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血缘关系影响下闽台同名村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 赵亚琛 , 1, 3 ,
  • 张兵华 , 2, 4 ,
  • 黄婧婧 2, 4 ,
  • 马冬青 5, 6
展开
  • 1.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济南 250100
  • 2.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州 350108
  • 3.山东大学城乡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济南 250100
  • 4.古建筑保护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州 350108
  • 5.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02
  • 6.徽州古村落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意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02
张兵华(1989-),男,福建龙岩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聚落保护、古建筑保护研究。E-mail:

赵亚琛(1990-),女,山东莱芜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聚落空间保护与发展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23-10-11

  录用日期: 2023-12-19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7-0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20801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YJC760171)

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FJ2021C1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PA2024GDSK0083)

The spatial layout characteristics of villages with the same 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lood relationship"

  • ZHAO Yachen , 1, 3 ,
  • ZHANG Binghua , 2, 4 ,
  • HUANG Jingjing 2, 4 ,
  • MA Dongqing 5, 6
Expand
  • 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 3. Urban and Rur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 4. Ancient Building Protection, Fujia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uzhou 350108, China
  • 5.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2, China
  • 6. Anhu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Digit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Creativity of Huizhou Ancient Villages, Hefei 230002, China

Received date: 2023-10-11

  Accepted date: 2023-12-19

  Online published: 2024-07-05

摘要

选取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闽台同名村》中收录的138对村落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空间组构分析、比较研究以及文献资料佐证等技术与方法,梳理闽台同名村的形成背景,分析其空间布局特征;从整体聚落空间、房族组团空间、建筑空间三个层面验证分析在血缘关系影响下,两岸闽台同名村在聚居空间布局上的相关性。分析得出:① 在选址择居上,闽台同名村在台湾省的分布上呈现与祖籍地相似的地缘特征。② 在聚落空间格局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呈现同族聚居特征。③ 在组团空间布局上,体现一脉相承的乡土伦理秩序。④ 在建筑空间布局上,表现出继承祖籍地同房分序的特征。通过研究闽台同名村的迁徙分布以及不同尺度空间布局的相关性,体现了在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空间演变中台湾省人民对祖籍地深厚的认同和眷恋,对强化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原乡认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引用格式

赵亚琛 , 张兵华 , 黄婧婧 , 马冬青 . 血缘关系影响下闽台同名村空间布局特征研究[J]. 地理研究, 2024 , 43(7) : 1790 -1808 . DOI: 10.11821/dlyj020230890

Abstract

This article selects 138 pairs of villages included in the "Fujian Taiwan Same Name Village" of the Fujian Taiwan Border Museum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Using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such a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spatial analysis, spatial composition analysis,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evidence, this study aims to sort out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villages with the same 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and analyze their spatial layout characteristics;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ayout of residential spaces in Fujian and Taiwan villages with the same na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lood relationships from three aspects: overall settlement space, housing cluster space, and architectural spac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terms of site selection and residence, the village with the same 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belongs to a cohesive type and presents two clusters, located at the border of Changhua county and Nantou county in Taiwan province and Quanzhou city in Fujian province. The Fujian Taiwan villages with the same name in Taiwan exhibit similar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to their ancestral land in distribution; (2) In terms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ettlements, single surname villages with the same 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exhibit a spatial pattern that extends from the center outward, with clear hierarchy and complete structure. Multi-surname villages with the same 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exhibit multiple clustered clusters in terms of family spatial layout. The patriarchal system and ritual system occupy an important core position in the spiritual consciousness of the Fujian and Taiwan ethnic groups, which is commonly manifested 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habitation based on blood relations; (3) In terms of spatial cluster layout, the villages with the same 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jointly demonstrate a consistent local ethical order; (4) In terms of architectural spatial layout, the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layout presents clear priorities, symmetry and regularity, and the spatial order layout presents characteristics of clear hierarchy and hierarchical division. By studying the migration distribution of villages with the same 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as well a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patial layouts at different scales, we found the deep identification and attachment of the people of Taiwan province to their ancestral land in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historical chang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rengthening the same origin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compatriot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1 引言

明清时期福建先民迁居台湾,带着与祖籍地同根同源的社会文化、结构与台湾在地交汇和融合,最终形成了闽台同名村,这些聚落蕴藏着古代农耕文明与宗族文化,体现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文化的传承关系,彰显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也是闽台两岸情感联系的桥梁[1,2]。近年来,闽台领域的研究上升到国家战略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四十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提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的重大政策主张。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致力于祖国统一是时代命题[3]。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思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闽台同名村的空间布局形态是两岸同根同源文化的见证,背后是两岸同胞相同的生活方式和血缘社会关系。如何通过关联性实证比较研究在血缘影响下闽台同名村的空间布局特征及其相关性的内在机理,是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探索两岸发展新思路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闽台传统聚落的研究主要涉及在建筑学[4-7]、社会学[8,9]、旅游学[10,11]等领域,从单一学科转向为多学科交叉融合[12-15],拓宽了对闽台同名村的研究思路和视野,如建筑学视角关注物质的空间形态[16-18]、传统聚落景观[19,20];人文学视角注重闽台的文化溯源[21,22];旅游学视角关注旅游的开发模式[23,24]。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使闽台传统聚落的研究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逐渐完善和系统化。但现有研究的研究对象分别集中于福建省或者台湾省各自单区域的研究问题[25-29],缺少闽台联系和渊源的关联性研究视角的比较研究,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溯源逻辑诠释。因此,本文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闽台同名村》[30]中收录的138对村落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在血缘关系的影响下,从聚落分布、房族组团、建筑单体三个空间尺度分析闽台同名村布局特征及相关性。通过印证闽台“不同地方,同一群体”的内在关联性,以期增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原乡认同、文化认同,维系两岸一衣带水的亲情关系,并指导闽台同名村保护与更新的实践工作。
台湾省地处中国大陆东南部,与福建省隔海相望,本研究涉及台湾省地名皆为中国主权领土。血缘是古代传统社会中最基本、最牢固的一种人际关系,家族组织通过族谱、祠堂、族产等物质载体寄托亲缘关系,使族人凝聚在聚落中繁衍生息。两岸自古以来就有一种骨肉相连的亲密血缘关系,《台湾通史·风俗志》所述:台湾人原本为闽越族也,亦为中国人也。其中明确表明了台湾人和福建人的亲近血缘关系[31];闽台同名村是指明清时期福建地区的居民跨越台湾海峡来到台湾地区,在海峡对岸落地生根而形成的“同血缘”“同姓氏”“同地名”的同宗聚落,是闽台两岸同胞紧密联系的印证[30]。闽台同名村形成后主要形成四种类型:一是以同地域同乡先民共同聚居繁衍发展所形成的同地域宗亲聚落;二是以同乡村同族群先民共同垦荒形成的同村宗族聚落;三是以同姓同族群共同垦荒形成同姓氏宗族聚落;四是以同宗同族群聚居共同垦荒形成相对集中的同宗族群聚落。根据1926年对台湾省汉族祖籍地的有关调查,83.1%的人为福建祖籍,其中44.8%的人为泉州府籍,35.2%的人为漳州府籍,1.1%的人为汀州府籍,1.95%的人为其他府籍。

