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2018 , 37 (2): 391-40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802012

研究论文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基于变量与变量关系的解析

刘大庆12, 白玲1, 张宏13, 郗笃刚4, 焦昆5, 吴斌5

1.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郑州 450002
2. 地理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00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4. 31009部队,北京 100011
5. 71271部队,青岛 266000

Dynamic mechanism in global geopolitical pattern evolution: Analysis based on variables and variable relationship

LIU Daqing12, BAI Ling1, ZHANG Hong13, XI Dugang4, JIAO Kun5, WU Bin5

1. Colleg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PLA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i'an 750000, China
3.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4. 31009 PLA Troops, Beijing 10011, China
5. 71271 PLA Troops, Qingdao 266000, Shandong, China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白玲(1966- ),女,江苏镇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缘政治学与军事地理学研究。E-mail: linbai_jd@126.com

收稿日期: 2017-08-20

修回日期:  2017-11-15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2-20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研究》编辑部 《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160,41371141,41401132)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SKLGIE2015-M-4-4)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刘大庆(1984- ),男,山东莱阳人,博士,主要从事地缘政治学与军事地理学研究。E-mail: liudaqing2007@163.com

展开

摘要

纵观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历史进程,格局的转换总是伴随着大国的兴衰交替、力量的分化与组合和权利的失衡与平衡,规律性的现象是不变的动力机制所致,这种机制对当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发展与演化依然有着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采用一种机制的视角,以机制及机制间的变量关系解析为主要途径,来研究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划分为一个核心机制、两个子机制和两个辅助机制。其中,力量结构的变化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标志,将其确定为演变的核心机制。大国兴衰和大国地缘战略关系的质变是引起力量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将二者确定为核心机制的子机制。资源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影响,将其作为辅助机制进行研究。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机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分机制间的耦合关系,得到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 地缘政治 ;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 ; 动力机制 ; 大国兴衰 ; 地缘战略关系 ; 资源地缘政治 ; 地缘文化

Abstract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global geopolitics pattern evolution show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global geopolitical pattern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the rise and fall of major world countries, differenti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great powers, unbalance and balance of rights. The regularity of the phenomenon is caused by the constant dynamic mechanism, and this mechanism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urrent global geopolitic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global geopolitical pattern 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mechanism, which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variable relationship among mechanism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global geopolitical pattern evolution is divided into a core mechanism, two sub-mechanisms and two auxiliary mechanisms. The change of the power structure is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global geopolitical pattern evolution, which is identified as the core mechanism of evolution. Among them, the qualitative change in the rise and fall of powers and geostrategic relations i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e power structure change, which is identified as two sub-mechanisms of core mechanism. Resource geopolitics and geo-cultural factors are researched as auxiliary mechanisms which are important approaches to influencing global geopolitical pattern evolution. Based on division mechanisms research of global geopolitical evoluti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global geopolitical pattern evolution is obtained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division mechanisms.

Keywords: geopolitics ; the evolution of global geopolitical pattern ; dynamic mechanism ; the rise and fall of powers ; geostrategic relations ; resources geopolitics ; geo-culture

0

PDF (246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刘大庆, 白玲, 张宏, 郗笃刚, 焦昆, 吴斌.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基于变量与变量关系的解析[J]. 地理研究, 2018, 37(2): 391-40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802012

LIU Daqing, BAI Ling, ZHANG Hong, XI Dugang, JIAO Kun, WU Bin. Dynamic mechanism in global geopolitical pattern evolution: Analysis based on variables and variable relationship[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 37(2): 391-40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802012

1 引言

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充满着动荡与残酷,大国的兴衰交替、权利分配的失衡与平衡和全球力量的分化与重组始终伴随。直至今天,全球化时代到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全球地缘政治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大国关系错综复杂,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不断发展,新的变局逐渐酝酿。国内外学者围绕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未来又会走向何方?所有这些亟待解答的问题可归结为对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本质认识与动力机制准确把握上。通过对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动力机制的研究,可以加深对地缘政治格局的认识,准确把握地缘政治格局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对地缘政治格局发展预判的准确性。

目前,对于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两大研究领域。地缘政治学者主要对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历史阶段进行研究[1,2],分析不同阶段的结构特征[3],探索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规律[1,3,4]。国际关系领域学者主要从国际关系的视角研究国际格局的演变,包括国际关系史的系统研究[5,6,7]、国际关系格局的模式和转换原因[8,9]以及国际格局的历史沿革和转换规律[10]等。关于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地缘政治演变驱动力的分析,主要包括:人类政治是塑造地缘政治关系的主动因素,技术是改变地缘政治的活跃因素[11];能源与地缘政治的互动机制[12];新能源技术成为地缘政治影响力和权力转移的重要因素[13]。二是对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分析,主要包括:科技进步是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内在驱动力[3];经济途径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机制及空间表现[14];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是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新驱动因子[13]。三是对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如: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15]、中亚地区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16]。四是国际关系领域对国际格局演变的动力研究,包括:科学技术是国际格局生成的原动力[17];大国实力对比和地缘战略关系可以引发国际格局的质变[18];国际格局演变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推动因素和特殊因素[19]

从目前应用变量与变量关系研究方法情况来看,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基于变量与变量关系的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变量关系模型研究驱动机理。如:通过建立变量关系模型,结合ESDA空间关联模型研究多变量驱动的经济空间格局演化问题[20];基于VAR模型研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国内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21]。二是基于变量与变量关系的定性分析。如:影响美国大战略的国内政治变量分析[22];全球化时代的新地缘政治学的变量分析[23]

综观目前对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研究,主要是侧重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历史阶段特征或规律,缺少对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动力机制的系统研究。另外,对动力机制的研究较为零散,仅限于对影响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某一个或几个因素的分析,缺乏对影响演变变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致使对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认识较为模糊。目前基于变量与变量关系方法的应用,为系统研究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提供了一种可行性途径。为此,本文采用变量与变量关系定性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以丰富地缘政治格局研究成果,为中国的地缘政治实践提供一定科学参考。

