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何以更加“韧性”——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
收稿日期: 2024-05-07
录用日期: 2024-08-18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1-27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073122)
How cities can become more “Resilient”: The enabling effec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Received date: 2024-05-07
Accepted date: 2024-08-18
Online published: 2025-01-27
在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下,数字经济能发挥宏观经济“稳定器”和“加速器”的双重作用,是城市增强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本文构建数字经济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理论机制框架,并将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与城市层面数据进行匹配,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的赋能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 数字经济会显著增强城市的冲击抵御力和恢复调整力,从而大幅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该研究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仍成立。② 结合shift-share分解法进行的间接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引发的城市产业结构专业化集聚削弱了城市经济韧性,但数字经济仍可以通过提升城市革新能力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在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进行的进一步检验中,该结论仍成立。③ 受资源路径依赖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非资源型城市和大城市的数字经济更能显著影响城市经济韧性。④ 在恢复调整期,数字经济对邻近城市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主要通过扩张发展邻近城市市场来提升邻近城市的经济韧性。上述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于斌斌 , 王志刚 . 城市何以更加“韧性”——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J]. 地理研究, 2025 , 44(2) : 378 -399 . DOI: 10.11821/dlyj020240406
The digital economy can play the dual role of macroeconomic “stabiliser” and “accelerator” in the face of heightened economic uncertainty, and it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cities to enhance economic resilienc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mechanism framework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ffecting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matches the data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with city-level data to empirically test the empowering influence effect and the role mechanism of the digital economy on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The study finds that: (1) The digital economy significantly enhances cities' shock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e to adjustments, thereby substantially increasing their economic resilience, a finding that still holds after a series of robustness tests. (2) The results of the indirect mechanism test combined with the shift-share decomposition method show that the specialised agglomera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triggered by the digital economy has weakened the city's economic resilience, but the digital economy can still enhance the city's economic resilience by improving its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this conclusion still holds true in further tests at the industry level and at the firm level. (3) The digital economy in non-resource cities and large cities more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cities, influenced by resource path dependence and city population size. (4) During the recovery and adjustment period, the digital economy generates positive spatial spillovers to neighbouring cities and enhances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neighbouring cities, mainly through the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markets. The above conclusions provide important empirical evidence for further developing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enhancing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cities.
