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8-08-28
修回日期: 2019-02-18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3-20
版权声明: 2019 《地理研究》编辑部 《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张英男(1993-),男,辽宁凤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研究。E-mail: zhangyn.16b@igsnrr.ac.cn
展开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已经进入城乡关系变革及乡村发展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认知国内外城乡关系理论发展和演变规律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调整城乡结构和优化城乡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外城乡关系理论及我国乡村发展与城乡关系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的视角阐述了我国乡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研究的相关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重点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乡村发展思维应由生产主义导向转向后生产主义,关注乡村多元价值,深化基于乡村多功能转型理论的乡村振兴机制、区域路径与模式研究;在科技迅速发展,新事物新因素大量涌现的新时代,应关注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民宿及乡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乡村转型发展形态的形成机制;同时,基于不同地域类型的乡村振兴的机制与模式研究也应得到重视,结合国际乡村地理学前沿,深入开展发达地区乡村的混杂性研究。广泛的城乡空间重构进程对乡村地区产生剧烈的影响与挑战,对于乡村振兴视角下城乡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的研究仍需持续关注;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创新适合我国基本国情与发展实际的乡村振兴理论与实现路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关键词: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China has stepped into a critical period with the dramatic changes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and the accelerating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rural territorial system.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rural relation theory and evolution rul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oosting rural vitalization, narrowing urban-rural disparity, adjusting urban-rural structure and optimizing urban-rural pattern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the dimensions of economy, society, ecology and culture based on the review of foreign urban-rural rela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mestic rur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urban-rural relation. Furthermore, prospect of research focus or key fields in the future were given. Firstly, 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 idea from productivism oriented to post-productivism oriented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multiple values of rural areas should be emphasize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intensive studies about the mechanism, regional path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rural 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ural multiple function transitio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 functions is essential for dealing with rural decline and realizing the comprehensive vitalization. Meanwhile, we should focus on the mechanism and format of rural vitalization based on different territorial types. Against the context of rural-urba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we should promote the supply-side reform and activate the forces of socio-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As for the developed rural areas, the “hybridity”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further studies should be conducted. In some rural areas, the phenomenon of the hybridity of development agents,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space and living space, the mixture of rurality and modernism have emerged. Accordingly,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heterogeneity and diversity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structuring. Secondly,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factors or new technologies, we should focus on the new morphology of rural development, such as characteristic towns, rural complex and “Taobao village”. In recent years, China's rural areas have undergone intensive restructuring motivated by e-commerce, which has triggered a new wave of rural rejuvenation. But how e-commerce affects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process are still unclear, and thi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urban-rural relations under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zation. Thirdly, the mechanism and format of urban-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should be emphasi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rural interaction, the theory of urban-rural network may be practical and meaningful for optimiz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astly, creating or improving the theory and improving the path of rural vit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re meaningful for realizing the strategy.
Keywords:
城乡关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形态,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城乡经济关系、社会关系、阶级关系、生态环境关系、文化关系及区位关系等诸多方面[1, 2]。在全球化、城镇化及工业化的冲击下,城乡地域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快速演变引发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城乡关系“巨变”[3, 4]。1949年以来,在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影响下,城市偏向的城乡治理理论主导着我国由传统农业经济过渡到现代工业经济的历史进程[5]。但长期以来的工农业“剪刀差”、“重城轻乡”的发展导向造成城乡差距拉大、要素高速非农化、主体过早老弱化、水土环境污损化和村庄严重空废化,形成了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显著矛盾[3, 6]。城乡要素流动与城乡统筹的复杂性与障碍性凸显,极大地制约着我国的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二元性秩序”萌生出“共同(融合)发展”的内生性诉求[7]。为此,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等方略相继实施,旨在补齐我国农村发展的短板,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避免陷入“拉美陷阱”[8]。乡村振兴战略以破解乡村发展的关键问题为重点,以提升乡村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通过“五大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来推动乡村转型,实现城乡融合[1]。乡村振兴实际上是通过乡村偏向的战略导向对以往城市导向的发展思维的纠正。201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依据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发展规律,正应处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9]。因此,未来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将面临快速转型的客观需求,城乡关系也将发生质的改变。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乡关系演变与乡村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2],科学认知国内外城乡关系理论发展和演变规律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调整城乡结构和优化城乡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外城乡关系理论及我国乡村发展与城乡关系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的视角阐述了我国乡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研究的相关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加强研究的前沿领域。
总体来说,国外传统的城乡关系理论主要呈现三种倾向,分别为城市偏向的城乡发展观、城乡互动发展观及乡村偏向的城乡发展观[10, 11]。城乡关系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以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为代表的“城乡关联”理论,以“刘易斯-托尼斯-费景汉”模型等为代表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以及以“Desakota”模型和区域网络模型为代表的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理论[10, 11]。城市偏向理论主要包括“刘易斯-托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模型和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根据增长极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发展中心村、镇,在强化城乡地域系统极化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扩散效应。强调城乡互动与联系的城乡关系理论主要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城乡发展理论和McGee的“Desakota”模型等。我国当前正处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应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等值化,加强城乡间的物质交往与精神(文化)交往,通过城乡基础网相联通与融合促进城乡互惠。同时,应强调城乡间的要素交换,通过完善交通及电信基础设施形成必要的流载体,保障人口、资金、技术及商品在城乡间的有序流通。充分发挥农村电商平台在吸纳城市资金、开拓产品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关于乡村偏向的发展理论起源于托达罗所提出的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的政策建议。虽然该理论仍然未能完全摆脱城乡二元分割的理论框架,但这一思想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2]。1970年代,弗里德曼和道格拉斯在总结当时中国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乡村城市发展战略[11]。1980年代,施特尔和泰勒提出了较为极端的自下而上的“选择性空间封闭”发展模式[11]。实际上,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方略同样具有一定的乡村偏向色彩。
国外传统的城乡关系理论聚焦于宏观和自上而下的层面,缺乏从微观和自下而上的角度进行研究,尤其欠缺对农村地区的深入剖析,而且相关研究基础非常薄弱。虽然部分理论强调城乡关联和网络化发展,但多以城乡分割为前提,仍停留于概念和抽象理论阶段,缺乏深入的定量和实证研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发展阶段、发展重点与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在发展我国的城乡关系时应避免“套用”发达国家已形成的模式和结果。首先,我国在发展初期受“城市偏向”的发展观的影响而形成的近乎单向的流动体制和模式已经造成了乡村地区的衰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以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为基本路径和基本逻辑,应借鉴和吸收城乡互动和部分乡村偏向发展理论的精华以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和推动城乡统筹融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城乡发展理论揭示了城乡关系从分离到融合演进的一般规律,是乡村振兴必须遵循的。McGee的“Desakota”模型、Douglass的“区域网络”模型和Lynch的“城乡动力”学理论可以为解释乡村发展过程中城乡要素流动的过程、方向及动力机制提供理论支撑。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虽然过于理想化,但其精髓在于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来解决城市过分集中、乡村加剧衰竭的社会问题。
传统的通过功能主义视角来考察城乡关系的传统在乡村经济社会功能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已逐步发生改变[1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乡村的农业现代化及乡村工业化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等服务业逐步兴起,促使乡村成为多主体、多功能、多维度的空间[14]。随着乡村空间的重构,强调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混杂性(hybridity)概念应运而生[15]。混杂性强调主体、网络和意义的混杂,赋予了乡村性新的内涵[16]。同时,“后乡村”也被视为解读现代语境中乡村混杂性的新视角[17]。混杂性也有助于理解全球化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的城乡关系,因为大部分发达地区的乡村已经在更高程度上参与了诸多要素的全球性流动与分配[18]。乡村的空间生产与城市化密不可分,高度的流变性打破了原有的结构、边界和作用机制[19]。全球化进程中的城乡联系的机制与模式将更为复杂,也驱使传统的乡村性与城市性相对立的思维转变为二者互为联系的认知[20]。城乡连续体理论和“后乡村”均强调城乡间的相互影响,具体体现为乡村为城市提供农业产品、城市的产业扩张与生活及文化观念的渗透[21]。随着“后乡村”研究范围的扩展,部分学者跳出传统的乡村城市化的模式提出了“城市乡村化”的理念[22, 23]。产业、技术和文化等现代力量不可避免的会在城乡互动的过程中对乡土性产生深刻的影响[24]。乡村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人地关系等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25]。如部分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村落盲目模仿现代建筑而失去了其传统风貌,而乡村信息化重构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其更开放、更具活力[26]。
因此,对于我国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应充分强调“后乡村”混杂视角的乡村性,全面考虑乡村多元主体的利益关系、信息化背景下乡村与外界的网络联系、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规划,以维持乡村的活力和优越性[15]。
1949年以来,中国的乡村发展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所定义的现代语境下经历了由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的剧烈转型,与之耦合的城乡关系发生从城乡隔离、对立、统筹、融合到一体的有序演进[27]。总体而言,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发展与城乡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逐渐递进与优化的阶段(表1)。
表1 1949年以来中国城乡关系及乡村发展的演进特征
Tab. 1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and rural development since 1949
时段 | 城乡关系 | 农业、农村政策、制度 | 乡村转型发展阶段 | 主要特征 |
---|---|---|---|---|
1949—1978年 | “以乡促城”的城乡对立、隔离阶段(生产主义):重工业导向下的依靠农业剩余支持工业优先发展模式 | 人民公社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城镇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计划供应制度、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和城市的福利制度持续拉大城乡差距 | 1949—1953年 | 过渡时期,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农民生产积极性开始复苏 |
1953—1958年 | 农业合作化,工农业剪刀差,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形成 | |||
1958—1978年 | 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频发,城乡间人口大规模流动具有明显的政治和运动色彩,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进程缓慢 | |||
1978—2003年 | “以乡促城”快速发展阶段(生产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主导的多种经济形态的共同发展,推动对外开放,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下的“剪刀差”、土地财政、双轨制 | 1978—1983年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统派统销逐步得到限制,有效释放了农村发展的活力,调动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总体上城乡关系呈现比较协调的状态 |
1983—1996年 |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同时国家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农业税、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使城乡发展失衡问题重新显现 | |||
1996—2003年 | “九五”规划提出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这一阶段以城乡发展要素的单向流动为主要特征 | |||
2003—至今 | 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阶段(后生产主义、乡村多功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 2003—2005年 | 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逐步调整城乡关系 |
2005—2012年 |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略;2006年正式取消农业税 | |||
2012—2017年 | 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方略 | |||
2017年—现今 |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
乡村转型与发展与城乡关系的演进是相辅相成、内在耦合的,乡村发展的本质在于推进城乡关系的重塑[31]。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的优化以实现城乡地域系统间结构协调、功能互补为主要目标,其发展演化体现为经济、社会、自然及生态子系统间的互动[4]。要素、结构及功能的多维性使我国的乡村发展政策及战略具有多目标导向且呈现系统综合性。乡村振兴战略从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等综合视角为新时代的农村发展提出了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主要内容的新目标[32]。在此,对以破解城乡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城乡间的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问题为目标,以优化城乡关系为导向的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城乡关系研究进展予以阐述(图1)。
图1 优化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的联系
Fig. 1 The nexus between optimizing urban-rural relations and rural vitalization
城乡经济关系是由“城市-农村”两大部门、“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两大群体在对城乡经济资源的获取、支配和利益分配过程中产生的相对状态[33],具体体现为人口、土地及产业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配置和使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下降、城乡户籍制度的松绑、农村基础设施的不足及生活条件的落后等“推力”因素及城乡间收入差距等“拉力”因素共同引致规模空前、范围巨大的就业人口流动[34, 35]。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符合刘易斯的人口迁移模型、托尼斯-费景汉模型及乔根森模型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其源于我国发展初期所采取的具有严重的工业化导向的城乡二元发展模式[35]。持续增长的城市人口加速了城镇物质空间的膨胀,导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及耕地资源的流失[36]。政府在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地位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不明晰严重扭曲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价值,不完善的征地制度强制性牺牲了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阻碍了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37]。过去城乡产业对立、孤立式的发展局面逐渐得到扭转,城乡统筹、互动与融合的产业体系逐步构建。大都市地区应遵循“利益协调-产业融合-服务均衡”的基本模式推动城乡产业、空间融合[38]。通过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工业化、现代化是实现城乡产业互动的关键措施[5]。农业经济因其内、外部的乘数效应以及因食品安全、生态保育等方面的作用与城市经济相结合产生涓滴效应而发展[39]。为应对我国乡村发展的关键问题,刘彦随提出乡村极化理论,指出应加快建设城乡基础网、乡村发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等所构成的多级目标体系,推进城乡融合系统优化重构[1]。
劳动力、资金及资源等生产要素在空间和部门间由于追求高收益率的自由流动使城乡经济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城乡经济差距的“敛散性”与城乡经济关系嬗变息息相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经济差距总体上呈拉大趋势,同时在区域上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表现为北小南大、东小西大的特点[40]。分割的行政管理制度、城市偏向的经济政策、农副产品价格控制、不合理的税费负担、歧视性的社会福利及保障体系等因素共同形成了城乡收入格局的扭曲[41]。从要素流动的角度来看,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资金的趋利性和技术的扩散性等的出现导致城乡间要素的质量差距不断扩大,进而加剧二元经济结构[42]。对于城乡经济差距的评估,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及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等指标通常用来反映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状况[43, 44]。近30年来,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呈现减弱的趋势,但区域差异明显,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演变趋势。例如,重庆市的二元经济结构呈现倒N型变动轨迹,其城乡收入差距呈倒U型变动轨迹[45]。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城乡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及增长动力的改变驱使通过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差距的弥合被众多学者所关注[46]。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同质的一元经济结构是城乡经济融合的关键。从城乡统筹的视角,人民生活水平接近、城乡经济网络化及消除城乡间的制度壁垒是形成良性的城乡关联的必要条件。而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城乡一体化具有一定的目标导向性,强调城乡融合的结果,而城乡统筹重点关注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方法及过程[47]。研究视角的不同决定着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选取的差异,有的学者从经济水平、空间联系及商贸联系的角度构建指标体系[48],有的学者从规模、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选取指标来衡量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49]。在充分认识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基础上,急需采取科学有效的调控措施、发展规划来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完善城乡经济结构、增强城乡经济联系及优化城乡经济布局等来加大经济密度、缩短经济距离和减少经济分割,从而实现城乡功能互补、利益互惠和职能协作[50]。
单纯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无法实现城乡间的全面协调发展,还需要社会等多方面的良性互动[51]。具体来说,城乡社会关系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52]。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指为城乡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的公共服务和产品。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需首先通过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经济社会的振兴[53]。城乡间在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四个方面的非均等化配置是公共服务二元供给的主要体现,关于城乡公共服务水平评价的研究也基本上从这四个方面选取指标[54]。城乡间基础设施差距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农民获取工资收入的机会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55]。乡村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是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通道和空间载体,通过重构乡村地区市场网络体系,为城乡经济社会联系提供支撑[56]。尽管通过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通过网络实现城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教育停滞、落后的局面,但城乡间在教育经费配置、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距仍然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7]。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城市化问题始终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关于社会保障的需求侧诉求的焦点。社会福利分配的制度性障碍、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和缺乏再就业培训渠道等原因造成城市边缘区土地被征收的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门、低保无份”的边缘群体[57]。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原因剖析、征地补偿、可持续生计、政策建议和模式创新等与其权益保障相关的研究大量涌现,为失地农民的身份转型与其所享有的公共服务的衔接提供了理论及方法支持[58]。作为“亦工亦农”、“非农非工”的游离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群体在我国的体制因素、认识误区、自身素质、法律法规及操作层面的原因作用下未能享受到应有的有关医疗、教育、养老及失业等方面的保障措施[59]。城保模式(将农民工直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双低模式(同时降低各类社保项目的缴费基数和比例和相应的社保待遇)、综合保险模式(将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三项保险捆绑在一起统一按较低的费率缴费)和农保模式(将农民工纳入流出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探索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了必要保障[60]。此外,社会保障关系转续机制及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制的构建与完善将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