2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涵义及演变历程

2.1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涵义

地缘政治格局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段内,以政治行为体为单元(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地缘政治力量中心,通过地理空间进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11]。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政治行为体单元是全球性力量中心。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与世界政治格局或者世界格局并不完全一致,相同点是三个概念的内核是一致的,战略力量(大国或国家集团)、战略互动和力量对比结构。不同点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具有地理属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战略力量的空间特点,如地理位置、国土幅员、陆海性质等,这些特征影响国家权力的形成、地缘战略的制定和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过程等。二是战略力量间的空间关系。如同一类型的地缘政治格局,由于战略力量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不同,导致互动方式和效果不同。三是格局力量对比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例如:雅尔塔地缘政治格局海权国家对陆权国家的战略围堵、地缘政治格局地理边缘与地理中心的冲突等,都是由格局力量对比结构空间分布不同导致。

2.2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和东西方航线的开辟,致使原先割裂的大陆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随着葡萄牙、西班牙的全球殖民扩张,世界性大国产生,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从此诞生。从第一个全球性地缘政治格局—威斯特伐利亚格局诞生,到当今世界的“一超多强”格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一共经历七次重大转变。

威斯特伐利亚地缘政治格局形成于1648年,1792年普奥第一次反法同盟建立,第一次反法战争爆发格局正式解体。威斯特伐利亚地缘政治格局形成后力量中心经过多次调整,最终演变为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五强力量结构[14]。虽然威斯特伐利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力量中心发生多次变化,但是格局的力量结构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始终是多极均势结构。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拿破仑法国企图称霸欧洲,建立以法国为主导的单极地缘政治格局。从反法战争开始,22年间发生7次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地缘政治格局被打破,形成以企图单极霸权的法国为一极,以反对建立单极霸权的反法同盟为另一极的两极地缘政治格局。

欧洲七年战争后,欧洲国家于1815年召开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构筑了一个新的多极地缘政治格局,即维也纳地缘政治格局。1871年德国统一并开始崛起,德国的地缘特征决定其受法国与俄国东西夹击的危机性,建立“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不断孤立法国。随着英法俄地缘战略关系的变化,形成“三国协约”,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进一步加强地缘战略关系,欧洲大陆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两极格局[15]

一战结束后,欧美战胜国处理了德国问题以及战胜国之间在海军力量领域的矛盾,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16],凡尔赛—华盛顿地缘政治格局建立。从格局的力量结构来看,凡尔赛—华盛顿地缘政治格局是由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构成的多极格局。战胜国的联盟因争夺霸权矛盾瓦解,战败国德国对凡尔赛—华盛顿格局的限制极端不满,随着德国经济的复苏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矛盾进一步激化,大国之间的力量均衡被严重破坏。在1933年德国退出裁军大会和国联,开始大肆扩军,凡尔赛—华盛顿格局开始逐渐瓦解。欧美民主国家、苏联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经过复杂的关系调整之后,形成了两极格局,即以法西斯为轴心集团和反法西斯盟国集团两大军事联盟的对立格局,二战爆发后凡尔赛—华盛顿格局正式解体。

二战后期,美、苏、英、中等国通过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一系列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系,重新安排战后世界秩序[18]。在雅尔塔体系支撑下,二战后欧洲开始衰落,而美苏发展强大成为战后的世界领袖,但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两国由战后的盟友逐渐发展成全方位对立敌人,雅尔塔地缘政治格局开始形成。雅尔塔地缘政治格局是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全面对峙的两极格局。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对抗[19]。美国凭借强大实力公开追逐世界霸权,组成反对苏联的政治军事联盟,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遏制的战略,苏联则联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针锋相对。

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雅尔塔地缘政治格局解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企图构建以美国为唯一核心的单极地缘政治格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力量对比与分化组合进程开始加快。1993年11月1日,欧盟正式诞生,成为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重要一极。另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上升,特别是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大大提升了对世界事务的参与度和控制力,彻底改变了全球战略力量的对比,成为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极。俄罗斯虽然受苏联解体冲击实力大减,但其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资源优势,依然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极。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以美日同盟为基轴,立足经济大国地位,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也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不可忽视的战略力量。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和对全球事务的控制力下降,其他强国实力的飞速增长,世界朝多极化发展大势无法逆转,以美国为一超,欧盟、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多强并立的“一超多强”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形成[24]

3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动力机制的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历程,梳理了演变的基本脉络,需采取恰当的研究方法,将影响因素有机地串联在一起研究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变量与变量关系是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核心概念,通过变量及变量关系的研究,可以准确的把握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变量与变量关系为基础研究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是一种有效的可行方法。

3.1 变量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3.1.1 变量的概念 变量来源于数学概念,是研究人员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所选定的事物或概念。它是指一个可发生变化的量,适用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研究,可以是力量结构和地缘环境等抽象概念,也可以是领导人、国际组织和贸易赤字等具体概念[25]

3.1.2 变量的分类 变量可以分为三类:自变量、因变量和干预变量。变量是指不受其他所研究的变量影响而自身变化的量,自变量可以是多个共同产生同一结果。因变量是指随着所研究的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干预变量是影响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变量。

3.2 变量关系

变量关系就是变量之间的关系。以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可以得到以下几种变量关系[9]

(1)正相关:X增大则Y增大,X减少则Y减少,用$\oplus$表示。

(2)负相关:X增大则Y减少,X减少则Y增大,用$\ominus$表示;

(3)强度相关:X变化到一定程度,Y才发生变化,用$\odot$表示;

(4)对称相关:XY的变化相互影响,用 表示;

(5)不对称相关:X变化影响Y,Y变化不影响X,用 表示;

