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中国海域地名的源流与时空特征

  • 何沛东 , 1, 2, 3
展开
  • 1.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珠海 519082
  • 2.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珠海 519082
  • 3.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珠海 519082

何沛东(1987-),男,河南洛阳人,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方志学、历史地理学、海洋史。E-mail:

收稿日期: 2021-02-18

  录用日期: 2021-06-01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5-10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9CZS011)

版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The origin and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ea names

  • HE Peidong , 1, 2, 3
Expand
  • 1. Department of History, Zhuhai, 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 519082, Guangdong, China
  • 2.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Research Center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 519082, Guangdong, China
  • 3. Institute of Belt and Road Studies, 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 519082, Guangdong,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2-18

  Accepted date: 2021-06-01

  Online published: 2022-05-10

Copyright

Copyright reserved © 2022

摘要

海域地名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历史见证,在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据地方志等历史资料,以“海(洋)”地名为例,对中国海域地名的源流和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 中国海域地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生命力,其发展可以分为海域地名的空间指代模糊时期(先秦至宋代)、海域地名的空间指代清晰时期(宋代至清末)、海域地名中西融合时期(清末至1949年)、海域地名的系统整理和有序管理时期(1949年以后)4个阶段。② 中国海域地名的得名原因主要可分为7种:因方位得名、因岛礁沙洲得名、因水文特征得名、因沿陆岸(或较大岛屿岛岸)的地理事物(政区、聚落、山峰等)得名、因航海相关的传说等得名、因海洋出产得名、因海域地形得名。③ 中国海域地名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以长江口为界,南方沿海诸省级行政区(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海域地名数量远高于北方,南方又以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为最,岛屿数量等自然地理因素和海洋贸易等社会经济因素是造成此种差异的主要原因。④ 2018年国家海洋局、民政部受权公布了《我国部分海域海岛标准名称》,其中的“海(洋)”地名是1980年代中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成果的体现。针对中国海域地名整理和研究的现状,提出加强海域地名的整理、公布与命名,明确海域的相关概念,规定海域地名的通名,海域地名的处理需符合国家海洋权益4条建议。

本文引用格式

何沛东 . 中国海域地名的源流与时空特征[J]. 地理研究, 2022 , 41(3) : 777 -793 . DOI: 10.11821/dlyj020210134

Abstract

Sea names are the witness to Chinese maritime civilization.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marking ocean space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e sea names reflect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China's ancestors in exploring and using the sea. As the basis of marin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or the Chinese ancestors, sea names still play a vital role in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sea and in promoting the marine economy. By us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such as local chronicles, this study introduces Chinese sea names’ historical change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Chinese sea names have strong stability and vit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m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period of vague spatial reference, the period of specific spatial reference, the period of blending China and the West, and the period of systematic arrangement and orderly management. It is found that Chinese seas are named according to seven main principles, namely directions, nearby islands, hydrologic patterns, coastal features, maritime legends, sea products, and sea terrains. The sea area names of China show tha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The number of sea area names in the southern coastal provinces, which takes the Yangtze Estuary as the boundary,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 In the south, Zhejiang,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have the largest number of sea area names. Two main factors are contributing to this difference, including geographical factors such as the number of islands,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the sea trade. The sea names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Ocean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in 2018 wer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census of 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islands in China sea areas in the 1980s. Giv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ation and research of sea names in China, four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firstly, strengthen the collation, publ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of sea names; secondly, clarify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sea area; thirdly, specify the general name of sea names; finally, the processing of sea names should conform to the national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1 引言

地名是人类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1]。长期以来人类的主要活动空间是陆地,陆地上留下了大量的地名遗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展到海洋和太空,这些地理空间也随之有了自己的地名。海域一般指一定界限内的海洋区域[2],依据此定义,海、洋、港湾、海湾、海道、海峡、入海河口等咸水海洋区域均属于广义上“海域”的范畴;其中“海”和“洋”涵盖了大部分的中国海域,因此“海”和“洋”可被视为狭义的中国“海域”(① 本文所指的“中国海域”指狭义的“海域”,即“海”和“洋”;所谓的“海域地名”也仅指“××海”和“××洋”的名称,两者简称为“海(洋)地名”。)。中国拥有广阔的海域空间和悠久的海洋开发、利用历史,中国先民在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过程中,较早地对海域空间进行了命名,留下了丰富的海域地名遗产,其中一部分至今仍在使用。
之前学界关于中国地名的研究多以陆地上的政区、聚落、山川等地理实体地名为主。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将目光转移向海洋,但总体上多是关于个体地名、区域地名等零散性研究,海域地名的规模化、系统化研究较为欠缺[3]。以刘南威等为代表的学者对于南海岛礁地名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取得了较大的成绩[4,5,6,7,8,9,10,11,12,13,14],不过这些依然是对海洋中“陆地”地名进行的研究。陈佳荣等较早从史学视角出发,对历史文献中的“海(洋)”地名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却缺乏地名学方面的探讨[15,16,17]。李文渭等对中国海域地名进行了简单的论述,但仅限于四大边缘海的名称[18,19]。2018年6月8日,国家海洋局、民政部受权公布了《我国部分海域海岛标准名称》(②为了行文方便,《我国部分海域海岛标准名称》在下文中简称为“《海域标准名称》(2018年)”。),其中包含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大戢洋、九洲洋、伶仃洋等27条“海(洋)”地名[20]1-2,这是历史上中国政府首次正式对“海(洋)”地名进行官方确认。“海(洋)”地名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特征,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海域地名类型之一,本文试以“海(洋)”地名为例,对中国海域地名的演变作一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对其命名理据和时空特征进行探讨。

2 中国海域地名的发展及其通名的演变

对海洋空间的命名在中国早已有之,随着先民对海洋探索的日趋深入,海域地名呈现出了从模糊到准确、从单一到系统的发展趋势。依照其时代特征,或可将中国海域地名的发展历程分为4个阶段。

2.1 海域地名的空间指代模糊时期(先秦至宋代)

宋代以前,中国海域地名的通名主要是“海”,海域地名所指代的海洋空间较广阔且相对模糊。中华文明主要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最初人们的活动地域多在内陆,对于海洋的认知不甚清晰,人们将所有海域泛称为“海”(“海”为专名),后认为海洋是陆地(“天下”)的极边之处,陆地的四方皆有海洋环绕,即所谓的“四海”。战国时期,邹衍创立了“大九州”学说,以中国为“赤县神州”,九个类似于赤县神州的州组成一个大州,周围有裨海环绕;类似于此的大州有九个,其周围有大瀛海环绕[21]。此类思想长期糅合形成了“九州-四海”的“天下”观念,上述认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构成了官方海洋认知的重要知识框架。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四海”不仅表示“天下”的边缘海洋,还指代华夏边缘的地理空间,长期作为一个集人文地理、政治地理、民族地理于一体的概念而存在[17]。地理上的“四海”是基于九州和华夷天下的观念所建构的,随着中国历代王朝疆域和人们海洋认知的拓展,东、南、西、北四海的地理空间也处于虚实并存、不断变化的状态[17]
此段时期,中国产生了少量以“海”为通名的海域地名,其发展主要以东海、南海等的海域空间指代由虚到实和地点变化为主。东海之名在先秦时期或指今黄海海域,或兼及今东海北部海域,或指今东海海域,秦汉开始泛指今黄海和东海海域;南海之名则从之前的虚指,到秦朝开拓岭南后泛指中国南部的海域;渤海最初或为东海之一部分,或与东海同义。除此,在汉唐的文献中,南海海域因潮汐涨落海洋被衬托放大被称为“涨海”[22],今广西北海、合浦附近海域因盛产南珠被称为“珠母海”等。