通过户籍管理制度及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来剥离户籍上的福利功能及土地上的保障功能是解决人口和土地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和完善社会管理问题的必要选择[61]。户籍制度对资源配置及利益分配的强依附性以及内嵌于其中的制度壁垒、社会排斥及区域分割限制了城乡人口迁移及农民所获得的国家福利,同时导致社会分层固化,公共管理在空间上的碎片化[61]。户籍制度对农民的束缚不仅体现于福利待遇上,而且还通过阻碍人口流动来阻碍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62]。本质上来讲,户籍制度这一上层建筑是由土地制度这一经济基础来决定的,户籍制度只有依靠土地制度才能将农民权益束缚于土地之上。但所有权主体模糊、使用权权能残缺、法律保障不健全等农村土地制度的困境导致“以‘占补平衡’之名,行破坏耕地资源之实”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及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63]。为解决农村土地制度缺陷对农民权益的侵害,以确权赋能、搭建土地产权交易平台为核心的“成都模式”、嘉兴的“两分两换”模式以及苏州的“三集中”模式等土地制度创新均实现了农民土地的财产性收入[63]。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对于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和盘活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但是,农地流转后不应忽视土地用途管制的束缚而形成大规模非农化利用,且需防止工商资本在农村圈地攫取农民利益。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可以显著改变农户的收入水平和结构,提高其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64]。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及“资格权”的三权分置有利于城乡土地权利关系及突破“流转范围”的制度障碍[65]。通过“以土地换社保,变农民为市民”等方式对依附于户籍制度的社会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农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扫除制度障碍。总体来讲,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沿着产权分割、产权明晰、产权流动的路径有序推进,形成了模式多样、形式不一且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的新探索。
在城镇化及工业化驱动下的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我国乡村治理的规则体系在现代性的冲击下发生剧烈变动,使乡村传统的伦理及价值体系产生根本性改变[66]。城市生活及观念为农村提供了示范作用,现代观念及制度开始替代乡村传统,使乡村秩序基础动摇。乡村基本秩序的维系、村干部及多元主体的角色及作用机理以及乡村关系的建构是乡村治理的基本要素[67]。我国的乡村秩序基本形成了原生型、次生型、城乡合谋型及无序型四种类型[67]。大多学者较为关注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相关政策在农村实践的过程、机制、结果及区域差异。城镇化进程中乡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乡村自制制度失语失效[68],导致乡村治理陷入“内生权威缺乏”与“外生权威弱化”的双重困境[69]。复兴和重构乡贤文化并鼓励大学生、乡村企业家等精英群体参与乡村治理对于重构乡村治理结构,构建符合现代语义及乡村转型与发展需要的治理体系。同时,乡村精英也是实现“自下而上”的内生式发展的动力之源。借鉴发达国家的典型经验与模式,我国许多地区也探索形成了多中心治理模式,即由政府、农民协会、城市、企业、高等院校、农村金融机构及乡村精英的多元参与来构建的“有限政府、农民主体、依托农协、全社会参与”的新型模式[70]。我国传统的乡村治理结构通常为“乡镇政府-村两委-村民”垂直形式,但根据村庄价值生产能力的强弱可以划分为“强乡弱村”、“弱乡强村”及“弱乡弱村”三种类型[67]。随着多元主体的参与,乡村治理体系也逐步由一元主宰到多元共治转变。此外,国家资源的大量向农村转移导致地方利益增多、基层政权秩序混乱,从而形成基层治理的“内卷化”。资本下乡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但其“挤出效应”容易侵害农民利益,导致农业治理的“去小农化”,继而引发农民的就业问题及社保问题[71]。
在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开发过度及协同管理缺位的影响下,生态环境保护与薄弱的环保意识及不完善的环保政策等导致城乡生态环境二元矛盾日益突出[3]。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地区污染治理意识薄弱、机制不全及投资不足等问题导致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水体污染与土壤污染交织、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以及城市污染扩散,使快速城镇化区域的乡村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威胁,尤其体现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东北老工业基地[3]。城乡生态环境关系的本质是城乡间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配置关系[72]。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通过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乡生态补偿及城乡规划等手段实现城乡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推进城乡生态空间重构,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从省、地级市等尺度并从水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垃圾处理、自然资源保护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的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水平展开评价的相关研究大量涌现[72]。总体来讲,我国的生态环境一体化程度虽有所提高,但滞后于经济一体化程度,且区域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程度增速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各地区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传统产业模式及财政投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下也不尽相同[73]。针对城乡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利用,部分学者对城市群地区[74]、大都市郊区[75]、丘陵山区[76]、平原农区及江南水乡[77]等典型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及优化调控进行了研究。城乡交错区是城乡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大多研究关注城乡交错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城乡交错带生态控制线的优化及城乡交错带的生态景观营造等问题。从规划的视角,将城乡生态空间划分为城镇生态空间、农业生态空间、设施生态空间及自然生态空间[74],并探索城乡生态空间识别与重构技术,构建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推进机制,并倡导通过城乡规划的立法来加强空间管制[78]。
失当的发展理念、不合理的生活及工业废弃物处置方式、治污主体缺失、监管能力不足及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因素使我国乡村人口、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下降[79]。为定量揭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其空间格局和演变规律等,综合指数模型、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及一体化核算体系(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简写为SEEA)等方法通常被采用[80]。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以以行政干预为内在逻辑的政府管制型模式和以“平等-互利”为主要特征的市场调控型模式为主,社区参与机制及公众参与机制仍在探索之中。但目前环境治理立法不健全、治理主体缺位、资金不到位及由公共物品“搭便车”现象导致的市场失灵等造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效率低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此外,我国农村的能源节约及水资源利用存在严重问题,农村太阳能及沼气等清洁能源利用率不高,农村垃圾处理及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仍待完善[67]。面对纷繁复杂的农村环境问题,诸多学者针对全国或某一典型区域的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治理对策及发展态势进行了详细剖析[81]。与此同时,农村耕地及宅基地变化、乡村工商旅游业发展的环境效应、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空心村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82, 83]。
城乡文化互惠一体化是指城、乡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平等共存、尊重包容、交流互鉴与良性互动,并和谐共生的高级耦合形态。在现代性、全球化的冲击下,城乡间在物质、精神、行为及制度方面的文化堕距放大了城乡间的文化冲突[84]。因此,城乡文化融合的内涵、意义、困境与挑战以及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的路径选择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8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乡文化融合不仅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乡村地区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的全面振兴。我国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仍面临着物质基础薄弱、互动机制欠缺及乡村文化边缘化等困境。而通过城乡关联发展实现城乡文化整合是破解“强势的”城市文化对“落后的”乡村文化的入侵的有效手段。2000年以来,国内学者在城乡关联发展与文化整合、弥合城乡文化差距、城乡文化公共服务和城乡文化包容性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的研究。但在城乡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传统论”、“西化论”和“综合创新论”等理论分歧[86]。少数学者对城乡文化整合发展程度进行了定量的测度,并选取特定区域分析了其格局演化。例如,朱媛媛等从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城乡文化要素整合、城乡文化产业整合与城乡文化发展整合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武汉市的城乡文化整合度进行了测算与分析[86]。但是目前关于该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权重设置等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评价方法体系。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流的支配性及高速流动性也深刻影响着城乡文化整合的空间结构。部分学者基于信息流的表征运用建模将文化节点的影响范围转化成结节性指数、文化节点等级与文化传播方式相结合的函数分析了信息时代武汉市城乡文化空间的结构特征[87]。总体来看,国内关于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地理学研究相对薄弱,在城乡文化的与区域文化的综合研究、城乡文化的扩散关联和城乡文化整合的定量方法及理论体系等方面仍需加以丰富。
建立在工业文明之上的城市文明在城镇化的浪潮中正解构着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乡村文化,使乡村的文化话语缺失[88]。商业价值、功利主义、物欲主义及消费主义等城市文化特质以其强势的文化形态改变着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居住状态、人际关系甚至语言习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乡村精英的格局也发生变化。传统的依赖于名望、地位及学识等乡贤在村民心中的地位逐步衰落,而种植大户、私营企业主及养殖大户等致富能人的威望逐步提高。走出乡村文化困境的唯一途径就是乡村文化重构,在文化创新中凸显文化个性,通过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和推动城乡文化融合来树立乡村文化自信[89]。但这些致富能人并没有通过自己的财富和影响力来完成对乡村文化的延续以及对乡村社会的“反哺”。面对粗放快速的城镇化带来的拥挤喧闹、空气污浊和景观呆板等城市生活困境,而乡村文化可以满足人们对自然、乡土记忆的向往,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因此,部分学者讨论了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的关系,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中面临的文化生态失衡问题,并针对乡村文化旅游的模式进行了梳理。村落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面临商业化、创造性破坏、保护性破坏等问题[90]。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91],学者们较为关注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空间形态、文化遗产和人居环境等方面,部分学者也从保存度和接纳度两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函数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进行了实证分析[91]。总之,关于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将是未来关注的重点。
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已经对城乡关系及乡村的转型与发展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到了许多富有启迪性的结论与成果,为城乡融合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的多元性及城乡关系演变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未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尚需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索研究。
(1)基于乡村多功能转型理论的乡村振兴的机制、区域路径与模式研究。生产主义的、线性的、数量型的乡村发展模式导致乡村生态环境恶化、文化衰败等问题日益凸显。乡村的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活力的恢复、生态环境的优化及乡土文化的传承。基于乡村价值的再认识,发挥乡村的比较优势与核心价值是跳出城乡二元落差的“马太效应”和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等重大问题的有效策略。多功能乡村转型理论自被提出以来[92],已经在日本、韩国等人口密集的国家进行了实践,并对乡村的转型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目前,我国的乡村功能转型研究局限于对乡村经济功能的评价分区,缺乏对社会、生态及文化功能的关注,且理论研究滞后。因此,应深化乡村多功能转型对城乡关系演变的影响和各子功能间的互动机制等方面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深入剖析基于乡村多功能转型理论对乡村振兴的驱动机制与区域路径与模式的选择可以为中国乡村振兴实践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2)新兴的乡村发展形态和发展模式的研究。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格局下,为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化与动力转换,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和民宿等新的乡村发展形态应运而生。大多模式均处于试点示范或初步推动阶段,相关研究尚不成熟。如何明确各类模式的价值取向,避免成为变相的房地产开发以及如何科学的协调农业生产、居住发展、休闲聚集、社区建设及景观吸引等模块之间的空间关系与组织方式亟待探索[93]。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各种新兴模式应注重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以多元产业带动乡村发展,激发乡村活力,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模式促进乡村发展。此外,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淘宝村”近年来蓬勃发展,城乡间信息、资金及资源等要素流在“时空压缩”效应下频繁交流。这些新因素的出现深刻重塑着城乡发展的传统认知以及已有范式,时空压缩现象将缩短中心城市与乡村间的距离,城乡间的经济社会联系也将在此作用下得到强化。因此,信息技术驱动下乡村转型发展的机理与模式、城乡关系演变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仍需深化。
(3)基于不同地域类型的乡村振兴机制与模式研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间在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地理区位及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乡村发展的多元性和异质性。在宏观上,从区域的视角识别乡村发展的区域性影响因子,并划分乡村转型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地域类型。在微观上,针对特色村、中心村、空心村、贫困村和传统特色村落等研究其乡村重构的演进规律、内在机理与发展策略,进行分类指导,分类施策[1]。
(4)结合国际乡村地理学前沿,深入开展发达地区乡村的混杂性研究[15]。东部沿海地区的乡村在经历乡村工业化进程之后,往往表现出发展主体的混杂、生产与生活空间的混杂、经济形态的混杂和现代性与乡土性的混杂等。将“混杂性”置于“后乡村”的视角进行理解,强调多元异质性的乡村重构。应充分对接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前沿,并充分应用于中国乡村发展与振兴的实际问题。
(5)城乡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资本的空间化是导致城乡空间重构的原因,其对城市的“偏好”与对乡村的“疏离”也是导致目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缘由[94]。广泛的城乡空间重构进程对众多乡村地区产生剧烈的影响与挑战,通过生态为先、内部激活和平衡调控的生态村落更新理念对现有乡村地区空间布局优化对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95]。通过刚性控制与弹性调试相结合来协调自然景观的刚性保护与农村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提升。城乡空间重构的目的在于城乡空间增长(效率)与就业(公平)的平衡,促进空间利用的集约化与保护空间的生态化。通过自下而上的产业高级化和自上而下的服务梯度化是实现城乡空间结构优化的有效选择之一。从城乡发展关联的角度,城乡网络化发展理论在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间密切联系及城、镇、乡网络系统共生的城乡良性互动等方面更具可操作性。总体上,关于城乡空间重构的研究大多关注都市边缘区的城乡统筹治理,对于乡村振兴视角下城乡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的研究仍需持续关注。
(6)城乡融合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理论创新与实现路径研究。城乡关系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发达国家在城乡关系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成熟的成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动乡村复兴、调控城乡关系。纵观各国在城乡转型过程中所遵循的发展理念与采取的调控措施,无一不是与本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绝非简单地复制其它国家的发展路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农村底子薄、区域差异大、农业基础差、城乡差距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其它发达国家间存在诸多差别。因此,中国的乡村振兴不能照搬发达国家完全依赖强大财政供给或者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的转型发展道路[1],需要创新适合我国基本国情与发展实际的乡村振兴理论与实现路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转型发展与城乡关系的统筹协调是相互关联、紧密互动的综合人文过程,乡村振兴过程也是优化调控城乡间在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等方面关系的过程。在城乡经济关系方面,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关键要素在城乡间流动、配置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以及城乡经济差距及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测度、格局分析、原因探讨及优化调控等方面;在城乡社会关系方面,围绕城乡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等核心社会问题开展了关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制度及土地制度改革和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在城乡生态关系方面,研究热点集中于城乡生态环境问题的诊断与识别、不同尺度生态环境一体化水平的测度及环境问题的机制分析与治理手段等方面;在城乡文化关系方面,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城乡文化融合的内涵、意义、困境与挑战、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的路径选择以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
总体来看,我国的城乡关系研究呈现侧重经济、社会关系研究,忽视生态、文化关系的探讨,侧重城乡物质空间研究,忽视非物质空间的分析,侧重城乡差距、空间格局研究,忽视内在机制的深入剖析,侧重问题的识别与描述,忽视相关理论的深化等特征。依托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关系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及哲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建立综合性分析框架,利用人地耦合的系统思维综合考虑乡村发展的内在机制与振兴策略[93]。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实施过程中要用综合的视角系统推进,避免顾此失彼。在研究方法上,关注新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手段,重视进行深入实地调查,关注个体行为,更多向社会地理学转向。形成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多方法体系,宏观和微观相补充的多尺度分析框架,动态和静态分析相辅助的多时态分析手段。加强城乡关系的格局分析、理论解析、互动机制及其空间优化重构,从而为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804004 URL [本文引用: 5] 摘要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和理解城乡关系的理论依据。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结果表明:(1)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对象是一个乡村地域多体系统,包括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乡村振兴重在推进城乡融合系统优化重构,加快建设城乡基础网、乡村发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等所构成的多级目标体系。(2)中国"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前乡村发展正面临主要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和乡村贫困片区深度贫困化等"五化"难题。(3)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乡村振兴应致力于创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推进乡村极化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转型—重构—创新发展综合体系。(4)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应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探究以根治"乡村病"为导向的新型村镇建设方案、模式和科学途径,为实现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Research on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n China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804004 URL [本文引用: 5] 摘要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和理解城乡关系的理论依据。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结果表明:(1)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对象是一个乡村地域多体系统,包括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乡村振兴重在推进城乡融合系统优化重构,加快建设城乡基础网、乡村发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等所构成的多级目标体系。(2)中国"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前乡村发展正面临主要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和乡村贫困片区深度贫困化等"五化"难题。(3)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乡村振兴应致力于创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推进乡村极化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转型—重构—创新发展综合体系。(4)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应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探究以根治"乡村病"为导向的新型村镇建设方案、模式和科学途径,为实现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
[2] |
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05.002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面向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域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乡村重构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乡村重构即行为主体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的过程。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视角,从乡村重构的行为主体、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等方面进一步阐释了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剖析了由诱发机制、支撑机制、约束/促进机制、引导机制、引擎机制构成的乡村重构作用机制框架。最后,基于政府行为对推动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乡村重构的引领作用,认为有必要重构乡村社会经济的政府干预框架,并对未来中国乡村重构需进一步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展开探讨。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rural restructuring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8.05.002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面向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域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乡村重构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乡村重构即行为主体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的过程。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视角,从乡村重构的行为主体、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等方面进一步阐释了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剖析了由诱发机制、支撑机制、约束/促进机制、引导机制、引擎机制构成的乡村重构作用机制框架。最后,基于政府行为对推动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乡村重构的引领作用,认为有必要重构乡村社会经济的政府干预框架,并对未来中国乡村重构需进一步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展开探讨。
|
[3] |
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6.07.001 [本文引用: 4] 摘要
统筹城乡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不同视角解析了城乡发展研究新进展与新特点,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半城镇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域空心化、土地资源配置矛盾显化、区域城乡发展差异拉大、城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剖析了引发和加剧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快速城镇化路径、农业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约束等方面。新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亟需着眼于城乡地域系统人—业—地协同转换的科学思路,统筹协调产业和城镇发展,探索差别化的城乡发展的科学路径,加快创新城乡土地配置与管理制度,全面构建村镇建设新格局,深化城乡发展转型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中国城乡平等、协调、一体发展的内生机制及外部环境。
Urban-rural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trans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 in the new period in China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6.07.001 [本文引用: 4] 摘要
统筹城乡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不同视角解析了城乡发展研究新进展与新特点,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半城镇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域空心化、土地资源配置矛盾显化、区域城乡发展差异拉大、城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剖析了引发和加剧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快速城镇化路径、农业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约束等方面。新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亟需着眼于城乡地域系统人—业—地协同转换的科学思路,统筹协调产业和城镇发展,探索差别化的城乡发展的科学路径,加快创新城乡土地配置与管理制度,全面构建村镇建设新格局,深化城乡发展转型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中国城乡平等、协调、一体发展的内生机制及外部环境。
|
[4] |
论乡村重构 .Rural restructuring: Theory, approach and research prospect . |
[5]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2.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城乡统筹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许多省市的城乡关系都面临复杂的困境,而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关系实践不仅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还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动力和扩大内需及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具有内在的共同点,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分析两者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存在的生态环境、人口流动、产业布局、城市空间利用以及土地制度等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提出了树立资源节约型的城乡统筹理念、确立健康城市化的城乡统筹方向、从区域空间角度认识城乡统筹问题、着力解决城乡统筹的土地问题等观点,并指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统筹主要优化方向:优化重点区域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形态、优化集群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美好环境、优化市场导向机制.</p>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new urbanization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2.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城乡统筹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许多省市的城乡关系都面临复杂的困境,而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关系实践不仅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还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动力和扩大内需及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具有内在的共同点,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分析两者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存在的生态环境、人口流动、产业布局、城市空间利用以及土地制度等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提出了树立资源节约型的城乡统筹理念、确立健康城市化的城乡统筹方向、从区域空间角度认识城乡统筹问题、着力解决城乡统筹的土地问题等观点,并指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统筹主要优化方向:优化重点区域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形态、优化集群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美好环境、优化市场导向机制.</p>
