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道路网的社会分异——基于轨迹大数据的出行分布性别差异
陈晓萍(1994-),女,广东普宁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E-mail: chenxp28@mail2.sysu.edu.cn |
收稿日期: 2020-07-10
录用日期: 2020-11-30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8-10
基金资助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20B0202010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114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34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961137003)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804020016)
版权
Research on social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road network in Guangzhou: Gender differences of travel distribution based on trajectory data
Received date: 2020-07-10
Accepted date: 2020-11-30
Online published: 2021-08-10
Copyright
社会空间分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以往研究主要聚焦基于居住地和活动地的分异现象,缺乏对道路网社会空间分异的关注。本文以广州市中心区域为例,结合日常活动空间理论和空间分析方法,基于手机轨迹大数据,研究不同性别群体日常出行的城市道路网社会空间分异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基于性别差异的城市道路网社会隔离指数高于居住地、低于就业地,在14:00—15:00时段达到峰值;不同性别群体在路网中的分布总体呈现不均衡的集聚特点,其中女性集聚程度更高;不同性别群体的出行分布和分异受到路网周边建成环境因素的影响;物流运输业就业密度的提高、小学数量的增多或道路等级的提高都会显著提高男性相对出行量,而社会服务业就业密度的提高、菜市场数量或公交站点数量的增多以及到市中心距离的减少都会显著提高女性相对出行量,这些与个体家庭和职业分工的性别差异有一定的关系。本文通过理论假设和实证分析,验证了家庭和职业的分工决策是影响道路网出行分布性别分异的深层次原因,也是解释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理论视角。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和挖掘基于城市道路网的社会分异现象及其影响机制,并为完善道路网络及周围设施的布局与建设提供借鉴。
陈晓萍 , 周素红 , 李秋萍 , 詹文 . 广州城市道路网的社会分异——基于轨迹大数据的出行分布性别差异[J]. 地理研究, 2021 , 40(6) : 1652 -1666 . DOI: 10.11821/dlyj020200655
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human geography study. In the past,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differentiation in the living place and activity place, while less has paid attention to 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road network. In this paper, with Guangzhou central area as an example, based on mobile phone trajectory big data, the 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aily travel of different gender groups in urban road network are studied based on daily activity space theory and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cial dissimilarity index of urban road network based on gender differenc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residence and lower than that of working place, reaching the peak value during 14:00-15:00;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gender groups in the road network is both generally of unbalanced and aggregate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ravel distribution of women is more clustered; the built environment factor around the road network affects the travel distribu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different gender groups; the increase of employment density of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nd the number of primary schools or the road hierarchy wi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relative travel volume of men, while the increase of employment density of social service industry, the number of food markets or bus stops, and the decrease of distance from the city center wi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relative travel volume of wome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gender difference of family and occupational division to some extent. Theoretical hypothe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verified that the decision-making of family and occupational division are the underlying causes that affect gender differentiation of travel distribution in the road network, which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o explain 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help to understand and explore the socio-spatial phenomenon based on urban road network and influencing mechanism,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layout and construction of road network and surrounding facilities.