2.2 海域地名的空间指代清晰时期(宋代至清末)

人类对自然环境认知的加深及社会需求的扩大,促使地名的发展由简而繁、由粗而细、由笼统而精确[23]3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加之实行开明的海洋政策,宋代的海洋实践和海洋知识的增长取得了空前成就,人们的海洋地理认知也从相对模糊的“想象世界”变成了“真切具体的现实空间”[17]。宋代之前指代大范围海域的东海、南海等海域地名,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航海活动的需求,宋代开始出现了以“洋”为通名的海域地名,如“黑水洋”“黄水洋”“苏州洋”“记心洋”“乱礁洋”“浙洋”“闽洋”等,明清时期此类海域地名的数量进一步增加。通常情况下,“洋”所指代的海域范围较“海”小,“洋”的海域空间指代也更加清晰、精确。
“洋”是此时期最主要的海域地名通名,但“海”的通名依然在用,如渤海、东海、南海等,还出现了大洋海、大明海(指明朝所属的海域)、大清海(指清朝所属的海域)等模糊性海域地名和带有显著主权特征的名称。此外,由于区域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广东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有以“海”为通名命名海湾、河口等的传统[24]55,如文献中今台山附近的“铜鼓洋”亦作“铜鼓海”,“南门洋”亦作“寨门海”;又如今东莞附近的“合澜海”“三门海”,今台山附近的“大金门海”“小金门海”等。
宋代至清末,以渤海、东海、南海为一级海域地名,以“××洋”为二级海域地名的中国传统海域地名体系的雏形开始形成。

2.3 海域地名中西融合时期(清末至1949年)

航海科技进步和海洋贸易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始于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促使西方知识输入中国。如艾儒略(Giulio Aleni)著的《职方外纪》[25]系统介绍了世界人文地理概况,在书中他将海洋分为“地中海”和“寰海”两类,总结世界海域地名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以沿海地区的地名命名和以方位命名两种,但其大致是依照中国的传统主要以“海”作为世界海域地名的通名,如亚细亚海、欧逻巴海、太平海等,并将世界海洋分为东、西、南、北四海。至清咸丰年间,英国人慕维廉(William Muirheacl)最早将西方近代“ocean”的概念引入中国,并将其译为“洋”[15]③(③为了与中国传统海域地名通名——“洋”区别,文中的“ocean”均以“洋(ocean)”的形式表现。),他在《地理全志》[26]里明确地把世界海域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北冰洋”,此后这种世界海域划分和命名方法逐渐被中国学界所采用。国人对中国边缘海的划分也基本形成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分的体系,四大边缘海的命名、性质及划分基本“被”各种学术著作“确定”。西方现代“洋(ocean)”的概念、通名与中国传统“海(洋)”地名并用,呈现出了“洋ocean(太平洋、大西洋等)-海(东海、黄海等)-洋(王盘洋、七洲洋等)”的海域地名框架,并一直沿用至今(见图1),但其中却包含着“洋”(ocean)与“洋”字同义异的矛盾。
图1 近代海域地名体系

Fig. 1 The conceptual illustration of modern sea areas toponymy system

海洋之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在近代逐渐被国人重新认识,政府、民间发展海洋事业的热情随之高涨,在关注海域地名的同时,国人对于岛礁地名的认知也有所进步。20世纪30年代,法国人入侵南沙群岛,继而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南海海域、岛礁的调查与管控,1935年中国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刊布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名对照表》[27],公布南海岛、礁、滩、沙地名132条,由于时代背景和技术等条件所限,此次公布的岛礁名称均由国外殖民者所定的英文名称音译或意译而来,带有较强的殖民色彩;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派军舰收复被日本侵占的南海岛礁,1947年发布了《南海诸岛名称内部核定公布》[28],将1935年所定岛礁名称中大量的英文直译专名改为符合汉语习惯且不超过两个汉字的专名,并使用与南海相关的中国人名、官职名、军舰名等命名南沙岛礁,在南沙岛礁名称去殖民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10,14]

2.4 海域地名的系统整理和有序管理时期(1949年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国家对于海洋事业愈发重视。1983年7月,由中国地名委员会提议,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加速进行我国沿海岛礁地名普查及地名标准化工作的报告》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29]418-420,中国开始了首次大规模的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叶基本完成。2010年4月,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的通知》要求,国家海洋局正式启动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工作,至2012年12月结束,并完成了相关海域海岛地名成果的编制[30]
政府对于海域、海岛地名的确认、公布工作也在适时进行。1983年公布南海诸岛标准地名,此次公布的南海诸岛地名的岛、礁、滩、沙的分类更加科学,特别是新命名地名中,采用了40余条当地渔民习用名称,据外文音译、意译的地名不足10条,在保证名从主人、地名稳定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外来地名的影响[10,14]。2012年公布钓鱼岛等岛屿及周边海域地理实体标准地名。2018年6月,由国家海洋局、民政部受权公布《我国部分海域海岛标准名称》[20]1-435,共包含标准名称13220条,其中包括“海”标准名称27条、“海岛”标准名称8846条、“群岛”和“列岛”标准名称78条、“半岛”标准名称33条、“海湾”标准名称1467条、“海峡”标准名称11条、“水道”标准名称438条、“滩”标准名称674条、“岬角”标准名称1333条、“河口”标准名称313条,每条地名标注标准名称、汉语拼音、行政区、地理位置(经纬度)等信息。之前我们所熟知和常用的四大边缘海地名——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九洲洋、七洲洋、伶仃洋等27条海域地名首次由中央政府正式公布,且均源于中国传统海域地名,标志着中国传统的“海-洋”海域地名通名体系正式形成,中国的海域地名发展由此进入了新的阶段。

3 中国海域地名的命名理据及空间分布

连续不断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地方志包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且具有分布广泛、连续性强等特点。本章以籍古轩《中国数字方志库》[31]所收录的中国沿海旧方志(1949年前修纂、刊印的方志)为样本,甄别、提取其中记载的“海(洋)”地名共220条(④今广州市顺德区、中山市、珠海市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明代之后开发日趋成熟,沙洲浮生,浅海成陆,主要岛礁与陆地相连,三角洲基本形成。咸丰《顺德县志》(郭汝诚修,冯奉初等纂。(咸丰)顺德县志。清咸丰3年刻本。)等方志中记载此处的40余条“海(洋)”地名,如碧鉴海、叠石海、仰船海等,大部分已是淡水河流,被置于“川”的类目下,本文不作统计;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民国浙江省通志馆编,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611。)记载有“脚桶洋”,籍古轩《中国数字方志库》收录的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为残本,无“脚桶洋”,此处补入。),并结合其他文献对此220条地名进行梳理、考证,进而分析其命名理据和空间分布特征。