(6)中介相关:X的变化通过干预变量影响Y的变化,用表示。

3.3 基于变量与变量关系的动力机制分析方法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较为复杂,影响因素学科跨度大,横跨地理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和地缘政治学等学科,导致影响因素的关系错综复杂。国内外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多是针对单个因素或者单一影响路径的分析,缺乏机制性的解释,没有针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动力机制的综合和系统的分析方法。

叶成城借助科学方法论,以“因素+机制”的框架,构建了核心机制和辅助机制兼顾结构和过程层面的变量,分析了第一波现代化国家兴衰机制[26]。这种分析框架,对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动力机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受大量变量影响,变量与变量之间互相影响,机制之间又相互包含。在“因素+机制”的分析框架基础之上,提出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动力机制的研究方法:将核心机制进一步细分为多个子机制,这样便解决了机制间相互包含的层次问题;通过增加变量关系分析,可以有效地区分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机制各自构成因果链条,机制之间又通过变量与变量关系有效地耦合在一起。核心机制、核心机制—子机制与辅助机制的变量与变量关系及因果链条,最终共同构成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动力机制。

4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核心机制与辅助机制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组成核心是力量结构,大国兴衰与大国地缘战略关系的质变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根本原因,二者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核心变量,因此将大国兴衰与大国地缘战略关系引起力量结构变化确定为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核心机制,两个核心变量的动力机制为核心机制的子机制。资源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因素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影响途径,作为辅助机制进行研究。

4.1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核心机制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演变”定义为事物历时较久的发展与变化。从“演变”涵义来看是事物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本文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划分为形成、调整和更替三个阶段,其演变的核心机制如图1所示。其中,力量结构是三个阶段衡量的重要标志。当地缘政治格局的力量结构稳定时,标志着一种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当力量对比变化时,意味着地缘政治格局已经开始调整。当力量结构发生变化时,则标志着格局的新旧交替。

图1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核心机制

Fig. 1   The core mechanism of global geopolitical pattern evolution

力量结构稳定是研究核心机制的初始条件。在自变量大国兴衰和地缘战略关系的作用下,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大国兴衰与力量对比变化成不对称相关变量关系,即大国兴衰可以导致力量对比变化,反之不成立。地缘战略关系与力量对比变化成对称相关变量关系,大国地缘战略关系的调整,改变了格局力量对比,格局的力量对比变化以后,又可以进一步影响大国的地缘战略关系调整。例如:在维也纳地缘政治格局末期,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形成同盟国集团,三国地缘战略关系的变化导致欧洲均势体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1893年,法国与俄国调整地缘战略关系成为结盟,后来英国加入,最终形成了两大对立军事集团[27]。在格局的力量对比变化以后,并不能直接引起力量结构的变化,而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干预变量领袖因素或战争因素的促进下发生力量结构的变化,格局才会发生演变。比如:威斯特伐利亚地缘政治格局末期,法国、俄国和普鲁士的强大,格局力量对比进一步调整,但是力量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拿破仑开始实行“霸权外交”企图称霸欧洲,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维也纳格局正式形成。同样,凡尔赛—华盛顿地缘政治格局末期,希特勒带领德国重新崛起,建立了纳粹法西斯极权统治,并不断挑战凡尔赛—华盛顿地缘政治格局对德国的限制,最终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大军事集团对立格局演变为雅尔塔格局。

4.2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核心机制—子机制

4.2.1 大国兴衰动力机制 通过对地理禀赋、科技进步、贸易、综合国力等变量及变量关系的研究,得到大国兴衰的动力机制(图2)。

图2   大国兴衰动力机制

Fig. 2   The dynamic mechanism in the rise and fall of powers

地理禀赋包括国家的地理位置、规模和资源等要素[26],对大国的兴衰有着重要影响。该变量与国家的贸易结构和方式是正相关变量关系。例如:海洋国家具有天然的海洋贸易优势。15世纪的海洋强国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以及16-19世纪的“日不落帝国”英国都是依靠天然的海洋优势,通过海洋贸易达到国家鼎盛。

科技进步是地缘政治格局演变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3],它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影响贸易结构的转变。19世纪,以蒸汽机为发明和使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工场阶段向大工业过渡,蒸汽船的出现逐渐取代帆船,大大促进了海洋贸易。英国率先开始革命,国家实力快速增长。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德国抓住科技优势,国力急速增强,并多次影响全球格局。第三次科技革命,苏联和美国争相掌控科技制高点,主导全球格局。

贸易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8]。经济增长的积累可以提高国家硬实力,即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29,30]。硬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国家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大国从兴盛逐渐崛起,可见综合国力变量与大国兴衰为程度相关变量关系,大国衰落过程原理反之。

4.2.2 地缘战略关系动力机制 地缘战略关系是指大国在各自的地缘战略支配下形成的同盟、敌对或者非敌非友等情况[18]。通过对影响大国地缘战略关系的诸多变量及变量关系的研究得到大国地缘战略关系动力机制(图3)。

图3   地缘战略关系动力机制

Fig. 3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geostrategic relations among major powers

地缘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外部安全与威胁的现实状况[31]。地理禀赋是国家地缘环境的重要决定因素。历史上欧洲的均势格局中,英国与俄国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禀赋,在多次的地缘政治格局演变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英国远离欧洲的主体板块,依靠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经常扮演欧洲事务的平衡者。俄国国土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具备优越的地理优势;另外,俄国位于欧洲大陆主体板块东部,任何欧洲大陆国家均忌惮处于俄国与其他欧洲强国的东西夹击之境地。邻国关系包括邻国的数量、实力和敌友关系三个方面[32],是影响地缘环境优劣的另一重要因素。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二战中迅速崛起,南北弱邻的优越地缘环境是其重要的先决条件。而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强邻环伺,是典型的恶劣地缘环境国家,历史上多次陷入周边国家的战略包围之中。