2 研究对象界定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界定

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闽台同名村》[30]中收录的138对村落为研究对象(图1),其中福建泉州府籍移民的共92对,漳州府籍移民的共36对,汀州府籍客家移民的共6对,福建其他地区籍移民的共4对(表1)。这些同名村分布在福建地区与台湾地区各个县、市之中,并在血缘关系上具有紧密的相结合关系,在其空间布局上存在典型的一致性。
图1 闽台同名村空间分布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23)2767号)绘制,底图边界无修改。

Fig. 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illages with the same 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表1 闽台同名村整理(节选)

Tab. 1 Reorganization of villages with the same 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Excerpt)

府籍 县籍 福建地区闽台同名村 台湾地区闽台同名村
福建泉州府籍 晋江县籍 晋江县安平镇(现安海镇) 台南市安平区
晋江县东石镇 澎湖县湖西乡东石村
晋江县东石镇 嘉义县东石乡
晋江县东石镇麦园村 嘉义县东石乡麦园村
晋江县东石镇白沙村 嘉义县东石乡白沙村
晋江县东石镇玉井村 台南市玉井乡玉井村
晋江县东石镇郭岑村 嘉义县布袋镇郭岑村
晋江县东石镇 彰化县鹿港镇东石里
晋江县龙湖镇粘厝埔 彰化县福兴乡顶粘村
晋江县龙湖镇粘厝埔 彰化县福兴乡厦粘村
晋江县罗山镇苏内村 桃源县笨港村
晋江县安海镇型厝村 嘉义县东石乡型厝村
晋江县金井镇新市村 台南市新市乡新市村
晋江县罗山镇林口村 新北市林口乡林口村

2.2 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主要借助中国知网(CNKI)、台湾华艺线上图书馆等网络数据库、图书馆、档案馆和田野踏勘调研等收集闽台同名村、闽台传统聚落社会与文化渊源、台湾地区聚落空间布局研究等相关文献资料,同时收集闽台同名村的相关历史资料和地理数据,包含族谱、县志、当地年鉴等资料;其次,根据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闽台同名村》[30]中所收录的闽台同名村名单,通过百度地图开放平台中的坐标拾取功能确定其经纬度和具体地理位置,将数据录入至ArcGIS中,采用核密度、最邻近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对所有闽台同名村的分布进行可视化分析,进一步解析闽台同名村迁移历程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特征;再次,应用空间句法理论及其Depthmap定量分析软件,对闽台同名村的空间结构进行空间组构分析,用图解分析法将聚落空间分布、空间布局、空间结构等用可视化的图形或者图表直观地表达出来,并对闽台同名村空间布局图解特征进行直观地比较分析。

3 闽台同名村形成历史溯源

3.1 形成背景

3.1.1 人口迁移的推拉因素

按照人口迁移理论,人口从一地向另一地迁徙主要受到迁出地的推动因素和迁入地的拉力因素影响。台湾学者李祖基通过对台湾省外来移民的研究验证了这一人口迁移推拉理论,迫于生存环境恶劣的移民主要受到迁出地的推动影响,寻求商贸活动发展的移民主要受到迁入地的拉力影响[32]
推力因素:闽南地狭人稠、耕地不敷。福建地区山岭众多,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自唐、宋以后,随着中原人南迁入闽与北方汉人的持续迁入,超出了福建土地的承载力。福建地区所产不敷民食,长期出现粮食短缺现象。明朝末年,福建沿海一带缺米严重,“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33]。至1628年前后,泉州郑芝龙广征闽南数万的饥民移居台湾地区(图2)。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各地战乱不断。沿海地区战祸频仍、土地荒芜,流离失所的民众被迫冒险移居台湾地区。
图2 福建民众移居台湾地区路线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23)2767号)绘制,底图边界无修改。

Fig. 2 Routes for Fujian people's migration to Taiwan

拉力因素:台湾物产丰饶、适合农耕。台湾地区物产丰富、气候温,同时具有较大潜力的商业贸易机会。台湾知府沈起元称:“漳、泉府地田不可耕,工无可用。至台湾,其方可经商务农,相较内地倍蓰”[34]

3.1.2 泉州府籍人渡台历史

台湾地区早期的移民当中,福建泉州府籍移民比例占最高,是台湾省移民中的重要分支。泉州府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势由西北逐渐向东南降低,具备良好的海港条件,但山多地少又面临北方移民人口增加的窘迫,缺乏耕种土地的泉州人于是逐渐向海上开拓,谋求生计。郑芝龙采用奖励措施组织泉州民众大规模组团移民,正式开启了第一次台湾移民热潮(图3)。
图3 泉州府籍人移居台湾地区路线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23)2767号)绘制,底图边界无修改。

Fig. 3 Routes for Quanzhou residents migrating to Taiwan

据《闽台同名村》[30]收集并确定的泉州府籍的闽台同名村统计共92对,其中晋江县籍14对,南安县籍33对,惠安县籍5对,安溪县籍24对,德化县籍2对,同安县籍(今福建厦门市)14对。

3.1.3 漳州府籍人渡台历史

漳州府籍移民在台湾地区的人数仅次于泉州府籍移民。据1926年对台湾省人口的调查,漳州府籍移民占总人口的35.2%[35]。根据现存的族谱记载,在漳州一百多个姓氏中,有九十几个姓氏迁往台湾省,有的是全村全族人一并迁入(图4)。首先,北方移民的不断迁入,漳州人口从唐初的1.8万人增至明弘治十五年的26.6万人。人均土地越来越少。寻求向外迁移维持生计。其次,由于清初战乱频仍,加之“迁海”政策,大量的沿海居民居无定所,迁徙台湾省成为其必然选择。三是漳台在地理环境上的优势明显,贸易航海港口众多。漳州东侧的东山岛距离台湾省澎湖县仅有百余海里,早在宋代便有福建移居在此建立家园。从漳州月港、铜陵港、宫口港等海港出发至台,航程不过一日,加之地理纬度、气候相近,因而“闽人归之若市”。
图4 漳州府籍人移居台湾地区路线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23)2767号)绘制,底图边界无修改。