Key words: uncertainty; digital economy; economic resilience; spatial spillover
表1 关于数字经济的关键词及分类Tab. 1 Keywords and classifications on the digital economy |
数字技术 | 数字技术应用 | 互联网商业模式 | 智能制造 | 信息系统 |
---|---|---|---|---|
大数据、文本挖掘、数据可视化、异构数据、增强现实、混合现实、虚拟现实、内存计算、融合架构、亿级并发、EB级存储、云计算技术、分布式计算、身份验证、投资决策辅助系统、图像理解、智能金融合约、流计算、语义搜索、认知计算、差分隐私技术、图计算、智能数据分析、区块链、语音识别、深度学习、智能机器人、机器学习、征信、信息物理系统、绿色计算、类脑计算、多方安全计算、生物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 | 移动互联、移动支付、NFC支付、智能能源、金融科技、量化金融、数据管理、数据网络、数据平台、数据中心、数字控制、数字技术、数字网络、数字智能、第三方支付、云计算、物联网、自动驾驶、数字货币、Fintech、开放银行、数据挖掘、数据科学、数字通信、网联、数字终端、云服务、数字金融、数字营销、数字化、人脸识别、云平台、云IT、云生态、互联网金融 | 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互联网解决方案、B2C、互联网行动、互联网业务、互联网应用、互联网营销、互联网商业模式、电商、互联网生态、线上线下、线上和线下、线上到线下、O2O、B2B、C2C、C2B、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客服、互联网平台、智能环保、商业智能、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电子商务、产业互联网、数字营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战略、智能医疗、智慧农业、互联网模式、无人零售、智能交通、智能投顾、智能营销、智能电网、互联网+、智能文旅 | 高端智能、工业智能、智能控制、智能终端、智能管理、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智能仓储、智能设备、智能生产、智能系统、智能化、自动监测、自动监控、工业云、一体化、集成化、未来工厂、集成系统、自动生产、移动智能、智能物流、集成控制、自动检测、智能网联、智能技术、虚拟制造、自动控制、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生命周期管理、集成解决方案、智能故障诊断、数控、虚拟化、智能移动 | 信息共享、信息管理、信息集成、信息软件、信息系统、信息网络、信息终端、信息中心、工业信息、工业通信、信息化、网络化 |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Tab.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
变量 | 符号 | 观测值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
城市经济韧性 | UER | 3514 | 0.090 | 2.908 | -125.381 | 15.613 |
数字经济 | DE | 3514 | 4.497 | 19.921 | 0.000 | 376.985 |
金融发展水平 | FL | 3514 | 2.442 | 1.354 | 0.560 | 42.418 |
市场规模 | MS | 3514 | 15.580 | 1.071 | 5.472 | 19.013 |
城市化率 | UR | 3514 | 0.561 | 0.153 | 0.174 | 1.000 |
人力资本 | HL | 3514 | 0.596 | 1.087 | 0.009 | 7.568 |
集聚程度 | AD | 3514 | 0.046 | 0.034 | 0.000 | 0.265 |
表3 基准模型的估计结果Tab. 3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e baseline model |
全样本期 (2008—2021) | 冲击抵御期 (2008—2009) | 恢复调整期 (2010—2021) | |
---|---|---|---|
DE | 0.009***(0.003) | 0.062**(0.026) | 0.007**(0.004) |
FL | -2.509***(0.485) | -0.139(0.112) | -2.630***(0.424) |
MS | -0.288(0.310) | 0.093(0.131) | -0.387(0.322) |
UR | -0.105(1.182) | 0.215(1.647) | -0.759(1.648) |
HL | 0.118(0.199) | 0.742***(0.153) | -0.495(0.308) |
AD | -0.317(8.477) | -12.366(32.059) | -2.152(8.704) |
常数项 | 10.666*(5.725) | -0.9793(2.797) | 13.610**(5.979) |
时间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城市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N | 3514 | 502 | 3012 |
R2 | 0.598 | 0.920 | 0.622 |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值为各统计量城市层面聚类标准误。 |
表4 基于工具变量的检验结果Tab. 4 Test results based on instrumental variables |
全样本期 (2008—2021) | 冲击抵御期 (2008—2009) | 恢复调整期 (2010—2021) | ||||||
---|---|---|---|---|---|---|---|---|
数字经济 | 城市经济韧性 | 数字经济 | 城市经济韧性 | 数字经济 | 城市经济韧性 | |||
工具变量 | 0.020*** (0.002) | 0.034 (0.030) | 0.019*** (0.001) | |||||
数字经济 | 0.008** (0.004) | 0.227 (0.138) | 0.008* (0.005) | |||||
控制变量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时间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城市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Kleibergen-Paap rk LM | 5.22** | 2.42 | 5.30** | |||||
Kleibergen-Paap rk Wald F | 146.96 | 1.26 | 175.77 | |||||