|
[6] |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
目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仍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台,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本文在界定了乡村空间重构,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和外源驱动力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地域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及其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和资源利用集约3个方面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影响;探讨了乡村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类型及助推机制;结合农用地整治、"空心村"整治和工矿用地整治提出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模式与途径,以及依托土地整治的以"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乡村空间重构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根基的乡村空间其重要性和基础平台作用应受到足够重视,乡村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优化重构,有赖于区域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政策机制与模式的创新。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
目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仍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台,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本文在界定了乡村空间重构,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和外源驱动力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地域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及其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和资源利用集约3个方面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影响;探讨了乡村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类型及助推机制;结合农用地整治、"空心村"整治和工矿用地整治提出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模式与途径,以及依托土地整治的以"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乡村空间重构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根基的乡村空间其重要性和基础平台作用应受到足够重视,乡村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优化重构,有赖于区域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政策机制与模式的创新。
|
[7] |
The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ritical resources in rural China under restructur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s .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16.03.01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61Rapid development transition has triggered corresponding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61Analyzes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affected by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ritical resources.61Emphasizes role of regional resources in formulating development policy and restructuring rural areas.61Restructures rural development space, rural industry, and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ainbody.61Fully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s of globalization on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
[8] |
Analysis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the turn of the new millennium .https://doi.org/10.1016/j.apgeog.2011.02.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Since the turn of the new millennium,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focus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on substantially improving rural residents’ well-being and achiev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examines China’s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ree assessing indicator systems (the rural development level, the rural transformation level, and the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level), using government socioeconomic data from 2000 to 2008. Spati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supported by SPSS 13 and ArcGIS 9.2 software, show that rural China has experienced universal and intense transformative development since 2000. China’s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declined greatly between 2000 and 2008.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that corresponds to a certain rural development level will lead to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rural systems and an improved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more attention needs to be paid to the powerful factors that fuel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coastal China, to coordinat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pressure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Given the multiscale nature of regional inequalities in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mproving rural development policies aimed at various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types might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shape a more coordin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pattern in China.
|
[9] |
中国乡村转型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08.0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伴随快速城镇化,乡村地域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导的 人文过程,前瞻性地研究乡村转型发展过程格局、演进机理及空间优化重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乡村发展转型内涵、过程格局、驱动机制、类型模式、乡村 空间重构、农村发展理论及农村空心化等系列成果研究进展,并进行简要研究评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的研究核心内容和逻辑主线加以凝练总 结.未来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研究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揭示不同地域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过程及演进机制为核心,以建构乡村空间优化重组理论 和探究模式途径为目标,综合集成遥感与GIS、抽样调查和模型方法,重点研究不同典型地域的乡村转型发展的多尺度过程规律、地域类型、动力机制,深化乡村 空间体系演化规律和优化重组的内外机制,及乡村社会文化网络、技术制度转型重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乡村多维空间重组的情景模拟.结合典型案例实证研究,解 构乡村多维空间重构理论与模式的成长机制与区域主导地理要素;比较分析典型模式的演化过程和要素互馈作用机制;探寻推进乡村良性转型发展及空间优化重组的 地域模式和科学途径.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paradigms and main content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08.0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伴随快速城镇化,乡村地域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导的 人文过程,前瞻性地研究乡村转型发展过程格局、演进机理及空间优化重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乡村发展转型内涵、过程格局、驱动机制、类型模式、乡村 空间重构、农村发展理论及农村空心化等系列成果研究进展,并进行简要研究评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的研究核心内容和逻辑主线加以凝练总 结.未来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研究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揭示不同地域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过程及演进机制为核心,以建构乡村空间优化重组理论 和探究模式途径为目标,综合集成遥感与GIS、抽样调查和模型方法,重点研究不同典型地域的乡村转型发展的多尺度过程规律、地域类型、动力机制,深化乡村 空间体系演化规律和优化重组的内外机制,及乡村社会文化网络、技术制度转型重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乡村多维空间重组的情景模拟.结合典型案例实证研究,解 构乡村多维空间重构理论与模式的成长机制与区域主导地理要素;比较分析典型模式的演化过程和要素互馈作用机制;探寻推进乡村良性转型发展及空间优化重组的 地域模式和科学途径.
|
[10] |
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演变及其启示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08.01.008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城乡关系理论演变经历了一个合—分—合的过程:经典理论强调城乡之间的紧密联系,二元结构等 理论存在城乡分割和城乡有所偏重的倾向,近年来的研究在思想上逐渐回归传统,城乡关联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在实践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以,对 国外学者提出的“流”和网络结构等理论,我们应该结合不同国家和区域发展阶段予以借鉴。中国城乡关系的研究还应该注重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全球化和现代化 快速演进的双重背景这一特征。
Review about the theoretical evolvement of rural-ubran relations. China Population,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08.01.008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城乡关系理论演变经历了一个合—分—合的过程:经典理论强调城乡之间的紧密联系,二元结构等 理论存在城乡分割和城乡有所偏重的倾向,近年来的研究在思想上逐渐回归传统,城乡关联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在实践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以,对 国外学者提出的“流”和网络结构等理论,我们应该结合不同国家和区域发展阶段予以借鉴。中国城乡关系的研究还应该注重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全球化和现代化 快速演进的双重背景这一特征。
|
[11] |
国内外城乡统筹研究进展及其地理学视角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13.05.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4] 摘要
城乡统筹是中国当前针对城乡问题提出的美好愿景,其实现过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地理学因其区域研究方面独特优势成为城乡统筹研究的重要学科。总结了国外城乡关系的发展过程、经典理论、研究特点和新趋向,国内城乡统筹研究现状、发展目标及主要研究特点;评析了国内外地理学有关城乡统筹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未来发展趋势。
Domestic and foreign urban and rur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13.05.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4] 摘要
城乡统筹是中国当前针对城乡问题提出的美好愿景,其实现过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地理学因其区域研究方面独特优势成为城乡统筹研究的重要学科。总结了国外城乡关系的发展过程、经典理论、研究特点和新趋向,国内城乡统筹研究现状、发展目标及主要研究特点;评析了国内外地理学有关城乡统筹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未来发展趋势。
|
[12] |
中国转型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8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00年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城乡互动与统筹发展的转型期。以中国中心城市为样本,城乡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为研究视角,中心与外围区域为空间范围,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多元变量分析模型方法,对中国区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要素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建立了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模型,划分了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地域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外围县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总量、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中心市区,经济要素过度集聚中心市区的格局发生转变。但中心城市外围县区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与中心市区仍有较大差距,公共设施与服务的非均等化是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因素。依据城乡要素中心市区与外围县区空间变化,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可以划分为中心市区集聚型、外围县区快速成长型、中心外围相对均衡型、中心外围整体发展型等4种类型,反映出中国各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阶段、城乡结构特征与空间形态的地域差异变化。
The evolution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in central cities of China during transformation period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8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00年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城乡互动与统筹发展的转型期。以中国中心城市为样本,城乡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为研究视角,中心与外围区域为空间范围,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多元变量分析模型方法,对中国区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要素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建立了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模型,划分了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地域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外围县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总量、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中心市区,经济要素过度集聚中心市区的格局发生转变。但中心城市外围县区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与中心市区仍有较大差距,公共设施与服务的非均等化是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因素。依据城乡要素中心市区与外围县区空间变化,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可以划分为中心市区集聚型、外围县区快速成长型、中心外围相对均衡型、中心外围整体发展型等4种类型,反映出中国各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阶段、城乡结构特征与空间形态的地域差异变化。
|
[13] |
Locality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 Space, discourse and alternative definitions of the rural .https://doi.org/10.1016/0743-0167(93)90003-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 There is currently a debate taking place in the ‘rural’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fundamental issue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rural’. Two main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to this issue are to define the rural in either descriptive or socio-cultural terms. However, both can be criticized from a theoretical standpoint for adopting an inadequate conceptualization of space. As a resul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but problematic tendency to try to define the rural in terms of a distinctive type of locality. However, there is yet another means of definition, which has been somewhat neglected in the literature. This alternative can best be approached from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 and the contrasting discourses of academics and non-academics.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theory enables us to define the rural in terms of the disembodied cognitive structures which we use as rules and resources in order to make sense of our everyday world, through both discursive and non-discursive actions. Moreover, in an increasingly post-modern era it can be argued that such an ‘immaterial’ definition may be assuming dominance over its locality-based alternative.
|
[14] |
Changing ruralities, changing landscapes: Exploring social recomposition using a multi-scale approach .https://doi.org/10.1016/S0743-0167(03)00006-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practices have led to declines in the farming population and significant changes within the landscape. Paradoxically, many rural areas are recording significant demographic growth. Given the extent of rural areas experiencing these changes,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migration processes and landscape developments. Therefore, the various rural dynamics resulting from these phenomena merit closer investigation. Moreover, we should explore these complex processes at scales where they are most evident. Through the multi-scale research approach used in this study, these processes are investigated in their regional, local, and domestic contexts. As shown by regional typological outlines, the great diversity of the rural areas indicates an increasing dissociation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and socio-demographic trajectories. From our local-scale study, changes in lot occupation revealed new residential settlement patterns induced by an influx of in-migrants. Specific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seem to be a determining force shaping these population flows. At the same time, these population movements have dissimilar influences on evolving landscape dynamics. With the exception of isolated agricultural abandonment trajectories, migrant relocation does not seem to affect specific local-scale land use development. However, it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individual domestic practices. These practices are indicative of the migrant's identity in the rural landscape; further, they suggest specific values for the landscape's qualitative dimensions. These emerging urban and non-farming interests in rural landscapes challenge planning policies to guide the landscape's evolution for the benefit of its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
[15] |
混杂性:关于乡村性的再认识 .
乡村性一直是西方乡村地理研究的核心。传统认识中的乡村性被认为是一种乡村本身既有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性质。然而,在社会现实和学术思潮的后现代转向下,乡村性被置于"后乡村"的语境中进行重新理解,强调了一种多元化和异质性意义上的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动态过程。当今,"后乡村"的重构牵涉多元主体、跨越多重尺度、交织流动关系,镶嵌于混杂的过程、话语和实践之中,"混杂性"成为理解日益复杂的乡村性的有益视角。从主体混杂与再物质化、网络混杂与关系乡村、意义混杂与融入现代性三个方面,对近年西方研究关于"后乡村"的混杂性视角进行系统评述,重新解读有关乡村性的认识,并探讨其对国内乡村研究的启示。
Hybridity: Rethinking rurality .
乡村性一直是西方乡村地理研究的核心。传统认识中的乡村性被认为是一种乡村本身既有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性质。然而,在社会现实和学术思潮的后现代转向下,乡村性被置于"后乡村"的语境中进行重新理解,强调了一种多元化和异质性意义上的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动态过程。当今,"后乡村"的重构牵涉多元主体、跨越多重尺度、交织流动关系,镶嵌于混杂的过程、话语和实践之中,"混杂性"成为理解日益复杂的乡村性的有益视角。从主体混杂与再物质化、网络混杂与关系乡村、意义混杂与融入现代性三个方面,对近年西方研究关于"后乡村"的混杂性视角进行系统评述,重新解读有关乡村性的认识,并探讨其对国内乡村研究的启示。
|
[16] |
|
[17] |
Rural studies: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and the 'post-rural' .https://doi.org/10.1016/0743-0167(93)90053-M URL [本文引用: 1] |
[18] |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 .https://doi.org/10.1093/jhmas/38.4.38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first book in Castells' groundbreaking trilogy, with a substantial new preface, highlight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ynamic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shows how the network society has now fully risen on a global scale. The new preface demonstrates the network society has now fully risen on a global scale. It is a groundbreaking volume on the impact of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n all aspects of society. It includes coverag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net-economy. It describes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innova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t is based on research in the USA, Asia, Latin America, and Europe.
|
[19] |
Landscape . |
[20] |
Deprivation and lifestyles in rural Wales II: Rurality and the cultural dimension .https://doi.org/10.1016/0743-0167(92)90050-G URL [本文引用: 1] |
[21] |
|
[22] |
Chilling out in 'cosmopolitan country': Urban/rural hybrid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aylesford as a 'lesbian and gay rural idyll' .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11.07.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paper advances scholarship on ‘lesbian and gay rural idylls’. A growing literature examines how ‘lesbian and gay rural idylls’ are not only produced in opposition to the urban, but are themselves urban constructs. We extend these contentions by exploring the processes of idyllisation suffusing lesbian and gay festival tourism in Daylesford, a town in non-metropolitan Victoria, Australia. We find that Daylesford’s idyllisation by the lesbian and gay tourism industry blurs the urban/rural binary, and instead hybridises rurality and urbanity in the tourism images and practices of ‘cosmopolitan country’ associated with the town. Research findings from Daylesford are analysed to examine how the dynamics of tourism marketing and festival attendance help produce and articulate this hybrid variant of the ‘lesbian and gay rural idyll’. We utilise two sets of mostly qualitative data for this inquiry: travel commentaries in the news media, and a survey conducted in Daylesford at the 2006 ChillOut Festival, Australia’s largest lesbian and gay rural festival.
|
[23] |
Contesting Rurality: Politics in the British Countryside .