地缘利益主要指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统一独立,经济科技发展,思想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利益[31]。国家地缘战略的制定,必须从实际的地缘环境出发,一个行之有效的地缘战略,又取决于地缘利益的明确界定[33],因此随着地缘利益诉求的改变地缘战略也要随之调整。当国家战略目标改变时,地缘战略也随之调整。国家地缘战略的实施过程直接影响大国之间的地缘战略关系。例如: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历史进中,德国的战略目标经过几次调整,出台不同地缘战略,多次改变大国地缘战略关系和世界格局。德意志帝国统一后,第一个战略目标定位是争夺欧洲霸权,主要采取“合纵联盟、孤立法国、抗衡俄国”的地缘战略。第二个战略目标是争夺世界霸权,采取“东扩、西进、南下”的扩张型地缘战略[34]。德国地缘战略的调整与实施,直接导致与欧洲老牌帝国的地缘战略关系恶化,并引发两次世界大战,改变全球地缘政治格局。

空间因素的分析是地缘政治研究的核心问题。国际关系学者亚历山大·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对国家之间的敌对、竞争和朋友关系具有很强解释力[9]。将空间因素影响和温特的建构作用机制融合进一步来研究地缘战略关系动力机制。一是空间位置决定地缘战略关系构建。例如:二战后美苏迅速转入冷战,鉴于日本的重要战略位置,美国开始扶植日本,重建关系,以日本为前沿阵地遏制苏联。冷战后期,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的形成同样取决于中国的地理位置优势,中国与苏联接壤,承受苏联的地缘政治压力,美国趁中苏交恶,为了发挥中国牵制苏联的地缘政治作用,与中国合作改善地缘战略关系。二是国家地缘利益的空间分布影响地缘战略的构建。美国的地缘战略实践深受国家地缘利益空间分布变化影响。1865年以前的美国处于建国起步阶段,国家地缘利益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北美洲,在“天定命运”和“门罗主义”指引下实行土地拓张的大陆扩张地缘战略[35]。1865年以后,随着美国的海洋贸易的增加,国家的地缘利益空间分布转向海外,美国的地缘战略也随之由大陆扩张战略转为海洋扩张战略[36]

4.3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辅助机制

4.3.1 资源地缘政治影响机制 资源的争夺与控制一直是地缘政治的重要内容。资源地缘政治的核心是对稀缺资源的控制与反控制。通过对资源地缘政治的相关变量的研究,得到资源地缘政治的影响机制如图4所示。

图4   资源地缘政治的影响机制

Fig. 4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resource geopolitics

国家地理禀赋不同导致全球资源分布不均衡,例如:中东地区是全球石油资源的主要供应地,但却由于干旱又是全球水资源的需求地之一。资源的这种分布不平衡性诱发国家为争夺稀缺资源的控制权展开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在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不同历史阶段,大国的资源战略目标是不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钢铁和煤炭是主要战略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石油成为战略资源[11],随着战略资源的变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地缘利益也随之调整变化。资源控制导致国家间利益矛盾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导致冲突或者战争。例如:冷战期间,中东石油成为苏美两国争夺的重要目标。在这期间爆发的第二次中东战争、马岛之战、两伊战争都直接或间接地因石油而引起[37]。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石油都是深层动因。2011年利比亚战争以及近几年不断升温的中国南海主权争端,背后都离不开资源地缘政治的影响。

4.3.2 地缘文化影响机制 地缘文化是指地理要(因)素中国家的人口状况、民族宗教、文化教育、文明特征等缘故引发或产生的文化关系[2],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地缘文化相关变量的研究,得到地缘文化的影响机制如图5所示。

图5   地缘文化的影响机制

Fig. 5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geo-culture

地缘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2],地理禀赋的不同导致地域差异性,形成地缘文化,地缘文化从两个方面作用于地缘政治格局的变量。一是地缘文化以“软实力”的形式越来越在一国的综合实力的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三个变量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二是地缘文化差异是引起国家间关系对立和冲突的动因之一[38]。国家间地缘文化互动,特别是民族矛盾和宗教差异往往导致冲突或战争。民族矛盾、宗教差异与战争变量时强度相关关系。历史上,十字军东征和近代欧洲的“三十年战争”都是典型的宗教战争。巴以冲突是民族矛盾和宗教差异叠加导致的典型案例,自1948年以来,巴以双方发生多次战争和无数次军事冲突。

5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机制耦合关系及动力机制

在研究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机制(核心机制与辅助机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机制与机制之间的耦合关系,最终得到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

5.1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核心机制—子机制间的耦合关系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核心机制的两大子机制是通过综合国力与地缘战略关系、地缘战略与大国兴衰两组变量耦合在一起。

从大国兴衰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败,与该国采取的地缘战略成正相关关系,即根据地缘环境、地缘利益和战略目标构划的地缘战略适应本国发展则兴,否则为衰。历史上英国、美国和俄罗斯是正确制定国家地缘战略而崛起的典范。综合国力不能直接影响地缘战略关系,而是通过转换形成国家权力改变国家间地缘战略关系。综合国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来源[39]。二战前德国的崛起,严重威胁英国的欧洲控制权和全球地位,英国迫于德国的挑战,先后改善与传统对手法俄的地缘战略关系,与两国结为盟友。二战结束后,英、法的综合国力大大减弱,全球地位下降,参与全球事务的权利减弱,美国和苏联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而权倾一时。当今,国家间实力差距会产生经济贸易和军事安全的依赖力[40]。如日本、菲律宾和台湾地区对美国军事安全依赖力,形成美国对它们的强大支配权力。