观测值数 | 3514 | 3514 | 502 | 502 | 3012 | 3012 |
注:全样本期、冲击抵御期和恢复调整期的10%临界值均为16.38。*、**、***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值为各统计量城市层面聚类标准误。 |
表5 更换解释变量的检验结果Tab. 5 Test results for replacement of explanatory variables |
全样本期(2008—2021) | 冲击抵御期(2008—2009) | 恢复调整期(2010—2021)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数字经济 | 0.009*** | 0.005** | 0.505** | 0.060** | 0.074*** | 0.613* | 0.007** | 0.005** | 0.458** | ||
(0.003) | (0.002) | (0.238) | (0.024) | (0.023) | (0.317) | (0.004) | (0.002) | (0.214) | |||
控制变量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时间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城市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观测值数 | 3514 | 3514 | 2942 | 502 | 502 | 494 | 3012 | 3012 | 2446 | ||
R2值 | 0.598 | 0.598 | 0.661 | 0.920 | 0.920 | 0.921 | 0.622 | 0.622 | 0.694 |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值为各统计量城市层面聚类标准误。 |
表6 更改样本周期的检验结果Tab. 6 Test results for changing the sample period |
全样本期 (2008—2021) | 冲击抵御期 (2008—2009) | 恢复调整期 (2010—2021) | |
---|---|---|---|
数字经济 | 0.020*** (0.005) | 0.062** (0.026) | 0.019*** (0.005) |
控制变量 | 是 | 是 | 是 |
时间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城市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观测值数 | 3012 | 502 | 2510 |
R2值 | 0.635 | 0.920 | 0.664 |
注:**和***分别表示在5%和1%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值为各统计量城市层面聚类标准误。 |
表7 机制检验结果Tab. 7 Mechanism test results |
全样本期(2008—2021) | 冲击抵御期(2008—2009) | 恢复调整期(2010—2021) | ||||||
---|---|---|---|---|---|---|---|---|
UIR (1) | UCR (2) | UIR (3) | UCR (4) | UIR (5) | UCR (6) | |||
数字经济 | -0.001*** | 0.008*** | -0.028*** | 0.092*** | -0.001*** | 0.008*** | ||
(0.000) | (0.002) | (0.007) | (0.032) | (0.000) | (0.002) | |||
控制变量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时间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城市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观测值 | 3466 | 3463 | 480 | 480 | 2985 | 2982 | ||
R2值 | 0.262 | 0.302 | 0.675 | 0.918 | 0.261 | 0.304 |
注:***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值为各统计量城市层面聚类标准误。 |
表8 进一步机制检验结果Tab. 8 Further mechanism test results |
全样本期(2008—2021) | 冲击抵御期(2008—2009) | 恢复调整期(2010—2021) | ||||||
---|---|---|---|---|---|---|---|---|
UIR (1) | UCR (2) | UIR (3) | UCR (4) | UIR (5) | UCR (6) | |||
数字经济 | -0.002*** | 5.823*** | -0.000 | 4.146*** | -0.002*** | 5.960*** | ||
(0.001) | (0.625) | (0.043) | (1.155) | (0.001) | (0.716) | |||
控制变量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时间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城市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观测值 | 2984 | 3514 | 480 | 502 | 2503 | 3012 | ||
R2值 | 0.676 | 0.962 | 0.992 | 0.990 | 0.682 | 0.966 |
注:***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值为各统计量城市层面聚类标准误。 |
表9 是否资源型城市的异质性检验结果Tab. 9 Heterogeneity test results for resource-based or non-resource-based cities |
全样本期(2008—2021) | 冲击抵御期(2008—2009) | 恢复调整期(2010—2021) | ||||||
---|---|---|---|---|---|---|---|---|
资源型 | 非资源型 | 资源型 | 非资源型 | 资源型 | 非资源型 | |||
数字经济 | 0.004 (0.073) | 0.008** (0.003) | 0.218 (0.531) | 0.055** (0.023) | 0.008 (0.073) | 0.008** (0.004) | ||
控制变量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时间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城市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观测值 | 1358 | 2156 | 194 | 308 | 1164 | 1848 | ||
R2值 | 0.212 | 0.736 | 0.880 | 0.934 | 0.203 | 0.759 |
注:**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值为各统计量城市层面聚类标准误。 |
表10 城市人口规模的异质性检验结果Tab. 10 Heterogeneity test results for urban population size |
