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创新系统的内涵特征与形成机制

  • 唐承丽 , 1 ,
  • 刘彬 , 1, 2 ,
  • 周国华 1 ,
  • 易纯 2, 3
展开
  • 1.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
  • 2.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益阳 413000
  • 3.数字化城乡空间规划关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益阳 413000
刘彬(1987-),女,湖南益阳人,博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地理与城乡规划。E-mail:

唐承丽(1964-),女,湖南长沙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E-mail:

收稿日期: 2024-03-06

  录用日期: 2024-09-28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1-02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71216)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ND247896)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24ZWA70)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innovation systems

  • TANG Chengli , 1 ,
  • LIU Bin , 1, 2 ,
  • ZHOU Guohua 1 ,
  • YI Chun 2, 3
Expand
  • 1. School of Geographic Scienc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 2.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413000, Hunan, China
  • 3. Key Laboratory of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Urban-Rural Spatial Planning of Hunan Province,Yiyang 413000, Hunan,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3-06

  Accepted date: 2024-09-28

  Online published: 2025-01-02

摘要

乡村创新系统研究是对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重要补充,构建适应本国国情的乡村创新体系是完善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客观要求。本文以创新系统理论为指导,凝练并分析了乡村创新系统的内涵与特征,探讨了其形成过程与机制。研究提出:乡村创新系统是由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乡村多维创新而形成的复杂社会经济系统。乡村创新系统具有地域性、复杂性、双过程性、多功能性和跨界互动性等主要特征;乡村创新系统从起步、成长到完善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受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是四重螺旋机制、纵向传导机制、横向耦合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最后,从构建国家乡村创新系统、完善现代化农业产业创新体系、突显制度创新优势、强化城乡融合创新等方面探索性提出优化乡村创新系统的对策建议,并针对国际视野下的乡村创新系统战略研究,从乡村创新系统的科学评价、实践机制、韧性提升等方面作出研究展望。

本文引用格式

唐承丽 , 刘彬 , 周国华 , 易纯 . 乡村创新系统的内涵特征与形成机制[J]. 地理研究, 2025 , 44(1) : 166 -187 . DOI: 10.11821/dlyj020240189

Abstract

The study of rural innovation systems is a vital supplement t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innovation systems. Establishing a rural innovation system tailored to national conditions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boosting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is paper,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novation system theory, refines and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innovation systems and discusses their forma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s. The research proposes that the rural innovation system is a complex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developed through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various entities to drive multi-dimensional innovation in rural regions. Key features of the rural innovation system include regional specificity, complexity, a dual-process nature, multifunctionality, and cross-sectoral interactions. The evolution of the rural innovation system, from its inception, growth, to maturity, is influenced by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 from governmental, market, and societal sectors. This evolution reflects the integrated effects of quadruple helix mechanisms, vertical transmission processes, and horizontal coupling mechanisms. The rural innovation system is shaped by the interplay of various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ternal factors include geographical location, economic basis,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endowments, soci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External factors encompass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market demands, professional techniques, and government support. The general mechanism of village development involves local villagers as the main body, with rural elites as the core element. Based on a systematic insight into loc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willingness, market demand, government policy orientation, and external experiences, rural elites stimulate internal motivation and integrate external motivation. These actors jointly build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s, learn for innovation, formulat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arry out division of labor, and participate in market competition, accelerating the optimization of local village's bio-physical, techno-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social structures, leading to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In conclusion, the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enhancing the rural innovation system. These includ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ational framework for rural innovation, advancement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system, emphasis 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benefits, and fortified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novation strategies. Future strategic research on rural innovation systems, fro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s envisioned to focus on scientifically assessing rural innovation systems, investigating practical mechanisms, and studying resilience enhancement. The paper also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ggesting that urban-rural linkag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引言

随着农业与乡村在国家发展、国际竞争中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乡村创新系统所承担的功能与作用显现,构建适应本国国情的乡村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是完善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客观要求[1]。为应对全球乡村边缘化现象、城乡社会分割、气候变化引起的粮食安全等威胁[2],乡村转型发展中的创新与变革已成为一项世界级研究命题[3],第四次农业革命(“农业4.0”)、超越国家的治理体系等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乡村创新提供了有效动力[4,5]。为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防返贫压力、粮食安全问题、农业创新滞后、农业与乡村新质生产力培育需求迫切等现实挑战,实施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成为中国一项系统性的变革[6]。2021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出“利用农业科学技术引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作出了系统部署:“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城市作为创新主要发生地,城市及区域层面的创新扩散、集聚、网络及时空演化、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丰富[7],而乡村创新系统研究内容与深度还较为欠缺。乡村创新相关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农业知识化改造、农业科技服务网络构建等农业创新思想涌现[8],进入21世纪,乡村重构与创新创业、区域创新网络构建等趋势下,国内外农业与乡村创新研究逐步深化。经梳理,国外乡村创新研究文献重点关注网络、社会创新、政策创新、农业产业创新等方面[9],尤其是农业与乡村创新政策实施、创新空间与网络成为主要研究方向[10-12]。国内乡村创新研究最初关注农业地理视角下的土地利用创新[13],近年来逐步开始关注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创新体系、农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多功能农业创新网络、农业负责任创新等乡村产业创新[14-16],基层科技创新、县域创新生态、乡村社会创新以及基于政府作用机制完善的治理机制创新均已有相关探讨[17-20],农业与乡村创新能力评价等实证研究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为主[21],但乡村(农村)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已有初步探索。发展经济学研究视角下,国内学者肯定了中国农业与乡村发展是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两种发展范式的创新结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范式的创新或转变,包括以生物技术创新及其应用为主的科技创新、农产品创新链带动农业产业链等具体范式[22]。乡村创新系统理论研究方面,最初仅限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创新、城乡创新系统一体化、统筹城乡体制机制系统创新等相关理论探讨[23],近年来已深入到关于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生态系统、乡村创新系统的兴起过程、内涵界定、作用机制等理论研究,但仍未能从创新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研究视角下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然而,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与城乡创新关联日益密切,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等作为新型城乡融合模式被提出[24],推进科技发展一体化的城乡科技创新体系成为表征城乡融合可持续性的属性之一[25]。总体而言,乡村创新系统研究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明显但研究深度亟待进一步深入,关于乡村创新系统的功能特征、形成与构建机理等理论问题有待明确解析,深入乡村创新系统的评价体系、效应测度及空间格局特征等科学分析也因此缺乏理论支撑。
乡村创新系统研究是对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重要补充。融合创新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等开展乡村创新系统研究,对因地制宜构建乡村创新系统、优化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布局、推动形成农业与乡村新质生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价值如下:一是基于创新系统理论及其相关研究,结合新时代背景、新发展趋势、新发展需求界定乡村创新系统内涵,分析其地域性、复杂性、双过程性、多功能性及跨界互动性等主要特征。二是剖析乡村创新系统的形成过程与机制及其内在关联。结合双要素培育、城市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城乡创新互动等主要内容分析乡村创新系统的起步期、成长期与完善期等形成发展阶段;基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活动分析影响乡村创新系统的三大形成发展机制;通过阐述乡村创新系统的阶段特征与形成机制,增强本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层次性与解释力。最后,基于国际视野与国家战略层面探讨乡村创新系统的优化对策及未来研究方向,旨在提升本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

2 乡村创新系统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2.1 乡村创新系统的概念、内涵

2.1.1 乡村创新系统的概念

基于系统理论和创新理论,“创新系统”最早在1985年由Lundvall提出,随后Kubeczko界定创新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参与者组成的系统[26]。创新系统存在不同的分类方式,如按照尺度边界划分,有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27];按照不同属性划分有产业、企业等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复杂社会经济系统,其主要包含创新主体子系统、创新资源子系统、创新环境子系统三个部分[28]。通过探究区域创新系统的差异化特征,根据创新资源分布、创新发生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特征等,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基础上演化出了城市创新系统和乡村创新系统。目前,对乡村创新系统进行概念界定的研究以国内学者为主,但并未形成共识,已有研究基于要素构成与系统、网络与系统、要素构成与网络等视角进行了概念界定(见表1)。
表1 乡村创新系统相关概念研究