5.2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核心机制与辅助机制间的耦合关系

辅助机制通过综合国力、大国兴衰、地缘战略和地缘战略关系四个变量与核心机制建立耦合关系。

地缘文化除了可以通过软实力间接影响综合国力外,还可以直接影响国家的地缘战略。地缘战略与地缘文化直接存在着内在联系,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决定了这种文化载体地缘战略的特定文化价值观念和民族特色。地缘文化的地理属性决定了其对国家间地缘战略关系的作用。地缘文化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同一地理单元内的国家因文化身份的相同或者相近,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往往表现为形成区域性或者跨区域的国际组织。例如:欧盟、东盟、非盟、南盟和美洲国家组织等。国家通过国际组织全方位互动,增强或改善地缘战略关系。

资源地缘政治除了可以间接影响国家地缘战略和地缘战略关系之外,还对大国兴衰具有“双向”影响作用,即:既可以使一国兴盛,又可令一国衰败。例如:老牌殖民帝国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依靠强大海权兴起,疯狂掠夺世界各地的资源和财富,但最终却因本土的资源匮乏无力支撑其资源掠夺和领土扩张而衰落。

5.3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核心机制与子机制间的耦合关系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的核心机制与子机制之间的耦合关系是通过体系结构对国家的反作用建立的,主要包括力量结构变化的控制作用和力量结构的均衡作用两个方面。

地缘政治格局的力量结构的变动对国家的行为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和约束力,主要体现在对地缘战略的模式上的反馈作用上。在不同的地缘政治格局下,国家采取的地缘战略模式主要有谋求均势、搭便车和称霸三种模式[10],不同格局转换通过反作用控制地缘战略的选择模式,进而影响国家间地缘战略关系,导致力量的分化组合。在多极格局下,国家更倾向于实行谋求均势的地缘战略模式,国家的安全与独立基本保障是国家间权利的均势,防止战争与侵略的最重要方法是阻止单一国家的称霸等破坏均势的行为[41]。当在两极或者单极格局下,国家继续奉行谋求均势的战略,将无法营造力量的平衡,反而冒险与两极格局与单极格局的霸权国家对立,使自己处于极为不利的处境。为了谋求最大利益,转而采取与谋求均势完全相反的战略模式,即搭便车战略[42]。如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中的弱小国家在美国的拉拢和庇护下迅速形成与社会主义对抗的一极。

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形成以后,体系结构对行为体的均衡作用反映在对称霸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限制上。霸权国家的出现打破格局权利分配的平衡,新的体系结构形成后对霸权国家会采取进行一系列的限制措施,阻止霸权行为和战争的出现。例如:在威斯特伐利亚地缘政治格局末期,法国的称霸野心破产后,维也纳地缘政治格局对法国在领土疆域、战争赔款方面做了一系列限制,大大削弱了法国的实力。同样,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格局和二战后雅尔塔格局对德国实力的限制与削弱,也充分体现了格局的均衡反作用。

5.4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

建立核心机制—子机制之间、核心机制与子机制、核心机制与辅助机制耦合关系之后,最终形成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的动力机制(图6)。

图6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粗实线为核心机制,细实线为子机制,虚线为子机制间及与核心机制间变量耦合关系,点划线为辅助机制

Fig. 6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global geopolitical pattern evolution

6 结论与讨论

在梳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历程的基础之上,采用一种机制的视角,以格局演变的核心机制和辅助机制为切入点研究演变的动力机制。将核心变量力量结构的演变机制确定为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核心机制,将影响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核心变量大国兴衰和地缘战略关系的动力机制定为格局演变的子机制,并分析了各自的变量及变量关系。另外,分析了资源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两大辅助机制。最后,通过辅助机制与核心机制之间变量的耦合关系最终得到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

本文虽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当今世界出现的一些影响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新变量考虑还不够全面,下一步研究中将进一步探索更为完整的变量体系。另外,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与基于数学模型的定量研究方法比较,缺乏一定的精确性,下一步研究中可以考虑基于数据构建数学模型研究相关变量关系,以得到更为准确的动力机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程广中. 地缘战略论. 北京: 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9.

[本文引用: 2]     

[Cheng Guangzhong. On Geostrategy.Beijing: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9.]

[本文引用: 2]     

[2] 尼古拉·查强, 沈伟烈, 蒲宁. 地缘战略与大国安全.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12.

[本文引用: 3]     

[Nicola Chaqiang, Shen Weilie, Pu Ning.Geopolitical Strategy and Power Security. Beijing: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ress, 2012.]

[本文引用: 3]     

[3] 刘从德. 地缘政治学导论.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本文引用: 4]     

[Liu Congde.Introduction to Geopolitics.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10.]

[本文引用: 4]     

[4] 刘少华.

20世纪亚太地区国际格局析论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1999, 20(4): 40-43.

[本文引用: 1]     

[Liu Shaohua.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pattern of Asia-Pacific in the 20th century

. 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y, 1999, 20(4): 40-43.]

[本文引用: 1]     

[5] 唐贤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本文引用: 1]     

[Tang Xianxing.Modern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2.]

[本文引用: 1]     

[6] 刘德斌. 国际关系史.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本文引用: 1]     

[Liu Debin.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3.]

[本文引用: 1]     

[7] 方连庆. 国际关系史: 现代卷.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本文引用: 1]     

[Fang Lianqing.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odern Volume.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1.]

[本文引用: 1]     

[8] 肯尼思·沃尔兹. 信强译. 国际政治理论.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本文引用: 1]     

[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ranslated by Xin Qiang: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8.]

[本文引用: 1]     

[9] 亚历山大·温特. 秦亚青译.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本文引用: 3]     

[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ranslated by Qin Yaqing.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0.]

[本文引用: 3]     

[10] 李义虎. 国际格局论.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4.

[本文引用: 2]     

[Li Yihu.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attern. Beijing: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2004.]

[本文引用: 2]     

[11] 陆俊元. 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 北京: 时事出版社, 2005.

[本文引用: 3]     

[Lu Junyuan.On the Essence and Laws of Geopolitics. Beijing: Current Affairs Press, 2005.]

[本文引用: 3]     

[12] 陈枫楠, 王礼茂.