Key words: road network; gender; division mechanism; 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track data
表1 道路网活动空间建成环境指标体系Tab. 1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activity space based on the road network |
活动空间类型 | 变量名称 | 含义 | 单位 |
---|---|---|---|
居住地 | 社区人口密度 | 沿道路社区的平均人口密度 | 人/km² |
就业地 | 建筑业就业密度 | 沿道路社区建筑业的平均从业人口密度 | 人/km² |
物流运输业就业密度 | 沿道路社区物流运输业的平均从业人口密度 | 人/km² | |
商务服务业就业密度 | 沿道路社区商务服务业的平均从业人口密度 | 人/km² | |
商业服务业就业密度 | 沿道路社区商业服务业的平均从业人口密度 | 人/km² | |
社会服务业就业密度 | 沿道路社区社会服务业的平均从业人口密度 | 人/km² | |
服饰类制造业就业密度 | 沿道路社区服饰类制造业的平均从业人口密度 | 人/km² | |
维护性活动地 | 菜市场数量 | 沿道路活动空间范围内菜市场的数量 | 个 |
超市数量 | 沿道路活动空间范围内超市的数量 | 个 | |
幼儿园数量 | 沿道路活动空间范围内幼儿园的数量 | 个 | |
小学数量 | 沿道路活动空间范围内小学的数量 | 个 | |
休闲性活动地 | 购物中心数量 | 沿道路活动空间范围内购物商场的数量 | 个 |
文体场馆数量 | 沿道路活动空间范围内文化、艺术和体育场馆的数量 | 个 | |
娱乐场所数量 | 沿道路活动空间范围内休闲娱乐场所的数量 | 个 | |
出行路段 | 公交站点数量 | 沿道路活动空间范围内公交站的数量 | 个 |
交叉口密度 | 沿道路活动空间范围内的道路交叉口密度 | 个/km² | |
道路密度 | 沿道路活动空间范围内的道路密度 | km/km² | |
道路等级 | 道路的等级层次 | 1 | |
道路中心性 | 道路中心性指标 | 1 | |
到市中心距离 | 道路距离市中心的欧式距离 | km |
表2 因变量的描述统计特征Tab. 2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pendent variables |
名称 | 总值 | 平均值 | 最大值 | 最小值 | 标准差 |
---|---|---|---|---|---|
男性出行量(人次) | 7585502 | 479 | 72593 | 0 | 1787 |
女性出行量(人次) | 4137655 | 261 | 46550 | 0 | 1038 |
出行性别比 | 0.61 | 20 | 0.00 | 0.48 |
表3 道路网周边建成环境对不同性别群体出行的影响Tab. 3 The impact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around the road network on travel of different gender groups |
项目 | 变量名称 | 模型1:女性出行量 | 模型2:男性出行量 | 模型3:出行性别比 |
---|---|---|---|---|
居住地 | 社区人口密度 | 0.02 | 0.00 | -0.01 |
就业地 | 建筑业就业密度 | 0.04** | 0.04*** | 0.01 |
物流运输业就业密度 | 0.01 | -0.00 | -0.02** | |
商务服务业就业密度 | 0.00 | 0.00 | -0.02 | |
商业服务业就业密度 | -0.05*** | -0.05*** | -0.00 | |
社会服务业就业密度 | 0.02 | 0.00 | 0.04** | |
服饰类制造业就业密度 | 0.05*** | 0.05*** | -0.01 | |
维护性活动地 | 菜市场数量 | 0.08*** | 0.09*** | 0.07*** |
超市数量 | 0.01 | 0.02 | 0.00 | |
幼儿园数量 | 0.04* | 0.04* | 0.04 | |
小学数量 | 0.04 | 0.04* | -0.12*** | |
休闲性活动地 | 购物中心数量 | 0.26*** | 0.28*** | -0.01 |
文体场馆数量 | -0.03 | -0.06** | -0.01 | |
娱乐场所数量 | 0.07** | 0.06* | -0.01 | |
出行路段 | 公交站点数量 | 0.04* | 0.02 | 0.04* |
交叉口密度 | -0.11*** | -0.11*** | 0.02 | |
道路密度 | 0.08*** | 0.06*** | 0.02 | |
道路等级 | 0.22*** | 0.26*** | -0.11*** | |
道路中心性 | 0.05*** | 0.07*** | -0.19 | |
到市中心距离 | -0.35*** | -0.32*** | -0.10*** | |
常数项 | 5.25*** | 5.88*** | -1.13 | |
调整R² | - | - | 0.13 | |
LR统计量或F统计量 | 3003.87 | 2983.55 | 5.80 | |
P | 0.00 | 0.00 | 0.00 |
注:*代表P<0.1;**代表P<0.05;***代表P<0.01。 |
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在论文评审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评审专家对本文标题、数据说明及规划建议方面的修改意见,使本文获益匪浅。
[1] |
|
[2] |
周春山, 边艳, 张国俊, 等. 广州市中产阶层聚居区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地理学报, 2016, 71(12): 2089-2102.
[
|
[3] |
周素红, 邓丽芳. 基于T-GIS的广州市居民日常活动时空关系. 地理学报, 2010, 65(12): 1454-1463.
[
|
[4] |
张济婷, 周素红. 转型期广州市居民职住模式的群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地理研究, 2018, 37(3): 564-576.