Tab. 1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the rural innovation system

界定视角 概念名称 概念界定 研究作者
要素构成与系统
农村创新系统 农村创新主体与非主体要素、制度因素在创新过程中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经济系统 卢中华等[23]
县域创新生态系统 各创新主体、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创新环境、模式和机制的作用下,相互推动、相互制约、协同推进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罗雪英等[18]
乡村创新系统 由创新相关的主体与非主体要素、地理与时空要素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政策和文化等在创新过程中共同作用形成的社会经济系统 Yin 等[1]
要素构成与网络 乡村创新体系 由政府、企业、研发机构、高校、中介等创新主体相互作用推进乡村区域创新的创新网络 何泽军等[19]
网络与系统 基层科技创新体系 基层(县域)科技创新所涉及的各类创新主体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带有本地特色、综合开放的组织网络系统 孙占等[17]
乡村创新系统 乡村地区创新过程中主体互动网络以及促进其创新行为的社会经济制度集合 章文光等[20]
相关研究足以证明乡村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发展的新方向。较早提出“农村创新系统”的研究学者卢中华等认为,农村创新系统是“农村创新主体与非主体要素、制度因素在创新过程中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经济系统”[23];Yin等明确界定“乡村创新系统”概念内涵,即由创新相关的主体与非主体要素、地理与时空要素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政策和文化等在创新过程中共同作用形成的社会经济系统[1];章文光等进一步强调乡村创新系统是乡村地区创新过程中主体互动网络以及促进其创新行为的社会经济制度集合[20]。以上乡村创新系统概念界定的转变,也论证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由关注系统要素构成向关注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转变[12]
已有研究对乡村创新系统概念的界定均强调了创新主体要素构成与创新环境系统,其核心是创新主体关联互动的社会经济系统或网络系统。但是,对乡村创新系统的创新资源、创新活动等还缺乏明确界定和深入分析,并缺乏从城乡融合发展新背景、农业与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区域城乡创新系统互动等视角来界定乡村创新系统的内涵。创新地理研究关注地理邻近性对跨区域创新的影响,重视地理空间的关系[7]。城乡融合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创新系统与城市创新系统将具有更为紧密的互动与关联。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也决定了乡村创新系统应考虑农业与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基于此,本研究认为:乡村创新系统是由多元主体相互关联并协同推进乡村多维创新而形成的复杂社会经济系统。具体而言,乡村创新系统是以城乡融合发展为背景,以培育农业与乡村新质生产力、提升创新系统整体效能为目标,通过城乡创新主体要素和非主体要素相互作用并协同推进乡村产业、制度与社会创新的复杂社会经济系统。

2.1.2 乡村创新系统的内涵

乡村创新系统的构建以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防返贫压力、粮食安全问题、农业创新滞后、农业与乡村新质生产力培育需求迫切等问题与挑战为出发点,最有力的支撑动力在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与趋势。新型城乡融合发展包括城乡科教融合,通过推进城乡科技发展一体化,构建城乡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是重塑城乡深度融合新格局的关键[29]。城市的科技资源、人才和知识向乡村地区的下沉,对乡村创新系统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乡村创新系统的建构目标与价值导向明显。乡村创新系统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乡村创新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乡村创新系统对土地、人口、资本、信息、技术、知识等传统生产要素及创新生产要素的综合关联,对培育农业与乡村新质生产力具有绝对优势。
乡村创新系统的多元创新主体,仍然是由主体要素和非主体要素两大部分构成,但具有更广的外延。其中,主体要素强调城乡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即不仅包括传统定义中涉及的政府、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等,还包括村基层组织和自治组织等乡村发展组织机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是乡村创新的主体力量。非主体要素更加强调本地要素与非本地要素及其关联性,即由城市创新资源(非本地要素)、乡村基础资源和新型基础设施(本地要素)构成的综合创新环境。城市创新资源强调的是创新人才、产业等的集聚程度。乡村创新环境一方面是指创新所需要的物质、资源条件,即构成乡村地域环境的山水农田等基础资源,还包括人口及人口质量、传统文化等乡村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是指道路、通讯、农田水利、农产品冷链物流等乡村基础设施,网络通信、数据中心、数字化管理平台等数字资源逐渐成为支撑乡村创新所需的重要基础资源。
乡村创新系统旨在推进乡村多维创新,其创新活动范畴包括乡村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与社会创新。技术、组织等方面的产业创新是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核驱动。如电商技术通过激活乡村产业创新、拓展乡村产业边界、重构乡村产业分工、升级乡村产业组织、赋能乡村从业人员等多个方面影响了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15]。还有研究显示,产业创新并非仅仅以城市为中心实现增长,如在商品、服务和流程创新或出口方面,农村和城市中小企业之间没有系统性的显著差异[30]。制度最初是指对个人行为的各种规则和约束,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强调经济空间的制度化过程,并重视其与地方之间的相互依赖性[31]117。乡村制度创新是为了解决制约乡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现有的资源和社会管理、经济运行方式、乡村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的活动。为缓解农村贫困,早期的陕西榆林地区通过矿藏、荒地管理改革结合农民利益进行了制度创新探讨[32]。中国农村扶贫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式创新,体现在贫困区域判定、对象识别、扶贫主体、社会保障政策等多个方面的不断演变与优化上[33]。近年来,国内发达地区以土地资源为主要管理对象的制度创新地方实践较多,如东莞市非正规土地利用经历了被政府鼓励、包容和默许及正规化的过程[34]。乡村社会创新是指特定群体或社区在复杂乡村环境中基于既有知识而进行的策略型创新[35],已有一系列乡村社会创新实践研究,如重视以基层政府为运作组织、基于社区的家庭集群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等[36]
总体而言,乡村创新系统作为创新主体、创新环境与创新活动的统一构成(见图1),包括政策导向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成果应用子系统、社会服务子系统等子系统,通过城乡协同联动与动态创新过程,推动乡村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等多维创新活动实现综合集成,从而提升乡村整体创新能力。
图1 乡村创新系统构成框架

Fig. 1 Framework of the rural innovation system

2.2 乡村创新系统的主要特征

乡村创新系统属于区域创新系统的一部分,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涌现性等区域创新系统的一般性特征[25],相较于城市创新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自稳定性、企业主体性等特征[37],乡村创新系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地域性、复杂性、双过程性、多功能性、跨界互动性等。

2.2.1 地域性

区域创新系统强调地理边界、地域范围以及地理邻近性[38],乡村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面向乡村地域形成的创新网络,与乡村地域系统一般不存在地域范围的一致性,但存在功能上的相互影响。乡村地域系统作为乡村空间范畴内自然、经济、人文与环境等综合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多种功能与结构的开放系统[39],其功能也将影响乡村创新系统功能。受地理环境、城镇化水平、资源禀赋、人口流动程度和老龄化水平等因素影响,乡村地域系统具有等级类型划分[40],并可由此反映乡村创新系统内生动力的大小。同时,强化乡村创新系统作用的城乡协同创新成为乡村地域系统整体功能提升的关键驱动力。
首先,乡村创新系统应具备地域适应性,即乡村创新政策、乡村制度创新等应考虑适应乡村生产特点、生态保护、生活需求等各项条件的需求。其次,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社会基础等乡村地域条件差异,导致乡村创新活动存在多样性,不仅影响创新的产生、创新扩散的结果、创新资源的配置,进而,导致乡村创新系统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大小、创新系统效率的高低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此外,由于乡村所在城市研发水平、技术条件、创新政策等对创新成果应用与扩散影响较大,导致乡村创新能力的大小、创新系统效率的高低又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大小、创新系统效率的高低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2.2.2 复杂性