Rural issues have gained national prominence in Britain in recent years. The future of hunting, the Foot and Mouth outbreak, farm income and agricultural reform and housing development have all claimed political and media attention, promoted by a vocal rural lobby and headline-grabbing protests and demonstrations. Combining detailed empirical research and case studies with theoretically informed critical analysis, this book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s of the British countryside. It explores how and why rural issues have suddenly achieved such political prominence, by examining the changing politics and governance of rural Britain from the local to the national scale over the past century. It investigates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restructuring of rural communities and argues that we are witnessing not so much a rural politics, but a 'politics of the rural' in which the defini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rurality itself has become the key focus of conflict.
|
[24] |
Perceptions of place, modernity and the impacts of tourism: Differences among rural and urban residents of Ankang, China: A likelihood ratio analysis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0.05.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paper reports results from a survey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the perceived impacts of change induced by tourism in Ankang, China. The paper will initially indicate the literature that informed the research and the geographical context of the study. Second, results derived from a questionnaire that incorporated both open-ended and closed questions will be presented. The concepts that informed the research were derived from past similar studies, place attachment and senses of modernity. Initial analysis showed no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both on impact assessment scales and categorical data derived from the coding of responses to open-ended questions. Overall it was found that residents had favourable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The use of comparison based likelihood ratios did reveal some nuanced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 and ‘low scorers’ relating to the issu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lution independent of place of residence but based on a sense of that place of residence being ‘special’. The total number of respondents was 474.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are discussed and include comments on the need for direct contact and observation.
|
[25] |
Entrepreneurialism, commodification and creative destruction: A model of post-modern community development .https://doi.org/10.1016/S0743-0167(98)00013-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paper outlines the process by which commodification of rural heritage contributes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rural idyll. It presents a five stage model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and tests the model in the community of St Jacobs, a picturesque village in the heart of Ontario's Mennonite country (Canada). The premise underlying the model is that entrepreneurial investment in the selling and mar...
|
[26] |
Analysis of rural economic restructuring driven by e-commerce based on the space of flows: The case of Xiaying village in central China . |
[27] |
中央—地方视角下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建构: “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中国城乡演变分析 .https://doi.org/10.22217/upi.2015.088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制度是中国城乡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影响因素,而制度的基础则是中国独特的中央—地方行政结构,特别是经历了1950—197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央—地方自上而下的发展决策形塑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本文认为,1950年代以来在中央—地方垂直的国家运作模式下,中国形成了最大限度地缓解城市发展危机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国模式的建立过程一定程度上是对“最优城乡组合”的探索。以“五年计划(规划)”为依据,1950年代以来的中国城乡演变(“城乡组合”)可划分为“城市重建—乡村重构”、“城市收缩—乡村扩大”、“城市恢复—乡村发展”和“城市扩张—乡村再造”等四个阶段。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城乡改革以适应“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十三五”将成为建立中国城乡新格局的关键时期。为此,本文建议“十三五”规划中应重新建构乡村价值,转变以城市需求为导向的乡村发展模式,在“国家—城—乡”之间建立新的均衡关系,使中国城乡实现有序、健康发展。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from a central-local government perspective: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hina from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to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https://doi.org/10.22217/upi.2015.088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制度是中国城乡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影响因素,而制度的基础则是中国独特的中央—地方行政结构,特别是经历了1950—197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央—地方自上而下的发展决策形塑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本文认为,1950年代以来在中央—地方垂直的国家运作模式下,中国形成了最大限度地缓解城市发展危机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国模式的建立过程一定程度上是对“最优城乡组合”的探索。以“五年计划(规划)”为依据,1950年代以来的中国城乡演变(“城乡组合”)可划分为“城市重建—乡村重构”、“城市收缩—乡村扩大”、“城市恢复—乡村发展”和“城市扩张—乡村再造”等四个阶段。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城乡改革以适应“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十三五”将成为建立中国城乡新格局的关键时期。为此,本文建议“十三五”规划中应重新建构乡村价值,转变以城市需求为导向的乡村发展模式,在“国家—城—乡”之间建立新的均衡关系,使中国城乡实现有序、健康发展。
|
[28] |
我国城乡关系阶段性特征及统筹城乡发展路径选择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关系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六大前,表现为工农互动、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党的十六大以后,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现阶段城乡关系的特征是:农业基础薄弱,仍是国民经济的弱质产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相脱节;公共资源配置不利于农村的问题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提出以下思路: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统筹城乡规划和经济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促的发展格局;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转市民步伐;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On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and route selection for 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关系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六大前,表现为工农互动、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党的十六大以后,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现阶段城乡关系的特征是:农业基础薄弱,仍是国民经济的弱质产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相脱节;公共资源配置不利于农村的问题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提出以下思路: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统筹城乡规划和经济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促的发展格局;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转市民步伐;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
[29] |
城乡关系演进的自组织性及其对我国乡村规划的启示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4.03.0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背景之下,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时代之需.乡村 的建设发展,不再关乎自身兴衰,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化的进程与质量.而城乡均是典型的复杂开放巨系统,具有自组织演化特性,城乡交互发展现象显著,乡村规划 的编制与实施,需要对城乡关系的发展阶段和系统演化特征进行辨析,以实现与系统自组织的同向复合,促进城乡空间向有序发展.本文利用自组织理论,首先分析 了城乡关系演进的自组织特性,对城乡自组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系统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梳理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城乡融合阶段乡村规划的趋势与特征.最后 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我国目前城乡关系的演化阶段,以自组织理论视角对乡村建设发展方向和规划重点进行了总结.
Self-organ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rural planning of our country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4.03.0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背景之下,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时代之需.乡村 的建设发展,不再关乎自身兴衰,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化的进程与质量.而城乡均是典型的复杂开放巨系统,具有自组织演化特性,城乡交互发展现象显著,乡村规划 的编制与实施,需要对城乡关系的发展阶段和系统演化特征进行辨析,以实现与系统自组织的同向复合,促进城乡空间向有序发展.本文利用自组织理论,首先分析 了城乡关系演进的自组织特性,对城乡自组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系统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梳理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城乡融合阶段乡村规划的趋势与特征.最后 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我国目前城乡关系的演化阶段,以自组织理论视角对乡村建设发展方向和规划重点进行了总结.
|
[30] |
论北京农村空间的商品化与城乡关系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312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后生产主义理论,讨论了北京农村空间的商品化与城乡关系问 题,并从理论抽象方面取得了以下认识:①无论农村与城镇,空间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理论上,自然界的纯粹空间不具有商品价值意义.空间的商品化是与一定的人 类经济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相联系而存在和逐步显现的;②在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力的增强、后生产主义思想的蔓延,人类生产活动日 益丰富,空间的商品化也进一步显现;③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农村的景观、土地利用、就业、生活形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北京农村空间生产内容发生了巨大变 化,多样化愈趋增强,北京农村空间的商品性也日益突出;④随着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北京地区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北京地区长期扭曲的城乡关系得到一定程 度的纠正.
A study on commodification in rural spa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Beijing City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312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后生产主义理论,讨论了北京农村空间的商品化与城乡关系问 题,并从理论抽象方面取得了以下认识:①无论农村与城镇,空间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理论上,自然界的纯粹空间不具有商品价值意义.空间的商品化是与一定的人 类经济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相联系而存在和逐步显现的;②在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力的增强、后生产主义思想的蔓延,人类生产活动日 益丰富,空间的商品化也进一步显现;③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农村的景观、土地利用、就业、生活形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北京农村空间生产内容发生了巨大变 化,多样化愈趋增强,北京农村空间的商品性也日益突出;④随着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北京地区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北京地区长期扭曲的城乡关系得到一定程 度的纠正.
|
[31] |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https://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09.06.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recently mapped out an important strategy on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to overall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gear up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tenti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building of a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and provides a critical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s and implications concerning carrying out this campaign, from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To some extent, regional discrepancies, rural poverty, rural land-use issues and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re four major potential factors. Our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land consolidation, praised highly by the governments, is not a panacea for China's rural land-use issues concerning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and the key problem is how to reemploy the surplus rural labors and resettle the land-loss farmers.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caring for farmers’ future livelihood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The regional measures and policies concerning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need to take the obvious regional discrepancies both in 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into account. In 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membership environment, efficient land use for non-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some extent, needs to be a priority in the eastern region instead of blindly conserving land to maintain food security, part task of which can be shifted to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More preferential policies should be formulated to reverse the rural brain–drain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analyses and the complexity of China's rural problems, the authors argue that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will be an arduous task and a long road, the target of which is hard to achieve successfully in this century.
|
[32] |
典型村域乡村重构的过程及其驱动因素 .
乡村重构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一个完整的乡村重构过程通常由初始期、发展期、趋稳期、稳成期等不同阶段组成。本文在构建乡村重构过程分析的理论框架基础上,探索引入乡村发展指数、乡村重构强度指数和乡村重构贡献率的概念,选取大都市郊区和平原农区典型村域开展乡村重构过程的定量研究和驱动因素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产业结构由传统农业向工业采矿业、旅游服务业转型,黄山店村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结构发生了剧烈重构,乡村重构过程依次经历了初始阶段、发展阶段,目前处于趋稳阶段;杨桥村产业发展经历了传统农业主导、农业兼业化生产阶段,自2000年以来开始出现社会经济重构迹象,近年来在地方政府推动下生活空间发生重构,但经济形态尚未发生明显改观,目前村域整体上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② 黄山店村快速的乡村重构是市场需求牵引、政府宏观政策引导等外源性因素及资源环境、区位条件、行为主体、经济基础、文化特质等内源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杨桥村的重构历程主要受城镇化、工业化、技术进步等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以及“新农村建设”“增减挂钩”等外源性政策因素主导,缺乏内生发展动力是导致其重构速度相对缓慢的根源。
Proces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rural restructuring in typical villages .
乡村重构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一个完整的乡村重构过程通常由初始期、发展期、趋稳期、稳成期等不同阶段组成。本文在构建乡村重构过程分析的理论框架基础上,探索引入乡村发展指数、乡村重构强度指数和乡村重构贡献率的概念,选取大都市郊区和平原农区典型村域开展乡村重构过程的定量研究和驱动因素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产业结构由传统农业向工业采矿业、旅游服务业转型,黄山店村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结构发生了剧烈重构,乡村重构过程依次经历了初始阶段、发展阶段,目前处于趋稳阶段;杨桥村产业发展经历了传统农业主导、农业兼业化生产阶段,自2000年以来开始出现社会经济重构迹象,近年来在地方政府推动下生活空间发生重构,但经济形态尚未发生明显改观,目前村域整体上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② 黄山店村快速的乡村重构是市场需求牵引、政府宏观政策引导等外源性因素及资源环境、区位条件、行为主体、经济基础、文化特质等内源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杨桥村的重构历程主要受城镇化、工业化、技术进步等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以及“新农村建设”“增减挂钩”等外源性政策因素主导,缺乏内生发展动力是导致其重构速度相对缓慢的根源。
|
[33] |
中国城乡经济关系的演变逻辑: 从双重管制到双重放权 .
城乡经济关系是影响中国经济发 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理解城乡经济关系的演变逻辑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关键性意义。在理论上,存在着政府—居民、中央—地方双重互动→资源配置方 式和收益分配方式→城乡经济关系演变的顺次决定机制。在该机制中,政府—居民、中央—地方的双重互动是影响城乡关系的本源性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 期政府—居民、中央—地方的互动方式各不相同,相应的城乡关系也就具有差异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地方的不完全分权与政府—居民的不完 全分权相互叠加,导致城乡差距持续拉大。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约束条件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而政府—居民、中央—地方的双重互动也面临着从不完全分权走 向完全分权的使命。唯其如此,才能形成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城乡均衡的利益分配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经济差距收敛和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The evolution logic of economic rel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From dual regulation to dual decentralization .
城乡经济关系是影响中国经济发 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理解城乡经济关系的演变逻辑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关键性意义。在理论上,存在着政府—居民、中央—地方双重互动→资源配置方 式和收益分配方式→城乡经济关系演变的顺次决定机制。在该机制中,政府—居民、中央—地方的双重互动是影响城乡关系的本源性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 期政府—居民、中央—地方的互动方式各不相同,相应的城乡关系也就具有差异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地方的不完全分权与政府—居民的不完 全分权相互叠加,导致城乡差距持续拉大。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约束条件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而政府—居民、中央—地方的双重互动也面临着从不完全分权走 向完全分权的使命。唯其如此,才能形成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城乡均衡的利益分配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经济差距收敛和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
[34] |
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人口流动特征及动力机制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7.01.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816份抽样调查问卷,对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人口流动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人口流动目的呈现多样化,以探亲访友、购物、休闲娱乐等为目的生活性流动比例较大;城乡人口流动频率以1~3次/月或者1~3次/年为主,城乡人口流动的停留时间以中短期停留为主;由城到乡和由乡到城的双向流动现象明显,但依然以由乡到城的流动为主,城市群内部城乡人口流动的网络化特征开始显现,长沙市区在城乡人口流动网络中的中心节点作用突出;就业性流动的路径变化不大,存在农民工回流现象.另外,文章提出了城乡人口流动动力机制的“四力”模型,认为各种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综合作用于城乡人口流动决策与行为过程,并产生外在的排斥力和吸引力、内生的能动力和自阻力,影响其流动目的、流动频率、停留时间、流动方向、流动路径等,并在此理论模型基础上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了实证分析.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in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7.01.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816份抽样调查问卷,对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人口流动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人口流动目的呈现多样化,以探亲访友、购物、休闲娱乐等为目的生活性流动比例较大;城乡人口流动频率以1~3次/月或者1~3次/年为主,城乡人口流动的停留时间以中短期停留为主;由城到乡和由乡到城的双向流动现象明显,但依然以由乡到城的流动为主,城市群内部城乡人口流动的网络化特征开始显现,长沙市区在城乡人口流动网络中的中心节点作用突出;就业性流动的路径变化不大,存在农民工回流现象.另外,文章提出了城乡人口流动动力机制的“四力”模型,认为各种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综合作用于城乡人口流动决策与行为过程,并产生外在的排斥力和吸引力、内生的能动力和自阻力,影响其流动目的、流动频率、停留时间、流动方向、流动路径等,并在此理论模型基础上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了实证分析.
|
[35] |
我国城乡人口流动的驱动因素分析 .
目的分析中国城乡人口流动的时 间和区域趋势及驱动因素。方法利用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城乡人口流动作了时间纵向和区域横向的回归分析,对回归结果进行讨 论。结果中国城乡人口流动主要是受到城乡收入差距和耕地有限的驱动,经济发展对人口流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城乡人口流动有随时间减缓的趋势。结 论中国城乡人口流动有向大城市和东南沿海极化的倾向,政府须做好应对准备,走健康城市化道路。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orces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 .
目的分析中国城乡人口流动的时 间和区域趋势及驱动因素。方法利用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城乡人口流动作了时间纵向和区域横向的回归分析,对回归结果进行讨 论。结果中国城乡人口流动主要是受到城乡收入差距和耕地有限的驱动,经济发展对人口流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城乡人口流动有随时间减缓的趋势。结 论中国城乡人口流动有向大城市和东南沿海极化的倾向,政府须做好应对准备,走健康城市化道路。
|
[36] |
中国环渤海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演化特征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3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着眼于城乡发展转型中"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演化规律研究,以快速城乡转型发展的环渤海地区为典型案例区,通过构建县域层面的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关数据资料,对环渤海地区县域尺度的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协调演化时空格局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环渤海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和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和协调度水平高于其他地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非农化之间转型联动一致性较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偏低,协调度呈现出低非农化转型水平的一致均衡性,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之间联动和传导作用较弱。2"人口—土地"非农化转型耦合协调度普遍滞后低于"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协调度,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同一致性失调。3伴随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及协调度呈现为波状传递上升的演进时序变化特征,人口、土地、产业子系统之间联系程度和组织调控过程符合系统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规律。4创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机制,创建土地基本制度、核心制度与保障制度相融合的多层次土地节约集约制度体系,完善基本供地机制、规划决策机制、市场配置机制、收益分配机制,是构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关联挂钩的核心途径。强化以人口、土地、产业联动三挂钩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核心理论研究将是城乡发展转型地理学和土地资源管理学科领域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
The study on non-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co-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land-industry”: Case study of the Bohai Rim in China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3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着眼于城乡发展转型中"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演化规律研究,以快速城乡转型发展的环渤海地区为典型案例区,通过构建县域层面的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关数据资料,对环渤海地区县域尺度的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协调演化时空格局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环渤海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和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和协调度水平高于其他地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非农化之间转型联动一致性较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偏低,协调度呈现出低非农化转型水平的一致均衡性,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之间联动和传导作用较弱。2"人口—土地"非农化转型耦合协调度普遍滞后低于"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协调度,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同一致性失调。3伴随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及协调度呈现为波状传递上升的演进时序变化特征,人口、土地、产业子系统之间联系程度和组织调控过程符合系统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规律。4创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机制,创建土地基本制度、核心制度与保障制度相融合的多层次土地节约集约制度体系,完善基本供地机制、规划决策机制、市场配置机制、收益分配机制,是构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关联挂钩的核心途径。强化以人口、土地、产业联动三挂钩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核心理论研究将是城乡发展转型地理学和土地资源管理学科领域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
|
[37] |
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研究综述 .