全样本期(2008—2021) | 冲击抵御期(2008—2009) | 恢复调整期(2010—2021) | |||||||||
---|---|---|---|---|---|---|---|---|---|---|---|
大 | 中 | 小 | 大 | 中 | 小 | 大 | 中 | 小 | |||
数字经济 | 0.007*** (0.002) | 0.056** (0.021) | 0.243* (0.132) | 0.047** (0.022) | 0.301 (0.182) | 0.393 (0.292) | 0.007*** (0.003) | 0.033 (0.023) | 0.146 (0.146) | ||
控制变量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时间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城市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
观测值 | 1214 | 1761 | 539 | 174 | 246 | 82 | 1040 | 1515 | 457 | ||
R2值 | 0.322 | 0.239 | 0.872 | 0.940 | 0.910 | 0.896 | 0.320 | 0.228 | 0.882 |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值为各统计量城市层面聚类标准误。 |
表11 空间计量模型检验结果Tab. 11 Results of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ling tests |
全样本期(2008—2021) | 冲击抵御期(2008—2009) | 恢复调整期(2010—2021) | |
---|---|---|---|
LM(error)test | 2077.132*** | 2.5e+04*** | 1478.504*** |
Roubst LM(error)test | 1254.077*** | 1.3e+04*** | 898.694*** |
LM(lag)test | 839.334*** | 1.2e+04*** | 597.673*** |
Roubst LM(lag)test | 16.279*** | 42.472*** | 17.863*** |
Hausman test | 160.80*** | 129.52*** | 181.53*** |
注:***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值为各统计量城市层面聚类标准误。 |
表12 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Tab. 12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ling regression results |
全样本期(2008—2021) | 冲击抵御期(2008—2009) | 恢复调整期(2010—2021) | |
---|---|---|---|
数字经济 | 0.009*** (0.003) | 0.049** (0.024) | 0.008** (0.004) |
W*X | 0.196* (0.115) | -7.884 (5.903) | 0.370*** (0.137) |
直接效应 | 0.008** (0.003) | 0.062 (0.156) | 0.005 (0.004) |
间接效应 | 0.062 (0.041) | -5.944 (38.329) | 0.118** (0.047) |
总效应 | 0.069* (0.041) | -5.882 (38.482) | 0.123*** (0.047) |
控制变量 | 是 | 是 | 是 |
时间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城市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观测值数 | 3514 | 502 | 3012 |
R2值 | 0.097 | 0.037 | 0.025 |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下显著;括号内数值为各统计量城市层面聚类标准误。 |
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研究背景、理论机制内容梳理和实证检验方面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使本文获益匪浅,特致以诚挚谢意。
[1] |
|
[2] |
|
[3] |
徐圆, 张林玲. 中国城市的经济韧性及由来: 产业结构多样化视角. 财贸经济, 2019, 40(7): 110-126.
[
|
[4]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大力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求是, 2022, (2): 15-21.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digital economy. Seeking truth, 2022, (2): 15-21.]
|
[5]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年). 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304/t20230427_419051.htm, 2024-05-07.
[China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China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Report(2023). 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304/t20230427_419051.htm, 2024-05-07.]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孙久文, 孙翔宇. 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和在中国应用的探索. 经济地理, 2017, 37(10): 1-9.
[
|
[14] |
|
[15] |
|
[16] |
陆铭, 李爽. 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 管理世界, 2008, (9): 161-165.
[
|
[17] |
任朝旺. 共享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及指标构建. 贵州社会科学, 2021, (8): 110-116.
[
|
[18] |
|
[19] |
王维国, 王际皓. 我国经济不确定性、金融不确定性与经济波动. 统计研究, 2023, 40(11): 29-39.
[
|
[20] |
|
[21] |
|
[22] |
|
[23] |
何宗樾, 宋旭光. 数字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居民消费. 财贸经济, 2020, 41(8): 65-79.
[
|
[24] |
姚前. 法定数字货币的经济效应分析:理论与实证. 国际金融研究, 2019, (1):16-27.