3.1 中国海域地名的命名理据

通过对220条“海(洋)”地名的梳理,可以得出中国海域地名的得名原因主要有以下7类(见表1)。
表1 海域地名得名原因

Tab. 1 List of reasons for naming sea areas

序号 得名原因 数量(条) 占比(%) 示例
1 因方位得名 14 6.36 东海 南海 东大洋 南大洋 西港洋 南门海 后海
2 因岛、礁、沙洲等得名 82 37.27 独洲洋 伶仃洋 九洲洋 浮鹰洋 黄大洋 乱礁洋
3 因水文特征得名 24 10.91 黄海 分水洋 鸣洋 黑水洋 米糠洋 横水洋
4 因沿陆岸或较大岛屿岛岸的政区、聚落、山峰等地理事物得名 50 22.73 莲头洋 灵谷洋 围头洋 斗米洋 白沙海 峙头洋 苏州洋 台州洋
5 因航海相关的传说、事物得名 3 1.36 莲花洋 三渡洋 限门海
6 因海洋出产得名 1 0.45 珠母海
7 因海域地形得名 3 1.36 脚桶洋 琵琶洋 海门洋
8 不详 43 19.55 乌沙海 三沙洋 洛化洋 茅草洋
总计 220
(1)以方位命名。以方位词东、南、北加上通名“海”形成的“东海”“南海”“北海”是中国最早的海域地名。此类海域地名在沿海各地的使用较为广泛,除了“东海”“南海”等,清代今黄海一带海域被称为“东大洋”,今东海一带海域被称为“南大洋”[32];沿海一些地区也以本辖区为中心的方位命名海域,如明代天启《海盐县图经》[33]记载,当时即以海盐县的地域为坐标,将其近海海域分为“东海”“南海”“西海”。吴松弟认为,以方位命名是中国古代海域地名命名的基本方法,古代中国对边缘海乃至境外海域的命名(如将日本海称为“东海”)多采用此种方法[34]。诚然,以地理方位命名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的海域地名命名方式之一,但从得名原因所占比例来看,却并非是最主要的命名方式。(2)以岛、礁、沙洲等命名。清代的陈善圻在论述澄海县海域地理情况时曾讲到,内外洋各洋面均以“枕近某岛屿为洋名”[35],反映出岛屿在海域命名时的重要参照作用。由上述统计可知,中国多数海域地名是以海中的岛、礁、沙洲等命名。如海南省文昌县东部海域的七洲洋,在古代中西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七洲浮海面,故名”[36];浙江省象山县东北部海域有乱礁洋(又名棋盘洋),此处海域“有礁石多处,因名乱礁洋”[37],又因大小岛礁散布海中如棋子错落棋盘,福建渔民又称其为棋盘洋[38]15。其他如浙江省的大目洋、王盘洋分别因大漠/目山(岛)、王/黄盘山(岛)得名,广东省的九洲洋、伶仃洋分别因九洲列岛、伶仃岛得名等。(3)以水文特征命名。旧时人们在航海活动中,会对海洋水文情况如海水的颜色、性状、潮流等产生一定的认知,此类海域地名也随之产生。海水的颜色会随海洋深度、离岸距离等的变化而改变,沿海各地多有黑水洋、白水洋、黄水洋等海域地名出现。浙江舟山岛、金塘岛、册子岛之间的横水洋,“潮长自南而北,潮退则自北而南,舟将横渡,故名横水”[39],台湾海峡中“横洋”的情况与之类似。又如旧时广东澄海、南澳附近有“鸣洋”,因海水“声响如雷”而得名[40]。台湾岛与琉球群岛之间有米糠洋、香蕈洋,“洋中水面若糠秕,水泡若蕈菌,因呼为名”[41]。其他如海南岛附近的分水洋、分洲洋等皆属此类。(4)以沿陆岸或较大岛屿岛岸的政区、聚落、山峰等地理事物命名。以沿海行政区命名毗邻海域是中国海域地名命名的常见方式,宋代人即以“苏州洋”命名长江口附近的海域,又如将浙江、福建、广东、海南、浙江台州、山东莱州附近的海域称为浙洋、闽洋、粤洋、琼洋、台州洋、莱州洋等。陆地或较大岛屿沿岸的山峰名、半岛名等也是毗邻海域命名的依据,如浙江省峙头洋因穿山半岛上的峙头山而得名,福建省围头洋因围头半岛而得名;旧时广东海陵岛周围有大角洋、暗龟洋、灵谷洋、神前洋等,因附近岛岸之大角山、暗龟山、灵谷山、神前山而得名。(5)以航海相关的传说、事物命名。以航海传说命名最著名的海域是舟山岛与普陀山岛之间的莲花洋,其得名传说有4:① 宋代元丰年间,日本朝贡船队经普陀山,闻此处观音灵异,欲将观音像运回日本,后此片海域生出无数铁莲花阻其行,日人惧怕遂归还观音像;② 元代至元十三年,丞相伯颜平定江南,其部将到普陀山梵音洞下拜谒,向洞中射箭,回到船上见莲花铺满洋面,于是向观音忏悔谢罪;③ 宋代中官王贵等至普陀山礼佛,内心却不诚不敬,归时洋面尽开铁莲花阻其去路,王贵望普陀山叩拜,后有白牛浮海而来,尽食莲花;④ 明太祖命汤和前往普陀山破坏寺庙,船舶行驶中海面有铁莲花生出,船队不能前进,皇帝闻后命令修葺普陀山寺庙,敕命到达时,有大青牛浮海而至,吞啮莲花[42]587。因航海事物得名如福建三沙湾中的三渡洋,此片海域海况恶劣,旧时走海路从宁德至福宁者,“至三都黄前舍舟而陆,至山尾头再登舟,由白匏山登岸,过白匏冈又登舟至福宁,此所以名三渡洋也”[43]。(6)以海洋出产命名。广西北海市、合浦县附近海域自然条件优良,是中国南珠的主要产区,此海域采珠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汉代,由于盛产珍珠之故,迟至唐代此片海域已被称为“珠母海”。(7)以海域地形命名。如浙江省台州湾东南的脚桶洋,因此片海域三面环岛、形似脚桶而得名[38]16。Gammeltoft对世界海域地名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得名原因主要有6种:① 因附近聚落命名;② 因附近岛屿命名;③ 因附近国家和地区命名;④ 因方位命名;⑤ 因海水表面特征命名;⑥ 因探险家或其他纪念性人物命名[44]。其中1、2、3、4、5条与中国传统的海域命名方式相似,而Gammeltoft所述的第6条主要是以15~17世纪欧洲大航海时期的探险家等命名“新发现”海域,此时中国已经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海域地名体系为边缘海命名,旧时中国亦缺乏以国内航海家命名海域的传统,因而几乎无此类海域地名。中国海域地名具有鲜明的特征。由表1可知,中国海域地名的命名以岛礁、陆地或较大岛屿沿岸的地理事物、海水的水文特征命名3种为数最多,其他命名方式也多与航海相关,这是中国先民探索、利用海洋历史记忆的体现,也是中国先民航海实践经验积累的反映。中国古代的航海活动可大致分为近海航行和远海航行,且以前者为主。远海航行,需要凭借肉眼或借助观测仪器(量天尺、牵星板)观测星辰(主要是北极星)确定行船方向和行船位置,即所谓的“天文导航”;近海航行,则是通过观察判断大陆(或较大岛屿)的山峰、聚落等地物及海中岛屿、礁石、沙洲等为数不多的自然参照物,和水深、水色、洋流等水文状况,进行定位和定向,即所谓的地文导航;古人还将航路沿线岛礁等的形状等信息绘为“山形水势图”,与海道针经综合应用于航海活动[45,46]。因此,对航海活动具有导航、定位价值的地物成为中国古代海域地名的主要命名依据。反之,海域地名本身也具有了较强的指位性,能够有效的确定小范围海域的地理位置,较好的适应海上活动的需求[15],成为古代文献中标示海洋空间的重要方式,为古人的海洋生产和海洋管理提供依据,体现了中国传统海域地名朴实、实用的命名特点。