乡村创新系统的复杂性是面临问题多、乡村创新困难多以及系统构建难三个方面的综合。第一,需要面临的乡村发展问题多。当前,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时代特征明显,需要综合考虑守住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两个底线、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现代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等战略目标[41]。因此,乡村创新系统既要顾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高质量农产品需求、乡村现代化生活需求、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等主要问题,又要谋划如何缩小城乡之间的纵向差距、村庄之间的横向差距等复杂系统问题[42];第二,乡村创新困难多。乡村因为创新人才缺失、创新基础薄弱、产业创新周期长、风险较大等,导致乡村创新需要面临比城市创新更多的困难。第三,乡村创新系统构建与形成难。其一,构建乡村创新系统不能忽视城乡之间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上的各种差异,应综合考虑城乡创新系统在政策共享、信息互通和资源互用等方面的融合创新。其二,创新系统的形成是他组织作用于自组织系统的过程,并非某一村域、乡域甚至某一城域经济条件所能够达到[43],加之,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以及乡村社会结构的多元性等[44],导致乡村创新系统的形成与构建过程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2.2.3 双过程性

乡村创新系统的双过程性是指乡村创新实践中包含两方面的创新过程:一方面是各类创新主体在乡村地域范围的内部创新过程,另一方面是城市面向乡村地域的外部创新过程(见图2)。其一,“双过程”中的乡村内部创新是以当地创新主体为主的根植于本地的创新过程,这是顺应乡村现代化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其二,“双过程”中的城市外部创新主要包括面向农业、农村、农户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等过程。如农、林、牧、渔及食品加工、农业机械等发明专利作为技术创新成果主要服务于种植业、养殖业与加工业等。城市作为外部创新源,以创新政策、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等为媒介或传播通道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制度改革和经济激励的保障与刺激下企业家在农业部门进行生产性创新活动[45],面向乡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创新构成了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重要节点,也是构建城乡创新链的重要基础。乡村创新系统的双过程创新是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多链协同的过程,由此形成以城市创新系统为引领的城-乡协同创新体系。
图2 乡村创新系统的双过程路径

Fig. 2 The dual-process pathway of the rural innovation system

根据农业发展范式,农业现代化需要从非农产业部门、城市区域中获取科技、人力资本等现代要素[18],这为乡村地区的双过程创新奠定了发展条件。国际农业发展项目通常使用农场试验或农民田间学校作为农民接触技术构建知识和经验证据的途径,国内结合各类农业园区也设置了农业复合型教学科研基地、田间学校等各种实验基地。农业科技园是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通过就近扩散、跳跃式扩散和等级扩散等技术扩散路径将农业技术扩散到农民[46]。乡村创新系统的“双过程性”特征从本质上体现了创新系统的“开放性”特征,即多主体、多层次、多阶段和多要素的动态复杂的开放式创新活动特征[47]。双过程特征解释了乡村创新系统并非单一的创新系统,对城市及区域创新系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关联性。由于乡村创新具有知识和环境双重外部性特征,乡村创新系统对市场的敏感性、环境的依赖性和政策的依存性更高,需要通过城市或区域创新系统来协同推进。

2.2.4 多功能性

创新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产生新的创新,传播这些创新并加以利用[48]。乡村创新系统的多功能性,一方面体现在通过各项创新活动保障乡村生产功能、维系乡村生态功能、提升乡村生活功能等,达到保障乡村地域系统多功能性的目标,促进乡村价值实现质的飞跃。通过科技创新增强农业产业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抵御能力,乡村创新系统不仅是乡村生产功能的基本保障,更是农产品实现快速迭代、高质化、高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通过乡村地区绿色生态保护机制、绿色农产品标准机制等制度创新维系乡村生态功能、提升生态价值。结合产业创新、组织创新,实现农民收入多样化,融合乡村社会创新,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提高乡村现代化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城乡多元创新主体和机构等以复杂的关联网络推动形成系统的多样化功能(见图3)。具体而言,政府作为统领性力量通过制度创新推出各项政策支持,如土地制度改革、绿色金融、投入农业科技创新、支持返乡下乡等方面,使多元创新主体在乡村地区根据最优化原则进行要素配置与组合。农业科研机构通过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推动各项科技研发,并在乡村地区建立研发试验或实践基地促进成果转化。涉农企业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关联科研机构、科研人才,推动产学研合作,同时联结中介服务机构推动服务创新。新农人、乡村创客等社会个体是公众参与共同推进乡村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
图3 多元创新主体功能、活动及关联网络

Fig. 3 The functions, activities, and interconnection networks of multiple innovation actors

2.2.5 跨界互动性

乡村创新系统与城市创新系统的相互关联,推动乡村创新系统在产业、技术、环境等方面存在跨界互动性。乡村创新系统的双过程性、多功能性是产生跨界互动性的重要基础。城乡产业融合是产业、技术创新城乡跨界的现实需求,复杂的关联网络是跨界产生的创新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支撑,乡村创新系统的内生创新则是跨界互动产生的核心驱动。
跨界互动进一步促进了乡村创新系统与城市创新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乡村创新体系和城市创新体系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与重要支撑,对促进和完善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具有战略性意义[1],其中,乡村创新系统的基础性意义更为明显。城市创新系统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提出,已经成为国家创新系统和企业创新系统的重要媒介,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趋于成熟的城市创新系统,拥有顶尖的创新人才、完整的产学研用创新模式、完善的产业集群基础、系统的创新支持政策等,对建立和完善乡村创新系统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建立并完善乡村创新系统,对反向支持产业融合创新、激发城市技术创新、加强城市创新成果转化、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3 乡村创新系统的形成过程与机制

3.1 形成与发展过程

乡村创新系统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分析目的在于解析区域或城市对乡村创新系统的外部关联与作用,同时解析乡村创新过程中的外部空间效应。区域创新系统植根于经济结构和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因素[31]228。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演进过程来看,区域创新系统是从最初的渐变逐步引发了系统的突变,在突变后又形成了新一轮变化的循环,这符合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原理。基于该理论,对创新或创新系统的形成阶段研究具有多种划分情况。Mastroeni等论证了部门创新一般会经历3个阶段:创业前阶段、启动阶段以及产生阶段,且阶段性进展取决于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的能力[49]。Etzkowitz等论证分析后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地区创新生态发展会经历4个阶段,即初期阶段、实施阶段、巩固阶段和更新阶段[50]。国内学者郭金明等提出海外产业园创新生态系统的培养与发展会经历新生、成长、成熟和重生等4个阶段[51]。同样,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结合乡村发展政策、乡村创新发展条件特征等,乡村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起步期、成长期、完善期3个主要阶段(见表2),推动乡村创新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各阶段乡村创新系统培育对象、发展目标、主导力量等皆不同。
表2 乡村创新系统的主要形成阶段

Tab. 2 The main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rural innovation system

阶段 主要内容 目标 主导力量
起步期 加强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创新基础设施 培育内生力量,营造乡村创新环境 政府
成长期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扩散;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提升内生创新能力,推动城乡协同创新 政府、市场
完善期 建立分工协作的城乡创新系统,逐步实现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 构建城乡创新网络,提升乡村创新系统整体效能 政府、市场、社会力量

3.1.1 起步期

乡村创新系统形成的起步阶段以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加强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培养乡村创新要素等为主要内容。其中,较为关键的内容是双要素培育与完善,一方面是培养创新主体要素,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是全国人才培育政策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中国农村发展改革的重点任务,同时也是乡村创新主体要素培育的重点。根据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经历了从职业农民管理水平培养到建立全能农业人才的政策演变特征[52]。另一方面是优化并完善非主体要素,主要措施包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推动城乡要素流动等,主要目的在于完善乡村创新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乡村创新环境。乡村地区道路、土地整治、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集群、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乡村创新平台与设施建设均由政府主导形成。