[
|
[25] |
范合君, 吴婷, 何思锦.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如何优化城市营商环境? 基于互动治理的视角. 管理世界, 2022, 38(10): 126-153.
[
|
[26] |
|
[27] |
|
[28] |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中山大学互联网创新与服务管理研究中心, 广州市大湾区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 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 平台创新与竞争.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75458.htm, 2024-05-07.
[China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Economics, Research Centre for Internet Innovation and Service Management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Moder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of Guangzhou. 2023 China's digital economy frontier: Platform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75458.htm, 2024-05-07.]
|
[29] |
杨倜龙, 郭克莎. 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探析. 经济学家, 2023, (9): 55-65.
[
|
[30] |
钞小静, 薛志欣. 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韧性的影响: 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 经济学动态, 2023, (8): 44-62.
[
|
[31] |
张晴, 于津平. 投入数字化的减排增效效应: 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检验. 科学学研究, 2023, 41(8): 1422-1432.
[
|
[32] |
|
[33] |
于斌斌. 城市级别和市场分割对城镇化效率影响评价: 以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 地理科学, 2022, 42(3): 476-486.
[
|
[34] |
|
[35] |
黄群慧, 余泳泽, 张松林. 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 中国工业经济, 2019, (8): 5-23.
[
|
[36] |
于斌斌.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集聚外部性与城市规模约束的实证分析.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9, (2): 30-43.
[
|
[37] |
|
[38] |
|
[39] |
|
[40] |
徐圆, 邓胡艳. 多样化、创新能力与城市经济韧性. 经济学动态, 2020, (8): 88-104.
[
|
[41] |
蔡跃洲.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技创新治理及其数字化转型: 数据驱动的新型举国体制构建完善视角. 管理世界, 2021, 37(8): 30-46.
[
|
[42] |
|
[43] |
王岭. 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政府监管转型研究. 管理世界, 2024, 40(3): 110-126.
[
|
[44] |
刘淑春, 闫津臣, 张思雪, 等. 企业管理数字化变革能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吗. 管理世界, 2021, 37(5): 170-190.
[
|
[45] |
寇冬雪, 张彩云. 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印证.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2023, 37(6): 17-33.
[
|
[46] |
张昕蔚. 数字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模式演化研究. 经济学家, 2019, (7): 32-39.
[
|
[47] |
洪银兴, 任保平.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内涵和途径. 中国工业经济, 2023, (2): 5-16.
[
|
[48]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s://www.cnnic.net.cn/n4/2022/0401/c88-813.html, 2024-05-07.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re. The 22nd Statistical Report on Internet Development in China. https://www.cnnic.net.cn/n4/2022/0401/c88-813.html, 2024-05-07.]
|
[49] |
袁淳, 肖土盛, 耿春晓, 等.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分工:专业化还是纵向一体化. 中国工业经济, 2021, (9): 137-155.
[
|
[50] |
|
[51] |
|
[52] |
寇宗来, 刘学悦. 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 上海: 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7.
[
|
[53] |
周莉萍. 城市化与产业关系: 理论演进与述评. 经济学家, 2013, (4): 94-99.
[
|
[54] |
杨刚强, 王海森, 范恒山, 等. 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 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中国工业经济, 2023, (5): 80-98.
[
|
[55] |
吴非, 胡慧芷, 林慧妍, 等.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表现: 来自股票流动性的经验证据. 管理世界, 2021, 37(7): 130-144.
[
|
[56] |
戴翔, 马皓巍. 数字化转型、出口增长与低加成率陷阱. 中国工业经济, 2023, (5): 61-79.
[
|
[57] |
张亚丽, 项本武. 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市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 经济地理, 2023, 43(1): 105-113.
[
|
[58] |
|
[59] |
|
[60] |
梁文泉, 陆铭. 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城市规模影响服务业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微观证据. 经济研究, 2016, 51(12): 90-103.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