3.2 中国海域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

对220条海域地名所处的地域进行统计(见图2a),得出:中国海域地名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长江口以南的南方沿海诸省级行政区(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下文出现的“省级行政区”均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海域地名较北方沿海诸省(直辖市)的海域地名丰富的多(见图2b),南方沿海地区又以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的海域地名数量最多(见图2c)。
图2 沿海省级行政区海域地名分布

注:在统计中,若某海域跨2个省级行政区,海域地名各算0.5;跨3个省级行政区,海域地名各算0.33;跨4个省级行政区,海域地名各算0.25;跨6个省级行政区,海域地名各算0.17。

Fig. 2 Sea names distribution in China's coastal provinces and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导致此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1)海洋地理因素。由上文统计可知,以岛礁、岸上地理事物命名是中国古代海域地名的主要命名方式之一。中国南北海域地理情况有所不同,长江口以北近海海域海水较浅,渤海和黄海平均水深分别为18 m、44 m,近海海域沙洲多;长江口以南近海海域海水较深,东海和南海的平均水深分别为370 m、1212 m,近岸岛屿相对较多[47]4-9。中国沿海省级行政区(含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岛屿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山东、辽宁、台湾、香港、河北、江苏、上海、澳门、天津[48],浙江、福建、广东的岛屿数量更是占到了全国岛屿总量的9/10[49],沿海岛屿数量基本与海域地名的分布呈正相关(见图3)。北方离岸较近的海域分布着较多沙洲,海水较浅,航海条件欠佳,远离海岸的海域岛屿亦不多,缺乏海域命名的自然环境依据,因此古人以离岸远近海水的颜色变化为据,将山东南部、江苏沿海海域笼统地分为黄水洋、白水洋、黑水洋;而南方近海的海水深度适宜航行,岛屿星罗棋布,可供海域命名依据的近岸地物、岛礁等较多。南北方近海海域不同的岛礁数量、水深等海洋地理因素是造成海域地名南北差异的重要原因。另外,沿海省级行政区的海域面积、海岸线长度等因素亦对海域地名的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
图3 沿海各省级行政区(含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域地名数量与岛屿数量关系

注:面积 ≥ 500 m2的岛屿数据来源于孙湘平著《中国近海区域海洋》[47]15

Fig. 3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sea names and the number of islands in China's coastal provinces and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2)社会经济因素。有文献称海洋中凡是以“洋”为通名命名的海域皆为“近海航行之孔道”[42]457。以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为代表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早期是善于航海的古越族及其先民活动的区域,又是唐宋以来汉族主导的航海文化和海洋交流的核心区域[50]。由于政治、社会、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历史上中国经济重心总体呈现出南移的趋势,“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后,南方沿海各省又成为中外海洋贸易的门户,唐宋以后的市舶司和重要海港大部分位于长江口以南的各省沿海;南方各省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手工业也使中外海洋贸易拥有了广阔的腹地[51]。这些因素共同成就了南方沿海地区繁荣的海上交流活动。丰富的航海活动使先民对海洋的认知和利用更加深入广泛,亦是历史上南方海域地名较北方海域地名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地名本身也是一种地理现象[23]32,海域地名分布的南北差异也进一步印证了东南沿海是历史上中国海洋活动重心的论断。

4 《海域标准名称》(2018年)收录“海(洋)”地名的源流与特征

《海域标准名称》(2018年)[20]1-2收录的27条“海(洋)”地名,只是中国“海(洋)”地名的一部分,它们首先被公布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27条“海(洋)”地名形成的时间贯穿了2000余年的中国历史,地域分布也基本反映了中国海域地名的空间特征。

4.1 《海域标准名称》(2018年)收录“海(洋)”地名的源流

为了适应海防、航海、海洋渔业和科研等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1983年7月,中国地名委员会向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政府下发了《关于沿海岛礁地名普查和标准化工作中几个问题的处理意见》[29]421-422,明确指出,此次普查的主要对象是中国领海内的“岛、群岛、海、海峡和重要的沙、礁、滩、港湾、水道、河口等名称”。不久,由中国地名委员会、外交部、民政部、农牧渔业部、交通部、国家海洋局、海军司令部七部门联合提出《关于加速进行我国沿海岛礁地名普查及地名标准化工作的报告》[29]419-420,要求“对我国沿海岛礁等自然地理实体和海域的地名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普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地名标准化处理。沿海各地利用普查资料,编著了一批海域地名志书(见表2)。
表2 20世纪80年代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工作部分成果

Tab. 2 A list of the results of sea names and island names census in the 1980s

序号 海域地名
志书
刊印时间(年-月) 地名总数
(条)
“海(洋)”
地名
1 《辽宁省海域地名录》[52] 1987-5 971 “海”2条:黄海、渤海
2 《象山县海域地名简志》[53] 1987-5 839 “洋”3条:乱礁洋、大目洋、猫头洋
3 《中国海域地名志(山东青岛市部分)》[54] 1987-12 235 “海(洋)”0条
4 《浙江省海域地名录》[55]254 1988-1 5561 “洋”19条:见表注
5 《惠民地区海域地名志》[56] 1989-2 42 “海(洋)”0条
6 《大连海域地名志》[57] 1989-4 477 “海(洋)”0条
7 《广东省海域地名志》[58]1-3 1989-9 4120 “海”1条:南海
8 《中国海域地名志》[38]1 1989-12 7600 “海”29条:参见表3
9 《广西海域地名志》[59] 1992-3 1236 “海(洋)”0条
10 《福建省海域地名志》[29]64 1992-8 5481 “海”1条:东海

注:① 表中只统计“海”“洋”栏目下的地名,“海湾”“水道”等地名暂不列入。② 《浙江省海域地名录》[55]254收录“洋”19条:大戢洋、嵊山洋、王盘洋、黄泽洋、岱衢洋、灰鳖洋、黄大洋、横水洋、峙头洋、乱礁洋、磨盘洋、大目洋、猫头洋、大陈洋、脚桶洋、积谷洋、披山洋、洞头洋、崎头洋。