3.1.2 成长期

处于成长阶段的乡村创新系统,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创新成果的扩散、转化应用以及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创新引导。区域或城市创新的扩散不仅增强了乡村地区创新采用的机会与途径,也为乡村创新发展提供了外部机遇,推动乡村创新主体自下而上开展乡村创新,这是乡村创新系统从起步到成长阶段的体现。能够在乡村地区得以扩散的主要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其中,农业技术扩散是在一定区域中经营主体或农户对技术应用行为的总和,特指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或新设施等的扩散,其创新主体一般来自涉农科研机构或龙头企业。此外,数字乡村建设标准推动了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全过程中的应用,为优化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成长阶段的乡村创新系统的发展重点在于提升乡村内生动力与能力,推动城乡协同创新。区域协同创新是不同区域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推动创新模式从封闭转向开放、从线性转向网络、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实现资源整合与资源互动的过程。基于此,城乡协同创新需综合城市、乡村内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主体的利益与目标,探索协同创新机制与路径[53]。该阶段,农民的创业精神、地方参与和适当的政府干预对乡村创新发展至关重要[54]。各类乡村能人、返乡回乡创业人才是推动中国乡村从“打工经济”向“返乡创业经济”转型的主要创新力量[55]。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转型为创新创业主体、从务工转向开创新企业或新事业,是提升乡村创新内生发展动力、推动乡村全面创新的重要途径。政府与市场共同引导并适当干预新型经营主体采用并改进创新成果。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企业化、市场化的经济组织,创新采用农业机械和生物技术来替代劳动力和土地,利润是组织追求的核心目标,应在品质管控、绿色生态等方面强化政策引导。此外,对创新成果进行在地化改进,离不开新型经营主体的本土生产经验。

3.1.3 完善期

乡村创新系统进入完善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建立分工协作的城市-乡村创新系统,由此构建城乡创新网络、提升区域创新系统整体效能。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网络是信息技术、社会网络、企业合作制度等的共同作用[47]。信息技术引起技术范式的转变,使整个经济系统的传统行为发生改变,并产生创新网络。社会网络对创新网络跨区域协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基于相互信任的创新合作,社会网络与创新网络实现了有效融合。乡村创新系统演化为城乡创新网络同样是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高级阶段,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乡村绅士化等带来的城乡社会网络化的作用不容忽视。
基于创新系统演化的作用机制,乡村创新系统进入完善阶段是由“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次的共同作用而成。从宏观层面,国家或区域的异质性导致了企业创新过程的差异性,据此,农业企业的创新活动也是基于特定的环境因素制定不同的战略,进而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开展创新的过程。多功能农业创新网络形成了中观尺度上的创新模式,其创新主体是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及创新利益等多维度要素的综合构成[17],以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多功能农业模式为主体,既是一种社会技术景观网络的构建,也是乡村文化与乡村文明的综合提升,是一种能为乡村地区带来综合效益的多维网络。涉农企业是重要的乡村创新主体之一,是乡村创新系统演化为城乡创新网络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微观层面个体创新的力量同样也可以促进社会技术变革。城乡创新网络的形成以协同互动的创新活动为基础,是城乡知识经验、文化与价值观、资产与资本之间的持续互动。城乡创新互动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主要导向,从产业链建设、供应链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构建城乡之间的闭环型创新链是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主要路径之一[56],也是实现城乡创新互动与创新网络形成与优化的重要路径。
构建乡村创新系统的过程是由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联结为异质行动者网络的过程,异质行动者需要征召和动员可利用的一切创新要素,使不同利益主体形成稳固的利益联盟,从而实现乡村创新系统的良性运行[57]。与此同时,乡村创新系统从起步到完善的形成过程也伴随着乡村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过程,即乡村创新主体要素和支撑乡村创新活动的非主体要素逐步在乡村地域空间呈现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见图4)。首先是规模化经营主体的产生与集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作为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依托所在村庄、乡镇、县域经济乃至市域经济范围,逐步推动形成农业产业空间集聚、共位集群以及产业空间融合等[14]。农业生产和加工经营主体在地理空间上的邻近特征明显,异质行动者日趋多元,推动形成更为稳定的创新空间网络[17]。其次是园区化、平台化创新空间的形成与集聚。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是农业农村部门、科技部门引导经营主体实现乡村产业空间转型的结果,是重大农业技术突破和农业高新产业孵化的核心平台,具备基础资源优、基础设施全、创新设施多等特征。乡村创新创业产业园、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田园综合体等不同类型园区各有特色且互为支撑。
图4 乡村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过程

Fig. 4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process of rural innovation elements

此过程中,专业村镇、产业强镇、创新型县(市)等是乡村创新双要素集群的典型区域,代表了乡村创新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是乡村创新系统综合效应的逐步体现。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公布以来,科技部组织开展了2批次共144个国家级创新型县(市)的建设工作,明确了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建设主题。2023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公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的通知》(农办产〔2023〕7号)中共认定770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以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链深度融合、经营主体集聚等为主要发展特征。

3.2 形成机制

创新系统的形成是内生力量与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过程中,地区人文环境(文化、关系、制度等)与创新环境的作用日益突出[58],创新活动也是在特定的制度安排(政府作用)和文化背景下组织或个人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59]。乡村创新系统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子系统,是区域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城乡融合推动要素流动背景下乡村创新要素、创新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创新的“主体-环境-活动”为主线分析乡村创新系统的形成过程,可知,该过程伴随着创新要素在村域、镇(乡)域以及县域范围内的空间集聚,是四重螺旋机制、纵向传导机制、横向耦合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见图5)。
图5 乡村创新系统三大形成机制

Fig. 5 The three major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rural innovation systems

3.2.1 四重螺旋机制

对于一个创新系统来说,每个子系统都由不同的行动者或组织构成。四重螺旋理论由三重螺旋理论发展而来,该理论已广泛用于分析政府、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动力学关系,以此揭示各种创新主体之间的关联[60]。三螺旋是指大学、企业、政府三种创新主体能够通过知识的创造与传播、技术的产生与应用、部门职能的协调推动创新系统呈螺旋式上升[61]。基于“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螺旋模型是创新系统的一个基本实体,但考虑公众、公共政策等社会环境因素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系统的动态。Carayannis在“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基础上增加了“公众或社会”作为第四个螺旋,将自下而上的创新模式引入国家创新系统[62],由此,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关系已从“政府-市场”的二元互动共进范式向“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元互动共进范式演变[63]。基于该理论,结合乡村创新系统主体日渐多元的构成特征及趋势,基于“政府与村基层组织-科研机构-涉农企业-农户及社会”的四重螺旋运行机制是形成并发挥乡村创新系统主体力量的重要方式。四螺旋的维度也突破了国家或区域的限制,可侧重于考察与四螺旋行动者相关的因素如何直接影响区域或国家背景下乡村创新系统的绩效[64]
四重螺旋协同运行机制下,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征、运行网络与组织情境。政府在推动乡村创新系统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致力于各层级的创新政策制定及推进落实,并结合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愿景以及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村级基层组织尤其是推动政策落地、规划行动顺利实施的重要组织力量。农业科学领域的大学或科研机构重在推动知识生产与循环,以其研究实验室、观测实验站、实验基地和农业生产工业化生产的科学视野,推动形成了乡村产业本地创新与转化的知识基础设施。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标志着中国近代农业高等教育的开端,1949年重新分组合并为中国农业大学,现已成立曲周实验站、上庄实验站等多处研究基地,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乡村经济的发展。企业作为城乡创新的中坚力量,通过构建企业创新网络推动创新集成,促使城乡区域内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建立相对稳定、具有本地根植性、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17]。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企业同大学或科研机构紧密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根本。农户及社会方面,主要指返乡创新创业的社会力量,通过联结当地村民、乡贤、乡村能人,依托乡村社区推进乡村社会创新。
四重螺旋推动乡村创新系统形成与演化的基本逻辑。核心要领是以多元创新主体构建乡村创新系统,并形成良性协同运行状态。这符合农业与乡村现代化过程需要通过有创新精神的农民、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公共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家等来改善乡村人力资本的需求。根本作用在于促进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交流、信息共享,进而推动不同层级创新资源的有效流动。四重螺旋是人、社会、知识、技术和资本存量的集聚,并流动形成一个连续的知识系统过程。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与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存在密切的内联关系,置入企业及社会资本相互作用的流量,即可通过知识共享和专有技术的转移来促进创新系统的增长[64]。社会力量及社会资本的互动,强化了政府-大学-产业-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支持乡村创新系统增长并促进实现各项制度功能和目标。最终,通过四重螺旋协同运行,促进形成城乡创新行动者互动的协同关系,并以竞合、互益共生的演进逻辑,驱动城市知识生产资源在乡村地域的产出、分配与利用,以构成城乡之间开放性、互动性、共生性的创新生态系统。

