺织服装业和电子制造业也由外资驱动发展,因此中国跨国公司所形成的空间组织与国内的异同情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根据中国跨国公司在越南的布局现状,以Markusen对产业集群的划分为理论基础[31]图4,根据文献[53]改绘),对照纺织服装业和电子制造业的典型中国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与国内已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进行对比,探讨中国跨国公司的产业内空间组织。
图4 Markusen划分的产业集群类型示意

Fig. 4 Type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divided by Markusen

4.1 纺织服装业中国跨国公司的空间组织

纺织服装业是受消费者驱动的传统产业,该行业的大型零售商、商标持有人和贸易公司倾向于在全球建立分散型生产网络,建立柔性供应体系以面向多元市场,中美贸易摩擦则加剧了这一趋势。在中国跨国公司受原材料或避税驱动,主要集中在越南纺织服装业基础较好的南部地区。在半导体跨国企业进入之前,越南被视为中国之后新的纺织服装业世界工厂。然而,越南国内不出产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工业发展滞后,本土面料不能有效满足服装加工的需求,纤维原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2022年越南的服装服饰商品出口额超过350亿美元,仅次于中国,约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的3.4%,使越南获得34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纺织纤维和纺纱织物商品呈高额贸易逆差,两者的进口额在世界各国中分列第三和第二位。相比之下,中国仍拥有深厚的纺织工业基础,纺纱织物和服装服饰商品出口额均在全球领先。另一方面,越南的天然纤维进口没有配额限制,棉花进口享受零关税。因此,从供应链上看,纺织服装业中国跨国公司所用设备和原材料主要仍源于中国。企业虽然在越南工业园区进行流水线生产,但越南工厂所用设备主要从中国进口,所采用的棉花等原材料也主要为国际棉花,倾向于向中国的面料厂购买面料。
以投资越南的3家中国上市公司为例,归纳纺织服装业中国跨国公司的空间组织演变模式(图5)。其中,企业H、企业B是国内色纺织行业的重点龙头企业,企业L也拥有包含纺织、染整、制衣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主要客户均为全球知名服装品牌商。三家公司在国内生产布局具备一定规模后向越南投资,均为占据公司纺织产能较大比例的生产基地。其中,企业H和企业B的共同主要客户企业S是国际知名的服装制造商,二者互为同一客户的竞争供应关系。在下游企业成衣生产完毕后,最终产品将出口至西方发达国家或反向出口至国内的品牌分销商处进行销售。
图5 纺织服装业中国跨国公司的空间组织模式

Fig. 5 Spatial organization pattern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investing in Vietnam

纺织服装业OEM或ODM中国跨国公司受买方驱动在中国以外的越南建立分支工厂,以接受世界知名品牌和零售商自有品牌的订单,空间组织模式属于卫星平台式集群。企业采购来自国内或国际的棉花等原材料,由纺织工厂生产色纺纱、坯纱等,再经面料工厂进行布料生产,最后由成衣厂制成成衣后,能以较低或免关税运输至品牌商所在市场的销售商处进行销售。可见,纺织服装业中国企业在越南呈现“两头在外”的出口平台式特征,与国内母公司和原材料供应商、下游直接客户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品牌商保持紧密联系。在越南集群内部,中国跨国公司之间关联度较低,因同质化较强而缺乏明显的价值链分工。这也导致纺织服装业中国企业在越南的投资具有“松脚”的特点:由于缺乏地方嵌入性,与越南本土企业没有建立紧密联系,因而当越南劳动力成本上升或环境规制力度加大,使得企业在越南经营成本逐渐增加时,更可能考虑将生产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重新布局。