Fig. 4 Routes for Zhangzhou residents migrating to Taiwan

据《闽台同名村》[30]收集并确定的漳州府籍闽台同名村统计共36对,其中龙海县籍7对,南靖县籍10对,诏安县籍5对,漳浦县籍9对,东山县籍2对,其他县籍3对。

3.1.4 汀州府籍客家人渡台历史

汀州府原为客家聚居的核心地区,早期汀州府籍客家人赴台多是由于明末海盗侵扰而留居台湾省,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规模汀州府客家人迁居台湾省。雍正时期严禁平民私自乘船外走,但客家人“偷渡”台湾省仍屡禁不止,既有潮汕地区的客家人,也有福建汀州府的上杭、武平、永定等地的客家人[36]
据对台湾地区客家人的调查数据,若按移民原籍的府州县统计,则以广东潮汕地区的客家人为主,福建汀州府的客家人仅占少数。据《闽台同名村》[30]收集并确定的汀州府籍闽台同名村统计共6对,这些均是汀州客家移居台湾地区的历史见证。

3.2 闽台同名村空间分布格局

利用ArcGIS 10.5空间统计(Spatial Statistics)中的最邻近分析(Average Nearest Neighbor)工具对所有的闽台同名村进行统计,借助Average Nearest Neighbor工具并根据最邻近点指数公式,计算出138对闽台同名村的理论最邻近距离为15.87 km,实际最邻近距离平均值为6.34 km,最邻近点指数R=0.41,R<1。Z检验计算得到Z=-15.87,p=0.00。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闽台同名村空间分布呈集聚型。
此外,为精确表现闽台同名村聚集程度,引入核密度估算法(图5)。通过密度分析,图中呈现出两个村落密集区,在台湾省彰化县、南投县、福建泉州市分布密度较高,其中福建泉州市分布密度最高。运用Directional Distribution工具生成标准差椭圆,叠加发现闽台同名村两个密集区分布方向大致呈东西走向,且在这一方向出现分散现象,与移民方向相一致。位于台湾地区的闽台同名村方向大致呈南北走向,且在这一方向分散现象明显。
图5 闽台同名村核密度分析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23)2767号)绘制,底图边界无修改。

Fig. 5 Analysis of kernel density in villages with the same 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不同祖籍地移民的闽台同名村在空间分布格局上也普遍存在差异。运用最邻近分析工具分别对泉州府籍移民、漳州府籍移民、汀州府籍客家移民与其他地区籍移民的闽台同名村进行统计,通过计算最邻近点指数来分析不同祖籍地移民的闽台同名村分布状态(表2)。根据计算结果可得,闽台同名村整体数量庞大,但分布数量并不均衡,不同祖籍地移民的同名村分别分布在闽台地区的各个地区,泉州府籍移民、漳州府籍移民、汀州府籍客家移民的同名村趋于聚集分布,其他地区移民的同名村趋于随机分布。
表2 不同祖籍地移民的闽台同名村最邻近指数结果

Tab. 2 The results of nearest neighbor analysis of migrants from different ancestral regions

祖籍地 同名村数量
(个)
期望最邻近距离
(km)
实测平均距离
(km)
最邻近指数 分布状态
泉州府籍移民 182 16.74 6.94 0.41 集聚型
漳州府籍移民 78 24.98 7.39 0.29 集聚型
汀州府籍客家移民 12 49.74 18.72 0.38 集聚型
其他地区籍移民 8 39.52 53.63 1.36 随机型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不同祖籍地移民的闽台同名村空间分布规律,运用 Kernel Density工具对数据点的分布位置及规律进行核密度分析。首先对泉州府籍移民、漳州府籍移民、汀州府籍客家移民三个集聚型分布状态的闽台同名村进行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研究发现三种类型在100 km的范围内都表现出明显集聚特征,其次在范围内经多次宽度尝试,选择30 km宽度生成三个类型的核密度分析图(图6)。由图可见,泉州府籍移民的闽台同名村大体形成了3个村落集聚区,分别位于泉州东南沿海、泉州中部、台湾省彰化县,其中泉州东南沿海密集区分布密度最高,达到122.89个/万km2,除了高集聚区域外其他村落均匀地散布在台湾省西岸沿海港湾一带。而漳州府籍移民的闽台同名村只有1个村落集聚区,位于台湾省彰化县、南投县和云林县的交界处,达到72.19个/万km2。除了高集聚区域外,其他村落零散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龙海县、漳浦县、诏安县区域以及台湾省新北市、桃园县、台南市区域。汀州府籍客家移民的闽台同名村整体数量较少,有3个集聚区,分别是福建龙岩市新罗区区域和台湾省台北市、云林县区域,其余较为分散。因此,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同祖籍地移民的闽台同名村分别集聚在不同区域,即闽台同名村空间分布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
图6 泉州、漳州、汀洲府籍移民的闽台同名村核密度分析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23)2767号)绘制,底图边界无修改。

Fig. 6 Analysis of kernel density of Quanzhou, Zhangzhou, and Tingzhou prefectures

4 血缘关系影响下聚居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4.1 家族聚居的聚落空间格局

在社会类型关系上,可以分为同血缘单姓氏闽台同名村与多姓氏闽台同名村,两种类型的闽台同名村在以家族聚居为特征的空间格局上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表3,见第1797页)。
表3 单姓氏、多姓氏闽台同名村与聚落空间格局对应关系

Tab. 3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villages and settlements

类型 单姓氏闽台同名村 多姓氏闽台同名村
姓氏构成 一姓主大 两个或多个姓氏
案例举证 泉州市安溪县大坪乡大坪村与新北市万里乡大坪村、安溪县蓬莱镇福山村与彰化县福山里 泉州市南安县诗山镇凤坡村与高雄市凤山区大坪顶
宗族分布模式
空间格局模式

4.1.1 单姓氏

单姓氏闽台同名村是指单姓血缘聚落的族人移居台湾地区后也依旧为单姓主姓的聚落,在聚落管理层面体现了宗族权利的高度唯一性,以宗族制度为核心的家族社会所形成的高度自治化物化在聚落空间格局中,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延伸、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空间模式。单姓氏聚落空间具有向心性和集聚性的特征,宗祠位于聚落核心,民居建筑围绕在宗祠周围,后因家族扩张向外延伸,延伸形式包括圈层式和放射式,宗祠和民居之间布局特征充分体现了单姓氏聚落的社会关系结构和血缘关系。
泉州市安溪县大坪乡大坪村内原有吴、陈、林、王、张、叶、蔡等多姓。明初,徐姓始祖从南靖县山城镇雁塔村迁徙到大坪,与多姓共处,后繁衍成大族,并成大坪第一大姓,目前占全村人口比例约95%。而在数百年的人口迁徙中,部分徐姓族人迁徙至台湾省新北市万里乡大坪村,仍为该地的主姓。从两地的聚落空间布局可见其徐氏宗祠都位于聚落的中心位置(图7)。
图7 单姓氏闽台同名村空间布局