为了破除城、乡土地市场分割现状,最终实现“山水林田湖”共同发展的目标,需要推进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发展。分别从城市土地市场、农村集体性建设用地非正式市场和农村农用地流转市场3个方面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机理研究进行梳理。结果认为:第一,城乡土地市场割裂的状况仍然存在,并且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较大影响;第二,城市国有建设用地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土地供求关系和土地利用结构,甚至对土地利用配置效率产生影响;第三,农村集体性建设用地市场已现雏形,但由于产权的模糊性而缺乏法律上的监管和保障,加快了土地利用类型的过度非农化转化。另外,农用地流转市场的出现也改变了土地利用的功能和类型;最后,城乡土地市场分割现象会对土地利用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在以上研究结果基础上认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分析,且揭示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影响机理(格局、过程、效应)。
A review of effects of urban and rural land market integration o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
为了破除城、乡土地市场分割现状,最终实现“山水林田湖”共同发展的目标,需要推进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发展。分别从城市土地市场、农村集体性建设用地非正式市场和农村农用地流转市场3个方面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机理研究进行梳理。结果认为:第一,城乡土地市场割裂的状况仍然存在,并且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较大影响;第二,城市国有建设用地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土地供求关系和土地利用结构,甚至对土地利用配置效率产生影响;第三,农村集体性建设用地市场已现雏形,但由于产权的模糊性而缺乏法律上的监管和保障,加快了土地利用类型的过度非农化转化。另外,农用地流转市场的出现也改变了土地利用的功能和类型;最后,城乡土地市场分割现象会对土地利用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在以上研究结果基础上认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分析,且揭示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影响机理(格局、过程、效应)。
|
[38] |
城乡共建新区: 大都市区城乡空间统筹的新路径及其机理探析: 以长春市长德新区为例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7.02.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长春大都市区内的长德新区为例,探析城乡共建新区这一新型地理空间框架推进大都市区城乡空间统筹的基本模式与内在机理.基于长春大都市区城乡空间开发隔离、产业空间布局不均衡、中心地体系不完善与基本公共服务失衡等问题,在城乡共建新区的视角下,从相关主体空间利益关系协调、产业空间关联网络构建、大都市边缘新城的诱导三个层次,深入分析了长德新区推动城乡空间统筹的总体效应,进一步提炼“利益协调—产业融合—服务均衡”的城乡共建新区推动城乡空间互动的基本模式,最后深入探讨了城乡共建新区成功推动大都市区城乡统筹的机理,以期为大都市区地域城乡空间统筹实践总结经验、提供指导.
New district built by urban and rural together: A new path of urban and rural space coordination in metropolitan area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mechanism: Take Changde New Area in Changchun as an example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7.02.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长春大都市区内的长德新区为例,探析城乡共建新区这一新型地理空间框架推进大都市区城乡空间统筹的基本模式与内在机理.基于长春大都市区城乡空间开发隔离、产业空间布局不均衡、中心地体系不完善与基本公共服务失衡等问题,在城乡共建新区的视角下,从相关主体空间利益关系协调、产业空间关联网络构建、大都市边缘新城的诱导三个层次,深入分析了长德新区推动城乡空间统筹的总体效应,进一步提炼“利益协调—产业融合—服务均衡”的城乡共建新区推动城乡空间互动的基本模式,最后深入探讨了城乡共建新区成功推动大都市区城乡统筹的机理,以期为大都市区地域城乡空间统筹实践总结经验、提供指导.
|
[39] |
从投入产出视角看城乡经济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
利用矩阵分解技术,证明了农业经济产出过程农业内部乘数效应、外 部乘数效应和城市涓滴效应共同决定。在对北京1985—2007年的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上,对城乡经济关系得出新的理解:在城镇化和市场化初期,农业经济 的大部分收益来自于城镇的涓滴作用;随着城镇飞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对比强烈,农业的绝大部分收益来自农业内部;最后,在食品安全、生态保育和一系列社会 问题以及经营者在农村寻求经济机会的推动下,农业和城市经济开始结合,城市反哺农业。研究表明,在各个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经济, 在市场化初期这种程度在60%—70%左右,而在今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农业的绝大部分收益会来自于城市经济的涓滴作用,农业的食品、生态和社会功能 应摆在优先重要位置。
Measuring the evolu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relationship: An input-output perspective .
利用矩阵分解技术,证明了农业经济产出过程农业内部乘数效应、外 部乘数效应和城市涓滴效应共同决定。在对北京1985—2007年的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上,对城乡经济关系得出新的理解:在城镇化和市场化初期,农业经济 的大部分收益来自于城镇的涓滴作用;随着城镇飞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对比强烈,农业的绝大部分收益来自农业内部;最后,在食品安全、生态保育和一系列社会 问题以及经营者在农村寻求经济机会的推动下,农业和城市经济开始结合,城市反哺农业。研究表明,在各个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经济, 在市场化初期这种程度在60%—70%左右,而在今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农业的绝大部分收益会来自于城市经济的涓滴作用,农业的食品、生态和社会功能 应摆在优先重要位置。
|
[40] |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测度研究 .
城镇与乡村作为一种非均质的地域经济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活动和发展的地域实体。通过对我国1978~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趋于变弱,但依然呈现高强度和超稳态的特征。建议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就业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Measurement of China rural-urban dual economy structure .
城镇与乡村作为一种非均质的地域经济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活动和发展的地域实体。通过对我国1978~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趋于变弱,但依然呈现高强度和超稳态的特征。建议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就业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41] |
Development strategy, urbanization and rural-urban income disparity in China . |
[42] |
人力资本深化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基于要素收益率趋同视角 .
城乡关系的动态变化是生产要素在二元结构中为追求收益率自由流动形成的。劳动力、物质资本的流动缩小了城乡要素收益率,人力资本收益率因为工农业部门发展阶段的“错位”城乡差别并没有减小,文章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分性别、分区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乡人力资本分布差距解释了城乡收入的差距,而教育收益率的差别又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人力资本分布差距。只有满足劳动力数量减少、物质资本存量丰裕以及人力资本的有利性出现等三个条件才能提升农业人力资本收益率,实现收益率趋同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The influence of human capital deepening 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Based on the convergence of factor returns .
城乡关系的动态变化是生产要素在二元结构中为追求收益率自由流动形成的。劳动力、物质资本的流动缩小了城乡要素收益率,人力资本收益率因为工农业部门发展阶段的“错位”城乡差别并没有减小,文章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分性别、分区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乡人力资本分布差距解释了城乡收入的差距,而教育收益率的差别又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人力资本分布差距。只有满足劳动力数量减少、物质资本存量丰裕以及人力资本的有利性出现等三个条件才能提升农业人力资本收益率,实现收益率趋同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
[43] |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城乡资本配置效率关系实证分 .
本文在对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与城乡资本配置效率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测度了1981~2012年间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运用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分析了城乡资本配置情 况及其变化趋势,并分阶段考察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在30年间呈现出弱化的趋势,而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在样本期内呈 波动变化;1981~2003年,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对城乡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资本存在从边际生产率高的农村地区向边际生产率低的城市地区非 逐利流动的现象;2003年以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促进了城乡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缩小,给农村资本回流带来了显著的正效应,中国 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the efficiency of capital allocation .
本文在对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与城乡资本配置效率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测度了1981~2012年间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运用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分析了城乡资本配置情 况及其变化趋势,并分阶段考察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在30年间呈现出弱化的趋势,而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在样本期内呈 波动变化;1981~2003年,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对城乡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资本存在从边际生产率高的农村地区向边际生产率低的城市地区非 逐利流动的现象;2003年以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促进了城乡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缩小,给农村资本回流带来了显著的正效应,中国 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
[44] |
基于DEA-ESDA的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效率评价及其空间差异分析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2009年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城乡统筹发展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了各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效率,并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其空间差异变化特征与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效率总体上呈西高东低、南北分化的分布特征,并存两大“DEA有效”极核;规模效率是当前制约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效率的主要方面;全省普遍存在投入冗余现象,可通过优化环境、产业结构高级化、突出特色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提高劳动力素质及提高城市化水平等途径来提高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效率;各区域之间城乡统筹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显著,体现出“阶梯型”发展和两极“俱乐部趋同”的态势。基于DEA—ESDA的研究方法可以清楚地解释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效率及其空间差异问题,并为城乡统筹发展评价研究提供案例参考和科学依据。
Evaluation of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nalysis of its spatial difference in Gansu based on DEA-ESDA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2009年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城乡统筹发展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了各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效率,并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其空间差异变化特征与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效率总体上呈西高东低、南北分化的分布特征,并存两大“DEA有效”极核;规模效率是当前制约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效率的主要方面;全省普遍存在投入冗余现象,可通过优化环境、产业结构高级化、突出特色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提高劳动力素质及提高城市化水平等途径来提高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效率;各区域之间城乡统筹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显著,体现出“阶梯型”发展和两极“俱乐部趋同”的态势。基于DEA—ESDA的研究方法可以清楚地解释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效率及其空间差异问题,并为城乡统筹发展评价研究提供案例参考和科学依据。
|
[45] |
地区经济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分析: 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为例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3.09.0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区经济差距内在地通过聚集回波效应和扩散涓滴效应影响着城乡收入差距。本文首先分析了地区经济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然后以重庆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全市先下降后上升、地带内部逐步扩大、地带间在波动中下降的发展趋势。重庆市二元经济结构呈现出倒N型变动轨迹,城乡收入差距为呈倒U型变动轨迹,城乡消费差距则呈M型变动轨迹,总体而言,城乡差距在开始缩小。计量模型说明,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因经济的聚集回波效应和扩散涓滴的交替作用而随地带间差距、全市差距的变化及整体经济的发展呈倒U型变化。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内部地区经济差距与城乡收入差距相互交织的复杂模式,制定相应政策着力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on urban-rural income disparity: Take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3.09.0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区经济差距内在地通过聚集回波效应和扩散涓滴效应影响着城乡收入差距。本文首先分析了地区经济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然后以重庆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全市先下降后上升、地带内部逐步扩大、地带间在波动中下降的发展趋势。重庆市二元经济结构呈现出倒N型变动轨迹,城乡收入差距为呈倒U型变动轨迹,城乡消费差距则呈M型变动轨迹,总体而言,城乡差距在开始缩小。计量模型说明,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因经济的聚集回波效应和扩散涓滴的交替作用而随地带间差距、全市差距的变化及整体经济的发展呈倒U型变化。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内部地区经济差距与城乡收入差距相互交织的复杂模式,制定相应政策着力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
[46] |
城乡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进展及评价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6116.2009.03.02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本文立足于国内外城乡经济研究的文献,首先介绍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然后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城乡经济研究领域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并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说明。文章同时对来自于实践的各种城乡经济互动模式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城乡经济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城乡网络结构应成为将来研究的重点。
Theoretic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raisal on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6116.2009.03.02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本文立足于国内外城乡经济研究的文献,首先介绍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然后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城乡经济研究领域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并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说明。文章同时对来自于实践的各种城乡经济互动模式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城乡经济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城乡网络结构应成为将来研究的重点。
|
[47] |
我国城乡关系研究动向及其地理视角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504.2006.03.0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总结我国城乡关系研究的理论进展,从城乡自然生态关系、经济关系、社会文化关系等角度分析城 乡关系内涵的演变;对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方式、通道、区域影响进行分析,阐述制度建设对城乡关系发展的重要性。评述地理学在城乡关系研究中的进展与 不足,指出今后城乡关系研究的方向。
Progress of spatial research on urban-rural relation in China and it's discussion in geography view.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504.2006.03.0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总结我国城乡关系研究的理论进展,从城乡自然生态关系、经济关系、社会文化关系等角度分析城 乡关系内涵的演变;对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方式、通道、区域影响进行分析,阐述制度建设对城乡关系发展的重要性。评述地理学在城乡关系研究中的进展与 不足,指出今后城乡关系研究的方向。
|
[48] |
中国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及其全国比较: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131.2016.03.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在理清城乡经济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包含4个维度共27个基础指标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两步主成分分析对中国西部省份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西部整体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呈稳步上升态势,四个维度指数的增长趋势存在显著差异;西部省份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不断攀升,省际差异明显且呈现"橄榄型"分布;在全国比较中,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低于东部、中部和东北,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从变动趋势看,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升速度略高于东北,与中部和东北的差距不断缩小,与东部的差距不断扩大并形成"两级分化"的态势。根据上述结论,从分类制定政策、城乡产业结构、城乡经济发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Measurement of urban-rural economic integration level in western China and national comparison: Empirical examination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8131.2016.03.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在理清城乡经济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包含4个维度共27个基础指标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两步主成分分析对中国西部省份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西部整体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呈稳步上升态势,四个维度指数的增长趋势存在显著差异;西部省份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不断攀升,省际差异明显且呈现"橄榄型"分布;在全国比较中,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低于东部、中部和东北,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从变动趋势看,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升速度略高于东北,与中部和东北的差距不断缩小,与东部的差距不断扩大并形成"两级分化"的态势。根据上述结论,从分类制定政策、城乡产业结构、城乡经济发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
[49] |
基于PCA-AHP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以鄂州市为例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6711.2010.12.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构建了一套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优化指标的权重,并以鄂州市为例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8年鄂州市城乡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初步协调水平、加速协调阶段;影响城乡经济协调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十一项,其中人均GDP、城乡收入比影响最大,城镇化率与城乡经济协调水平相关性较强.
Evaluation of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al level of the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based on PCA-AHP: Taking Ezhou as an example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6711.2010.12.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构建了一套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优化指标的权重,并以鄂州市为例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8年鄂州市城乡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初步协调水平、加速协调阶段;影响城乡经济协调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十一项,其中人均GDP、城乡收入比影响最大,城镇化率与城乡经济协调水平相关性较强.
|
[50] |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规划的探索与思考: 以海南实践为例 .
以海南的规划实践为例,探索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规划的内容 重点、技术路线与方法.从城乡一体化的独特模式、圈层网络化的空间组织、生活圈的构建、无空间差别的政策与空间政策的结合等4个方面总结了海南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一体化规划的主要创新内容.最后,提出对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启示.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planning of urban-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f Hainan .
以海南的规划实践为例,探索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规划的内容 重点、技术路线与方法.从城乡一体化的独特模式、圈层网络化的空间组织、生活圈的构建、无空间差别的政策与空间政策的结合等4个方面总结了海南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一体化规划的主要创新内容.最后,提出对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启示.
|
[51] |
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 .https://doi.org/10.11994/zgtdkx.20180629.1442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国际著名地理学家段义孚认为:土地利用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乡村发展进程中暴露出来的形形色色的社会经济问题均可在土地利用上得以反映,也可通过管控土地利用转型得以缓解。文章论述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土地利用转型路径。土地利用转型是在经济社会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一段时期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相对应的区域土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rural vitalization .https://doi.org/10.11994/zgtdkx.20180629.1442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国际著名地理学家段义孚认为:土地利用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乡村发展进程中暴露出来的形形色色的社会经济问题均可在土地利用上得以反映,也可通过管控土地利用转型得以缓解。文章论述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土地利用转型路径。土地利用转型是在经济社会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一段时期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相对应的区域土
|
[52] |
新常态下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 .