4.2 电子制造业中国跨国公司的空间组织

电子制造业是受生产者驱动的代表性产业,跨国公司或大型一体化工业企业发挥主导地位,不同层级供应商之间的等级特征明显。该行业中国跨国公司主要集中在邻近中国的越南北部地区。电子制造业(半导体产业)是越南吸引外资的优势领域,越南由于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和劳动力优势,现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半导体封装和测试中心之一。同时,半导体产业具有较强的地缘政治属性,美国为加大对中国科技领域的封锁力度,在原本与越南半导体领域的分工基础上建立新的半导体合作关系。
电子制造业中国跨国公司主要受成本和生产者驱动进入越南。成本驱动方面,以通过访谈了解的企业G为例,该公司为全球知名电子产品品牌商和高层级供应商提供电子产品制造综合服务,受劳动力成本驱动投资越南、印度和孟加拉国等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生产要素的国家。生产者驱动即企业响应核心跨国公司客户的需求,越南手机及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业链的形成就是典型案例。顺应电子产业国际领先企业的供应链多元化战略,位于其供应链顶端的全球电子产品制造商率先进入越南,从中国转移手机组装和零部件加工业务,斥资租地建立中国以外的大型生产基地。由于中国电子制造业供应商在国内的生产活动已与国际领先企业深度嵌套,因而当其提出拓宽供应链的企业战略时,中国企业将同步海外扩张而“跟随转移”至越南,在邻近上级供应商的区位设立子公司等分支机构进行产能转移。尽管如此,中国电子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越南子公司的主要生产功能仍是组装加工。由于越南本土零部件生产水平落后,所需核心零部件多从位于中国或同样在越南设立生产单位的中资供应商处采购。以主要来自广东的企业为例,得益于国内便捷的陆路交通和中越边境地区通关便利程度的提高,原材料可在一天之内从珠三角运往越南北部生产基地。然而,越南政府逐渐注重发展本国工业配套,未来越南本土供应链参与外资生产比例将得到提升。
“一部分企业是给大客户做配套(供应链),大客户过来了,他们就要跟过来。另外有一些企业客户主要是国际客户,欧美买家希望他们在越南设厂,保障他们的供应。最后有一部分就是中美贸易战关税太高要过来的”(2023年8月11日,C1、C2)。
以电子制造业企业X为例,归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国跨国公司的空间组织演变模式(图6)。企业X为某国际领先电子企业的最大代工企业之一,出于对该企业公司战略的响应以及头部供应商的示范效应,其与其他中国供应商均实施向越南进行生产扩张的战略。企业X与另一零部件供应及代工企业G在越南的投资区位均集中在越南北部,其余主要零部件供应商企业也在该区域集聚。因此,零部件供应商在越南北部的集群内部形成依据产品内分工的垂直供应联系,与此同时主要的组装代工厂之间也存在水平的竞争供应关系;而越南本土供应商由于生产力限制,仅能在较小规模上为集群企业进行单向供应。电子产品生产完毕后,将运输至国际领先企业在中国和全球布局产品零售商进行销售。
图6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国跨国公司的空间组织模式

Fig. 6 Spatial organization pattern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of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vesting in Vietnam

位于供应链上游的电子制造业中国跨国公司受生产者驱动而进行“跟随转移”,逐步在越南建立生产机构而进行就近产品内分工贸易。从这一角度而言,电子制造业中国跨国公司在越南投资呈轮轴式空间组织:以核心的高层级供应商跨国公司为“轴心”,其余层级的供应商企业为“辐条”,二者由于地理邻近的影响,通过产品流、贸易流和信息流产生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上述公司性质均为海外子公司等分支机构,决策和管理等重大事务由公司总部进行外源控制,输送生产技术和人力管理支持。因此,电子制造业中国跨国公司在越南的空间组织可抽象为:外部控制的大型代工装配企业、及其通过轮轴式生产联系的分包商在卫星出口平台上聚集,可认为是卫星-轮轴式集群。在地缘政治博弈与大型跨国客户施加的强制性影响下,电子制造业中国跨国公司与越南地方建立了非传统供应关系的紧密联系。当前越南的本土配套工业尚未成熟,在越经营的中国电子制造业企业很大程度上依靠母公司在国内原有的供应体系,且可能面临用工成本上涨等问题。然而,为保证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稳定合作,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理性布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文将实地调研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探讨中国跨国公司投资越南的区位选择,重点关注交通条件、劳动力资源、外资集聚、环境规制和关系网络的影响,并通过具体案例刻画中国跨国公司在越南的空间组织。研究所得结论如下:
(1)投资越南的中国跨国公司主要来自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从属电子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和纺织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其中,电子制造业中国跨国公司以广东企业居多,电气机械制造业以广东和江苏企业为主,纺织服装业中国跨国公司则以浙江企业居多,在行业层面存在来源地集聚效应。
(2)中国跨国公司在越南的投资集中在越南北部以首都河内市为核心的红河三角洲地区,包括北宁市、海防市、北江省,以及以经济中心胡志明市为核心的东南部地区,包括平阳省、同奈省和西宁省。区域联系上,广东企业对越投资主要位于越南北部地区,浙江、江苏、上海企业的投资则较为均匀地分布在越南南北。
(3)中国跨国公司投资越南时趋于邻近国内供应端、交通发达、劳动力丰富、外资集聚、环保力度较低的区域,新古典经济地理学的传统区位因素在其区位选择中依旧有显著影响;然而,地方关系网络对中国跨国公司的投资区位决策并不构成显著影响。
(4)中国跨国公司对越投资主要以越南的工业园区为载体进行空间组织,在深越合作区和龙江工业园存在集聚效应。两大投资行业中,纺织服装业中国跨国公司以越南为出口加工平台,在越南南部呈现卫星平台式集群;电子制造业中国跨国公司多应客户要求转移越南,进出口均主要在越南之外,因而在越南北部形成卫星-轮轴式集群。