注: 图件参考文献[30]及通过作者调研绘制。

Fig. 7 Spatial layout of villages with the same name as a single sur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为进一步验证分析泉州市安溪县大坪乡大坪村与新北市万里乡大坪村空间结构中宗祠与建成环境的关联机制,研究借助空间句法理论和Depthmap计算辅助软件对聚落空间结构的拓扑构形进行定量验证分析。泉州市安溪县大坪乡大坪村中全局整合度最高的为贯穿南北的聚落主街与垂直主街的街巷,这两条道路在聚落空间中具有较高的可达性与公共集聚能力,承担着重要公共空间角色。通过与聚落空间布局图叠合分析可知,徐氏宗祠与徐氏二房宗祠都临近主街两侧,是整个空间系统的精神核心所在(图8a,见第1798页)。通过对新北市万里乡大坪村全局整合度分析图可以看到,贯穿东西向的聚落主街全局整合度最高,具有较高的可达性与公共性。徐氏宗祠紧邻该主街北侧,反映出徐氏宗祠所在是聚落内集聚性公共空间场所(图8b,见第1798页)。由此可见,血缘影响下聚族而居并形成的单姓氏闽台同名村,宗法礼制依然在两岸族人的精神意识中占据了重要核心地位。移居至台湾地区的族人在聚落营建及发展过程中,宗祠依旧是聚落中最高级别的公共建筑,对周边空间具有较高的控制影响力和向心凝聚力。
图8 单姓氏闽台同名村全局整合度

注: 图件参考文献[30]及通过作者调研绘制。

Fig. 8 Global integration of villages with the same 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with a single surname

4.1.2 多姓氏

多姓氏闽台同名村是指两岸闽台同名村中有一方或双方均存在着两个乃至多个姓氏的聚落。在空间格局上,多姓氏闽台同名村往往经历了较复杂的社会变迁而形成,多由几个单姓聚落叠加而成,在家族空间布局上,往往出现多处的集聚组团。
以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诗山镇凤坡村与台湾省高雄市凤山区大坪顶这对闽台同名村为例,两者均是以梁氏为主姓的多姓氏聚落。泉州市南安县诗山镇凤坡村内除了梁氏外,其余还有程、吴、杨、蒋四大姓。其梁氏族人渡海来台定居高雄市凤山区大坪顶前,聚落内已经存在其他姓氏,因此高雄市凤山区大坪顶聚落除了梁氏宗族外,谢氏宗族为聚落内第二大姓,其余还有简氏和佘姓。从图9可以看出,在该对闽台同名村的家族空间分布上,梁氏作为主姓,其所聚居的区域位于核心并占领较大空间,其余四个家族有着明显的集聚组团,各家族分布的领域明显。
图9 多姓氏闽台同名村家族姓氏分布

注: 图件参考文献[30]及通过作者调研绘制;图中不同颜色圆圈代表不同姓氏聚居区。

Fig. 9 Distribution of surnames in villages with multiple surnames in Fujian and Taiwan

根据线段分析法的原则和方法,将空间结构转译为轴线图,并通过Depthmap软件对整体空间格局和组构进行计算解读(图10a)可以看出,聚落内存在两条全局整合度较高的线性主街:一条是贯穿梁氏聚居区、吴氏聚居区与程氏聚居区的南北道路,作为联系各姓氏聚居组团的主要的道路;另一条全局整合度较高的主街与南北主街相垂直,向西展开与杨氏聚居区相连,梁氏宗祠紧邻主街南侧,两条主街串联起聚落内多个姓氏组团,在聚落整体空间系统中的重要核心地位。梁氏宗祠紧邻整合度最高的主街反映出以梁氏姓氏为主姓的多姓氏聚落中,梁氏聚居区依旧是整个聚落布局中心所在。
图10 多姓氏闽台同名村全局整合度

注: 图件参考文献[30]及通过作者调研绘制。

Fig. 10 Global integration of villages with multiple surnames and the same 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从高雄市凤山区大坪顶家族姓氏分布图和全局整合度分析图(图10b)可以得到,全局整合度最高的道路在梁氏聚居地内,从而体现出梁氏一族在该聚落内有着较高的控制影响力和向心凝聚力。沿着西北至东南走向的道路全局整合度较高,串联起了梁氏、谢氏、佘氏与简氏聚居区域,成为组团间的交通联系,发挥着重要的交通功能和社会功能。
由此可见,梁氏聚居区域皆位于全局整合度最高的道路周边,具有较高的可达性与公共集聚能力,在整个聚落的空间布局上依旧是聚落核心所在,串联各个姓氏聚落组团,发挥着重要的交通功能和社会功能。

4.2 房族分异的组团空间布局

英国人类学家Freedman将族群的发展过程分为分衍和融合两个步骤,二者接连发生相互作用。在一个家族结构下划为有许多横向联系的房族,串联血缘更为紧密的家庭。伴随着房族的发展,或原有的土地资源趋于饱和,或权力和利益纠纷等问题导致家族分化,“分房”成了趋势。各房族将会在其他地方找寻新的住处,由此创造全新的族群聚落。同时也存在另一种情况,若宗族内某一房份在经济或政治上创造较多价值,则可能通过捐资建立宗祠的方式,重新凝聚其宗族势力。

4.2.1 房份分衍的空间布局

房份作为宗族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其分化和衍生是聚落生长和扩张的重要因素,随着族群的分衍,不同的房族往往形成分居多处的居住组团,内部大部分都建设了支祠、房祠,以奉祀各自直系的祖先。
以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田中村与台湾省彰化县田中镇这一对闽台同名村为例。两岸同名村的萧氏同出一族,并在当地都作为领导地位的族氏。据《南靖书洋书山派萧氏族谱》[37,38]载,萧姓由来始于春秋时代,该谱记载了从春秋时代开始的22代萧氏族人。明朝永乐九年,萧时中公因中状元而被派往福建漳州,因“观风俗淳美,衣冠整齐,物类丰备,遂生创置之心。”于是在漳州成家立业,安家落户。时中公生三子,大房积玉公从漳州移居至南靖郑店,生四子。四房崇信公,移居书洋内坑,生二子。大房长恭公,迁至书洋;二房奋公,为南靖书洋萧氏肇基始祖。始祖奋公传五房份并造书山祠,二房永富公传下四房份,长子伯海传下七房份并建立现龙祠(图11)。
图11 闽台同名村萧氏宗族谱系