3.2.2 纵向传导机制

乡村创新系统的形成是国家和各级创新政策纵向传导与作用的结果,是基于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城市创新系统再到乡村创新系统的多路径传导机制,分别以国家、省、市、县(区)、镇(乡)、村为行政传导层级,主要依托“战略-政策-机制-行动”的主体内容框架,即通过制订国家顶层战略,完善区域发展政策,优化城市创新推广运行机制,推动乡村创新行动。其一,国家创新系统的战略传导侧重于乡村制度创新、乡村产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等。近年来,中国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指导下,创新型省份、县(市)等建设任务对推动乡村创新、完善乡村创新系统的作用明显。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集合形成的社会力量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成为不可忽视的创新力量。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下,国家也开启了县域创业孵化基地和返乡创业园区建设。2020年,农业农村部联合科技部等7部门出台《关于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 提升农村创业创新水平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设1500个国家级返乡创新创业园区,并逐步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园体系。依托园区和基地,为入驻创新创业实体提供低租金或免租金的经营场地,推广“互联网+创业创新”模式,打造农业生产协同、销售创新协同、融合发展战略协同的创业链,为培育返乡入乡创业团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
其二,区域创新系统、城市创新系统的传导重点在于推进创新的地方化应用、创新成果的示范转化应用等方面。完善区域或地方政策支持科研机构将城市创新成果转化为适用于乡村的技术和产品,为乡村发展提供支持,推动乡村地区成为产业技术实践、乡村创新创业行动场所。此外,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过程中,通过区域政策和产业园区空间规划,引导区域各类创新主体在园区集聚[65],各种观察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科技小院等成为服务于乡村创新的成果转化与应用平台。
创新系统的纵向传导路径包括建立城乡联动合作机制、建设并完善创新平台、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等,存在自上而下传导与自下而上反馈两大路径,不断推动乡村创新要素集聚格局形成。技术扩散强调某项技术在特定时段经由特定渠道在特定社会系统、特定空间内扩散的过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互动发展再到工农结合和城乡融合是乡村现代化的路径之一,工业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农业也直接或间接地获得科技进步、机器发明、相关产业部门支持等益处[66],由此产生了自上而下的城市创新扩散。城市产业技术企业和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在乡村地域空间存在一定集聚现象,说明了知识流动具有从城市到乡村的空间过程特征[15]。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推进,促使创新在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激发新模式新业态的作用日益明显,数字技术不仅影响了创新过程的时间轨迹与空间结构,还进一步优化了城市与乡村之间创新要素组合与创新扩散的效率[57]。此外,城市创新系统自上而下的传导过程中,也伴随着乡村创新系统自下而上的反馈,由此推动本地合作到区域合作再到跨区域合作。在大城市郊区或城市群地区,在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下,农业的多功能性特征日益明显,乡村转型发展的需求导向下,文化创意、休闲体验等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乡村创新系统在功能活动、技术与组织等方面不断对城市创新系统提出新的要求[67,68]

3.2.3 横向耦合机制

耦合是源自物理学中的概念,指各物理元件或网络在紧密配合、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下导致能量从一侧传输至另一侧的过程。将耦合运用于创新系统研究,强调的是系统内或者系统之间的组成要素、成分、功能等之间形成的一种良性的、有效的、和谐的关系[69],如全球生产网络的战略耦合对区域创新系统有显著影响,全球化视域下区域创新系统发展备受地方关注[70]。乡村创新系统的横向耦合机制是推动多功能创新活动主体从个体到多元、功能活动从单一化到多样化,并相互衔接产生综合效益的过程机制。根据上文内涵特征分析,乡村创新系统以乡村产业创新、乡村制度创新、乡村社会创新为主要创新活动内容。各大创新活动包含多种功能活动类型,如乡村产业创新包括农业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等。不同功能创新活动各有侧重,维度清晰,构成相互协同耦合的有机整体,建立并加强横向耦合机制有利于提升乡村创新系统的综合效应。产业创新中农业技术变革需要制度创新的激励与其配合,反之,农业技术变革在客观上也会产生对制度创新的激励。制度创新成为农业技术变革的内在要求[71],社会创新则逐渐成为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开展与实施的重要支撑。
横向耦合的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各类创新活动的功能,由此增强乡村创新系统的多功能性。其一,以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为主的乡村产业创新,重点在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能力,应结合本地实际构建农业技术体系组织架构、围绕产业技术需求开展工作、增强体系协作运行有效性、提高成果转化应用效率、注重优秀科技人才集聚和培养[72]。其二,中国乡村制度创新重点内容有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和“三权分置”等土地制度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或贷款贴息等金融制度创新、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管理体制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6]。其三,伴随着国家权力以项目、下派第一书记、加强农村基层党建、财政支付村干部报酬等方式进入乡村社会[73],透明公开、村民参与自治、监管与问责、数字化转型等成为中国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趋势。此外,政府服务外包、社会服务商业化运作、“服务下乡”等成为乡村社会创新、服务创新的重要方向。
综上,基于创新“主体-环境-活动”的三大关键形成机制,乡村创新主要行动者、活动环境及行动范畴实现了创新主体从单一到多元、创新环境从一般环境到创新生态环境、创新活动从相对独立到多维融合(见图6),由此推动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多功能的乡村创新系统。乡村创新系统的内部结构越复杂、多样性越丰富,相关部门利益联系越紧密、活动联合面越广,其支持创新的能力就越强,对外部风险的抵抗能力也就越强。乡村创新系统的组织无法仅仅依靠乡村内部自身的知识和资源进行创新,更多的是利用城市或区域外部来源来驱动创新,基于多层次的上下层级之间的传导与反馈,是形成区域城乡创新生态系统、优化乡村创新系统整体环境的关键。传统的线性创新模式侧重于研发、技术、人力资本等有形投入,而忽略了社会、制度等因素[74],融入制度、文化、服务等的多样化创新活动并加强其耦合关联性,是塑造地域性乡村创新系统、发挥创新系统综合效应、提升乡村地域多重功能的一项重要机制。
图6 三大形成机制的综合作用