5.2 讨论

本文呼应了既有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理论,对中国跨国公司投资越南与国家制定对外产业政策具有参考价值。尽管当前越南的配套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原材料和零部件自给率较低,但越南政府已在国家发展计划中设定原材料自给目标,不断降低进口国外原材料和设备的依赖性。对于为获取“原产地证”以规避西方关税壁垒的外资,越南政府不断提高“越南制造”的标准。具体而言,外资生产所需原材料主要从国外进口,但至少需要在越南本土新增30%的附加值,才能获得越南的“原产地证”。同时,越南也不断在外资准入方面提高标准,更倾向于引进高产品附加值和低环境污染企业。针对越南提升外资生产活动中本地嵌入程度与优化国内产业结构的举措,投资越南的中国企业也需要在供应布局上作出回应。
此外,越南当前也已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工业用地供给不足的问题。相比之下,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其他东盟国家和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逐渐开始展现市场潜力,吸引外资态势良好。越南当前出现的问题将加速其外资市场趋于饱和的进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更加需要以全球视野进行科学的跨国布局。

诚挚感谢二位匿名评审专家在论文评审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评审专家对本文实证分析、行文结构、文字表达方面的修改意见,使本文获益匪浅。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家统计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 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tps://www.mofcom.gov.cn/tjsj/gwjjhztj/art/2024/art_5ffd498d65d14383a8806b5c4346d613.html, 2024-09-04.

[Ministry of Commer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2023 Statistical Bulletin of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ps://www.mofcom.gov.cn/tjsj/gwjjhztj/art/2024/art_5ffd498d65d14383a8806b5c4346d613.html, 2024-09-04.]

[2]
岳圣淞. 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中国与东南亚:比较优势与政策选择. 东南亚研究, 2021, (4): 124-149+154-155.

[Yue Shengsong.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in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policy options.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21, (4): 124-149+154-155.]

[3]
陈肖飞, 韩腾腾, 栾俊婉, 等. 新创企业的时空分异与区位选择: 基于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地理研究, 2021, 40(6): 1749-1767.

[Chen Xiaofei, Han Tengteng, Luan Junwan, et al.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 in the locational choices of new firm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1, 40(6): 1749-1767.]

[4]
王茂军, 马慧汶, 邵静, 等. 地方劳动力市场对FDI企业规模的影响: 以环渤海地区日企为例. 地理学报, 2023, 78(10): 2443-2464.

[Wang Maojun, Ma Huiwen, Shao Jing, et al. The effect of the local labor market on the scale of FDI enterprises: A case study of Japanese enterprises in the Bohai Sea Rim reg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3, 78(10): 2443-2464.]