表2所列10种海域地名著作收录的地名来看,它们收录的“海(洋)”地名数量占地名总数的比例较低。除《中国海域地名志》《浙江省海域地名志》《象山县海域地名简志》三种以外,其余著作或未收录“海”的名称,或仅收录四大边缘海的名称。另外,《浙江省海域地名录》《象山县海域地名简志》列出通名为“洋”的海域地名分类,是10种海域地名志所独有的。
《中国海域地名志》收录了29条“海”名,将其与《海域标准名称》(2018年)所载的27条“海”名对比可知,两者基本一致,《海域标准名称》(2018年)仅仅剔除了广东“黄茅海”和海南“小海”两条(见表3)。可以推断,《海域标准名称》(2018年)中27条“海”名是甄别选取《中国海域地名志》中的“海”名而来,是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历史上首次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工作成果的一次总结。
表3 《海域标准名称》(2018年)与《中国海域地名志》(1989年)收录的“海(洋)”地名对比

Tab. 3 Comparison of names of seas between Standard Names of Some Seas and Islands in China (2018) and Sea Names Gazetteer of China (1989)

序号 《海域标准名称》(2018年) 《中国海域地名志》(1989年) 文献最早
记载时期
得名原因
标准名称 所在省级行政区 标准名称 所在省级行政区
1 渤海 跨辽宁、河北、天津、山东 渤海 跨辽宁、河北、天津、山东 先秦 不详
2 黄海 跨辽宁、山东、江苏 黄海 跨辽宁、山东、江苏 清代 因水文特征得名
3 大戢洋 跨上海、浙江 大戢洋 跨上海、浙江 民国 因岛礁得名
4 九洲洋 跨广东、澳门 九洲洋 跨广东、澳门 明代 因岛礁得名
5 伶仃洋 跨广东、香港、澳门 伶仃洋 跨广东、香港、澳门 宋代 因岛礁得名
6 东海 跨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 东海 跨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 先秦 因方位得名
7 南海 跨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台湾、广西 南海 跨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台湾、广西 先秦 因方位得名
8 王盘洋 浙江 王盘洋 浙江 清代 因岛礁得名
9 峙头洋 浙江 峙头洋 浙江 明代 因陆岸山峰得名
10 磨盘洋 浙江 磨盘洋 浙江 民国 因岛礁得名
11 猫头洋 浙江 猫头洋 浙江 明代 因岛礁得名
12 洞头洋 浙江 洞头洋 浙江 民国 因政区得名
13 乱礁洋 浙江 乱礁洋 浙江 宋代 因岛礁得名
14 大目洋 浙江 大目洋 浙江 明代 因岛礁得名
15 崎头洋 浙江 崎头洋 浙江 明代 因陆岸山峰得名
16 黄泽洋 浙江 黄泽洋 浙江 民国 因岛礁得名
17 黄大洋 浙江 黄大洋 浙江 清代 因岛礁得名
18 灰鳖洋 浙江 灰鳖洋 浙江 明代 因岛礁得名
19 横水洋 浙江 横水洋 浙江 明代 因水文特征得名
20 莲花洋 浙江 莲花洋 浙江 明代 因航海传说得名
21 岱衢洋 浙江 岱衢洋 浙江 清代 因岛礁得名
22 嵊山洋 浙江 嵊山洋 浙江 民国 因岛礁得名
23 脚桶洋 浙江 脚桶洋 浙江 民国 因海域地形得名
24 大陈洋 浙江 大陈洋 浙江 明代 因岛礁得名
25 披山洋 浙江 披山洋 浙江 清代 因岛礁得名
26 积谷洋 浙江 积谷洋 浙江 清代 因岛礁得名
27 七洲洋 海南 七洲洋 海南 宋代 因岛礁得名
28 黄茅海 广东 1986年 因岛礁得名
29 小海 海南 民国 因面积小得名

4.2 《海域标准名称》(2018年)收录“海(洋)”地名的特征

4.2.1 海域地名的时间分布及稳定性 海域地名的生成和发展几乎贯穿了2000余年的中国历史,从具体时段来看,先秦至宋代的1000余年产生的海域地名数量较少,宋代以后的1000余年里海域地名持续增加(图4,见第787页)。东海、南海、渤海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其余的海域地名在宋、明、清等时代陆续出现,一直沿续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说明中国的海域地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主要原因有二:① 依据自然地理事物命名的地名一般比较稳定[23]101,中国多数海域地名是以岛礁等地理事物命名,是海洋地理环境的反映。旧时期人们改造海洋地理环境的能力较弱,岛礁等地物并无十分显著的变化,这是海域地名具有较强稳定性的重要原因。② 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主要是以农耕为基调的大陆文明,对于海洋追求的是“海疆宁谧”,海洋长期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边缘,政治上的忽视表现在文化上即是官方对于海洋书写的“放任”,为海域地名持续地自由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图4 《海域标准名称》(2018年)所载“海(洋)”地名得名年代分布

Fig. 4 Diagrammatic drawing of sea names generation time in the Standard Names of Some Seas and Islands in China (2018)

4.2.2 海域地名的空间特征 从较大的空间范围来看,除四大边缘海的名称外,《海域标准名称》(2018年)中的其他“海(洋)”地名全部位于长江口以南(见表3),与历史上中国海域地名的空间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南方地区海域地名的分布也有较大差异,浙江省“一家独大”,占27条“海(洋)”地名总数的70%左右,此种现象的产生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由上文分析可知,《海域标准名称》(2018年)所载的“海(洋)”地名基本上来源于《中国海域地名志》,《中国海域地名志》[38]1-2是在沿海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海军和国务院相关部委提供的资料基础上甄别编纂而成,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沿海各省级行政区海域地名的普查情况。20世纪80年代,沿海各地开展的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工作,是以岛礁等为工作重点,多数普查成果对于海域地名的收录仅限于四大边缘海,甚至无海域地名收录,而浙江省的海域地名志不仅设置了“洋”的分类,还列出了近20条“洋”名,导致了浙江省的海域地名在《中国海域地名志》“海”的类目下占比最大(见表2表3)。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工作成果,是《海域标准名称》(2018年)“海”类目中浙江省“海(洋)”地名占比最大的根源所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中国海域地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强的稳定性。其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先秦至宋代,通名以“海”为主,海域地名的空间指代相对模糊;宋代至清末,通名以“洋”为主,海域地名的空间指代相对清晰;清末至1949年之前,西方ocean的概念输入并被翻译为“洋”,呈现出“洋(ocean)-海-洋”的海域地名通名模式;1949年之后,政府开始对海域地名进行系统整理和有序管理。
(2)中国海域地名的命名原因大致可以分为7类,其中具有较大导航与定位价值的岛礁、陆地(较大岛屿)沿岸的地物、海水的水文特征是古代海域地名最主要的3种命名依据。
(3)中国海域地名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长江口以南各省级行政区的海域地名明显多于长江口以北各省(直辖市),南方又以浙江、福建、广东的海域地名最多。造成海域地名空间分布差异的因素主要有2种:其一,沿海岛礁的数量、海岸线长度、海域面积等海洋地理条件;其二,沿海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内外海洋贸易等社会经济条件。
(4)《海域标准名称》(2018年)收录的“海”名基本上反映了中国海域地名的时空特征,是对20世纪80年代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工作成果的一次总结。