Fig. 6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the three major formation mechanisms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乡村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构成,其重要作用在于综合乡村经济、社会、环境等需求,通过城乡协同创新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构建乡村创新系统是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客观要求。本理论研究致力于解析乡村创新系统“是什么”“有何特征”“如何形成与发展”三个关键问题。首先,界定乡村创新系统概念、内涵。简而言之,乡村创新系统是由多元主体相互关联并协同推进乡村多维创新而形成的复杂社会经济系统。其次,从地域性、复杂性、双过程性、多功能性和跨界互动性深入分析乡村创新系统的主要特征。第三,解析乡村创新系统的形成过程与机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乡村创新系统从起步期到成长期再到完善期的动态演变过程,突出分析双要素培育与完善、创新扩散、城乡创新网络、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等不同阶段的主要发展内容;剖析“政府与村基层组织-科研机构-涉农企业-农户及社会”四重螺旋机制、“国家-区域-城市-乡村”纵向传导机制、“产业-制度-社会”创新横向耦合机制三大作用机制如何促进乡村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值得思考的是,创新本身就是一项复杂过程,涉及创新要素众多、创新投入较大、创新转化应用困难等问题。乡村创新具有更为现实的需求特征和复杂的问题特征,因此,构建并形成乡村创新系统还面临一定程度的现实困境。为此,本研究探索性提出优化乡村创新系统的对策建议,同时也进一步解析多层次、多维度、多功能乡村创新系统的现实意义。
(1)构建国家乡村创新系统,推进中国式乡村现代化。随着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战略支撑,需重塑国家创新体系以实现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可持续提升。全面创新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和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75]。乡村创新无疑是实施全面创新的重要构成。基于国家乡村创新系统的顶层视角,打造全球创新网络、全球生产网络、世界城市网络再延续到国际化乡村网络的核心节点,实现多重网络的协同效应,为推进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提供国际视野、顶层战略。
(2)完善现代化农业产业创新体系,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事关农业强国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国际竞争力等重大战略,创新既是涉农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又是其驱动内核[76]。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有利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提升能级、拓展边界,还可以优化其组织方式和关联结构[77]。通过完善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建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和创新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体系,推动涉农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融通运行,这也充分符合地理学视角下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性的特征[78]。最终,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振兴,其主要动力在于科技创新的牵引力、绿色发展的辐射力以及对生产要素创新配置的支撑力等,分别作用于乡村产业系统、乡村生态系统、乡村分配系统,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79]
(3)突显制度创新优势,打造乡村创新国际样板。乡村制度创新是乡村创新的顶层设计与逻辑起点,是土地管理、乡村建设、旅游开发等标准规范、规则和正规化模式的体现[80]。尤其,土地管理体制的创新包含了土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创新,乡村地域范围内的土地开发与管理、耕地保护与监管、退化土地生态恢复等是构建土地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81]。“后扶贫”时代,农村的防返贫制度也需要不断创新、转型、升级,为助力全球减贫与防返贫、打造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样板提供典型案例。
(4)强化城乡融合创新体系,社会创新赋能现代化乡村治理。城市居民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长期需求、乡村环境的美好向往、乡村旅游的新体验需求、乡村文化的传承需求等,是构成实现城乡融合创新的需求侧,也是强化城乡融合创新体系的现实动力。拓展满足城市居民对乡村农产品、旅游、文化等消费结构升级需求是城乡融合创新的基本出发点。融合创新需要更为多元开放、包容的治理体系,社会创新力量对推进乡村文化创新、社会服务创新、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4.2 讨论

新时代中国正实施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乡村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随着创新型国家、省份及县(市)建设任务的深入推进,创新驱动乡村发展的力量将更为强劲,乡村创新系统从理论与实践上均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研究仅从理论层面探讨乡村创新系统的内涵特征与形成机制,重在理论构建、启发思考,还需要深入分析其局限性与当前存在的核心问题等,以有助于更有效地构建城乡创新生态系统。结合未来乡村发展,有必要从以下方面深入研究。
(1)国际视野下的乡村创新系统战略研究。地理学视角下的创新系统研究一直主张将中国纳入世界视角下的中心体系,以更全面地审查创新在多尺度、多维度中嵌套反馈的辩证地理过程[82]。新时期的乡村创新系统研究应超越单一空间的创新要素与创新活动组织,重视全球和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关联,加强全球视野下宏观与微观结合的乡村创新发展综合观察[83]。融入国际和多元文化视角,采用创新的跨学科方法,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等深入剖析创新行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探寻区域背景、城乡关系、乡村文化等差异,以制定符合国情、地情的乡村创新系统发展战略。
(2)乡村创新系统的科学评价研究。乡村创新系统能力及形成机制的区域差异评价与分析至关重要,结合城市群、都市圈、县域等不同层次类型区域的乡村创新系统功能研究、城乡创新系统网络构建路径研究等对完善乡村创新系统理论研究、引领乡村创新实践均具有一定意义。完善乡村创新专项投入、制定乡村创新成果鉴定标准、构建乡村创新系统可持续运转机制和科学评价机制等是推动乡村创新系统形成与完善的关键。乡村创新系统尚缺乏科学评价体系,但是,乡村创新系统能力的评价不能囿于机械的指标体系,应探索多维、复合、有效的评价方式。
(3)乡村创新系统实践机制研究。中国政府在乡村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已有部分相关研究,但围绕乡村产业创新、社会创新等的关键问题、经验总结及战略性措施探索还有待结合具体实践加以研究或验证。尤其是创新系统推动欠发达地区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总结、不同模式下创新驱动成效区域性差异影响机制探索、创新稳定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战略性体制机制改革等均可成为乡村创新系统研究的实践议题。
(4)乡村创新系统韧性提升研究。创新系统是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经济驱动力,提升创新系统韧性是稳定抵御外部环境破坏的重要途径[84]。创新系统的稳定和发展,也是通过提升创新系统的韧性来增强的,具体是指改善内部结构、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具有破坏后恢复的能力[85]。乡村创新系统作为多元创新实体的集合,在城乡发展动态环境中互动,需要应对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乡村创新系统的韧性是指其应对干扰、并在经历变化的过程中进行重组仍然保持核心功能的能力,这种韧性将显著影响城乡创新系统的整体性能,可进一步深入乡村创新系统韧性的影响因素、提升路径等研究。

诚挚感谢三位匿名评审专家在论文评审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评审专家对本文研究思路、内容框架、结论梳理方面的修改意见,使本文获益匪浅。

[1]
Yin X M, Chen J, Li J Z. Rural innovation system: Revitalize the countryside for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2, 7(93): 471-478.

[2]
Bock B B. Rural marginalisation and the role of social innovation: A turn towards nexogenous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connection. Sociologia Ruralis, 2016, 56(4): 552-573.

[3]
Castro-Arce K. Transformative social innovation for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assist community-based initiative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0, 2(74): 45-54.

[4]
Georgios C, Barraí H. Social innovation in rural governance: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across the marginalised rural EU.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3, 4(99): 193-203.

[5]
Rose D C, Wheeler R, Winter M, et al. Agriculture 4.0: Making it work for people, production, and the planet. Land Use Policy, 2021, 1(100): 104933.

[6]
刘彬, 唐承丽, 周国华, 等. 乡村创新政策演进特征及对乡村发展的启示: 基于2004—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分析. 经济地理, 2024, 44(3): 147-159.

DOI

[Liu Bin, Tang Chengli, Zhou Guohua,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innovation policy evolution and insights for 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analysis of Central Document No.1 (2004-2023). Economic Geography, 2024, 44(3): 147-159.]

[7]
吕拉昌, 黄茹, 廖倩. 创新地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地理科学, 2016, 36(5): 653-661.

DOI

[Lu Lachang, Huang Ru, Liao Qian. Several theoretical issues on innovation geography.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6, 36(5): 653-661.]

[8]
唐承丽, 周国华. 知识经济与湖南面向21世纪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地理, 1999, 19(1): 26-30.

[Tang Chengli, Zhou Guohua. Knowledge economy and Hunan'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Economic Geography, 1999, 19(1): 26-30.]

[9]
明翠琴, 陈雷. 国外乡村创新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基于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16(2): 115-125.

[Ming Cuiqin, Chen Lei. Research status and enlightenment of foreign rural innovation: A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2022, 16(2): 115-125.]

[10]
Wright B D. Grand missions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Research Policy, 2012, 41(10): 1716-1728.

[11]
Andrel C, Victor D S, Louise A. Exploring the synergy between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and agroforestry: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from smallholders in a Brazilian rural settlement.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1, 21(81): 246-258.

[12]
Lombardi M, Lopolito A, Andriano A M, et al. Network impact of social innovation initiatives in marginalised rural communities. Social Networks, 2020, 5(63): 11-20.