注: 图件参考文献[37]。

Fig. 11 The Xiao Clan Genealogy, Nanjing county with the same 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台湾省彰化县萧氏与福建省南靖县同宗,明末清初萧氏书山派大规模迁往台湾地区,聚居多集中在台湾省彰化县田中镇和社头乡。移居台湾地区的彰化书山派宗亲为缅怀祖先,建萧氏宗祠以供后世子孙祭祀及慎终追远,现在当地建有书山祠、团武公祠、深丘祠。其中“书山祠”“深丘祠”与南靖书洋的祠堂同名,并且宗族组织与南靖完全一致(表4)。
表4 南靖县书洋镇与彰化县田中镇书山派萧氏宗祠汇总

Tab. 4 Summary of Xiao Clan Genealogy in Nanjing county and Zhanghua county

宗族 宗祠 世代 奉祀对象 所在具体位置
南靖县书洋镇书山
派萧氏宗祠
书山祠 书山肇基祖 奋祖 书洋镇山下
车田祠 书山二世四房 永仁 书洋镇田中村
现龙祠 书山三世长房 伯海 书洋镇田中村后厝
干源祠 书山四世长房 团光 书洋镇书山祠旁
龙潭祠 书山四世次房 团钦 书洋镇田中村上坪厝
深坵祠 书山六世长房 仕鼎 书洋镇田中村
彰化县田中镇书山
派萧氏宗祠
书山祠 书山肇基祖 奋祖 田中镇顶潭里
车田祠 书山二世四房 永仁 社头乡南雅村
团武公祠 书山四世六房 团武 社头乡里仁村
深坵祠 书山六世长房 仕鼎 社头乡旧社头
龙山祠 书山六世四房 仕朝 社头乡埤斗村
据《南靖书洋书山派萧氏族谱》[37]所绘制的书洋萧氏分布图,可以将早期南靖各世代宗祠位置进行定位,可以看出不同房支组团的布局特征。书山一世各房份居住在书洋镇书洋村,奉祀书山肇基祖的总祠书山祠建设在聚落地势高处,虽然宗祠位置相对边缘,但依然控制着整个聚落的发展。书山肇基祖生五子,由于地形的限制和宗族规模的逐渐扩张,书山二世四房由书洋村迁往田中村开基,开创了新的居住聚落。书山三世长房伯海公生七子,长房迁回书洋村定居,次房也移居他处。书山六世祖长房仕鼎公也进行了移居,形成新的居住组团。由此可见,南靖书洋书山派萧氏传至六世时,其居住范围逐渐向外扩展,并开创了书洋村与田中村的多个居住组团。每个房份分衍的居住组团之间存在层级关系,在距离上根据血缘亲疏关系依次增大。
据《南靖书洋书山派萧氏族谱》[37]中所绘制的台湾省彰化萧氏分布图,可见书山一世传下徙台的子孙居住组团位于田中镇顶潭里,并建下书山祠奉祀祖先牌位。而随着萧氏一族在台湾地区的人丁兴旺,书山二世四房传下徙台的子孙居住组团移居田中镇北边接壤的社头乡,并建立与祖籍地名称相同、奉祀永仁公的车田祠。后代书山四世祖长房、书山六世祖长房、书山六世祖四房徙台子孙的居住组团均坐落在社头乡,基本奠定了台湾省彰化县萧氏宗族各房族的聚落格局。并且各房族在居住组团内部建设了与祖籍地名称相一致的支祠、房祠,以奉祀祖籍地的祖先。而宗族房份分衍的层级关系依旧能在彰化县萧氏各居住组团布局中呈现,辈分越高的居住组团离总祠越近,整体空间呈现出等级化递减的布局状态。
由此可见,两地闽台同名村的宗族组织完全一致,均由于各房份在分衍后根据自然环境进行区位择优定居,进而呈现出不同房族分居多处的居住组团布局。并且均受到宗法制度的约束,各房族居住组团布局上体现出“长者尊、幼者卑”的等级观念,辈分越高的居住组团离总祠越近,整体空间呈现出等级化递减的布局状态。

4.2.2 房支集聚的空间布局

在南靖书洋萧氏书山派二世四房的居住组团内部,其宗祠车田祠处于组团内部较为中心的位置(图12a)。车田祠靠山而建,相比民居位于高处,显示了宗祠的崇高和庄严,有着视线和景观上的统治力以及排涝上的优势,并且与宗祠前的泮池构成了“背山面水”的空间格局。在宗祠与组团内民居的空间布局上,南靖书洋书山派二世四房的居住组团中宗祠左侧与后方未有民居建筑,并且在朝向上,车田祠坐东向西,民居与宗祠也朝向一致。
图12 闽台同名村车田祠与周边民居布局关系

注: 图件由作者调研绘制。

Fig. 12 The layout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tian Temple and surround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the same 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以台湾省彰化县书山派的车田祠为例,书山二世传下徙台的子孙居住组团呈现向心性的布局(图12b)。在宗祠与组团内建筑民居的布局上,其宗祠左侧与后方均为建造民居建筑,宗祠左侧留有农田,祠后的风水林郁郁葱葱。在组团整体的空间朝向上,车田祠也与祖籍地祠堂同样坐东向西,民居建筑也与宗祠的朝向一致。但由于城市化的推进,车田祠周边普遍翻新重建了多层居住建筑,关于民居与宫庙和宗祠高度关系不得以体现。
综上可知,两岸闽台同名村在各房份聚居区域内部均存在以各房宗祠为中心展开集中居住的布局,并且同时形成了“民居建筑不宜比宫庙、祖厝高[39]”的约定俗成的公约,以及“宗祠周边民居朝向方位与其一致”的规则,影响着宗祠与民居建筑空间的营造,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主导空间生产的内部秩序。

4.3 房族分异的组团空间布局

4.3.1 宗祠建筑布局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田中村与台湾省彰化县田中镇书山祠均祭祀南靖书洋萧氏肇基始祖。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书山派书山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修。建筑坐东朝西,为二进三间二护厝式布局。主座为悬山顶二进燕尾脊式建筑,天井两侧设廊房相连,祠前设外埕,辟半圆形泮池,树立四对石龙旗杆,祠后有大面积的抄手护坡和风水林。
彰化县田中镇书山祠为一座二进二护式建筑组群,由中央的祠堂与左右两翼的护龙所构成的组合。书山祠在建筑时采用了传统的抬梁式、本土穿斗式和小屋三种构架相结合,形成了独自与众不尽相同的风格。正屋的屋顶装饰得比较华丽,雕龙画凤,犹如古人头戴凤冠。
从两岸书山祠的建筑平面图可以看出其建筑形式均为二进三间二护厝式,内部布局也十分一致,整体表现为主次分明、对称规整的布局形式(图13)。厅堂处于中轴线上,彰显出其重要地位,既作为宗族的活动中心,也是礼仪用房,是整个宗祠建筑群的公共场所。宗祠内厅堂神龛中室祭祀始祖、左右祭祀支祖、先祖、近祖,体现出宗族制度的等级观念。由此可见,台湾省彰化县田中镇书山祠在内部布局与建筑形式上完全沿用了祖籍地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书山派书山祠,但也存在着些许差异,例如彰化县田中镇书山祠没有像祖籍地的书山祠在建筑前辟半圆形泮池,并且在宗祠建筑的装饰上,其正屋的屋顶装饰更为华丽,雕龙画凤,犹如古人头戴凤冠。
图13 闽台同名村书山祠的建筑平面示意