能源和地缘政治的互动模型

. 世界地理研究, 2011, 20(2): 29-36.

[本文引用: 1]     

[Chen Fengnan, Wang Limao.

Interactive model of energy and geopolitics

.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1, 20(2): 29-36.]

[本文引用: 1]     

[13] 王礼茂, 牟初夫, 陆大道.

地缘政治演变驱动力变化与地缘政治学研究新趋势

. 地理研究, 2016, 35(1): 3-1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100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因子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技术的进步、高速运输工具的诞生,传统的地理空间关系和地域联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间距离所产生的效应在降低;其次,地缘政治博弈主体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借助互联网,原来相对弱势的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在上升;第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利益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上升,地缘政治的冲突逻辑,正逐渐让位于地缘经济的竞争逻辑;第四,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新因素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碳排放权等相对虚化的权利发展成为新的地缘政治争夺对象.在上述驱动力的作用下,地缘政治学发展和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①更加关注全球问题和从全人类视角研究问题,传统的主权国家概念受到严重挑战;②从对土地、能源矿产和海上战略通道等实体资源争夺,向信息权、碳排放权等相对虚拟的资源转变;③重视新的能源类型和新的地域空间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④通过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批判,在研究内容上向所谓的“低政治”问题拓展,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等交叉和融合成为趋势;⑤地缘政治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多元;⑥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成为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也为地缘政治研究带来机遇.

[Wang Limao, Mou Chufu, Lu Dadao.

Changes in driving forces of geopolitical evolution and the new trends in geopolitics studies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6, 35(1): 3-1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100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因子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技术的进步、高速运输工具的诞生,传统的地理空间关系和地域联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间距离所产生的效应在降低;其次,地缘政治博弈主体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借助互联网,原来相对弱势的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在上升;第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利益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上升,地缘政治的冲突逻辑,正逐渐让位于地缘经济的竞争逻辑;第四,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新因素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碳排放权等相对虚化的权利发展成为新的地缘政治争夺对象.在上述驱动力的作用下,地缘政治学发展和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①更加关注全球问题和从全人类视角研究问题,传统的主权国家概念受到严重挑战;②从对土地、能源矿产和海上战略通道等实体资源争夺,向信息权、碳排放权等相对虚拟的资源转变;③重视新的能源类型和新的地域空间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④通过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批判,在研究内容上向所谓的“低政治”问题拓展,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等交叉和融合成为趋势;⑤地缘政治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多元;⑥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成为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也为地缘政治研究带来机遇.
[14] 曹原, 葛岳静, 王淑芳, .

经济途径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机制及其空间表现研究进展

.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3): 265-275.

[本文引用: 2]     

[Cao Yuan, Ge Yuejing, Wang Shufang, et al.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impacts of economic approaches on geopolitic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expression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6, 35(3): 265-275.]

[本文引用: 2]     

[15] 李振福.

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

. 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2011, 32(1): 13-18.

[本文引用: 2]     

[Li Zhenfu.

A study of driving mechanism of arctic route geopolitical pattern evolution

.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2011, 32(1): 13-18.]

[本文引用: 2]     

[16] 李红强, 王礼茂, 郎一环.

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 以中亚为例

. 世界地理研究, 2009, 18(4): 56-65.

[本文引用: 2]     

[Li Hongqiang, Wang Limao, Lang Yihuan.

Evolution proces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energy geopolitical pattern: A study of Central Asia

.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09, 18(4): 56-65.]

[本文引用: 2]     

[17] 潘琪昌. 欧洲国际关系.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本文引用: 1]     

[Pan Qichang. Europe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0.]

[本文引用: 1]     

[18] 阎学通. 国际关系分析: 第2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本文引用: 3]     

[Yan Xuetong.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nd ed.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本文引用: 3]     

[19] 刘长敏. 国际关系体系与格局: 1618-1945.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本文引用: 2]     

[Liu Changmin.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ystem and Pattern: 1618-1945. Beijing: World Affairs Press, 2002.]

[本文引用: 2]     

[20] 柯文前, 陆玉麒, 俞肇元, .

多变量驱动的江苏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

. 地理学报, 2013, 68(6): 802-812.

[本文引用: 1]     

[Ke Wenqian, Lu Yuqi, Yu Zhaoyuan, et al.

Spatial evolu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county level in Jiangsu based on multivariate drive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6): 802-812.]

[本文引用: 1]     

[21] 张捷, 黄解宇.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国内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5, (12): 16-21.

[本文引用: 1]     

[Zhang Jie, Huang Jieyu.

Commodity prices and domestic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model of VAR

. Scitech Innovation & Productivity, 2015, (12): 16-21.]

[本文引用: 1]     

[22] 赵尚钦.

影响美国大战略的国内政治变量分析: 以小布什政府为例

.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

[本文引用: 1]     

[Zhao Shangqin.

An analysis of influences of domestic political variables on America's grand strategy: The case of George·W·Bush Administration

. Shijiazhuang: Master Dissertation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2008.]

[本文引用: 1]     

[23] 赵可金.

全球化时代的新地缘理论

.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23(5): 102-115.

[本文引用: 1]     

[Zhao Kejin.

New geo-theroy in globalization era,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08, 23(5): 102-115.]

[本文引用: 1]     

[24] 张艺卓, 吕昕.

试析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25(4): 10-11.

[本文引用: 1]     

[Zhang Yizhuo, Lu Xi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25(4): 10-11.]

[本文引用: 1]     

[25] 阎学通, 孙学峰. 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本文引用: 1]     

[Yan Xuetong, Sun Xuefeng.Practical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1.]

[本文引用: 1]     

[26] 叶成城.

重新审视地缘政治学: 社会科学方法伦的视角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5, (5): 100-124.

[本文引用: 2]     

[Ye Chengcheng.

Rethingking geopoli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 Wor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2015, (5): 100-124.]