[
|
[5] |
郝新华, 周素红, 彭伊侬, 等. 广州市低收入群体户外活动的时空排斥及其影响机制. 人文地理, 2018, 33(3): 97-103.
[
|
[6] |
|
[7] |
徐静, 余炜楷. 基于人群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探索: 以广州市天河区东北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为例. 见: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 郑州: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2019: 2149-2156.
[
|
[8] |
|
[9] |
柴彦威, 翁桂兰, 刘志林. 中国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 人文地理, 2003, 18(4): 1-4.
[
|
[10] |
|
[11] |
|
[12] |
|
[13] |
宋月萍. 职业流动中的性别差异: 审视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 经济学: 季刊, 2007, 6(2): 629-654.
[
|
[14] |
王鹏, 吴愈晓. 社会经济地位、性别不平等与性别角色观念. 社会学评论, 2019, 7(2): 55-70.
[
|
[15] |
|
[16] |
|
[17] |
|
[18] |
赵鹏军, 李南慧, 李圣晓. TOD建成环境特征对居民活动与出行影响: 以北京为例. 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6): 45-51.
[
|
[19] |
孙斌栋, 但波. 上海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15, 70(10): 1664-1674.
[
|
[20] |
|
[21] |
|
[22] |
|
[23] |
许晓霞, 柴彦威. 城市女性休闲活动的影响因素及差异分析: 基于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对比. 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12): 95-100.
[
|
[24] |
姚华松, 黄耿志, 薛德升. 国内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述评. 人文地理, 2017, 32(2): 9-15.
[
|
[25] |
广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 广州统计年鉴2017.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7: 55.
[
|
[26] |
吴健生, 黄力, 刘瑜, 等. 基于手机基站数据的城市交通流量模拟. 地理学报, 2012, 67(12): 1657-1665.
[
|
[27] |
廖薇薇, 何家律, 李秋萍, 等. 城市道路结构等级与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交通流量匹配度分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 34(2): 58-65.
[
|
[28] |
谭一洺, 柴彦威, 关美宝. 地理背景的不确定性对时空行为模式分析的影响: 基于西宁市的实证研究. 地理学报, 2017, 72(4): 657-670.
[
|
[29] |
何嘉明, 周素红, 谢雪梅. 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下的广州女性居民日常出行目的及影响因素. 地理研究, 2017, 36(6): 1053-1064.
[
|
[30] |
陈博文, 周素红, 姜超. 活动视角下建成环境对广州居民通勤效率的影响. 城市规划学刊, 2016,(4): 67-74.
[
|
[31] |
张成刚, 杨伟国. 中国职业性别隔离趋势与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 2013, (2): 60-69.
[
|
[32] |
李汪洋, 谢宇. 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趋势: 1982—2010. 社会, 2015, 35(6): 153-177.
[
|
[33] |
|
[34] |
古杰, 傅辰昊, 周素红. 女性主义视角下广州市居民日常出行时空路径分析. 城市学刊, 2018, 39(4): 24-29.
[
|
[35] |
周素红, 彭伊侬, 柳林, 等. 日常活动地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地理研究, 2019, 38(7): 1625-1639.
[
|
[36] |
张萌. 女性出行行为特征研究.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18-26.
[
|
[37] |
和玉兰, 甄峰, 朱寿佳, 等. 网络信息时代女性居民日常活动时空特征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人文地理, 2014, 29(2): 29-34.
[
|
[38] |
|
[39] |
|
[40] |
陈强. 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11-214.
[
|
[41] |
王炳翔, 朋文佳, 闫军伟, 等. 猩红热的发病率与气象因素的负二项回归分析.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4, 18(2): 166-168.
[
|
[42] |
|
[43] |
|
[44] |
苏玲玲, 周素红, 张雪, 等. 社区环境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时间维度的作用. 城市发展研究, 2019, 26(9): 26-3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吴启焰, 张京祥, 朱喜钢, 等. 现代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研究. 人文地理, 2002, 17(3): 26-30.
[
|
[51] |
周素红, 刘玉兰. 转型期广州城市居民居住与就业地区位选择的空间关系及其变迁. 地理学报, 2010, 65(2): 191-201.
[
|
[52] |
吕雪梦. 基于住宅选择视角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杭州: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106-107.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