[5]
许和连, 张萌, 吴钢. 文化差异、地理距离与主要投资国在我国的FDI空间分布格局. 经济地理, 2012, 32(8): 31-35.

[Xu Helian, Zhang Meng, Wu Gang. Cultural difference, geographic distance and the main source countries' spatial pattern of FDI in China.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8): 31-35.]

[6]
胡志强, 苗长虹, 华明芳, 等. 中国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人文地理, 2018, 33(5): 88-96.

[Hu Zhiqiang, Miao Changhong, Hua Mingfang, et al. Spatio temporal patterns and location factors of FDI in China. Human Geography, 2018, 33(5): 88-96.]

[7]
胡平, 伍新木, 文余源. 基于面板数据SDM的长江中游城市群FDI决定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 2014, 34(1): 15-21+60.

[Hu Ping, Wu Xinmu, Wen Yuyuan. The decisive factors to FDI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ed on panel data and SDM.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1): 15-21+60.]

[8]
周进, 陈瑛, 黎玲君. 中国对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直接投资的时空演变和驱动机制分析. 经济地理, 2018, 38(12): 16-24.

[Zhou Jin, Chen Ying, Li Lingjun.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COFDI to American high-tech industries. Economic Geography, 2018, 38(12): 16-24.]

[9]
贺灿飞, 刘洋. 产业地理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 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 地理学报, 2006, 61(12): 1259-1270.

[He Canfei, Liu Ya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sectoral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61(12): 1259-1270.]

[10]
余官胜, 林俐. 企业海外集群与新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基于浙江省微观企业数据. 地理研究, 2015, 34(2): 364-372.

[Yu Guansheng, Lin Li, Enterprises overseas cluster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location choice of new entrants: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micro enterprises data in Zhejiang provinc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2): 364-372.]

[11]
贺灿飞, 郭琪, 邹沛思. 基于关系视角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 世界地理研究, 2013, 22(4): 1-12.

[He Canfei, Guo Qi, Zou Peisi.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perspective of relationship(guanxi) between China and its host countries.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3, 22(4): 1-12.]

[12]
梁育填, 周政可, 刘逸. 东南亚华人华侨网络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关系研究. 地理学报, 2018, 73(8): 1449-1461.

[Liang Yutian, Zhou Zhengke, Liu Yi.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tion choices of Chinese outbound enterprises and overseas Chinese networks: The case study of Southeast Asi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73(8): 1449-1461.]

[13]
吴玉鸣. 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规制关联机制的面板数据分析. 经济地理, 2007, 27(1): 11-14.

[Wu Yuming. A panel data study on correlation mechanism between FDI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Economic Geography, 2007, 27(1): 11-14.]

[14]
戴其文, 杨靖云, 张晓奇, 等. 污染企业/产业转移的特征、模式与动力机制. 地理研究, 2020, 39(7): 1511-1533.

[Dai Qiwen, Yang Jingyun, Zhang Xiaoqi, et al.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patterns and mechanisms of polluting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0, 39(7): 1511-1533.]

[15]
Zhang K H. Why does so much FDI from Hong Kong and Taiwan go to mainland of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5, 16(3): 293-307.

[16]
任卓然, 王俊松. 台湾地区电子信息业对大陆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集聚效应与区位成本的动态影响. 世界地理研究, 2018, 27(5): 82-92.

[Ren Zhuoran, Wang Junsong. Influence factors of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industry investment from Taiwan to Mainland China: A study of dynamic influence based on agglomeration effect and location cost.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8, 27(5): 82-92.]

[17]
魏后凯. 欧美日韩在华制造业投资的区位决定. 中国工业经济, 2000, (11): 65-73.

[Wei Houkai. Location decisions of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s from Europe, US, Japan and Korea.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0, (11): 65-73.]

[18]
Kang S J, Lee H S. The 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choice of South Korean FDI in China.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2007, 19(4): 441-460.

[19]
田素华, 罗黎军. 香港FDI进入中国大陆的决定因素: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 2011, (8): 29-41.

[Tian Suhua, Luo Lijun. Determinants of Hongkong FDI in China Mainlan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provincial level panel data. Shanghai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1, (8): 29-41.]