[本文引用: 2]     

[27] 曹胜强.

论雅尔塔体系与冷战的关系

. 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6): 10-14.

[本文引用: 1]     

[Cao Shengqiang.

The analysis of relations between Yalta System and the Cold War

. 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 (6): 10-14.]

[本文引用: 1]     

[28] Frankel Jeffrey, David Romer.

Does trade cause growth?

.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 89(3): 379-399.

https://doi.org/10.1257/aer.89.3.379      URL      [本文引用: 1]     

[29] Solow R.Growth Theory: An Exposition: 2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本文引用: 1]     

[30] Keller W.

Trade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technology

.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2: 5-24.

https://doi.org/10.1023/A:101346102573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paper integrates earlier studies on the link of productivity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of a closed economy with the more recent emphasis on R&D-driven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open economies. In this framework, technology in the form of product designs is transmitted to other industries, both domestically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ly, through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intermediate goods. I present empirical results based on a new industry-level data set that covers more than 65 percent of the world’s manufacturing output and most of the world’s R&D expenditures between 1970 and 1991. The analysis considers productivity effects from R&D in the domestic industry itself, from R&D in other domestic industries, as well as in the same and other foreign industries. I estimate strong productivity effects both from own R&D spending and R&D conducted elsewhere. The contribution of R&D in the industry itself is about 50 percent in this sample. Domestic R&D in other industries is the source of 30 percent of the productivity increases, and the remaining 20 percent are due to R&D expenditures in foreign industries.
[31] 沈伟烈. 地缘政治学概论. 北京: 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4.

[本文引用: 2]     

[Shen Weilie.Introduction of Geopolitics. Beijing: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4.]

[本文引用: 2]     

[32] 刘新华.

论地缘政治学的核心—地理要素

. 世界地理研究, 2009, 18(1): 6-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09.01.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代以来,以领土为物质基础的民族或者国家间的竞争和合作均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之内。人们对地理空间与民族或者国家间相互关系影响的认识反映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就是地缘政治学,换言之,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空间分析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利益制定适当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地缘政治最基本的内核是地理要素,即地理位置、国土幅员、邻国、地形与气候、资源以及距离等。科学认识地缘政治学基本的地理要素,是正确把握、运用地缘政治学的先决条件。

[Liu Xinhua.

The core of geopolitics-geographical elements

.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09, 18(1): 6-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09.01.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代以来,以领土为物质基础的民族或者国家间的竞争和合作均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之内。人们对地理空间与民族或者国家间相互关系影响的认识反映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就是地缘政治学,换言之,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空间分析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利益制定适当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地缘政治最基本的内核是地理要素,即地理位置、国土幅员、邻国、地形与气候、资源以及距离等。科学认识地缘政治学基本的地理要素,是正确把握、运用地缘政治学的先决条件。
[33] 潘忠岐.

地缘学的发展与中国的地缘战略: 一种分析框架

. 国际政治研究, 2008, (2): 21-39.

[本文引用: 1]     

[Pan Zhongqi.

The development of Geo-theory and geopolitical strategy of China: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 International Politics Quarterly, 2008, (2): 21-39.]

[本文引用: 1]     

[34] 韩志军, 刘建忠, 张晶, .

德国地缘战略历史剖析

. 世界地理研究, 2015, 24(4): 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5.04.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受到历史、地理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德国的发展轨迹异于欧洲其他国家。1871年德国才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其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复杂而波折,演进历程始终伴随着对"到底什么是德国?而德国又在哪里?"的讨论与思考。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德国先后采取了多种地缘战略,不同的地缘战略选择又直接影响着国家战略和民族命运,或迅速崛起,或迅速衰落。本文以历史上德国所采取的地缘战略为主线,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地缘战略的产生背景、主要策略和重要影响,总结出其特殊的地缘区位、落后于时代的政治体制、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良莠不齐的哲学根基和高度发达的教育科技五个因素为德国地缘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剖析在这些地缘战略影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德国在地缘战略的构划、制定、实施等方面形成的强烈特点。

[Han Zhijun, Liu Jianzhong, Zhang Jujing, et al.

Geostrategv analysis on the history of Germanv

.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5, 24(4): 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5.04.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受到历史、地理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德国的发展轨迹异于欧洲其他国家。1871年德国才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其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复杂而波折,演进历程始终伴随着对"到底什么是德国?而德国又在哪里?"的讨论与思考。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德国先后采取了多种地缘战略,不同的地缘战略选择又直接影响着国家战略和民族命运,或迅速崛起,或迅速衰落。本文以历史上德国所采取的地缘战略为主线,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地缘战略的产生背景、主要策略和重要影响,总结出其特殊的地缘区位、落后于时代的政治体制、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良莠不齐的哲学根基和高度发达的教育科技五个因素为德国地缘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剖析在这些地缘战略影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德国在地缘战略的构划、制定、实施等方面形成的强烈特点。
[35] 宋涛, 陆大道, 梁宜.

大国崛起的地缘政治战略演化: 以美国为例

. 地理研究, 2017, 36(2): 215-225.

[本文引用: 1]     

[Songtao Tao, Lu Dadao, Liang Yi.

The evolution of great powers' geostrategy during their rise: A case stud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2): 215-225.]

[本文引用: 1]     

[36] 胡志丁, 陆大道.

基于批判地缘政治学视角解读经典地缘政治理论

. 地理学报, 2015, 70(6): 851-863.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6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大国间的争霸与兴衰更替,无不受地缘法则的支配.地理学者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准确把握国家利益之所在,抓住机遇为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但是,缺乏对地缘政治学的历史和哲学的批判将不能准确理解和有效实践地缘政治理论.本文简要介绍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总结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3个特点,据此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解读.为了简化解读过程,首先提出了一个解读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分析框架;其次根据这个分析框架重点解读了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最后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批判性总结.通过批判性解读,得出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既有科学性一面,也有假说性和理念性的一面.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构建是基于国际地缘格局、国家利益空间分布、国家间空间冲突而构建的,并展现了理论建构者的身份,体现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历史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地理知识-权力结构.