城乡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快慢,所以,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是新常态背景下的一项重要决策,无论是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性意义。简述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分析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主要是由于我国从建国以来经济发展中长期优先考虑城市发展造成的,最后明确指出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城乡发展是解决二元结构矛盾的根本途径。
Research on the urban-rural integ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normal .
城乡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快慢,所以,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是新常态背景下的一项重要决策,无论是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性意义。简述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分析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主要是由于我国从建国以来经济发展中长期优先考虑城市发展造成的,最后明确指出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城乡发展是解决二元结构矛盾的根本途径。
|
[53] |
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1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从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和信息化服务6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综合测度各省份城市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利用信息熵原理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测度各省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并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各省份城市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均十分显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空间分布为"T"字型格局,并呈"东—中—西"阶梯状递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空间分布与城市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呈"东—西—中"阶梯状递减的格局。2 31个省份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偏低,其空间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特征。3各省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对均等化指数的影响大于城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关系类似马太效应。
Evalu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1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从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和信息化服务6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综合测度各省份城市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利用信息熵原理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测度各省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并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各省份城市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均十分显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空间分布为"T"字型格局,并呈"东—中—西"阶梯状递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空间分布与城市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呈"东—西—中"阶梯状递减的格局。2 31个省份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偏低,其空间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特征。3各省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对均等化指数的影响大于城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关系类似马太效应。
|
[54] |
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差距及其障碍因素分析 .
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评价教育、卫生、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江苏各省辖市的城乡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城乡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区域分异明显;②不同类型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城乡差距各不相同,基础教育服务城乡差距明显,医疗卫生服务乡村远落后于城市,生态环境服务城乡差距相对较小,基础设施服务城乡差距位居中等;③城乡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城乡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服务领域发展水平差距是影响多数省辖市城乡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
The gap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 and its obstacle factors in
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评价教育、卫生、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江苏各省辖市的城乡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城乡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区域分异明显;②不同类型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城乡差距各不相同,基础教育服务城乡差距明显,医疗卫生服务乡村远落后于城市,生态环境服务城乡差距相对较小,基础设施服务城乡差距位居中等;③城乡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城乡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服务领域发展水平差距是影响多数省辖市城乡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
|
[55] |
中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分析: 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https://doi.org/10.3724/SP.J.1011.2010.0135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综合采用因素分析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方法,对中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通讯、环保这三类基础设施的城乡差距越大,工农业人均产出、城乡生活水平以及城乡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差距就会越大,并且农民获取工资收入的机会越少。除此之外,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还不同程度地具有空间相关性,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本地区的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越大,相邻地区的工农业人均产出差距就越小。这说明,本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会导致相邻地区的农产品涌入本地市场,从而有利于相邻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不利于本地农业的发展。
Economic effect analysis of China’s urban-rural disparity in infrastructure based on spatial econometrics model .https://doi.org/10.3724/SP.J.1011.2010.0135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综合采用因素分析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方法,对中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通讯、环保这三类基础设施的城乡差距越大,工农业人均产出、城乡生活水平以及城乡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差距就会越大,并且农民获取工资收入的机会越少。除此之外,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还不同程度地具有空间相关性,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本地区的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越大,相邻地区的工农业人均产出差距就越小。这说明,本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会导致相邻地区的农产品涌入本地市场,从而有利于相邻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不利于本地农业的发展。
|
[56] |
基于自然主控因子和道路可达性的广东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710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遥感图像分类解译数据为基础,利用核密度、道路交通可达性阻力值、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识别了1990-2013年的广东省全域范围内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现状、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影响因素,并讨论归纳了乡村聚落演变及其机制研究的内容框架。结果表明:① 广东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具有低海拔、低坡度、邻河流、邻乡镇的空间指向性。呈现出“平原稠密,山区稀疏”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了粤东潮汕平原和粤西湛江平原台地两大高密度核心区域,珠江三角洲外围山区的乡村聚落呈现出邻近于河流谷地和沿交通线串珠式布局特征。② 乡村聚落除具有邻近开放型道路空间指向性外,更为重要体现为到乡镇的道路交通可达性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最大,镇—村连接的交通网络完善度对乡村转型发展的意义重大,全面提升乡镇的综合生产和服务能力将是优化农村地区村镇体系的核心。③ 高程和坡度是影响乡村聚落的分布、规模、形态的两个重要的基础性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本底属性是村庄优化布局与空间重构规划建设考虑的第一要素。④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重构农村地区市场网络体系对接于全球市场网络体系,建构以乡镇为核心的乡村生活服务圈,有待进一步探寻“三生空间”的重构和社会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同时深化乡村聚落形态演化、乡村空间生产、乡村社会网络、群体行为、社会自治、社会文化领域等的研究将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乡村空间重构研究的核心领域。
An analysis of rural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their effect mechanisms based on road traffic accessibility of Guangdong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710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遥感图像分类解译数据为基础,利用核密度、道路交通可达性阻力值、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识别了1990-2013年的广东省全域范围内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现状、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影响因素,并讨论归纳了乡村聚落演变及其机制研究的内容框架。结果表明:① 广东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具有低海拔、低坡度、邻河流、邻乡镇的空间指向性。呈现出“平原稠密,山区稀疏”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了粤东潮汕平原和粤西湛江平原台地两大高密度核心区域,珠江三角洲外围山区的乡村聚落呈现出邻近于河流谷地和沿交通线串珠式布局特征。② 乡村聚落除具有邻近开放型道路空间指向性外,更为重要体现为到乡镇的道路交通可达性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最大,镇—村连接的交通网络完善度对乡村转型发展的意义重大,全面提升乡镇的综合生产和服务能力将是优化农村地区村镇体系的核心。③ 高程和坡度是影响乡村聚落的分布、规模、形态的两个重要的基础性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本底属性是村庄优化布局与空间重构规划建设考虑的第一要素。④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重构农村地区市场网络体系对接于全球市场网络体系,建构以乡镇为核心的乡村生活服务圈,有待进一步探寻“三生空间”的重构和社会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同时深化乡村聚落形态演化、乡村空间生产、乡村社会网络、群体行为、社会自治、社会文化领域等的研究将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乡村空间重构研究的核心领域。
|
[57] |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https://doi.org/10.11821/d1yj201509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自21世纪初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和国家行政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拓展深化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阐述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进而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指出:决策部门应根据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措施,充分考虑目标区域所处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以增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在探讨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基础上,强调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变化应当成为今后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关注的焦点,通过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变化来创新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及制度,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land management .https://doi.org/10.11821/d1yj201509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自21世纪初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和国家行政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拓展深化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阐述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进而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指出:决策部门应根据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措施,充分考虑目标区域所处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以增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在探讨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基础上,强调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变化应当成为今后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关注的焦点,通过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变化来创新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及制度,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
|
[58] |
国内外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及保障制度综述 .
<p>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a name="OLE_LINK1">失地农民的数量越来越</a>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a name="OLE_LINK2"><span>文章根据国内外近十多年来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国内外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及保障制度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span><span>国外学者利用社会学模型和质性研究方法,对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政府完善法律法规和创建救助组织的融合策略建议。</span></a><a name="OLE_LINK4">国内学者侧重于研究失地农民个人属性、就业培训、户籍、生活空间等因素对其城市融合的影响</a>,提出政府和失地农民个人都需进行改变以促进失地农民的全面融合。未来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及保障制度问题的研究应注重量化方法与质性方法的综合运用,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测量模型,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改善失地农民的生存与生活质量。</p>
Review of the lost land farmer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urban integration in China and abroad .
<p>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a name="OLE_LINK1">失地农民的数量越来越</a>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a name="OLE_LINK2"><span>文章根据国内外近十多年来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国内外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及保障制度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span><span>国外学者利用社会学模型和质性研究方法,对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政府完善法律法规和创建救助组织的融合策略建议。</span></a><a name="OLE_LINK4">国内学者侧重于研究失地农民个人属性、就业培训、户籍、生活空间等因素对其城市融合的影响</a>,提出政府和失地农民个人都需进行改变以促进失地农民的全面融合。未来失地农民城市融合及保障制度问题的研究应注重量化方法与质性方法的综合运用,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测量模型,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改善失地农民的生存与生活质量。</p>
|
[59] |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失地农民权益问题分析 .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缺失严重,源于失地农民受到的社会排斥,包括结构性排斥和功能性排斥两个方面。一方面,户籍制度、社会阶层、社会文化产生了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对失地农民进行排斥;另一方面,由于失地农民自身人力资本水平偏低和社会资本存量不足,导致受到功能性排斥。要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必须从制度改革、文化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方面入手,努力消除失地农民受到的社会排斥。
Analysi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xclusion of land-lost 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缺失严重,源于失地农民受到的社会排斥,包括结构性排斥和功能性排斥两个方面。一方面,户籍制度、社会阶层、社会文化产生了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对失地农民进行排斥;另一方面,由于失地农民自身人力资本水平偏低和社会资本存量不足,导致受到功能性排斥。要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必须从制度改革、文化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方面入手,努力消除失地农民受到的社会排斥。
|
[60] |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适应性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2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研究是当前地学领域关注的焦点议题,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适应性分析框架应用到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研究中,基于失地农民适应性内涵,从认知能力、缓冲能力、学习能力、转型能力和管理能力五方面构建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西安城市边缘区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获取数据,在对失地农民适应模式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不同类型失地农民的适应能力,辨识制约失地农民适应能力提升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①失地农民的适应模式分为短期雇工型、租金主导型、自主创业型、工资保障型和社保依赖型五种类型;②不同类型失地农民适应能力的评价结果依次为自主创业型>租金主导型>工资保障型>短期雇工型>社保依赖型;③不同类型失地农民适应能力的障碍因素呈趋同态势,其中职业技能培训、收入多样性指数、社会保障满意度、职业稳定程度和政府帮扶程度是主要障碍因子.最后,提出失地农民适应性管理对策建议及未来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Adaptation of land-lost farmers to rapid urbanization in urban fringe: A case study of Xi'an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2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研究是当前地学领域关注的焦点议题,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适应性分析框架应用到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研究中,基于失地农民适应性内涵,从认知能力、缓冲能力、学习能力、转型能力和管理能力五方面构建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西安城市边缘区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获取数据,在对失地农民适应模式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不同类型失地农民的适应能力,辨识制约失地农民适应能力提升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①失地农民的适应模式分为短期雇工型、租金主导型、自主创业型、工资保障型和社保依赖型五种类型;②不同类型失地农民适应能力的评价结果依次为自主创业型>租金主导型>工资保障型>短期雇工型>社保依赖型;③不同类型失地农民适应能力的障碍因素呈趋同态势,其中职业技能培训、收入多样性指数、社会保障满意度、职业稳定程度和政府帮扶程度是主要障碍因子.最后,提出失地农民适应性管理对策建议及未来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
[61] |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 现实困境和机制重构 .
本文回顾了我国户籍制度的形成和历史变革,从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市场、户籍制度和社会分化,及户籍制度和家庭发展三个角度,讨论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极端必要性和迫切性。作者认为,所谓政府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说"、或者户籍制度改革导致"城市病"等等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作者提出产生户籍制度改革困境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流出地政府和流入地政府之间、移民人口和本地人口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利益博弈整体机制"失灵",作者提出,需要加强政府主导、并推动构建公共博弈和利益协调的有效机制,才能引导户籍制度改革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行动。
Constructing a joint-efforts mechanism for Chinese Hukou reform .
本文回顾了我国户籍制度的形成和历史变革,从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市场、户籍制度和社会分化,及户籍制度和家庭发展三个角度,讨论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极端必要性和迫切性。作者认为,所谓政府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说"、或者户籍制度改革导致"城市病"等等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作者提出产生户籍制度改革困境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流出地政府和流入地政府之间、移民人口和本地人口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利益博弈整体机制"失灵",作者提出,需要加强政府主导、并推动构建公共博弈和利益协调的有效机制,才能引导户籍制度改革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行动。
|
[62] |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内涵及其互馈关系,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区域实施路径。最后,就未来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与讨论。结论如下:① 乡村振兴的内涵在于为应对乡村内部要素的流失与衰退,通过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等手段激发内部动力和吸纳外部资源来重新组合、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发展要素,从而优化要素结构、提升地域功能、重塑乡村形态,实现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全面复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② 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要激活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关键发展要素,统筹物质空间振兴与精神内核提升;③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与区域自然本底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按照分区统筹、分类施策的原则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框架下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模式与路径;④ 未来有必要重塑土地整治的价值取向,在统一空间规划体系下统筹土地整治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大力发展土地整治与多功能农业相结合的新模式。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ural vitalization .
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内涵及其互馈关系,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区域实施路径。最后,就未来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与讨论。结论如下:① 乡村振兴的内涵在于为应对乡村内部要素的流失与衰退,通过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等手段激发内部动力和吸纳外部资源来重新组合、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发展要素,从而优化要素结构、提升地域功能、重塑乡村形态,实现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全面复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② 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要激活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关键发展要素,统筹物质空间振兴与精神内核提升;③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与区域自然本底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按照分区统筹、分类施策的原则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框架下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模式与路径;④ 未来有必要重塑土地整治的价值取向,在统一空间规划体系下统筹土地整治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大力发展土地整治与多功能农业相结合的新模式。
|
[63] |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讨: 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圆桌论坛(2014)观点综述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14.09.013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研究目的:归纳总结"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圆桌论坛(2014)"的典型观点,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借鉴。研究方法:综述分析。研究结果: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理论上尚存争议,但实践已在推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权能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予以法律界定;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过度追求土地收益、非农非粮利用倾向。研究结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是改革的必然选择,需要进一步细化三权的权利内涵,探索三权的权能关系和实现形式;农村土地市场化的目标是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应防止过度资本化和非农非粮利用。
Outlook for China’s rural collective land system reform: Reviews from “Roundtable Forum for Land Policy and Law 20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14.09.013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研究目的:归纳总结"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圆桌论坛(2014)"的典型观点,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借鉴。研究方法:综述分析。研究结果: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理论上尚存争议,但实践已在推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权能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予以法律界定;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过度追求土地收益、非农非粮利用倾向。研究结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是改革的必然选择,需要进一步细化三权的权利内涵,探索三权的权能关系和实现形式;农村土地市场化的目标是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应防止过度资本化和非农非粮利用。
|
[64] |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来自山东枣庄的初步证据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基于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先行试验区山东省枣庄市农户调查数据,从理论层面分析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农户收入及其结构的影响并提供了初步的实证证据。研究表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主要通过交易和分工效应影响农户收入水平和结构,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收入显著较高,尤其是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但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农户收入的组织化效应和抵押效应仍未显现。
The effect of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reform on farmers’ income: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Zaozhu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基于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先行试验区山东省枣庄市农户调查数据,从理论层面分析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农户收入及其结构的影响并提供了初步的实证证据。研究表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主要通过交易和分工效应影响农户收入水平和结构,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收入显著较高,尤其是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但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农户收入的组织化效应和抵押效应仍未显现。
|
[65] |
“三权分置”: 农村宅基地制度的重大创新 .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深刻理解"三权分置"的重大意义,正确诠释"三权分置"的法理基础,加快探索"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是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Separating rural land ownership rights, contract rights, and management rights: A great innovation of rural land system .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深刻理解"三权分置"的重大意义,正确诠释"三权分置"的法理基础,加快探索"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是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
[66] |
乡村治理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
乡村治理研究是以理解乡村秩序如何维系,乡村社会如何发展为主要任务的问题导向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它大体上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展开。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解乡村治理发生的背景、历史条件及其现实处境;中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解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度和法律在农村实践的过程、机制及后果,并为理解农村政策的实践提供理论解释;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解乡村社会内在的运作机制及农民的生活逻辑。据此思路,本篇报告将对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状况做出描述。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rural governance .