注: 图件由作者调研绘制。

Fig. 13 Plan of Shushan Temple with the same 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4.3.2 民居建筑布局

闽台同名村中民居建筑内部空间结构的布局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功能使用与民间习俗等密切相关,能够反映出当地的自然人文特性与居住文化传统。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田中村的民居建筑单元布局分为四类,即“一明二暗”型、“四合中庭”型、“三合天井”型、“方圆土楼”型,并在基本型制上进行衍生。聚落内以“一明二暗”型与“三合天井”型民居建筑为主(表5)。
表5 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田中村民居建筑布局类型及图例

Tab. 5 Types of villages with the same 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类型 图例 类型特征
“一明二暗”型 为正房一间、边房两间或四间,组成三开间或五开间。当人口增加,可向左右延伸。
“四合中庭”型 以中庭为中心,上下左右四厅相向,形成一个十字轴空间结构。并且可以纵向横向进行扩展组合成多种平面布局形式。
“三合天井”型 又分为“堂庑式”布局与“堂厢式”布局,正房与两侧排屋或厢房围合成一个三合院。
“方圆土楼”型 采用夯土墙与穿斗式木构架共同承重的两层以上封闭式围合型大型民居建筑,以圆形、方形土楼为主。
彰化县田中镇的民居建筑单元布局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一条龙式、单伸手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其中三合院式在田中镇民居建筑中占较大比例(表6)。
表6 彰化县田中镇民居建筑布局类型及示例

Tab. 6 Reorganization of villages with the same 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类型 图例 类型特征
一条龙式 形状如“一”字形,只有正身,包括正堂、左右房及边间的灶房、柴房等。人丁增加时,可左右延长,或者加建厢房。
单伸手式 形状如“L”形,只有单边护龙,常常是地形限制或向三合院的过渡形式。
三合院式 台湾地区俗称“正身带护龙”或“大厝身,双护龙”,即正身左右兴建护龙,形成一个围护的院落空间。
四合院式 形状如“口”字形,台湾地区俗称“两落带护龙”,即以前后两进及左右两护龙围出一个较封闭的内埕。
通过对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田中村与彰化县田中镇民居建筑的比较,可以看出在建筑布局上有很多相似的类型,并且在整体上均呈现出中轴对称的布局模式。厅堂位于中轴线的正中,是中轴线最重要的空间节点,具有祭祖、家族集会、会客的功能。神像位于正厅的中轴线上或轴线以左,而祖先的牌位则全部位于右边,体现了民间“以神为大,以祖为小”的等级观念。厅堂的两侧布置房屋,一般作为卧室使用,布局体现了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的特征。建筑内部中轴线上的厅堂和两侧厢房也按照中国传统的“左为上”尊卑等级制度,依据宗族血缘长序进行从左至右分配。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探索两岸发展新思路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在血缘关系的影响下,两岸闽台同名村在聚居空间布局上的相关性,即在选址、布局、营造、文化上的一脉相承。研究对挖掘闽台同名村历史文化价值,增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原乡认同、文化认同,维系两岸亲情关系,并指导闽台同名村保护与更新的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结论如下:
(1)在迁徙择居空间分布方面:闽台同名村属凝聚型且呈现出两个集群,分别位于台湾省彰化县、南投县的交界和福建泉州市;不同祖籍地移民的闽台同名村在分布上呈现不一样的分布特征:泉州府籍移民的闽台同名村集中分布在西岸沿海港湾一带;漳州府籍移民集中分布在较内陆的西部平原、中部盆地、北部丘陵和平原、东部兰阳平原;汀州府籍客家移民的闽台同名村集中分布在台北、云林、台中一带,自成一种较为封闭的状态。整体表现为闽台同名村在台湾省的分布上呈现与祖籍地相似的地缘特征。
(2)在聚落空间格局方面:单姓氏闽台同名村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延伸、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空间模式;由社会变迁形成的多姓氏闽台同名村由几个单姓聚落叠加而成,在家族空间布局上,往往出现多处的集聚组团。宗法礼制依然在两岸族人的精神意识中占据了重要核心地位,共同表现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呈现同族聚居特征。
(3)在组团空间布局方面:两岸闽台同名村在宗法制度的约束下,在各房族居住组团布局上均体现出“长者尊、幼者卑”的等级观,在各房份内部布局上均存在围绕宗祠集中居住的中心观,并且在宗祠与民居建筑空间的营造中遵循民俗公约。共同表现出一脉相承的乡土伦理秩序。
(4)在建筑空间布局方面:闽台同名村的同族人从福建移民到台湾地区后,不仅与祖籍地宗祠的建筑名称一致,并且继承了祖籍地宗祠建筑的空间布局、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在宗法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共同体现出同房分序的特征。具体体现为建筑结构布局上的主次分明、对称规整的特征,空间秩序布局上的尊卑分明、逐级划分的特征。
综上可见,随着福建先民移居台湾地区形成的闽台同名村,在聚落选址及空间格局、房族组团空间、宗祠和民居建筑,迁入地表现出对祖籍地在社会文化、乡土组织和居住习惯的相似性与继承性,闽台两地内在的宗族伦理秩序是统一的。究其原因,在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空间演变过程中,台湾省的闽台同名村依旧与原乡保持着稳定的血缘关系,并继续延续着宗族制度。受到共同遵守的宗法礼制的影响,闽台同名村的聚居空间布局呈现出总体相似的特征,在选址、布局、营造、文化上一脉相承,体现了两岸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亲情。