[20]
Zhang X, Po Yuk H. Determinants of Hong Kong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 in China: A survey.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1998, 16(4): 260-267.

[21]
姚作林, 金凤君, 陈卓. 全球产业转移与GVC区域竞争: 基于中国与中南半岛四国的分析. 地理研究, 2021, 40(2): 326-342.

[Yao Zuolin, Jin Fengjun, Chen Zhuo. Global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GVC regional competi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China and four Indo-China Peninsula countrie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1, 40(2): 326-342.]

[22]
Nguyen A N, Nguyen 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Vietnam: An overview and analysis the determinant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cross provinces.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07: 1-67.

[23]
Lei H S, Chen Y S. The right tree for the right bird: Location choice decision of Taiwanese firms' FDI in China and Vietna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1, 20(3): 338-352.

[24]
Ta V L, Le Q H, Nguyen T L H, et al. Investigat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ttractive factors of Korean direct investment into Vietnam. The Journal of Asian Finance,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20, 7(6): 117-125.

[25]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49-72.

[Li Xiaojian. Economic Geography (third edition).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8: 49-72.]

[26]
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Wang Jici. Innovative Spaces:Enterprise Cluster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1.]

[27]
安虎森. 新产业区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 北方论丛, 1998, (2): 21-26.

[An Husen. Theory of new industry space and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Northern Forum, 1998, (2): 21-26.]

[28]
苗长虹. 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复兴及其理论意义.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1): 1-6.

[Miao Changhong. Revival of marshallian industrial district theory and its theoretical meanings.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4, (1): 1-6.]

[29]
Scott A J. The Roepke Lecture in economic geography the collective order of flexible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s: Lessons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and strategic choice. Economic Geography, 1992, 68(3): 219-233.

[30]
吕拉昌, 魏也华. 新产业区的形成、特征及高级化途径. 经济地理, 2006, 26(3): 359-363+368.

[Lv Lachang, Wei Yehua. On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ced approaches of the new industry district.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26(3): 359-363+368.]

[31]
Markusen A. 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 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Economic Geography, 1996, 72(3): 293-313.

[32]
段小梅, 孙娟, 冯晔.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以台湾制鞋业投资东莞为例. 西部论坛, 2016, 26(6): 65-73.

[Duan Xiaomei, Sun Juan, Feng Y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network invested by Taiwanese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its enlightenment. West Forum. 2016, 26(6): 65-7.]

[33]
文嫮, 杨友仁, 侯俊军. 嵌入性与FDI驱动型产业集群研究: 以上海浦东IC产业集群为例. 经济地理, 2007, 27(5): 741-746.

[Wen Hu, Yang Youren, Hou Junjun. Study of embeddedness and FDI-driven industrial cluster: Case of Pudong IC industrial cluster. Economic Geography, 2007, 27(5): 741-746.]

[34]
Koo Y, Kim S. 'Follow sourcing' and the transplant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Korean electronics corporations in northern Vietnam. Area Development and Policy, 2022, 7(4): 380-403.

[35]
胡雪峰, 王兴平, 赵四东. 越南工业区空间格局及产业发展特征. 热带地理, 2019, 39(6): 889-900.

[Hu Xuefeng, Wang Xingping, Zhao Sidong. Spatial patter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 zone in Vietnam. Tropical Geography, 2019, 39(6): 889-900.]

[36]
曹湛, 朱晟君, 戴靓, 等. 多维邻近性对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形成的影响: 基于江浙沪医学科研机构的实证. 地理研究, 2022, 41(9): 2531-2547.

[Cao Zhan, Zhu Shengjun, Dai Liang, et al. The impact of multidimensional proximity on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ve collaboration network: A case study of medical science institutions in the Jiangsu-Zhejiang-Shanghai regio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2, 41(9): 2531-2547.]

[37]
俞国军, 贺灿飞. 经济全球化多重力量与地方集群演化发展: 以浙江省玉环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为例. 地理研究, 2024, 43(4): 893-908.

[Yu Guojun, He Canfei. Multiple force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of local clusters: The case study of the automotive parts industry cluster in Yuhuan, Zhejiang provinc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4, 43(4): 893-908.]