乡村治理研究是以理解乡村秩序如何维系,乡村社会如何发展为主要任务的问题导向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它大体上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展开。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解乡村治理发生的背景、历史条件及其现实处境;中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解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度和法律在农村实践的过程、机制及后果,并为理解农村政策的实践提供理论解释;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解乡村社会内在的运作机制及农民的生活逻辑。据此思路,本篇报告将对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状况做出描述。
|
[67] |
中国乡村治理: 结构与类型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3947.2005.03.008 URL [本文引用: 4] 摘要
本文通过对构成乡村治理基本结构三方面的要素,村庄基本秩序状况及其维系机制、村干部的角色与动力机制以及乡村关系状况的考察,区分出四种可能的乡村治理类型:原生秩序型、次生秩序型、乡村合谋型和无序型,然后讨论了乡村治理类型的区域分布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贡献是,通过分解乡村治理的结构,为抽象的乡村治理制度研究具体化、为可以实证展开的经验研究提供了可能.
China’s rural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type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3947.2005.03.008 URL [本文引用: 4] 摘要
本文通过对构成乡村治理基本结构三方面的要素,村庄基本秩序状况及其维系机制、村干部的角色与动力机制以及乡村关系状况的考察,区分出四种可能的乡村治理类型:原生秩序型、次生秩序型、乡村合谋型和无序型,然后讨论了乡村治理类型的区域分布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贡献是,通过分解乡村治理的结构,为抽象的乡村治理制度研究具体化、为可以实证展开的经验研究提供了可能.
|
[68] |
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中国乡村治理 .
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场域发生着重要变化:从表象而言,出现乡村的边缘化、荒芜、空心化;更为严峻的挑战是,乡村的精英人士大量流失、自治制度的失语失效、乡村治理的精神呈现断裂。为此,我们主张因地制宜将新时期的乡贤吸纳到乡村治理体系中,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当前以及今后应在文化与制度建设两个维度下大力气,长期坚持,使新乡贤推进当代中国乡村治理成为可承继的传统。
Promoting modern rural governance in China by local respectable people .
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场域发生着重要变化:从表象而言,出现乡村的边缘化、荒芜、空心化;更为严峻的挑战是,乡村的精英人士大量流失、自治制度的失语失效、乡村治理的精神呈现断裂。为此,我们主张因地制宜将新时期的乡贤吸纳到乡村治理体系中,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当前以及今后应在文化与制度建设两个维度下大力气,长期坚持,使新乡贤推进当代中国乡村治理成为可承继的传统。
|
[69] |
乡村振兴规划他山之石: 《劳特利奇乡村规划指南》评述 .Review on the Routledge rural planning guidelines . |
[70] |
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借鉴 .
本文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八种典型模式进行概括分析,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为:政府提供法律支持和资金保障,农民协会改善村民的弱势地位,城市、企业和高等院校推动乡村的发展与繁荣,村民尤其是乡村精英加快农村改革的进程以及农村金融机构承担着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担。结合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国外乡村治理成功的经验,当前我国需要构建的是一种"有限政府、农民主体、依托农协、全社会参与"的多中心的乡村治理模式,具体包括确立有限政府的原则,提高村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协作用,调动城市、高等院校、企业与金融机构等乡村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农村现代化建设。
Typical patterns and experience of rural governanc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
本文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八种典型模式进行概括分析,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为:政府提供法律支持和资金保障,农民协会改善村民的弱势地位,城市、企业和高等院校推动乡村的发展与繁荣,村民尤其是乡村精英加快农村改革的进程以及农村金融机构承担着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担。结合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国外乡村治理成功的经验,当前我国需要构建的是一种"有限政府、农民主体、依托农协、全社会参与"的多中心的乡村治理模式,具体包括确立有限政府的原则,提高村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协作用,调动城市、高等院校、企业与金融机构等乡村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农村现代化建设。
|
[71] |
“资本下乡”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公共性建构 .
近年来,在基层政府推动与资本逐利的双重驱动下,工商资本下乡大规模转入农地。通过对基层政府推动"资本下乡"的背后逻辑和"资本下乡"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基层政府、工商资本结成"权力—资本"利益共同体,共同应对土地流转中分散孤立的农户;村级组织成为下乡的工商资本管理分散农户的代理人;基层政府联合下乡的工商资本共同获取涉农项目利益和土地增值利润,其自主利益越来越独立于公众利益,"资本下乡"背景下乡村治理缺乏公共性:治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农民公共利益,治理方式在民主参与方面有待完善,治理资源利用趋向内卷化,治理结果不利于农村发展,这些都导致基层政权的民意基础遭到削弱。为了建构乡村治理公共性,需要从改善基层政府治理机制、完善地方政府治理体制、发展农村社会力量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An analysis of rural governance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investing in agriculture”: The search for the public’s interests .
近年来,在基层政府推动与资本逐利的双重驱动下,工商资本下乡大规模转入农地。通过对基层政府推动"资本下乡"的背后逻辑和"资本下乡"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基层政府、工商资本结成"权力—资本"利益共同体,共同应对土地流转中分散孤立的农户;村级组织成为下乡的工商资本管理分散农户的代理人;基层政府联合下乡的工商资本共同获取涉农项目利益和土地增值利润,其自主利益越来越独立于公众利益,"资本下乡"背景下乡村治理缺乏公共性:治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农民公共利益,治理方式在民主参与方面有待完善,治理资源利用趋向内卷化,治理结果不利于农村发展,这些都导致基层政权的民意基础遭到削弱。为了建构乡村治理公共性,需要从改善基层政府治理机制、完善地方政府治理体制、发展农村社会力量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
[72] |
我国生态环境城乡一体化进展与评价 .The integration eval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
[73] |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指标研究: 以城乡环境服务领域为例 .https://doi.org/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16.05.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界定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的基础上,从安全的饮用水、清洁的大气和城乡污水垃圾治理基础设施3个领域构建了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指标体系,并选取长春、贵阳、广州3个地区进行实证评估.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下,环境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城乡均等化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广州、长春和贵阳.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可以对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识别和定量评估,评估结果可识别区域内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关键节点。
Study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ttps://doi.org/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16.05.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界定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的基础上,从安全的饮用水、清洁的大气和城乡污水垃圾治理基础设施3个领域构建了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指标体系,并选取长春、贵阳、广州3个地区进行实证评估.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下,环境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城乡均等化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广州、长春和贵阳.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可以对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识别和定量评估,评估结果可识别区域内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关键节点。
|
[74] |
城市群地区城乡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为例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3.12.013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城乡生态空间是维护城乡生态安全和保障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生态环境受到巨大威胁,如何做到一方面促进城乡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护城乡生态安全格局,是新时期城乡规划所关注的热点,借鉴国内外城乡生态保护与利用的经验,以长株潭绿心为例,从城乡生态空间的识别与重构、保护与利用、推进机制等方面对城乡生态空间规划进行探索,解决了绿心地区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农村发展空间格局、自然生态安全格局和设施生态空间格局的重构问题,兼顾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以期对类似地区城乡生态空间保护与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Urban agglomeration reg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spac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earch: in Changzhutan Green Ecological Region for example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3.12.013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城乡生态空间是维护城乡生态安全和保障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生态环境受到巨大威胁,如何做到一方面促进城乡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护城乡生态安全格局,是新时期城乡规划所关注的热点,借鉴国内外城乡生态保护与利用的经验,以长株潭绿心为例,从城乡生态空间的识别与重构、保护与利用、推进机制等方面对城乡生态空间规划进行探索,解决了绿心地区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农村发展空间格局、自然生态安全格局和设施生态空间格局的重构问题,兼顾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以期对类似地区城乡生态空间保护与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
[75] |
大城市郊区村域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与优化调控研究: 以北京市顺义区北村为 .
村域是认识和改造中国农村的窗口,深入开展村域转型发展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与优化调控研究对于可持续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村域转型发展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的理论位点,然后以京郊北村为例剖析了大城市郊区典型村域在"种、养、加、旅"四业协调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效应及其优化调控的过程、特征与内在机理。案例研究发现:①改革开放以来北村经历了缓慢发展、逐渐起步和转型升级3个阶段;②北村的转型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效应存在阶段性差异,资源投入从低效率向高效率转变,环境污染从高污染向低污染转变,环境污染指数曲线具有倒"U"型特征;③优化调控过程可分解为问题呈现、观察评估、激发整合、功能赋予、联合行动和系统重构6个环节;④调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内在机理在于,以干部、能人和合作组织为核心,成功激发了普通村民和驻村企业的内生需求,有效整合了各级政府、技术单位的外部力量,并以优化资源环境要素为共同目标,顺利构建了目标明确、功能明晰、技术可行、效益良好的行动者网络。新时期的乡村建设及资源环境效应调控应着力增强内发响应机制、优化外源干预机制,尤其要注重环保意识、发展能力、社会责任、科技支撑及管控机制的提增、完善和耦合。
Villag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ffects and their optimal regulation in the metropolitan suburbs: The case of Beicun i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
村域是认识和改造中国农村的窗口,深入开展村域转型发展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与优化调控研究对于可持续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村域转型发展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的理论位点,然后以京郊北村为例剖析了大城市郊区典型村域在"种、养、加、旅"四业协调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效应及其优化调控的过程、特征与内在机理。案例研究发现:①改革开放以来北村经历了缓慢发展、逐渐起步和转型升级3个阶段;②北村的转型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效应存在阶段性差异,资源投入从低效率向高效率转变,环境污染从高污染向低污染转变,环境污染指数曲线具有倒"U"型特征;③优化调控过程可分解为问题呈现、观察评估、激发整合、功能赋予、联合行动和系统重构6个环节;④调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内在机理在于,以干部、能人和合作组织为核心,成功激发了普通村民和驻村企业的内生需求,有效整合了各级政府、技术单位的外部力量,并以优化资源环境要素为共同目标,顺利构建了目标明确、功能明晰、技术可行、效益良好的行动者网络。新时期的乡村建设及资源环境效应调控应着力增强内发响应机制、优化外源干预机制,尤其要注重环保意识、发展能力、社会责任、科技支撑及管控机制的提增、完善和耦合。
|
[76] |
丘陵城市城乡交错带生态控制线优化策略: 以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空间战略规划为例 .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是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城乡交错带的生态斑块与城镇组团具有相互交错、破碎、融合的特点,是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空间管理最为薄弱的区域。文章在分析现有城乡交错带控制线的划定方法、管理等环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丘陵城市城乡交错带生态控制线优化策略,并针对湘江新区丘陵城市特征明显的区域,以生态空间统筹过程中的动植物栖息地保护、河流水系小流域治理、城镇开发动力和生态保护平衡等问题为重点,提出了新的城乡之间、人与生态之间的平衡方法。
Ecological control lin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hilly cities: Xiangjiang New District,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是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城乡交错带的生态斑块与城镇组团具有相互交错、破碎、融合的特点,是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空间管理最为薄弱的区域。文章在分析现有城乡交错带控制线的划定方法、管理等环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丘陵城市城乡交错带生态控制线优化策略,并针对湘江新区丘陵城市特征明显的区域,以生态空间统筹过程中的动植物栖息地保护、河流水系小流域治理、城镇开发动力和生态保护平衡等问题为重点,提出了新的城乡之间、人与生态之间的平衡方法。
|
[77] |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江南乡村水网生态格局优化初探 .
水域环境是江南乡村最富生命力 的自然要素,水网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城乡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江南乡村水网生态格局也随着人工建设干扰的不断 增强而愈显脆弱。文章从生态规划的角度,阐述乡村水网格局的生态特性,并从分析目前乡村水网生态环境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水网格局生态 优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in the ecological patterns of water network in the southern villa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
水域环境是江南乡村最富生命力 的自然要素,水网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城乡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江南乡村水网生态格局也随着人工建设干扰的不断 增强而愈显脆弱。文章从生态规划的角度,阐述乡村水网格局的生态特性,并从分析目前乡村水网生态环境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水网格局生态 优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
[78] |
城乡规划法规与环境绩效: 环境绩效视角下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若干思考 .https://doi.org/10.11819/cpr20151107a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面对快速城市化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乡空间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城乡环境普遍恶化的问题,通过界定城乡规划法规、环境绩效、环境保护行为主体等概念,采用分析法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城乡规划法规体系与环境绩效的关系。针对规划法规程序性内容的环境主体参与机制保障不足,以及规划法规实体性内容的环境绩效空间约束较弱等问题,基于优化环境绩效的视角,从完善城乡规划法规的相关法、修订城乡规划法规的配套法、补充地方层面的规划法规等3个方面,提出完善城乡规划法规的对策与建议。
Urban-rural planning regul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eflections on urban-rural planning leg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https://doi.org/10.11819/cpr20151107a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面对快速城市化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乡空间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城乡环境普遍恶化的问题,通过界定城乡规划法规、环境绩效、环境保护行为主体等概念,采用分析法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城乡规划法规体系与环境绩效的关系。针对规划法规程序性内容的环境主体参与机制保障不足,以及规划法规实体性内容的环境绩效空间约束较弱等问题,基于优化环境绩效的视角,从完善城乡规划法规的相关法、修订城乡规划法规的配套法、补充地方层面的规划法规等3个方面,提出完善城乡规划法规的对策与建议。
|
[79] |
中国农村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估: SEEA方法及其应用 .https://doi.org/10.1007/s11769-000-0038-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SEEA) is applied to analyz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genuine saving ( S g ), net resource product (NRP) and net environmental product (NEP) in the rural China from 1990 to 1996.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measur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1) The annual damage of NRP in rural China amounts to 2 1~142 6 billion yuan, which is 0 11%~3 22% of GNP in rural China. The main contributors of damage of NRP decrease sharply in cultivated and severe soil eroded area. Shortage of water and decrease of grassland harm NRP lightly. Increase of forest area and standing stock volume in some years plays a key role in making up damage of NRP. (2) The annual damage of NEP in rural China amounts to 60 4~105 9 billion yuan, which is 1 20%~4 60% of GNP in rural China. The percentage of NEP occupying GNP in rural China is 1 35 times as high as that of NRP occupying GNP in rural China. That is exposited huge damage of pollutant emissions to Chinese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missions of SO 2 and soot damage to NEP occupy first place; liquid waste, particulates, solid waste and NO X damages to NEP follow behind it respectively. (3) The annual genuine saving in rural China amounts to -128 3~80 0 billion yuan. The genuine savings in 1990 and 1991 are positive. They are 48 1 and 80 0 billion yuan, which are 2 89% and 4 21% of GNP in rural China. The genuine savings from 1992 to 1996 became negative. The lowest damage is 87 2 billion yuan, the highest damage, 128 3 billion yuan, which is 0 98%~3 43% of GNP in rural China. Continuous negative genuine savings mean that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is non sustainable during our research period. The 0 59% indicator of annual average damage proportion of S g in GNP in rural China and the descending trend of proportion of S g damage in GNP in rural China imply that it is possible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as long as we do our best to use natural resources without waste and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gainst pollution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valuation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The SEEA and its application research .https://doi.org/10.1007/s11769-000-0038-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SEEA) is applied to analyz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genuine saving ( S g ), net resource product (NRP) and net environmental product (NEP) in the rural China from 1990 to 1996.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measur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1) The annual damage of NRP in rural China amounts to 2 1~142 6 billion yuan, which is 0 11%~3 22% of GNP in rural China. The main contributors of damage of NRP decrease sharply in cultivated and severe soil eroded area. Shortage of water and decrease of grassland harm NRP lightly. Increase of forest area and standing stock volume in some years plays a key role in making up damage of NRP. (2) The annual damage of NEP in rural China amounts to 60 4~105 9 billion yuan, which is 1 20%~4 60% of GNP in rural China. The percentage of NEP occupying GNP in rural China is 1 35 times as high as that of NRP occupying GNP in rural China. That is exposited huge damage of pollutant emissions to Chinese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missions of SO 2 and soot damage to NEP occupy first place; liquid waste, particulates, solid waste and NO X damages to NEP follow behind it respectively. (3) The annual genuine saving in rural China amounts to -128 3~80 0 billion yuan. The genuine savings in 1990 and 1991 are positive. They are 48 1 and 80 0 billion yuan, which are 2 89% and 4 21% of GNP in rural China. The genuine savings from 1992 to 1996 became negative. The lowest damage is 87 2 billion yuan, the highest damage, 128 3 billion yuan, which is 0 98%~3 43% of GNP in rural China. Continuous negative genuine savings mean that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is non sustainable during our research period. The 0 59% indicator of annual average damage proportion of S g in GNP in rural China and the descending trend of proportion of S g damage in GNP in rural China imply that it is possible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as long as we do our best to use natural resources without waste and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gainst pollution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development.
|
[80] |
中国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 .