5.2 讨论

传统聚落空间布局形态是在漫长的农耕文明的历程下演变而成的,承载着当地的社会文化,也是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下人的认知行为与聚落空间的互动关系。闽台同名村的空间布局形态是两岸同根同源文化的见证,深藏着两岸同胞相同的生活方式和血缘社会关系。同时,全球化的进程使现代化强势文明与传统文化碰撞融合,无序大规模的建房运动破坏了传统聚落原有的空间格局,文化特质逐渐消逝。本文分析了两岸闽台同名村不同尺度空间分布格局的相似特征以及台湾地区的闽台同名村与原乡保持着稳定的血缘关系,以及在宗法礼制于乡土伦理的继续性。但还存在以下问题待完善:首先,研究对于闽台同名村典型案例的大量实际走访相对欠缺,未来有待扩充对于闽台同名村典型案例的调研样本量。其次,对于闽台同名村的形成机理还需进一步追踪与剖析,将两岸的渊源与空间布局联系起来。通过建立起闽台两岸整体性与联动性的研究工作机制,共同对闽台地区的比较研究持续深入探索。最后,基于对闽台同名村聚落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剖析,在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从闽台关联视角重新认知闽台同名村的核心价值与空间布局特征,对闽台同名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工作进行实践应用,维持两岸闽台同名村的乡愁,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

真诚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在论文评审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评审专家对本文逻辑梳理、概念解释、核心价值挖掘、讨论深化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使本文获益匪浅。

[1]
李祖基. 大陆台湾史研究三十年的回顾与感想. 台湾研究, 2009, 22(1): 60-64.

[Li Zuji. A thirty year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y of Taiwan in Mainland China. Taiwan Studies, 2009, 22(1): 60-64.]

[2]
刘宇. 记忆再现与历史关注下的文化回归: 论施叔青、李昂的台湾书写. 学术交流, 2007, 23(7): 158-161.

[Liu Yu. Memory reproduction and cultural return under historical attention: On Shi Shuqing and Li Ang's writing in Taiwan. Academic Exchange, 2007, 23(7): 158-161.]

[3]
杨开煌. 从《告台湾同胞书》到两岸统一之思考. 台湾研究, 2019, 32(1): 15-25.

[Yang Kaihuang. Reflections on the unification of the Taiwan Strait from the "Report to Taiwan Compatriots". Taiwan Studies, 2019, 32(1): 15-25.]. DOI: 10.13818/j.cnki.twyj.2019.01.007.

[4]
戴志坚. 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12-41.

[Dai Zhijian. The Origin and Form of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in Fujian and Taiwan.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3: 12-41.]

[5]
林从华. 缘与源:闽台传统建筑与历史渊源.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2-69.

[Lin Conghua. Origins and Origins: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Historical Origins in Fujian and Taiwan.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 2006: 32-69.]

[6]
张兵华, 胡一可, 李建军, 等. 乡村多尺度住居环境的景观空间图式解析: 以闽东地区庄寨为例. 风景园林, 2019, 26(11): 91-96.

[Zhang Binghua, Hu Yike, Li Jianjun, et al. Analysis of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s in rural multiscal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of Zhuangzhai village in eastern Fuji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9, 26(11): 91-96.]. DOI: 10.14085/j.fjyl.2019.11.0091.06.

[7]
张兵华, 刘淑虎, 李建军, 等. 闽东地区庄寨建筑防御性营建智慧解析: 以永泰县庄寨为例. 新建筑, 2019, 37(1): 120-125.

[Zhang Binghua, Liu Shuhu, Li Jianjun, et al. Analysis of the wisdom of defensive construction in Zhuang village buildings in eastern Fujian province: Taking Zhuang village in Yongtai county as an example. New Architecture, 2019, 37(1): 120-125.]

[8]
李祖基. 大陆移民渡台的原因与类型. 台湾研究集刊, 2004, 22(3): 49-58.

[Li Zuji. The reasons and types of mainland immigrants crossing Taiwan. Taiwan Research Journal, 2004, 22(3): 49-58.]

[9]
叶世明. 台湾族群形成探析. 贵州民族研究, 2003, 25(2): 168-172.

[Ye Shiming.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ethnic groups in Taiwan. Guizhou Ethnic Studies, 2003, 25(2): 168-172.]

[10]
陈小英. 福建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闽台乡村旅游的“成长差距”比较.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35(7): 172-176.

[Chen Xiaoying. A study on the upgrading path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 A comparison of the "growth gap" of rural tourism in Fujian and Taiwan. Fujian Tribune, 2015, 35(7): 172-176.]

[11]
李欣鹏, 王树声, 李小龙, 等. 开古迹雄地理: 传承与提振并举的区域山水人文格局营造理念. 城市规划, 2021, 45(5): 61-62.

[Li Xinpeng, Wang Shusheng, Li Xiaolong, et al. The concept of creating a region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pattern that combines inheritance and revital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sites and geography. City Planning Review, 2021, 45(5): 61-62.]

[12]
印朗川, 刘沛林, 李伯华, 等. 传统聚落景观形态基因图谱研究: 以湘江流域为例. 地理科学, 2023, 43(6): 1053-1065.

DOI

[Yin Langchuan, Liu Peilin, Li Bohua, et al. Study on gene mapping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landscape morphology: Taking the Xiangjiang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3, 43(6): 1053-1065.].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6.012.

[13]
王长松. 景观基因组图谱视角的传统聚落保护与价值传承: 评《家园的记忆与表达》. 人文地理, 2023, 38(2): 192.

[Wang Changsong. Traditional settlement protection and value inheri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genome map: A review of "memory and expression of homeland". Human Geography, 2023, 38(2): 192.].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3.02.022.

[14]
严巍, 王思静, 折建荣, 等. 闽东海防传统聚落营建的防御性智慧解析: 以福鼎石兰村为例. 建筑学报, 2022, 69(S2): 189-194.

[Yan Wei, Wang Sijing, Zhe Jianrong, et al. Analysis of defensive wisdo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oastal defense settlements in eastern Fujian: Taking Shilan village in Fuding as an example.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22, 69(S2): 189-194.]

[15]
李伯华, 周璐, 窦银娣, 等. 基于乡村多功能理论的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风貌演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 以湖南怀化皇都村为例. 地理科学, 2022, 42(8): 1433-1445.

DOI

[Li Bohua, Zhou Lu, Dou Yindi, et al.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ethnic minority settlement landscape based on rural multifunctional theory: A case study of Huangdu village in Huaihua, Huna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2, 42(8): 1433-1445.].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8.011.

[16]
李乾朗. 台湾民居.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1-78

[Li Qianlang. Taiwanese Dwellings.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 2009: 31-78.]

[17]
黄庄巍, 刘静, 邹广天. 现代中国建筑之“脉”的分枝与演进: 我国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群体研究. 建筑师, 2023, 21(2): 56-74.

[Huang Zhuangwei, Liu Jing, Zou Guangtian. The branch and evolution of the "pulse"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A study on the "new school" architects in Taiwan, China. The Architect, 2023, 21(2): 56-74.]