[Hu Zhiding, Lu Dadao.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al geopolitical theories from a critical geopolitical perspective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6): 851-863.]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6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大国间的争霸与兴衰更替,无不受地缘法则的支配.地理学者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准确把握国家利益之所在,抓住机遇为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但是,缺乏对地缘政治学的历史和哲学的批判将不能准确理解和有效实践地缘政治理论.本文简要介绍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总结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3个特点,据此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解读.为了简化解读过程,首先提出了一个解读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分析框架;其次根据这个分析框架重点解读了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最后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批判性总结.通过批判性解读,得出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既有科学性一面,也有假说性和理念性的一面.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构建是基于国际地缘格局、国家利益空间分布、国家间空间冲突而构建的,并展现了理论建构者的身份,体现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历史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地理知识-权力结构.
[37] 秦伟.

能源安全视角下的中美关系

.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本文引用: 1]     

[Qin Wei.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energy security perspective

. Jinan: Master Dissertation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2006.]

[本文引用: 1]     

[38] 塞缪尔·亨廷顿. 周琪译.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7.

[本文引用: 1]     

[Huntington S P.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Translated by Zhou Qi. Beijing: Xinhua Publishing House, 1997.]

[本文引用: 1]     

[39] 胡志丁, 刘玉立, 李灿松, .

权力、地缘环境与地缘位势评价: 以中日钓鱼岛之争为例

. 热带地理, 2014, 34(1): 50-5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权力是国际政治的一个永恒话题,然而,国际关系学对权力的研究缺乏空间维度。考虑空间距离、地缘环境(由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span>3部分组成)等对权力的空间制约,权力在空间的不均衡分布就是地缘位势。据此理解,文章从权力的4个来源,即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软实力和不平等相互依赖,并结合地理衰减原理构建了地缘位势评价方法。以中日钓鱼岛之争为例,定量评价了中日两国在钓鱼岛的地缘位势,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崛起,整体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中日之间不平等相互依赖关系的转变,至2010年中国在钓鱼岛的地缘位势已经全面超越日本。这一评价结果既可以回应国人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不同声音,同时也阐释了自2012年以来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积极的处理方式。</span></p>

[Hu Zhiding, Liu Yuli, Li Cansong, et al.

Power, geo-sett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geo-potential: A case study of the dispute over China and Japan on the Diaoyu Islands

. Tropical Geography, 2014, 34(1): 50-5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权力是国际政治的一个永恒话题,然而,国际关系学对权力的研究缺乏空间维度。考虑空间距离、地缘环境(由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span>3部分组成)等对权力的空间制约,权力在空间的不均衡分布就是地缘位势。据此理解,文章从权力的4个来源,即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软实力和不平等相互依赖,并结合地理衰减原理构建了地缘位势评价方法。以中日钓鱼岛之争为例,定量评价了中日两国在钓鱼岛的地缘位势,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崛起,整体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中日之间不平等相互依赖关系的转变,至2010年中国在钓鱼岛的地缘位势已经全面超越日本。这一评价结果既可以回应国人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不同声音,同时也阐释了自2012年以来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积极的处理方式。</span></p>
[40] 王淑芳, 葛岳静, 曹原, .

中国周边地缘影响力的建模与测算: 以南亚为例

.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6): 738-74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06.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今国际社会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实力转移的时代,如何顺应当代国际关系中实力结构变化的趋势,科学合理地测度一国在周边地缘环境中的影响力,成为国家外交政策和周边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权力理论、硬实力和软实力理论、相互依赖理论,在突出主导因素和可操作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地缘影响力的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近10 年来中国在南亚各国和南亚地区的地缘影响力。结果表明:①2012 年中国与南亚七国的综合实力比较,按照差距从小到大排序,分别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说明国家本身的地缘重量,尤其是硬实力依旧是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②近10 年来,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地缘影响力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中国在不丹、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的地缘影响力最大,而在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最小。表明地缘影响力受国家间地理位置的制约,呈距离衰减的空间分布。③国家的实力和地缘影响力并非成正比关系。国家实力强大并不能代表其对外的影响力就强大。④无论在政策制度、国家形象还是文化交流方面,中国与南亚各国间的软实力差距不大。

[Wang Shufang, Ge Yuejing, Cao Yuan, et al.

Modeling China's geopolitical influence in surrounding areas: A case study of South Asia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4, 33(6): 738-74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06.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今国际社会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实力转移的时代,如何顺应当代国际关系中实力结构变化的趋势,科学合理地测度一国在周边地缘环境中的影响力,成为国家外交政策和周边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权力理论、硬实力和软实力理论、相互依赖理论,在突出主导因素和可操作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地缘影响力的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近10 年来中国在南亚各国和南亚地区的地缘影响力。结果表明:①2012 年中国与南亚七国的综合实力比较,按照差距从小到大排序,分别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说明国家本身的地缘重量,尤其是硬实力依旧是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②近10 年来,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地缘影响力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中国在不丹、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的地缘影响力最大,而在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最小。表明地缘影响力受国家间地理位置的制约,呈距离衰减的空间分布。③国家的实力和地缘影响力并非成正比关系。国家实力强大并不能代表其对外的影响力就强大。④无论在政策制度、国家形象还是文化交流方面,中国与南亚各国间的软实力差距不大。
[41] Mark R.

Amstutz.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World Politics.

Boston: McGraw-Hill College, 1999.

[本文引用: 1]     

[42] 李义虎.

论国际格局的作用规律及其对政策偏好的影响

.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7(6): 1-8.

[本文引用: 1]     

[Li Yihu.

The function influence international patter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reference for policy

.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2004, 27(6): 1-8.]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