本文以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为基础,指出了中国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根据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选择原则,设置3个层次,共29项指标,运用主成份分析方法进行指标筛选,从而建立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标模型对指标体系测定、度量和运算,开展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为区域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Evaluation method on the sustainable uses of rural resource in China .
本文以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为基础,指出了中国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根据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选择原则,设置3个层次,共29项指标,运用主成份分析方法进行指标筛选,从而建立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标模型对指标体系测定、度量和运算,开展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为区域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81] |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4407.2007.03.035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由于见效慢,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但又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概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生态植被的破坏等五个突出问题之后,指出了生存压力、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监管不力是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三个主导因素,并提出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应该从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高农民的科学发展观意识三个方面着手.
Analysis problems of ecosystem environment during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in China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4407.2007.03.035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由于见效慢,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但又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概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生态植被的破坏等五个突出问题之后,指出了生存压力、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监管不力是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三个主导因素,并提出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应该从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高农民的科学发展观意识三个方面着手.
|
[82] |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cover change and their effects on local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of Changshu, eastern coastal China .https://doi.org/10.1007/s11783-010-0273-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interactions amo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Changshu in the eastern coastal China were analyzed using high-resolution Landsat TM data in 1990, 1995, 2000, and 2006, socio-economic data and 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data from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Three phase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angshu were examined (i.e., the three periods of 1990 to 1995, 1995 to 2000, and 2000 to 2006). Beside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rapid urbanization, land use/cover in Changshu had changed drastically from 1990 to 2006. This change was characterized by major replacements of farmland by urban and rural settlements, artificial ponds, forested and constructed land. Industrialization ,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rural housing construction were the major socio-economic driving forces of LUCC in Changshu. In addition, the annu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angshu decreased slightly during 1990 2000, bu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2000鈥2006. Nevertheless,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hangshu, especially in rural areas, has not yet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us, this paper suggests an increased attention to fully realize the role of land supply in adjustment of environment-friendly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and translating the land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into an optimized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and land-use pattern.
|
[83] |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10.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影响空心村形成演化的因素主要涉及经济、自然、社会文化及制度与管理四个方面。基于区域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差异化的空心村类型这一原理,划分了空心村演化类型及类型区域。重点揭示了城乡结合部和平原农区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的阶段特征。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会在原址上完整演绎着实心化、亚空心化、空心化和再实心化等四个阶段;平原农区的空心村主要包括外出务工型集中高度空心化、外出务工型分散高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低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高度空心化等四种类型。一般状态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大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段特点相对应。最后,结合高分辨率航片(0.25m)和入户调查数据,基于平原农区村庄空心化演化的案例研究,剖析了农村空心化演化的动力机制。
Analysis of evolu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driving mechanism of hollowing villages in China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10.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影响空心村形成演化的因素主要涉及经济、自然、社会文化及制度与管理四个方面。基于区域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差异化的空心村类型这一原理,划分了空心村演化类型及类型区域。重点揭示了城乡结合部和平原农区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的阶段特征。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会在原址上完整演绎着实心化、亚空心化、空心化和再实心化等四个阶段;平原农区的空心村主要包括外出务工型集中高度空心化、外出务工型分散高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低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高度空心化等四种类型。一般状态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大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段特点相对应。最后,结合高分辨率航片(0.25m)和入户调查数据,基于平原农区村庄空心化演化的案例研究,剖析了农村空心化演化的动力机制。
|
[84] |
论城乡关联发展与文化整合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2.04.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对城市化的内涵进行了新的诠释,指出城市化应是城乡关联发展 的过程,其实质是城乡文化的整合.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对城乡关联发展研究的理论动态作了详细的评析,并指出人们越来越重视城乡网络化关联发展研究.城乡关 联发展是城市化不可回避的发展态势,这为城乡之间的文化整合创造了前提条件.城乡文化整合是城市化在城乡关联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体现了城市化过程中城乡 居民共享文明的根本目标.本文还对城乡文化和城乡文化整合进行了分析.
Urban-rural correlated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2.04.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对城市化的内涵进行了新的诠释,指出城市化应是城乡关联发展 的过程,其实质是城乡文化的整合.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对城乡关联发展研究的理论动态作了详细的评析,并指出人们越来越重视城乡网络化关联发展研究.城乡关 联发展是城市化不可回避的发展态势,这为城乡之间的文化整合创造了前提条件.城乡文化整合是城市化在城乡关联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体现了城市化过程中城乡 居民共享文明的根本目标.本文还对城乡文化和城乡文化整合进行了分析.
|
[85] |
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文化整合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6.06.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早期的城乡隔离制度造成了我国现存的城乡文化“二元结构”,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必须进行城乡文化整合。本文就城市化过程中,影响城乡文化整合的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了各园子对城乡文化整合进度的影响强弱排序;并且提出了通过加强小城镇的建设来推进我国的城乡文化整合,其中主要包括加快发展小城镇乡镇企业和发展小城镇文化产业。笔者认为,发展小城镇文化产业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大小城镇文化教育及科技投入。第二,立足提高小城镇人口的文化素质,增加文化整合的底蕴。第三,建立城市帮扶小城镇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城市文化的扩容和普及。第四,拓宽融资渠道,建设小城镇文化产业。
On cultural conformity of town and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6.06.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早期的城乡隔离制度造成了我国现存的城乡文化“二元结构”,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必须进行城乡文化整合。本文就城市化过程中,影响城乡文化整合的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了各园子对城乡文化整合进度的影响强弱排序;并且提出了通过加强小城镇的建设来推进我国的城乡文化整合,其中主要包括加快发展小城镇乡镇企业和发展小城镇文化产业。笔者认为,发展小城镇文化产业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大小城镇文化教育及科技投入。第二,立足提高小城镇人口的文化素质,增加文化整合的底蕴。第三,建立城市帮扶小城镇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城市文化的扩容和普及。第四,拓宽融资渠道,建设小城镇文化产业。
|
[86] |
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的空间测度与机理研究 .https://doi.org/10.11870/cjlyzyyhj201401004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文化整合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城乡文化整合已经成为学界与政界的关注焦点。围绕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的空间测度,遵循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从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城乡文化要素整合、城乡文化产业整合与城乡文化发展整合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48个县域单元的城乡文化整合度进行测算,据之将其分为4个等级。阐述了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空间分异整体上呈以武汉市为圆心,随距离的递增向周边地区递减的网络化格局,其中沿“京-广”铁路与“长江经济带”分布的县级单元的城乡文化整合度强于同等距离的其他区域。论证了城乡文化资源差异是城乡文化空间结构分异的根本,城乡文化系统改善是城乡文化整合度提升的关键,城乡文化产业协调是促进城乡文化整合的基础,城乡文化科学发展是城乡文化整合的最终目标</p>
Study of the urban-rural cultural integration’s space measurement and mechanism of Wuhan City Circle .https://doi.org/10.11870/cjlyzyyhj201401004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文化整合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城乡文化整合已经成为学界与政界的关注焦点。围绕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的空间测度,遵循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从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城乡文化要素整合、城乡文化产业整合与城乡文化发展整合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48个县域单元的城乡文化整合度进行测算,据之将其分为4个等级。阐述了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空间分异整体上呈以武汉市为圆心,随距离的递增向周边地区递减的网络化格局,其中沿“京-广”铁路与“长江经济带”分布的县级单元的城乡文化整合度强于同等距离的其他区域。论证了城乡文化资源差异是城乡文化空间结构分异的根本,城乡文化系统改善是城乡文化整合度提升的关键,城乡文化产业协调是促进城乡文化整合的基础,城乡文化科学发展是城乡文化整合的最终目标</p>
|
[87] |
基于信息流的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空间结构研究 .
信息流动空间的支配性功能实质性地改变了现代城乡文化的空间结构。基于文化信息流的表征,通过构建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节点的结节性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建模将文化节点的影响范围转化成结节性指数、文化节点等级与文化传播方式相结合的函数,发现信息化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的空间结构有三个特征:1城乡文化节点呈现以"京广"铁路为界东高西低的等级体系,其功能趋于软化;2文化廊道日益凸显,城乡文化空间结构的弹性逐渐增强;3城乡文化空间结构趋于网络化。信息化背景下应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规律,发挥文化廊道的正效应,构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优化文化信息流动空间,重塑现代城乡文化的空间结构。
Study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rural cultures in Wuhan City Circle based on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
信息流动空间的支配性功能实质性地改变了现代城乡文化的空间结构。基于文化信息流的表征,通过构建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节点的结节性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建模将文化节点的影响范围转化成结节性指数、文化节点等级与文化传播方式相结合的函数,发现信息化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的空间结构有三个特征:1城乡文化节点呈现以"京广"铁路为界东高西低的等级体系,其功能趋于软化;2文化廊道日益凸显,城乡文化空间结构的弹性逐渐增强;3城乡文化空间结构趋于网络化。信息化背景下应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规律,发挥文化廊道的正效应,构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优化文化信息流动空间,重塑现代城乡文化的空间结构。
|
[88] |
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 .
在传统中国,乡村文化以独特的秩序意义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内生于乡村社会的乡村文化,既以生态智慧建设着美好家园的“生活秩序”,也以道德交往维系着心灵家园的“精神秩序”,更用约定俗成的非制度性规范促使人们形成“自觉秩序”。然而,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解构着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价值,乡村文化失去了认同的基础,传统道德日益碎片化,乡村精英的标杆意义也日渐衰落。走出乡村文化秩序危机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行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再认同,建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哺”机制,并以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Analysis of the order crisis and value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
在传统中国,乡村文化以独特的秩序意义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内生于乡村社会的乡村文化,既以生态智慧建设着美好家园的“生活秩序”,也以道德交往维系着心灵家园的“精神秩序”,更用约定俗成的非制度性规范促使人们形成“自觉秩序”。然而,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解构着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价值,乡村文化失去了认同的基础,传统道德日益碎片化,乡村精英的标杆意义也日渐衰落。走出乡村文化秩序危机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行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再认同,建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哺”机制,并以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
[89] |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困境与重构 .
在我国推行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的强势扩张和乡村文化自身不足,造成了乡村文化的生存困境。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就是重构乡村文化,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建立城乡文化互哺机制、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等途径,引导乡村文化良性发展,树立乡村文化自信。
Dilemma and restructuring of rur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l development .
在我国推行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的强势扩张和乡村文化自身不足,造成了乡村文化的生存困境。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就是重构乡村文化,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建立城乡文化互哺机制、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等途径,引导乡村文化良性发展,树立乡村文化自信。
|
[90] |
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控制研究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2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实地调查西递主要街道沿街门面的基础上,通过历时性研究,对比2003年、2008年及2009年的数据,发现西递的旅游商业化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地方政府、村委会(旅游公司)、管理人员、当地村民、店铺业主及游客等的深度访谈,追溯其旅游商业化控制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以及博弈过程,总结出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控制的内在逻辑。最后揭示地方政府预见性的干预是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得到有效控制的决定性力量。在历史村镇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中,政府最有能力也最有动力对旅游商业化进行有效的控制。
Study on control of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 in historic town and village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2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实地调查西递主要街道沿街门面的基础上,通过历时性研究,对比2003年、2008年及2009年的数据,发现西递的旅游商业化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地方政府、村委会(旅游公司)、管理人员、当地村民、店铺业主及游客等的深度访谈,追溯其旅游商业化控制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以及博弈过程,总结出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控制的内在逻辑。最后揭示地方政府预见性的干预是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得到有效控制的决定性力量。在历史村镇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中,政府最有能力也最有动力对旅游商业化进行有效的控制。
|
[91] |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7.09.026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以1989-2015年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相关论文为数据基础,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ee为研究手段,对我国传统村落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传统村落研究的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发文机构、核心关键词等知识图谱。研究结果显示:①传统村落研究群体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已形成了一批学术代表;②传统村落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其次分布于研究院所、林业局等机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不太紧密;③“旅游开发”、“空间形态”、“文化遗产”、“人居环境”等是近年来传统村落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传统村落研究大致沿着5个方向发展,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在新的国内形势下,传统村落的理论创新研究、方法创新研究和实践路径研究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Knowledge maps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the Citespace method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7.09.026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以1989-2015年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相关论文为数据基础,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ee为研究手段,对我国传统村落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传统村落研究的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发文机构、核心关键词等知识图谱。研究结果显示:①传统村落研究群体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已形成了一批学术代表;②传统村落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其次分布于研究院所、林业局等机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不太紧密;③“旅游开发”、“空间形态”、“文化遗产”、“人居环境”等是近年来传统村落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传统村落研究大致沿着5个方向发展,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在新的国内形势下,传统村落的理论创新研究、方法创新研究和实践路径研究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
[92] |
Impulses towards a multifunctional transition in rural Australia: Gaps in the research agenda .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05.08.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direction, complexity and pace of rural change in affluent, western societies can be conceptualized as a multifunctional transition, in which a variable mix of consumption and protection values has emerged, contesting the former dominance of production values, and leading to greater complexity and heterogeneity in rural occupance at all scales. This transition is propelled by three dominant driving forces, namely: agricultural overcapacity; the emergence of market-driven amenity values; and growing societal awareness of sustainability and preservation issues. Australia's generous supply of land and sparse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has facilitated local transitions towards enhanced consumption and protection values, enabling a clearer delineation of emerging differentiated modes of rural occupance than in more contested locales. In Australia seven distinctive modes of occupance can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precedence given to production, consumption or protection values. These modes are described as: productivist agricultural; rural amenity; small farm (or pluriactive); peri-metropolitan; marginalized agricultural; conservation; and indigenous. Within these seven modes, alternative trajectories are identified, indicating variability in the intensity and type of resource use. Articulation of the transition concept may provide synergy between discrete discourses in rural research.
|
[93] |
田园综合体缘起、发展模式及策略探究 .[本文引用: 2] 摘要
田园综合体是目前我国乡村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亦是保留乡村特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章首先对田园综合体概念以及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其价值内涵;其次在整体上把握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态势,总结出田园综合体主要的几种'农业+'发展模式;最后分析当下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以期为田园特色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Research on the origin, development morl and strategy of the pastoral complex. [本文引用: 2] 摘要
田园综合体是目前我国乡村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亦是保留乡村特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章首先对田园综合体概念以及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其价值内涵;其次在整体上把握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态势,总结出田园综合体主要的几种'农业+'发展模式;最后分析当下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以期为田园特色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
[94] |
资本空间化与中国城乡空间关系重构: 基于空间正义的视角 .
城乡矛盾随着中国城镇化的纵深推进而成为当前城乡空间关系新阶段的显著矛盾。在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看来,这一矛盾是由资本与空间相结合而带来的。资本与空间的结合是资本扩张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导致城乡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城市空间生产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资本空间化的过程,而资本空间化趋势下城市空间生产又向乡村延伸,这种延伸悖逆了空间正义,给乡村带来了资源、文化、伦理、生态等多方面的困境。为了实现城乡空间关系和谐,必须在空间正义即"公正性""平等性""属人性"等原则的引领下有效调节城乡空间生产,重构城乡合理关系,以摆脱城乡非正义的空间生产困境。
Capital spatializ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patial rel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hina: A perspective of spatial justice.
城乡矛盾随着中国城镇化的纵深推进而成为当前城乡空间关系新阶段的显著矛盾。在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看来,这一矛盾是由资本与空间相结合而带来的。资本与空间的结合是资本扩张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导致城乡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城市空间生产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资本空间化的过程,而资本空间化趋势下城市空间生产又向乡村延伸,这种延伸悖逆了空间正义,给乡村带来了资源、文化、伦理、生态等多方面的困境。为了实现城乡空间关系和谐,必须在空间正义即"公正性""平等性""属人性"等原则的引领下有效调节城乡空间生产,重构城乡合理关系,以摆脱城乡非正义的空间生产困境。
|
[95] |
城乡空间重构背景下的生态化村落更新策略研究: 以柳州环江村为例 .The integrated strategies research for the ecological rural restoration under the reconfiguration of urban-rural space: A case study in Huanjiang Village of Liuzhou City . |
/
〈 |
|
〉 |