[18]
陈文. 闽南台湾系传统建筑的提出与保护问题.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20, 15(2): 14-20.

[Chen Wen. The proposal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Taiwanese architecture in Minnan. China Cultural Heritage Scientific Research, 2020, 15(2): 14-20.]

[19]
张先清, 张云鹤. 人类学、影像民族志与族群景观: 林惠祥的早期台湾“原住民”田野摄影. 西北民族研究, 2019, 34(1): 173-184.

[Zhang Xianqing, Zhang Yunhe. Anthropology, image ethnography, and ethnic landscape: Lin Huixiang's early field photography of "indigenous peoples" in Taiwan. Journal of Northwestern Ethnic Studies, 2019, 34(1): 173-184.]. DOI: 10.16486/j.cnki.62-1035/d.20190131.001.

[20]
陈顺和. 聚落景观的保存与活化: 关于嵩口古镇复兴的台湾实践思维. 装饰, 2016, 59(9): 107-109.

[Chen Shunhe. Preservation and activation of settlement landscape: A practical thinking on the revival of Songkou ancient town in Taiwan. Zhuang Shi, 2016, 59(9): 107-109.]. DOI: 10.16272/j.cnki.cn11-1392/j.2016.09.028.

[21]
廖杨. 台湾族群文化分析. 贵州民族研究, 2000, 22(4): 99-110.

[Liao Yang. Analysis of Taiwanese ethnic culture. Guizhou Ethnic Studies, 2000, 22(4): 99-110.]. DOI: 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00.04.019.

[22]
黄臻. “异托邦”: 乡村旅游下的文创空间实践: 以台湾地区为例. 社会科学家, 2021, 36(2): 58-63.

[Huang Zhen. Heterotopia: Cultural and creative space practice in rural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Taiwan. Social Scientist, 2021, 36(2): 58-63.]

[23]
黄倩, 谢朝武, 陈岩英. 客源地-目的地关系质量对游客多分类旅游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大陆赴台湾潜在客源市场为例. 人文地理, 2020, 35(3): 140-150.

[Huang Qian, Xie Chaowu, Chen Yanying. 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the quality of source destination relationship on tourists' willingness to multi classify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potential source markets from mainland China to Taiwan. Human Geography, 2020, 35(3): 140-150.].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0.03.016.

[24]
蒋依依, 汲忠娟, 谢婷. 居民与社区关系视角下台湾居民对大陆赴台旅游支持度研究. 资源科学, 2019, 41(5): 943-954.

DOI

[Jiang Yiyi, Ji Zhongjuan, Xie Ting. A study on Taiwan residents' support for mainland tourism to Ta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dent community relations. Resources Science, 2019, 41(5): 943-954.]. DOI: 10.18402/resci.2019.05.11.

[25]
林润泽, 杨帆, 张丹, 等. 闽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特征提取与区系划分. 南方建筑, 2022, 42(4): 54-60.

[Lin Runze, Yang Fan, Zhang Dan, et al. Landscape feature extraction and faunal divis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Minjiang River Basin. South Architecture, 2022, 42(4): 54-60.]

[26]
孔宇航, 张兵华, 胡一可. 传统聚落空间图式语言体系构建研究: 以福建闽江流域为例. 风景园林, 2020, 27(6): 100-107.

[Kong Yuhang, Zhang Binghua, Hu Yik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spatial schema language system: Taking the Minjiang River Basin in Fujian as an exampl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20, 27(6): 100-107.]. DOI: 10.14085/j.fjyl.2020.06.0100.08.

[27]
石峰, 郑伟伟, 邱永谦. 环境因素影响下的闽江下游传统聚落布局特征分析. 建筑学报, 2017, 64(S2): 13-18.

[Shi Feng, Zheng Weiwei, Qiu Yongqian. Analysis of the layout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7, 64(S2): 13-18.]

[28]
李霄鹤, 兰思仁. 基于K-modes的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及其保护策略.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8): 142-149.

[Li Xiaohe, Lan Siren. Landscape types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Fujian based on K-modes.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2016, 37(8): 142-149.]. DOI: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82.

[29]
张杰, 夏圣雪.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台湾金门县金城镇水头聚落. 城市规划, 2015, 39(2): 71-72.

[Zhang Jie, Xia Shengxue. Research on historical blocks of the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research center: Shuitou settlement in Jincheng town, Jinmen county, Taiwan.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5, 39(2): 71-72.]

[30]
朱定波. 闽台同名村. 泉州: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14: 9-55.

[Zhu Dingbo. A Village with the Same Name in Fujian and Taiwan. Quanzhou: China Fujian Taiwan Border Museum, 2014: 9-55.]

[31]
连雅堂. 台湾通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5-67.

[Lian Yatang General History of Taiwan.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17: 5-67.]

[32]
庞骏, 张杰. 闽台传统聚落保护与旅游开发.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8: 25-91.

[Pang Jun, Zhang Ji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Fujian and Taiwan.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18: 25-91.]

[33]
何乔远. 闽书(卷38, 风俗志).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4: 4-78

[He Qiaoyuan. Min Shu (Volume 38, Customs Chronicles). Fuzhou: 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4: 4-78.]

[34]
沈起元. 条陈台湾事宜状∥台湾理蕃古文书. 台北: 成文出版社, 1983: 75.

[Shen Qiyuan. Tiaochen Taiwan Affairs Report.II-Taiwan Li Fan Gu Wen Shu. Taipei: Chengwen Publishing House, 1983: 75.]

[35]
谢重光. 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124.

[Xie Chongguang. Fujian and Taiwan Hakka Society and Culture.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3: 124.]

[36]
陆元鼎. 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20-69.

[Lu Yuan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Dwelling and Culture.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 1991: 20-69.]

[37]
孙晟, 舒萍. 从族谱看清代闽南赴台移民家庭: 以《南靖书洋书山派萧氏族谱》为蓝本分析. 求索, 2006, 26(3): 54-57.

[Sun Sheng, Shu Ping. Looking at the families of immigrants from Minnan to Taiwa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alogy: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xiao family genealogy of the Yangshu mountain school in Nanjing". Qiu Suo, 2006, 26(3): 54-57.]. DOI: 10.16059/j.cnki.cn43-1008/c.2006.03.018.

[38]
郑振满.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153.

[Zheng Zhenman. Family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Changes in Fujia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eiji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2009: 153.]

[39]
吴培晖. 金门澎湖聚落. 台北: 稻田出版社, 1999: 2-32.

[Wu Peihui. Penghu Settlement in Jinmen. Taipei: Paddy Field Publishing House, 1999: 2-32.]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