[13]
刘彦随. 现代农业地理与土地利用创新研究: 贺吴传钧先生90华诞. 地理学报, 2008, 58(4): 353-358.

[Liu Yansui. Modern agricultural geography and innovation in land use research: In celebration of Mr. Wu Chuanjun's 90th birthda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58(4): 353-358.]

[14]
李二玲, 史焱文, 李小建. 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业创新体系结构分析: 以河南省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为例. 经济地理, 2012, 32(11): 113-119.

[Li Erling, Shi Yanwen, Li Xiaojian. The structure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system based 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 A case study of flower and plant industrial cluster in Yanling county, Henan provi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11): 113-119.]

[15]
孟建锋, 续淑敏, 侯婧.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 农业经济, 2022, 428(12): 9-11.

[Meng Jianfeng, Xu Shumin, Hou Jing.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ecosystem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gricultural Economy, 2022, 428(12): 9-11.]

[16]
辛晓睿, 刘刚, 曾刚. 上海农业创新网络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2017, 26(6): 110-118.

[Xin Xiaorui, Liu Gang, Zeng Gang. A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network and its spatial structure in Shanghai.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7, 26(6): 110-118.]

[17]
孙占, 张玉赋, 汤淏. 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基本理论研究. 科技创新导报, 2014, 11(25): 12-15.

[Sun Zhan, Zhang Yufu, Tang Hao. Basic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grassroots technology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014, 11(25): 12-15.]

[18]
罗雪英, 张明火. 基于群落生态学的县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创新科技, 2016, 5(7): 33-36.

[Luo Xueying, Zhang Minghuo. Research on county innovation ecosystem based on community ecology.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5(7): 33-36.]

[19]
何泽军, 刘芳, 李世欣. 乡村创新体系建设与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0.

[He Zejun, Liu Fang, Li Shixin.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Local Government Behavior.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ublishing House, 2020.]

[20]
章文光, 廖冰武. 乡村创新系统中政府的作用及其治理机制探索. 中国行政管理, 2023, 38(7): 34-40.

[Zhang Wenguang, Liao Bingwu.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its governance mechanism in the rural innovation system.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23, 38(7): 34-40.]

[21]
尹君锋, 石培基, 张韦萍, 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业农村创新发展评价及空间格局: 以甘肃省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2): 291-306.

DOI

[Yin Junfeng, Shi Peiji, Zhang Weiping, et al. The evalua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of county agricultural and rur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t county level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e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2, 37(2): 291-306.]

DOI

[22]
洪银兴, 杨玉珍. 现代化新征程中农业发展范式的创新: 兼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创新研究. 管理世界, 2023, 39(5):1-8+53+9.

[Hong Yinxing, Yang Yuzhen.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aradigm in the new journey of modernization: On the innovative research of China's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23, 39(5): 1-8+53+9.]

[23]
卢中华, 王玲. 城乡创新系统一体化的内在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3): 47-50.

[Lu Zhonghua, Wang Ling.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innov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Take Shougu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23): 47-50.]

[24]
方创琳, 张国友, 薛德升. 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地理学报, 2021, 76(12): 2898-2908.

DOI

[Fang Chuanglin, Zhang Guoyou, Xue Deshe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and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mmunit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76(12): 2898-2908.]

DOI

[25]
Kubeczko K, Rametsteiner E, Weiss G. The role of sectoral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supporting innovations in forestry.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06, 8(7): 704-715.

[26]
Nelson R.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7]
Lundvall B A, Johnson B, Andersen E S, et al. National systems of production,innovation and competence building. Research Policy, 2002, 31(2): 213-231

[28]
曾国屏, 苟尤钊, 刘磊. 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 科学学研究, 2013, 31(1): 4-12.

[Zeng Guoping, Gou Youzhao, Liu Lei. From innovation system to innovation ecosystem.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3, 31(1): 4-12.]

[29]
方创琳. 城乡融合发展机理与演进规律的理论解析. 地理学报, 2022, 77(4): 759-776.

DOI

[Fang Chuanglin.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law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2, 77(4): 759-776.]

DOI

[30]
Tiwasing P, Gorton M, Phillipson J, et al. Rural businesses and levelling up: A rural-urban analysis of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exporting in England's north and midland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3, 5(100): 103007.

[31]
吕拉昌. 创新地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 Lachang. Innovation Geography.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7.]

[32]
杨友孝, 蔡运龙. 陕西榆林地区的脱贫对策与制度创新. 地理研究, 2000, 18(4): 415-421.

[Yang Youxiao, Cai Yunlong.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Yulin region, Shaanxi.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0, 18(4): 415-421.]

[33]
Liu Y S, Guo Y Z, Zhou Y.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China: Policy changes, future challeng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8, 10(2): 241-259.

[34]
黄颖敏, 薛德升, 黄耿志.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基层非正规土地利用实践与制度创新: 以东莞市长安镇为例. 地理科学, 2017, 37(12): 1831-1840.

DOI

[Huang Yinmin, Xue Desheng, Huang Gengzhi. Informal land use 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 case study of Chang'an town, Dongguan city.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37(12): 1831-1840.]

[35]
Banerjee S, Lucas dos Santos L, Hulgård L. Intersectional knowledge as rural social innovation.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1, 4(99): 252-261.

[36]
Spitzer H, Twikirize J. Social innovations in rural communities in Africa's Great Lakes region. A social work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1, 4(99):262-271.

[37]
段锴丰, 施建刚, 吴光东, 等. 城乡融合系统: 理论阐释、结构解析及运行机制分析. 人文地理, 2023, 38(3): 1-10+68.

[Duan Kaifeng, Shi Jiangang, Wu Guangdong, et al.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ystem: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mechanism analysis. Human Geography, 2023, 38(3): 1-10+68.]

[38]
Allen J, Massey D, Cochrane A. Rethinking the Region. London: Routledge, 1998.

[39]
戈大专, 陆玉麒.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乡村空间治理机制与路径. 地理学报, 2021, 76(6): 1422-1437.

DOI

[Ge Dazhuan, Lu Yuqi. Mechanisms and pathways for rural spatial governance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76(6): 1422-1437.]

DOI

[40]
刘彦随, 周扬, 李玉恒. 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 地理学报, 2019, 74(12): 2511-2528.

DOI

[Liu Yansui, Zhou Yang, Li Yuheng. The rural regional system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74(12): 2511-2528.]

DOI

[41]
陈锡文. 当前农业农村的若干重要问题. 中国农村经济, 2023, 38(8): 2-17.

[Chen Xiwen. Several important issues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t present.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23, 38(8): 2-17.]

[42]
Xue X L, Zhang R X, Wang L, et 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7, 22(2): 417-427.

[43]
Symeonidou N, Bruneel J. Determinants, causal connections and outcomes of corporate technology licens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2017, 47(4): 620-636.

[44]
钟洋, 李嘉奇, 孙铭悦, 等. 城乡融合区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识别与优化路径分析: 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8): 2076-2096.

DOI

[Zhong Yang, Li Jiaqi, Sun Mingyue,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analysis of rural regional system i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reas: A case study of Changsha county, Hunan provinc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23, 38(8): 2076-2096.]

[45]
刘守英. 中国乡村转型与现代化.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3.

[Liu Shouying. 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23.]

[46]
李同升, 王武科. 农业科技园技术扩散的机制与模式研究: 以杨凌示范区为例. 世界地理研究, 2008, 16(1): 53-59.

[Li Tongsheng, Wang Wuke. 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and model of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A case study of the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08, 16(1): 53-59.]

[47]
Drejer I, Jorgensen B H. The dynamic creation of knowledge: Analyzing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s. Technovation, 2005, 24(2): 83-94.

[48]
Chu Y J, Pang L Y, Fairtown Z A.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onnovation o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d End User Computing, 2023, 3(35): 1-15.

[49]
Mastroeni M, Tait J, Rosiello A.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ies in a globally connected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013, 40(1): 8-16.