5.2 建议

海域地名是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国海洋文明的发展历程,具有定位功能、属权功能和文化功能[3]。海域地名不仅在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是“钩沉、挖掘海洋族群失忆的海洋文化真实历史”[60]的重要工具。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海域地名至今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并初步形成体系,但在研究发掘、公布利用、传承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
(1)加强海域地名的普查和成果公布,强化海域地名的命名。从1980年代海域海岛地名普查的成果、《海域标准名称》(2018年)公布的海域地名数量以及相关科研成果来看,与岛礁等地名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海域地名的普查、公布和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地名普查工作的进行,大量岛、礁、岬角等地名已被整理和公布,为以岛礁对海域进行命名提供了契机。在无传统海域地名的海域,可依据中国海域地名的主要命名方式,特别是以岛礁名称对其进行命名,如1986年由于海域地名标准化的需要,广东省以黄茅岛之名命名附近海域为黄茅海[61]
(2)明确海域的概念和分类标准。2010年、2017年国家海洋局分别印发了《海岛名称管理办法》[62]《无居民海岛名称管理办法》[63],对海岛地名的命名、更名原则和程序、通名分类等进行了规范,海域地名则需比照此办法管理。然而海域地名与海岛地名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明确“海”“洋”“海湾”“港湾”“河口”“海道”等的概念和划分标准,确定相应海域的性质和空间范围。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下发的《关于沿海岛礁地名普查和标准化工作中几个问题的处理意见》[29]421-422,附有《在沿海岛礁地名普查中的类别划分界限》[29]423“供在普查工作中分类别时参考(不作为科学定义的依据)”,列出一些概念,如“海:大洋的边缘部分或被陆地环绕的咸水水域;海湾:洋或海伸入陆地的部分;港湾:面积不大的海湾或具有天然的供船舶停靠的水域”,未对“洋”进行解释,概念的模糊致使海域地名普查相关工作步调不一。如《浙江省海域地名录》《象山县海域地名简志》有“洋”的分类,其余的皆仅有“海”的类目(见表2);《广东省海域地名志》[58]23,37将“九洲洋”“伶仃洋”等置于“海湾、港湾”的类目下,而《中国海域地名志》[38]18-19则将它们置于“海”的类目下;《中国海域地名志》[38]19-20“海”类目下的“黄茅海”“小海”,在《海域标准名称》(2018年)[20]322,339中则放到了“海湾”类目下。
(3)规定海域地名的通名,强化海域地名的标准化处理。现阶段“海”“洋”可作为海、海湾、港湾甚至是陆地淡水水域等地名的通名[24]55,149,导致现有海域地名出现一定的混乱。中国传统海域地名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以省级行政区划分海域在现阶段海洋管理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必要在充分考虑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对中国海域地名进行相应的层次划分并进行规范:“海”作为中国的一级海域地名的通名,仅用于四大边缘海;各省级行政区所辖海域一般介于四大边缘海与各“洋”之间,以“海区”为通名加上各省级行政区的专名,作为二级海域地名;“洋”与“港”“湾”“海道”“河口”等作为三级海域地名通名,用于相应的海域命名。另外,中国传统的“海-洋”通名体系与“洋(ocean)”产生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918-2010:海洋学综合术语》中仅列出了“洋(ocean)”“海(sea)”的概念,并无“洋”[2],或可引入“内洋”代替三级海域地名“洋”的通名。内外洋是明清时期官府为了加强海洋管控,主要依据离海岸或岛岸的距离划分的海洋空间[64],如今内外洋的划分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名称、划分也不再使用,适时将三级海域地名通名“洋”(部分“海”)改为“内洋”,形成“洋(太平洋等)-海(四大边缘海)-海区(省级行政区所辖海域)-内洋(七洲洋等)”的通名体系,既可以消除中国海域地名通名体系与“洋(ocean)”的冲突,亦可保留中国海域地名的传统。依据上述通名,对现有海域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制定一套更加明确的海域地名命名、更名的原则与办法,以便海域地名的有效管理。
(4)海域地名的处理需符合国家海洋权益。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连续不断地行政管辖是国际法关于领土取得认定的四大要素,“名从主人”成为处理国际领土争端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海域地名不仅是识别地理实体的重要标志,亦是国家主权的象征[65],日韩之间的“日本海”“东海”名称之争即是显著的案例。当今国际交流和国际局势日趋频繁复杂,海域标准地名需选取符合国家海洋权益和国家、国际标准的译名[3],如有学者就认为外媒将“南海”翻译为“South China Sea”(南中国海),其背后或存在国外势力的政治陷阱[19,66,67]。郭风岚认为使用以罗马字母拼写的汉语拼音作为海域地名的译名是一种可取的方案[3],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1953年版的《海洋边界》(Limits of Oceans and Seas)[6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918-1995:海洋学综合术语》(已废止)[69]等文献在描述中国南海、黄海、东海时即采用了英语和拼音共同标注的方式。另外,需对涉及海界或有损国家海洋权益的海域地名做出相应规定和适当处理。

真诚感谢两位匿名评审专家在论文评审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评审专家对本文标题与图表的规范、内容的完善、史实的准确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使本文获益良多。范今朝副教授、龙小峰博士对文章的概念界定、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2版第5册).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62.

[General Editorial Board of Encyclopedia of China. Encyclopedia of China (2nd ed. Vol.5). Beijing: Encyclopedia of China Press, 2009: 62.]

[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918-2010: 海洋学综合术语.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National Standard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T 15918-2010: Oceanography General Terminology.]

[3]
郭风岚. 关于环中国海域标准地名建设的几点建议. 见: 郭风岚. 语言变异与语言应用研究.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6: 205-216.

[Guo Fenglan. Several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 Chinese sea area names. In: Guo Fenglan. Language Variation and Language Application Research. Beiji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2016: 205-216.]

[4]
韩振华, 林金枝. 关于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和地名问题. 南洋问题研究, 1979, (4): 63-67.

[Han Zhenhua, Lin Jinzhi. Territory sovereign and geographic nam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1979, (4): 63-67.]

[5]
鞠继武. 南海诸岛地名的初步研究.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1, (2): 72-82.

[Ju Jiwu.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geographic nam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1981, (2): 72-82. ]

[6]
刘南威. 南海诸岛地名初探. 岭南文史, 1985, (2): 96-100.

[Liu Nanwei.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Lingnan Culture and History, 1985, (2): 96-100.]

[7]
广东省地名委员会. 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 广州: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1987.

[Guangdong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Complication of the Geographic Nam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Guangzhou: Guangdong Map Publishing House, 1987.]

[8]
刘南威. 中国古代对南海诸岛的命名. 地理科学, 1994, 14(2): 101-108.

[Liu Nanwei. Ancient Chinese naming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4, 14(2): 101-108.]

[9]
刘南威. 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Liu Nanwei.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6.]