[38]
梁育填, 程兆峰, 周克杨.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策略选择: 以东南亚为例. 世界地理研究, 2024, 33(4): 51-61.

[Liang Yutian, Cheng Zhaofeng, Zhou Keyang. Development strategy choice of China's oversea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s: The case of Southeast Asia.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24, 33(4): 51-61.]

[39]
梁育填, 周克杨, 张家熙, 等.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园中园”发展模式与案例研究. 地理科学, 2021, 41(6): 980-988.

[Liang Yutian, Zhou Keyang, Zhang Jiaxi, et al.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Garden within Garden' in oversea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s and case studie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41(6): 980-988.]

[40]
Liang Y T, Zeng J Q, Kuik C C, et al. Policy transfer and scale reconstruction of China's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A case study of the Malaysia-China Kuantan Industrial Park.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21, 31(5): 733-746.

[41]
王如渊, 李翠华, 张学辉, 等. 四川省FDI区位选择的特征与机理. 地理研究, 2008, 25(2): 385-396.

[Wang Ruyuan, Li Cuihua, Zhang Xuehui, et al. A study on the selection of industries and location of FDI in Sichuan provinc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8, 25(2): 385-396.]

[42]
唐杰英. 环境规制、两控区政策与FDI的区位选择: 基于中国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 2019, (5): 117-129.

[Tang Jieyin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wo-control zone and FDI loc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hina's firm level dat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19, (5): 117-129.]

[43]
余珮, 彭歌. 环境规制强度与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当代财经, 2019, (11): 3-13.

[Yu Pei, Peng G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intensity and the location choice of China's direct investment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Contemporary Finance & Economics, 2019, (11): 3-13.]

[44]
周政可, 梁育填, 周克杨. 基于关系视角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进展与展望. 热带地理, 2019, 39(6): 942-953.

[Zhou Zhengke, Liang Yutian, Zhou Keyang. Review of Chi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a relationship perspective. Tropical Geography, 2019, 39(6): 942-953.]

[45]
李伟, 贺灿飞. 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 地理科学, 2017, 37(9): 1289-1299.

[Li Wei, He Canfei. The rising labor costs and spatial restructur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37(9): 1289-1299.]

[46]
越南计划投资部. 2022年外商直接投资报告. https://www.mpi.gov.vn/en/Pages/2022/Report-on-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2022-403479.aspx, 2024-01-23.

[Ministry of Planning and Investment of 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Report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2022. https://www.mpi.gov.vn/en/Pages/2022/Report-on-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2022-403479.aspx, 2024-01-23.]

[47]
陈柳钦. 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南京社会科学, 2005, (5): 15-23.

[Chen Liuqin. Industrial cluster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05, (5): 15-23.]

[48]
Gereffi G, Korzeniewicz M. 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 Westport, CT: Praeger, 1994: 1-149.

[49]
黎继子, 刘春玲, 蔡根女.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式整合: 以苏浙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例. 中国工业经济, 2005, (2): 118-125.

[Li Jizi, Liu Chunling, Cai Gennv. Global value chain and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for industrial cluster: Case study of apparel industrial cluster in Su, Zhe and Yue provinces.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5, (2): 118-125.]

[50]
赵龙文, 冯小宁. 基于“第三意大利”的广东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2010, 30(9): 181-183.

[Zhao Longwen, Feng Xiaoning. Development pattern of garment industry clusters in Guangdong province: Based on "Third Ital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0, 30(9): 181-183.]

[51]
罗若愚, 刘艳红.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模式的比较. 区域经济评论, 2005, (5): 7-9.

[Luo Ruoyu, Liu Yanhong. Comparative study on pattern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5, (5): 7-9.]

[52]
于珍.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类型及实证分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 88-94.

[Yu Zhen.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ormation and growth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 China: A case of the IT industry.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 (4): 88-94.]

[53]
任永菊.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的产业集群基础研究. 工业技术经济, 2012, 31(1): 102-106.

[Ren Yongju. The research on industrial cluster bases of RHQs' gathering.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12, 31(1): 102-106.]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