[50]
Etzkowitz H, Klofsten M. The innovating region: Toward a theory of knowledge-base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2005, (3): 243-255.

[51]
郭金明, 袁立科, 王革, 等. “一带一路”海外产业园创新生态系统培养前瞻性分析. 科技管理研究, 2018, 38(7): 16-26.

[Guo Jinming, Yuan Like, Wang Ge, et al. Prospective analysis on culture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the Belt and Road"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8, 38(7): 16-26.]

[52]
胡轶歆, 霍学喜, 孔荣.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政策演变与实践响应.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2, 43(8): 94-107.

[Hu Yixin, Huo Xuexi, Kong Rong. Cultiv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Policy evolution and practical response.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22, 43(8): 94-107.]

[53]
田雨. 论科技创新在中国共同富裕建设实践中的支撑作用. 农场经济管理, 2024, 5(5): 34-36.

[Tian Yu. The supporting ro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a shared prosperity in China. Farm Economic Management, 2024, 5(5): 34-36.]

[54]
Zang Y Z, Hu S G, Zhou B B, et al.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aobao villages: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3, 5(100): 103030.

[55]
温铁军, 邱建生, 车海生. 改革开放40年“三农”问题的演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理论探讨, 2018, 34(5): 5-10.

[Wen Tiejun, Qiu Jiansheng, Che Haisheng. 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propos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2018, 34(5): 5-10.]

[56]
慈福义. 区域循环型创新系统的形成机制、结构与优化对策研究. 现代经济探讨, 2016, 34(7): 5-8.

[Ci Fuyi.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structure and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regional circular innovation system.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2016, 34(7): 5-8.]

[57]
张春敏. 基于ANT视角的乡村创新系统构建动力机制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5(2): 36-43.

[Zhang Chunmin.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rural innov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or-network theory.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24, 45(2): 36-43.]

[58]
吕拉昌, 赵雅楠, 马铭晨, 等.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进展与趋势: 基于1998—2020年国内外核心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5(5): 671-685.

[Lu Lachang, Zhao Yanan, Ma Mingchen,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trend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map based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core journals from 1998 to 2020.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2021, 55(5): 671-685.]

[59]
李伟, 贺灿飞. 区域新产业发展路径: 研究述评与展望. 区域经济评论, 2020, 35(6): 12-24.

[Li Wei, He Chanfei. Regional new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h: Review and prospect.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2020, 35(6): 12-24.]

[60]
Leydesdorff L. 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 Inven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New York: Springer, 2013.

[61]
Etzkowitz H, Lleydesdorff L.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 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Research Policy, 2000, 29(2): 109-123.

[62]
Caraysnnis E G, David F J, Campbell D F. "Mode 3" and "quadruple helix": Toward a 21st century fractal innovation eco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9, 46(3/4): 201-234.

[63]
陈劲, 李根祎.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国家创新体系重塑与发展举措. 创新科技, 2024, 24(5): 1-9.

[Chen Jin, Li Genyi. Reshaping and development measures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celerating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24(5): 1-9.]

[64]
Neto R J, Figueiredo C, Gabriel C B, et al. Factors for innovation ecosystem frameworks: Comprehensive organizational aspects for evolution.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24, 37(2): 323-340.

[65]
Han Y, Chen G, Poh E. Effects of informal contracts on innovative cooperation among enterprises in industrial clusters: An 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 2018, 4(11): 1-10.

[66]
刘守英, 陈航. 马克思主义乡村转型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农村观察, 2023, 35(3): 2-24.

[Liu Shouying, Chen Hang. The Marxist rural transformation theory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China. China Rural Survey, 2023, 35(3): 2-24.]

[67]
Roberts E, Townsend L.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reative economy to the resilience of rural communities: Exploring cultural and digital capital. Sociologia Ruralis, 2016, 56(2): 197-219.

[68]
Bell D, Jayne M. The creative countryside: Policy and practice in the UK rural cultural economy.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0, 26(3): 209-218.

[69]
李飞, 段婕. 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实证研究: 基于2014—2020年陕西省面板数据分析. 中国高校科技, 2023, 26(11): 65-69.

[Li Fei, Duan Ji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analysis of Shaanxi province from 2014 to 2020. China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2023, 26(11): 65-69.]

[70]
刘逸, 纪捷韩, 高国瀚, 等. 战略耦合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 地理研究, 2023, 42(7): 1775-1792.

DOI

[Liu Yi, Ji Jiehan, Gao Guohan, et al.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trategic coupling o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ase of Guangdong provinc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3, 42(7): 1775-1792.]

[71]
郑有贵. 农业现代化内涵、指标体系及制度创新的探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6(4): 56-59+68.

[Zheng Yougui. Discussion on the connotation, index system and system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00, 6(4): 56-59+68.]

[72]
宋建辉, 姜天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典型模式和有益启示. 经济纵横, 2019, 409(12): 107-115.

[Song Jianhui, Jiang Tianlong. Typical model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system and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2019, 409(12): 107-115.]

[73]
景跃进. 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逻辑转换: 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再思考. 治理研究, 2018, 34(1): 48-57.

[Jing Yuejin. The 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in China: The rethink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rural society. Governance Studies, 2018, 34(1): 48-57.]

[74]
Lee N. Psychology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Economic Geography, 2017, 93(2): 106-130.

[75]
陈劲, 朱子钦, 杨硕, 等. 全面创新:制度视角的概念、框架与政策启示. 创新科技, 2023, 23(10): 1-12.

[Chen Jin, Zhu Ziqin, Yang Shuo, et al.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Concept, framework,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rom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3, 23(10): 1-12.]

[76]
王永生, 璩路路, 崔许锋, 等. 新质生产力与乡村绿色发展: 新业态培育与新路径探索.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41(5): 991-996.

[Wang Yongsheng, Qu Lulu, Cui Xufeng, et 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rural green development:new industrial morphology cultivation and new path exploratio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4, 41(5): 991-996.]

[77]
姜长云.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发展重点、面临制约和政策建议.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3): 1-17.

[Jiang Changyu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agricultur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focus, constraint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24(3): 1-17.]

[78]
方创琳, 孙彪. 新质生产力的地理学内涵及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 地理学报, 2024, 79(6): 1357-1370.

DOI

[Fang Chuanglin, Sun Biao. The geographical connot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key directions for driv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4, 79(6): 1357-1370.]

DOI

[79]
王静华, 刘人境. 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驱动逻辑及路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41(2): 16-24.

[Wang Jinhua. Liu Renjing. The logic and path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dri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2024, 41(2): 16-24.]

[80]
陈劼绮, 陆林. 乡村旅游创新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展望. 地理学报, 2024, 79(4): 1027-1044.

DOI

[Chen Jieqi, Lu L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prospects of rural tourism innov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4, 79(4): 1027-1044.]

DOI

[81]
刘彦随, 吴传钧, 张建平. 中国土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地理研究, 2003, 22(4): 416-422.

[Liu Yansui, Wu Chuanjun, Zhang Jianping.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3, 22(4): 416-422.]

[82]
刘燕华, 李秀彬. 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中地理学的视角. 地理研究, 1998, 17(3): 2-5.

[Liu Yanhua, Li Xiubin. The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in the study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8, 17(3): 2-5.]

[83]
王云, 杨宇, 刘毅.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全球视野与理论模式. 地理研究, 2020, 39(9): 1958-1971.

DOI

[Wang Yun, Yang Yu, Liu Yi. Global vision and theoretical model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0, 39(9): 1958-1971.]

[84]
Abdi S, Yazdani M, Najafi E.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of influential factors on innovation ecosystem resilience: Using meta-synthe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2024, 37(2): 323-340.

[85]
Gillespie-Marthaler L, Nelson K S, Baroud H, et al.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conceptualizing sustainable resilience.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Infrastructure, 2019, 4(2): 66-81.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