[10]
孙冬虎. 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地理研究, 2000, 19(2): 217-224.

DOI

[Sun Donghu. The background and influence of the exotic topony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0, 19(2): 217-224.]. DOI: 10.11821/yj2000020015.

DOI

[11]
刘南威. 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的渔民习用地名. 热带地理, 2005, 25(2): 189-194.

[Liu Nanwei. The current toponyms habitually used by fisherfolk in the Nanhai Islands. Tropical Geography, 2005, 25(2): 189-194.]

[12]
刘南威, 张争胜.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名源流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热带地理, 2015, 35(2): 162-169.

[Liu Nanwei, Zhang Zhengsheng.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folk place names of the Xisha Islands and Nansha Islands and thei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Tropical Geography, 2015, 35(2): 162-169.]. DOI: 10.13284/j.cnki.rddl.002675.

DOI

[13]
陈冠琦, 张争胜, 赵静, 等. 南海诸岛地名的权力关系及地方反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6, 48(2): 88-95.

[Chen Guanqi, Zhang Zhengsheng, Zhao Jing, et al. Relationship of power and local feedback of place nam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6, 48(2): 88-95.]. DOI: 10.6054/j.jscnun.2015.08.025.

DOI

[14]
朱海天. 南沙群岛地名分析. 地理研究, 2018, 37(11): 2344-2354.

DOI

[Zhu Haitian.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names in the Nansha Island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 37(11): 2344-2354.]. DOI: 10.11821/dlyj201811017.

DOI

[15]
郭永芳. 中国传统的海上小区: “洋”. 中国科技史料, 1990, (1): 79-83.

[Guo Yongfang. “Yang”: A small area of the sea in ancient China. 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0, (1): 79-83.]

[16]
陈佳荣. 古代南海交通史上的“海”“洋”考释. 厦门大学学报, 1981, (S): 110-117.

[Chen Jiarong. Explanation of “Hai” and “Yang” in the history of South China Sea transportation.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1981, (S): 110-117.]

[17]
黄纯艳. 宋元海洋知识中的“海”与“洋”. 学术月刊, 2020, 52(3): 155-166.

[Huang Chunyan. “Hai” and “Yang” in marine knowledge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cademic Monthly, 2020, 52(3): 155-166.]. DOI: 10.19862/j.cnki.xsyk.2020.03.013.

DOI

[18]
李文渭. 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名称及区划沿革考.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0, (4): 75-80.

[Li Wenwei. Name and division evolution of Bohai Sea,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2000, (4): 75-80.]

[19]
赵焕庭. 南海名浅考.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3): 5-15.

[Zhao Huanting. The naming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rough the history. 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2009, 28(3): 5-15.]

[20]
国家海洋局, 民政部. 我国部分海域海岛标准名称. http://www.gov.cn/xinwen/2018-06/08/5297114/files/c598d7ab3259486b846cb4f0777ce44c.pdf, 2021-1-24.

[The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of China. Standard Names of Some of China's Seas and Islands. http://www.gov.cn/xinwen/2018-06/08/5297114/files/c598d7ab3259486b846cb4f0777ce44c.pdf, 2021-1-24.]

[21]
(汉)司马迁. 史记.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2344.

[(Han Dynasty)Sima Qian. Shiji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59: 2344.]

[22]
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 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591.

[Editorial Board of Grand Dictionary of Chinese History. Grand Dictionary of Chinese History: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0: 591.]

[23]
褚亚平, 尹钧科, 孙冬虎. 地名学基础教程(修订本).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009.

[Chu Yaping, Yin Junke, Sun Donghu. Toponymy Basic Tutorial(Revised). Beij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ess, 2009.]

[24]
吴郁芬, 哈丹朝鲁, 孙越峰, 等. 中国地名通名集解.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3.

[Wu Yufen, Hadan Chaolu, Sun Yuefeng, et al. The Chinese General Name of Toponym Annals. Beij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ess, 1993.]

[25]
艾儒略. 职方外纪.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29-131.

[Aleni J. Record of Foreign Land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5: 129-131.]

[26]
慕维廉. 地理全志: 卷首. 上海: 墨海书馆, 1853.

[Muirhead W. Universal Geography: Vol. 0. Shanghai: London Missionary Press, 1853.]

[27]
佚名. 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名对照表. 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会刊, 1935, (1): 61-65.

[Yiming. Cross-reference to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names of the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the Land and Water Map Review Committee, 1935, (1): 61-65. ]

[28]
“中央社”. 南海诸岛名称内部核定公布. 申报, 1947-12-2(2).

["Central News Agency". Internal approval of names of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announced. ShenBao, 1947-12-2(2).]

[29]
福建省地名学研究会, 福建省地名委员会. 福建省海域地名志. 广州: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1992.

[Fujian Toponymic Research Association, Fujian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Maritime Place Name Gazetteer of Fujian Province. Guangzhou: Guangdong Map Publishing House, 1992.]

[30]
郭飞, 俞兴树, 段伟, 等. 海域使用和海岛保护行政执法实务.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3: 199-200.

[Guo Fei, Yu Xingshu, Duan Wei, et al.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Practice of Sea Area Use and Island Protection.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13: 199-200.]

[31]
北京籍古轩图书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数字方志库. http://x.wenjinguan.com/, 2021-01-25.

[Beijing Jiguxuan Book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Database of Chinese Local Gazetteers. http://x.wenjinguan.com/, 2021-01-25.]

[32]
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八册.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7: 3-4.

[Tan Qixiang. The Historical Atlas of China: The Eighth Book. Beijing: Sino Maps Press, 1987: 3-4.]

[33]
(明)樊维城, 胡震亨. (天启)海盐县图经: 卷7. 1624年刻本.

[(Ming Dynasty)Fan Weicheng, Hu Zhenheng. The Topography and Map of Haiyan: Vol. 7. 1624 Block-Printed Version.]

[34]
吴松弟. 中西方海域命名方法的差异与融通. 南国学术, 2016, 6(2): 191-197.

[Wu Songdi. Differences and integration of naming methods of sea areas in China and the West. South China Quarterly, 2016, 6(2): 191-197.]

[35]
(清)陈善圻. 澄海县舆地图说. 清(1644-1911)抄本.

[(Qing Dynasty) Chen Shanxi. The Topography and Map of Chenghai. The Transcript of Qing Dynasty(1644-1911).]

[36]
(清)谢清高. 海录. 长沙: 岳麓书社, 2016: 9.

[(Qing Dynasty)Xie Qinggao. Overseas Information. Changsha: Yuelu Publishing House, 2016: 9.]

[37]
(民国)罗士筠, 陈汉章. (民国)象山县志: 卷2. 1927年铅印本.

[(The Republic of China) Luo Shiyun, Chen Hanzhang, County Annals of Xiangshan: Vol. 2. 1927 Lead-Printed Version.]

[38]
中国地名委员会. 中国海域地名志. 北京: 中国地名委员会, 1989.

[The Commission of Chinese Place Names. Sea Names Gazetteer of China. Beijing: The Commission of Chinese Place Names, 1989.]

[39]
(清)曹秉仁, 万经. (雍正)宁波府志: 卷7. 1741年刻本.

[(Qing Dynasty) Cao Bingren, Wan jing. Annals of Ningbo: Vol. 7. 1741 Block-Printed Version.]

[40]
(清)周硕勋. (乾隆)潮州府志: 卷 16. 1893年刻本.

[(Qing Dynasty) Zhou Shuoxun. Annals of Chaozhou: Vol. 16. 1893 Block-Printed Version.]

[41]
(清)周凯. (道光)厦门志: 卷8. 1839年刻本.

[(Qing Dynasty) Zhou Kai. Annals of Xiamen: Vol. 8. 1839 Block-Printed Version.]

[42]
(民国)陈训正, 马瀛. 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38): (民国)定海县志. 上海: 上海书店, 1993.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en Xunzheng, Ma Ying. Integration of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Zhejiang Province No. 38): County Annals of Dinghai. Shanghai: Shanghai Bookstore Publishing House, 1993.]

[43]
(清)卢建其, 张君宾. (乾隆)宁德县志: 卷1. 1781年刻本.

[(Qing Dynasty) Lu Jianqi, Zhang Junbin. County Annals of Ningde: Vol. 1. 1781 Block-Printed Version.]

[44]
Gammeltoft P. Why is the North Sea west of us? Principles behind the naming of seas. The Journal of Territorial and Maritime Studies, 2016, 3(1): 103-122.

[45]
章巽. 中国航海科技史.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1: 185-312.

[Zhang Xun. History of Chinese Maritim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1991: 185-312.]

[46]
刘义杰. 山形水势图说. 国家航海, 2015, (1): 88-111.

[Liu Yijie. Research on the Yale navigational map. National Maritime Research, 2015, (1): 88-111.]

[47]
孙湘平. 中国近海区域海洋.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6.

[Sun Xiangping. Regional Marine in China Seas.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06.]

[48]
《中国海岛志》编纂委员会. 中国海岛志: 浙江卷. 第1册.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4: 17-18.

[Editorial Board of the Records of Chinese Islands. Records of Chinese Islands: Zhejiang Volume. The First Book.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14: 17-18.]

[49]
方如康. 我国的地形.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186-187.

[Fang Rukang. The Terrain of China.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0: 186-187.]

[50]
吴春明. 涨海行舟: 海洋遗产的考古与历史探究.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6: 283.

[Wu Chunming. Archaeology and Historical Exploration of Marine Heritage.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16: 283.]

[51]
王成金. 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与发展机理. 地理学报, 2007, 62(8): 809-820.

[Wang Chengjin. Evolution and developing mechanism of port distribution system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62(8): 809-820.]. DOI: 10.11821/xb200708003.

DOI

[52]
辽宁省地名委员会. 辽宁省海域地名录. 沈阳: 辽宁省地名委员会, 1987: 206.

[Liaoning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Sea Names Gazetteer of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Liaoning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1987: 206.]

[53]
象山县地名办公室. 象山县海域地名简志. 象山: 象山县地名办公室, 1987: 241-243.

[Xiangshan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Sea Names Gazetteer of Xiangshan County. Xiangshan: Xiangshan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1987: 241-243.]

[54]
青岛市地名办公室. 中国海域地名志(山东青岛市部分). 青岛: 青岛市地名办公室, 1987.

[Qingdao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The Qingdao Section of the Chinese Sea Names Gazetteer. Qingdao: Qingdao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1987.]

[55]
浙江省地名委员会. 浙江省海域地名录. 杭州: 西泠印社, 1988.

[Zhejiang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Sea Names Gazetteer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Xiling Seal Engraver's Society, 1988.]

[56]
惠民地区地名办公室. 惠民地区海域地名志. 滨州: 惠民地区地名办公室, 1989.

[Huimin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Sea Names Gazetteer of Huimin Prefecture. Binzhou: Huimin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1989.]

[57]
大连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 大连市地名学研究会. 大连海域地名志. 大连: 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1989.

[Dalian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Dalian Toponymic Research Association. Sea Names Gazetteer of Dalian. Dalian: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Press, 1989.]

[58]
广东省地名委员会办公室. 广东省海域地名志. 广州: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1989.

[Guangdong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Sea Names Gazetteer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Guangdong Map Publishing House, 1989.]

[59]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 广西海域地名志. 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2.

[Guangxi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Sea Names Gazetteer of Guangxi. Nanning: Guangxi Nationalities Publishing House, 1992.]

[60]
吴春明. “环中国海”海洋文化的土著生成与汉人传承论纲.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124-131.

[Wu Chunming. The indigenous creation and the Han inheritance of maritime culture in surrounding China seas. 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 (1): 124-131.]. DOI: 10.3969/j.issn.0257-0289.2011.01.013.

DOI

[61]
《广东省志》编纂委员会. 广东省志(1979-2000): 第4卷.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4: 56.

[Editorial Board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Local Records. Guangdong Provincial Local Records(1979-2000): Vols. 4. Beijing: Local Records Publishing House, 2014: 56.]

[62]
国家海洋局. 海岛名称管理办法. http://f.mnr.gov.cn/201806/t20180627_1940202.html, 2021-01-24.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Island name management method. http://f.mnr.gov.cn/201806/t20180627_1940202.html, 2021-01-24.]

[63]
国家海洋局. 无居民海岛名称管理办法. http://hyj.gxzf.gov.cn/zwgk_66846/tzgg/W020200330400938418033.pdf, 2021-01-24.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Uninhabited Island name management method. http://hyj.gxzf.gov.cn/zwgk_66846/tzgg/W020200330400938418033.pdf, 2021-01-24.]

[64]
何沛东. 基于方志资料的清代内外洋划分方法的考证. 历史地理, 2017, (35): 87-100.

[He Peidong. Textual criticism on two methods of dividing the inner seas and the outer seas in Qing dynasty in local chronicles. Historical Geography, 2017, (35): 87-100.]

[65]
张哲, 陆毅, 高王军, 等. 海域地名采集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海洋测绘, 2011, 31(6): 45-47.

[Zhang Zhe, Lu Yi, Gao Wangjun, et al.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sea-area geographical names collecting and editing system. Hydrographic Surveying and Charting, 2011, 31(6): 45-47.]. DOI: 10.3969/j.issn.1671-3044.2011.06.013.

DOI

[66]
夏磊, 张顺生. 从翻译安全观看“南海仲裁案”新闻翻译及报道.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40(1): 18-23.

[Xia Lei, Zhang Shunsheng. News translation and news repor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 ca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security in translation.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40(1): 18-23.].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18.01.004.

DOI

[67]
丁立福 . 南海, 南海! 译名之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31(6): 1-6.

[Ding Lifu. On grief for the translated terms of China sea islands.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2013, 31(6): 1-6.]. DOI: 10.15886/j.cnki.hnus.2013.06.009.

DOI

[68]
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Organization. Limits of Oceans and Seas(1953). https://iho.int/uploads/user/pubs/standards/s-23/S-23_Ed3_1953_EN.pdf, 2021-01-25.

[69]
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918-1995: 海洋学综合术语.

[The State Bureau of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National Standard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T 15918-1995: Oceanography General Terminology.]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